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3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4/404

  刚刚见面谢洛夫就对卢卡申科表示了一定的好感,询问了一下关于农业的问题。苏联的农业问题一直都比较严重,但这不耽误苏联农业有臭毛病,比如苏联的耕地从来都不充分利用,而是很多土地采取轮休的种植方式,种一年歇一年。当然,有人说美国的农业也没有爆发出来全力,可问题是苏联是寒带国家,而美国是温带国家。
  美国在农业上的霸权比他们的工业实力都令人绝望,至少七十年代的苏联在工业规模上就已经追上了美国,更不要提几十年后有个纪录刷新者的出现。但在农业上,美国的机械化生产,在土地轮休的情况下,仍然在地球上没有对手。可这么好的条件,美国仍然在食物上做文章,弄出一堆垃圾食品把自己国家的民众当猪养,这就不能令人忍受了。
  所以就算不是专家,总政委也必须谈谈农业问题,虽说这样比较官僚主义,可吃的东西,还是控制在自己的手上才比较令人放心。
  “退伍之后有没有什么困难?如果有的话,完全可以写信告诉我。”在周围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谢洛夫还是开口道。旁边没有人证,这就避免了卢卡申科打着自己的旗号变质。
  “没有主席,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这也是我的责任。”卢卡申科干脆的回答道。
  谢洛夫点点头,八十年代的卢卡申科还是很帅的,秃顶和不秃顶之间的差别就是这么明显。卢卡申科心里还是非常激动的,从来没有一天,他能和总政委站在一起谈笑风生,而且这位大人物,一点也没有架子,很是平易近人。
  “我们边防军的同志,应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你是集体农庄的副主席对吧?我想看看你做一把手的时候,突击手集体农庄会有什么变化。不要令我失望!”对于卢卡申科来讲,这也可以算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但对谢洛夫来讲完全不是这样,举手之劳而已。
  晚上谢洛夫去了卢卡申科的家中,卢卡申科的妻子务农,并不算多么时尚。晚饭十分普通,可见卢卡申科此时的经济条件也不富裕。
  在这里带了一个晚上,谢洛夫便启程去了卢比杨卡,走的时候说道,“卢卡申科同志,希望我们以后还可以见面,如果突击手集体农庄有了什么成绩,可以写信告诉我,让我也看看克格勃边防军出来的干部取得的成绩。”
  谢洛夫未尝就吗没有一点恶趣味的,要知道他可是全体克格勃边防军的父亲,哦!这一代的父亲,就凭卢卡申科历史上反对苏联解体这一条,他也要让这个人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841章
代号西方81
  所有的报纸版面都被孟买大火灾的新闻图版,不过谢洛夫一张报纸都没有看。既然心里有愧,就不要总往自己的心里撒盐了。比起五万多人的死伤,他更希望印度的情报部门能够提高一下效率和能力,克格勃留下了很多证据把矛头指向巴基斯坦。这些证据大多都是几年前留下的。
  比如那堆堆积在一起的煤气罐,就是克格勃从巴基斯坦卖到贫民窑的。时间在五年前,还有一些废燃料、以及堆积在一起的废棉花,都是从巴基斯坦运过去的。时间分别是三年前和六年前,只要印度情报部门有心,还是可以知道这些东西的原产地。
  “不要再把孟买大火灾的新闻送到我这里来,瓦莉娅,你截住这些情报。”谢洛夫不好明着面下达这种命令,只能控制自己不看。同时对生活秘书小瓦莉娅独自叮嘱。
  “我知道了,放心吧。”瓦莉娅少校并拢自己的长腿,对这个男人的任何吩咐,她都毫不犹豫的去做,哪怕她的年龄和谢洛夫的女儿尤利娅一样。
  “嗯!里根的身体还不错么?十几天就出院了!”他更加关心美国的新闻,就像当时刺杀案刚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根本不需要费劲去打探里根是不是死了。美国媒体会把这个消息告诉苏联,事实也正是如此,还节省了克格勃一笔经费。
  医院的胸腔外科主任本杰明·L·亚伦因为总统的内出血没有得到缓解而决定实施持续了一小时四十五分钟的胸腔手术。最终在急救室通过手术取出子弹期间,里根的失血量超过一个成年人血量的一半。并且参加手术的医院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这颗子弹随时都可能会爆炸。
  这其中新闻都是事后纰漏出来的,谢洛夫只能感叹里根确实命不该绝,不过对于他来说,这是好事,总政委可比谁都希望里根活着,不然里根死了,谁知道这场拉锯战还需要多少年?
  不过他知道里根只是能出院了,仅此而已。想要康复没有半年时间根本不可能。现在的里根根本无法工作,估计身体比现在的勃列日涅夫都要差。
  克格勃是一个情报部门,本质的工作不会改变,翻阅了一份情报后,谢洛夫封好了里面的照片,这是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内部的一些照片,是一个美国海军的三级军士长送给克格勃的,那就在那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服役。
  这个军士长不是克格勃发展的间谍,如果非要比较的话,这个军官和英国的剑桥五杰差不多,对苏联的共产主义主张很认可,最终在服役的时候开始联络苏联克格勃,提供美国海军的情报,因为众所周知,目前苏联在军事力量上,唯一和美国有明显差距的就是在海军上。
  这位自带干粮的五卢布,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生活在苏联,一个宣传中的人人平等的社会,本来他在提供完照片之后就想要离开美国,来到苏联生活。不过谢洛夫可是知道真实的苏联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可能同意这种要求。
  总政委从来不认为苏联像美国说的这么差,当然也没有苏联自己宣传的这么好。这个军官留在美国更好,来到苏联肯定会看到苏联的真实情况。而且从价值上考虑,克格勃也希望对方留在美国,最终用理想和现实,第一总局让这个海军军官继续为美国服务。希望以后可以能够为苏联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惜了,不是阿里伯克!”谢洛夫说着说着自己笑了起来,他也感觉自己太贪了。阿里伯克只是在设计中,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才是现在美国海军的主力。加上基德级已经有一艘在苏联手上,相信苏联红海军的新建舰艇一定会更加优化的。
  就算是在狂妄,谢洛夫也不能说苏联红海军和美国海军没有差距,这纯粹就是放屁。百年海军如果只是说说而已,那苏联二十年的追赶现在应该和美国平起平坐了。
  “我动用十个坦克集团军和诸兵种集团军,加上华约军队进行军演。”克里姆林宫内,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眉宇中充满了自信,连说话都带上了一丝神采飞扬,“演习没有预案,决出胜负为止,华约联军扮演蓝方负责防守。”
  “当然还有谢洛夫同志手下那支传统的蓝军,对了那支军队现在叫什么名字。”乌斯季诺夫忽然问道,因为那支扮演假想敌的军队总是在改名字。
  “美利坚联盟军!”谢洛夫也不想总是改名字,关键从越南带回来的那批孩子已经长大了,已经到了服役的年龄,这支假想敌部队已经超过了十万人,要是再过两年那批美国私生子完全长大,人数会将近二十万人。他这个大解盘侠,在两年前还在伊朗弄回来一批人,至少二三十年内,苏联是绝对不缺乏假想敌部队的。
  “联盟军和华约联军组成蓝方部队,不过好像还是有些单薄,我把契卡师和克格勃师也放在进去吧,这样蓝方都三十五万左右的部队防守。也比较符合华约和北约的比例。你觉得怎么样?乌斯季诺夫同志!”说着说着,谢洛夫好像想起来什么道,“我们要不要放两个原子弹,演练一下核突击行军。”
  咳咳!勃列日涅夫不轻不重的咳嗽了两下,他其实并不愿意打断国防部长和总政委之间的互动,但还是必须提醒道,“演习地点是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平原,我觉得,还是不要把核突击演习加进去了,华约国家的军队也不是全部都可以承受得住。”
  “不是最大程度上贴近实战么?”谢洛夫歪着脑袋,那不就是核战么?还有别的选择?
  “是最大程度上贴近实战的常规战争,当然我们可以用别的武器代替原子弹。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用原子弹还是有些不合适。”乌斯季诺夫元帅也比较尴尬,哪怕就是在蒙古炸两颗他都不会反对,可东欧是绝对不行的。
  “演习的代号就叫西方81,直接一点,本来就是为北约准备的。”勃列日涅夫插言道,伟大了领袖还是国防委员会主席,总不能在总政委和国防部长讨论的时候一声不吭。
  “里根的命也真大,竟然还没死!”一直因为讨论演习默不作声的安德罗波夫开口道,实际上这次演习本身就是为里根准备的,没想到里根的命很硬,这都没死。
  克里姆林宫在为西方八一演习讨论的热火朝天,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急匆匆的推门而去,和所有人点头打了招呼,然后对着总书记低声道,“印度政府准备派一支代表团访问莫斯科。他们马上就要过来,时间就定在三天后。”
  “这么着急?英迪拉甘地不是应该因为孟买大火灾焦头烂额么?”同样没什么精神的契尔年科闻言问道,“难道是过来请求援助的?这倒不是不可能。”
  勃列日涅夫也是很奇怪,不过还是答应下来了这件事,印度作为一个大国,是很值得苏联争取的,而且印度地理环境和苏联毫无冲突,人口爆炸也炸不到苏联。就是自己本身的实力弱了一点,这点苏联高层早有共识,中国比印度强。
  谢洛夫脸上的尴尬之色一闪而逝,这件事是他做的,印度代表团这么心急火燎的来访问莫斯科,很可能是已经发现了克格勃留下的证据,这次是来到苏联争取支持的。
  “我们还是公布演习的消息吧,不然我害怕到时候北约不知道会吓尿裤子。”谢洛夫转移话题道,乌斯季诺夫表示同意,更进一步提出邀请北约国家成为观察员近距离观察。
  演习的时间定在六月十七日,并且马上通过塔斯社对外宣布,同时邀请所有国家来到苏联观看这次的大演习,演习代号西方81。
  消息传来,整个北约国家哗然,苏联这个演习的代号在明显不过,就是冲着北约来的。但是很快,各国就纷纷表示愿意观看苏联这次的大演习。
  在这种时候,哪怕所有北约国家都心里没底,可各个国家的军方领导人也要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输人不输阵,不能一个新闻就把他们吓得连动都不敢动。就算确实打不过,也要做出一副样子让自己国家的人相信,两者完全有的打。
  随后各种消息被纰漏,开始在西欧国家流传,“这次演习动用八十五万军队,包括苏联红军、克格勃内卫军、以及华约国家的军队。苏联红军作为红方、包括希腊国防军在内的华约联军作为蓝方、演习没有预案、直到分出胜负为止。”
  很快有一条爆炸性的新闻被纰漏,“苏联一直以来的假想敌部队,人数超过十万的传统蓝军,是克格勃一直以来收养的美国士兵私生子,来自所有美国驻军过的地方。”
  这条新闻一经纰漏,除了让人震惊之后,随后就是让人发笑,怎么这么讽刺呢?
第842章
印度戒严
  “没错,我几十年来一直在收养美国士兵的私生子,送回国给予最为公平的教育,组成了这支假想敌部队,不行么?”面对纽约时报在莫斯科的记者,谢洛夫露着一口白牙,带着这幅十分灿烂的笑容道,“这些都是我的孩子,同时他们也会跟着我,伴随苏维埃直至最后的胜利,将一切反动的、邪恶的、阻挡我们面前的敌人碾碎,并且毫不犹豫的绝尘而去。”
  克格勃主席谢洛夫承认了苏联的蓝军部队兵源,这个答案不亚于苏联国防部宣布西方八一大演习的演习日期,要知道这支高达十万的蓝军部队,可是由美国人的后代组成。
  一时间克格勃以及谢洛夫又处在世界舆论的中心,为什么说又呢?谢洛夫本身就是苏联安全体系历代最有存在感的领导,只不过这几年才稍微沉寂一下。现在美国和苏联的争夺加剧,本来已经远离了焦点的克格勃,再次令人回忆起来了。
  首先炸窝的美国的各大媒体,按照文言文的翻译,意思就是总政委的用心何其毒也。美国的报纸把谢洛夫组建蓝军的举动,同奥斯曼帝国用基督徒组建帝国新军相提并论,并且预演这支最为恶毒秘密警察首脑组建的蓝军,最终会用来征服美国。
  “苏联人想让美国人的后代和美国人自相残杀,苏联从来都没有要和美国和平共处。”
  “这些孩子承认自己是美国人么?当初美国人为什么不把这些孩子带回去?哪怕稍微有一点责任感的人,都不会抛弃自己的孩子。可见美国人毫无道德感,也对,一群被流放的人组成的国家,能够什么道德?”谢洛夫再次回应这些指责叫嚷道,“你们知道这些孩子叫我什么么?他们叫我父亲,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就不是美国人了,他们是肃反工作者,未来这些孩子会清除掉苏维埃前进的障碍,障碍中包括任何国家。”
  围绕着美国私生子成为苏联蓝军部队的问题,世界舆论再次打成了一锅粥。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苏联通过联通各国的电子邮件,稳稳地稳固住了所有亲苏国家的舆论。不尽力就取得了比以往更加难做到的舆论优势。
  就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代表团访问莫斯科,几乎没有被任何国家注意到。为什么说几乎呢?也许中国注意到了,因为克格勃在南亚的机构,得到了消息,中国近期似乎和巴基斯坦又一次接触。但是谈了什么问题,没人知道。
  克里姆林宫中,苏联中央主席团委员大多数的成员都在,对于今年来说,苏联国内也不算平静,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几天之前刚刚去世。虽然知道柯西金已经比历史上多活了半年,可谢洛夫还是感到苏联的排队去世的程序已经启动了。
  很多人都是刚刚参加完柯西金的葬礼,谢洛夫不知道这些大体岁数都一样的其他领导人是不是心中踹踹,反正所有人的脸色都不好看,包括和柯西金不和了一辈子的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也是一样如此。
  正是因为被这种情绪所困扰,苏联的领导层在面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气氛显得有些沉闷,根本就没有一点宣传中不同制度国家关系典范样子,印度人刚开始也心里吃了一惊,仅过了打探之后才知道柯西金病故的消息,才知道并不是苏联领导层对印度不满。
  “印度人说孟买大火灾是巴基斯坦策划的,将对巴基斯坦进行毁灭性打击,所以需要苏联的外交支持和军事支持?”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元帅沉吟片刻道,“巴基斯坦是一个亲美国家,如果印度愿意替我们解决掉这个麻烦,那是再好不过了。”
  “陷入战争中的印度更需要苏联的保护,这样在其他的方面,我们也会得到印度的外交回馈,这省了我们不少的麻烦。”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也觉得这对苏联来讲是好事。
  中国军力比印度强,从赫鲁晓夫时代这就是苏联高层的共识。不过这只是苏联高层的共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共识和苏联自己的共识截然相反,而是认为印度比中国强。
  这种认识差距,是因为中印战争爆发的时候印度的国际环境远远比中国好,加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占据了舆论优势的欧美媒体往往采纳印度那一方的观点。到了八十年代,印度因为一直紧跟苏联的步伐,所以印度军队的装备至少领先中国一代以上。
  印度的T72对中国的59,空军是米格27对中国的歼7,几乎任何军种都能领先中国一代,而且印度的东北部已经完全失陷,现在剩下的领土边界更接近于印度本国的文化,中国如果进攻,肯定不会出现二十年前那种撵鸭子的局面了。
  就算是谢洛夫,也不敢确定现在中国和印度爆发战争,到底谁是胜利者。毕竟中国的武器已经落后一代左右,不是二十年前拿着突击步枪对付印度人手中的老李了。
  意志力和军事作风能不能磨平一代的武器差距,这个问题总政委也不知道。所有国家都恨不得自己的敌对国使烧火棍做武器。
  “尤拉,谈谈南亚的事情。”勃列日涅夫把头转向了谢洛夫,他需要情报专家的意见。
  “支持,为什么不支持。干掉任何一个亲美国家我都支持,更何况印度人愿意替我们自这么做,如果以孟买大火灾为借口对巴基斯坦进行全面进攻,和平教国家我无法评估,但是有分量的大国没有任何一个会敢明面上站在巴基斯坦那边,这个道德代价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付得起!”谢洛夫眼皮一翻道,“而且这样还不够,我希望阿明能抓住这个机会,和印度南北夹击,几个月之内让巴基斯坦消失,同时也是给阿富汗的改革提供一个宣泄口,提高阿富汗人民党的威望,一举两得,这是好事。”
  包括勃列日涅夫在内的所有人都点点头,如果还能起到让阿富汗平稳的作用,那可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因为阿富汗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和平教国家,苏联公开支持阿富汗废除不平等条约,就避免了在印度和和平教国家之间选择一方的尴尬。对印度完全可以实际支持,避免口头表态。
  至于巴基斯坦?一群苏联的领导人会想一个亲美国家的命运么?巴基斯坦只要死的有价值就行了,至于以后有没有连锁反应,那又不是苏联的邻国,关我屁事。
  “那就告诉英吉拉,苏联将支持印度的任何正义举动。”勃列日涅夫最后拿出了决断。
  “还有就是我们将在六月份举行演习,印度人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就看他们自己的了!”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了然的加了一句。
  意思自然是让印度在苏联大演习的时候动手,这样苏联可以为印度争取一些时间,因为当时所有国家的目光都在苏联身上,印度人可以打一个时间差。
  “所以我们最近的调兵行动动静应该大一点,制造出来足够大的动静。”谢洛夫更进一步地说道,“有阿富汗和印度同时动手,加上安德罗波夫同志手中的俾路支解放军,我可以乐观的断定,巴基斯坦作为一个国家的时间,正在步入倒计时。”
  随后契尔年科把苏联的态度明确的告诉了印度,嘱咐印度如果有足够的证据开启战争,苏联将选择站在正义的一边,不论谁对印度威胁,苏联都绝不后悔一步。
  “谢洛夫,你认为中国不会出兵么。”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总觉得有些心里没底,这个问题必须搞明白。
  “这和中国有什么关系?”谢洛夫想了一下道,“如果是十年前,中国可能会出兵。但现在环境不一样了,而且现在的印度也不好打。”
  印度代表团说是一个代表团,其实只有几个人,知道了苏联的态度之后,印度人马上就回到了本国,对英吉拉甘地进行汇报。苏联的支持让英吉拉甘地放下了心中的大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4/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