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1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7/404

第546章
苏丹人民军
  对于苏联人来讲,一个气候温暖的地方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但绝不是喀土穆这种纯粹的燥热,恰好苏丹的海岸线比较短,也没有海风的存在,尼罗河的水量显然不能这座苏丹首都的气温降下来。有山有水才是好地方,喀土穆不在此列。
  但为了苏联的国家利益,驻苏丹军事顾问团的顾问们,还是奉命从亚历山大港逆流而上来到这里,负责整编苏丹的军队,实现苏联的战略计划。
  规划早就存在,沿着当年大英帝国的线路,从非洲最北部的埃及一路南下,直到南非将整个东部非洲纳入掌控当中,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实际上想要从非洲啃下南非这个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但南非和这个时代的津巴布韦毕竟是非洲的特殊国家。
  两个国家都是白人执政的但是黑人占多数的非洲国家,其实就是名义上成了独立国家的殖民地,这种情况下,推翻两个国家的白人政权当然比较困难,毕竟苏联无法从万里之外过来作战,但如果退一步的话,以较低的目标让这两个国家陷入到混乱当中,这倒不是不可能的,在白人执政的十几年间,津巴布韦境内的黑人团体一直在进行激烈的游击战试图推翻当权者。在国际制裁与黑人武装运动的交相夹击下,白人政府终于被迫与包括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及津巴布韦非洲国家联盟在内的诸多黑人势力签订了协约,南非的坚持时间长了一点,但也不会长多久。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一定要首先搞定挡在苏联南下道路上的刚果,这个国家非常碍事,已经成了苏联非洲战略的障碍,而且刚果这个国家不弱,人口两倍于苏丹,蒙博托这个人虽然是一个独裁者,但也是一个有能力的独裁者,在苏联支持的卢蒙巴死了之后,蒙博托禁止卢蒙巴的支持者活动,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历史上蒙博托一直活跃到苏联解体,后来因为苏联已经不存在,美国也开始修补自己的形象,便开始有计划的放任这些冷战期间的盟友被推翻。冷战期间美国支持各种军阀和独裁者只是一个权宜之计,那是在苏联压力之下没有办法的举动。
  就像是谢洛夫最喜欢民主体制一样,因为他知道这套漏洞百出的制度,是非常容易让强国插手的,美国的政治精英当然也知道。问题这个年代不是只有美国自己是超级大国,一旦在落后国家实行民主制度,第一美国支持的力量不一定能选举过共产党,第二就能能选举过,苏联也可以通过别的办法渗透进来。
  为了顶住世界范围内的红色浪潮,美国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政治强人、军阀。他们也知道政治强人和军阀其实比他们那套民主精英强得多。如果落后国家都是他们培养的嘴炮在执政,估计结果就是被苏联一个接一个推倒,美国报纸上天天报道的消息,都是苏联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蒙博托和刚果的力量对于苏联来讲不值一提,但在非洲则算是一个不错的国家。苏联又不能专门过来收拾他,只能通过代理人战争的形势来作战。这就是苏联军事顾问团来到苏丹的目的。
  军事顾问团的团长是红军的将领,但这个军事顾问团不同,这支苏联派遣来到苏丹的团体中,出现了一个总顾问,这个人是已经退休的克格勃第一副主席伊特瓦索夫上将。他虽然不是军事顾问团的团长,但比中将级别的团长军衔还要高,谢洛夫专门让他来苏丹发挥余热,表明苏联对苏丹这个国家的重视。
  此时的苏丹新政府大楼当中,伊特瓦索夫见到了苏丹的掌权者,苏丹革命人民党主席塞拉姆中将、还有苏丹部长会议主席拉希姆中将等等一大批的苏丹实权派。
  “塞拉姆同志、拉希姆同志,我带来了总政委的问候,一年多来的成绩和苏丹的变化,我们在莫斯科都已经听到了,南北和解的进程也进展不错,虽然冲突还在但已经比阿布德将军时期的情况好得多了,苏丹的农牧业都发展的很好。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改观。”伊特瓦索夫和这些卢蒙巴学校毕业的学员见面后,寒暄一阵直接进入正题,“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所起到的作用,怎么说都不过分。不知道你们觉得苏丹的军事力量算是什么标准呢?”
  “我们的军队也就能在非洲起到作用,远远不能说是强大。”塞拉姆还是对苏丹军队有着清楚的认识,他是见过苏联本土的军事力量的,听说苏联最强大的力量还不在本土,而是驻扎在德国的西方集群,但就他看见的苏联士兵已经足够令人感受到震撼。
  “你们的军事力量实话实说,从组织上相当于欧洲军事强国在一战时期的组织力度,甚至还不如,五十年前的一战期间,欧洲国家已经能动用上百万军队进行会战,而你们苏丹现在仍然做不到,所以现在的成绩还远远不到自满的时候。”伊特瓦索夫采取先抑后扬的叙事手法,先指出了苏丹的不足,然后话锋一转道,“作为苏联在非洲大陆想要打造的样本国家,现在苏丹的情况远远谈不上是乐观,谢洛夫总政委曾经说过,苏联希望苏丹担负起在非洲窗口的作用,所以苏丹最好能达到苏联华约盟国的标准。”
  “谢谢老师对我们国家的看中!”苏丹部长会议主席拉希姆略显激动地说道。东欧国家虽然比西欧的强国差了一点,但在他看来已经比苏丹不知道高了多少。饭要一口一口吃,苏丹只要能达到东欧国家的标准,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当然那是你们和苏联之间的事情,我这次的任务很简单,提高苏丹的掌控力度,同时帮助苏丹建立起来一只现代化的军队,一只在非洲的模范军队。至少要达到叙利亚的标准,同时还要调节一下苏丹的南北矛盾。”这才是伊尔瓦诺夫的目的,以苏联模式建立起来一直军队,作为苏联在非洲的依靠力量。有了这支军队的存在,相信苏联以后在非洲的计划就好办得多。
  按照伊特瓦索夫的计划,新的苏丹人民军,应该有四十万左右。三十五万人民,和五万边防军,这是苏丹现阶段国家能承受的最大数量。伊特瓦索夫特别强调边防军大部分力量应该由黑人士兵组成,表明新政府对南北和解的决心。
  不过这个提议让塞拉姆有些疑虑,问道,“南部的黑人本身就有分离的倾向,如果有一部分军人是黑人组成,会不会给了他们分离的力量。”
  “听说刚果这个国家北部有一只使用苏丹系的少数民族?”伊特瓦索夫笑笑,转而说起了另外一个话题,“这种跨界民族其实说是问题也是问题,说是解决问题的根源也是没错。以刚果国内的环境,对这只几十万人口的民族肯定不会太好。”
  这支民族和苏丹南部的黑人是一个整体,只不过刚果那边稍微少了一些,人口不到一百万,从苏丹出现明显的亲苏转变开始,这支民族就引起了蒙博托的疑虑,以前其实也有,只不过现在这种疑虑更加严重了。
  克格勃和中央情报局是都颠覆国家、煽风点火的行家里手。挑拨矛盾其实无非就是这么几个办法,看看这个国家有没有民族问题、如果没有就看看又没有宗教问题、还是没有就看看有没有地域问题,如果全有恭喜你,当克格勃这种组织觉得这个国家有价值、但是还敌对的时候,就会第一时间发现这些问题加以利用。
  美国一再增兵东南亚,在越南打生打死,在马来西亚全面警戒。其他方向的力量都空了,所以至少这几年的非洲,克格勃面对的只不过是一些殖民帝国的残留势力。
  “明白了,把内部黑人对我们阿拉伯人的仇恨,转移到刚果去。释放出去这种仇恨。”塞拉姆、拉希姆这些人沉吟了一下,都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六六年七月份,在苏联军事顾问团到达喀土穆之后,一场遍及全国的整顿军队的运动开始了,塞拉姆和拉希姆分别以苏丹革命人民党和苏丹部长会议的名义,下发了建立苏丹人民军的文件,让各部门接受苏联军事顾问团的改编。这标志着苏丹在加入经互会之后,朝着社会主义阵营又靠近了一步。
  “到时候呢,我们引爆那个跨境民族的问题,大军进攻刚果,一波流把这个亲美的政府带走,所以这次必须让苏丹明白机械化作战的含义,幸亏苏丹大部分是阿拉伯人,不然总政委的想法真不容易实施。”伊特瓦索夫和苏联军事顾问团的团长说出了这么一番话,“刚果的蒙博托虽然不好搞定,但刚果可不是苏联,一旦我们整编的军队开始进攻,估计他只能流亡!”
第547章
大局
  苏联的模式下的军队,一直都比较追求一波流把别人带走的实力。希望通过短促的战争的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有苏联模式的军队不重视后勤的说法。其实不是苏联国防部不重视后勤,而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向美国那样作战。和美国相比,苏联不能算低的后勤就显得比较可怜了。
  “伊特瓦索夫同志干的不错,以刚果那种国家的国内环境,蒙博托那种独裁者一旦顶不住,流亡出国哪怕一天,他就在也回不来了。”接到苏丹方面消息的谢洛夫脸上出现一缕笑容,刚果是苏联在非洲战略的头一个绊脚石,只要搬开不说是一番风顺但也差不多了。
  其他国家人口、面积都不足,津巴布韦、南非那些国家虽然在非洲算是很强,但毕竟是占据人口不到十万之一的白人在统治国家,所以只要搬开刚果这块绊脚石,保证苏联军火路线畅通,谢洛夫就有把握把这两个国家变成游击战场。推翻这两个国家他做不到,但想要让这两个国家不再发展,这倒不难。
  “我们什么时候动手?”第一副主席萨哈托夫斯基有些跃跃欲试的问道。
  “没有个两三年,苏丹人民军不会有战斗力的,告诉伊特瓦索夫同志,苏丹人民军必须能保证一个月的全力作战强度。刚果那种国家,也就能顶住一个月。”谢洛夫想了想道,“我从来没有让苏丹把刚果灭了的想法,我只是想通过一次闪电战,把蒙博托赶出刚果,告诉非洲其他国家的亲美领导,跟我们作对是什么下场。”
  政治强人又不是无懈可击的,后世的萨达姆、卡扎菲已经清楚的表明了,所谓的政治强人在战争面前根本就什么都不是,非洲那种国家的政治环境还不如阿拉伯国家,独裁者一旦倒地,就永远不会再起来。
  “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刚果的作战环境,他是非洲少有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由于流经赤道两侧,获得南北半球丰富降水的交替补给,具有水量大及年内变化小的水情特征,河口年平均流量为每秒41000立方米,最大流量达每秒80000立方米。如果按流量来划分,刚果河的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是世界第二大河。就算伊特瓦索夫同志成功组建了机械化部队,也有足够的后勤支持。但那里的环境是不适合机械化作战的。”萨哈托夫斯基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一旦战争失败的后果,我怕苏丹可能扛不住。”
  “所以苏丹配备的武器必须适应水陆两栖作战,这点对我们来讲不难,还有一点就是,刚果是热带国家,非洲的热带国家一年会出现两个季节,雨季和旱季,刚果的旱季好像是每年的六月到十月,持续时间四个月。当然法属非洲司在刚果的工作,就是在这两年查清楚刚果的河道,哪里容易让机械化军队突破,情报作战就交给你了,萨哈托夫斯基同志。”这个问题一直在谢洛夫的考虑当中,非洲他又不是没有去过。
  苏联在非洲的南下计划,最好等到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一败涂地的时候开始。但这不代表苏联躺在炕上等待胜利。现在苏联仍然有事情做,比如谢洛夫经过精确的计算,觉得全部用苏联的武器援助非洲国家比较赔账,所以不得不从中国进口了一批五六式突击步枪,然后换成苏联的箱子,按照苏联武器的八成价格进行出售。
  成果非常喜人,乌斯季诺夫因为这件事已经找过他两次了,原因是这种行为会让伊热夫斯克军工厂,也就是AK步枪的原产厂家利益受损。谢洛夫只能忍痛停止了自己的买办行为,这种钱就是好赚,怪不得花生米控制的地方一定要捣毁工业呢,在抗日战争时期让钢厂停办,不愧是我大民国的伟大领袖,千古完人空一格……
  话说远了,其实就是苏联的军工厂成本比中国高,而许多苏联的轻武器其实没什么技术门槛,于是受到了中国厂家的激烈竞争,谢洛夫首先在印尼发现了这件事。中国送到印尼的轻武器量大管饱,让苏联产的AK47突击步枪显得有些华而不实。
  谢洛夫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告诉了乌斯季诺夫,明确的告诉了这位苏联军工产业的掌门人,以中国人力成本,一旦在轻武器这块展开竞争的话,苏联是绝对竞争不过中国的。希望乌斯季诺夫能够在计算出来利弊之后,做出相应的调整。
  乌斯季诺夫得知这件事后也慎重的点点头,其实到了一九六六年,AK突击步枪的生产厂家早就遍布苏联阵营的国家,而且正在进行的越南战争让AK突击步枪名声大震,可以预料马上就会扩散到全世界,这又不难,没技术含量的东西。
  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响起,接起电话就听到秘密警察总局局长卡德波夫的声音,“主席,列宁墓出现冲突,涉及中国留学生。”
  “仔细说,嗯嗯!”谢洛夫叹了一口气说道,“中国的环境和我们是不同的,不要采取强烈的手段,找一个在红场的同志把那几十个人带到卢比杨卡,我和他们谈一谈就送他们回国吧。”说完便放下了电话,头疼。
  苏联目前还存在中国留学生、但两国还总是因为斯大林的问题出现摩擦,因为谢洛夫当初告密的原因,赫鲁晓夫仍然在台上活蹦乱跳的执政,所以在苏联斯大林仍然以批判为主,但中国可不是苏联。
  中国留学生回国之前去红场瞻仰列宁的遗容,同时也给斯大林献了花圈,花圈上写到“斯大林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忠诚朋友。中国人民对于斯大林的敬爱,对于苏联的友谊,是完全出于诚意的,任何人的挑拨离间,造谣诬蔑,都没有用处。”
  以现在苏联的环境,这种行为不说是挑衅也差不多了,谢洛夫只能淡化处理这件事,当然之后他还必须让赫鲁晓夫知道,不然这就是犯了政治上的错误。
  晚上谢洛夫直接前往克里姆林宫解释这件事,“考虑到目前我们两国正在越南携手抗敌,以及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此时不适合扩大这件事,根据我的估计,明后天就会有外国的报纸报道这件事煽风点火,我觉得不应该理会这种明显的挑拨离间。再说那些人只是学生,他们和法国的留学生汇合之后就会回国,这种时候造成冲突没有必要。”
  “你处理的很好!”苏斯洛夫还没有等待赫鲁晓夫表态就直接说道,“现阶段来讲,我们和中国同志有一些争论很正常,我们互相无法说服对方也没关系。但我们和美国的关系是彻底的敌人,从大局上来讲你考虑的也没错,我们需要中国的帮助,印尼的情况、越南的情况都是如此,这样吧,让安德罗波夫同志以中央联络部的名义,向中国抗议。希望以后不要再出现类似的事情,赫鲁晓夫同志,你有什么意见么?”苏斯洛夫说完话之后,把目光放在了赫鲁晓夫身上。
  “服从大局么,好吧,下不为例。”赫鲁晓夫面色严肃的考虑了半天,算是放过了这件事道,“不过这方面的事情你多关心一下,最好不要出现第二次。”
  “明白,我准备过几天一趟各地的红旗边防军区检查一下。特别是我们和中国边界的军区,看看有什么漏洞可以弥补。”谢洛夫的态度让赫鲁晓夫微微点头,这件事就算是过去了。
  “发现问题直接告诉我们,尤拉,一旦克格勃出现什么困难,马上让中央知晓,我们可以解决。”勃列日涅夫吩咐道,“边疆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你多注意一下。边防军如果有困难,到时候也可以和国防部沟通。”
  “知道了!”谢洛夫点点头便离开了克里姆林宫,如果不是这件事出现,他都快忘了中苏是出现过边界冲突了,不亲眼去那边一趟,他总是不放心。
  苏联的边界一般都是红旗边防军区负责,如果真要爆发冲突,谢洛夫是非常那个难办的,因为克格勃边防军是他的部下,难道到时候吃亏了他一声不吭么?那他还怎么做这个主席?
  到达滨海边疆区的谢洛夫,立刻召集了边防军的指挥官询问中苏边界的问题,“巡逻边界的时候,尤其是阿穆尔河的岛屿,必须保证不能和中国出现冲突,当然你们也要防备心里,不要到时候吃亏,每个巡逻队至少要达到百人,而且必须配备坦克,明白么?”
  只要防备这几年的时间,相信最危险的时候就过去了,谢洛夫专门提到了一些避免误会的办法,还让当地的边防巡逻队配备汉语翻译,才算是稍微放下了悬着的心。
  “你们必须明白边界平静的意义,我们不能在远东放太多的目的,所以释放善意是必须的,在空闲的时候你们可以拿一些我们苏联的产品和中国士兵交换,这并不违反纪律,怎么说我们都是兄弟国家。”谢洛夫看到有人不以为然,说道,“明天你们就这么做,我会拿着望远镜在后面看着你们……”如果没什么效果,谢洛夫只能访问一把中国的边界城市来亲自表达善意了。
第548章
乌兰巴托
  这次出来的目的自然巡视一下中苏和中蒙边界,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谢洛夫选择了两个中苏边界的城市作为访问地点,当然也不是城市,因为有一个城市此时还只能算是个乡村,后世的著名贸易口岸此时人口还不到一万人,只不过是地委政府的一个辖区。
  怎么说谢洛夫也是正经的苏联大将、国家安全总政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苏联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这些等等的职务,所以苏联滨海边疆区和中国黑省沟通之后。中国方面也表示了欢迎,这才让行程成行。
  理由光明正大、促进两军交流、商量口岸的健身问题。实际上谢洛夫是想要看看现在,中苏两国在边界的兵力布置。不来中国一趟他在苏联只能是瞎子摸象,自然也就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源。
  “和一九五九之前的兵力部署相比,你感觉多了多少部队?”谢洛夫在交流的最后一天准备离开的时候,问向跟在自己旁边的滨海边疆区国家安全局局长。一九五九年之前,中苏处在蜜月期,相信自己这位部下对边界对面的事情一清二楚,因为当时双方几乎都是不设防的,舆论处在一片赞扬之中。
  “兵力是有所增加的,不过人数和装备都不及我们边防军。”这个回答让谢洛夫还算满意,从双方士兵的神态中,他也能感受到敌意并不大。他当然能看出来,他上辈子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别的地方的人他不熟悉,东北人嘛,熟得很……
  这次谢洛夫表示要促进双方的贸易,当然要以求援的方式表达出来,无非就是苏联这边天寒地冻,很多物资和补给品都不足,希望中国同志帮助等等。这当然不是实际情况,远东并非苏联的核心地区,但仍然比这个年代的东北要强上不少。这么说只是为了让双方建立一定的经济联系,让中国知道苏联现在有求于人,塑造一个平等的环境。
  “泽利亚诺夫同志可以进行后续谈判,应该没有问题,要知道增加双方的贸易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你是安全干部应该明白这一点。”谢洛夫淡淡的吩咐道,这个问题就在于汇率上,卢布和人民币的汇率,因为当时中苏蜜月期的关系,其实是苏联占了不小的便宜。
  苏联卢布在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卢布的含金量定为0.987412克,对美元的汇价确定为1美元兑0.9卢布。此后一直到解体这一汇率没有大的变化。
  中国和苏联当时敲定的货币价值上,苏联卢布占了不小的便宜,只不过这件事一般的干部并不知道,只有两国的经济部门干部才知道这件事。
  “我们和中国边界理想的状态,就是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状态。远东并非我们的主要方向,而中国的重要经济地区是在南方,在这边囤积重兵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必要。明白么?明天我会海参崴、然后去蒙古,你们可以在这边做几天客人,相信中国同志不会撵你们走的!”谢洛夫又想了一下道,“泽利亚诺夫同志来了之后,让他敲定一个协议。原则上不接受对方的异己者,这个协议对我们都有好处。实际上对我们的好处很大。”
  对苏联好处更大是肯定的,苏联的生活水准比中国强不少,这个协议一旦拿下来可以减少克格勃不小的工作量,还有就是吩咐了一下远东红旗边防军区的司令,可以考虑经常邀请中国军区来做客,一起演习什么的,最好多搞搞。
  “最好让中国自己搞明白我们边防军的实力,这样他们就能得出自己的判断,但我们决不能做出炫耀武力的事情,一定让他们自己发现实力上的差距。”第二天晚上谢洛夫在海参崴上车的时候,对着当地的安全干部和边防军军官吩咐道。
  谢洛夫如果记得没错,在中苏交恶的时候,苏联正式在蒙古建立了驻蒙古集群外蒙古是三十九近卫集团军,司令部在乌兰巴托。有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当然这种军力对苏联来讲不值一提。几乎是苏联驻外国集群当中实力最弱的,但仍然能对中国构成重大威胁,司令部设在乌兰巴托市东北的乌兰花,司令是彼得洛夫斯基少将。
  集团军下辖两个摩托化步兵师、三个坦克师,是一个突击力相当强的坦克集团军。部队重点部署在乌兰巴托及其以北,和东方省的乔巴山市周围,部分驻扎在距中国边界二百四十公里的重镇赛音山德。
  驻蒙空军两个歼击轰炸航空兵师、三个直升机团和一个运输机团,共有飞机三百多架。这些空军部队以团为单位分别部署在新修的乌兰巴托、巴彦、乔依尔和乔巴山等四个大型机场上。另有三个野战机场,供现有飞机转场之用。
  整个驻蒙苏联陆、空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有:坦克一千八百辆、战车和装甲车二千五百辆、大炮一千四百门、固定翼飞机一百九十二架、直升机一百二十三架,还有近程可带核弹头的地地导弹发射器二十二部。当然这个年代苏联的蒙古集群还没有建立。
  蒙古集群虽然没有建立,不代表苏联在蒙古就没有军事力量,这个力量属于克格勃。蒙古的克格勃力量被谢洛夫划到克格勃国内防谍总局管辖。
  谢洛夫在蒙古首都见到了蒙古人民革命党总书记泽登巴尔,第一次见到泽登巴尔,谢洛夫就感觉到这个人其实长得一点也不像蒙古人。其实他倒是很像中国人,至少从长相上来讲是如此。
  对于谢洛夫的到来,泽登巴尔表示十分欢迎,按照现在宣传用语,应该是蒙苏两国人民兄弟般的友谊以及苏联给予我国的全面无私的援助的国际主义精神,蒙苏一家亲,兄弟一般的纯洁而高尚的友谊,等等。
  两人的交流没有障碍,泽登巴尔懂俄语,由于在苏联留学期间经人推荐,受到斯大林的赏识,回国后受到乔巴山的器重而青云直上。入党后仅一年,就被选为中委,任政府财政部副部长,继而又做部长兼国家银行行长,泽登巴尔从政之后,怀着对苏联的感恩戴德,无论国内和国际上有什么变化,他的政治指北针从来没有摇摆过,总是亦步亦趋,跟随苏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7/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