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404

  但一般头一次见到克格勃特工的士兵印象都不好,因为很快就看见自己的一个战友被这些蓝色大檐帽的克格勃人员叫走,考虑克格勃工作的性质,这些士兵很难对这些特工有好印象。但第三总局的动作却能赢得当地民众的好感,尤其在拉萨克和科尔津斯基的引导下,波兰和匈牙利的舆论很快就被第三总局动作吸引过来。华沙青年报和匈牙利首都报从一开始就进行了跟进报道。
  “一直以来苏联驻军和我们国家当地驻军的民众之间,确实有些摩擦,有些驻军地附近的居民也非常困扰,对此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是为了目前的形势和资本主义国家对抗,我们给予接受,也都尽力采取协调的态度。但现在苏联国内显然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类的问题!”华沙青年报这么说道。
  “作为这次运动的发起人,现今第三总局局长我们并不陌生,三年前匈牙利面临全国对抗的时候,当时的第三总局局长谢洛夫就曾经来过匈牙利,协调过我们国内的对话,才没有让匈牙利落入思想分裂的险境……”匈牙利首都报则将主要目标放在了行动的发起人谢洛夫身上,还配上了谢洛夫身着中将军服的照片,标注道,“苏联国内最年轻的中将……”
  目前这位最年轻的中将,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近卫第七十九坦克师副师长崔科夫少将送走,这位少将是来走后门的,驾驶着装甲车把当地农民土地破坏的那个少尉,是崔科夫少将哥哥的孩子,至于他哥哥在卫国战争时期阵亡了。对这个侄子崔科夫少将十分照顾,这次刚听说第三总局开始清查,还有自己侄子的档案所以才急急忙忙的找上门来。
  面对着比自己小了十几岁的谢洛夫,崔科夫仍然不敢怠慢,毕竟在红军眼中,这个手上倒下了不知道多少将领的总局局长,已经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畏惧。
  “小孩子嘛,犯错误是很正常的,向那个农民道歉一下,陪点一些象征性的钱就行了!”岁数不大的谢洛夫一本正经的和崔科夫少将在这里装同龄人,至于那个二十多岁的少尉,立刻就变成了谢洛夫的侄子,要知道谢洛夫的儿子还在瓦莉娅的肚子里面孕育,还不一定是儿子。
  送走了崔科夫,谢洛夫狠狠地揉揉脸才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这次的清查在一些人眼中他可能又在作死,平白得罪了一大批人。但实际上并没有报纸上渲染的这么严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低风险高回报的行动,不但平息一些盟国对苏联红军的不满,重振红军的声誉,还可以让红军清洗掉一些污垢,一举两得!至于得罪的人,在普通人眼中可能还算个问题,但在谢洛夫眼中,被处理的普通士兵怎么可能比一年前那批高级将领相比呢。
  正是因为被处理的普通士兵都有问题,而且谢洛夫没有对军官阶层动刀,四大集群的指挥官才一直默不作声,让谢洛夫随意发挥。什么冷酷的总局局长、什么毫不留情的作风、都是报纸吹出来的,至少在这次的行动中绝对是吹的。
第53章
先期试验
  这次行动的意义在于,要在苏联驻军中立下一个纪律,约束住散漫的作风。后世美国驻军的丑闻谢洛夫并不希望发生在苏联红军的身上,至少在东欧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发挥出来华约其他成员国的潜力,而不是和历史上一样苏联单挑美英法德,把其他华约成员国当做小弟来对待。大国沙文主义不是不能用,但在社会主义内部绝对不能用。
  “局长,这次赢得了不少盟国的掌声,我这里有匈牙利的报纸!”伊塞莫特妮走过来扬了扬手中的报纸,一点没有避讳的坐在了谢洛夫的大腿上,双手搂住了那人的脖子。
  伊塞莫特妮本来就是当年内务部在匈牙利收养的,阅读马扎尔语的报纸没有一点生涩,“像我们这种职业总是出现在报纸上并不是什么好事!”搂着女人蛮腰的谢洛夫摇头道。
  “那是别人,其他总局局长都是老头子,哪有我的男人这么英俊!”伊塞莫特妮拉着长声发荡,坐在谢洛夫的身上扭来扭去。
  不轻不重的拍了一下女人的翘臀,谢洛夫抿着嘴带着稀奇的神色说道,“当年你的教官难道准备把你嫁给匈牙利高官做卧底么?明明岁数不大怎么这么粘人呢?”
  “我不是想让你开心么,总是冷着脸……”伊塞莫特妮楼着谢洛夫的脖子不断摇晃。
  “这算什么?处理一些本来就存在的问题,纠正犯的错误也可以上报纸?大场面在以后!现在不过是先练练手……”谢洛夫拿过伊塞莫特妮手中的报纸,看着上面刊登的照片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简单来说,世界在变化,到了今年斯大林已经死去了六年,曾经在钢铁同志注视下战战兢兢的苏联干部阶层,已经渐渐地忘记了曾经被斯大林所支配的恐惧。没有了用强权压制着他们的斯大林,苏联的干部阶层处在一个安定的状态。
  现在的谢洛夫已经看到了干部阶层在安定的状态下,开始了不太令人高兴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现在以及赫鲁晓夫执政的时期内,到还不算多么恶劣。一方面现在的苏联还没有到后世那种老人政治的地步,整个干部阶层还相当年轻。再者赫鲁晓夫一直准备建立干部退休的制度,也就是说废掉干部终身制!从这点上赫鲁晓夫和斯大林是一致的,只不过斯大林光明正大的干掉反对者,赫鲁晓夫同志的手段更加柔和一些,用退休年限和规定干部调离时间的手段,保持着苏联干部阶层不会蜕变成官僚阶层。
  苏联比较悲剧的地方在于,最权威的斯大林也无法用铁血手段阻止干部阶层的蜕变,后继者赫鲁晓夫制定的干部调离政策很有问题,有些岗位竟然只给两年的任期,一个干部刚刚上任梳理完情况就面临了调离时间到了的情况,最后导致赫鲁晓夫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乌克兰籍中央代表都倒戈相向,如果赫鲁晓夫不这么急功近利短短几年就得罪了全体苏联干部,适当的延长干部任期,可能苏联在六十年代就会成功的废除干部终身制,勃列日涅夫和谢列平等人,也不会短时间就取得了大多数中央代表的支持,废除了赫鲁晓夫总书记的职务。
  在谢洛夫看来,赫鲁晓夫能力上自然和斯大林差的太远,但在废除干部终身制的这点上,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合法的斯大林继承人。苏联的问题很多,但在要说最为严重的导致了解体的问题,干部终身制绝对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条。
  五十年代颇为年轻的干部阶层,在经过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十八年,慢慢从一个正常的干部阶层蜕变成了一个,到了八十年代由老头们组成的官僚阶层。这些二十年如一日在各自岗位上不动地方的干部,心中的共产主义理念最终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的无影无踪,等到他们距离离开人世不远的时候,终于开始了蜕变的最后一步,把自己几十年工作中占据的国有财产变成自己的合法财产。
  那个时候的苏联全国已经形成可庞大的官僚阶层,心中残留着理想的干部想要阻止这一切,保卫国家的财产,却发现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他们变成了少数派,而准备砸碎公有制吞掉苏联人民财富的官僚阶层,却成了真正的多数派。轻而易举的干掉了保卫社会主义干部的反扑,无视苏联人民希望保留社会主义体制的民调,干净利落的肢解掉自己的祖国,站在祖国的尸体上开始实行他们自己的资本主义。
  毫无疑问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按照他中庸的风格,一定会重新确立干部终身制来稳固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初期谢列平一派强大的势力压力之下,联合其他势力肯定是勃列日涅夫的选择。
  其实在潜意识中,就算是谢列平,谢洛夫心中也不是非常认可,谢列平的作风和能力他没有怀疑,不过要说谢列平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么?谢洛夫还是持保留态度。
  这次让第一总局和第三总局合作,清理一下红军的问题,只能算是打个小怪练练级。第一是试验一下克格勃各总局联合在一起动手的力量,第二则是谢洛夫给自己以后发起运动积累一下经验。
  “如果我面对一大批官僚想要侵吞人民的财产,怎么脑子里面第一个词总是Большаячистка?”看着渐渐灰暗的天空,谢洛夫使劲摇摇头,太不吉利了。
  五月二十三日,谢洛夫拿着所有驻军代表的报告到了斯塔西总部,全部交给了这位民主德国的同行,“我完成了我承诺的事情,对于小摩擦采取了批评和警告,一些士兵已经向当地的居民道歉,至于涉及刑事犯罪的士兵则移交到了当地的民主德国内务局!”
  马库斯·沃尔夫一份一份的看着报告,忽然站起来前所未有的郑重说道,“谢洛夫同志,我本人对你表示感谢!”
  “是我应该对德国人民表示歉意,事情本来就不应该发生,而且一次清查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我准备让第三总局驻军代表直接对民主德国负责,以后德国居民在碰到和红军的纠纷可以直接投诉到第三总局的驻军代表,希望这样可以让第三总局和红军部队不再产生利益纠葛,但可能有一点问题!”谢洛夫皱着眉说道,“也许你们德国又要支付一笔费用,为西方集群的第三总局特工多开一份工资……”
第54章
柏林墙成
  从影响力的范围来看,民主德国建立柏林墙的举动毫无疑问是在自由世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从简易的铁丝网封锁开始,美英法的各种有影响力的报纸就在不停的口诛笔伐,外交官不断的向民主德国或者苏联提出措辞严厉的抗议,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就算这些西方国家的人民每天都看到报纸上跟踪报道柏林墙的进度,时间长了也一样会习以为常,第一个星期时刻担心美苏赤膊上阵,第二个星期看着有没有外交官在谈判中缓解美苏的敌意,两个星期之后只是打卡签到性质的看看,通常在版面停留一下就去关注其他信息去了,总是关心一个新闻也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比起美英法制造出来的浩大舆论,亲手点燃炸药引信的谢洛夫躲在近卫65坦克团的军营中,没有任何一个西方记者能冲破近卫65坦克团的阻拦找到他,可以充分的享受到装完逼就跑的刺激感。
  针锋相对才刺激,西方世界掀起了巨大的舆论惊涛却注定是无用功,因为苏联这边根本就没有回应,虽然仍然是谢洛夫做主角,但是东欧的报纸却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三总局的清查行动上面,先是波兰和匈牙利两个几年前濒临全国对抗的国家,随后是被西方集群驻军的民主德国,最后吸引到了整个东欧的报纸,于是形成了非常奇怪的现象,很多自由世界的喉舌准备和苏联集团的同行一战的时候,却愕然发现根本就没人理他们。
  这种情况就像是你满腔热血的在心爱女子的寝室下面表白,结果人家的室友告诉你,女孩并不在寝室,而是和男朋友出门玩去了,晚上会在外面过夜。
  “谢洛夫起底?探秘克格勃最年轻的秘密警察头子?”配图很有技巧,谢洛夫站在坦克上背对史蒂文森,手指近卫65坦克团的照片。如果他本人没有记错,当时他正在询问红军士兵能不能在两个小时占领西柏林。
  “这个崛起于高加索的恶魔从进入人们视线的时候,双手就沾满了人民的鲜血,呵呵……”端着报纸的谢洛夫无视被报纸遮挡的视线,一只手拿着报纸另一只手准确的拿到了桌子上摆着的爱心苹果,这是伊塞莫特妮给他准备的,嘎巴,剩下三分之二的苹果回到了桌子上,上面清晰的齿痕诉说着可怜的它遭受了什么样的待遇,“应该是双手沾满了人民敌人的鲜血!”伴随着咀嚼声谢洛夫的声音在报纸后面传来……
  随后根据谢洛夫的履历杜撰了几个例子,这让主人公看的津津有味,不过怎么没有高加索清狱行动呢?是不知道还是不敢写?“最终这个恶魔凭借残忍的手段,如愿以偿的进入苏联最为臭名昭著的机关国家安全委员会,嗯?未完待续?”谢洛夫一把把报纸撕得粉碎,叫道,“死太监、太监没人权!”
  这算什么?这么就没了?这种掉坑里的感觉那真是相当的难受,桌子上三分之二的苹果没有幸免于难,被盛怒中的谢洛夫啃成了苹果核。
  “嗯?局长你怎么了?”推门进来的卢卡妮一样就看到谢洛夫像是一只无头苍蝇在办公室里面乱转,桌子上还有一张报纸,上面隐约能看到英文标记。应该是上面在骂局长吧?
  “嗯?没事,都是小场面!”没有管女人怀疑的目光,直接把文件从女人的胸前拿了出来扫了两眼,摸着下巴的胡茬道,“真新鲜,把社会主义两个大国的人都集齐了,时间还早,先监视着,离开柏林之前我们有的是时间踹了他们!”
  自从去了中餐馆,谢洛夫就在也没有见过那个自称偶系东北棱的蔡志武,卢卡妮安排人手对那间中餐馆进行监视,文件上面的材料真让谢洛夫知道了什么叫做与时俱进,不知道那一批经常去中餐馆的俄罗斯人,是不是也和现在中苏的关系一样,怀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情感一起工作?
  “在封锁西柏林开始之后,经常进入中餐馆的人,我们已经让国内防谍总局查明了,所有人的身份都经过掩饰,但还是发现了疑点,可以确定不是苏联公民!”卢卡妮站在谢洛夫面前汇报道。
  “第二总局肯定不会出现错误的,既然不是苏联公民,那就是白俄了!散落在欧美的白俄数量足有几百万,找几个出来潜伏回来对美国来讲一点都不难,苏联国内审核严格,他们回不去,就把目标定在了大柏林市,可惜啊……”谢洛夫笑眯眯的冷晒道,“他们没有想到西柏林被封锁住了!”
  “柏林墙进度怎么样了?”谢洛夫心中一动问道,最近他都呆在军营中,好几天没去柏林墙那边看看了。
  “墙体已经完成,高四米五厚度四十厘米,两天内所有六米高的瞭望哨就会完成,大功率探照灯和红外灯已经拉到了工地上,存放在二十八座柏林墙内务守卫部队的营地之中,三天之内柏林墙就会全线落成!”卢卡妮一丝不苟的回答道。
  “好,三天后和马库斯·沃尔夫局长联合召开记者招待会,通报西方集群驻军的问题!”谢洛夫计算一下时间下达了这道命令,柏林墙一旦全线落成,按照谢洛夫和马库斯·沃尔夫的计划,已经被新改建完毕的下水道和电网就会开始运作,切断西柏林的电路和地下水道。同时切断施普雷河和哈维尔河的工程也会开始,新运河将不会在流经西柏林的辖区。
  不过运河工程工程量远远不是柏林墙可比,谢洛夫可不会在这里等待运河的落成。
  五月二十七日,柏林墙全线落成,一直躲在军营不出来的谢洛夫少见的和马库斯·沃尔夫一起出现,这道柏林墙全线一百四十公里,虽然没有喀山监狱的狱墙高大厚实,但对于一个赤手空拳的人来讲,没有着力点的陡直墙壁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大山。谢洛夫从克格勃申请出来的资金也很大一部分投入到了里面,苏联国内运来的大功率探照灯和红外灯、民主德国本土出产的光学仪器、射击屏障、还有墙体上拉上的电网,造成了这道封锁西柏林的屏障。
第55章
你们做不到
  “西柏林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他们处在最严格的保护之下!”谢洛夫得意洋洋的对着随行的克格勃和斯塔西特工们说道,“我要墙里面的人体会到最为严密的保卫,如果他们不离开西柏林滚回联邦德国的话,就一辈子呆在高墙之中。如果他们能够忍受这种环境,对此我们只能表示佩服,毕竟我们消灭不了蟑螂……”
  仰着头看着高墙,厚实的墙体代表了谢洛夫此行的最大成果,虽然看不到运河完工,但仍然有时间可以见证运河的开挖,到时候只要掘开防护堤,就能断了一百二十万西柏林居民的水源。美国一直赖在西柏林不走,并不来保卫西柏林人民的所谓权利,也和四国协定没有大的关系,人民的权力取决于资本家的给予,如果不给你也不能抢,华尔街运动的人民也被美国警察好好教育了。至于四国协定可以互相妥协,美国人不走完全是看上了西柏林深入民主德国的地理位置。
  把西柏林打造成一个窗口,更加容易发挥美国人最大的优势,那就是资本的力量。用美国最为擅长而且最为强势的东西,透过西柏林的存在辐射到东欧。
  开玩笑,谢洛夫怎么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现在这道窗口已经被封死,西柏林面积不过四百多平方公里,四周都在民主德国的领土之内。城中毫无自给能力,一百万多人每天制造出来的生活垃圾就足够让这个资本主义的窗口变成难民营,如果联邦德国愿意耗费巨资背上这个沉重的包袱,谢洛夫对此表示非常欢迎。
  “简单来说还算满意!”检查完墙体的谢洛夫对着这道柏林墙非常满意,说道,“等到河道改道之后,我倒要看看依靠地下水能不能维持住现在西柏林的生活,生活垃圾怎么处理?电力呢,从联邦德国输送过来?可惜我在柏林的时间有限,不然真的想看到西柏林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粮食呢?如果这些问题都能解决,请告诉我,应该对资本主义进行学习了……”
  和谢洛夫一起上车的马库斯·沃尔夫呵呵一笑道,“这下我们可以安心了,可以利用来之不易的宝贵时间发展一下经济了!这十几年来民主德国的人口已经消失了两百多万,不知道多长时间才能补回来……”马库斯·沃尔夫的话没有错,在谢洛夫的印象当中,民主德国的经济是在六十年代起飞的,当时稳定下来的民主德国对比联邦德国五十年代整整十年的发展期,追赶的相当吃力,但民主德国仍然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经济最强的国家,人均收入超过苏联三分之一。
  “说实话民主德国的负担还很重,西方集群的消耗也是一个大问题,希望未来我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民主德国的发展需要解开很多束缚!”谢洛夫面对着一样年轻一样位高权重的马库斯·沃尔夫,就像面对着一个老朋友一样说道,“以你们斯塔西的力量,如果找好立足点,其实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不再依赖国家财政的拨款!”
  “不再依赖国家的拨款?难道让我们自己发展企业?这样不好吧?”马库斯·沃尔夫有些皱眉道,像是斯塔西这种部门一旦开始尝试自给自足,在国内几乎马上就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这会摧毁其他部门的企业对国家不是好事!马库斯·沃尔夫心里一惊,难道苏联克格勃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
  “在国内自然是不行的,这会损害国家的利益!我说的是利用我们高超的信息优势和组织力,把脑筋动到其他国家当中!”谢洛夫颇为自得的看着自己的同行道,“这样不会再自己国家形成利益集团,还能隐身于其他国家中扩大自己组织的力量。由我们特工组织牵头,在全世界埋下钉子,现在我们和资本主义阵营经济体系互相不接触,我们影响不到他们,他们也影响不到我们,互相相安无事的竞争有什么意思,主动出击才是我们特工应该考量的……”
  克格勃内部这种企业和资金来源一直都挂在第一总局的名下,但实际上进行这种布局的从来都是谢洛夫本人,第一总局控制的企业在欧洲集中在意大利,包括食品、电子和机械、有技术管理总局负责研制,由第一总局负责建厂。要不怎么说近几年意大利国内开始更加倾向于在美苏之间中立呢,披着资本家外衣的克格勃负责人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普通民众的判断力,人民,从来都容易被欺骗的……
  谢洛夫一直都倾向集体行动,这个集体不是苏联自己单挑美英法德日,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集体行动,这种行动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当做仆从国是绝对不行的。需要他们发挥出来自己国家的实力,而不是像现在的苏联千方百计的限制自己盟国的发展。
  国家层面他还影响不到,但在情报领域中,可以先采取联合出击的尝试。以后在全世界的秘密战线上,克格勃都拉着其他国家的情报机构一起行动。相信有了这些兄弟国家情报机构辅助的克格勃,一定会比历史上更加可怕。
  时间不长两人就来到了今天记者招待会的地点,不过在这之前马库斯·沃尔夫还是换了一身军服,把自己的中将军服换成了中校,隐藏在一个角落中旁听,从天然上他就不愿意自己暴漏在所有人的目光下,这种经历又一次就够了。
  “我们这次发现的问题非常令人震惊,以后会和驻军的所在国建立一个机制,比如现在的民主德国,如果红军的士兵在民主德国犯了罪,民主德国自然有权利对士兵进行审判,国家和国家是平等的,在一个月后我回国立刻会下达这方面的文件,在此之前我已经和斯塔西的领导们沟通过了,从文件下达之后也就是从下半年开始,所有第三总局驻军机构将接受所在国居民的投诉,解决驻军和居民的摩擦情况!”谢洛夫洋洋洒洒的对着下面落座的记者说道。
  “谢洛夫先生,这是不是说明苏联红军并不受所在国人民的欢迎?”一个美国记者站起来问道。
  “你是那家报纸的记者?”谢洛夫右手托腮似笑非笑的问道。
  “我是纽约邮报的记者!”这个美国女记者眉毛一抖,倒是有种牛仔的桀骜不驯。
  “有问题我们从来不避讳,而是想办法解决!不过你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你们美国的驻军法,今天我们处理的过程可以向外公布,涉案士兵可以交给所在国审判!”谢洛夫直视着这个女记者的眼睛一字一顿道,“这点你们美国做不到……”
第56章
并不孤独
  “小姑娘,我知道你来找麻烦的,不过嘛,你还太嫩!”谢洛夫虽然坐在原地,却有一种不可战胜的神态,“我和你们美国人打交道的次数比你采访的苏联人要多的多,最为了解你们美国的人除了你们美国人自己,还有我们!建议你以后采访的时候,问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请教你们媒体的主编,否则就算我愿意配合你,你也一个字都发表不出来……”
  “哦?我们是个言论自由的国家,可能谢洛夫先生不了解我们美国!”女记者好像被激怒一样,连珠炮一样问出了苏联驻军和驻地民众的摩擦、克格勃权利以及苏联虐待德军战俘等等的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