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2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7/404

  “好,这件事就交给我了!”瓦莉娅点点头,表示自己会和福尔采娃进行沟通。
  “谢谢,我的女皇!”谢洛夫把妻子拥入怀中亲吻了一下女人的额头。在得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他感觉自己碰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曾几何时他策划过让索尔仁尼琴癌症复发,可以这个人似乎有了抗体,让他把威胁扼杀在摇篮中的计划没有得逞。但这样也好,他会把古拉格群岛的书稿亲手摧毁在索尔仁尼琴的面前,然后送他去死。
  法国的情况处在一个很有意思的阶段,这几天来,警察和抗议人群双方处在驱散、集合,在驱散、再集合的循环当中。抗议人群每次重新集合,人数都会增多。
  本来戈留诺夫和梅夏采夫要对法国的抗议人群进行声援,但谢洛夫阻止了这种举动,对着谢列平在宣传口的朋友道,“我们怎么声援?声援国际托派么?再者我们一旦发声到底会怎么演变根本无法估计,万一戴高乐不在出访罗马尼亚了呢?”
  “等到了戴高乐启程的时候,我们在声援也不迟。”谢米恰斯内淡然地说道,“戴高乐就算是在神通广大,到了我们影响的范围当中,有天大的本领也施展不出来。”
  “在看看吧,在罗马尼亚方面的布置完成了么?”谢列平的脸色十分严肃,显得本来就很大的额头更加显眼,目前为止中央主席团的意见仍然没有统一。就是因为感觉这次抗议的规模远远没有达到预期,谁都不会把希望放在连社会都没有进入的学生上面。
  “罗马尼亚毕竟不是国内,比较困难的地方是截断戴高乐和国内的联系。但如果让戴高乐本身出问题,比如一场疾病暂时无法对国内的局面做出反应。成功率就会大增!”谢洛夫表面上一副很有信心的样子,但实际上能不能成功,他心中也是一点底都没有。
  “同学们,向前跑吧,旧世界就会被抛在脑后。”至于跑到哪去呢,人们并不清楚。四通八达的大街,被街垒分割成一个个舞台,也像是一架架巨大的跑步机。显然,在这里真正上演的更像是一场场革命的戏剧,它让每个人有机会相信自己会走上时代的风口浪尖。如果说过去是平庸的一群,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堪称伟大、顶天立地。
  对于警察来讲,解决这些草草筑起的障碍物对警方来说并非难事,但从象征层面上说,街垒成了五月风暴的符号:它把戴高乐主义者变成了凡尔赛分子,而学生们则成了公社社员!
  总体而言,法国这次抗议没有出现过多的暴力事件,算是比较平和。但对于谢洛夫来讲,想要让它不平和,一点都不困难。要知道阿尔及利亚人法国是很多的,战争才过去几年的时间,人们心中的仇恨真的消散了么?只不过是摄于法国的强势政府被压制住了。
  随后的游行是二战结束后巴黎最大规模的游行,工会方面估计有上百万人参加了当天的参与。工会代表和学运领袖并肩出现在游行中,游行队伍的标语包括“学生、教师、工人团结起来!”“十年,够了!”“永别,戴高乐!”等等。
  当街垒巷战转为和平示威时,当局认为这场运动已近尾声,没有安排警力阻止游行,当晚学生占领索邦、升起红旗也没有收到阻拦。而法共和工会方面也是如此认为。
  觉得国内已经平静下来的戴高乐,开始了已经定好的行程,应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一书记齐奥塞斯库的邀请,开始对罗马尼亚开始访问。
  “和法国共产党以及工会的联络,在随后开始,我会在南方集群等待你们的好消息。”在莫斯科火车站即将上车的谢洛夫,对着前来送行的各部门负责人吩咐道。几乎在同一时间,谢洛夫也蹬车前往罗马尼亚。
第599章
军事演习
  因为当年的一些事情,导致了这个历史时空苏联的南方集群一直都存在,驻军主要负责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可以说罗马尼亚的苏军并不强大,事实上苏联除了西方集群之外,其他几个国家的驻军都不多,加起来也没有西方集群战斗力强。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驻军还不到八万,具体到罗马尼亚的驻军则更少。
  南方集群的司令部,在苏联交界的康斯坦察地区,司令是普罗瓦罗夫上将。普罗瓦罗夫上将一般都在匈牙利,南方集群的总司令部在匈牙利,因为当初匈牙利险些脱离苏联的掌控,所以一般南方集群的指挥机关都在那里,罗马尼亚这边则是备用的指挥部。
  康斯坦察濒临黑海,有港口和苏联贸易,所以也是罗马尼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西边链接多瑙河流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地方。驻罗马尼亚苏军有严格的活动范围,并且保证不干涉罗马尼亚内政,但实际上只要苏军一直存在,干涉内政的可能性就一直存在。
  “总政委同志,不知道这次从莫斯科来到这里,有什么工作要下达么?”普罗瓦罗夫上将把谢洛夫迎接到指挥部,然后询问这次他来的目的。
  “鉴于本人的名声比较大,所以在戴高乐访问罗马尼亚的时间里,专门过来让齐奥塞斯库注意一下苏联的存在。”谢洛夫伸了一个懒腰走到窗户边上,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事实上因为国土面积的原因,这些东欧国家的贫富差距比苏联还要低。当然不是说社会主义国家都能拉平贫富差距,南斯拉夫就做不到这一点,苏联最发达的地区财富大概是贫困地区的七倍,南斯拉夫这个数据比苏联还要大。
  “齐奥塞斯库上台之后,明显和我们的关系转向冷淡,这次邀请法国的戴高乐访问,明显就是对我们进行示威,所以我们必须做出一些反应,通知布加勒斯特,从明天开始,苏联驻罗马尼亚部队将开始为期三天的军事演习,欢迎罗马尼亚军队参加。”
  如果华约国家不算苏联的话,那么规模最大的军队是波兰,第二大的就是罗马尼亚人民军,当然除了苏联军队之外,一般的华约国家装备都不能算先进。这也不能怪苏联,谁让这些国家以前就很落后,罗马尼亚人民军除了军服别具一格之外,其他方面和其他华约国家没什么两样,就是人数多了一点。这也符合华约国家的人口情况,除了波兰之外,罗马尼亚是华约人口第二大的国家。
  这支军队东欧巨变的时候也和其他盟国的同行一样,基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真正为了齐奥塞斯库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军事力量,是克格勃的同行,罗马尼亚内务部安全部队,萨哈托夫斯基帮助建立的罗马尼亚内务部,和几乎是自己好几倍的罗马尼亚人民军,一直战斗到齐奥塞斯库夫妇死亡。
  在齐奥塞斯库执政时期,罗马尼亚不允许华约军队进入罗马尼亚进行实兵演习。显然是害怕捷克斯洛伐克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但那是在苏联驻军撤离之后的事情。在谢洛夫生活的世界,苏军从来就没有撤离。
  五月十五日,搭载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专机,缓缓降落在布加勒斯特人民机场。齐奥塞斯库夫妇亲自到机场迎接了戴高乐,双方十分友好的一路上到了齐奥塞斯库为戴高乐安排的宾馆,同一天苏联驻罗马尼亚军队宣布将开始进行军事演习,邀请罗马尼亚人民军参加。
  数百辆T54坦克驶离苏军的军营,他们浩浩荡荡带着钢铁的气息,身后则是苏联的装甲运兵车,自行火炮和牵引式火炮,形成了一个长达十几公里浩浩荡荡的壮观景象。行进的过程中溅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上空的武装直升机不断的盘旋,只要有人看上一眼,都会觉得无法组织这种军队的前进,如果是敌人,毫无疑问是被碾碎的下场。
  谢洛夫以国家安全总政委、国防委员的身份对参加演习的苏军士兵发表了讲话,“当今世界,远远不能说处在和平当中。在遥远的东南亚,当地的居民正在保守帝国主义的狂轰滥炸,在中东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以色列残酷的对待当地的阿拉伯人,作为人类起源的非洲大陆,各种各样的独裁者横行大地,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正在热烈的期盼改变的一天。谁能拯救他们?只有你们,光荣而无所畏惧的苏联军人们。我们诞生在伟大而光荣的十月革命当中,崇高的使命让我们的经历光芒万丈,历经残酷的卫国战争所洗礼,伟大的红军总能战胜敌人,就如同伟大的苏维埃一样万古长存,乌拉……”
  “乌拉,乌拉,乌拉!”下方上万名苏联士兵齐声高呼,在军乐队的演奏中散开,远处已经集结完毕,整齐而一眼望不到边的苏联军事装备正在缓缓开动,演习正式开始。
  “随便弄出来几百人,带着几辆坦克那叫演习么?那叫演戏,不展示一下我们苏联的武装力量,某些人还以为我们这么多年没什么成果呢。”对着所有士兵敬礼目送他们离去之后,下来主席台的谢洛夫摘了手套,平淡的对南方集群司令普罗瓦罗夫上将道,“可惜了,如果是在国内的话,我们可以模拟一下核突袭,放两颗原子弹模拟一下核战争。”
  苏联的对手根本就不怕苏联红海军,至少在现在这个年代是不怕的,而且红海军只要发展的是核潜艇部队,那玩意最大的威胁就是隐藏。实在不是一个好的演习项目。苏联的对手害怕的就是苏联的地面力量,而且地面力量就算是普通人也一眼就能看到,马上记住其中的震撼场面。
  谢洛夫和南方集群司令普罗瓦罗夫上将,马上登上武装直升机,在天空中跟随着地面上缓缓行进但是坚不可摧的钢铁洪流一起前行,气势这个东西体现在方方面面,它在坦克履带翻出的泥土中,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在装甲运兵车中苏联士兵的表情中,甚至在牵引火炮炮口反着寒光的刀刃上。
  南方集群的演戏项目,还是苏联擅长的大纵深突击,不过为了照顾齐奥塞斯库的情绪,这次大纵深突击的方向是朝着苏联边界行进的,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驻军作为防守的一方,和苏联驻罗马尼亚南方集群部队进行对抗。
  闪电战是把希望寄托在一次攻势的战法,而大纵深突击则需要更多的准备更多的装甲力量,形成连续不断的打击。所以闪电战是德国在总体劣势情况下的作战方法,而大纵深突击则是苏联的优势战略,就像大海的潮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
  这次南方集群的军事演习,马上就招致了各类解读,很多报纸认为是苏联借由这次军事演习对邀请戴高乐访问的齐奥塞斯库进行警告。
  但戴高乐的反应比罗马尼亚还要快,从戴高乐执政之后,法国就明显比他执政之前能折腾了,戴高乐利用一切的就会为法国刷存在感,很多热点事件美国和苏联还没有表态,却忽然发现法国已经先给出了评论,从制造一个大新闻的角度上来看,戴高乐远远比同时代的首相要擅长的多。
  “苏联军方的这种动作是没有必要的,法国和罗马尼亚的友好关系,是出自于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以及国家利益所决定的。这不应该受到某个强大国家的干涉,从这次的演习当中我只能看到苏联军方的胆怯,再多的钢铁也无法掩饰某些人脆弱的内心。”在布加勒斯特这座罗马尼亚的首都,戴高乐对着罗马尼亚的接待人员表达了对这次演习的意见。
  “罗马尼亚只会按照自己的利益选择朋友,对于苏联罗马尼亚当然尊重的,但罗马尼亚仍然要从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齐奥塞斯库最终还是留有余地的评价这次演习,相信如果不是罗马尼亚国内还有苏联驻军,他肯定不会这么轻易的放过苏联。
  “希望到时候你能够接受现实,还有现在的淡然。”谢洛夫刚刚受到卢比杨卡转发过来的电报,其中有两条比较重要的事情,首先是说了一下法国内部的情况,法国的一些政党正式走到了前台,参加游行的队伍中几位职业政治家:社会党人密特朗、孟戴斯·法朗士、法共领导人瓦尔德克·罗歇等。克格勃已经通过在法国的第五司局联络到了法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乔治·马歇。
  另外一件事则是萨哈托夫斯基的密码电报,破译之后表明他已经在布加勒斯特安排好了人手,并且拿到了随后一个星期戴高乐的行程计划,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让戴高乐病倒。
第600章
冷淡的交流
  “主席,如果计算的准确,你应该马上就可以看到到达的人手了!”萨哈托夫斯基在电报的最后如是说道,这句话让谢洛夫一乐,随后微微的摇摇头。
  “总政委同志,几个自称是从卢比杨卡赶来的人要见你。”就在这个时候一名上尉军官进来报告道,对于苏联南方集群的官兵来说,谢洛夫克格勃主席的名头并不管用。国防委员、国家安全总政委才是他们口中的长官。他是苏联军方政工干部的领导,实际上在国防部总部他也有一家办公室,不过谢洛夫从来不去。苏联政工干部的上级是中央委员、会,陆海空三军总政治部,他就是陆海空三军的总政委,下辖苏联五大军种的政治部,各集团军、边防军、防空军辖区,以及更下面的师级政治处和基层党委机构。
  “辛苦了,让他们进来。”谢洛夫一愣,卡好时间来的么?来人属于自己人,对于他这个苏联最高安全干部,所有安全机构的人都算是自己人。克格勃有二十五个总局单位、格鲁乌则有二十二个总局单位、而内务部则有十五个总局单位在运行。苏联的国家安全就依靠这六十几个将军级别的干部率领的各大总局来维持。
  当然实际上规模最大、编制成员最多的部门是总局单位最少的单位,谢洛科夫的内务部,毕竟民警机构和消防机构、户籍机构都需要庞大的人手。庞大的辅助力量也有助于克格勃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
  “主席,我们隶属于特别调查部、还有技术供应处的特别药剂实验室,这次行动的技术储备,将由我们来完成。”刚刚进来一个脸色冷峻的军官就伸出了自己的手,自我介绍着来历,对于他这种技术军官来讲,有些不太会和别人打交道,哪怕对方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来了两个部门,希望你们能够亲密无间的配合。”谢洛夫从侧面提醒着这次行动的重要性,地方这几个人不要搞砸了。特别调查部是克格勃的总局级别单位、至于技术供应处的特别药剂实验室,则属于克格勃秘密警察总局。
  秘密警察总局负责维护苏联监狱和精神病院系统,他们的对手往往有非常坚定的反抗意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尽快搞清楚各种事情的原因,秘密警察总局成立了特别药剂实验室,用来瓦解对方的意志防线。
  “顾问部潜伏在罗马尼亚内务部的同志会配合你们的行动,当然了,我必须强调一点,我不是让戴高乐去死,一旦对方死亡这对我们苏联是一个天大的麻烦。”这不是谢洛夫胆小怕事,而是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当苏联掌控一切的时候,他不介意把不听人话的都干掉,但此时世界上还有一个比苏联更大的流氓,虽说最近这个大流氓比较肾虚。
  占据道德制高点这玩意和肾虚没关系,戴高乐一旦死在华约国家,哪怕不是苏联干的,舆论都会倒向成是苏联人做的,不要看谢洛夫传播肯尼迪死亡的阴谋论尽职尽责,一旦这件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他同样是一点办法没有。
  “我们带来的不是毒药,其实更像是兴奋剂,只不过后遗症比较明显,会出现瞌睡、虚弱和短暂肺炎的情况,岁数越大的人越加明显,据我们所知,戴高乐已经七十八岁了,一旦他吃了沾染这种药剂的食物,大病一场是肯定的,但不会马上就发作。”几个人沟通了一下回答道,“反正凭借我们技术的手段,是检测不出来的。”
  也就是说克格勃事后都无法通过检测查出来,因为这本身不是毒药,更不是什么致命的发射型毒素,很容易就能规避法国安保人员的检测,加上罗马尼亚内务部本身就有克格勃的潜伏人员存在,看起来成功率是很大的。
  从苏联南方集群军事演习开始,整个布加勒斯特就在戒备当中,虽然这个时空苏联还没有开始吊打小伙伴的游戏,但明里暗里受到莫斯科压力的齐奥塞斯库,能清楚的感受到来自东北部的压力,克里姆林宫掌权者们心中的疑虑一直都没有消散。
  整个布加勒斯特的大街小巷中,人们都在议论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访问,能够和世界的强权之一平等相待,毫无疑问是值得兴奋的事情。但与此同时苏联驻军的演习,也是人们谈论的热点。就在这个时候,谢洛夫再次登上火车直奔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一时间让很多罗马尼亚军方将领和安全干部如临大敌,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谁都不知道这位声名显赫、或者是臭名昭著的苏联克格勃主席到底是来干什么。
  不管怎么样,穿着高筒黑军靴的他还是在布加勒斯特火车站下车,踏上了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街头,“直接去罗马尼亚国防部,我们首选询问一下罗马尼亚人民军为何不和南方集群一起演习?罗马尼亚到底是什么立场?”
  这种不满不是装出来的,苏联集团的国家普遍和西欧国家相比都领土小、人口少。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根本就没有资格学美国装伪善,因为一旦这么做了,能集中起来的对抗力量会更小,会让两个阵营的差距更加失衡。
  所以当苏联国家安全总政委一脸便秘样的出现在了布加勒斯特街头,这个情况马上就被正在和戴高乐总统会谈的齐奥塞斯库知道。
  “这位苏联的特务头子,看来是向齐奥塞斯库施压的,不过根据这几天的了解,齐奥塞斯库不是一个容易低头的人!”戴高乐总统低着头对着旁边的随行人员道。
  “罗马尼亚是想学习法国么?你们想在罗马尼亚实行东欧的戴高乐主义么?”刚刚见到齐奥塞斯库,在美轮美奂的科特罗切尼宫内,谢洛夫从开始就咄咄逼人的询问道,“法国是法国,对于北约集团内部出现一个国家,我们当然乐观其成,但不代表我希望自己的同志们出现一个拖后腿的角色,罗马尼亚是想学习南斯拉夫么?这不利于我们苏联和罗马尼亚友好的关系,希望总书记同志能够认真的考虑这一点。”
  “罗马尼亚从来都没有准备对社会主义进行背叛,但作为罗马尼亚共产党的总书记,必须为我们的国家负责,罗马尼亚人需要独立,而不是苏联随时随地的指导。”齐奥塞斯库毫不退让的咬牙道,“这是人民心中的愿望,谢洛夫同志,你阻止不了我们人民的想法。”
  你的人民最终把你枪毙了,你知道吗?还虚构了一堆罪名扣在你的头上,只有吉普赛人因为你平等的对待他们,稍微显露出来一点良心在你每年的忌日送花给你。
  这些事谢洛夫不会说,而是转而叙述道,“从任何条件上来讲,东欧和西欧都是不同的,对面早已经完成了几百年的积累,哪怕失去了殖民地还保持了影响力,而我们一切都需要依靠自己,双方的基础条件不同,所以我们才要团结,如果我们的同志是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要人口有人口,要工业有工业,你觉得我会闲着没事来你们国家,对你们的政策指手画脚?因为我们的实力确实和对方有差距,才更加需要团结。罗马尼亚不需要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的外交政策是国家独立,并维持多的控制,尽可能为许多法国的殖民地,作为一些实际的后果,一定程度的国际组织的反对如北约或欧共体。
  外交政策具有扩张性,或者说戴高乐对外政策主张中最易被人怀疑有扩张企图的,是他的欧洲观。戴高乐主义在反对美国控制西欧,反对美国霸权的同时,明显地露出了要使法国取代美国在欧洲的地位,首先是控制德国,接着是充当欧共体的领导,然后是整个西欧,再扩大到整个欧洲。戴高乐一直认为,法国应该是欧洲的中心和首领,这种坦诚的语言,再加上他那往往是咄咄逼人的最后通牒式的行动,不能不使他的欧洲国家心存戒备。
  “谢洛夫同志对罗马尼亚的疑虑,我可以谅解,但我也可以强调一点,罗马尼亚不会退出华约和经互会,我们的外交政策,只是为了更加宽松的国家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助力,建设我们罗马尼亚的社会主义。”齐奥塞斯库不为所动的邀请道,“如果谢洛夫同志愿意的话,我可以安排你和戴高乐总统见一面,相信这可以缓解双方的敌意。”
  “我也想见一见这个国内都快着火了的法国总统。”谢洛夫微微仰头,以苏联军人标准的阅兵式姿态回答道,“我希望罗马尼亚同志记住,我们和北约的对抗,只有战胜他们一条路,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对手的帮助之上,一旦丧失了警惕心?”谢洛夫在脑海里面脑补了一下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枪毙的报道,有一种奇怪的笑容对着齐奥塞斯库笑了笑。
  双方的短暂交流绝对谈不上是友好,最终列昂廷·拉乌图插言,缓和双方冷淡的关系,列昂廷·拉乌图是中央书记,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的角色,等同于苏联的苏斯洛夫,最终两人转而说起一些轻松的事情,比如越南战争和美国的抗议浪潮,齐奥塞斯库也是想和苏联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并不是要和莫斯科撕破脸。
第601章
柏林摩擦
  苏斯洛夫那种角色,也就是思想家,最终是要为总书记服务的,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现实都会让他们低头,就如同苏斯洛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关系。列昂廷·拉乌图和齐奥塞斯库最终的关系也会转变成这样,一个思想家不可能反对自己的政党,而政党最终还是要听从总书记的指令,这是一个循环。
  到达布加勒斯特的目的,最终是要近距离的观察戴高乐的法国代表团,如果距离远远地通过电报遥控,很多事情自然不可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对于谢洛夫需要和人接触,才能得知准确情况的人尤其是如此。哪怕双方并没有直接接触,他可以从戴高乐的随从上感受到一种情绪,那一种叫做焦躁的情绪。
  今年无疑是二战后,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一年。整个地球陷入了抗议的沸腾当中。人们对于既定的生活轨道丧失了所有的信心,反叛的激情却在“另一种选择”当中丛生。被殖民者反殖民,被资本者反资本,被独裁者反独裁,人们不约而同地率性而为。
  在美国,青少年们离开他们的中产阶级家庭,过着嬉皮士的生活;反越战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反对征兵,反对陶氏的恶毒武器、要求撤兵停战的示威抗议此起彼伏。民权运动也到了关键的时刻,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黑人力量崛起,以至于芝加哥大暴乱。
  巴西的一名高中生因为抗议伙食低劣,而被警察射杀,引发了反对军事独裁的社会浪潮。巴德和迈因霍夫集团,在法兰克福引爆炸弹,以抗议越战。随后学生们占领了《明镜》周刊。马德里的学生和工人们再次向独裁者弗朗哥发起了挑战。
  英国伦敦罗格夫纳广场举行大规模反战示威,结果血流成河。
  但这不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从这几年开始,谢洛夫就联络了所有盟国的情报和安全部门,开始防止苏联集团的国家当中出现被传染的情况。杜布切克当上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书记,却在第一天就被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恭喜,这是一种警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7/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