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3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0/404

  就在这种大环境和诸多国家的猜测下,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谢洛夫和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的专机,在法国巴黎国际机场缓缓降落。开始对法国的正式访问。
  走下的飞机的那一刻,谢洛夫和谢尔比茨基两人,分别同迎接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以及大国共产党总书记、大国民议会议长乔治·马歇友好的握手。双方保持着谨慎的友好。
  谢洛夫表示将在这次访问的行程中,前往巴黎公社的遗址进行瞻仰。同时对法国社会党以及法国共产党的工作表示赞赏,“苏联对法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性和独创性从来没有怀疑过!”在面对法国记者的采访时,谢洛夫毫不犹豫的肯定了法国的成绩,“法国是不可分割的,政教分离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和苏联有区别,但是没有本质的区别。”
  法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毫无疑问的,谢洛夫这句话是法国宪法中的明文,谁也不能说他说的不对,小小的先用话把亲美记者的嘴巴堵住,才能进行下一个问题。
  一个葡萄牙问题,当然不值得苏联两个巨头来到巴黎,主要谈论的还是苏联和法国之间的问题,葡萄牙问题只不过是其中的开胃调剂。社会帝国主义和高利贷帝国主义之间,还是很有共同语言的,这其中有历史原因,同样有现实原因。
  苏维埃和法兰西的友好,需要联邦德国来维系。谢洛夫首先从历史中强调俄罗斯和法兰西的亲密关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联合坑德,在到目前两国某些问题上共同立场的优势,比如说遏制联邦德国。
  法国和俄罗斯一直对对方另眼相看,就是因为两国中间有一个德国存在。谁让德国人在欧洲天生长了一副嘲讽脸呢?每次一旦要起事儿的时候,往往能看见自己东西两边的天然敌人已经肩并肩,手牵手严阵以待。
  哪怕就是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法国把法德和解共同捍卫欧洲喊得震天响,同样在防备联邦德国,任何组织都需要有一个说的算的。就算是两国实力差不多,也要有一个说的比较算的国家,法国人认为,这个国家应该是法国。
  可目前联邦德国的发展趋势,似乎比法国厉害了这么一点点。法国自己有些吃不下联邦德国,如果铁幕对面的苏联时不时的出来敲打一下联邦德国,只要不过分,法国是非常愿意乐见其成的,回忆历史让双方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对于法国在北约的特殊地位,苏联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希望法国声明保护葡萄牙的中立地位,终止一些干涉力量的威胁。当然,我们指的干涉力量,很大一部分也包括你们法国。”私下的谈话中,领导人和普通人说话没有什么不同,友好的交流、亲切的慰问,只是电视机上对普通人的叙述。正常人谁会这么说话?
  其中的区别只是赫鲁晓夫表现的太直白,勃列日涅夫表现的比较含蓄,没有本质区别。
  “毕竟我们名义上还是北约的一份子,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密特朗不置可否的回答道,“葡萄牙也有法国的利益,要知道,苏联的英特网终端就在那里。”
  “所以苏联更加不会坐视葡萄牙被颠覆,葡萄牙的地理位置对我们苏联特别重要,众多海底电缆在葡萄牙,我们绝不会坐视自己的信息被敌人所掌控。”谢尔比茨基同样不退让地说道,“我们不会求美国人,但如果法国能够给予帮助,将收获苏维埃的友谊。”
  密特朗点头,陷入了思考当中。目前美国在里根的领导下,同样的网络正在全世界结构,可是晚了,苏联枣已经提前架构完毕,整个欧亚大陆的绝大多数国家和绝大部分的非洲国家都已经被苏联吸收进去。
  美国的国际网络起步就已经落后,而且欧亚大陆和非洲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和前者相比,美国构建的更像是一个美洲局域网。法国必须选一个的话,当然是苏联的国际网络更加方便。
  密特朗当然不可能估计到几十年后的世界,可他能感觉到这玩意的重要性。法国想要掺和进去一脚,“这不好吧!”谢洛夫欲擒故纵的道,“葡萄牙涉及到苏联的国家安全。”
  这纯粹是扯淡,苏联巴不得法国进来,这样美国发展的国际网络就柏然是局域网。法国在欧洲联合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948章
坑人的密特朗
  “国际交往中,有得有失,苏联也需要正视法国的利益。”密特朗总统不准备退让,这不是什么传统友谊,什么联邦德国问题,就可以不谈的。法国也有自己的需求,谁都不是国际主义者,法国维持自己在非洲的军事存在,真是为了造福黑人?
  苏联需要法国保证葡萄牙不会被颠覆,那法国的保证也不能白白给出去。不但要收敛自己的颠覆力量,还要顶住美国的压力。牺牲都做了,什么也没得到,哪有这种事。
  谢洛夫和谢尔比茨基对视了一眼,点点头,听一听法国人的意见也无妨。
  “作为平衡葡萄牙的苏联力量,法国要派出一部分军事力量进入葡萄牙。”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马上接口道,“仅限于法国海军在葡萄牙港口的停靠权。”
  密特朗知道陆地力量深入肯定会被苏联反对,于是退一步希望得到苏联红海军一样的港口停靠权,皮球又踢到了苏联这一边。海军军舰的停靠权看起来没什么,象征性的意义更大一些,可这件事可大可小,万一法国包藏祸心,以后会不会利用这一点。
  “那法国是不是应该给出一些交换呢?你也知道这项权利,已经体现了苏联的巨大信任。”谢尔比茨基不慌不忙的道,“巴黎统筹组织对苏联的禁运,说实话我们并不在乎。但是对于东欧国家的影响还是有一些的,法国想要分享国际网络,难道一点诚意都不想拿,只是让苏联认可么?”
  讨价还价还在继续,从历史感情,谈到地理、再谈到政治,其实苏联和法国是天然盟友,如果战后法国成为真正的苏联体制国家,冷战根本就不会开始,或者现在已经结束了。又合作又对抗法国和苏联在冷战的关系。这种因素从二战中就已经开始,戴高乐将军流亡英国,组建了“自由法国”运动,不过直到战争后期,其地位才得到认可。苏德战争开始后,自由法国马上与苏联建立了联系,还派出了自己的部队援助苏联,那就是著名地“诺曼底”战斗机团,那几乎是唯一一支援苏的盟军作战部队。
  法国与苏联的态度良好,可以说法国是西方国家之中,与苏联关系最好的一个。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关系,政治上的关系也相当不错。法国虽说加入了北约,但是退出了北约军事组织,显然不愿与苏联刀兵相见。法国还是唯一一个和苏联签订经贸合作的国家,甚至苏联的电视用的都是法国的塞康制。
  “法国是唯一一个畅通无阻在东欧贸易的西欧大国,我们也知道,联邦德国没有这种地位,难道苏联给予法国的回报还不够?”谢洛夫不断强调着苏联和法国的传统友谊。法国的外交重点第一当然是西欧国家,因为法国想要做老大。
  第二重要的就是苏联,法国需要苏联对宿敌德国的压制,防止德国再次崛起。美国仅仅能排在法国外交重点的第三位,因为美国对联邦德国采取扶持政策,所以法国才以苏联作为外交重点压制联邦德国,让德国长期分裂。
  谢洛夫还知道,当苏联在绝世天才戈地图的领导下开始自我崩溃后,包括苏联敌人、英法中纷纷给予协助,其中法国因为两德即将合并,放血支持苏联的愿望最强烈。眼前的密特朗总统访问苏联,愿意提供资金让西方集群动手继续保存民主德国。
  “法国当然是愿意帮助东欧的,我们都是欧洲国家,至于巴黎统筹组织,我们有很多办法绕过去,这从来不是问题。”密特朗不能废除这个组织,要知道这不是法国自己的事情,不过一个重要成员想要违反规则,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苏联能和法国谈的事情还多着呢,比如能源问题,后世普特勒的能源战略根本不新鲜,苏联时代能源战略就是苏联拉拢西欧的重要砝码。欧洲对苏联能源有极大的依赖性,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一直是世界能源消费大户,但它们的能源自给率却不高。
  在自身能源匮乏的情况下,西欧不得不将目光放到全球能源市场,基于历史、政治和经济互补性等方面的考虑,与苏联的能源贸易是西欧国家优先发展的方向。而对东欧经互会国家来说,由于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对峙,东欧的经互会国家只能依靠苏联的石油及天然气的供应,来满足国内能源消费的需要。同样出于冷战的需要,苏联通过低于世界石油市场的油价,达到控制东欧经互会国家的目的。
  正是知道西欧在能源上的脆弱性,苏联的全球攻势就是在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的集中地区全力进攻,达到目的之后逼迫西欧就范,亲苏或者中立,把冷战变成苏联加西欧,或者苏联和美国单独对抗的状态。目前只有一个沙特阿拉伯是绊脚石,苏联的长远规划即将完成。
  基本上法国和苏联还是由很多合作的地方,尤其是在能源这件事上。正式会谈之后,法国总统密特朗以及法国共产党、社会党的高层,设下晚宴招待苏联代表团。
  有些事情只能私下场合沟通,更何况现在只是萌芽阶段,比如苏联和法国的核武器互相不对准对方,到底是一时起意,还是真的准备商量一下。从秘密渠道沟通,总没有两国高层真正的沟通来的确实。
  法国对苏联的中程导弹犹如芒刺在背,巴不得中导条约快点签署,至于苏联的战略核武器,反正是打美国的,法国有自己的核打击力量,足以自保,至于来联邦德国会不会受到威胁,这关法国声明事,受威胁更好。
  谢洛夫没有把话说死,只是说目前里根对苏联的敌视,中导条约不容易达成,而且苏联的导弹数量是美国的两倍,似乎比较吃亏,应该受到补偿云云。
  在面对阻挡苏联坦克大军的中程导弹时候,谢洛夫比谁都巴不得赶紧废除,可他不能表现出来,可以告诉法国人苏联有这个意愿,但是苏联太吃亏了等等。
  “一旦撤除中程导弹,欧洲才能降临真正的和平。”法国总统密特朗似乎非常感同身受,实际上他在想着如何为法国某得利益,中导条约对法国的好处非常大,如果成功废除,只要法国和苏联宣布互相不用核武器指着对方,法国就完全解除了安全枷锁。
  国际政治上这将是法国的胜利,国内将是密特朗的个人胜利。密特朗不想做一个政客,他想要做一个政治家,但后者的标准往往很高。塑造法国的安全环境,则有可能让密特朗达成目的,在法国历史留下名字。
  美国的利益是不是受损,那是里根关心的事情,密特朗作为法国总统,只关心法国的事情。其实他已经知道了苏联的某些底线,比如在中程导弹不销毁之前,不要谈互相不对准地方这种事。这样更好,法国怎么说也是西方世界的一员,太公开的和苏联眉来眼去,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法国的基本战略利益,第一是防止英国搞乱法国组织的西欧力量,第二是压制联邦德国,这都需要苏联的帮助,而不是美国。所以法国和苏联和睦的时间,远远比和美国多。
  第二天,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经过法国发挥自己独特影响力,劝说苏联认真考虑当前的欧洲以及世界局势,成功让苏联放弃了让葡萄牙进入华约的企图。
  作为交换,法国将保证保护葡萄牙安定的社会环境,在葡萄牙的认可下,法国海军将定期维护葡萄牙海域的安全,同时法国会对东欧国家进行一些技术性投资。
  “最绝望的时候,不要忘记,法国人还可以帮助我们。”这话好像是一战时期某个帝俄贵族说的,总书记不得不承认,这话说得真特么有道理。
  有了法国的表态,这次的葡萄牙抗议风波才算真正的过去,苏联纠集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同时让葡萄牙转移一些产业。可最后完成绝杀的是同为北约国家的法国,法国的保证让里根策动的抗议浪潮彻底失败。
  因为法国对葡萄牙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因为拉丁文化圈法国是最强的国家,对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都有很好的榜眼作用。相反丹麦、瑞典、这些国家都是在德国的影响中。
  法国这次帮助苏联是决定性的,直接挫败了里根搞事的能力,没有法国的配合,美国不会再葡萄牙成功,法国和苏联的合力,不是美国一个国家可以抵挡的。
  “法国人知道不知道到底谁是敌人?”听到法国的保证之后,里根就知道这次的拉锯战美国又失败了,决定性的因素就是法国站在了苏联一边。他不知道密特朗还准备在坑美国一次。
  “没想到我还要回国救火!”资深救火队员谢洛夫总书记马不停蹄的回国调解矛盾。
第949章
欧亚主义
  国外需要救火也就算了,国内也不省心。这倒不是苏联民众出现了群体性事件这种事,这种事总书记留在莫斯科的几个肃反干部出身的委员,任何一个跳出来都能平息。
  而是高层出现了矛盾,两个城市,两个地区的矛盾。其实是三个,关于莫斯科、列宁格勒和苏维埃格勒三个城市的关系,这还涉及到了地域矛盾。谁说领导层就不会有地域矛盾?地球上大到世界格局变换,小到蔬菜涨价,都有对喷的理由。人和人的相处不是青涩网站,做不到人人都喜欢。
  “是罗曼诺夫和格里申的矛盾,其中还有哈拉佐夫的立场。”坐在飞机上的谢洛夫用手掐着自己有些僵硬的脖子,看着谢尔比茨基道,“如果这里面再加上你,那就热闹了。”
  “我是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不是基辅市委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打着哈欠道,“老了,你们莫斯科的事情,我不会掺和,苏联需要我自然尽力,可我不会掺和到利益之争当中。”
  什么叫你们莫斯科?谢洛夫对这种态度不是很满意,可现在不是撕逼的时候,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矛盾来源已久,从帝俄到苏联、一直到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联邦。
  列宁格勒原来的名字叫做圣彼得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一直都是帝俄的首都。莫斯科在列宁格勒面前底气,还没有帝都和魔都那样平等。魔都在帝都面前不过是后起之秀,可苏联现在的政治中心莫斯科,除了是现在的首都之外,什么经济、文化、历史通通都处在下风,这就很尴尬了。
  列宁格勒的重要意义,导致了列宁格勒集团的产生。截止到目前,已经出现过三次。斯大林的亲密战友基洛夫、二战之后日丹诺夫领导的列宁格勒集团,现在的罗曼诺夫。
  如果说乌克兰集团冲击苏联领导层总是成功的话,那列宁格勒集团总是扮演最接近成功的失败者。三次冲击最高领导层全部失败,比克格勃的安全干部的失败还要多。从贝利亚到谢列平,苏联安全干部也才不过失败两次。
  列宁格勒领导人屡屡失败,其中莫斯科的作用功不可没。莫斯科历代领导人,都以狙击列宁格勒领导人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为第一任务。多年以来,谢洛夫见到两个城市最和睦的时候,是谢列平叱咤风云的那几年,因为两个城市的市委第一书记,都是谢列平做共青团第一书记时候的团中央书记。
  就这么几年,叶戈雷切夫两人被换掉后,两个城市的关系又回到了正轨中。莫斯科人充满优越感,总是有点居高临下地对待所有的外地人,包括彼得堡人。而彼得堡人则把莫斯科称作“大乡村”、……他们认为自己是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拥有者,更有学问和教养。
  “让哈拉佐夫同志来一趟。”谢洛夫下了飞机直接回克里姆林宫,哈拉佐夫就是原来的立陶宛共产党第二书记,目前谢列平如果还有什么朋友没有被勃列日涅夫干掉的话,除了谢洛夫之外,哈拉佐夫就是唯一一个。
  一般情况下莫斯科都能把列宁格勒的不满压下去,毕竟政治中心还有有利条件。不过变化来自于另外一个城市,俄罗斯历史上从来没有控制过的君士坦丁堡,现在叫苏维埃格勒。
  苏维埃格勒起到了另外一个作用,这座并入苏联还不到二十年的城市,和列宁格勒的环境差不多。只不过一个南边,一个在北边,这次共同对莫斯科发难。这就让格里申有些招架不住,苏维埃格勒的发展得到了全苏联的支持,现在已经和列宁格勒并驾齐驱。面对莫斯科的一些条条框框,同样十分不满。
  “地域矛盾还是这么令人挠头,你们苏维埃格勒掺和进来,就更加复杂了。”谢洛夫让小瓦莉娅弄来一杯红茶,他自己喝水,懒洋洋的道,“相信格里申现在的心情一定不好。”
  “总书记,你也知道以列宁格勒和苏维埃格勒的地理位置,后来居上是正常的。”哈拉佐夫和谢洛夫认识很久,所以沟通起来直言不讳。
  “我理解,但是从政治上,我必须站在格里申的一边。”谢洛夫耸耸肩道,“我们不是一个完全的欧洲国家,是西伯利亚给了我们和美国对抗的资源。欧亚主义和东罗马帝国的文化是相容的,双头鹰的意义相信你作为苏维埃格勒的第一书记,能明白其中的内涵。”
  “欧洲人一直认为我们不是欧洲的一部分,只有近几年才承认,这和我们的国力有关系。西欧那些老牌帝国主义求我们时候,才能想起来欧洲团结。”谢洛夫冷哼道,“我们不需要去求他们,苏联是欧洲国家同样也是亚洲国家,整个欧亚大陆上的事,我们都要管。”
  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代替莫斯科的地位,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列宁格勒是帝俄的首都,还是亲西方派的发源地,苏维埃格勒就更不用说了,苏联一直反感宗教。
  时间不长,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格里申,还有列宁格勒的领导人罗曼诺夫都来到了克里姆林宫。总书记首先怒斥了罗曼诺夫和哈拉佐夫,毫不犹豫的站在格里申一边。他是苏联共产党的总书记,必须维护对苏联最有利的方案。
  怒斥了之后还是要回到正式问题,就是两个城市对莫斯科的限制,“你们想要移民的话,俄罗斯没有,可以去中亚的加盟共和国想想办法。”
  不放开政策限制,只能把这种不满延后,等到列宁格勒和苏维埃格勒羽翼丰满了,以后还会向莫斯科发难。这根本无法避免,美国的洛杉矶和纽约、中国的魔都和帝都都有这种管系,苏联能通过行政力量永远的把这种不满压下去?根本不可能。
  “苏联就是苏联,我们站在地球上,不需要想我们是欧洲人还是亚洲人这种无聊问题。欧洲和亚洲都在苏联的考虑范围之内。”第二天的共青团真理报标题,也算是给几个大城市的撕逼浇了一盆冷水。
  苏联代表团刚刚离开法国,里根的法国之行也即将开始。里根此次将对英法德三国进行访问,谢洛夫在法国的时候,里根正在伦敦给予撒切尔夫人支持。谢洛夫回国救火后,里根在开始对法国的访问。
  “对于冷战的策略是,我们赢,他们输。”在离开伦敦之前,里根对撒切尔夫人说道。
  不过里根在到达法国后,迎接他的是众多的抗议浪潮,因为里根想要把中子弹部署在欧洲,用来应对苏联的坦克大军,法国对此坚决反对。多年来法国一直扯北约的后腿,禁止任何加强欧洲紧张局势的部署,苏联不听的话就警告美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0/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