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1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5/404

  如果东南亚资源最多、人口最多的印尼被社会主义阵营这边掌控,一方面还可以打击日本的经济,至少也是能延缓日本的增长速度,日本想要转移自己的资本产业,可能剩下选择的地方就不多了的,唯一不太利好的地方可能就是韩国会因此受益,事情就是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不可能所有的好事有被苏联给占了。
  对于所可能收获的成果相比,韩国的收益倒不是不能被接受的事情。苏联的收获远远超过这些,更不要提一旦印尼变色带来的战略优势。推演完毕后,收回了自己思绪的谢洛夫觉得,一旦成功其中的好处简直无法计算。
  “我看你们能不能忍得住,一旦美国人输了,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做肃反工作者的专业技术。”从始至终谢洛夫都知道,冷战不代表不流血,只不过通常情况下是流别人的血。因为历史上印尼共产党的悲惨命运,让他知道,在应该下死手的时候绝对不能留情。这次在印尼的博弈一旦成功,那谢洛夫马上就会掀起肃清反革命的运动,把印尼和敌人有关系的势力杀的一个不剩,不管那些人和美国、英国还是澳大利亚有关系、哪怕是和宝岛有关系,也不是免死的理由,最仇视苏联的不是美国,是白俄。最仇视中国的不是别人,就是那座岛上的炮党余孽。
  这一切都建立在成功顶住美国政变的基础之上,相信印尼的局势和越南的战争会成为这场冷战的转折点,到时候苏联就可以转守为攻了。以后的局势会怎么变化不是现在能推测出来的,作为克格勃主席所能做的,便是根据形势随机应变。
  “头,我可以进来么?”谢尔瓦诺夫在外面敲门,得到了同意之后小心翼翼走进来道,“伦敦方面的消息,是给你的!”说完话谢尔瓦诺夫倒退着离开了办公室。
  哎!谢洛夫一看措辞就知道,这份电报不是哪个情报员,而是伊丽莎白泰勒发过来的,这个女人在伦敦混的不错,利用剑桥五杰的关系成功的进入到了伦敦的贵族圈,六十年代的伦敦贵族圈还是一种身份的认可,碰上这个喜欢钻营的女人正合适。
  最近这个女人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伊丽莎白泰勒公司,算是迈出了资本家的第一步,为了掩人耳目又从伦敦银行贷了一笔不飞的款项,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财大气粗。这也难怪,有了克格勃支持的伊丽莎白泰勒胆子大了不少,似乎想要建立一个综合性娱乐集团。关键还从伦敦获得了不少的支持。
  一目十行的把伊丽莎白泰勒的来信看完,谢洛夫一脸便秘的表情,在时尚领域中这个女人的眼光确实有独到的一面,只不过以前她没有资本这么做,再者也没有谢洛夫的引导。上次的意大利的时候谢洛夫当时说过,应该在重大运动中做文章,把球鞋、西装这类的东西做出来品牌价值,结果现在注意打到苏联苏联足球队身上。
  “这个女人是不是脑子里面没有一点的政治思考?”这怎么可能?苏联足球队肯定不会用英国的产品,这不相当于犯政治错误么?中央主席团是不会同意的。不过这确实是一个赚钱的好办法,谢洛夫还需要想想如何帮助女人打开这方面的知名度。
第488章
窃听计划
  欧洲杯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苏联足球队作为上次欧洲杯冠军是比赛的大热门。这次比赛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哨子偏向西班牙是肯定的,按照历史苏联足球队应该获得了亚军。苏联足球队的不公正待遇更主要是在世界杯上,苏联的打法,就是鲜明的苏联特色,人高马大、纪律严明、整体呼应、意志顽强。占起优势来如同钢铁洪流滚滚碾压,就能看看苏联是怎么各路豪强压得喘不过气来。
  其实苏联足球队的打发很像另外一只更出名的球队,就是被成为意志战车的联邦德国队,只不过苏联足球队取得的成绩远远没有德国队这么强,所以在名声上没有德国队盛威显赫。
  “操作一下吧,毕竟是一个敛财的好机会。”谢洛夫作为一个资深流氓组织的头子,这次准备对一个稍次一点的流氓组织开条件了,那个流氓组织就是国际足联。本身有一定的实力才能操作这件事,不然向后世的中国连预赛都出现不了,那还操作个屁。
  “呐,挑几个人出国,去西班牙一趟,就这样。谁说杀人了?你可以弄伤他,不一定要杀人!对,目标是西班牙队,佛朗哥的西班牙,搞他们就是政治正确。”谢洛夫哼哼给行动执行部部长门德列夫下达了动手命令,现在距离欧洲杯决赛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那帮王八羔子总是用黑哨对付苏联,谢洛夫没这么无耻,他不用黑哨,直接把人黑了。
  “足球运动员么?主席,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门德列夫有些困惑的声音从电话中传来,其实让克格勃的杀手出国做这种事情,确实有些好像说不过去。
  “你还没忘了两年前世界杯上我们球队被智利黑了的事情吧?国际足联本身就是肮脏的,我们不过是适应规则,其中有好处我不能和你解释,就这样吧。”谢洛夫说完就挂断了电话,按照之前的商议,也就是克格勃和国际足联的分工应该是这样的,国际足联负责散布苏联足球队不利的消息,克格勃的涉外部门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就是黑哨的消息,同时压低苏联在欧洲杯上的赔率。
  其实谢洛夫早先是想要把苏联的赔率完全关闭的,不过国际足联那边不同意,因为这样做的话有些明显,所以只能放弃这个非常有诱惑力的计划,不能把这次的欧洲杯博彩资金全部吞掉,退而求其次的赚一点小钱儿。
  “这的想想办法啊,没钱了!”作为克格勃主席的谢洛夫此时心中充满了烦恼,人造钻石的生产线早已经关闭,当初说好的生产一年就生产一年,就是这样也造成了世界钻石市场的钻石价格跌到了历史新低,人造钻石赚的钱至少又有一半重新投入到了钻石市场,因为利用钻石价格暴跌的时候,克格勃还需要购买真钻石。一进一出其实克格勃没有赚到多少现金,利润还不到十亿,斯摩棱斯克的钻石工厂就投入克格勃几百万的资金,这么看来明显有些赔账。
  赚快钱的渠道就这么几个,无非就是走私、军火、毒枭、雇佣军、暗杀这几样东西。雇佣军克格勃已经交给了苏黎世那边的机构,暗杀部门是不能外包的,军火也一样,走私也不能往自己国家走私,所以其实留给克格勃的选择余地并不多。不过偷渡倒是挺赚钱的,这倒让谢洛夫没有想到,土耳其和北非的生意都十分红火,欧洲人不用感谢他,作为一个国际主义者,他也是为了欧洲的多元化做贡献。
  歪门邪道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倒不是谢洛夫有多么崇高的道德优越感,而是正道终归是赚钱的,而偏门支撑不了克格勃的规模。如果偏门行业有这么高的利润,那这个世界就变样了,偏门才是正道。
  这才是他想要帮助伊丽莎白泰勒的初衷,在欧洲资本主义的金融中心伦敦,如果出现一个由自己人控制的传媒集团、在时尚界、影视界都有巨大的影响力。相信没人会相信这种规模的集团是苏联克格勃的大本营,这样克格勃也可以把更多的间谍输送过去。
  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不就是这样么?新闻集团是什么规模,有多少资本他记不住,不过一个新闻集团的影响力,以他这个特务头子来看,其中的好处就太大了。
  后世新闻集团卷入过一个丑闻,2002年3月的一天,英国一位名叫米莉·杜勒(MillyDowler)的13岁女孩在放学路上失踪,引发英国警方的大规模搜索行动。6个月之后,杜勒的遗体在一片树林里被找到。2011年7月有报道称,当时受雇于《世界新闻报》的私人侦探窃听了杜勒的手机语音信箱。该侦探删除了部分窃听过的留言,给杜勒家人和警方留下了杜勒仍然活着的假象。
  此事一经曝光公众一片哗然,自此引发了《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风暴,很短的时间之内新闻集团(《世界新闻报》的母公司)的拥有人默多克被卷入到风暴核心。
  最后的结局,好像在谢洛夫的脑海中,默多克本人似乎没受到什么影响。这件事情现在以克格勃主席的角度来想,证明了一件事情,只要有钱有势力,出了问题也是可以压下去的,再者就是新闻这种行业,是一个完美的窃听部门,甚至比克格勃的第七总局和第八总局还要更加自如,更关键的是人家没有这么大的目标。
  以第七总局和第八总局来说,苏联的干部都知道那两个总局是个什么部门,而英国人就不知道一些私营的传媒也同样做这件事,这多好啊,还能假装一下自由传媒言论自由。
  当然还要听一下专业的人士来解答,把两个总局局长叫过来,谢洛夫准备专门学习学习新闻传媒的欺骗性。
  “如果真有一个这种部门的为我们所用,那简直是连命运都站在我们这边!”监视调查管理总局局长舍瓦廖夫一听到这个设想就眼前一亮,开始滔滔不绝的诉说着这其中的好处。
  谢洛夫小鸡啄米一般的点头,专业的就是不一样,自己只不过提出一个概念,就让这位专家滔滔不绝,不过也对,敌人往往了解你本身的弱点在哪里。这套招数可以利用在英国的身上,但在苏联身上就不好使,因为苏联有新闻管制,有再多的钱也不能涉及到这个领域当中,更何况苏斯洛夫把控一切,如果谁以为灰衣主教好欺负,那大可以试试。历史上连安德罗波夫都扛不住,谢洛夫想不到其他人可以,难道比安德罗波夫长得结实?
  在苏联国内,知识分子一直是可用但必须防范的人群。苏联的知识分子专指文人,而那些从事科研的人被称为科技分子,与知识分子完全是两码事,这不仅仅是称呼的问题。凡是都有例外,戈地图是标准的知识分子出身,他是莫斯科大学的法学博士。他的爷爷和外公在斯大林时期,因为大清洗运动而被处决。他年轻时也喜欢说政府的坏话,他明白取悦知识分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说话,于是苏联没了。
  “知道了,舍瓦廖夫局长,和你的谈话让我认识到了很多事情!”把自己记录的东西放在抽屉中,谢洛夫一副受教的样子,让舍瓦廖夫中将回去。
  英美的特殊关系让英国成为美国最信任的欧洲国家,但有一个词叫灯下黑,往往自认为最坚固的地方最容易出叛徒,这倒不是谢洛夫在胡思乱想,剑桥五杰可以作证。
  “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你要什么我都帮你!”想到这里,谢洛夫开始撰写如何发展传媒公司的计划,不过主要是舍瓦廖夫中将的功劳,这份计划克格勃会做出配合。首先为了让伊丽莎白泰勒打开知名度,谢洛夫要在一些方面帮一下这个女人,苏联足球队是别想了,不过南斯拉夫、匈牙利这些足球队倒是可以开放一下。
  这个年代南斯拉夫、匈牙利还都是世界强队,不利用一下简直对不起自己。尤其是在西方和苏联之间中立的南斯拉夫,应该更容易取得突破。说不定英国人还会认为这是伊丽莎白泰勒取得的一个伟大胜利,让自己的公司成功的进入到了铁幕的另一边。要知道第一个取得这种突破的应该是百事可乐公司。
  谢洛夫一鼓作气把整套计划全部写完,长长的吐出一口气,把谢尔瓦诺夫召进来,加密文件送出去,狠狠地说道,“英国人,不要得意,有一天你们就知道,苏联老大哥看着你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有句名言“老大哥在看着你”。老大哥作为大洋国和英社的首领,在一九八四小说中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老大哥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权力的象征,很好,英国人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第489章
巨型钻石坑
  和这个英国女人保持联系,不耽误谢洛夫这个特务头子继续在国内和毛妹过日子,反正事情已经这样了,恬不知耻的他还在准备过儿童节,不是自己过,而是为了女儿准备一下。
  “怎么有买内衣了,我现在也穿不了。”瓦莉娅在家中嗔怪的唠叨着,可以看出来女人还是为老公想着自己感到高兴,眉宇之间的喜色怎么都掩饰不住。等到把两人的孩子生下来,肯定会马上穿上。
  “我工资很高的,又花不了多少钱。”是很高,虽然赶不上那个拍一部电影两百万美元片酬的影后,但在苏联国内四百卢布的月薪确实很高了。如果想要更高一点,他这个克格勃主席可以考虑下深井去挖煤。
  “我这不是怕你下垂么?谁让你长这么大的!”一只手把自己的老婆和肚里的孩子搂过来,谢洛夫的表情不但没有责怪,相反也相当自豪。作为一个拥有低级趣味的人,自己老婆的胸,那当然是越大越好。
  “爸爸妈妈,我们什么时候走?”尤利娅怯生生的倚在门边,已经上小学的她早已经学会察言观色,一身绿色小号军装穿在身上,在可爱之余也有一种很特殊的气质。
  我姑娘!谢洛夫高兴的把女儿招过来,他对女儿是很偏爱的,这种偏爱不是重男轻女或者重女轻男,完全是因为自己目前只有一个女儿,儿子却已经不止一个了。再说自己这个女儿很漂亮,学习也很好,不论从哪一点都能让谢洛夫这个初中毕业的学渣感到骄傲,只是不知道未来会便宜哪个牲口,到时候一定要把把关。
  “妈妈今天也回来了,今天爸爸妈妈带你去郊游。”狠狠地亲了一下女儿的脸蛋,谢洛夫把胸口拍的劈啪作响,脑子一热的克格勃主席什么都做的出来,现在尤利娅要是抓住时机,说要参观原子弹试验场,谢洛夫也会二话不说的答应。
  春风吹,阳光照,鲜艳的红领巾胸前飘……每当唱起这首歌,我就想起了六一儿童节,我最期待这一天了。那天早晨,我们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来到了学校。校园的上空飘起了红艳艳的横幅,横幅上写着: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教室里,同学们亲手挂起了彩带,系上了五颜六色的气球,随处都能看到大家热情洋溢的笑脸和快乐活泼的身影。
  女儿在学校的作文前几天被谢洛夫恰好看见,于是他把瓦莉娅从乌克兰叫过来,这次的六一儿童节一定要陪着女儿好好过一次,学校本来是有活动的,谢洛夫夫妇和一些家长们一起参加这次学校组织的郊游,和孩子们培养感情。
  “你就穿着这身军服去?会不会有些招摇了?”穿戴完毕的瓦莉娅有些打趣道,“女儿同学的家长看到你,会不会连话都不敢说?”
  “犯人才害怕执法者!”在这个问题上谢洛夫相当嘴硬,绝口不提主要原因是他早就穿习惯军装,打开大衣柜根本就没有变装的事实。
  儿童节的天气很不错,考虑到妻子的肚子问题,拥有模范夫妻锦旗的谢洛夫还是让克格勃准备了一辆车,知道了郊游的地点后让部下把车放在那里。为了应对人民的旅游需求,苏联有一批专门的别墅专门接待民众,有些接待军人、有些接待学生、根据时间的不同接待不同的群体,赫鲁晓夫接待尼克松的别墅,在赫鲁晓夫不需要的情况下也同样有这个作用。
  这些别墅和郊游地点有专人打扫,负责保持郊游地点的卫生,这非常必要,不要以为社会主义国家人口素质高,在没有纪律的约束下,任何国家的人素质都很低,全世界都是如此。
  和女儿一起郊游的谢洛夫立刻有鹤立鸡群的感觉,仗着自己还算不错的听力,还听到了一个家长在和别人说话,谈论的人则是自己,“看到了么?武装带上有党徽和利剑,那是克格勃军官才有的装饰。”
  “真是闲的蛋疼!”当做没有听到这些闲言碎语,谢洛夫不在意的坐在一根树桩上,进行着自己常规的活动,吃吃喝喝。郊游本身就是做这种事情的,难不成真的出来看风景?那不是闲的么?“不要多吃啊,和你妈妈学习,保持好身材,女生这点最重要了。”一边唠叨一边把弄好的面包片抵到了女儿的嘴边。
  “嗯,知道了爸爸。”尤利娅看了自己的母亲一眼,边吃边保证道,“我以后一定和妈妈一样漂亮,和爸爸一样优秀!”
  “优秀?”瓦莉娅忽然扑哧一笑,娇嗔道,“这么多年我还真没觉得他哪里优秀。”
  “我在你眼里就一个戈比都不值么?”谢洛夫也真是奇了怪了,自己找的这个妻子怎么就看不上自己,不就是一副初中生文化的水准么?这又不赖他,上辈子他就是个初中生。结果瓦莉娅结婚后发现自己的文凭和实际水平差的有点远,又一次还偷偷的问他是不是文凭是巴格拉米杨元帅给他办理的,简直是岂有此理。
  “说着玩的,还真当真了你!”瓦莉娅白了自己的丈夫一眼道,“不过以你的学历,怎么连函数那种简单的数学都不会?”
  “我忘了!”谢洛夫脸色臭臭的,他发现自己跟女学霸实在是没有共同语言,再说是谁说的函数是简单的数学,敢在自己面前说嘛?不知道第几次发誓,今天晚上回家一定要把这个毛妹的屁股打肿,让他知道什么叫俄罗斯男人。
  咯咯!和谢洛夫黑锅底的脸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瓦莉娅美丽的脸上绽放出开学你的笑容,抱着尤利娅对着男人坏笑道,“女儿好好学习,千万不要向你的父亲一样,出了学校就把自己学的东西都忘了。”
  这次的郊游勾起了谢洛夫对小时候的一点回忆,那时候他也像是尤利娅一样在父母的怀抱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那个时候父母就是最大的保护伞,大一点说一个强大的国家也能给人民这种感觉,只不过他比较小的时候中国还很弱,给不了他这种感觉,等到中国稍微有了这种国力后,他已经长大了。
  不,不只是长大的问题,应该说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变了,他小时候的社会中,教师是社会主义的园丁,等到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教师就是一群在学校不好好上课,专门开补习班赚外快的群体。
  至少现在看到妻子和女儿开心的样子,谢洛夫觉得还是这样比较好,苏联又不穷,想要保持现在的社会氛围不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情,他相信好好维护下苏联一定可以维持下去。
  “人们知道善良的含义,但不会毫无原则的妥协,我会保护你们。”回到家的谢洛夫把孩子和妻子都哄睡觉,开始继续撰写自己的日记。写日记是一个好习惯,可以把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个好习惯谢洛夫前世没有,在苏联醒来才开始有这个习惯的。
  “今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笑容,我和妻子还有那些家长们那种轻松的生活态度,就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肃反工作者的工作意义到底是什么。保护好这个国家,让危险远离普通人,这就是我工作的目的。这个国家很好,不是美国那种纯粹的竞争机制,胜者决定一切,败者睡大街。也不是西欧那些第二国际的社会党圣母,无原则的用圣母言论欺骗民众,唯一不太好的地方,算了,只要科技达到了,这不是不能改变的……”合上日记本谢洛夫轻手轻脚的上了床,为瓦莉娅盖好被子不一会就进入梦乡。
  “主席,远东红旗边防军区报告,西伯利亚地区发现超大型钻石矿!”推门进来的谢尔瓦诺夫这句话,让收拾东西准备去西班牙看球的谢洛夫停下了动作,看球的计划告吹了。
  “马上让边防军封锁消息,把报告交上来,我会向克里姆林宫报告。”谢洛夫干脆的命令道,“告诉边防军战士原地待命几天,我马上会去亲自考察。”
  超级钻石矿矿场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一个直径超过一百公里的陨石坑内,储量估计超过万亿克拉,本来应该在七十年代被发现,不过谁让克格勃主席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呢,不知道具体的地点的谢洛夫一直让边防军打着发现资源的名义搜寻,今天终于有了消息。
  “这批冲击钻石硬度可能是普通金刚石的两倍,因此具有绝佳的工业质量。些金刚石具有无与伦比的硬度,这要归因于一颗巨大陨星撞击地球发生爆炸的一瞬间产生的巨大压力和高温。那次撞击留下一个直径一百公里的陨石坑。”谢洛夫对着赫鲁晓夫报告了这个消息。
  “真是一个好消息,应该马上确定储量,尤里,你亲自去一趟吧。”赫鲁晓夫攥紧拳头道,“就算不是商业钻石,也能帮助我们的工业解决大量的金刚石需要,这是好事。”
第490章
北极圈之行
  这个巨型钻石坑的钻石要怎么用,还要看中央主席团的决议到底怎么处理,苏联的人造金刚石产业非常强大,其实人造钻石产业没有让这个钻石坑有迫切的需求。要知道苏联钻本身就是苏联科学家大规模量产的,这个历史时空还让谢洛夫骗了一比巨款。
  铛铛裆!拿着克格勃主席的印章不断在文件上敲击,以一秒五下的速度把文件全部盖章完毕,把谢尔瓦诺夫叫进来,谢洛夫拿着已经通过的文件吩咐道,“这几份文件继续执行就行了,送到各部门去,最近半个月我可能不在总部。”
  这个巨型钻石坑的潜在价值,完全够资格让他这个克格勃主席亲自走一趟了。几份文件分别对应了,后续对美国本土在肯尼迪遇刺问题上的阴谋论宣传,和印度内政部的合作,以及在苏丹方向的工作,还有最重要的克格勃东南亚渗透计划。
  对肯尼迪遇刺案的宣传主要集中在,一个当过兵本身应该有着坚强品质的军人,为什么会刺杀肯尼迪,而且他的枪法还这么准,可以在视距外一枪爆头。印度内政部和苏联内务部的合作有谢洛科夫部长代劳,这不是大事。苏丹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秘密警察总局在处理,东南亚渗透计划则应对了迫在眉睫的印尼问题,大方针已经定下了,防守反击,如果印尼陆军一直装死,那克格勃有时间支持印尼内务部来一场静坐战。
  到时候就看是谁先沉不住气的问题了,谢洛夫认为可能这次美国中央情报局会策划的时间长一点,可到时候终归会动手的,因为时间并不在美国那边。历史上印尼共产党覆灭造成的影响,让社会主义阵营在越南战争中取得的胜利都有些黯然失色,没有纳入大半个东南亚,并没有改变亚洲地区的根本形势。
  “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把谢洛科夫部长叫过来,我还有些事情要和他说。”谢洛夫对着自己的机要秘书说道,内务部在赫鲁晓夫时期的地位,说不重要确实不怎么重要,说重要也比较重要,用杨修那句鸡肋的比喻比较到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5/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