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1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404

  “伊里奇,谢洛夫那个安全干部似乎对我们没有对第一书记这么尊重。”阿里斯托夫是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勃列日涅夫的副手。但其实赫鲁晓夫对阿里斯托夫谈不上多么喜欢,只不过前几年因为马林科夫集团覆灭,才提拔一批人进入中央主席团观察一下。阿里斯托夫就是其中之一,观察结果已经出来了,去年的二十二大后的中央主席团会议,阿里斯托夫又被踢出了中央主席团的正式成员行列。和福尔采娃变成候补委员不同,阿里斯托夫直接变成了一般的中央委员。
  “阿里斯托夫同志,这是很正常的,克格勃是保卫党和国家全责机构,谁是第一书记他就保卫谁,何况我们的第一书记还是部长会议主席。”勃列日涅夫的身体随着火车的晃动起伏,但装作没有听懂阿里斯托夫的潜台词。对于阿里斯托夫这个副手,其实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的观感是一样的,同样是不喜欢。
  阿里斯托夫的命运,另外一节车厢中的谢洛夫是知道的,这位仁兄是反赫集团的急先锋,但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倒霉的时间甚至比刚开始就被勃列日涅夫认为是最强大敌人的谢列平要早,可想而知什么事情最高都不要冲太快,没有好处。
  似乎这个年代很多国家的元首都原因做火车出行,这座专用列车让谢洛夫想起了此时另外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也很愿意坐火车出行。这座专用列车上面除了一批随行人员和服务员之外,还有两个连的克里姆林宫卫戍部队在其中,这些士兵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林科夫集团命令卫戍部队封锁克里姆林宫的时候,在其后赫鲁晓夫重新让新成立的秘密警察总局重新培养尾随部队,然后把这部分的职责从秘密警察总局分出来,新建了警察总局。
  可以说这些士兵也是谢洛夫的部下,和第九总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赫鲁晓夫的车厢中有一台收音机、茶几、沙发和一个办公桌。在角落还有一个储藏柜,里面放着一些酒类用来招待客人或者自己喝。
  踩着脚下的红地毯,谢洛夫进来报告目前的进度,大概两个小时之后会到达莫斯科。
  “尤里,坐一下吧,是不是呆在我的身边有些拘谨,这么快就想要出去?”赫鲁晓夫叫住了准备离开的谢洛夫,把桌上的文件合上问道,“对于国内安全工作,其实我知道你远远在这方面比谢米恰斯内更加适合,谢米恰斯内其实更加适合在党务或者政府工作,但舒里克说你的年龄是个问题!”
  “我对此没有任何不满,第一书记。从年龄上面来讲,我对今天自己能发挥的能力已经十分感激,全联盟都没有几个我这个年龄就荣升上将,负责全国安全工作的人。党和国家已经给予了我足够的重视,对此我只有感激。”千万不要以为谢洛夫是在拍马屁,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对现在的地位已经满意的不能在满意,一点都不是在装高风亮节。
  “你们克格勃要监督好国内的动静,二十二大的会议精神你也知道了,干部阶层必须保持流动性,让真正有能力的干部到适当的岗位上。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不适合继续领导人民!”赫鲁晓夫的意思已经十分明显,他当然知道这件事情会遭到反弹,所以才默认当年被分拆的内务部,有重新组合到了克格勃之下,把已经隶属于各个共和国和州委的内务总局的权利收回给了克格勃。
  赫鲁晓夫明显是要用强力机构保证自己的意志可以推行下去,这样有一件事情也就能说的通了,为什么赫鲁晓夫最后会再次提拔谢列平,组建党和国家监察委员会,把谢列平推到当年贝利亚的位置上。
  “我和谢米恰斯内肯定会把全联盟的所有动静都报告给你!”谢洛夫用少有的严肃姿态向赫鲁晓夫保证道。
  “不是你和谢米恰斯内,是你!”赫鲁晓夫又补充了一句“你在安全工作上比他要强!”
  这时候谢洛夫是不是要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事实上他真的是这么做的,在赫鲁晓夫面前表了一下忠心,然后便退出了车厢。现在谢洛夫有一项任务,应该找谢米恰斯内问问,同样的话是不是赫鲁晓夫也对他这么说过。
  两个小时之后,列车抵达莫斯科,已经等候在那里的车辆将中央主席团的成员纷纷接回自己的部门,“去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坐在嘎斯上的谢洛夫冷淡地说道。
  “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我们应该为了季库诺夫做一点什么?舒里克,石油工业部这个部门可是十分重要!”在谢列平集团中,因为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托尔斯基科夫不经常来莫斯科,所以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叶戈雷切夫实际上是谢列平集团地位第二的人物。经常扮演者出谋划策的人物。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我们不缺时间。以我们的年龄作为其他团体的横向对比,我们的年轻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所以这件事情我们大可不用着急,要缓慢的行动保证成功率!”谢洛夫不失时机的劝说道。
  “尤里,这不像你啊,你在克格勃讲究的不一直都是快速和准确么?”叶戈雷切夫笑了一声,一个以激进著称的劝说别人要慢慢来,不要着急,这太讽刺了。
  “因为其他部门不是克格勃!”谢洛夫的一句话让其他人都沉默了,没有管别的想法继续说道,“我们是对外工作机关,而你们其他部门则是在国内工作,其中的磨合和妥协相信叶戈雷切夫同志比我们更有发言权,在时间本身就对我们有优势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慢慢来,只要保证自己能成功,多费一点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过一会别人都纷纷告辞,谢洛夫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看着谢列平问道,“老书记,我想知道你对二十二大的会议是怎么看的。”
  “我就知道你今天有事,平时你不会主动来我这里的,进去说……”谢列平摆摆手又把谢洛夫招呼进去,问道,“你刚从国外回来,怎么会突然关心这个问题了?”
  “是第一书记让克格勃在国内安全上面做好准备,提了一下关于这方面的事情!”对于谢列平,谢洛夫是可以做到知无不言,这根大树倒了,同样没有他好果子吃。
  “我们的第一书记到了现在为止,还没有拿出一个如何安排退休干部的方案,那些被清理的干部怎么办?那可不是一小部分人,而是涉及全联盟几十万名干部的去留问题。”谢列平皱着眉头道,“我们的第一书记似乎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到了现在已经两个月了,我还没有在书记处听到他提起过解决办法……”
  “你不能问一下么?”话一出口谢洛夫就后悔了,因为他也觉得自己的问题过于白痴。
  果然就见到谢列平脸上升起一丝冷嘲之色,呐呐道,“说得好,应该有人提醒他。问题是现在谁敢这么做?连科兹洛夫、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甚至苏斯洛夫都在这个问题装作没有看见,其他人更加不可能有意见了,这当然包括我……”
第294章
反间谍工作
  其他人不提,谢列平自然也不敢提。这就是现在的问题,赫鲁晓夫的权利已经大到了别人不敢提反对意见,在中央主席团中敢和赫鲁晓夫面对面争辩的人只有科兹洛夫,而科兹洛夫恰好对这个问题也不重视,其他人自然更加没有话说。谢列平一直都在赫鲁晓夫庇护之下,他也不会因为这个问题和赫鲁晓夫争论,更何况这还涉及到了反斯大林的问题,在二十二大上谢列平也是根据赫鲁晓夫的想法,带头尖锐的批评斯大林,虽说他心中不一定想要这么做。
  二十二大的决议都是以大会的名义做出来的,一旦有人反对就会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的人为什么不反对?所有人都逃脱不了干系,自然不会在同一个决议大会的草案提出反对意见,哪怕大多数人在心中都在反对。
  谢列平的担心让谢洛夫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赫鲁晓夫真的很强大,强大的让其他人只敢把不满留在心中,现在的谢列平其实心中也有牢骚,但还远没有要反对赫鲁晓夫的地步,这点就在谢列平身边探查他心理活动的谢洛夫可以确定。
  “第一书记让我监控全国的动静,可能和干部轮换制有关。”想了一下,谢洛夫把赫鲁晓夫原原本本在火车上的话全部告诉了谢列平。
  “看来克格勃的限制又要被打开了,第一书记选择了让克格勃保护干部轮换制的推行?”谢列平一声轻笑,对赫鲁晓夫的安排不置可否,对这个常规办法没什么好评价的。
  “不知道!”怎么会不知道,谢洛夫自然知道克格勃一个部门在厉害也不会超过当年的内务部,赫鲁晓夫保护干部轮换制的动作也不仅仅涉及到了克格勃一个部门。按照历史上一年多之后,赫鲁晓夫就会任命谢列平为党和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席,把苏联的克格勃、检察院和法院所有执法部门整合。
  稍晚时间,谢洛夫离开了谢列平的家,在回到莫斯科后他还是不能忘记马上要到来的古巴导弹危机,必须要对那边的情况进行遥控,索性克格勃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更何况克格勃手中还有一个卡斯特罗的老朋友,尼古拉·谢尔盖耶维奇·列奥诺夫,此人会西班牙语,年代在克格勃驻墨西哥间谍总局工作。卡斯特罗因组织进攻军营被关了两年,出狱后在墨西哥流亡一年。在那儿卡斯特罗找到苏联大使馆,要求向同巴蒂斯塔作战的游击队提供武器。提供武器的要求遭到了拒绝,但列奥诺夫为他领导游击战争超人般的领袖素质而惊叹,于是开始同他见面并给以热情的精神支持。
  列奥诺夫认为卡斯特罗的政治主张既不成熟也不明确,但却注意到了他在控制自己亲手开创的“7.26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果断,以及情愿给自己未来的统治蒙上一层社会主义色彩的胆识。列奥诺夫还发现,卡斯特罗的兄弟劳尔和他的得力助手切·格瓦拉都认为自己是共产主义者。
  后卡斯特罗回到古巴,但列奥诺夫对他组织游击战前景的评价没有引起莫斯科的反应。
  甚至在卡斯特罗上台后,莫斯科仍然怀疑他抵抗美国压力的能力。古巴人民社会党也只是把同苏联联盟看成是一个战术步骤,卡斯特罗在党的老领导层中实行大清洗,使其瓦解,然后又利用这个党迅速控制全国局势。后来卡斯特罗又要求莫斯科提供武器以示支持,他认为这些可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古巴的玻利瓦尔。卡斯特罗的情报头目拉米洛·瓦尔特少校前住墨西哥同苏联大使及克格勃的间谍局举行秘密会谈。此后克格勃向古巴派出了上百名苏联人,旨在重建古巴的安全情报系统。这些人中有不少是西班牙共产党人的后代,国内战争后他们逃离西班牙在苏联定居下来。
  现在谢洛夫觉得是可以纠正这个错误的时候了,因为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迫在眉睫,谢洛夫需要一个人坐镇拉丁美洲,和卡斯特罗私交很好的列奥诺夫是最合适的人选,同第一总局局长萨哈托夫斯基中将商量之后,谢洛夫决定让列奥诺夫担任对外情报司的副司长,主要负责拉丁美洲克格勃情报网络的工作。
  这个建议得到了谢米恰斯内的认可,对于西半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连第一书记都十分重视,作为克格勃主席的谢米恰斯内自然更加积极,于是在三个克格勃领导人的支持下,列奥诺夫升任对外情报司副司长,立刻前往哈瓦那上任。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对手在情报上面的笨拙和缓慢,最终将不是我们的对手!”萨哈托夫斯基中将在任命列奥诺夫的时候给出了这样的评语。
  “对于古巴的情况怎么重视都是不过分的,今年一整年我准备在我们内部进行一场反间谍的运动。”谢洛夫对古巴的情况非常重视,虽说平可夫斯基已经被自己干掉了。但谁知道有没有第二个平可夫斯基出现呢?他可没有自信到只有克格勃能发展间谍,而中情局都是白痴,在苏联连一个人都无法策反,要说以克格勃和华约各国的同事工作能力,在本国出现一个服务于外国情报网络,这点谢洛夫绝对不相信。但要说有些个人会被策反,那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们的工作应该不会出现漏洞吧?”谢米恰斯内对谢洛夫的反应觉得有些大惊小怪。
  “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应该上面,我们的工作最不应该相信的就是个人情感,我宁可希望自己的部下都是机器人,这样更好管理。”对于谢米恰斯内的说法,谢洛夫直接当做是耳旁风,彼得波波夫、平可夫斯基哪个不是前程远大的军官,两人年纪不大就成了校级军官、一个是将军的女婿、一个是克格勃主席的秘书,这样的人都能被策划,还有什么不能发生的?
  在谢洛夫看来,整个苏联除了自己就没有谁是不能叛变的,后世的苏联连总书记都是叛徒,还指望一个人真的能为了国家就能抵御住诱惑?“希望什么事情都没有吧?如果有,那那些叛徒可不要后悔,美国人能给他们钱,我能要他们命……”
  “好了,你随意吧,对了,我们已经和美国人达成了交换的交易,下个月十号就在柏林完成,有兴趣走一趟么?尤里?”谢米恰斯内说道,“如果不行的话,伊特瓦索夫同志或者萨哈托夫斯基同志都可以代劳。”
  “不用了,正好我去一趟吧。表达我们对阿贝尔上校的重视。”谢洛夫直接把这个任务接了下来,印象中这应该是美苏的第一次间谍交换。苏联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这克格勃被逮捕的人员开始光明正大的营救,谁说世界上没有国家承认自己的间谍是英雄?说这句话的人简直不把苏联放在眼里。
  最近谢米恰斯内不断在匿名从真理报上发表文章,为苏联国际安全委员会的工作洗地,从这点上谢米恰斯内也是完全对得起自己的职务,竭尽全力的洗白克格勃给人的印象。至于那几篇文章谢洛夫还看过,文笔嘛,不评论……
  先来一点常规的排查,谢洛夫召集第二总局机关的干部,包括谢尔久科中将。长久在自己身边的干部绝对不会是叛徒,这点谢洛夫可以保证,一年来这样的人他已经埋了两个。处理的过程国内防谍总局机关的人都参与在其中,所有人都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同志们,坐!”谢洛夫简单的召集这些干部坐下,缓缓地说道,“作为国内防谍总局的一员,我本人很幸运的能和同志们在一起工作,为了祖国,嗅出并铲除叛徒!”
  “我们也一样,嗅出并铲除叛徒。”所有人都大声的回答道。
  谢洛夫冷淡的挥挥手,这几年来同一个口号他已经听了不下上千次,然而特别调查部还是随时都在追查问题,行动执行部还是在全世界追杀叛逃者。可见就算是天天把口号挂在嘴边也没用,不如随时的展开清查。
  克格勃国内防谍总局有一个权利,那就是苏联国内政府、军官在没有任务的情况下,私人出国旅游必须向国内防谍总局提出申请,这个范围是军衔上将以下、中央委员以下、地方州委副职以下、包括国有企业、和国防科技部门所有人都在这个范围之内。通常情况下没有人会违反这项规定,这也是克格勃的一个常规权利,谢洛夫就从这个方面进行入手,让国内防谍总局开始清查属于克格勃以及格鲁乌内部,有没有违反这项规定的人,如果没有,则开始清查军方的军官,最后清查干部。
  “都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了么?在这次清查中没有例外,把没有对我们进行通报,擅自出国的军官以及干部名单全部在一个星期之内交给我!明白么?”谢洛夫大喝道。
  “明白,嗅出并铲除叛徒!”整个国内防谍总局十几个部门的一把手全部保证道。
第295章
日常抓叛徒
  “所有涉案人员暂时限制出境,如果有人抗议,就让他们来找我。”谢洛夫阴测测的低声道,“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面前,是不存在特权人物的!”
  克格勃和格鲁乌的清查是最快的,两个情报部门已经身经百战,见得多了。这种常规清查不会让两个部门的肃反工作者都一丝的心理波动,他们本身就是苏联情报体系中的一员。在清查的同时,谢洛夫通过克格勃主席团会议拿到了主席团决议,作为这次清查的依据。
  清查行动虽然在暗中进行,但足够让克格勃的反间谍力量绷住心中的一根弦,作为一个情报部门,虽然不完全是,但克格勃一直以出现叛徒为耻辱。叛徒哪怕是多活一秒都不可原谅,作为情报主管的谢洛夫一直竭尽全力的维持克格勃行动执行部的工作,扛下了很多议论裁掉行动执行部的压力,就是为了给某些立场不坚定的家伙一个震慑。死刑固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解决办法,但现阶段没有比死刑更加有用的办法。
  克格勃想要在苏联境内隐藏着自己的动作,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就像是警察永远不会抓不到小偷一样,很多时候并不是警察无能,而是小偷的危害没有大到一定的程度,没有让警察有足够的动力而已。现在有了,谢洛夫命令从国内防谍总局发出,涉及到全国的反间谍工作拉开了序幕,各地国家安全局、内务总局同时出手将本地不符合规定的人名单上交,国内防谍总局则派人赶往各地调查。
  “我们的工作是必然要有成果的,如果没有成果,则意味着我们的失职,作为一个肃反工作者,敌人不存在的那天就是我们失去价值的那天。我们感谢美国人,是美帝国主义的蠢蠢欲动,证明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价值!”尤里·叶菲莫维奇·谢洛夫。
  “叛徒的出现就是一个常规事件,我们的工作则是铲除叛徒,叛徒向帝国主义提供情报彰显自己的价值,我们则通过铲除叛徒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个猫捉老鼠的游戏会永远的继续下去,直到苏联的所有敌人消失不见。”尤里·叶菲莫维奇·谢洛夫。
  “带领所有人民奔向共产主义,那是党中央的任务。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并不是涉及到所有人民,在我们肃反工作者的眼中,不存在全体人民这个概念。动物都存在基因突变,出现一两个叛徒完全可以理解,肃反工作者的眼中只有罪犯。”尤里·叶菲莫维奇·谢洛夫。
  “我们的敌人如此的强大,联盟绝对不能在异己分子这个问题上抱有幻想,今天放过一个叛徒,未来联盟就会出现一个情报网络。发现一个消灭一个,对待叛徒用什么手段都是政治正确,政治不正确的地方在于,为什么我们不能出国把军情六处炸了呢?”尤里·叶菲莫维奇·谢洛夫。
  在说服了克格勃主席团的全体成员之后,拿到了授权的谢洛夫调集了能集中的所有反间谍力量,对着所能影响到的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务人民委员会、以及苏联红军情报总局下达了清查通知,所有过程必须严格保密,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告诉。
  克格勃的纪律就是一切,对于内务人民委员会或者苏联红军情报局来说,一旦涉及到反间谍调查,两个部门就必须听从克格勃的命令,因为克格勃作为领导部门在情报领域负全责,就这么简单,没有为什么。
  渗透和反渗透贯穿了克格勃的日常生活当中,第一总局的工作的在于,通过对外渠道组织情报网络,同时还要反馈给国内消息,挖出潜藏在苏联内部间谍。所以反间谍工作当然也涉及到对外情报总局的工作当中。
  “我们在全球的情报网络不是光能吃饭,反馈回来的消息也能帮助国内防谍总局的工作。”萨哈托夫斯基中将说话的同时把厚厚的一摞文件,重重放在谢洛夫的办公桌上。这是第一总局从全世界反馈回来的可疑名单。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提倡严刑逼供,但叛国罪例外。”谢洛夫不为所动的说了一句话,随后拨通了技术管理总局的电话,“我是谢洛夫,调一批测谎机来国内防谍总局,对,马上!”
  放下电话的谢洛夫继续刚才的问题,“人类是最不能相信的,我这个人还是比较相信机器,至少机器不会骗人。”
  “可是机器出来的结果总是令人诟病,这真是一个讽刺的事实。”萨哈托夫斯基中将摇摇头说道,“我们部门以外的很多人,并不相信机器的结果。”
  “我相信就够了!”谢洛夫一声轻笑道,“总有人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实际上地球在宇宙中都只能算个尘埃,也许还算不上。我们指望上帝来保佑我们么,真是笑话……”
  测谎机这种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对于各国的情报部门只能算是一个常规检测手段,像是第一总局的驻外特工,经常要经受测谎机的考验,从反馈回来的结果上看,这玩意还算是比较靠谱,出现错误的案例和所取得的成功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谢洛夫说是相信机器,但是他更相信自己,侦测心理活动这方面他认为自己比测谎机更加准确,测谎机只是对他亲自提审的一个补充。
  从这次的反间谍行动开始,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迎来了很多其他部门的客人。这里是克格勃的中心,门前的捷尔任斯基雕像代表了以往的光荣历史。在著名的电影列宁在1918中,捷尔任斯基那句台词,“看着我的眼睛”这是电影《列宁1918》里,威严冷峻、目光似剑的苏联红军肃反委员会主席捷尔任斯基让叛徒浑身发抖、跪地求饶的一句台词。
  让我担任主审,对我来说有喜有忧。喜的是组织终于放手给了我破案的机会,忧的是凭我的资历恐怕还难以制服狡猾的对手,没有对付不了的贪官污吏,也不会有克格勃对付不了的叛徒。带着这种心情我开始按照克格勃主席团的命令?也更对不起头上戴的国徽呀。于是我信心十足地步入讯问室,正襟危坐在人面前保持着沉默和直视。半个小时过去了,双方依然是沉默静寂。随后我便发现对面的眼神不时地在回避我的目光,显现出一种内心的不安和焦虑。面对此情,我蓦然想起了捷尔任斯基审讯叛徒的场景,便正颜厉色道:“看着我的眼睛。”
  这场较量从开始就不会在公平的条件下发生,克格勃残酷手段名声在外,虽然一直在对民众进行洗白,但在干部群体中仍然令人不寒而栗。阴暗的审讯室,狭小的窗户、墙上快要掉落的墙皮,在心中有鬼的人心中,任何看起来很正常的东西都是考验。
  “为什么出国不在国内防谍总局中备案,相关规定你不知道?”
  “只是忘记了一次,对于偶尔的疏忽相信克格勃的同志们也应该理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