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2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6/404

  “谢洛夫主席,这涉及到不仅仅是盟友的问题,而是这些人在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情况下被送到美国,苏联作为这些人的祖国,应该把他们接回去。”一个颇有姿色的女记者用诱惑力的声音道。这个女人的脸蛋一般,美国人算是白人里面长得略丑那种,不过这个胸前规模,倒是有些吓人了,没听说美国这方面多强啊,后世胸部统计最大的不是俄罗斯么?
  咦?硅胶!瞄了女记者几眼的谢洛夫瞬间断定,这个女人的球不是真的,太圆了。身为几个影视基地掌控者的谢洛夫,绝对是会员待遇,很多本部门的片子都看过,一眼就能断定出来天然和人造的区别。
  硅胶女没人权,谢洛夫自然面不改色继续人模狗样的正义感,一副国际责任大过天的样子道,“这会让我们的古巴朋友不满,苏联不能这么做,再者这些人回国根本无法继续适应工作,这会造成苏联出现失业人口,我们不能这么做。”
  “不就是一些失业人口么。谢洛夫主席,我们美国的失业人口也很多,一些失业人口有助于苏联的竞争性。”女记者继续发问,觉得眼前这个苏联人在避重就轻。
  “你们美国百分之七的失业人口是你们美国,我们苏联又没有失业人口!”说到这谢洛夫眼睛一眯,好笑地说道,“你是不是不知道社会主义国家不允许失业人口存在的?包括苏联在内的东欧国家,所有国家的失业率都是零……”
  这句话引起了一阵惊愕,不是在大使馆内部,而是在大使馆外部看热闹的美国人,因为谢洛夫懂英语,所以在和美国记者对话的时候是用英语的,可以让很多美国人都能听懂。
  “嗨,那个苏联人说的是真的么?”一些围观的美国人询问着想要回国的苏联人,其中不乏穿着还像是人样的家伙,他们迫切的询问起来和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
  “当然是真的,要不我们为什么要归国,看看你们国家这个样子,糟糕的治安,糟糕的经济,远远没有我们祖国安稳。”被询问的请愿者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做出一副你们少来烦我的表情,这种气愤的态度更加让美国人感兴趣,苏联竟然没有失业率?怎么可能?
  很多美国人对苏联根本一无所知,他们知道的是美国统治者让他们知道的,比如不能像美国一样自由迁徙,大清洗,没人权这种印象。至于苏联的优点,他们怎么可能宣扬自己敌人的优点?就算是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从苏联方面借鉴到了改善方式,也不会告诉普通人是从苏联得到的灵感,而是会说我大美利坚昭昭天命。
  很不幸的是,谢洛夫知道这种情况,后世酷爱上网的谢洛夫,对美国人的白痴程度大吃一惊,竟然很多常识都不知道,尤其是历史和地理方面这种连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美国人竟然统统不知道,那个时候他就知道美国的教育肯定非常不要脸。
  现在是一九七三年,美国正处在反战的巅峰状态,这个时候的美国政府说的所有事情,美国人都不相信,加上苏联力量越来越强,这是美国人民最没有信心的时候,不在这个时候洒上几把盐,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你们美国人要知道,苏联的情况和你们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国家开支很大一部分是福利开支,在这种情况下,水电免费,住房免费,生育有奖金,商品价格低廉,我怎么能让这些人回国?这会造成很大的负担。”谢洛夫一直就认为,如果苏联最后坚持不住的原因有财政原因的话,那其中军费高昂只能占一半,另一半就是公众福利开支。
  其实,在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低收入低消费政策的年代,经济并没有垮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想要既维持一个重工业、军事工业为重心的经济结构,又维持高福利,这就非常危险了,把福利开支砍掉,继续军备竞赛,再过五十年苏联也不会垮。
  “当然了,我的话没有说死,苏联是不会接他们回去的,不过他们可以在苏联大使馆进行申请,就像是很多外国人移民苏联的一样,证明自己的价值,加入到我们的建设浪潮中,我们自然会批准他进入苏联。”最终谢洛夫还是没有完全断绝这些请愿者的希望,但基本上也差不多,这些人可能只有百分之一能回到自己的国家,剩下的就再见了。
  苏联在解体之前,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或许是像现在一样借助高涨的石油价格,或许是靠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造就了二十几年的繁荣经济,高国民福利,几乎不存在的失业率,坚挺的卢布,幸福的人民生活,物资短缺是有,但远没有一般国家严重。
  至于现在,苏联比历史上更强,有更多的国家帮助,还解决了很多只能有热带国家做盟友才能解决的问题,至少在印尼变色之后,苏联的橡胶从来没缺过,钢铁本身就不缺乏,于是汽车业出现了巨大的发展。
  最终谢洛夫没有让给自己摇旗呐喊的东欧国家失望,拒绝了这些人归国的请求。想要加入苏联是可以的,但必须通过苏联以及东欧的大使馆进行考核,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渠道可以回去,想要偷渡可以问问苏联克格勃边防军答应不答应。
  “美国人简直好骗的过分,这个国家的教育绝对有问题,真以为我们是光着身体吃草和他们对抗的?一点常识都没有!”见面会结束之后,谢洛夫一脸瞧不起美国智商的样子,对多勃雷宁说出了这样的话,“还有,不要把美国报纸给我看,尤其是写我的,我可不想看到美国人骂我……”
  他不知道虽然骂声依旧,但从现在开始苏联大使馆真的迎来了申请移民的浪潮,本来在一年内绝大多数人都是想要回国的苏联人,可在石油危机爆发之后,瞬间出现了美国人移民苏联的浪潮,好像大萧条时代重演一样。
  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同美国签订了《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苏美关于接触、交流和合作的总协定》、《苏美关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苏美农业协定》、《美苏关于世界海洋研究的协定》、《美苏运输协定》、《苏美关于所得税条约》、《苏美关于贸易磋商议定书》等九个协定和议定书。
  二十四日,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的最后一天,美国和苏联发表了联合公报,说了一些没有营养的废话,里面真正有价值的只有一条,两国关系是建立在和平共处和同等安全基础上。这句话表明美国从战后开始,第一次承认苏联是和自己完全平等的国家。
  斯大林时期面对美国围堵步步退让,赫鲁晓夫时期高举核讹诈的大棒威胁美国尊重苏联的时代结束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时期,美国公开承认苏联是和自己一样的超级大国。
  “我们要和他们平起平坐?美国人凭什么和我们平起平坐,给我十年时间,我能让这个世界知道,到底谁才是真正与正义同行的国家。”在回国的专机上,谢洛夫又恢复了自己大嘴巴的样子,这个时候他不需要伪装成人畜无害了。
  “有这个机会,放心吧。”勃列日涅夫很开心地说道,对于这次的访问他很满意。虽然因为苏联大使馆的事情有些不愉快,但总政委善后的能力还算不错,平息了这件事的影响。
  可回国之后,勃列日涅夫就笑不出来了,听到基里连科的报告,好半天才说道,“舒里克这招很难办,我如果不同意,可能会被认为是在打压另外两个部门。”
第676章
小规模交火
  勃列日涅夫微微摇头,自语道,“铁腕舒里克?这次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但我必须同意,他提出的人我是没有理由反对的,而且目前主席团的格局确实是这样,如果克格勃主席是中央主席团委员,没有理由同为直属部门的外交部和国防部不是,对不对?安德烈……”
  “是啊,这就是难办的地方,而且谢列斯特似乎也找到了支持者。”基里连科点点头道,“这件事和谢洛夫有没有关系?伊里奇,会不会是他策划的!”
  “不像!”勃列日涅夫仔细回忆了一下道,“你不觉得谢洛夫很累么,几乎从来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在美国的时候处理那批古巴偷渡者的回国请愿,应该没有这个时间。”
  “那他现在应该也知道了,他在什么地方?”基里连科再次问道。
  “他?还没有下飞机就请了一个月的假期,可能正在规划假期吧?最近你看不到他了。”勃列日涅夫伸出手指摇了摇道,“先不谈他,我们要想一想如何应对这个提议,相信消息已经被泄露出去了,我们一定要回应。”
  其实就是谢列平不提,勃列日涅夫也要提升各部门的权利,但是谢列平首先提出,他就有些无法让另外两大部门领情了,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地方。但是这仍然难不倒他,谢列平提出来两个人,那他可以在加上两个人,甚至更多。
  虽然这样中央主席团的人数会增加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可这又有什么关系?谁敢说自己提名加入进来的干部就不重要?国防部和外交部重要,难道其他干部就不重要了么?
  在归来的第一次会议上,勃列日涅夫就像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一样,没有对谢列平做出反击,相反还表示赞成中央主席团委员的人数应该扩大,自己也是赞成谢列平提议的。表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增补中央主席团委员的人数。
  这个表态出乎了一些人的预料,本来一些人认为两人将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龙争虎斗,但看起来事情似乎不是这样,勃列日涅夫轻而易举的就接受了最高苏维埃主席的提议。没有和谢列平起任何的冲突。
  消息传出,国防部和外交部引起一阵轰动,如果自己的部长进入中央主席团,对自己部门将是一个明显的提升,看克格勃就知道,谢洛夫在赫鲁晓夫退休之前被提名进入中央主席团,克格勃这几年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克格勃主席虽然不怎么参加中央主席团会议,而是在卢比杨卡办公,但谁都不会忽视克格勃的声音。
  克格勃的干部也明显表现出来高人一等的姿态,当然这种情况除了身为中央主席团委员的主席因素之外,还有齐涅夫和茨维贡两人,和总书记密切的关系导致。
  一群特务明显比外交官和军人更有话语权,几年来让同为中央主席团直属,对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另外两个部门颇有微词,两个部门看到那群趾高气昂的特务,心中当然有意见。现在看来,这种情况应该结束了。
  外交部和国防部的内部会议上,很多人都对着自己的部长表示祝贺,甚至只有象征性意义的朱可夫,也对国防部长格列奇科表示了祝贺。虽然从资历上他远远比后者要强。
  “格列奇科同志,你的运气比我好很多,你没有碰见一言九鼎的人,现在的中央主席团是集体领导。”朱可夫元帅有些意味深长的说了这句话。
  作为国防部领导,朱可夫元帅才是第一个以国防部长担任中央主席团委员的人。后来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他被赫鲁晓夫以波拿巴主义者的名义换掉了,直到波德戈尔内事件发生之后,赫鲁晓夫准备退休才让他重新出山。
  “谢谢,这也是对我们军人待遇的提升,这不就是我们这些老家伙的愿望么?”格列奇科没有在对方面前摆出部长的架子,他能听明白朱可夫元帅的意思。一旦中央主席团出现了太强势的领导人,站在军人的角度上其实并不是好事。
  赫鲁晓夫当初为了拿钱发展航天和核工业,不断削减军费,导致苏联的很多常规武器的研制受到影响,受害者是整个军队,比较明显的是海军。国防部虽然元帅云集,和面对身兼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于一身的赫鲁晓夫,也没有一点办法。
  勃列日涅夫确实性格远远比赫鲁晓夫温和,但谁知道他真击败所有对手之后,还会不会是这样?国防部已经从赫鲁晓夫身上吃过一次亏了,不能也不想再来第二次。
  比较意外的是,提出让国防部和外交部部长进入中央主席团的提议,竟然是那个一直都被认为不好接触的最高苏维埃主席提议的,谢列平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不好接触,虽然他的支持者很多,但反对者一样很多。很多反对者就是对谢列平的外号,铁腕舒里克这个称号不满,比起谢列平,性格温和的勃列日涅夫就很容易被人接受。
  但同样人们也不希望勃列日涅夫真的掌控一切,有一个性格强硬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在旁边,总书记受到一定的牵制,这样很多干部就容易接受。
  这是国防部的看法,同样也是外交部的看法,似乎谢列平令人不好接触的形象,通过这次的提议也扭转了不少,这次在中央主席团的交锋,谢列平打了一个时间差,并且成功的争取到了足够的支持者,他赢了。谢列平赢了,但勃列日涅夫也没有输,他同样提出了几个增补的人选,表示要统一考察。谢列平同样见好就收,表示同意。
  “谢列平和勃列日涅夫的争斗,这次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乌斯季诺夫找了个时间,和安德罗波夫通个气,他们两人不属于勃列日涅夫的第聂伯罗黑帮,同样和谢列平的共青团加强力部门也没有关系。而是属于本部门的领导,但两人倾向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和谢洛夫倾向于谢列平不太一样。
  “看起来谢列平是胜利了,但总书记也没输,他们两个段时间内看来分不出胜负。总书记的性格你也知道,一直以来都非常小心,他摸不清底细的时候,不会把谢列平逼到没有退路的地步,因为他不知道谢洛夫到底会不会反对。”安德罗波夫耸耸肩道,“国防部的大多数元帅都是支持总书记的,但克格勃的最高领导是主席关系很好,目前还处在一个平衡状态。”
  “不知道这个平衡状态能维持多长时间。”乌斯季诺夫当然知道国防部的立场,叹了口气道,“茨维贡刚刚来到我这,表示执行在东南亚的计划,扶持对象时泰国共产党。齐涅夫则准备对苏丹的军力进行具体评估,马上就要进攻了,这个时候我们可别自己斗起来。很耽误国家的政策,这不好。”
  “不会的,暂时不会。谢洛夫以强硬派的领导人面目出现,我们虽然知道这是一种策略,但下面的干部不知道,如果总书记撤掉了他,下面的干部会炸窝的,人们就会对缓和策略的真正含义进行怀疑,总书记的性格不会这么做。”安德罗波夫解释道,“强硬面目,其实也正在保护着谢洛夫,就是不知道他明不明白这点……”
  就在苏联内部的争论同时,苏丹和刚果边界地区,出现了两国军队的小规模交火。苏丹自从变色之后,为了调节阿拉伯人和黑人的关系,就采取了转移矛盾的策略。具体就是虽然本国两大群体有龌龊,但是黑人兄弟你们应该看看在苏丹的同胞,他们遭到了刚果人的欺压,策略很成功,因为刚果和苏丹边界的苏丹跨境民族,在刚果那边的情况比在苏丹还要差。
  几年来苏丹和刚果不断互相攻击,苏丹攻击刚果对苏丹少数民族的打压,刚果攻击苏丹干涉刚果内政,两国都以对方作为自己的对手,在非洲中部进行了一场火药味十足的军备竞赛,小规模的边界交火一直都在发生。
  “我们是不是把情况跟主席说一下?”在卢比杨卡,苏丹和刚果的交火引起了这里的讨论,要知道伺机南下打通非洲通道,一直就是在进行中的规划。
  “这会不会让主席对我们的能力产生怀疑。”齐涅夫条件反射一样的摇头,茨维贡负责东南亚,自己负责非洲,本身谢洛夫在卢比杨卡就给他们很大的压力,好不容易出去度假了,再把他叫回来给自己找罪受么?
  四个副主席商量了之后,决定让苏丹进行忍耐,因为今年刚果的气候相当不稳定,雨季似乎延长了一段时间,让本来就没多长时间的旱季更短,这不利于苏联模式的军队进攻,而且南苏丹还要储备进攻物资和油料,现在也发不起一场大战。几个副主席的争论被谢尔瓦诺夫记下来,随后送到了度假中的谢洛夫手中。
第677章
残军的回信
  谢洛夫很忙,忙着度假。从印尼加入苏联阵营之后,广大的苏联民众有了真正可以度假的地方,就是东南亚的国家印尼,东南亚虽然在打仗,但印尼确实是处在少有的安定状态中,这么说也不太合适,因为新几内亚问题,印尼和澳大利亚的关系急剧恶化,五十年代新几内亚归属问题爆发,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澳大利亚政府支持荷兰对新几内亚占有,反对印尼收回。
  澳大利亚政府对新几内亚问题极为关注,它的基本政策是以安全为理由,不想印尼收回那里,而是希望荷兰留在新几内亚。因此澳大利亚积极抵制印尼在联合国提出对新几内亚主权的要求,支持荷兰保有对新几内亚的统治。
  新几内亚问题刚刚结束,澳大利亚随后在政治上支持马来西亚。当苏加诺派兵入侵马来西亚的时候,澳大利亚也派陈兵驻扎在马来西亚的沙巴和沙捞越边境,与印尼军队对峙。这一切本身应该随着苏哈托的上台终结。可这位印尼强人不是死了么,于是澳大利亚和印尼的对抗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因为印尼和苏联的关系越来越好,变得更加恶劣,现在澳大利亚军队还占领东帝汶,阻止印尼军队进入。
  两国虽然没有开启战端,但互相都把对方作为假想敌,澳大利亚的军费开支年年增高,但去年开始随着世界矿物价格的下跌,变的有些难以为继起来。
  不过虽然印尼虽然在两边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对峙,但环境还算是平稳。整个国家一直对西方势力的渗透心有余悸,对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人保持警惕,相反和东欧国家非常友好,现在成了华约国家度假的首选地。从华约各国开来的游轮,搭载着游客来到印尼享受热带风光,让华约国家很多面临压力的休养地出现了空闲。
  黑海周围如此,另一个休假地点贝加尔湖也是这样,这些设施空闲下来是很有好处的,至少很多干部不用担心和普通人争抢设施影响不好了。谢洛夫就在这里休假。选择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贝加尔湖北部的伊尔库茨克是克格勃在亚洲部分的权力中枢,在这里他也可以知道卢比杨卡在发生着什么,而且有蒙古作为缓冲,可以给某国陆军北上争取时间,从安全考虑上,伊尔库茨克是最适合的。
  “怎么了?卢比杨卡有什么消息?”旁边的阿厉克赛非常舒爽的问道,“现在真好,以前想要在这里泡温泉,还需要排队,假期定的死死的,哪有现在这么宽松的日子。”
  “谁让温泉少呢,你凑合一下吧,我们国家本身就缺少温泉,排队也是没办法。”谢洛夫哼哼一声道,“我是在休假,但你不是,去海参崴视察,结果在这里呆两天泡温泉,就不怕消息走漏?”
  “你费力建设伊尔库茨克的克格勃组织,绝不是什么应对中国威胁,而是在建立第二个卢比杨卡,很多克格勃干部都赶赴这里任职,这些人都是你挑选的,只有齐涅夫和茨维贡才会认为你只是来休假,我还不知道你?只要你愿意,蒙古你都能说成是威胁。你说都这样了,我会相信消息走漏么?”阿厉克赛耸耸肩道,“我路过这里是看看你在搞什么东西。”
  “搞什么东西,就是建立一个备用的设施。”谢洛夫伸手向后够到自己的衣服,拿出一盒古巴雪茄,点燃之后把雪茄和煤油打火机推到阿厉克赛那边道,“抽吧,美国人想抽都抽不到,古巴雪茄的全部产量都被我们包了。”
  “这话就是放屁了,古巴雪茄走私美国的渠道,就是你们拉美局在负责,你骗谁呢。价格翻了十倍,你们也真敢。”阿厉克赛把烟收起来,但是却没有领情。
  “我翻一百倍也有人买!烟瘾就和酒瘾一样难控制,这点你最清楚了,你两样都沾。”谢洛夫老脸一红,罕见的比较尴尬。他忘记了对方是格鲁乌的老大,对自己的小动作是一清二楚,但他不会忘记顺便埋汰一下对方。
  两个大老爷们在一起泡温泉,倒是没发生什么激情四射的场面。实际上他很烦阿厉克赛非要在这里呆两天,要知道前几天他都是和瓦莉娅一起泡的,那种情况岂不是美滋滋。顺便还进行一项科学研究,论大胸在水面上的浮力和形状。
  “几个副主席正在研究如何进攻刚果,但今年非洲的天气救了刚果一命。先从泰国下手吧,那边的环境有利。”谢洛夫埋汰了对方了两句之后,谈起了正题,看起来是相当不错的。
  “嗯,确实绿色沙漠是苏丹无法克服的困难。雨季延长对进攻有很大的影响,我们毕竟不是神,必须考虑到环境的限制。”阿厉克赛点点头认可道。绿色沙漠是热带雨林的另一种称呼,世界上两处最大的热带雨林,一个是巴西一个是刚果金。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机械化军队要是一头扎进去,能不能再出来真的不一定。
  “是啊,所以要等一年。”谢洛夫无奈的道,后世的巴西不管怎么努力发展,就是无法跻身世界强国,你不能说他们不努力。其中一个巨大的原因,就是巴西的国土被庞大的热带雨林切割了,国土面积看起来很大,实际却被热带雨林隔离的支离破碎,形不成大规模的城市群,自然就形成不成有规模的市场。
  至于一年后世界矿物价格还会不会下降?应该还是没问题的,虽然智利被苏联纳入体系内,但和越南战争给美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还是不大,所以为了让美国经济压力减小,掌控定价权的英美公司,还是会继续压低价格让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小一些。降低原材料的成本这个策略应该不会变。
  这种情况下多等一年不是不能接受,说不定刚果金的经济更差,苏丹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的,毕竟苏丹的定位就是农牧业强国,有苏联和东欧这些粮食各种不够吃的国家在,苏丹就不会担心没有需求。
  刚果金的经济极度依赖于矿产价格,这种压低矿产价格的政策,肯定会让这个国家陷入困境,和苏丹的情况恰恰相反,而且再等一年也许还能解除苏丹背后的威胁,那就是亲美的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正在快速的失去民心。下层社会主义思想正在广泛传播,按照历史的话这个国家马上就会脱离美国,而完成这个举措的是在美国受过军事训练的门格斯图,按理说这个人应该亲美,但他是黑人,美国种族歧视比较严重,于是他回国之后立刻跟美国一刀两断,投入了苏联的怀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6/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