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1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404

  只要有苏联特工暴漏被俘,任何克格勃的领导人第一个反应都是营救,营救不出来就交换,没有人可以交换就绑架。全世界这么多美国人存在,克格勃最终会达成自己的目的。
  谢列平只是把克格勃当做自己向上的一个台阶,平心而论谢米恰斯内对克格勃的上心程度要比谢列平高的多。这点谢洛夫在和阿贝尔上校详谈之后也明确的说了出来,“我们部门的领导人换了,不代表我们的政策会换,我们的立场还是一贯的,那就是把敌人的好东西偷过来,谢米恰斯内主席已经打电话过来了,对你的事情非常关注。相信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正在准备对你的欢迎会……”
  “谢谢,谢米恰斯内主席,谢谢第一副主席。哪怕是最为艰难的时刻,我都坚信国家不会放弃我,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我无怨无悔。”阿贝尔上校此时已经换上了一身军装,身上的暮气似乎一下就消失不见,恢复了当代谍王的风采。
  “国家当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国牺牲的英雄,就算是国家暂时被牵制无法处理你们的事情,还有我们这些在国内的肃反工作者对你们营救。这不会因为领导人的更替而改变。身为一个肃反工作者,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无关于任何事情,就因为你是我们的同志。”在柏林火车站站台上,谢洛夫亲自送阿贝尔上校回莫斯科的火车。
  慢慢看着火车渐渐远去,谢洛夫抬起头做出一副思索的样子,过了一会才消失在熙熙攘攘的站台上,在阿贝尔上校到达莫斯科之前,行动执行部副部长门德列夫少将接到了谢洛夫从柏林发来的电报,电报上的意思很简单,把抓阿贝尔上校的当事人干掉。
  对于自己的对手,谢洛夫是比较了解的,由于美国的情报机关防止出现太强大的情报机构,所以采取的办法是不断的新建部门来分散情报机构的权利。这和苏联是不同的,谢洛夫虽然也一直在新建总局专门负责具体的事情,但所有总局都隶属于苏联克格勃。在和美国交锋的时候,有时候克格勃都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谁,今天可能面对的是中央情报局、明天面对的就是联邦调查局、后天没准就会换成国土安全局、国家地理情报局等等着这些部门。
  如果谢洛夫没有记错的话,美国这些情报部门会越来越多,到他上辈子记忆中止的时候,美国同级别互相不隶属的情报机构,好像有十六个。如果这些部门都集中在一起统一指挥,所能爆发出来的能量一点都不比克格勃要差,但是互相不隶属就会造成互相隐瞒,甚至互相争权的事情发生。
  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互相之间的龌龊又不是没有发生过,对于这种组织机构的对手,谢洛夫其实并不惧怕,和美国不同,克格勃在苏联情报体系中是毫无疑问的中心位置,对内务部和格鲁乌具有指导权,通常情况下格鲁乌的一把手都是克格勃进行指派,虽然没有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规定,但这确实是通例,如果这次谢罗夫大将度不过危机,谢米恰斯内可能就要考虑指派下一个格鲁乌的局长了。
  “这次你们斯塔西可以发挥一下,联邦德国是日耳曼人,你们民主德国也是日耳曼人,既然你们对面的家人要土耳其人做劳务,我认为民主德国可以适当的帮助一下他们。”翘着腿的谢洛夫很悠闲的品着咖啡,这不是在逼迫民主德国,现阶段民主德国和苏联是一个阵营的人,想要统一就只能跟着苏联走。换句话说冷战的结果决定着民主德国将过什么样的日子,谁都知道统一的好处,但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民主德国这边当然更愿意是自己统一对方,而不是反过来。
  “我准备联络其他同志,开放沿线的铁路帮助土耳其人进入联邦德国,报告我已经写好了,很快就会有答复。”把咖啡喝完的谢洛夫舔舔嘴唇意犹未尽地说道。
  “好吧,我会和其他部门联络,开放边界让土耳其人进入联邦德国境内。”从地理上面来说,从陆地上直接过来肯定比坐船要方便的多。只要东欧这边不介意,联邦德国是很愿意节省成本的,不过么,这可不一定是好事。
  “回头我会让第一总局把相关的文件转给你们,我们需要的是那那种贫穷,宗教气氛浓厚地区的劳工,君士坦丁堡周围的土耳其人并不适合,因为那边的宗教氛围不浓烈。”谢洛夫是要铁了心为西欧的多元化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了,谁都不能阻止他。
  “君士坦丁堡?”马库斯沃尔夫没有明白谢洛夫口中的意思,又补充道,“伊斯坦布尔?”
  “不,是君士坦丁堡。”谢洛夫不慌不忙的纠正,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的名字,谁承认那是土耳其的地方了?以后的名字嘛,叫苏维埃格勒也比伊斯坦布尔好听。如果这座城市能换取勃列日涅夫放过自己一马,那叫勃列日涅夫格勒也可以。
  “这次需要我们克格勃和你们斯塔西的通力合作,说不定五十年后我们要打着解放欧洲的名义进军,到时候没准大军所过之处人民会夹道欢迎。不要以为我是在说笑话,未来的局势取决于我们现在做了什么,到时候那些国家的和平教人口占据了十分之一,或者更多一点,谁还能保证这些现在开心的资本家还能笑得出来呢?”在这种关键时刻,谢洛夫是不吝啬于给自己的同伴一点心灵鸡汤的,跟着苏联走什么都会有。
  有未来记忆的好处在于,谢洛夫知道什么变化是对苏联有利的,而什么是不利的。这种西欧国家建设多元化社会的努力,对苏联就是有利的。今天联邦德国和那些西欧国家因为劳动力成本的节省而开心,以后有他们哭的时候。
  事实上联邦德国确实正在因为引进土耳其劳工的问题和民主德国沟通,不单单是和民主德国沟通,而是和沿线的所有华约成员国沟通。希望苏联这边开放铁路线路让土耳其劳动力进来,这就相当于困了有人送枕头。
  谢洛夫让顾问部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加上民主德国的内务部打招呼,对这次联邦德国的请求一路绿灯,开放土耳其进入联邦德国的线路。设立出来几个停靠的站点,但绝不能把土耳其人放到自己的国土上,各国所属内务部队要严格监视防止这些人赖着不走。
  这把火是要烧到对方的地盘,不能因为善意就把自己的立场给忘了。实际上东欧的缺人程度一点都不比西欧差,但要想让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资本家的节约人力成本上考虑事情,这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些国家又不会被追求利润的资本家绑架,管你什么劳动力成本问题。
  “相信联邦德国的资本家们,会非常感谢我们释放出来的善意,或者是一种名叫做善意的恶魔。”这个时候社会主义先进性就体现出来了,有克格勃的沟通,沿线国家一路绿灯瞬间就打通了从君士坦丁堡到波恩的线路。柏林站就是这条线路的最后一个停靠点,在这里休息之后土耳其人就会进入联邦德国境内,这条线路被民主德国定名为友谊之路。
  什么是效率,效率就是谢洛夫还没有离开柏林,就已经见到了一列满载土耳其人的列车停靠在这里,民主德国也对土耳其人表示了欢迎,斯塔西的士兵在列车台全副武装的站立,像是要枪决这些土耳其人一样,他们已经接到了马库斯沃尔夫的命令,确保这些人不会停留在民主德国境内。不得不说德国人这种特有的认真态度在起作用,接到命令的士兵体现了一名士兵的良好操守。
第299章
电子局长
  这造成了土耳其人对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不同的印象,这种印象会随着他们从这条路走的时间越来越长而逐渐加深,在土耳其人眼中民主德国是一个保留了普鲁士传统的国家,而联邦德国则是一个友善的国家,在后来几十年中土耳其在看到德国人的时候,通常都要问问对方是哪个德国的人。
  “这就是我一直坚持我们会赢得原因!”距离站台不远处的谢洛夫,坐在一块石头上对着旁边的马库斯沃尔夫说道。随着谢洛夫是视线,一群带着小白帽满脸络腮胡子的青壮年男子正在站台上休息,不亲眼看到这种冲击性的场面加深印象,他害怕自己未来会手软网开一面,俄土世仇可不是说说的,时代在进步,苏联和土耳其的关系也会进步,当年有英法阻止俄罗斯,现在的美国可不一定能亲自下场了。
  “联邦德国的领导人是一群猪么?这么多土耳其人,他们真的敢放进来?”没有亲眼见证马库斯沃尔夫还是不敢相信,现在事实摆在眼前,不由得他不信。
  “还不是因为柏林墙阻止了联邦德国从民主德国吸血,所以他们才做出了这种决定?追求利益的道路上,很多人会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这件事情从资本家的角度上理解就非常简单,联邦德国劳动力不够,本来他们可以用资本优势从民主德国源源不断的抽血,现在不能了,就签订了和土耳其的劳务协定。很正常!”谢洛夫站了起来拍了拍马库斯沃尔夫的肩膀道,“走了,看一眼就行了,这些大胡子没什么好看的……”
  在柏林墙修建之前,联邦德国有一个近在眼前的低成本劳动力来源地,就是民主德国。所以他不需要和任何国家签订这些引进劳动工人的协定,他们只需要专心致志的利用资本优势从民主德国吸血就行了。因为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在民主德国之上,而民主德国的物价很低,就造成了很多人用联邦德国的钞票买民主德国的东西,给民主德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所以柏林墙肯定是迟早要修的,因为不阻止这种吸血民主德国就谈不上发展。
  可以说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在早期和民主德国的贡献很大,可以说联邦德国的发展在柏林墙修建之前是两个德国的合力,结果造就了一个德国的奇迹。在柏林墙修建之后,民主德国才有了一个稳定的空间发展经济。
  “这次在民主德国呆几天?”在柏林的一座公寓内,刚刚把孩子哄睡着的叶连娜从谢洛夫的背后抱着这个男人,对于她来讲,谢洛夫就是一切。
  “时间还早,下个月回去,古巴领导人准备来莫斯科访问,也许今年我会很忙!”谢洛夫有些无奈地说道,如果没有估计错误,古巴导弹危机的导火索已经开始了。当古巴代表团离开莫斯科后,苏联就会开始准备着手让核导弹进入古巴。
  当然谢洛夫有一件事情还要办,那就是关于控制论的实践问题。来到民主德国之后,换了环境的谢洛夫才忽然发现,民主德国是一个绝好的实践场所。苏联国内遇到的阻力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先从民主德国发展关于控制论的实践更容易,这也会给苏联国内的控制论专家给予宝贵的数据。
  谢洛夫也不得不承认,一个国家有小弟的感觉就是好,可以在自己愁眉不展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先推出去一个试验品。去年八月份,莫斯科十二所大学进行了一场寂静无声但是意义重大的实验,十二所大学互相之间用计算机联网,出现了苏联第一个局域网络。虽说只是具备了象征意义,但其中的意义让所有计算机专家们都欣喜若狂。这个网络的出现证明,距离强推英特网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
  谢洛夫想要在柏林市首先进行组网,这件事情从克格勃内部要找人的话,应该是找第八总局局长舍瓦廖夫中将,克格勃组建以后,加密联络和解密的工作由第八总局负责,领导人就是舍瓦廖夫。克格勃和情报总局的解密人员不像他们的英美同行那样拥有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设备。
  比如,美国国家安全局从十年前建立伊始,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数据库。尽管苏联的电子侦察在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但它有另外两个优势弥补了这一不足。首先,它控制着苏联数学家和程序设计师中最优秀的力量,他们中的不少人常被召去为克格勃和情报总局工作。无论是美国安全局还是英国政府联络总部都不可能招募到如此雄厚的力量。
  其次,苏联的电子侦察来无疑问大大受益于谍报侦察,实际上重大的破译工作过去和现在都有赖于间谍收集到的电码密码。冷战期间向大使馆进行渗透像往常一样给了苏联破译工作很大帮助。
  从这点上讲,舍瓦廖夫中将其实手中掌控者苏联最为优秀的数学家和程序设计师,如果从柏林市进行组网的尝试,舍瓦廖夫中将的意见是必须要问的。他又不是谢洛夫这个半吊子,一定会进行先期调查,而不是一拍脑袋就干了。
  “舍瓦廖夫中将,有时间来柏林一趟,我们谈谈这方面的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时间?”谢洛夫拿着电话对另外一边的舍瓦廖夫中将说道。
  “这几天没什么时间,我很忙,一个星期之后可能会有时间去柏林。”电话另一头舍瓦廖夫中将的口气显然相当气急败坏,不知道是什么事情惹怒了他。
  “怎么回事?”谢洛夫有些好奇的问道,“我们的电子局长竟然这么沉不住气?”
  “美国大使馆的窃听器坏了两个,我正在想办法换新的。”舍瓦廖夫中将说道。
  “才两个,不是还有其他备用的么?”谢洛夫貌似无意的拽着电话线,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美国大使馆这种电子窃听器好像有四十个,“好吧,你忙完了再说……”
  让各大总局自己处理各自的事情才是最应该做的,谢洛夫给自己的定位是发展而不是干涉,他一个人的关注点肯定没有克格勃全体的关注点要多。比如对于联邦德国的渗透行动谢洛夫就从来没有过多的关注,但这方面的工作也一直都在进行,马库斯沃尔夫就在去年和第一总局合作了很长时间,这个工作的重点就是在败坏联邦德国的国际名誉。
  一些斯塔西特工被派到联邦德国境内,他们受命捣毁犹太人纪念碑教堂和小店铺,在墙上张贴反犹标语。克格勃策动的这些活动自然而然得到当地流氓和新纳粹分子的响应。三个月内,联邦德国当局登记在案的反犹太行动共有将近一千起。后来苏联的行动突然停止,但也早已破坏了联邦德国在国际公众心中的形象。联邦德国政治家和宗教活动家不得不饮下这杯屈辱的苦酒。《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波恩无力彻底清除纳粹遗毒》再好不过地说明了外国报界对联邦德国的普遍反映。
  以色列还曾经不止一次的对联邦德国政府提出抗议,还不忘了用民主德国敲打一下联邦德国的举动,让民主德国和以色列一直处在停滞的关系有了发展。
  一个星期后成功完成电子侦察的舍瓦廖夫中将终于到达了柏林,谢洛夫和马库斯沃尔夫一起迎接克格勃这位电子局长,舍瓦廖夫中将四十八岁,和很多苏联人一样,脑袋上有些地方支援中央的趋势。
  “你说的是去年的十二所大学联网的事情?你觉得我们应该首先从柏林开始组网么?我的第一副主席?”舍瓦廖夫中将有些狐疑的问道。
  “不错,这里是真正的冷战前线,我们和美国人的电子较量,首先将从这里开始。”谢洛夫加重了自己的口气道,“我们都明白,我们的起步比美国人要晚一些,但却并不落后,因为我们都在摸索阶段,美国人也不敢说自己在这方面一定比我们强!”
  谢洛夫这么做也是希望斯塔西能够更容易的覆盖住民主德国,其实也是在从侧面观察一下这方面的发展,控制论到底有没有一点实践性,将从民主德国的反馈结果来论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谢洛夫会为民主德国尽全力创造好一个环境,防止这个过程被打扰。
  “好吧,既然这样那就从国内调人,我们首先开始的地方是?”舍瓦廖夫中将问道,“是政府部门么?还是从人民军开始?”
  “都不是,是从柏林近百家高等院校开始。”谢洛夫做出一副抓取的姿势,低声说道,“学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群体,这个群体我们必须掌控在手里。如果在民主德国取得成功,下一步我们就推广到其他盟国的学校中。”
第300章
两场战争
  一直以来谢洛夫好像忘记了一个东西,苏联的问题不是苏联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普遍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既然这种问题都存在,那就不一定要首先在苏联国内解决。可以找出一个有这种问题的国家先开刀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控制论这个东西不一定有用,但万一有用呢,没试过谁知道是怎么回事?
  此时苏联的小伙伴们就有了价值,从忠心程度来讲,其实他本来应该从保加利亚开始。但从地理位置上则不同,他不相信在苏联的照料下,单单一个国家还会因为推广控制论出现在灾难。民主德国地处前线,要是真的有效果首先会把民主德国的风气改一改,民主德国的官僚阶层一定是存在的,但这个国家的官僚阶层对于苏联来讲,并不算多么强大,反对意见肯定不会像是在苏联国内这么强,暂时压下去并不困难。
  柿子还叫先捡软的捏呢?谢洛夫不会因为自己是克格勃的第一副主席,老大目前也够给力就不知道东南西北,真的把别的部门不当做一回事。只要有效果,未来来利用这些盟国在对苏联造成影响,这种迂回的办法一样可以被接受。
  “这种网络的建立,会让我们更加容易掌控住民主德国的动静。如果早知道你的目的,我应该把格雷斯科中将一起找来,我们两个总局一起行动可能会更加快速一些。”舍瓦廖夫中将等到马库斯沃尔夫走后,这么对谢洛夫说道。
  格雷斯科中将是监视调查管理总局的新局长,克格勃内部名列第七,和第八总局局长舍瓦廖夫中将共同进行电子调查方面的工作,只不过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两个总局加在一起,就集中了克格勃八成的电子侦察力量。
  “掌控民主德国的动静只是其中的一环,如果把目标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当中,就有些目光短浅了,打着学术的名义首先把网络扩大到整个华约当中,三年内我们就要完成第一步!”谢洛夫没有把自己的目的隐瞒,直接说道,“必须要把东欧和我们联盟捏合成一个整体,我们的科技和学术不比任何国家差,甚至单从一个国家的标准看来,祖国的科研人员远远比任何国家都要多,但我们的潜力远没有敌人要大,相安无事的理想者让其他部门继续去做吧,我们部门必须要主动干一些脏话,提高我们潜力的同时,还要消除敌人的潜力。”
  “第一副主席,你似乎对控制论情有独钟?我说实话,控制论学者的一些建议确实令人惊叹,但具体的过程有太多要商量的地方。你挑选民主德国推广这种理论我大概能猜出来背后的含义!”舍瓦廖夫中将话语中的意味很明显,这种迂回作战的方式已经表明了有些问题的严重性。
  “控制论是什么结果谁都不知道,也许效果不错,也许仅仅是理论上可以实行,这都没有关系,不成功我们就在想别的办法,但绝对不能连试试的勇气都没有。再者你的关注重点本来就是错误,对于我们克格勃来讲,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推广控制论,而是这个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和掌控!”谢洛夫提醒舍瓦廖夫中将注意真正的关键点,不要想太多职权之外的事情,把这个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当做是一个电子监控平台就行了,这也符合克格勃一贯的工作作风,至于控制论实践的,你可以先把它当做一摊狗屎。
  控制论体系万一有用,一个天然的敌人马上就会出现,这就是现在苏联经济运行的掌控者,苏联计划经济于发展委员会。这些专家数学家谢洛夫是非常尊重的,你不能说他们不努力,一个两千多万平方公里各种地理条件都不一致的国家,在他们手中能运转起来,而在市场经济中就变成了一片废墟,本身就说明了计划经济委员会的能力。但问题是,现在和斯大林时期已经不一样了,科技的发展已经让产品越来越多,消费的增长则让原来苏联简单的生活有些不切实际,这个运算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斯大林时期的计划能力。
  按照控制论学者的话,以现在的科技爆发能力,而过五十年苏联的计划经济委员会可能需要把整个苏联的大学生全部吸收进去了,开什么玩笑。别的部门还要不要存在了,人都进你们计划经济委员会了,其他部门干什么?天天看你们玩数学?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部门强大一些,谢洛夫还希望克格勃真的可以无所不知而又无所不能呢……
  哦?谢洛夫忘记了一件事情,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根本就没有五十年后的苏联。三十年后苏联就已经解体了,那些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数学家,倒是可以找个美国大学给人看大门。
  “现在的计算机运算能力其实并不能让人信任,我们的计算机生产的可能还需要加一把力量,”舍瓦廖夫中将有些感叹道,“第一副主席,我们不能等等么?”
  “世界上不仅仅有苏联的存在,想想我们首先把计算机网络推广到全世界的场景,如果我们的对手先完成了这件事情,反过来我们将面对什么样的困境?”谢洛夫低沉地说道,“计算机网络一旦被美国人掌控,我们本来的信息劣势就会更加明显,而如果反过来,我们就能反超,今天克格勃几十万人只能做到全世界的大事被我们迅速知道,未来的克格勃,能够不出办公室,就能对全世界的所有事情事无巨细的了解……”
  对于谢洛夫来讲,克格勃就是自己的一部分,这个苏联集合国家安全、对外情报、国内治安的军事部门越强大,他才能感到自己越安全。如果现在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到代替人的作用,他马上就会把看起来不是很可靠的力量统统换成机器。
  民主德国的计算机技术和次时代的苏联计算机技术进度差不多,当然这点谢洛夫是不知道的,这是舍瓦廖夫中将调查之后告诉谢洛夫的。
  “也就是说你需要一些编程专家和民主德国这边的专家探讨一下?没什么,可以!”谢洛夫明白了舍瓦廖夫中将的意思,这是很正常的,东欧国家又不是都说俄语。说到这谢洛夫忽然想起来计算机真的是个好东西,他可以借助这个计算机网络把苏联境内的其他语言消灭掉,反正未来只有俄语版,不懂俄语就去吃草,这比苏联用行政命令强压推广俄语更加令人接受。
  这不是谢洛夫和舍瓦廖夫中将第一天商量第二天就能出结果的事情,哪怕有德国斯塔西的配合,也不能改变两国专家需要时间磨合,再者生产计算机的厂家,以及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突破都需要时间,甚至克格勃去西欧偷产品做比较也需要时间。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波兰方面,在法国人有组织有预谋的配合下,阿尔及利亚现在全国烽烟遍地,波兰人似乎体会到了解放者的风采,阿尔及利亚人民军所过之处无不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接待。法国几十万大军似乎正在酝酿着一场决战,自我感觉良好的波兰人也是这么想的,他们似乎真的认为几百万阿拉伯人的支持,可以让阿尔及利亚人民军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这场决战应该会在下半年爆发,如果法国人输了,阿尔及利亚独立就已成定局!波兰人怎么看?”谢洛夫算了一下时间,觉得决战应该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到时候以法国人的尿性,趁着美国和苏联在古巴对峙的期间动手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如果不抓紧机会法国人就太白痴了。这么说美苏在古巴大眼瞪小眼的时候,会有两场战争在这个时间段爆发,一场是中国和印度,另外一场就是法国和波兰军事顾问团以及阿尔及利亚共产党以及民族解放战线联盟领导的人民军?
  “科尔津斯基同志心情相当不错呢?我看他太不把法国军队当回事了!”马库斯沃尔夫有些好笑道的回答道,“要不要我们帮助他一下,或者联络埃及在这场战争中起一点作用!”
  “没用的,埃及就算是全军出动,正面战场也很难击败法军,胜负的关键点其实是在时间上,如果我们的波兰同志聪明一点,把时间拖长并不是没有胜利的机会,但要是决战么?看运气吧……”归根究底这是波兰人自己冲上来的,本来谢洛夫还准备牺牲一下苏联的力量,现在波兰人自己跳出来档抢子,这也没什么不好。
  现在因为阿尔及利亚战争,法国人的赤字也居高不下,戴高乐在这方面的坚持已经有损于威信了,要是一场决战赢了一切好说,戴高乐的威望甚至可以达到巅峰,但要是输了可能会把货币改革的成果陪得一干二净,不过这对苏联是好事不是么?如果不是法国人执意要维持住自己殖民帝国的脸面,怎么会给苏联用法国人的钱打法国人的机会?
第301章
后继人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