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1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5/404

第461章
长期供应
  本来谢洛夫打定主意是要给日本人一个厉害,但对方拿出了让他心动的条件,苏联汽车产业确实不如对方,这是事实,如果谢洛夫一时的气愤硬是无视,这不是一个好安全干部的标准,不行的地方就应该承认。苏联比较厉害的是和坦克相关的拖拉机产业,可这个东西无法让民众开着拉风。
  从大势上面来讲,苏联的国力越强大,以后受到的技术封锁肯定会越来越多,所以要趁着苏联还不是这么强大的时候,把技术储备最好,如果自己国家能力暂时不够,借用一下日本的技术也是可以的。
  谢洛夫不知道后世苏联受到封锁的行业技术中,有没有汽车,但现在肯定没有。苏联民众最为熟悉的伏尔加轿车,其实是美国福特公司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援助。这个时间也就是前几年的事情,在福特公司的技术援助下,高尔基汽车厂生产出以前苏联母亲河命名的伏尔加牌汽车,该车被誉为“苏联汽车工业的骄傲”和“社会主义的高级汽车”,并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七十五个国家。伏尔加牌轿车具有经久耐用、马力强劲的特点,受到了各国车迷的喜爱,比利时人称它为车轮上的坦克,英国人称之为能负重的马。
  既然福特公司可以提供技术对苏联支持,那日本应该也没有问题。苏联需要的技术,进口是不可能的,日本是敌国,扩大进口就相当于扩大和对方的依赖度,这是苏联最忌讳的问题,绝对是严防死守的。丰田和三菱就算是提供技术支持,汽车仍然会在苏联国内生产。
  要是没有今天这档子事,苏联也会着力引进国外技术及设备,只不过对象不是日本,几年后会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法国雷诺公司合作,新建生产轿车的伏尔加汽车厂,产品品牌为拉达。同时,通过技术引进,建立了年产十五万辆重型卡车和二十五万台柴油发动机的卡马河汽车厂。此阶段后期为产量稳定的成熟期,轿车新品种不断增加。七十年代,前苏联汽车产量突破了两百万万辆,随后到达二百三十万辆,居世界第五位,轿车产量比重从四十年代的十分之一到达了一半多。苏联汽车工业达到了发展历史的高峰。
  不过不是今天早上受到的一封统计数据,谢洛夫真的不会想到这个问题。早上谢尔瓦诺夫送来了一封统计数据,上面写着克格勃在全国的分支机构今年的汽车维修费,四千万卢布。看到这份账单的时候谢洛夫都凌乱了,怎么就能花这么多钱?
  还有一共从供应部门领取的轮胎,一百一十万只轮胎。这些车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在不间断的跑么?就算是这样也不会用这么多轮胎吧?经过简单的计算之后,谢洛夫断定这其中有猫腻,至于是什么猫腻,肯定是国企的固有毛病,浪费……
  “一定要让技术管理总局把行车记录仪尽早的弄出来,这太可怕了!”送走了两个日本人之后,谢洛夫让财政经费部继续给监控器材上拨款,四千万卢布,这只是汽车维修费的费用,算上其他费用,克格勃的支出不能想象,这是一年的,情况要持续个十年八年,这笔钱足够让技术管理总局连行车记录仪的生产线都建好再直接按在汽车上。
  “头,明天勃列日涅夫书记将会召开会议,需要准备一下么?”谢尔瓦诺夫走进来询问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准备。
  “不用准备,勃列日涅夫书记召开的是生产会议,我只是过去旁听一下,不需要进行特别的准备!”谢洛夫让谢尔瓦诺夫盯着日本人的动静,剩下的事情自己处理。
  从回到书记处开始,勃列日涅夫有时候会遵照赫鲁晓夫的意思召开会议,有着组织权利的勃列日涅夫这次召开的会议是和柯西金一起主持的,参加的主要是苏联部长会议下属的各大生产部门。包括煤炭部、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个大部门,当然还有农业部。
  谢洛夫真的只是旁听,下午他还要参加谢列平主持的司法会议,“煤炭部的同志需要注意一下,目前今年完成的进度还不到计划的进程,耽误生产会对我们国家的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第一书记对煤炭的供给非常关心,我们不要让第一书记失望!”
  “勃列日涅夫书记,柯西金第一副主席,煤炭开采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主要是运输和老煤矿的储量不足以继续支撑。而西伯利亚的煤矿还需要时间才能投产。”煤炭部部长面带难色的说出了自己的困难。
  “工作有困难需要克服,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国家的煤炭储量很高,困难不能成为煤炭部没有完成计划的借口。”勃列日涅夫虽然在指责,但口气远谈不上严厉。
  苏联的煤炭储量,如果按照六十年代世界的记录,应该占据了世界储量的百分之四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不过主要能开采的煤矿集中在乌克兰。苏联百分之九十的煤矿都在西伯利亚,而且苏联国内的露天煤矿屈指可数,几乎都快到北极圈了。
  “其实从成本和气候上,煤炭部的同志已经做的足够好,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认为主要还是我们国家的露天煤矿太少的原因,这件事我有些不同的看法。”谢洛夫想了一下开口为煤炭部部长打起辅助。
  “尤拉,关于生产方面你还是不太了解,但如果你有些建议的话,我愿意听一听!”勃列日涅夫的声音听不出来任何情绪,在这种公开场合他一直表现出原因听从别人意见的样子。
  “因为情报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在会议结束之后,我愿意在私下场合向勃列日涅夫书记和柯西金第一副主席汇报!”谢洛夫偶然想起了一个地方,是一座蒙古的煤矿,之所以还能记起来是因为,中国在这座煤矿上吃过亏。
  不要看苏联对待蒙古一般,但其实就算后来苏联解体,蒙古也一直有着亲俄的传统。不但政府层面是这样,就算是民间也有这种土壤。让蒙古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选一个,蒙古肯定不会选择中国。
  “好,会议结束之后,我和柯西金同志会和你谈谈的!”勃列日涅夫点头继续开会,还有一个重中之重就是农业问题,今年苏联的气候偏向干旱,粮食生产有些不如预期,在专门说了一下保证粮食产量的事情之后,这次的生产会议结束。
  “在蒙古靠近中国的边界地区,我们第二总局的同志曾经说过有一块地方,似乎蕴藏着煤炭资源,不过这封报告说的有些含糊其辞,现在我决定派人去考察一下。”谢洛夫把自己的消息说了出来。
  蒙古的克格勃工作并非是对外情报总局指挥,而是国内防谍总局指挥。这是谢洛夫升任克格勃主席后的工作调整,反正苏联一直认为蒙古是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那就没有必要让第一总局专门分出精力去做,蒙古对苏联是不设防的,国内防谍总局做工作正好。
  “有把握么?”勃列日涅夫本身的性格对于这种不确定的东西不是很看好,但考虑克格勃主席一般不会说谎,所以才又问了一句。
  “如果考虑到中国的内蒙地区煤炭的储量,还是很有把握的!”谢洛夫口中的煤矿是塔本陶勒盖煤矿,世界上最大的未开采煤矿,位于蒙古国,矿区煤炭储藏面积达四百平方公里,煤层厚度一百多米,共十六层,该煤矿属优质炼焦用煤,原煤出焦率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世界上的紧缺煤种。
  提一下中国,让勃列日涅夫心中的重视陡然提升,谈了几句之后让谢洛夫确认消息是否属实,“如果开采难度不大,这将是一块很好的能源来源地,我们的工作会更加顺利!”
  当然会顺利,靠近中国边界的地区,气候肯定比西伯利亚要优越的多。在修建一条铁路连接乌兰巴托到伊尔库茨克,就可以进入苏联的煤炭供应网络。
  晚上参加完司法会议的谢洛夫,回到卢比杨卡后给驻蒙古的克格勃机构发电,“立刻去蒙古南戈壁省进行合适煤矿的情况,地点一旦确定马上提交报告。”
  要不是蒙古后来用这座煤矿卡中国的脖子,谢洛夫肯定不会记得这块地方。现在卡脖子的条件不存在,蒙古没有和苏联叫板的条件?凭什么?就凭蒙古中央委员中三分之一的妻子都是俄罗斯人么?那些俄罗斯妻子中,里面也潜伏着克格勃的间谍,只要有异动,就会被苏联换掉。
  “谢洛夫主席,我已经和我们社长沟通过了,对于汽车合作的意向,其实三菱一直都很有兴趣,现在有了这个机会,我们愿意和美国福特一样提供技术和苏联汽车厂家进行合作,这是意向书!”中富道隆刚刚到卢比杨卡就拿出了意向书让谢洛夫观看。
  “我们只解决我们的问题,汽车方面的事情有相关部门的同志处理。”谢洛夫没有打开意向书而是说道,“剩下的事情你可以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地方党委谈了!我希望是长期合作供应!”
第462章
南越政变
  国家安全干部要给地方干部足够的尊重,至少不能让这些地方干部感觉到威胁。所以谢洛夫不能干涉地方政府的项目,让日本人和苏联政府谈这件事就行了。因为日本王子制纸想要趁机占便宜的木材摩擦,此时就到此为止。
  其实比汽车更加迫切的是相关的轮胎产业,一年不到报上来了这么多轮胎的损耗,一方面是苏联的轮胎制造技术确实要差一些,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还是苏联没有产天然橡胶的盟友,只能大批量的制造人造橡胶。因为橡胶的不足,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苏联的汽车产量,苏联制造的汽车越多,如果轮胎供应不上反过来会更突出这方面的问题。
  人工的还是不如天然的,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每次见到中国领导人都会询问橡胶的问题,他们肯定也知道苏联在这方面的短板,小小一个橡胶让会牵扯到苏联的很多行业。谢洛夫印象中这个问题苏联在冷战期间一直没有解决,好不容易找到了适合种香蕉的越南,没几年苏联自己就不行了。
  “印尼陆军快点政变,老子把你干了,就能解决苏联的橡胶问题了。”印尼之所以得到重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橡胶,粮食什么的到还在其次。苏联获得稳定的橡胶来源地,就能解开苏联汽车工业的一道封印,钢铁、石油苏联都不缺、缺的就是橡胶。
  资源确实是产能最大的瓶颈,第三帝国占据了整个欧洲的工业和苏联开战,从工业力量上是绝对在苏联之上的,但西欧那块地方除了煤炭之外,基本上只能种地。有工业力量也发挥不出来,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被苏联反推,这个事实谁也改变不了。后世中国的工业一片吊打世界的力量,从钢铁产业上面来讲早就超过苏联巅峰的好几倍,为何在军事上没有苏联和美国平分天下的样子呢,因为中国的铁矿石是进口的,控制所有海陆运输的国家是美国。
  就是这个差距造成了中国经济已经和苏联差不多,但却军事力量远远不如苏联,苏联国内的资源虽然成本高一点,但在所有方面都能支撑住国家的发展,中国的资源不够,石油要进口、铁矿石要进口、钢铁石油都被卡主脖子,中国就不能像苏联一样和美国对着干。
  “谢尔瓦诺夫,主席呢?”第一副主席伊特瓦索夫本来是过来找谢洛夫商量事情,却发现克格勃的一把手不在卢比杨卡,主席办公室里面只有谢尔瓦索夫这个机要秘书在分类文件。
  “主席去总医院看心理医生了,亚戈搭医生说主席心情不好是因为处理太多负面消息,应该多去做一些平和的事情,这个时间主席应该正在外面游荡,野餐或者在哪个游泳池当中。”谢尔瓦诺夫看了一下手腕上的机械手表道,“或者直接在哪个餐馆喝酒也说不定!”
  “我给阿拉格维餐厅打个电话问问。”伊特瓦索夫摇摇头离开了主席办公室。
  阿拉格维餐厅是一家特供餐厅,就在卢比杨卡广场不远的特韦尔斯卡亚大街。是贝利亚时期为安全干部设立,招牌菜则是格鲁吉亚菜,因为当时的总书记和内务部部长都是格鲁吉亚人,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但格鲁吉亚菜则作为传统保存下来。
  阿拉格维餐厅属于莫斯科少数有外高加索民族特色的餐厅,伊特瓦索夫便让人去找谢洛夫,所有人都知道现在的克格勃主席其实在阿塞拜疆长大。但很不幸的是扑空了,谢洛夫不在那里。
  阿拉格维餐厅谢洛夫以前会去坐坐,但是后来他发现了这座安全干部的特供餐厅,还有一批他感兴趣的文化工作者经常小聚,于是就开始尽量避免过来做客。同时把阿拉格维餐厅的很多包间安装了窃听器,收集一下赫鲁晓夫时期文化界解冻后,这些潜在的第五纵队心里到底有什么想法。
  没想到阿拉格维餐竟然会成了社会精英经常光顾的地方,到这里用餐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真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到这座安全干部特供餐厅找刺激么?或者认为在大环境的缓和之下,他们已经不用在害怕克格勃了?
  谢洛夫在第五十一小学的礼堂中,为这所学校的小学生伴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确实在陶冶情操,台上是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整齐合唱,旁边伴奏的人当中就有带着蓝色大檐帽的谢洛夫,熟练地拉着手风琴。
  燃烧吧,营火,蓝色的夜晚,我们全都是少年先锋队员。光辉的时代,今天已来到,我们的口号:“永远准备好!”勇敢又年轻,友爱的一群,我们准备去劳动和斗争。我们要永远站立在前哨,我们的口号:“永远准备好!”
  挺起了胸膛,嘹亮地歌唱,我们的队旗在前面飞扬。光辉的时代,今天已来到,我们的口号:“永远准备好!”大踏步前进,快乐地招手,全世界儿童,我们的朋友。我们要永远站立在前哨,我们的口号:“永远准备好!”
  高高地举起鲜红的旗帜,我们全都是工农的孩子。光辉的时代,今天已来到,我们的口号:“永远准备好!”
  稚嫩的童声吟唱着苏联列宁主义少年先锋队队歌,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地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谢洛夫好像看到了很小时候的自己,小学阶段处在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的阶段。这个阶段只要教师是一个负责人的社会主义园丁,通常是不会出现问题的,孩子还不到叛逆期,可以说非常听话。
  看着这群打着红领巾的苏联孩子,谢洛夫几乎想起了自己的小学时代,那个时候的条件还不算太好,在国旗之下同学们列队对着上方的红旗高喊着,“时刻准备着!”这也是苏联少先队的口号。
  “谢谢你,将军!没想到你的手风琴拉的这么好!”合唱完毕之后,学校的教导主任带着有些恭维的笑容握住了谢洛夫的手,一个学者不一定认识肩上的肩章几个星星代表什么,但绝对认识肃反工作者标志性的蓝色帽子,这可是磨灭不了的记忆。
  “只能说是熟练吧,谈不上好!”谢洛夫温和的笑了笑,两个月多以来他没做什么事情,常规的往克里姆林宫提交安全报告,同时还在监察某些不太老实的人,当然仅限于中央委员级别以下的干部,再者就是看看住房改造的地基打好了没有。
  一个星期之前,谢洛夫还向赫鲁晓夫报告了滨海边疆区水稻和玉米种植的成果,大丰收。他本人还获得了赫鲁晓夫的表扬,今年的苏联粮食确实减产了,但因为新开辟的远东集体农庄和印度、苏丹的进口没有出现问题,所以最终还在国家的承受范围之内。
  真实的历史中,苏联这应该是第二次动用国库购买粮食了,第一次是购买玉米的饲料,保证苏联畜牧业的继续发展,第二次则是购买小麦用于填补苏联粮食产量的不足,这两次难关都有惊无险的度过,从这方面来算,谢洛夫已经为苏联省下了至少五百吨黄金。
  这个功绩足够来一次苏联英雄的授勋,不过没人知道,除非事情发生,不然没人知道有多么严重的后果,所有人都认为粮食减产只是小事,没人会去算没有苏丹、印度和远东集体农庄的开垦,一旦出现旱灾苏联会怎么度过去。
  “头,伊特瓦索夫第一副主席刚刚来了电话,说总部有一个消息让你回去看看,似乎很重要!”就在这个时候谢洛夫的卫兵急急忙忙的走进来,在他的旁边耳语道。
  “知道了!”谢洛夫淡淡的答应了一声,然后侧着头对着眼前的学校领导和孩子伸手挥舞道,“再见教导主任同志,再见孩子们。”
  “再见,将军叔叔!”单纯的小孩子对着谢洛夫不断的摆手,年少的他们不认为一个将军和一个普通人有什么差别,他们只是觉得这个叔叔的衣服很好看。
  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克格勃顶楼会议室,谢洛夫审阅了收集到的情报,看着身边的几个总局局长带着羡慕的口吻道,“我们的美国同行真是无所顾忌,下手可比我们黑多了,直接就干掉了一个总统,哪像我们,总是小心小心在小心的摸清楚动静!”
  南越发生政变,杨文明等在例行会议上突然宣布夺取权力,并枪杀了其中唯一的反对者。吴庭艳经秘道逃离总统府,吴氏兄弟获悉政变军人允诺让他们安全出国,同意投降。在前往军事总部的途中,兄弟二人被射杀。
  南越的军事政变谢洛夫没有过多的关注,因为他也在进行同样的准备,只不过换了一个国家,但这件事让他想起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肯尼迪快死了。印象中两件事相隔不到一个月,应该准备一下了。
第463章
美国会干涉
  有一段时间,谢洛夫曾经考虑是不是提醒一下肯尼迪,好让肯尼迪和那些金融巨头干起来,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注意,万一肯尼迪赢了怎么办。少了这批贪婪的金融巨头,美国就会少犯不少错误,这不等于帮美国人忙么?所以肯尼迪还是死了好。死的还能让克格勃散播一些阴谋论,多好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情就在这里,明明我们什么都没做,结果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敌人,而那个大西洋对面的国家,在全世界捕杀共产党人,还在不断的推翻一个又一个不听话的政府,甚至连自己的走狗都不放过,结果他们是人类的希望,自由的典范,我们却成了泯灭人性、颠覆世界和平的国家。我们大清洗杀的人再多,有全世界饿死的人多么?有全世界范围内被捕杀的共产党员多么?”谢洛夫笑呵呵的看着自己的几个助手,懒洋洋地说道,“我们的美国同行总是在合适的时候告诉我们,对待敌人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双手该染血的时候,一定要染血……”
  “主席,你的意思是我们开始准备着手对越南进行干涉么?”萨哈托夫斯基中将面色严肃,似乎在很认真的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没有这个条件,第一书记的意思是在全面战争到来之前,我们不要主动介入!所以不能直接出面!”赫鲁晓夫改革的同时,肯定不会理会越南的事情。这点从上半年越南代表团的无功而返就能看出来了,不过这不是没有办法,这难不倒他,“社会主义阵营只有我们一个国家么?我们不介入,但吓唬一下美国人刷存在感还是轻而易举的,苏联不出面,难道不能请兄弟国家出面么?”
  其他都点点头,自己老大的意思是绕过自己出兵的限制,寻找两个可靠的打手代表苏联的态度,这个国家不能是中国,中国的军事力量只能代表中国自己。
  凭什么苏联就要单打独斗,一出事了就甩开膀子自己上,那些罗马尼亚、匈牙利都是干什么的?谢洛夫肯定不会让自己的盟国闲着,就算是不听话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一下,办一些苏联不好出面解决的事情。
  就拿阿尔巴尼亚来说,这个时代的阿尔巴尼亚也是有价值的,这个国家有一个领导人,是一位阿訇世家出身的领袖,对绿教知根知底,又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游击英雄,在法国镀过金,手段强硬,雷厉风行,无圣母心。这个人叫霍查。再有个三四年,伟大的霍查同志就会对任何国内有的宗教下杀手,把这个和平教教徒占据多数的山地国家,彻底变成一个无神论国家,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无神论国家。至少苏联和中国都不敢明目张胆的这么干。
  霍查明确提出,要在阿尔巴尼亚根除宗教,把这作为一个政治运动来搞。阿尔巴尼亚的清真寺、教堂、修道院被全部关闭,大部分被拆毁,小部分被改为公共设施。阿尔巴尼亚政府宣布,一切宗教及其团体均为非法。阿尔巴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神论国家”。修改《宪法》,把一切宗教活动视为非法。只要家里有《圣经》、《古兰经》,就会被判刑十年。有神父给婴儿施洗礼,直接判死刑。
  等到霍查成功了,谢洛夫就准备在苏丹、伊拉克这些国家试试水,不管阿尔巴尼亚提出的待遇是多少,谢洛夫都出双倍工资雇佣阿尔巴尼亚同志,把这些国家顽固的宗教势力一网打尽,估计到时候阿尔巴尼亚肯定能训练出来一批专门收拾宗教的干部,这批干部就是这个时代阿尔巴尼亚的价值。
  “给保加利亚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同志发电,请求援助,同时以克格勃的关系和朝鲜联络,让朝鲜同志抽出来一部分力量投入道北越!”谢洛夫在民主德国和保加利亚中间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觉得让保加利亚出面比较好,一方面是保加利亚和苏联的关系非常好,用起来放心,另外一个方面则是苏丹的问题,谢洛夫已经决定在苏丹的政变,由克格勃和斯塔西两个部门联手策划,这个时候在削弱民主德国的安全部门力量有些不太合适。
  谁出面呢?如果是以前的话,当然是谢洛夫出面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可他现在已经是克格勃主席了,总不能没事出国晃悠一年半载在回来。
  “我去朝鲜联络这方面的事情!”最终第一副主席兼第一总局局长萨哈托夫斯基中将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前往朝鲜商量派出武装力量代表苏联进入北越的问题。
  至于保加利亚那边,不论是两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安全委员会,关系都十分和睦。谢洛夫不需要专门派出一个干部去联系,只需要自己打一个电话就行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5/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