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2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0/404

  与此同时,苏联外交部则纷纷对华约国家发布照会,表示石油价格的上涨不会影响到东欧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东欧国家的石油有苏联提供,不需要过分的担心。苏联绝不会在石油涨价的时候对自己的盟友下刀。
  “都准备好了?”一边揉着自己的眼睛,一边看着计划的谢洛夫,拿起自己的公章在计划上扣上主席令,表示自己同意发起行动。
  “都准备好了。”茨维贡和齐涅夫对视一眼,同时开口说道。趁着中东战争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克格勃的计划也到了启动的时候,茨维贡和齐涅夫每人负责一个地区。
  “不要让中央和人民失望,把这两个国家啃下来。”把计划纷纷还给两个人,谢洛夫道。
  十月十九日,苏联红海军和美国海军还在海上紧张的对峙,地中海分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最高值,共计九十六艘,其中包括三十四艘水面舰艇,由此组成了一支能在首次攻击中发射九十枚反舰导弹的庞大海上力量。与此同时,美军共部署六十艘艘舰艇,包括三艘攻击型航母、两艘两栖攻击型直升机航母和九艘攻击型潜艇。
  美国特混舰队始终被苏军作为攻击目标,三支跟踪美军航母战斗群的苏军反航母编队在针对各自目标发动首次攻击时,各可发射十五枚反舰导弹,四艘装备巡航导弹的苏军潜艇在附近海域巡航。
  红海军拥有威力非常强大的巡航导弹,它们所瞄准的美军目标仅有五个:三艘攻击型航母和两艘直升机航母,美军其他舰艇都是次要目标。每个人都在等待一声令下即发起攻击。如果战争即将爆发,那么第六分舰队将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击,苏联第六地中海分舰队将在战争爆发前采取措施,使第五舰队的航母和护航舰艇在作出反应之前失去作战能力。
  “我们已经做好了阵亡的准备,但是在我们死之前,肯定会拉着美国的航母战斗群一起去死!”舰队参谋长的萨莫诺夫少将在给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电报中说道。
  空中美国和苏联的空运仍然穿梭在各国的上空,除了运送装备之外,华约和北约对峙的前线虽然很平静,但各地的空军基地中,随时都处在待命状态。苏联的空降兵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自己的基地中遥遥相对,虽然没有见面,但脑海中想的都是对方的影子。
  地中海越来越接近战争的局势,让欧洲所有国家都坐立不安,他们不在乎阿拉伯和以色列怎么打仗,不要说石油涨价才刚刚开始,欧洲还没有吃到苦头。就算是阿拉伯方面声势浩大的十一国联军,他们也不会过多的担心。反正双方的战斗在激烈,也都是可以控制的。
  美国和苏联就完全不同了,一旦这两个国家开战,瞬间就会把所有盟国全部卷入,代表着涉及所有强国的两大军事集团进行决战,他们才刚刚觉得这个世界和平没多久,还在为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政策唱赞歌,战争就这么逼近了?
  一时间包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的西欧纷纷发表呼吁,为了世界和平。美国和苏联都应该保持克制,阿拉伯和以色列的战争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两国最好不要参与。随后几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开始纷纷出国访问,希望集合起来足够的影响力,让莫斯科和华盛顿平静下来,法国和意大利外交部长访问莫斯科,联邦德国和英国的外交部长则前往华盛顿,西欧展开穿梭外交防止美苏爆发战争。
  比起美苏之间的对抗,其他事情都是小事,比如在十月二十日,泰国北部的一座军事重镇,负责镇压泰国共产党的第三军军部被突袭,第三军军长当场死亡。同时一只被泰国用来对付泰国共产党的残兵武装,宣布加入共产党。
  克格勃的拉拢终于让这支部队叛变,成了对于泰国军队的王牌,三天内,四个市脱离泰国王室的控制,河内在不断进攻南越的同时,也在对泰国共产党武装进行支援。
  同一时间,埃塞俄比亚境内发生兵变,一批中层军官宣布成立全国协调委员会,风波迅速波及整个埃塞俄比亚军队,几天时间所有军队纷纷加入全国协调委员会,开始对各地军管。
第686章
后退
  “美国不是关心中东么?让我们看看,它们愿意救哪一边?”卢比杨卡内,传来了一贯的嚣张声音,这个声音不是别人,就是没有两个卵子坠着就能上天的克格勃主席。
  在中东战争的同时,美国和苏联在海空对峙,阿拉伯和以色列把狗脑子都打出来的时候,克格勃启动了一直在研究中的计划,对目前最为薄弱的两个亲美国家,泰国和埃塞俄比亚下手,借着这股中东战争的风,完成自己的战略进攻计划。
  勃列日涅夫迎接法国和意大利的外交部长同时,谢洛夫联络戈留诺夫和梅夏采夫,通过苏联广播电台和真理报,进行一浪高过一浪的鼓动宣传。战争的脚步似乎步步逼近,在真理报上,戈留诺夫用大版面的报道,指责美国对以色列的单方面庇护,造成了中东战争的爆发,同时第五舰队的逼近交战区,明显是要直接介入到战争当中。
  这就是法国和意大利大使来到莫斯科之前的苏联舆论,希望克里姆林宫进行强硬表态的声浪越来越高,在埃及的不断请求下,勃列日涅夫直接向尼克松发出信息,强调以色列违反了安理会338号决议,并建议由美苏联合在停火线部署维和部队。勃列日涅夫宣称,如果美国拒绝该建议,苏联将考虑采取单边行动。
  同一时间,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发布公开命令,要求海军步兵师登船,准备在以色列登陆进行两栖作战,表明苏联已经准备直接介入中东战争的决心。在这种情况下,中东战争爆发半个月之后,摆在勃列日涅夫面前的抉择就是苏联到底加入不加入战争。
  自从担任苏联总书记之后,勃列日涅夫头一次要面临这种前所未有的难题,这种难题他的前任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之中也同样面临过。现在换到了他的身上,他感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压力正在笼罩自己。
  他知道,现在整个苏联的干部都在看着自己,等待着自己的表态。其中也包括着他一直视为对手的谢列平和柯西金。还有各大强力部门的领导人,他们的目光都在自己的身上。
  勃列日涅夫还有两个竞争对手,现在不是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赫鲁晓夫早已经把对手全部干掉,他的地位不如自己的前任稳固,至少现在还没有。一旦做出错误的抉择,谁都不知道整个世界会往什么地方演变。
  “我比他强,胜利是属于我的。”深夜的克里姆林宫中,背负着无形压力的勃列日涅夫,在自己的办公室当中来回走动,他一直认为自己比赫鲁晓夫更加适合领导苏联。他才是斯大林那种强国的领袖,而不是赫鲁晓夫那样只会用嘴巴和美国对抗。
  第二天一早,两国外交部长专机降落在莫斯科机场的时候,第一条消息就让他们深感震惊,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下令,苏联海陆空三军、国土防空军、战略火箭军进入二级战备状态,战备值班人员严守岗位,指挥通信顺畅,严密掌握敌人动向,查明敌人企图;收拢部队;发放战备物资,抓紧落实后勤、装备等各种保障;抢修武器装备;完成应急扩编各项准备,重要方向的边防部队,按战时编制齐装满员。
  整个莫斯科,克格勃内卫军出现在各主要路口,盘查来往车辆。穿着各种军服的人遍布整个莫斯科,卢比杨卡下达严格管理命令,防止出现谣言,集会等对国家造成负面影响的传达,克格勃通过广播电台命令市民严守秩序,不要再这个时候给国家添乱。
  “苏联真的准备打仗了?”法国外交部长忧心忡忡的对着旁边的同行道,“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尤其是对我们两个国家。”
  “是的,真的打起来,我们两国的地位都很尴尬。”意大利外交部长沉重的点点头。
  法国正处在左翼联盟的执政当中,至于意大利的情况更加直接,天主教民主党和共产党有着明显的二元分治色彩,几乎和美国的两党制差不多了。这种情况下,两国都存在着强大的亲社会主义力量,所以一旦美苏开战,两国首先遭到苏联的打击,还是遭到美国的打击都是不一定的事情,说不定是美国为了免除后患先收拾他们。
  “没想到看起来这么温和的勃列日涅夫,会被苏联的强硬派挟持住。”意大利外交部长此时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认为这是苏联的强硬派进行裹胁了勃列日涅夫。
  这种判断是错误的,谁能对总书记进行裹胁?谢洛夫同样没这个本事,这是勃列日涅夫自己的决定,他决定采取对抗策略,各大部门的强硬表态,只不过给了他一个合理的借口。
  苏联压着美国的时候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就是这个沉默寡言,一副温和面孔视人的总书记,采取了和美国硬碰硬的策略,亲手开启了苏联的全球进攻序幕。苏联的战略进攻是在这个人手中开始的,不是铁腕领导的斯大林,也不是只能用核武器威赫美国的赫鲁晓夫。两人的时代苏联还很弱,无法和美国全面对抗。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才有了正面和美国对抗的实力,他也顺应了这个形势开启了对抗。
  “欢迎你们,总书记在里面等着你们。”站在克里姆林宫门口的谢洛夫露出一丝浅笑,像是很熟悉对方一样打着招呼,他其实也刚刚到,身为苏联强硬派跳的最高的家伙,这种场合他不出现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这里是勃列日涅夫的办公室,一年之前他在这里和尼克松进行了谈话,开启了美苏缓和的序幕,仅仅一年之后,他又在这里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表态。今天,勃列日涅夫又在这里迎接了法国和意大利的外交部长。
  整个欧洲都在看着莫斯科和华盛顿,克里姆林宫和白宫,他们都知道,四国外交部长的出访结果,决定着能不能避免两大阵营的冲突。所有人都热切的盼望着这些外交部长可以带来好消息,此时的他们无比怀念自己的外交部门那种空话,至少这证明了世界是和平的。
  “和平?这必须以美国先后退为前提,这里不是古巴,现在的苏联也不是十一年前的苏联,我们已经前所未有的强大,人民在热切的期盼着我们的表态。”谢洛夫一只手不断摆弄着大马士革钢刀,同时反对道,“想要让苏联表明和平意愿,明确的告诉你们,这是不可能的,美国的总统四年一次,除了民主党还有共和党,而苏联不是这样,苏联共产党背负着苏联全体人民的所有期望,把我们逼得走投无路,我们是什么都干的出来的。”
  谢洛夫身边的乌斯季诺夫、安德罗波夫沉默不语,但都用冷漠的目光看着两国外交部长,他们和谢洛夫的意见是一致的,苏联都后退了二十多年,这一次他们不准备后退了。
  “谢洛夫将军,不要掺杂你的个人情感。相信勃列日涅夫总书记也是热爱和平的。”意大利外交部长把目光放在了勃列日涅夫的身上。后者摇摇头道,“谢洛夫同志的话很对,我们背负着国家的期望,以及对阿拉伯世界的国际责任,苏联没有后退的理由。”
  “我们苏联的核弹足有把地球上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炸上十遍,就算是打起来,整个地球上没有任何一支力量是苏联军队的对手,谁会主动和比自己弱的对手示弱?”中央书记乌斯季诺夫用非常激烈的言辞喊道,“开战十分钟,美国在整个地中海的海军就不存在了,这都不需要用核弹,这就是现实。”
  “十一国联军部队接近百万,拖下去以色列迟早会被耗死,不要看以色列的防线看起来结实,那是对阿拉伯军队而言,换做苏联军队一天就能把以色列抹掉。”安德罗波夫一副学者的样子,说出的话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苏联中央主席团委员一个接一个的强硬表态,让两国外交部长如坐针毡,最终离开克里姆林宫,把这里的情况回报给国内。
  “你告诉基辛格,打下去,他们要面对比自己人口多上数十倍的阿拉伯人,美国的空运能维持多长时间?”对着两人的背影,谢洛夫提醒着双方的人口对比。虽然现在转移成防守状态的以色列军队打出了不错的交换比,可是没用。
  “我们两国约束自己的盟友,通过联合国签订一个停火协议。”尼克松叹了一口气,他刚刚送走了英国和联邦德国的外交部长,两国的外交部长和在莫斯科的同行一样,说明了现在的情况。消耗战是阿拉伯人最喜欢的作战方式,因为他们毕竟人多国家多。再继续下去,迟早和以色列耗死。
  随后华盛顿遂授权第六舰队的航母战斗群离开克里特岛以南海域向西航行。由使苏美对峙的紧张态势迅速缓解。该决定使美军航母战斗群具备了机动空间,并使地中海分舰队失去了瞄准目标。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此举无疑向苏联发出了促使事态缓和的信号。
第687章
战后秩序
  笼罩在全世界上空的战争阴云终于散开了一点,十一年前谢洛夫又是欺骗,又是提前准备,又在联合国大会放炮,终于让美军撤离了关塔那摩基地。苏联把压箱底的大伊万都拿出来,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重启核试验,进行一级战备才唬住了美国。而十一年之后,苏联刚刚启动二级战备,做出了相应布置就解决了这次的地中海对峙,还是那句话,苏联更强了。
  谢洛夫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历史上的地中海对峙,本身也是美国后退作为结果。双方的第二次海上对峙,打成了一比一平局。和历史上不同的地方是陆地,本来的历史美苏地中海对峙中,陆地上的阿拉伯人一败涂地。让苏联在和美国的对抗中处境非常尴尬。
  这次不同了,事实上已经很多地方都不同了,阿拉伯方面备战、训练和战争手段都有了长足的提高,苏联总算这一次不用亲自出手,毫无顾忌的和美国放手一搏。
  美国海军后退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华约国家和苏联支持的阿拉伯国家一方,相反对依托防线杀伤阿拉伯联军的以色列士兵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空运虽然还在进行当中,但四面八方都是敌人的以色列,无法在取得主动权。所有方向都像是铁桶一般。
  只要美国空运不断绝,以色列当然可以继续坚持下去,同时给阿拉伯联军造成损失。但这种战争没有意义,只是白白流血。到目前为止,以色列除了耶路撒冷之外,历次战争的成果已经全部丢失,叙利亚和埃及已经收复了自己的失地。
  考虑到这种情况,就算是在心有不甘,梅厄夫人也不能继续下去。对美国尼克松表达要停止战争,在双方接触的战线中,以色列已经阵亡五千多人,虽然比起阿拉伯两万多人的死亡人数很低,但仍然让以色列不能承受。双方都已经消耗了过半的坦克,过半的飞机,就连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也同样遭受到了惨重的损失。
  这主要是以色列在开战之前就建立了牢固的防线,一旦主动攻击没有效果,备用的防线就会起作用,所以才顶住了人数是自己将近三倍的阿拉伯联军。四十万以色列军人,牢牢地守住防线,让不断增加到九十多万阿拉伯军队再也没有前进一步。
  “阿拉伯联军也打不下去了,不过有没有这方面的情报,叙利亚、伊拉克和埃及的军队,哪一面的成果比较大?或者说战斗力更高一些?”谢洛夫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埃及一直都是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叙利亚在阿萨德的领导下发展势头也很迅猛,更不要提已经变色的伊拉克。按照往常的经验,好像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战斗力都比较强,例子太多、中国、越南和也门、朝鲜战争前期的内战都是。
  这次阿拉伯方面,主要的三个出兵的国家埃及出兵三十万、叙利亚出兵二十万、伊拉克出兵十五万,约旦出兵十万,加上利比亚、突尼斯、苏丹、南也门、巴勒斯坦云集了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力量,除了没独立成功的阿尔及利亚。
  话说回来,阿尔及利亚似乎对法国没有支持阿拉伯不满,又出现了一种独立的思潮。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成功,法国还能保存这个海外省多长时间。
  “从收复失地来看,埃及军队战斗力最强,不过硬仗主要集中在戈兰高地附近。”第一总局局长莫里金陈述着详细的状况。
  在开战之初,以军完全被打蒙了。通过审讯以军俘虏,叙军司令部得知驻守戈兰高地前线的以军坦克车长们面对突然发生的战争完全不知所措,他们甚至抱怨不知道炮火是哪里打来的,而以色列空军也因被叙军防空导弹和自行高炮拦截而损失惨重,以至于不得不禁止飞行员靠近战场二十千米。
  在战况最激烈的北段,叙军第七步兵师以两排缓慢平行推进的坦克打头阵,充当冲击前锋的坦克还在车头处安装了专门破坏雷区的扫雷犁或扫雷滚轴,其后伴随的是大批坦克歼击车和自行高炮。以军第一八八旅旅长沙哈姆向驻守在那里的第七十四坦克营下达死守的命令,营长纳夫什把部队拆成三辆一组的坦克排,对突击进来的叙军进行反冲击。这位战斗经验丰富的坦克手敏锐地发现叙军装甲纵队要想展开突击,就必须翻越赫尔蒙山南面的一道山梁,于是他亲率二十余辆坦克开上布斯特山的制高点。纳夫什在那里观察到叙军第7师的扫雷坦克和舟桥坦克正在穿越一座狭小的碟形峡谷,于是命令麾下坦克集火攻击。这里给叙利亚的坦克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整个戈兰高地战斗完全打成了一锅粥,由于战场混乱,往往是双方营连长级别的指挥官就能决定战争的命运。对叙利亚来说,只要部队能打到以色列、叙利亚和约旦三国交界的咽喉要道阿里克桥,胜利就到手了。在获得了伊拉克军队的补充之后,阿拉伯联军不顾死伤的突进,才让对埃及进攻的以色列主力部队回援,把战争变成了消耗战。
  从莫里金的口中,戈兰高地的争夺战造成了以色列放弃进攻埃及的原计划,粉碎了这次以色列主动开启的战争,代价是苏联提供给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坦克损失了八百辆。
  “那能怎么办?我们的盟友就是这种水平!”谢洛夫强迫自己不去想八百辆坦克怎么消失的这个问题,伊拉克因为是和叙利亚一起作战的,他也不知道变色之后的伊拉克战斗力到底怎么样,不过就算是强一些也是有限。
  这次不到一个月的战争,又变成了一场消耗战,成功把双方这几年积攒的家底打没了,现在双方接触的阵线遍地都是武器残骸,阿拉伯联军光坦克就损失了两千七百辆,以色列损失了九百多辆,最终可以说仍然是不分胜负。
  当然在这之后以色列改变了国防策略,现在的参战国还不知道。连续两次被人多势众的阿拉伯国家拖入消耗战,让人少的以色列开始精心构筑保护自己的防御地带,同时以强大的空军作为威赫,这是梅厄夫人之后政府的主要策略。
  大规模战争已经停止,小冲突仍然在继续,双方仍然在高度戒备当中。但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已经出发前往中东国家进行外交斡旋。至于尼克松总统,他很忙,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这个时候他没有时间出国,而是要出庭。
  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连续访问、埃及、叙利亚、伊拉克、苏丹、利比亚和TNS摩洛哥、所过之处受到这些国家人民的一致欢迎,各国的领袖都以最高规格迎接苏联外交部长的到来,苏联在这次中东战争表现出来的勇气,以及地中海对峙中的动作,赢得了阿拉伯国家的民心,各国的报纸上都对苏联的角色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这就是人多势众的好处,随着石油价格的增长,很多欧洲国家也对阿拉伯国家采取了政策调整,其实和苏联的政策差不多,缓和政策。
  和葛罗米柯受到的热烈欢迎相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受到的欢迎就小的多了。基辛格除了访问以色列之外,还有沙特、伊朗和阿联酋几个国家,除了在以色列受到了简单的欢迎之外,在沙特、伊朗和阿联酋、科威特都没有欢迎仪式。
  这几个国家除了伊朗之外,都是阿拉伯国家,伊朗也是和平教国家的一员,巴列维国王虽然对宗教不感冒,但也要顾忌舆论,能接受基辛格的访问,已经是不容易了。现在基辛格如果表明身份走在这些国家的大街上,被极端分子干掉都有可能。
  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和谢洛夫则在讨论这次战争之后的变化,毕竟中东对苏联来讲非常重要,现在石油价格上涨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哪个国家会获益,获益的国家会不会冲击现在的秩序,这些都要做出评估。
  “沙特和伊朗会获益,其实对我们的盟国是不利的,除了伊拉克。沙特和伊朗都是宗教气氛浓厚的国家,小心美国利用这点,扶持他们冲击现在的秩序。”中央书记安德罗波夫分析者其中的利弊,任何一件事发生都有正反两面的后果。
  谢洛夫点点头,这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因素。苏联的盟国都不是石油储量特别高的国家,苏联支持他们是因为他们比较进步,而沙特和伊朗都是王国,而且民间宗教势力强大。阿拉伯国家怎么才能摆脱中世纪的禁锢,其实说起来简单的过分,只要欧美国家做到一点,不消灭阿拉伯世俗政权就行,可他们不愿意,欧美就是阿拉伯宗教势力最大的支持者。
第688章
门格斯图中校
  阿拉伯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内部,宗教势力就算是在强大,也强大不到能把阿拉伯人蒙蔽到看不到阿拉伯和欧洲差距的地步。有识之士是存在的,而且在这个年代能稳稳地压住宗教势力一筹,纳赛尔、阿萨德、卡扎菲这些人都在尽力的发展国家。可这些人最终都一个个失败。后世仍然没有低头的只剩下叙利亚的阿萨德,除了叙利亚之外,所有的世俗政权已经被消灭殆尽,中东只遗留下来了一群酋长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0/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