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404

  这个消息让中央主席团的委员们都鸦雀无声,谢列平皱着眉问道,“消息确实么?斯维特兰娜怎么会死?不是有特工保卫么?”
  “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还需要两个当事人的详细汇报,我马上让他们回国。”谢洛夫口中的人是斯维特兰娜身边的两个特工,至于汇报这种事情,假情报部正在编辑。“不过斯维特兰娜当时正在酗酒,她有什么疾病么?”
  “斯大林的儿女怎么都这样?”赫鲁晓夫一听说酗酒,就想起了在喀山监狱里面关押的斯大林儿子,一时间说出了这么一句话。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态度是众所周知的,其他人都没有接这个话题,而是想办法如何善后。
  作为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的特殊身份也是可以做文章的,首先验尸后得出了心脏病的结论,然后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就出路了。斯维特兰娜因为思念亡夫辛格,悲伤过度在新德里去世,同时回顾了一下斯维特兰娜和这位印度共产党人的爱情故事,在这个爱情故事当中苏联从来都没有设施过障碍,而是本着友好和撮合的态度默认了两个人的婚礼。
  安德罗波夫的中央联络部,专门对印度共产党展开了宣传,这个无产阶级的、纯洁的、高尚的真挚爱情,在印度开始广为传播。印度共产党总书记南布迪里巴德发表讲话,高度的评价了斯维特兰娜和辛格的爱情故事,当然一般的人更加看中的是斯大林女儿的身份。
  总而言之,斯维特兰娜的事情短短时间就传遍了整个印度,包括他带着亡夫的骨灰来到印度,在恒河洒骨灰的事情,都成了很多印度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第554章
内务部会议
  谢米恰斯内曾经对斯维特兰娜发出过追杀令,但随后他就被勃列日涅夫换掉,这个追杀令也就不了了之,可能是勃列日涅夫性格比较温和的缘故,具体原因谁也不知道。但谢洛夫绝不能放任自己的任内出现这种事情。就凭她说克格勃和盖世太保没有区别,她就该死……
  有些人死了就是比活着更有价值,斯维特兰娜的死亡就属于这类。她活着和印度人谈恋爱,在苏联干部看来就是让斯大林蒙羞,完全就不能接受。但她死了,这些不能接受的理由不说完全消失,但也会变的可以容忍。
  对这件事情,谢洛夫表现了超乎寻常的关心,不停的询问是否把斯维特兰娜的遗体接回国,或者验尸调查死因,是否把斯维特兰娜的遗体接回国也引起了中央主席团的一阵讨论,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柯西金、谢列平的观点各不相同,最终赫鲁晓夫拍板决定道,“把她安葬在印度吧,毕竟她可能更喜欢那里,这么长时间一直闹着要出国,我们满足她的愿望!”
  这个答案让谢洛夫嘴角挂上一丝满意的笑容,这正和他的意。赫鲁晓夫做出这种决断,不管有没有私心,绝对是对苏联好处最大的决断。可以说充分的让斯维特兰娜没有白死,让斯维特兰娜的死亡成了一个绝好的对印度宣传的手段,谁让斯维特兰娜的身份摆在那里呢,那可是斯大林的女儿。
  “伊里奇,斯维特兰娜的死亡,会不会是被谋杀的?”晚上下班之后,和勃列日涅夫一起回家的基里连科问出了自己心中困扰已久的答案。
  “你的意思是谢洛夫下令干掉她的?没有理由!”勃列日涅夫非常擅长通过蛛丝马迹来佐证自己的判断,但他真的想不到这件事和克格勃挂钩的理由。其实斯维特兰娜的死亡也有蛛丝马迹,谢洛夫曾经在和柯西金商量的时候透漏过这件事。只不过柯西金没有放在心上,而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的关系,远没有到可以坐在一起闲聊的地步。
  因为连一点缘由都找不到,勃列日涅夫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这件事和克格勃没有关系,斯维特兰娜就是一个正常死亡,说是一时激动或者伤心欲绝,突然死亡完全说得过去。
  谢洛夫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每年行动执行部都杀掉很多人,这个人不过是其中一个,同样每年他也接到上百名苏联潜伏的特工和线人失踪消息,如果死一个人就想半天,这一年就不要干别的事情了。
  目前摆在眼前的事情,就是对克格勃的部门进行一下微调,首先克格勃的武装力量,不论是内卫军还是边防军,都是一种类似于宪兵和武装警察的力量。苏联的克格勃当然比任何其他国家的警察部门权限更高,覆盖面更广泛,但实际上还是一个警察部门,虽说不完全是。
  克格勃的武装力量也不是不能打仗,很多下属的作战部队追诉历史,都能在卫国战争中见到他们先辈的身影,只不过这些部队的规模和红军不能相比。边防军的坦克虽然落后了一点,但收拾其他国家的军队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次主要改组了内卫军,谢洛夫通过克格勃主席团命令,命令苏联各地内卫军区,全部改组为内卫军总局,所有内卫军司令保留军衔,一律称为局长。局长这个称为更加有安全干部的色彩,改组成为内卫军总局则更重要的是强化克格勃的部分内务武装警察职责。同时也是避免和国防部的各大军区产生混淆,称谓一致会让普通人分不清警察部队和军方的区别。
  淡化内卫军的军人色彩,强化警察色彩,表明克格勃和国防部是完全不同的强力部门,这也是一种切割,同时撤销莫斯科内卫军区的机构,下属武装力量包括捷尔任斯基师全部划归克格勃直属。
  “塔曼师应该不是问题,首都附近如果按照速度来讲,威胁最大的是图拉师。”谢洛夫十指交叉思考着这次改组之后的效果。他不是不把塔曼师的战斗力当做一回事,而是就算控制不了塔曼师,捷尔任斯基师也可以顶住。谢洛夫相信这只以契卡创始人命名的部队,可也不能把捷尔任斯基师的人当超人用。
  图拉师的威胁之所以最大,倒不是它的战斗力多么令人畏惧。在苏联的空降军里面图拉师也不是战斗力和历史最强的部队,而是作为空降兵部队的它距离莫斯科很近,又是空降兵距离首都又近,这就很麻烦了。
  塔曼师之所以被谢洛夫忽略,是因为他的便宜大哥曾经就在那里服役,怎么也有一部分信得过的战友,这些人被谢洛夫知道,通过做档案排挤掉竞争者,可以有更快的提升速度。这些人谢洛夫在不同的场合都见过面。见面是必须的,他又不是尤里,隔着十公里就知道别人在想什么。
  新建成的内务部大楼距离卢比杨卡不远,这是克格勃建设的一部分,谢洛夫也实在不放心让谢洛科夫脱离自己的视线之内,既然这个人本身就是勃列日涅夫塞进来的,那大家就互相相面,勃列日涅夫迟早会知道互相盯着到底是谁吃亏。
  这么做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这个克格勃主席比较懒,远没有谢列平和谢米恰斯内愿意在遍布莫斯科的各大总局总部视察。他属于很愿意去比较远的地方,但不愿意耗费精力在周围转悠的人。
  “遏制犯罪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虽然近几年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这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执法范围存在盲点。力度还远远不够,这还是建立在每年的严厉打击犯罪运动的基础上,在这之前,犯罪率更不能看。”内务部部长谢洛科夫的位置上,此时坐上了谢洛夫这个国家安全总政委。
  这么多年来谢洛夫倒不是一直在睡毛妹、出国做搅屎棍。至少在社会治安的这方面,他完全可以说自己就是苏维埃的良心,苏联的保卫者,人民之友、秩序的化身。刚刚上任做克格勃主席,他就不惜发动自己上辈子丰富的痛苦经验,回忆起来自己做小流氓的时候怎么被警察叔叔教育的。
  把这个经验写下来,写出了一般没什么经验的犯罪分子心理活动,以及如何迫使他们招供。同时耗费巨资不断更新各地内务总局的侦查设备,最后开始建立监控体系。苏联的犯罪率这几年一直都在下降。要不说一个流氓做执法者,那简直是太可怕了。因为这个流氓有着丰富的经验知道另一个流氓会怎么应对,做执法者的时候会把这方面的道路都堵死……
  但还是不够,远远不够。后世中国到了二十一世纪,如果把小偷、抢劫这些林林总总的刑事犯罪都算上,不算治安处罚,中国的刑事犯罪率大概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而中国的刑法比较严重,美国的处罚比较轻,这种情况下美国监狱关押的犯人,一直都比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要高上这么一点。
  苏联的犯罪率是多少呢?就以致人死亡的案件来讲,去年苏联一共被杀害一万一千人,美国是一万九千人,苏联的犯罪率是美国的一半多。而古拉格撤销那一年,苏联和美国这上面并驾齐驱,苏联因为凶杀案死亡一万六千七、美国死亡一万七千七。不愧是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两国在这方面再一次打成平手。
  可是苏联距离美国很远,而美国的走狗西欧距离苏联很近,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像是苏联在发展的时候面对的问题一样,距离自己很近的西欧发展福利、距离苏联很远的美国发展军事、苏联不得不在这两方面都要投入巨大的资金。
  如果苏联不和美国比和西欧比较的话,其被杀人数竟高达四倍。这个数字就十分打他这个国家安全总政委的脸了,他总不能说美国人死的比我们还多,拉着美国来比烂。
  否则,不得不承认苏联犯罪的膨胀数字,会得出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减少犯罪的结论。这件事一定要解决,“内务部一百一十万成员,难道就没有办法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全一点么?”谢洛夫扫视了内务部的干部们一眼深沉的问道。
  “总政委同志,我是刑侦管理总局的局长,有一份资料你先看一下。”谢洛夫点点头。
第555章
一群白痴
  一九六五年,苏联处理各种刑事犯罪大概就是九十万件,其中不良行为和人身犯罪就占了五分之二。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农村的不良行为,在城市街道夜间进行的不良行为,是不良行为罪行的典型。其中发生最多的时间是晚六点到十点期间。这一切都说明,所谓不良行为,是同业余时间和社会的非组织性和文化水平低有关连的典型的犯罪。不良行为的累犯比其他犯罪的累犯率高得多。
  其中发生最多的时间是晚六点到十点期间。这一切都说明,所谓不良行为,是同业余时间和社会的非组织性和文化水平低有关连的典型的犯罪。不良行为的累犯比其他犯罪的累犯率高得多,“卧槽!这不是自己么?”谢洛夫拿着自己一对照,觉得这个不良行为的归纳里面让自己中枪无数,活脱脱就是自己刚初中毕业到第一次上班之前的样子。
  至于犯罪分子百分之九十都是男人,里面又有百分之九十是喝酒之后犯罪,这还用内务部分析,世界上哪个国家犯罪不是这样。喝酒之后闹事让谢洛夫感觉又中一枪,看来以后内务部要少来,这种感觉怪尴尬的。
  当然这种犯罪嘛,通常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后面一种才是要命的东西。仅次于不良行为而占第二位的是侵犯人身的犯罪。故意、杀人、重伤害、强、奸,其他危害个人生命、健康、财产的犯罪包括在内。这里突出的是未成人的犯罪。他们引起很多杀人、强奸、重伤害案件。根据数据,杀人案件约占侵犯人身罪总数的十分之一。
  未成年人渣保护法?也不能这样说,这条法律毕竟也保护过他自己。当然如果反过来站在现在这个位置,这条法律就相当碍眼了。要想绕过去,就必须把古拉格重新建立,或者扩大精神病院关押范围。有时间和谢列平谈一谈……
  大义凛然的谢洛夫放下了统计报表,回忆一下后世自己成长过程,其中社会治安的越来越好伴随着自己这种人被不断打击。那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等等!谢洛夫抬起头问道,“去年的凶杀案破案率是多少?”
  “大概是六千二百件,其中城市占了八成。乡村和集体农庄占了两成左右。”刑侦管理总局局长干脆的回答道,这些数据显然记在他的脑子里。
  “很好!好个屁……”谢洛夫就像脑筋短路一样一句话里面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转折点,用一种无能的目光看着这位内务部的重要干部,“一百一十万人的内务部?就给我交出来这么一份满意的答案?”
  将近一半的凶杀案无法破案,难怪这种犯罪行为打压不下去,一个杀人犯如果杀过一次人,就难保不会来第二次,因为有了经验的他已经适应了不适,同时心中会升起一种警察不过如此的感觉,往后的顾忌会更少。
  一时激动之下谢洛夫差点就喊出命案必破这种不过脑子的话了,幸亏没喊出来丢人,不然谢洛科夫可能会以为他姿势不够。后世这么高的技术都做不到,现在的苏联就自然更做不到了。
  “各加盟共和国以及各州内务部、下属内务总局、内务分局。开始夜间巡逻,以后内务部增加夜间警察的巡逻时间,各地标准时间午夜十二点之前,重要地点应该有巡逻警车来回巡视。”谢洛夫边想边说道,“全联盟所有大学、中学、小学按照规模的不同,必须有一人以上的内务警察住校,如果某些地区太偏远做不到,挑选出来一个当地学校的保卫人员做这件事,如果是学校的保卫人员,最好是两人以上,一个人是不能被信任的。”
  “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的监控系统已经表明,强大的社会监控是破案的最直接证据,那么是时候推广到全国了,首先推广到所有人口十万人以上的中型城市、随后几年的时间在整个联盟建立起来遍布全国的监控网络。”谢洛夫敲着桌子默然的道,“我要任何一个苏联人,走在任何一个地方,都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让每一个杀人犯知道,如果他杀了人,必然将会面对被枪毙的结局。犯了大错,我们就不能给他们第二次重新再来的机会,这是我们苏联内务部的标准。”谢洛夫不紧不慢的强调道,“安全、秩序、法律!”
  “这样的话,我们内务部人力和资金都有缺口。”谢洛科夫这并不是敷衍,大投入就说明他的部门人力会增多,影响力会扩大。这不会因为勃列日涅夫让自己看着谢洛夫,他就会反对,他凭什么反对让自己重要性加大的事情。难道因为上司的年龄比自己小了十七岁就嫉妒?这么说完全是因为真的有困难。
  “我出国给你们抢钱,可以了吧?”谢洛夫咧着嘴巴笑道,“投入社会监控的设备资金问题,我来负责,你们只要能把我们的犯罪率降下来,就对得起我了。”
  话一出口,整个会议室哄然大笑,谢洛科夫摆摆手让人把窗户打开,里面人间仙境的环境才算淡化了一些,虽然这个季节会有蚊子,但相信蚊子也会为了生命着想,绝对不会飞进来。对于在座的干部来讲,这也绝对是一件好事,监控设备一旦在全国布控,会极大的降低内务部的工作量,他们多出来的警力可以用在别的地方,就像谢洛夫说的可以放在学校当中,保护学生们的安全,增加社会的巡视力度等等。
  总的来说,谢洛夫按照自己从小到大,一个小镇成长过程中的治安变化,提出了几个意见,最重要的还是社会监控和重点地区巡逻,内务警察总是在夜间出现,也会提高普通人的安全感,对学校的防护增强,更容易处理未成年犯罪。
  “还有就是各地内务部门的总部,最好是相隔的距离调整一下,我的意见是在路途通畅的条件下,城市中的本地警局巡逻车,可以在五分钟以内赶到地点,也就是说两个内务局距离,最大不能超过十分钟。从今年开始,每一年我都要看见,我们的刑事犯罪率在降低,直到降到和西欧国家一个标准。”谢洛夫和谢洛科夫商定之后,定出来了这个标准。
  也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至少喝酒这个问题他这个国家安全总政委就解决不了。谁都直到人在酒后会冲动,很多案件也是这么发生的。但这件事就是没办法,他管不了毛子喜欢喝酒的特性,只希望喝酒之后杀人的傻×少一点。
  回到卢比杨卡之后,谢洛夫编写了一套安全条令,包括普及法制教育、提高人民安全意识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在一些人眼里这都是废话。然后从中间开始强调要建立一个看得见的社会,让人们知道安全的重要性,拐弯抹角的把全民监控这件事说了出来。随后通过电报下发到苏联全国。
  条令刚刚出现就引起了一阵渲染大波,作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最有存在感的主席,谢洛夫再次占据了不少西方报纸的头条,把全国人民监控在牢笼里面。谢洛夫,一个拥有极度控制欲的狂人,等等这种头条的报纸被销售一空。
  国内关于谢洛夫在内务部总部大发雷霆,发誓要消灭犯罪和文化界对监控的批评两种消息同时传开,大发雷霆当然是假宣传部传出去的。至于文化界的抗议,那倒是实实在在的,这帮人就恨不得自己是人上人,一点管控在他们眼中都是对自由的亵渎。不过狗屁没用,至少苏联中央主席团里面,根本没人把他们当做一回事,连赫鲁晓夫都算上。
  传言的愈演愈烈,最后勃列日涅夫都找了一个机会把谢洛科夫交到了自己的家中问道,“谢洛夫在内务部大发雷霆了么?撤了你们几个干部的职务?”
  “没有啊?那几个干部是因为问题被撤职的,当天谢洛夫只是提出了一些遏制问罪的意见?”谢洛科夫一脑袋问号反问道,“我也不知道这种言论是怎么出来的?”
  “看来,谢洛夫好像受到不少人的惦记,不光国外的报纸,连我们国内都有人希望他早点离开克格勃!”勃列日涅夫话锋陡然一转阴沉的道,“那些人都是潜在叛徒,你猜谢洛夫会怎么做?”
  所有对谢洛夫建立全国的监控系统文化界人士,第二天统统都收到了秘密警察总局的预防警告,瞬间百分之九十的文化人全跪了,只有几个名字很大的知识分子还在闹,不过也掀不起什么风波。
  “以为你们骨头多硬,还不是怕了?”谢洛夫摆平了文化界的反对声音,公开对着西方的报纸叫嚷道,“有种你们以后别和我学,今天骂我的国家我都记住了,以后我有机会会在骂回来,一群白痴……”
第556章
干掉他
  苏联文化界的气氛,用一句现实评价非常合适,现实主义是苏联对文化界的态度,从建国开始,从战后加强。赫鲁晓夫一方面放开了部分管控,但同时也在加强战后因冷战压力而被不断强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体系。赫鲁晓夫的意思是不想让文化界太死板,但同时也害怕西方文化大举入侵苏联文化界,和他的很多改革一样,他知道这样一直下去肯定不行,但贸然动手出现的问题比本来还要多。
  兴起回归文学浪潮,原本是为了更快捷地克服内政危机、缓解西方遏制苏联的冷战局势、改变战后伊始所催生的苏联被动应对冷战体制,以激发苏联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但正能量还没有激发出来多少,负面能量倒是先出来了,这就引起了苏斯洛夫的强烈不适。
  学政策调整的结果却让民众发现,苏联文学远不只有苏维埃文学,还有境外俄罗斯文学和被禁止的地下文学合成的非官方文学。在民众看来,白银时代文学和非官方文学是更有审美境界的,它们的全方位合法化,却未促使人们思考产生文学分裂的西方冷战原因,反而变成了更多公开挑战苏联合法性的资源。
  苏联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敌强我弱这个问题上,文化界也有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肚子里面没有多少真材实料的人,谢洛夫只能用克格勃的办法,让那些向往西方的文化人闭嘴,索性苏联的知识分子也属于嘴巴硬骨头软的那类人,并不比其他国家的知识份子强多少,这就够了。
  “假宣传部的下一步工作,是把目前内务部正在推进的全国监控网络计划,变成一个巨大的负面消息,让支持我们的学者多写一点负面文章,然后通过秘密渠道送到西欧去,然后引起巨大的讨论。”这不是公开会议,趴在桌子上一副戒毒老哥风采的谢洛夫,有气无力的托着脑袋吩咐道,“在西欧形成一种批判的浪潮,给民众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那就是我们的社会不需要无处不在的监控器……”
  这间办公室里面,只有四个人,他这个克格勃主席,秘密警察总局的局长、假宣传部的部长和一个记录员,除了对话之外,就剩打字机的声音。
  “主席,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干,这样传到国内,也会让我们部门受到更大的压力的。”秘密警察总局局长卡德波夫有些不解的问道,这不是给自己的工作设置障碍么,本来很多人就不理解这件事,这不是在加强反对的力量么?
  “是在西欧加强反对的力量,最好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你也知道,西欧国家虽然人口不像我们在卫国战争遭到重创,但资本家更加偏爱便宜的劳动力,所以不论是哪个国家,都在大规模的引进移民,从哪里引进呢?英法是从前殖民地,德国是从一战和他们穿一条裤子的土耳其,那些国家大部分都是和平教国家。同时为了平息人民的不满情绪,他们开始控制舆论表明引进移民是有利的,人们也慢慢的接受了舆论,但现在是现在,以后是以后,本国人民越来越少,移民越来越多的情况。难道一直让移民从事底层工作么?移民原因,更何况宗教根本不同,二三十年之后谁知道是什么德行?”谢洛夫本来想要坐直,但努力一下还是觉得趴着舒服,继续懒洋洋地说道,“一旦到时候社会陷入到了混乱之中,作为苏联的敌人,你希望我们的敌人,瞬间就找到犯罪分子藏匿的地点么?”
  “至于其他部门和一些国内的舆论压力,我想苏斯洛夫同志不会被这种伎俩迷惑,这点你们放心。具体的操作手法,假宣传部有足够的经验,在让假情报部制造一些似是而非,看起来很能唬人的所谓苏联内部文件,让西欧的舆论形成共识,不建立社会监控网络就是政治正确。”谢洛夫此时终于克服了自己的懒癌坐直了强调道,“这个计划必须让苏斯洛夫同志知道,不然可能会出问题。”
  对冷战的开始,苏联属于被动接受的那一方,是美国逼着苏联开始应对冷战的。这个起点不论后世怎么洗都洗不干净,最后苏联失败,连带着造成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比无耻谢洛夫认为自己怎么做都不算过分,不就是利用一下和平教徒嘛,苏联要是胜利了,根本就不会存在宗教极端、势力的土壤。中东保证是一水的世俗国家,什么恐怖主义的源地,根本就不会存在。
  只不过输的是苏联,苏联干的所有事情都暴漏出来,输的要是美国,相信美国的名声也不会比解体后的俄罗斯强多少,谢洛夫就知道后世比较出名李家坡的创始人,就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盛赞过勃列日涅夫是欧亚大陆前所未有的掌控者,背景是苏攻美守的时期……
  所以祸害一下欧洲不是不能接受的,利用移民搞乱欧洲很好,只要不来苏联就行。让西方舆论骂自己,给他们一个道德制高点又怎么样?帮助去欧洲的和平教徒解开一层暴戾的封印,到时候风暴才更加猛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