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2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6/404

  所以在这些人刷存在感是必须的,一旦策划什么行动,最好也让这些人参与进来。关系越好越人畜无害他就越安全,这是勃列日涅夫教他的,如果勃列日涅夫可以做德川家康的话,谁说他就不能做司马懿呢。
  在苏联的领导层主张缓和,并且得到了联邦德国回应的情况下,谢洛夫准备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让这种欺骗性的缓和更容易被西欧接受,不过在安全大会召开之前的时间,第一总局上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情况。
  “主席,英国各大银行正在调集资金,有些向三月份法国的准备。”听到这个消息,谢洛夫就知道,老牌帝国主义终于出手教训逆子,来一场爸爸回来了。
  “让齐涅夫同志进来!”谢洛夫想了一下,觉得和这位勃列日涅夫的密友沟通一下更好,两人沟通的时间很长,在三月份配合法国挤兑美元的行动,其实现在在苏联的高层中已经不是秘密,当初苏联得到了很大的收益,这点作为高级安全干部的齐涅夫也是知道的。
  两人也不能算是沟通,而是商量如何行动,齐涅夫几乎一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面就已经觉得是一个好机会,如果谢洛夫不提这件事,他都准备劝说自己的上司应该加入进去。
  “加入进去是必须的,但是齐涅夫同志你要知道,英国和法国的环境是不同的,需求也不同的,所以这次出击的收益可能不会有预期圆满,当然如果你坚持的话,我自然会同意。”谢洛夫态度温和的和自己的副手商量着。
  如果谢洛夫没有记错的话,英国的攻击侧重点不是黄金,而是世界市场的货币结算份额,因为从定义上英国和法国就是不同的,法郎本身就没有英镑这么高的地位,所以戴高乐的目标是黄金,而英镑比法郎流通广的多。造成了两个国家对待美元的不同看法。
  但这件事还是要上报的,最终交给柯西金来做决断,同时谢洛夫觉得,似乎这是一个让伊丽莎白泰勒还钱的机会,这个女人的产业都是用克格勃的血汗钱拿下的,要不哪有这个纵横欧美的传媒大亨,美国梦?狗屁……
  通知完伊丽莎白泰勒,看看这个女人能不能找到机会跟随自己的祖国赚一笔,同时把克格勃的钱还了,谢洛夫拿起电话道,“给我盯着齐涅夫,别把我们的情报基金打水漂了。”
  对于谢洛夫来讲,赔点钱不是不可以,到时候齐涅夫这个人出现错误,就更容易被控制了,不过很难,类似于跟着大鳄打顺风仗的捡漏,想赔钱也是很难的。
  这件事对于谢洛夫已经不重要了,苏联又抢不到美元的国际份额,在苏联的影响范围下的国家,卢布就是美元,出了苏联的影响范围,卢布就是废纸,就这么简单。
  日不落帝国的太阳虽说早就落山了,但并不甘心寂寞。英镑横行世界的岁月虽然远去,但六八年的英镑依然占据着世界四分之一的国际贸易结算份额。看到法国的狼狈和美国的虚弱,英国认为他们的时机成熟了。当不把目标定位在推翻霸权,而把目标定位于与美国分享世界霸权的时候,似乎会容易成功的多。于是,英国第二个下场了。先狠狠地踢了一脚正倒霉的法国,而后全力以赴猛击美元。美元的第二波抛售到来,这次和尚此相比,抛售名单上还多了个东西:大量的美国国债和美联储票据。美国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的通道被堵的严严实实,美国这次难过了。
  “这帮可恶的英国人,他们比法国和苏联更加了解金融规则,竟然在这个时候出手了。”华尔街的一个重要的办公室当中,一个声音愤怒的咆哮道。
  在美国联合英国对法国进行打击的时候,两国的配合那叫一个亲密无间,只不过后来戴高乐遇到了政治麻烦,这种打击才不得不结束,要不法国一下子变红,这个后果谁都付不起。就是现在一些知道内情的势力,也对华尔街有所不满,还以为法国国会左翼占上风是华尔街不顾大局的结果,这种指责让华尔街也感到十分冤枉,谁知道五月风暴是怎么出来的?
  “必须让政府干涉了,问问英国人想要什么?这种情况下,如果英国人在不停手,我们就顶不住了,既然英国人没有主攻黄金,说明他们有别的目的。”另外一个声音响起,“现在马上要换届了,政府也不靠谱,但我们必须和英国人沟通。”
  华尔街毕竟是现在规则的制定者,他们马上就判断出来,英国的攻击不同于上次法国和苏联的攻击,并没有要把美国黄金储备掏空的意图,这就说明英国不是想要和美国撕破脸,而是有其他的目的。既然这样,那就谈谈,先看看英国人想要什么目的。
  “英镑怎么可能和美元分享世界呢?这不是在搞笑么?”谢洛夫听了齐涅夫的报告,很是讥笑地说道,“不过看到齐涅夫同志的表情,似乎这次出击也不是毫无收获。”
  “只是得到了一些美元的债券,远远没有柯西金同志的收获。”齐涅夫虽然说的轻松,但这次克格勃的基金仍然扩大了五分之一,当然某个巨贪的财产也扩大了大概这个数字。
  谢洛夫本人可以说又在枪毙的路上更进一步,只不过所有执法机关都不能调查自己。实际上调查自己也不容易,因为所有的资金从来没有进过苏联,要查的话,苏联国内根本什么都查不出来。
  十一月份,在勃列日涅夫执政之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之前,谢洛夫首先召开了全国安全大会,这次大会在召开之前,就已经显得不同寻常,因为这是勃列日涅夫执政的首次,而且在中央委员全体会议之前一个星期召开,有一种令人不敢深想的原因。
  在经过了前期的常规问题,在随后的正式会议上,谢洛夫拿出了已经准备的文件,开始进入正题道,“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框架之中,每个国家的主权都是有限的,由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所组成的大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是‘最高主权’高于一切;各自国家的命运不能被自己政府所决定。在现在敌我斗争这么激烈的时候,我们要维护好整个阵营的团结,以便和敌人做最后的斗争。”
  谢洛夫这种言论在经过安全大会之后,被传到了西欧,这种咄咄逼人的论调,被西欧国家称之为有限主权论,不过谢洛夫的言论和勃列日涅夫的言论有所不同,谢洛夫主张集中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和资本主义阵营竞争。
第623章
强硬派代言人
  这种言论在有些报道的推波助澜之下,被视为苏联内部有一股势力对勃列日涅夫推行的缓和政策有所不满,而作为苏联名声最坏的克格勃主席、国家安全总政委谢洛夫,则被很多西欧的分析师认为,正是这股力量的代言人。
  按照美国的说法,谢洛夫是鹰派的代言人,而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则是鸽派的领导者,实际上两人不过是伪装成鸽派的鹰派人物,缓和政策从中央主席团的会议上,明确是对准西欧的政策,用来瓦解西欧和美国人的关系,和其他方向的战略进攻在同时进行。
  很多观察家的意思是,既然苏联的中央委员全体会议将要马上进行,那看看勃列日涅夫到底如何应对这种声音,联邦德国是最主动积极和苏联缓和的国家。从联邦德国的立场上来讲,苏联的存在有利有弊,坏处自然是自己的国家随时可能成为炮灰,好处则是就算苏联是最后的胜利者,考虑到德国的人口基数和科技,德国到时候也仍然很重要。
  再者苏联如果胜利就表明对方更强大,那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者,德国人已经能够接受愿赌服输这个结局,那也没什么。现阶段德国当然是希望两个集团不要进行军事竞赛,应该那样太危险,如果苏联想要得到一些技术和科技支持,来进行经济方面的竞赛,联邦德国是非常欢迎的,同样西欧国家都很欢迎,英国除外……
  随后中央委员全体会议举行了,这次的会议因为一个星期之前的全国安全大会,被很多国家所关注,很多国家都想要知道,勃列日涅夫是如何面对这种论调。
  “我提名谢列平同志,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大家都知道,谢列平同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秀干部,在各种岗位上都体现了可以说是强大的工作能力,要把心思集中在真干事上。领导干部要端正工作态度,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巩固工作成果,在提高贯彻力、执行力、落实力、创造力上下功夫,把心思凝聚在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在促发展上,把力量投入到抓落实中,敢抓敢管,敢作敢为,忠于职守,尽职履职,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这些必要的素质,谢列平同志都有,我相信谢列平同志在最高苏维埃主席的位置上,是最为合适代表我们国家形象的同志。”勃列日涅夫拿着演讲稿一字一顿地说道,“所以我和很多同志都认为,这是一项正确的决定。”
  “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这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深深印在心里的真谛。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我们的理想,不能忘记入党那一刻,在党旗面前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庄严承诺,不能把自己混同一个普通的民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最起码的政治要求。”谢洛夫在第二排的位置上看着勃列日涅夫的背影,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高招,谢列平身上的职务越来越多,在某种意义上就越来越碍眼,这个决定是看中谢列平还是把谢列平放在火上烤,还要看以后的情况才能得出结论。
  “可是我怎么能做国家的元首呢,很多同志都比我更加有经验。”谢列平出言反对道,“勃列日涅夫同志似乎太高看了我的能力,我没有和各国打交道的经验。”
  “怎么可能呢,我们的国家需要一个形象很不错的年轻人来体现,舒里克,你是最为合适的同志。”勃列日涅夫以一贯的温和态度讲道,然后询问下面中央委员的意见。不出意外得到了赞成。
  自从米高扬从最高苏维埃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最高苏维埃主席的位置就一直在悬空,这种情况出现了几个月,谢洛夫就想起了勃列日涅夫挤走波德戈尔内的手段,提醒谢列平可能的推举,但实际上谢列平和谢洛夫对这种情况还是没有办法,因为没有拒绝的理由。最高苏维埃主席毕竟是苏联名义上的元首,地位是很高的。再说谢列平本身就身兼几项重要的职务,肯定不是以前那种连连主席团都没进的橡皮图章。这种情况下怎么拒绝?
  在这项决议通过之后,勃列日涅夫开始谈到了第二个事情,道,“对于某些同志的一些言论,我个人认为是正常的,同志们有些不同的意见是可以允许的,比如有些同志认为,在祖国已经强大到了现在的程度,我们完全可以动手通过竞争提前终结资本主义。我不愿意对这种言论提出批评,但同志们也要知道和平才是世界的主流,我们应该和西欧国家和平共处,当然了,这种言论其实也是好事,说明我们的党内并不是一言堂。”
  勃列日涅夫以一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举动算是对谢洛夫的有限主权论做出了回应。这种反应让谢洛夫觉得很有意思,有限主权论明明本来是你提出的,现在勃列日涅夫成了热爱和平的苏联领导人,咄咄逼人加剧冷战的变成了自己,太有意思了。
  这次的中央委员全体会议,勃列日涅夫轻描淡写的对安全大会上谢洛夫的讲话做出了回应,马上让对苏联人放屁都想闻一下分析分析的西方观察家,开始了分析。最终的结果是苏联内部并不是很愿意和西方和平共处,作为苏联新任的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这个人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温和的领导人,但目前他收到了强硬派的压力,从没有对谢洛夫做出一点警告能看出,苏联内部的强硬派实力还相当大。
  “这样缓和政策应该会得到更快的回应。”在勃列日涅夫的家中,谢洛夫根本没有把自己当做外人,其实多来这里是有好处的。至少经常看到自己勃列日涅夫也比较放心。大部分的时候勃列日涅夫都住在克里姆林宫,但是这个房子并没有收回去,要知道勃列日涅夫的子女都已经成年,不能总是在克里姆林宫居住。
  在来之前,谢洛夫和谢列平、叶戈雷切夫已经见面,提醒注意最高苏维埃的权利,要知道很多干部都是兼职的,最高苏维埃也并不是一个没什么用的机构,部门这个东西完全要看领导者是谁,比如斯大林在四十年代之后就是部长会议主席,也就是柯西金的角色。照样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斯大林后期主要担任部长会议主席,还造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死后马林科夫和贝利亚都抢夺政府的职务,最终让担任书记的赫鲁晓夫反败为胜。
  “联邦德国已经对我们做出了回应,明年一月份会和我们进行会谈。听齐涅夫和茨维贡说,相关的准备工作已经好了,准备在什么时候动手。”勃列日涅夫对谢洛夫的做客是很欢迎的,他巴不得克格勃主席经常出现在自己的视线中。巧了,谢洛夫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希望多和勃列日涅夫接触。
  “那我作为反对缓和政策的那一部分不知道存在不存在的代言人,那当然是找一个好机会来表明存在感了,按照准备时间,就在尼克松正式宣布就职之前。”谢洛夫轻松的一笑道,“我要给那个反苏的总统上台送一个大礼包,启动进攻计划。”实际上距离尼克松宣誓就职,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第624章
事到临头
  “因为伊拉克和我们苏联并不接壤,实际上我们没有能够截断整个欧亚大陆,但仅剩下的一块地区是传统意义上库尔德斯坦地区,所以如果伊拉克的进展顺利,下一步就是找机会把土耳其分裂,顺利截断整个欧亚大陆。”谢洛夫毫不掩饰的道,“到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整个人类的中心,欧亚大陆被我们掌控,让海权论吃屎去吧。”
  “这当然是我们最为理想中的设想了!”勃列日涅夫十分夸张的张开了双臂,好像已经看到了这种远景,但马上停止了下来,像是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道,“可是我总觉得中国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尤拉,你心中有备案么。”
  当然有,谢洛夫不假思索地说道,“印度、缅甸、越南、印尼构成南线,远东红旗各大边防军区构成北线,现在只差最后一环,那就是西边的巴基斯坦,在适当的时候,等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想办法把西线架构完毕。相信以后就不会出现问题了。不过,第一书记,你不是说我们和中国只是理念的不同么,属于兄弟之间的吵嘴。”
  这种构想说的比较含糊,理论上这种苏联在北策应,其他国家在南线对抗的策略,比美国的C形包围圈更加牢固,甚至比冷战时期苏联的南北夹击策略更加有咄咄逼人的性质。但理论就只是理论,苏联想要这些国家共同防御是不难的,但让他们听从苏联的指挥棒进攻,根本就不可能,他们又不是苏联的一部分。这个所谓备案看起来远景美妙,实际上只是安慰一下勃列日涅夫。
  “话是这么说,但是防备一下总是没错的,你也知道远东地区人口这么少,而我们南边的国家人口这么多。”勃列日涅夫每次看到地图,都能感到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谢洛夫表示可以理解,中国人看地图看到上面的苏联,哪怕是俄罗斯,同样也是这种感觉,这个国家怎么这么大?简直让人喘不过气。
  不过他前世就住在那里,还不知道真实的情况么?有几个东北人会去更冷的西伯利亚?有点门路的都会往南跑,自己家乡年年人口流失,肯定不是流失到西伯利亚了。反正他是一点不怕中国的,现在是一九六八年,苏联和中国的武器装备已经有代差了。根本不是十几年前两国都是米格十九的时候。
  能让苏联感受到压力的那个人,就算是再厉害,但最后仍然抵不过时间的流逝。
  又和勃列日涅夫谈了一会,对于伊拉克的运输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海运运往伊拉克最大的港口巴士拉,第二条就是通过叙利亚运到伊拉克接壤的地区,作为伊拉克战略的两条路线,在刚开始的时候苏联肯定要依赖于第一条线路,但实际上第二条线路才是最为稳妥的,减少了很多的干扰因素。
  之所以刚开始要依赖第一条,因为巴士拉周围是伊拉克共产党重点经营的地区,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巴士拉根本就是伊拉克共产党核心地区,现在也是,只不过表面上不是了。海运可以最快帮助伊拉克共产党平定这座最大港口的局势,同时掌控巴士拉,就断了其他国家干涉的可能,谢洛夫当然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把一切反抗势力全部打垮。
  “我们已经和国防部沟通好了,至于军备方面有中央书记乌斯季诺夫同志负责,联络当地人的工作有中央书记安德罗波夫同志负责,那么在这个美国马上就要换届的情况下,相关行动已经可以启动了,齐涅夫同志,你负责非洲的工作,长远目标是一路南下直达南非!以反殖民的名义,撬动西方世界的矿产基地。记住,不要碰法国人的殖民地,先把英属非洲啃下来,英属非洲那些国家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谢洛夫说了一些鼓舞气氛的话之后,把目光放在了齐涅夫的身上“记住,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行动,可能要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就像是实际上乌克兰有两个部分一样,非洲也同样有两个部分甚至更多,就拿黑人的非洲来说,主要文明的发祥地都在东非,埃塞俄比亚历史上曾经数次击败入侵的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在更早的时候他们还和古埃及谈笑风生,索马里、苏丹当地不是完全的原始社会,以前就存在着自己的国家,很早就接触到了阿拉伯人、甚至更早的罗马、波斯和古埃及。至于西部的非洲,尤其是西南部的非洲,基本上都是落后的原始人。
  “我知道了,我会在非洲建立起来一批社会主义国家。”齐涅夫信心满满地喊道。
  “亲苏国家就行了!”真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国家,到底是发展社会主义还是给社会主义丢人还没准,随后把目光放在茨维贡身上道,“至于东南亚,美国人一直担心多米诺骨牌理论成为现实,那么茨维贡同志,东南亚的对各国共产党支援的工作就交给你了,其实你有助力,有一个国家如果得知我们的目的,肯定会帮助你的。”
  说到这里,会议室的人都心照不宣的笑出来,他们都知道谢洛夫口中的助力是谁,这个国家说苏联不够革命,已经说了快十年了。
  “把我们的情报基金拿出十个亿专门做这件事,这笔钱将由我、齐涅夫和茨维贡同志来使用,用于革命的支援工作,各大总局的具体工作第一副主席切布里科夫将军、还有博布科夫将军负责,那么从一月一日之后,也就是一九六九年的第一天开始,我们要向世界宣布,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转守为攻了。”谢洛夫一拳砸在世界地图上叫道,“全体苏联人,已经等待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记住,分享世界是错误的理论,我们要做唯一,把资本主义埋葬,这才是正确的想法。”
  因为计划行动的时间是俄历新年,那个时候苏联全国都是放假的,所以有的准备工作现在就要进行,比如卢比杨卡的值班工作,谢洛夫和切布里科夫、博布科夫、齐涅夫和茨维贡,五个人每人在卢比杨卡值班三天,当然作为克格勃主席的谢洛夫,在新年当天肯定是不在卢比杨卡的,不过他也充分的照顾了其他人的心情,在新年的假期当中,家属可以来卢比杨卡陪伴工作人员,仅每年的新年假期有效。
  “我们从中国订购了二十万把自动步枪、六千万发子弹,一个月之内就会起运,扣除在海上的时间,应该正好在伊拉克共产党起义的时候到达巴士拉,前后误差不会超过一天的时间,挂上印尼国旗的货轮从民主德国出发,上面则是轻型装甲车,以及炸弹。”谢洛夫和乌斯季诺夫商量着各处的调集物资情况。
  这种工作乌斯季诺夫不陌生,几年前的古巴导弹危机,苏联从全球各地展开欺骗计划,最终就是从他的手中完成的,谢洛夫只是提供了一个概念,换句话说只是动动嘴而已。
  “在阿塞拜疆的伊拉克受训人员什么时候送回去?”乌斯季诺夫思考了一下觉得没问题,然后问起了这个问题。都到了快行动的时候了,还留着那些伊拉克人在阿塞拜疆就没有必要了,伊拉克人已经在阿塞拜疆受训了这么多年,甚至很多人都和当地的姑娘结婚。
  阿塞拜疆的训练营最多的时候,五千伊拉克人在受训,每年都有新人被送进来,也有很多人被送回去,这些人现在已经遍布伊拉克全国,他们在这里学会了克格勃的全套特务训练,同时也接受了军事培训,现在也应该是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那些人从黑海上船,度过达达尼尔海峡,从叙利亚登陆,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边界进攻,和他们一起到叙利亚的还有我们的坦克。这些人都接受过军官训练,每个人都可以做班长,甚至更高的军官。”谢洛夫说到这里有些感叹,在早些年这个训练营占据了第三总局很大的开支,那个时候克格勃的资金也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充裕。
  “我们最好让这些归国的军人,和北部的库尔德人、巴士拉的共产党一起动手,这个时间要考虑到,这样才能造成最大的影响,让普通人以为共产党上台已经成了定局,从而接受现实。”乌斯季诺夫拿着铅笔勾勒了几个地方道,“希望我们能够大获全胜。”
  “我为了今天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了。”谢洛夫同样非常认真,在远东一个船队正在披荆斩浪,满载着自动步枪往巴士拉航行,不莱梅港挂着印尼国旗的轮船缓缓驶离,黑海的敖萨德,一群穿着军服但明显是中东面孔的人在深夜中登船。
  莫斯科和巴士拉的电报讯号一下子频繁起来,伊拉克共产党第一书记侯赛因·阿尔拉迪秘密离开了一直居住的地方,同时单线联系的地下党部分开始人传人的联络。
第625章
巴士拉起义
  巴士拉在伊拉克的城市中排行第二,仅次于首都巴格达,而且巴士拉还是伊拉克的最大港口和唯一出海口,所以地位上一点都不比巴格达要差。这里有基督教徒、曼达教徒属于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在伊拉克的南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同时这里是伊拉克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活动地,伊拉克共产党也把这里作为重点的活动地区。
  “其实我也不知道伊拉克方面的行动什么时候开始,不过应该就是这几天了。我们所有方向的准备都在这几天到达……”在卢比杨卡值班的谢洛夫把儿子高高举起,引起一阵笑声。他在向自己的妻子解释为何自己的工作,最近几天瓦莉娅都会在这里,来陪伴自己的丈夫。
  确实,谢洛夫并没有把时间钉死,什么时候最合适还是伊拉克共产党自己说的算。不然的话,这种不顾实际情况的指挥,对伊拉克是有害的。如果没记错,这好像叫教条主义。谢洛夫在卢比杨卡分析的再多,也不可能比伊拉克本地人更加了解当地,把需要的东西给伊拉克共产党准备好,剩下的事情还需要靠他们自己。
  “这就是你不在家的理由?”瓦莉娅双手掐腰,有些愤愤不平的道,“你是不是觉得国家离开你就不行了,你怎么不娶卢比杨卡做你的老婆?”
  “你以为我是共青团第一书记扎米亚京?”谢洛夫呵呵一笑把儿子放下,捏了捏妻子的脸蛋低声道,“哦,明白了,下面痒痒了是吧?我可以理解,毕竟女人的需求正在增长,但谁说这里就不可以呢,又不是没有住的地方……”
  “你怎么说话不过大脑呢,儿子能听懂了……”瓦莉娅往丈夫的身上一靠,美眸看着桌子上站着的儿子,小家伙的眼睛提溜提溜的转,好奇的看着自己的父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6/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