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1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9/404

  美国人的房子好?听了这句话谢洛夫脑子里面总是闪过卡特里娜飓风中那些上天的美国小木板。
第498章
普戈
  “总体来说还算不错!”化身为包工头的谢洛夫比较满意的点点头道,“一些基本的设施,必须每个小区的公众浴池、游泳池、健身馆的配套设施也要搞好,电影院就不用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务人民委员会和军事情报局三个部门的人加起来,也达不到配备电影院的人数,首都又不是比较偏僻的集体农庄,用不着的东西还有幼儿园和学校,不过加油站可以考虑设立一个,这些配套设施可以在小区完工之后,在整个联盟上马。”
  详细的把自己理想中的想法都说出来,谢洛夫对着内务部部长谢洛科夫提起了这些事情,同时也是告诉在场的勃列日涅夫和谢列平这种规划。
  这种计划经济中的配套设施追求的是小而全,不管多小的地方都应该有的东西。哪怕是一个只有一千多人的林场,也会有这种东西,比如幼儿园、学校和电影。这种小而全的配套设施谢洛夫倒不是没有完全见过,只不过在他几岁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摆设了。小时候在林场的电影院最后关闭,林业局的电影院最后卖出去拆掉,成了一个商场。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国企最重要的是养人,中国人口又是世界第一。本来应该一百人干的活,企业中有五六百人同时去做,就算是有利润,光工资钱就能把这些利润全吃了。更不要谈一些潜规则方面的原因。
  就拿谢洛夫最为熟悉的林业工作来说,如果一个木制品加工的厂房如果在中苏边境的话,首先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林业采伐大部分时间都在冬季,因为山里的采伐道路除了冬季是进不去的,每次采伐只要春季就会停止,因为道路开化会把装满木材的车辆陷进去,修水泥路也不可能,因为山区本来就不平,冬季下雪水泥路会打滑,这会造成交通事故。装满木材的重车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只有车毁人亡。再者每年的采伐区都是不一样的,修出来一条路明年也许就用不上了。
  难道因为采伐区的不同,每年都新修一条路么?先不谈这个问题,每一条路都需要定期维护,哪怕是水泥路也要维护,众所周知东北的冬天比较冷,属于那种夏天三十度冬天零下三十度的气候,这种气候热胀冷缩这个基本原理比较给力,所以一条东北的路往往需要的水泥量往往要比南方要多得多,因为这条路水泥层必须要厚。按理来说这样一条路只要修成就能用很多年,但其实不是这样,山区的水泥路本身就不容易受到地形的影响,加上冬夏交替很容易开裂、翻浆。
  一根原木从采伐区下来储存,就会出现第二个问题,因为采伐季节在冬季,所以生产季节也是在冬季,以谢洛夫的家乡为例子,冬天白天温度为零下二十多度左右。这种情况下人是不能再室外工作的,所以需要厂房保持温度。生产出来的木制品也不能放在外面,有些特定的东西必须马上烘干,不能放在外面冻着。所以需要一座巨大的烘干窑厂房,烘干窑厂房要烧煤。一直不断的保证气温和木材烘干,不论是烘干窑的建造还是后续的煤炭都是钱。
  所以同样一个生产同样产品的工厂,一个在中苏边界那种气候工作,一个在黄河流域做同样的事情,哪怕在黄河边上的距离原料产地非常远,制造出来的东西也远远比中苏边界的工厂要便宜,首先烘干窑就不用建造,不要烘干窑就不用烧煤。加上这座黄河流域的工厂远远比中苏边界的工厂距离人口聚集区近得多,可以把原料运输的成本从下一个环节上省下来。
  最终的结果就是中苏边界的工厂因为成本高昂产品卖不出去,老板如果想要继续下去的话要么把工厂搬走,要么老老实实的去卖原材料,把生产的环节关闭,卖资源。
  所以说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总是会出现贫富差异呢?因为一个人住的地方基础是不同的,放任两个基础不同的地方竞争,条件好的地方付出同样的努力,前者的优势自然就会越来越大。
  苏联的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比谢洛夫的家乡还要极端,要想保证整个国家的利益,就必须用计划经济委员会的办法,拉平这种劣势。任何走资本主义的苗头,都会把苏联变成一个原材料供应地,除了高科技的产品受到这种因素的制约小一些,绝大部分的产品都会被外国产品击败。苏联的高科技远没有吊打别人的地步,至少处在温带的美国就比苏联强。
  谢洛夫不会对苏联的经济做任何改革,如果非要改革的话,他会想办法加强计划经济的优势,至于什么开放市场让本国产品和外国产品竞争,想都不要想。想办法打开别的国家市场是可以考虑的,开放自己的市场是做梦,除非对方是经互会的成员,苏联有办法调节这种贸易。
  这种小而全的布局,谢洛夫就感觉很好,什么都有了,看起来也不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差劲,在苏联建造一间房,如果用同样的材料,和气候的好的国家对比,就会出现建造的时候就比别的国家成本要高,等到落后了想拆掉,拆的成本一样比别的国家要高。
  所以在给苏联全国安全领域的人建造住房的同时,谢洛夫一定要让这种房子几十年内都不能落后,有什么新科技就用什么新科技,有什么新材料就用什么新材料。如果用旧材料十年之后发现需要更新换代了,那又是一堆的问题。
  现在看来,这个结果还算令人满意,谢洛夫和谢洛科夫很满意,过来视察的勃列日涅夫和谢列平也都很满意,大家皆大欢喜。赫鲁晓夫楼影响过中国的小区规划,谢洛夫放过来用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小区建造苏联小区,除了那些健身馆、游泳池的设施,谁都不欠谁的。
  “很好,舒里克,这是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社会主义的小区就是要这样。”勃列日涅夫参观了一圈相当满意的对谢列平说道,“如果把这种小区推广到整个苏联,我觉得人民就不需要为住房问题发愁了。”
  “是,很好,我想尤里为了这种房子的出现,估计把全世界都偷骗了。”谢列平笑呵呵的回答,然后侧着头问谢洛夫道,“是不是这样尤里?”
  “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填补一些空白,这种行为叫偷么?我们部门本身就是干这种工作的,就算是偷,那也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为了人民偷的。”谢洛夫断然否认了自己老大的指责,扯了半天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偷资本家不叫偷。
  美国的铝合金窗户,法国的室内房门、德国的房屋布局、意大利的地板,加上谢洛夫的记忆,还有苏联本身丰富的原料资源,最终就堆积成了这个小区。
  “小区建设完毕之后,对于推广问题我并没有意见,反正这不属于我们克格勃自己,造福全体人民我自然是不反对的,不过其他部门不一定像是我们这么有优势,他们不涉外,所以可能成本上会有一些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克格勃会尽力帮助其他部门解决。”谢洛夫想了一下道。
  “有你这句话就行了,有些事情你也可以交给谢洛科夫,尤拉你已经这么忙了,谢洛科夫也可以在某些地方帮到你。”勃列日涅夫一连关心地说道,就像一个敦厚的长者在关心部下一样,换作别人没准就被骗了。
  “我会的,内务部当然是重要的。”谢洛夫回答的也滴水不漏,反正你是第二书记你说的算,你只要不想把我撤职,咱们一切都好谈。
  勃列日涅夫和谢列平呆了一会就离开了工地,谢洛夫又在这里呆了一会对着谢洛科夫说道,“只要贴完瓷砖,九月份就可以入住了,在这之前先检查一下天然气管道和供应水管道、如果没问题的话就可以了。”
  因为安全干部遍布全国各地,所以小区的能源当然肯定不能都一样,有天然气的地方用天然气,距离煤矿的近的地方就烧煤,因为地方的不同,规划也是不一样的。
  有这种主席在,安全体系的人还需要担心什么?谢洛夫几乎把所有想到的问题都想到了,连马桶都配备完毕,为了防止马桶涨价还动用了遍及全世界的情报网络进行价格跟踪,都做到这个地步,相信也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了。当然这都不是白来的,整个苏联安全体系的人员往后三年的福利被砍得一点不剩,这不是克格勃的额外福利被砍,而是连柴米油盐都被砍得干干净净。
  转眼间谢洛夫又一溜烟跑到拉脱维亚,这里有一座城市,里面有十几万人,都是犯了懒病的苏联版三和大神,他专门过来看看这群干一天可以歇三天的人怎么样了。陪在他身边的是普戈。
第499章
普戈
  普戈是拉脱维亚人,现任拉脱维亚共青团里加第一书记,随后的日子里他将会成为拉脱维亚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书记,随后进入克格勃工作成为拉脱维亚克格勃主席,监察委员会主席、苏联内务部部长,一辈子都在安全系统中工作。这个经历其实和谢洛夫很像,他原来就是阿塞拜疆共青团第一书记,随后担任了阿塞拜疆内务部部长。
  共同的经历只是一个原因,其实让谢洛夫欣赏的是,普戈是八一九政变失败之后唯一为了苏联殉葬的人,历史真是有意思,唯一一个愿意为了苏联去死的政变主要人物,竟然是一个拉脱维亚人,这个当年和第三帝国并肩作战的加盟共和国。
  在八一九政变后,普戈和妻子瓦连京娜上楼来到儿子瓦季姆的房间。他们之间的谈话令人伤感。实际上,普戈夫妇是在向儿子和媳妇作最后绝别,当时普戈提到他肯定会被捕一事。在此之前,瓦连京娜就问丈夫他的武器放在何处,因为她觉得一旦丈夫死后,她也不会在这个世界苟且偷生。普戈给内务部的助手打电话,问他们处境如何,当助手问普戈是否在当天去办公室时,他反问道为什么不呢?在谈话结束时,普戈要他们向他的第一副手致以问候。不久,普戈就接到了俄罗斯情报机构打来的电话,“我们能够与你会面吗?”叶利钦的两名亲信准备找他问话,普戈说:“那么请来我住处吧。”
  当他们赶到他家时,内务部长此时正躺在床上,鲜血正从太阳穴中不断流出来,他妻子瓦连京娜坐在靠近另一张床的地板上,当时还没断气,不久她就死在医院里了。普戈在遗言中写到:“我太信任他人了,我一生都老老实实。”他妻子瓦连京娜的遗书内容更为简洁:“我再也不想活了,不要责怪我们,照顾好外公。母亲。”事后调查结论为自杀。
  在谢洛夫早先的规划中,应该是阿利耶夫和普戈作为内务部的副部长,钳制住谢洛科夫。不过因为普戈的地位还很低,所以最后觉得由阿利耶夫做这件事比较好。后来连阿利耶夫也被阿厉克赛给否决,才让谢洛夫想起了苏联末代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
  现在看来用克留奇科夫是一件好事,可以淡化自己钳制谢洛科夫的企图。那么同样作为苏联最后一代内务部部长普戈,也进入到了谢洛夫的视线当中。正好这次来看看那些懒鬼的情况,于是叫上了普戈进行陪同。
  看到普戈谢洛夫才忽然发觉,原来自己已经老了,之所以认为自己还很年轻是因为在莫斯科的缘故,接触的人最年轻的也是比自己大三岁的谢米恰斯内,而普戈比他足足小了十岁,在他眼中普戈和他的妻子瓦连京娜,已经成了小伙子和小姑娘。
  这座可以叫城市的地方没有正式名字,克格勃也没有把这个苏联懒人的流放地专门命名,不过在卢比杨卡的一些人谈论中,这座城市叫新纽约,很讽刺的名字。在干部的眼中,这里其实和古拉格那种东西差不多,只不过被全苏联各地送到这里的人不会受到虐待,让他们完全的自生自灭。
  当然这不代表这里无法无天,这座城市虽然就是让全国的懒人呆着的地方,但仍然有内务部的存在,在这个特殊的地方,除了一些国企设置工厂不让人饿死之外,内务部几乎管理所有的事情,原因则是防止律贼团体的滋生。
  要是真的让这些懒人自生自灭,不维护秩序的话,那很快这里就会蜕变成另外一个古拉格,世界上比较缺乏好人,不缺乏的是信奉拳头最大的恶人。通过几次的行动,把在封锁区的犯罪分子处决之后,这些苏联游手好闲的懒人也明白了,就算在这个地方法律也是存在的,和外面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政府不强迫你干活。前提是你自己必须保证饿不死……
  “最让我惊讶的是,这座流放之地竟然是盈利的。”谢洛夫拿着整个城市的运转的财政报告,送来报告的是驻这里内务部的克格勃代表处。里面详细的把整个城市的运转盈利的数据都拿出来。开玩笑,一年三四千万卢布的结余呢……
  新纽约的设立的初衷就是,物价一定要超英赶美,居住条件就是第三世界。所有的管理办法以追求利益为主要目标,人懒没关系,你非要饿死自己,内务部绝不阻拦。这是苏联国内竞争最激烈的一个地方,可以说谢洛夫完全就是抱着恶心这帮人的初衷,在苏联的国土上弄出来这么一个地方。
  整个新纽约的人口流动很大,每天都有到期认定已经是一个勤劳的苏联人民被放回家乡,也有源源不断从苏联各地送过来的懒人。新纽约的失业率是百分之七十,每天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工作,至于剩下的人嘛?走到大街上的谢洛夫看到在角落里面不知道是活着还是死了的家伙,心中微微的摇摇头。
  可以说这种人已经被国家放弃了,如果有人真的想要过这种生活,完全可以在这里呆一辈子,“干一天可以歇三天!”嘟哝着这句口头禅,如果有选择的话,他真的不愿意进来,这座完全够得上苏联中型城市的地方环境真的不怎么样,要不是知道这座城市是自己建立的,没准谢洛夫会认为自己一觉之后从印度醒来。
  “到现在位置累计释放人数十二万四千人,城市人口维持在十五万左右,男女比例十四比一左右。”在谢洛夫和普戈夫妇旁边,新纽约的内务部部长介绍着这里的情况。
  “十四比一?也就是说基本上没女人?”谢洛夫自语了一句,这可能是苏联为数不多的男多女少的地方了,不过虽然有这么悬殊的男女比例,但其实也没什么可怕,一般情况下在人这里生活的时间为半年,大多数人在经过半年的生活之后都回到了家乡,城市人口总数虽说没有变化,其实已经不知道换了多少茬人。
  “普戈同志,你怎么看?”谢洛夫转头看着旁边的普戈夫妇,两人自从进来之后就没有多少话,不过这也难怪,新纽约的环境都快和印度差不多了。谁愿意在这里多说话。
  “可怕,除此之外我没有什么话说。”普戈一脸说了好几个可怕,可见他对这里的观感到底是怎么样的。
  这种态度让谢洛夫很满意,这次校正普戈三观的行动看来还算是成功。在新纽约刚刚建好的时候,也受到了一些指责,有地方干部来到这里之后指责克格勃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把古拉格又重建起来了。
  谢洛夫的反应是禁止地方干部进入这个地方,想要进来必须对克格勃进行申请。同时对这个问题向中央主席团进行解释,表示这完全实行资本主义运转的城市,是在对苏联人民中一些人进行扭转观念的治疗。让他们明白在资本主义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当然是在瞎掰,但也不完全是在瞎掰,新纽约确实在尽力往资本主义身上靠,只不过是在往血汗工厂这边靠拢,不是照着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靠拢。
  普戈如果正常发展的话,谢洛夫迟早会把这个人调进安全机关,虽然有些优柔寡断的小毛病,但在内务部负责维持社会治安也足够了。克格勃本身不缺乏心狠手辣的人,有足够的空间弥补普戈这个毛病。
  这里的环境当然不适合入住,所以在天黑之前他们离开这里回到里加,拉脱维亚总体平静,这种波罗的海的国家其实治安很好,经济在苏联也是数得上的地方。所以拉脱维亚人就算是有不满,也只是放在心里。
  “要是你们在活着的时候闹独立,我把你们全部拉出去打靶。”在拉脱维亚呆了两天的谢洛夫也不是没发现这里的优点,经济好、治安好不算什么优点。而是他发现这里金发碧眼的女人多的不像话,苏联男女比例最悬殊的地方就是波罗的海三国,这里缺男人已经到了走一圈就能看出来的地步。
  打开一封从卢比杨卡转来的电报,电报上说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上空实验已经成功,所有范围之内的家畜已经全部窒息死亡,新型炸弹威力十分巨大。谢洛夫把电报销毁自语道,“云爆弹成功了。”云爆弹的主装药为云爆剂,又称为燃料——空气炸药。云爆剂不是炸药,而是一种高能燃料。在一定起爆条件下云爆剂被抛洒开,与空气混合并发生剧烈爆炸,这称为云雾爆轰。由于爆轰时间比普通炸弹长几十倍,其高温高压对目标的侵入时间也同样长达几十倍,所以破坏作用远大于一般炸弹。由于云雾爆轰会消耗周围的氧气,一般在四分钟内爆炸现场严重缺氧,对人畜产生窒息作用。
第500章
云爆弹
  从画面当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巨响,从声音上来判断这种爆炸声比正常的炸弹有要小得多,但从视觉上则呈现截然相反的场景。成片的建筑物被骤然出现的白色雾状气体所,笼罩,随后雷霆万钧般的爆炸声响起,好像早先声音只是被压制住了。画面瞬间一变,整片地区都燃烧起来,这个时候云爆弹才显示出来自己的威力。
  罗曼中将把机器关闭,对着刚回来的谢洛夫解释道,“用于实验的动物全部死亡,建筑物之外的动物大部分都是被烧死的,室内的实验动物则是窒息而亡,这是我们拍摄下来的照片。”说话间罗曼中将把一沓照片拿出来,可以从上面看到一种叫做触目惊心的惨状。
  云爆弹爆炸分为两次,第一次爆炸会把弹体内的燃料在爆点上方吹散成云雾状,紧接着的二次引爆将点燃这些雾状燃料使其在一刹那猛烈燃烧,爆点下方的氧气会瞬间耗尽,并且形成瞬间的超温和超压以及负压。爆点下方下面的人员,无论头顶有无掩体,会在缺氧窒息的同时,被迅速抽干肺内空气,在巨大痛苦中死亡;随之而来的超压又会揉碎内脏,摧毁建筑和工事,最终使这片阵地成为人间地狱。
  云爆弹的原理和普通炸弹炮弹完全不同。其装药不是炸药,而是特殊的燃料,它的杀伤力不像普通炸弹那样靠冲击波和爆破片,而是迅速耗尽爆点周围的氧气,使人员窒息死亡;造成巨大的真空超压,撕碎人员的内脏器官、靠压强毁坏工事,甚至地下掩体的人员也不能幸免,受云爆弹攻击的人的死状极惨。
  面色沉静的接过来照片,耷拉着眼皮的谢洛夫一张一张的进行翻越。整个过程中表情一直都不变,上面的尸体又不是人类的,没有引起多大的不适应。再说克格勃这种部门碰到的恶心事情多了,这么多年早已经习惯。
  “实验的结果大大超过了我们预料,一些观察所的同志还以为我们在实验小型核武器。”在谢洛夫翻阅这些照片的同时,罗曼中将也在说明形容当初震撼力的景象。
  “哦!”含含糊糊的答应了一声,没什么精神的谢洛夫把翻阅完的照片放回原处。抬头问道,“主管军工的乌斯季诺夫同志知道了么?”
  “也知道了,不过可能还没有具体的印象。”罗曼中将说道,乌斯季诺夫是军事工程师出身,现在是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可以说是苏联整个军备计划的操作者,这种事情是必须让他知晓的。
  “马上把具体的数据告诉乌斯季诺夫同志,我的意见是马上开始相关的生产计划。”谢洛夫十指紧扣淡然地说道,“希望云爆弹和可以和集束炸弹一样进入大规模生产的阶段。”
  如果一个武器发明出来,但是却不使用的话,那这种武器就没有意义。此时美国陷入越南战争已经是定局,大规模的军事准备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相信到时候美国人会利用这场战争实验一些很多的武器。越南战争的结果自然是没有分歧的,美国无法持续战争,国内经济也民众也出现了问题,怎么看都是失败。
  失败是失败,但不能说是毫无收获,这场战争对于美国的军备发展造成的影响非常大。美国军方通过这场战争校正了不少弯路,就拿这次的云爆弹来说,是美国首先投入到了越南战争当中。
  越南战场。美军5架C-130运输机在春禄地区投下100多枚炸弹。在一片清脆的爆炸声中,从每个炸弹的肚子中又飞出3个各带降落伞的小炸弹。小炸弹像个圆柱形的啤酒桶,下面伸出一根长铁杆,系在降落伞下飘飘忽忽地向下降落。随后,在接连发出的比平常炸弹爆炸声要小得多的声响中,大地被一团团白雾般气体笼罩。地面上的人们还没来得及弄明白是怎么会事时,猛然间,雷霆万钧,大地震颤,顿时,数十个足球场大小的地面上火光闪闪,树倒屋塌,惨叫连天,这是世人初识云爆弹用于实战的恐怖场面。
  苏联的很多武器到底在战争中有什么作用,总是通过军事演习来来检测,终究是差了一点。中东方向谢洛夫都有备案,唯独这个土耳其,不论谢洛夫怎么谋划,得出的结果都是差了一点,土耳其的对手希腊、叙利亚、库尔德人似乎不具备彻底战胜土耳其人的能力。达成突破达达尼尔海峡的任务,只是把希望放在操作上,让土耳其的人做替死鬼,成功率并不高。
  这和谢洛夫截断欧亚大陆的另一个备案是不一样的,在另一个计划中,挑动巴基斯坦有领土争议和世仇的印度,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就算是印度自己的实力也在巴基斯坦之上,更不要提还有阿富汗做后备。
  而土耳其周围的国家除了苏联之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土耳其的实力强大。阿富汗不行,叙利亚也不行,更不要提一直被压制的库尔德人了。库尔德人声势最强的是安德罗波夫时期,想想就知道库尔德人一旦失去苏联的支持,肯定是死翘翘的下场。
  可能最终的结果,要达成突破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还要苏联自己动手。不管到时候苏联是不是非要自己动手,相关的准备一直都在进行。谢洛夫以国家安全的理由,每年在亚美尼亚都储存一批作战物资,这个过程已经持续几年了。
  “有不满就憋在心里,不就是被从中央主席团撤职了么?用的着这么跳么?”之所以这么快从里加回到莫斯科,是因为谢洛夫收到了一个消息。伊格纳托夫似乎在散布对赫鲁晓夫不好的言论,这才是谢洛夫回到莫斯科的真正目的。
  不满的原因应该在政治上,尽管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赫鲁晓夫亲手提拔的,但是,赫鲁晓夫主导的新党章中规定:“每次例行选举时,苏共中央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这一规定严重伤害了这些人的长期坐江山的愿望,他们希望搞掉这条新规定。
  当初粉碎马林科夫集团,在随后的几年中科兹洛夫成了最大的赢家,有人得意,当然也有失意的。时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伊格纳托夫就属于这个圈子。伊格纳托夫和科兹洛夫一样,也是当初政变中赫鲁晓夫的功臣,政变后荣升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后因反对赫鲁晓夫的激进改革,被赫鲁晓夫降为主席团候补委员。这哥们心怀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是八月份,这个月一般是苏联高级干部开始休假的时间,苏联党政军高级干部陆陆续续来到克里米亚和高加索,享受一年一度的带薪休假。伊格纳托夫也来到克里米亚,在报告中伊格纳托夫在和其他州委书记的谈话中,流露出了对赫鲁晓夫不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9/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