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3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2/404

  本来两人又很多话题可以聊,比如他们完全可以在男女关系这个问题上切磋,如果两人都是普通人的话。既然都是高级干部,那就只能在正事上切磋了,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和总书记一个爱好的干部很多,但这么高级别的干部就不多了。
  “其实对于莫斯科来讲,这也不完全是坏事,格里申同志,毕竟政治中心只有一个,而经济中心则有两个,看起来莫斯科敌人多了一个,可实际上这种力量分散到了两个城市身上,列宁格勒和苏维埃格勒都不是独一无二的,莫斯科受到的挑战,其实不是增加而是在降低。”谢洛夫苦口婆心的道,身上的大特务头子气息随着总书记生涯的开始,正在慢慢消退。以前有谢列平给他擦屁股,现在在决策失误的话,没人能擦的了了。
  如果因为决策失误让整个国家付出代价,谢洛夫不过就是另外一个戈地图,因为造成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想通了这点,虽然还是有时候克制不住作死的想法,就比如这次在柏林墙和里根的较量,可也仅限于嘴炮。
  能让别的国家为苏联火中取栗,那苏联自己就绝对不能动手。苏联的盟国也是不少的,明确知道盟国的需求,适当的时候提供一把刀,这也是一个技术活。
  “我也知道列宁格勒和苏维埃格勒的需求,同时总书记能征求莫斯科的意见,相信你已经有了决定。可我们要平衡发展,必须对两个城市采取某些限制,贫富差距可以有,但绝不能让有些地方变成另外一个世界。南斯拉夫的矛盾久久不能平息,其中民族矛盾和经济矛盾在相互作用。”面对总书记,格里申也表示自己不是不能沟通。只不过再来一次的话,他仍然不会让罗马诺夫和哈拉佐夫得到便宜。
  “理解,理解!”谢洛夫很宽容的安慰道,“你要明白,政治资源在莫斯科,如何调配还是首都说的算!让列宁格勒和苏维埃格勒之间竞争经济中心,他们自然就无法挑战首都的地位!”不得不说总书记也是一脑袋坏水,不但没准备提倡团结,还主动给格里申只招,掺和进了云集地域矛盾和经济矛盾、以及政治地位的争夺中。
  苏维埃格勒是苏联的文化中心,列宁格勒是前首都,这两个城市就全是同仇敌忾?互相之间就没有利益冲突?总书记现在毛脑子都是帝都、魔都和妖都的关系。其实也差不多,地理环境上当然是苏维埃格勒最好,还在列宁格勒之上。
  可苏维埃格勒面积不大,而且和苏联本土不接壤。因为这个限制冲散了地理优势,不过只要经互会越来越稳固,真正的做到一体,苏维埃格勒仍然是最有潜力的城市。
  如何让这两个城市竞争,而莫斯科作为一个平衡者?这就是格里申从谢洛夫这里听到的中央精神,而不是通过限制这种太遭人恨的手段达成目的。
  说到这里,谢洛夫让利加乔夫草拟一个文件正式废除关于民主德国的进口配额限制。实际上这个限制早就被当时做克格勃主席的他戳的千疮百孔,克格勃和斯塔西这么牢不可破的同志关系,联手突破限制轻而易举。不然民主德国也不会慢慢追上联邦德国的生活水平。
  “谁来做部长会议主席呢?”送走了格里申的总书记又开始挠头,嗯,该剪头了。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吉洪诺夫,即将迎来自己八十一周岁的生日。总书记不讨厌这个政府一把手,这多好啊,一个基本上不会反对总书记的部长会议主席。连勃列日涅夫有没有这种待遇,他还用了很长时间才搞定柯西金。
  可每次看着这位颤颤巍巍的部长会议主席来开会,就比如现在,总书记心中都颇为复杂,他也想要这位勃列日涅夫的战友好好养老,可在一看旁边的雷日科夫,这种念头马上就被打消,吉洪诺夫好歹还有点执行力,和戈地图搭班子的雷日科夫,别想了。
  找个机会谢洛夫准备和吉洪诺夫谈一谈,在坚持两年让总书记找到一个靠谱的代替者。实在不行的话,那就让罗马诺夫到时候接吉洪诺夫的班。
  关于谢洛夫和里根在柏林墙下的交锋,这当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不过这个效应对普通人更大一些,对于美苏两国的政治高层,只是一个谈资。苏联干部曾经又不是没见过这种领导,二十年前的赫鲁晓夫同志,也是个性格领导人。
  对于苏联民众以及干部阶层影响更大的决策,马上就要做出。这个决策谢洛夫早就准备做出,而且得到了切布里科夫、茨维贡、博布科夫、费多尔丘克、阿利耶夫五个中央主席团委员的赞成,应该是热烈赞成。
  “关于平反贝利亚同志的决议,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谢洛夫开口就震惊了苏联中央主席团一半委员,另外一半是克格勃出身的干部。
  “总书记,贝利亚的问题很复杂,而且以前的领导人已经有了定论,我们是不是仔细的考虑一下!”第二书记利加乔夫很头疼,这涉及到了大清洗的问题。
  “是谁说肃反工作是不对的?”切布里科夫不慌不忙的道,“肃反工作有着特定的历史和时间环境,当初的祖国,各种敌人从四面八方扑来,如果放任不管,会给国家造成多么严重的危害?”
  “至于虚弱期正好碰上了纳粹入侵,这是另外一件事。”茨维贡开口站在了切布里科夫一边道,“土匪猖獗,乌克兰分离势力高涨,富农阶层蠢蠢欲动,各民族毫无凝聚力,内务部用了几年时间,清除了所有敌人,结果所有人都看得到,各民族团结在一起,矛盾远远小于帝俄时期,他们只有一个祖国!”
  “那就是苏维埃!”一直默不作声的谢洛夫昂头,没有让每个中央主席团委员都表态。
  “请注意历史环境,帝俄留下的国家是一个民族矛盾巨大而且已经解体的国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不是一句不承认就可以当做没有的问题。任何考虑当时环境的评论,都是不公正的。”
  “贝利亚同志的问题不是他自己的问题,严格来说的话,当时的很多领导人都有责任。很多老同志还活着,比如莫洛托夫、马林科夫、而且大清洗这件事,贝利亚一个人也背不起。”谢洛夫敲了敲桌子道,“并不是要树立贝利亚的正面形象,而是让他回归到普通干部的一员当中,是不是这样?”
  “没错!”切布里科夫、茨维贡、博布科夫、费多尔丘克、阿利耶夫同时点头道。
  谢洛夫充耳不闻,就像没有听到一样继续道,“既然这样,我们恢复贝利亚的元帅军衔。”
  共青团真理报关于正确评价贝利亚元帅的功过,在苏联干部阶层和民众之间掀起了轩然大波,前者更加震动,很多干部都在想,是不是总书记准备再来一次肃反?
第953章
恢复名誉
  洗白贝利亚,是总书记的意志,同样也是全体苏联安全干部的意志。所以才得到了切布里科夫、茨维贡、博布科夫等的一致认可。贝利亚一天成为反面人物,谢洛夫作为总书记就总觉得自己的出身有问题,同样这种想法也困扰着苏联全体安全干部。
  相信历史上如果安德罗波夫活得时间够长的话,同样会想起来这个问题。只不过他没有这个时间,谢洛夫就不同,他必须洗白关于本部门的历史问题。当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至少稍微一个试探,就知道切布里科夫这群人心里也是同意的。
  恢复贝利亚元帅军衔,以及正确评价在卫国战争时期的功过。谢洛夫还需要一些仍然健在的人出面,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和卡冈诺维奇这几个人。再晚几年,如果这批人死了,事情就不好办了,没有第一人证和资料。
  这还涉及到了赫鲁晓夫第一书记的角色,所以谢洛夫也必须慎重一点,拿捏其中的轻重。
  马林科夫在谢洛夫眼中无足轻重,这位本来占据最有利态势的继承人,本来和贝利亚关系不错,最后竟然能被赫鲁晓夫策反,对于自己共同阵营的贝利亚。最后玩不过赫鲁晓夫也是应该的,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的争斗完全和勃列日涅夫、谢列平之间的关系不一样。勃列日涅夫本身就占据了最好的位置,然后步步为营,谢列平虽然实力强大人品高尚,也无法挽回颓势。马林科夫是属于被逆袭的角色。
  你以为我会同情你?我差点笑出声!谢洛夫把马林科夫叫来后,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指明这是苏联全体安全干部的想法,给这位前前继承人打一个预防针。
  “这本来就应该由你来做,如果不是马林科夫同志关键时刻摇摆不定,我们部长怎么会被突然袭击?整个莫斯科谁有整个能力?敢动我们?”谢洛夫以一个安全干部的立场对马林科夫说了这些话,但绝对没有盛气凌人,因为没有必要。
  马林科夫对谢洛夫毫无挑战性,现在是什么时代了?三十年前的巨头还能翻天?莫洛托夫身边好歹有一些斯大林的拥护者,马林科夫身边什么都没有。
  “我记得赫鲁晓夫曾经大力提拔你,现在你竟然想要洗白赫鲁晓夫的敌人,不知道在下面的他会怎么想?”马林科夫没有想到谢洛夫会找自己,至少没想到会这么快。
  “是有点不好操作,可我是安全干部,有着自己的立场。”谢洛夫沉默了一下道,“关于大清洗的定义避重就轻,你和当时的所有人一样,把安全干部推出来顶罪。可对大清洗对消灭敌人的有利之处提都不提,不要以为贝利亚部长死了事情就算完,他一个人无法对大清洗负责,你们每一个那个时代的领导人,都有责任。”
  “要么对大清洗重新定义,要么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活着和死去的当事人,都要背负同等的责任,是这样么?”马林科夫虽然早就不是苏联的重要问题,可长期在中央机关工作的他,还没有老到听不明白暗语的地步。
  “你这么理解也不是不行,这本来就是你欠贝利亚部长的。”谢洛夫给马林科夫倒了一杯水,不过不要误会,这不是利诱,纯粹是尊重一个老人。
  马林科夫占据最有利的位置,能被赫鲁晓夫逆袭,这份才能也是堪比把国家弄解体的戈地图同志,连位置都保不住,谈什么保护国家。在贝利亚不被所有巨头容忍的情况下,作为继承人不出手保护,反而掉头干掉贝利亚,让自己陷入更孤立的境地中。
  “你必须清楚一点,没有贝利亚部长的保护,你早就死在日丹诺夫手里了。对列宁格勒集团的毁灭性打击,也是你和贝利亚部长一起执行的。你的反戈一击,造成了后来自己输给了第一书记。如果你不愿意出面的话,我会和卡冈诺维奇同志谈一谈。”谢洛夫再次加重砝码道,“关于以民主德国作为诱饵,逼迫美苏同时撤出驻军,也是你们一起提议的。”
  目前总书记已经准备捡起来同时撤军的大旗,膈应膈应美国。既然这个政策已经捡起来了,那作为提出人之一的贝利亚还是个叛徒,让现任的总书记脸往哪放?
  拿着叛徒的倡议到处兜售,再加上总书记也是安全干部出身,苏联民众会不会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这种认知混乱一定要避免,贝利亚的重新定性势在必行。
  几天之后,共青团真理报刊登了马林科夫关于贝利亚的亲身评价,除了一些罪行之外,也强调了贝利亚的功劳,包括贝利亚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率领苏联情报机关的功绩,对苏联核工业的发展贡献,保障国家安全工作等等。
  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同志做了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工作,包括:改革国家领导制度,建立对领导的监督机制;平反冤假错案,惩办冤案假案的制造者,恢复法制;改革国家保安体制,精简内务部机构;纠正民族政策错误,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反对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改变经济建设方针,压缩基本建设项目;缓和与德国的局势,改善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关系。
  贝利亚的重要主张,都得到了中央主席团的支持;他所采取的重大措施,都得到了中央主席团的批准。其中也包括我在内的干部支持,一些政策失误并不能让贝利亚同志一个人来负责,是当时苏联中央主席团集体的责任。
  在共青团真理报发出信号之后,格鲁乌领导人阿历克塞大将发出倡议,苏联中央主席团委员、切布里科夫大将、茨维贡大将、博布科夫大将等五位委员认可的,关于重新定义贝利亚元帅的历史功过问题意见,被送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法院。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时的一些决策固然有些残忍无情,但绝对没有像是某些敌对势力所说的,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那个战乱年代,死亡率没有突然性的爆发,如果有人要以律贼团体作为佐证的话,可能我们还有让那几十万暴徒从美国回来。”
  当感觉酝酿到差不多的时候,已经是总书记的谢洛夫迫不及待的跳出来了。标志着给贝利亚洗白的程度正式启动,这还不够,谢洛夫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这个人马上就站出来了,南斯拉夫共产党总书记兰科维奇听闻苏联在重新定义贝利亚的功过之后,表示曾经在五十年代初期接到过贝利亚的亲笔信,表示南斯拉夫和苏联关系正常化的信,也被马上送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法院作为证据。
  在兰科维奇站出来之后,德国统一社会工人党第一书记埃里希·昂纳克第二个站出来,虽然没有明面相应谢洛夫的意见,但却对贝利亚当初的定义进行了赞许,“我们必须指出,就算是当时贝利亚元帅推动德国统一,也有绝大的几率失败。谢洛夫总书记关系共同撤军的倡议,我们也没有从北约看到回应。有时候这也不是我们以单方面的善良,就能够达成目的的,我们应该记住,曾经有这么一次机会很近。但不要纠结于这件事,而是更好的发展好社会主义,等到机会再次降临的那一天。”
  苏联并不是统一德国的障碍,通过一些秘密渠道,谢洛夫还指示假宣传部进行宣传,平反贝利亚是为了给德国统一创造机会,当然这只是单独对民主德国这么宣传。
  一时间苏联的形象在民主德国更加巩固,甚至在联邦德国都洗白了不少。德国社会党党魁勃兰特作为科尔最大的政敌,以及前总理的威望质疑现在联邦德国敌视苏联的态度,只会让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敌意和隔阂加深。
  德国社会党二号人物,也就是斯塔西的王牌间谍就站在一旁,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够看到两国统一的那一天。对国会上勃兰特和科尔的交锋充耳不闻。
  “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阿历克塞大将道,“安全体系在你的领导下,已经超过了贝利亚部长的时期!听说你在联邦德国都出现了拥护者,要知道联邦德国是仅次于美国,苏联影响力最小的国家!”
  “那是他们看到了统一的希望,不过谁统一谁,这还是一个重要问题。”谢洛夫笑着回答道,“不管是谁,都没有你心里高兴,你终于等到了这几天。还有你们一群贝利亚的余孽。”
  “算你说得对!”阿历克塞大将并没有否认!
  一个星期之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法院宣布,贝利亚元帅的叛国罪并不成立,恢复元帅军衔以及一切荣誉,生前获得的勋章将被重新发回到家属。
  不过对于谢洛夫来说,如何收尾还是一个问题,不能因为平反贝利亚咬出更多人。
第954章
修正历史
  首先赫鲁晓夫的角色要保护,长久的肃反工作经验告诉谢洛夫,法不责众这个东西在苏联也是存在的,他不可能洗白赫鲁晓夫在处决贝利亚当中的角色。不过却可以用更多的人来分担责任,每人分一点责任,那一个人看起来就不显眼了。
  但如何洗白贝利亚,同时还能理解当初苏联中央主席团要处决贝利亚。这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简单来说这次谢洛夫以及安全干部,并不希望出现对贝利亚认识的分裂,非要站在一边对立的考虑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以贝利亚臭名昭著的名声,还是站在赫鲁晓夫那一边的人多,可总书记是肃反工作者,不想看到这种情况。
  有办法,怎么会没办法?苏联安全部门需要的是,贝利亚确实是冤枉的,但也能理解当时的处决令,认为里面有不得已的苦衷。这不是总书记和安全巨头们准备编故事,而是找到了贝利亚案件的突破点,事实证明办法是人想出来的。
  说大清洗有必要所以洗白贝利亚,苏联人民不一定会接受。苏联的干部阶层肯定不会接受,因为大清洗主要都是对准了干部阶层。非要这么干,各地干部肯定会人心惶惶,以为这些安全干部又要祭出名为大清洗的杀手锏收拾他们。
  什么罪名能让苏联人民理解当时处决贝利亚的决定,现在想想又觉得其实贝利亚冤枉呢?那就是贝利亚关于民主德国的定位,以及两德统一排斥美国势力在欧洲的报告。
  八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苏联人已经更能理解现在的世界局势,就算是不理解,看在民主德国同志感情的份上,苏联舆论也必须理解。
  “这样我们还能争取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民心。”切布里科夫大将满脸的赞同。
  “以当时贝利亚部长对德国的定位问题切入,非常好!”博布科夫大将拍了一下手掌,通过这件事来撬动牢不可破的印象,更容易达成他们的目的。
  在五十年代贝利亚主张德国统一,自然很容易被处决。但现在三十年过去了,很多环境都已经发生了改变,依次为突破点,可以塑造起来贝利亚比较倒霉的印象。
  主张德国统一,就是赫鲁晓夫以及中央主席团非要除掉贝利亚的理由。因为当时的环境下贝利亚有叛国嫌疑,可现在在看这件事,其实贝利亚也没错。这就是谢洛夫以及苏联安全巨头想要给苏联人民的印象。
  “淡化贝利亚其他的罪行,尤其是大清洗,着重强调贝利亚的死因,最主要就是因为主张两德统一!”谢洛夫用深沉的声音道,“再说了,这本来就是当初判决的事实。”
  关于德国统一的争论,最后形成观念冲突,造成了其他委员相信贝利亚是苏联的叛徒,从而下达绝杀命令,这就是谢洛夫拿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保护了当初除掉贝利亚的那批人名誉,同时也很容易为贝利亚洗白。
  “我们明白了,配合现在争取德国民心的宣传攻势。”博布科夫大将点头随后几个人出去,前往苏联中央主席团会议室,还有其他事情等着处理。
  “把吉洪诺夫同志叫过来!”总书记捂着自己早上刚刚闪过的腰,有些艰难的命令道。
  历史这个东西,完全取决于谢洛夫想让他以什么面目出现,修改历史这种事情,对于一个苏联共产党的总书记,还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总书记说这件事的发展是这样的,那就一定是这样发展的,就比如贝利亚这件事。
  吉洪诺夫是勃列日涅夫的部下,不过没有基里连科和契尔年科这么显眼。靠着兢兢业业坐上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位置。谢洛夫对这个人没有意见,也不是想要让这个老人滚蛋。相反,总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这次对话很和睦,他还希望这位八旬高龄的政府一把手在坚持两年,要不是害怕影响不好,吉洪诺夫干到九十总书记也是没意见的。
  “我们面对一群没什么经验的干部,所以必须咬牙坚持,完成干部的更新换代。”谢洛夫大特务头子的气息再次收敛,用很平和的态度和吉洪诺夫讨论问题。如果他爹没有在基辅会战中阵亡的话,大概也就是吉洪诺夫这个岁数,就当是尊重老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2/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