大时代1958(校对)第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404

  一不小心谢洛夫发现自己又成功了,谢列平似乎发现了什么,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曾经被谢洛夫刮地皮的感觉。没错,就是这种感觉。通常情况下谢洛夫总是在考察,反正不是国外就是在国内,只要回到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通常第一次见到谢列平,随后就会带着整整一包的文件堆在他面前。
  通常情况下谢洛夫还会自称这些考察报告是自己写的,当然谢列平是十分了解自己部下的,连检讨都只能写三百字,还会亲自动笔写调查报告?肯定是身边的两个女秘书代劳,谢洛夫充其量就是动动嘴。这个过程通常是从一件国家安全角度上的报告开始入手,然后会越来越深入,一旦双方沟通的轻松愉快,谢洛夫就会把所有报告上的各种计划全拿出来,几乎上面所有的事情都是利国利民,最终谢列平也感觉不错全部批准了上面的方案。
  谢列平主政两年国家安全委员会,这种情况一共碰到三次,现在看到谢洛夫各种引据数据提出一项又一项的计划,看起来前景都相当美好,他就知道似乎第四次被第一书记碰上了。
  “木耳和蘑菇都利于保存,木耳可以沾着芥末吃?如果我们的人民对这种东西不认可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出口到中国,然后在对我们的人民说这种天然食品在中国大受欢迎,在从中国抄几句中医医书的话就可以了!”谢洛夫关于林业地区的副食品销量的问题上这么说道。这种迂回的办法虽然不太能体现老毛子的性格,但却非常符合克格勃的工作属性。
  赫鲁晓夫频频点头,过了一会对着谢列平说道,“舒里克,一会我们一起吃饭……”
  “我敢保证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年年内就会解体,埃及和叙利亚被以色列在中间断开成为两处不连接的土地,而且埃及方面有一种吃定了叙利亚的态度,根据第一总局中东司的汇报叙利亚方面对此相当不满,在我看来一旦叙利亚忍受够了,这个联合共和国就到了解体的时刻!”谢洛夫当着赫鲁晓夫和谢列平的面前抛出了重磅炸弹。
  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谢洛夫使劲浑身解数把最近积压的计划全部说出来,就像是谢列平推测的那样,完全是借机让克格勃的一揽子计划得到支持。一天时间谢洛夫在赫鲁晓夫这里得到了二十次认可,所有计划全部通过。
第257章
控制论
  这些认可不是白来的,在得到了赫鲁晓夫的支持后,谢洛夫也接到了一项任务,准备对古巴的援助进行评估,还要考察一下古巴的安全形势。这当然是不能在国内完成的,换句话说谢洛夫会在今年某个时间去一趟古巴进行考察。
  “有个像普通人性格的第一书记真是不错!”走出克里姆林宫的时候谢洛夫感觉骨头都轻了二两,比起勃列日涅夫这个看起来好说话实际不容易对付的人,赫鲁晓夫其实算的上很不错,至少在某些场合非常愿意和别人沟通。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失败的地方多的不计其数,但也有不少地方是比较不错的,和戈地图的改革不能相提并论的地方在于,赫鲁晓夫的改革有几个地方还算成功,戈地图的改革没有一项是成功的,这就是差距。
  饭要一口一口吃,谢洛夫没有第一天提出计划第二天实现的本事,当然有不少事情也是可以利用克格勃的力量进行推动一二,就比如说阿尔泰移动电话系统的推广问题。在谢洛夫看来阿尔泰移动电话系统早期遇到的问题就是苏联地广人稀,这套移动电话系统在苏联本土形不成一个遍及全国的网络,而是变成了一个个的局域网。
  但经过了在意大利推广之后,谢洛夫忽然发现也不是没办法克服这个问题,至少在意大利那种领土的国家中,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不像是苏联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完全没办法,这需要一定的人口密度和城市不能距离太远。苏联做不到,但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洲国家都能做到,这自然也包括东欧国家。
  于是谢洛夫再次利用克格勃的能量对阿尔法移动电话系统的推广进行干预,所有华约盟国的内务部必须采购这套设备,在所在国完成第一步的推广。只有一个国家谢洛夫比较没有办法,那就是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和中国一样不容易伸手进去,从自己的职业上来讲,谢洛夫是相当讨厌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开战情报工作的时候这种体制的国家相当令人难受,渗透不进去。
  如果苏联有那种鹤立鸡群的经济和政治军事地位,谢洛夫是绝对不会搞什么革命的,他绝对会选择一条相反的道路,把其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全都颠覆掉。省的这些国家利用这套追赶的体制追赶苏联的步伐。这样最好了,没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对比,苏联就是唯一的标杆国家,可以在资本主义的世界中尽情的吸取营养。到时候不用苏联输出革命,就怕主动变成社会主义的国家太多。
  可是苏联没有这种地位,有这种地位的是美国人,所以谢洛夫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干革命。
  南斯拉夫对苏联是有戒心的,这种心态和中国的心里差不多。如果谢洛夫利用克格勃和南斯拉夫进行沟通的话,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给其他华约国家的同事打了一圈电报,谢洛夫正在等待消息。
  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意大利人,贝林格表示意大利可以和南斯拉夫沟通,以商业合作的模式和铁托谈一谈。没想到这件事最终是意大利解决了棘手的问题,谢洛夫得到消息之后无奈的自语道,“这算不算是意大利共产党给我的头一次回报?没有我的话,你们就是个万年反对党……”
  种善因得善果,正是谢洛夫当年突破了意大利才有了今天的回报。意大利现在就相当于北约阵营中的南斯拉夫,从华约集团的一些民间声音中这种论调并不少见。其实很多亲美国的意大利报纸也在这么评价现在的共产党政府。事实上南斯拉夫对待意大利也相当有好感,两者分别被视为对方阵营中桀骜不驯的国家。
  在私下场合中铁托还曾经建议帕里米罗托里亚蒂,应该打着民族解放的名义把领土上的美国军事基地清除出去,对于这个建议帕里米罗托里亚蒂表示要考虑考虑,实际上根本没有当回事,意大利当年属于轴心国集团中的一员,历史负担不是这么好解开的。再说如果意大利的美国军事基地撤离,那同为轴心国集团的日本和德国要怎么来处理?这点美国是不会让步的,要是帕里米罗托里亚蒂闹事,美国可能会考虑暗杀他。
  要社会主义的公平也要资本主义的繁荣,这是意大利共产党团结其他党派的说辞。如果意大利共产党要是个在野党的话,苏联共产党没准会让意大利共产党体会一下被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口诛笔伐的感觉。但意大利处在北约,而且好不容易成了意大利的执政党,这件事就要多考虑一下其他方面的影响了。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如果苏维埃真的把意大利共产党打成异端,小小的一国共产党能承受的了么?苏联的忍让和某些国家宣传的恰恰相反,可以说已经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克制。
  “通知一下无线电工业部和通讯器材工业部的同志,国家安全委员会建议无线电工业部和通讯器材工业部派出一批同志进入当地进行考察,把阿尔泰移动电话系统推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汇总,注意,涉及到国家安全,请两个部门的同志认真考虑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建议!”谢洛夫对着克格勃总部的秘书处秘书道,“第七和第八总局也要派出一定的人员进行辅助,我们两个总局同志的任务是保持通讯的监听,明白么?”
  “明白!”谢列平不在卢比杨卡上班后,克格勃总部的秘书处就由谢洛夫和伊特瓦索夫两个第一副主席使用,和比较正常工作的伊特瓦索夫不同,谢洛夫从来没有让本部门任何一部分人闲着的意思。
  “去吧!”谢洛夫吩咐完毕后同时接过了明天的行程,然后离开了自己的办公室准备和伊特瓦索夫商议一下克格勃的运转,看看两个人的行程能不能协调一下。
  协调的并不顺利,听到了谢洛夫的建议,伊特瓦索夫苦笑了一声道,“我明天要去白俄罗斯,当地的民防部队正在挖掘一片卫国战争的战场,已经出土了不好士兵的遗骸和武器,我准备去一趟那里,主要是看看有没有危险的炸弹没有引爆,同时还要带走不少专家……”
  谢洛夫了然的点点头,这不就是苏维埃的日常,后世叫做俄罗斯挖土党。不过那种后世的挖土党是民间的行为,而民防部队是官方的进行挖掘,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挖出来个坦克什么的,世界这么奇妙谁能说的清楚呢。
  “好吧,要去多长时间,主席去书记处了,我们两个第一副主席不能同时离开莫斯科!”谢洛夫问道,一般离开莫斯科考察的人应该是他才对。
  “三到五天吧,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伊特瓦索夫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那没有问题,我准备请一个老师给我上课,既然你有行程,我就在这里上课也是一样的!”想了一下谢洛夫还是不准备把课程推掉,他必须把在后世看到过的东西和这个年代苏联发展的东西相结合,所以学习是第一步。
  这次谢洛夫选择是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具体课程是控制论。根据控制论,整个苏联经济被看做是“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这一系统包括许多各式各样互联控制回路”。苏联控制论专家提出,通过建立大量的区域性计算机中心,收集、处理和分发经济数据,从而优化这一系统的运行,实现更有效的计划和管理。把所有这些中心连接成全国性网络,会导向“单一全国经济自动控制系统”的建立。简单来说,这套理论是为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服务的。
  苏联科学院在给中央主席团的一个报告中建议道,“就效率而言,将计算机用于统计和计划必定会有绝对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多数情况下,这样应用使得数百倍地提高决策速度和避免错误成为可能。而在当前的经济计划活动中,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在大量产生这种错误。”
  科学院提议在每个区域建设计算机中心,以协助计划、统计、工程和科学研究。这么新颖的东西当然值得学习,谢洛夫也想要看看这个苏联没有实现的东西到底能到哪一步。
  “基于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从手工和个体形式的管理转变为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从而彻底改变和提高经济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谢洛夫面前侃侃而谈的人是国防部计算机研究中心的一个副主任,科斯基托夫上校。
  “理论上全国建立计算器的控制网络可以大大降低我们的管理成本,可以说是我们计划经济的完美补充,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安全委员会也有相似的研究,不过我们的研究在于制造出来更快的计算机,在理论上面比较缺乏!”作完笔记谢洛夫看着这位从国防部借来的老师,侃侃而谈道。
第258章
偷的
  “没错!”科斯基托夫上校肯定了谢洛夫的说法,随机黯然道,“可是就像你们克格勃这样,我们的领导者仅仅对于更快更小的计算机感兴趣,对于为共产主义服务的控制论没有兴趣,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基于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从手工和个体形式的管理转变为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从而彻底改变和提高经济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科斯基托夫上校曾经提议首先在若干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安装计算机,然后把这些计算机连起来,成型大型复合体或者说网络,并最终为国家经济建立统一自动化管理系统。
  谢洛夫可以理解科斯基托夫上校口中那种美妙的前景,但有一个问题可不仅仅是学术理论成功就能解决的,就谢洛夫自己都能一眼看出来这套控制论当中的一个不能被接受的特点,一旦服务于全国计划经济的控制网络建立,整个苏联的干部阶层会有很多人陷入无事可做的地步,换句话说,会有大批干部看起来非常多余。
  所以会出现一旦成功建立用于整个经济的全国性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管理系统,整个联盟的干部就会陷入到无所事事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屁股问题不是学术问题,全国性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会让目前苏联的干部陷入可有可无的境地。那么这套体系适合不适合美国呢?答案一样是不适合,美国人根本不会提出这套完全对计划经济服务的理论,不然美国就和苏联没有区别,既然大家都是计划经济,美国和苏联对抗并且敌视苏联的态度就比较可笑了。
  简单来说苏联有提出控制论的学术土壤,但也有这套理论的经济土壤,但没有控制论的政治土壤,至于美国那边有控制论的政治土壤,剩下的条件都没有。
  “谢洛夫同志,这是我们的控制论专家在去年发表的呼吁,你看一下!”科斯基托夫上校很是对于谢洛夫这个新学生非常重视,莫斯科的大人物多如牛毛,但提起克格勃这个部门,人们往往想起的是近八年来高歌猛进的那位第一副主席谢洛夫,这主要是克格勃规模庞大的令人不能忽视,还有就是谢洛夫频频在热点地区出现的存在感。
  如果不是他刚刚把内务总局的内务人民委员卸任给阿厉克赛中将,那谢洛夫就是兼任三个总局局长的第一副主席,就算是现在国内防谍总局和军事管理总局也是这个年轻人在领导。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以来最为成功的安全干部,这个光环连科斯基托夫上校这个国防部军官都非常了解。
  接过科斯基托夫上校的文件,谢洛夫一看就知道这绝对是符合了自己的猜想。上面说道基于信息计算中心的统一区域网络的全国经济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会为经济数据的自动收集,计划和资源分配、银行业以及交通控制等提供手段。
  他们宣称,计算机只需要花两三分钟就能完成人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任务。考虑到在各种区域性经济委员会和个体企业中,有差不多一百万人参与到处理物资供应文档的工作,这一可能的节省看起来是非常大的。引入计算机会将供应计划时间从三四个月大幅减减少至三天,把管理削减一半,把供应管理的成本减少到五分之一。他们认为,安装计算机的费用在两年内就能收回来。他们承诺,计算机会极大地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和生产率,为全国经济高涨奠定基础。
  一旦真的成功,这对于苏联的干部阶层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地震,难怪赫鲁晓夫也没有同意这个计划,谢洛夫合上了文件说道,“科斯基托夫同志,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最近在国防部的日子应该不好过,应该是受到了一些排挤……”
  对于另外一个强力部门的动静,身为特工头子的谢洛夫简直是一清二楚,如果不是科斯基托夫目前受到了排挤,他也不会找这个人作为自己的老师了。出于职业习惯,也就是想要获得那种我能看到你,你却看不到我的感觉,克格勃对各种新技术运用到情报领域都是非常感兴趣的,这点身为克格勃的老大之一,谢洛夫也不例外。控制论?控制整个世界?很有一种无所不知而又无所不能的意思。
  “留下吃饭,我们慢慢谈!”谢洛夫露出和煦的笑容对着科斯基托夫邀请道。这种笑容的背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革命掌控全联盟通讯远景的兴奋。至于克格勃会不会在成功之后面临大量的裁员,没关系,谢洛夫可以把多出来的这些人派到国外去。间谍工作永远不怕人多。
  “就和我们很多工作遇到的问题一样,我从来不怀疑各种行业的科学家的设想,就像我们正在实践的共产主义一样,但在具体的实行当中我们总会碰到各种问题。控制论的构想可以视为一种未来理想化的生活,唯一的不适应地方,就是我们目前技术的发展还有些支撑不起来控制论的那种构想,计算机作为刚刚出现的事物你和你的朋友们就提出了这么超前的理论,是否应该考虑一下计算机的正常发展呢?”在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的公众食堂当中,置身几百名专业克格勃包围当中的科斯基托夫上校,从刚才的主讲者变成了听众。
  谢洛夫对于计算机的发展史仅限于知道几个关键名词,但这几个名词也基本上是够用的,第一代的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的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从字面上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后世自己使用的是第几代,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苏联的晶体管产业都没有解决可靠性的问题,就算是把科斯基托夫上校的畅想都进行实施,估计全苏联的计算机网络也是电子管计算机撑起来的。
  控制论的这些专家在现有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超过六十年代计算机承受能力的计划,就算是一路绿灯得到赫鲁晓夫的通过,估计也会弄出来一批电子管的计算机,然后晶体管出现把电子管淘汰,集成电路在把晶体管淘汰。就像是以现有的条件苏联非要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一样,从科斯基托夫的口中,谢洛夫评估了一下怎么也要等待晶体管技术成熟了再说,说不定到时候会直接上集成电路为主体的计算机来实践,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十年的时间。
  作为一个情报部门的特务头子,这个时候谢洛夫就能从非常浅薄的知识和这位专家谈谈了,因为双方的消息来源相当不对等,谢洛夫有整个克格勃的全球网络作为消息支撑,如果不够也没关系,还有自己未来的记忆。而科斯基托夫上校的专业领域仅限于计算机的理论上,可能还要加上一点晶体管的知识。这样双方的讨论就很简单了,谢洛夫虽然只是什么都懂一点但都不算太懂的水准,也能和科斯基托夫这个专家聊得有来有往,当然要注意扬长避短,不能在自己不太懂的地方深入的聊。
  “首先晶体管的发展是必须运用到计算机领域的,不然你计划中的计算机将会太庞大,上马也会被很快淘汰!”谢洛夫引用了上次去列宁格勒研究所的经历,对苏珊娜和其老师克拉斯洛夫的研究表明道,“论个头,晶体管更轻巧。普通的真空管大概像灯泡一般大,而普通的晶体管只有一颗黄豆那么大。论体格,晶体管更皮实。由于晶体管没有灯丝、金属板等零碎的部件,所以结构要比真空管坚固得多,比寿命,晶体管也比真空管要长寿得多。而军用设备中的真空管免不了磕磕碰碰。比能耗,晶体管更省。同样的放大倍数,晶体管消耗的功率一般只有真空管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少。而且,真空管开机要有一个预热时间,灯丝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才能‘烘烤’出足够的电子实现放大。晶体管则不然,一接通就立即进入工作状态,不仅不会浪费宝贵的功率,更重要的是响应速度大大提高了。”
  “电子管和晶体管的换代可能是今天、也可能是今年、反正时间不会太长,科斯基托夫老师,你现在还觉得一定要这么快建立控制论的网络么?”谢洛夫看着沉默的科斯基托夫上校笑呵呵的问道。
  “我也去过苏珊娜和其老师克拉斯洛夫的研究所,当时晶体管的研究还没有进展!”科斯基托夫很惊讶地说道。
  谢洛夫冷漠的指着自己的肩章道,“有些时候我们的科学家需要的是一个思路,当我们的科学家自己走不出来误区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别的思考作为参考。其实我们克格勃也算是一个情报部门,虽说不完全是……”
  目前列宁格勒研究所已经有了美国同行晶体管的样品,这当然克格勃工作的功劳,简单来说就是偷的,对于克格勃这种部门来讲,要是铁了心偷一件民用科技迟早会找到机会。不是有句话说么,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第259章
英特网
  偷东西就是这么理直气壮,谢洛夫看着科斯基托夫上校,随后把目光移开。这里是克格勃的食堂,一整层大厅中有着数百名穿着克格勃军服的同志在用餐。除了锅碗瓢盆的响动,整个楼层秩序井然,显示了肃反工作者良好的素质。
  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谢洛夫忽然大声喊道,“如果我们得知一种技术敌国有而我们没有,那么我们克格勃的同志应该怎么办?”
  “偷……”就像是接收到了指令的计算机,回答谢洛夫的是整齐划一的暴喝,所有身穿克格勃灰色军装的安全干部同时大喊,不管刚才他们正在吃饭还是在干别的什么东西。
  “肃反工作者存在的目的是?”一边活动着颈椎的谢洛夫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嗅出并铲除叛徒!”再次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谢洛夫露出自信的笑容,伸手对着科斯基托夫做出了一个请的姿势,意思是你应该得到了这件事情的答案。
  迅速的把剩余的饭菜消灭干净,和科斯基托夫上校并排而行准备离开的谢洛夫,一边走一边说话,声音传遍了寂静的食堂中,让所有在食堂吃饭的安全干部全都听得见。
  “我们的工作用一系列的名词解释,无非就是颠覆、暗杀、盗窃、在必要的时候,战争也在我们部门的选择范围之内,世界贫富不平等,地球冷暖不平均。不管敌人是谁,不管敌人在那里,牢记钢铁般的菲利克斯曾经说的话,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身为肃反工作者我们的态度一定要端正,绝不畏惧、绝不懊悔、绝不怜悯的碾碎苏维埃所有的敌人,所有……”
  “是的,所有,乌拉!”跟在谢洛夫身边的科斯基托夫上校几乎感觉到了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这种信念几乎可以把一个正常人击倒在地,而这种信念源于自己身边的人。
  “我仿佛看见了一种已经随着时间流逝干净的东西,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的安全干部,让我几乎怀疑自己所处的时空,好像看见了当年苏维埃刚刚建立,捷尔任斯基领导的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是的,契卡,出鞘的利剑……”当天晚上回到自己家中的科斯基托夫上校难以安耐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在日记上凌乱的写下了这段话。
  关于科斯基托夫上校关于控制论的沟通,谢洛夫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毕竟这个理论他没有在前世听说过,只是现在才在苏联接触到。不过既然他已经接触到了这种理论就证明,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理论曾经声势浩大,那么问题来了,后来这种理论是如何销声匿迹的?
  考虑到赫鲁晓夫之后上台的是稳定大于一切的勃列日涅夫,谢洛夫就能理解这套明显会让大量干部无事可做的理论到底是怎么消失的了。勃列日涅夫因为接收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之后的局势,同时要打击势力庞大的谢列平集团。所以自然要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首先就是把干部阶层给稳定住。
  谢洛夫猜测的一点错都没有,后来在党的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呼吁他的同志们广泛地借用西方的合理管理技术。他认为,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这些技术能够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更容易地实施。赫鲁晓夫不仅把苏联经济,而且把整个苏联社会都看做是一个牢牢控制的,有组织的系统,这一系统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调节。对他来说,控制论控制的自动化流水线就是整个社会如何运转的模板。
  后来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勃烈日列夫和柯西金分别作为党的领导人和总理取而代之。十一月,部长会议主席团讨论了控制论的方案。这一提案遭到了政府机构的强烈反对。而这些机构原本应该参与这一方案的实施的。自动化经济管理的思想有颠覆经济领域内现有的权力层级的威胁:通过计算机中心收集信息会挑战中央统计局的地位,而自动化计划则会削弱国家计划委员会对最高级经济决策的垄断。
  不是直接反对控制论的改革,而是开始减慢和阉割这一计划,这完全就是勃列日涅夫的风格,通过每次会议消除对手一点权限,最终把对手弄成光杆司令,不论是谢列平、波德戈尔内还是柯西金,最终都倒在了切香肠战术之下。
  类似于这种巨大的计划,首要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资金,对于克格勃和谢洛夫来说,必须要赚钱支撑得起这种计划,而且这种计划还不一定有回报。本来谢洛夫曾经对历史上的三进制计算机有过很高的期待,最终还是表明二进制的计算机更加适合全球的网络,但就算是如此他都没有把研究三进制计算机的专家放弃,而是转而支持研究三进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