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387

  德国新战列舰技术性能蒙着一层朦胧面纱,世人对其服役时间也多有揣测。从它的开工时间和拿骚、赫尔戈兰两级德国无畏舰的建造工期来看,理应在1914年5、6月间完工,然后照例是持续数月的设备调试、磨合以及人员训练,形成战斗力最快也要到1914年底,而德国海军为它举行的服役仪式却是在6月底举行,且在稍早举行的海军操演中就已经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了。在基尔海军节期间,“国王号”向外国访问舰官兵及德国民众开放,参观照例仅限于甲板以上。从舰体规格和上层布局来看,人们很容易把它跟凯撒级混淆,对于这样一艘庞大的战列舰来说,区区1.6米的长度差距实在微不足道,何况火力配置一模一样,舰桥格局、桅杆样式也没有明显差别。
  4点25分,结束了下午茶的军官们各归各位,勤务兵刚将餐车推走,年轻勤奋的戈德上尉从通讯室带来了一份最新的侦察报告。隶属于德国海军的LZ-09号齐柏林飞艇在北海中部望见了一支奔着赫尔戈兰湾方向高速航行的舰队,目测有大型战舰6艘、中型战舰12艘、小型战舰25艘,这一侦察数据同早先U-44的报告高度吻合。
  “如果希佩尔舰队一直按照计划路线和速度航行,再有一个半小时就能跟英国机动舰队碰面了,而我们以目前的航速还需要两个半小时。”
  戈德上尉报告他的计算数据时没有明的提出建议,而是通过语句的安排顺序作出暗示。
  在心里略作盘算,夏树便建议英格诺尔下令提高航速。
  到现在为止,不论是侦察舰队炮击英国海岸还是公海舰队主力秘密出动,一切都按照夏树草拟、德皇亲批的作战预案进行,尽管如此,谨慎的英格诺尔还是犹豫了一下,遂于4点35分下令:第1、3战列舰分队,第4侦察分舰队,第1、5雷击大队,增速至18节;第2战列舰分队,第2侦察分舰队,第4雷击大队,增速至16节;唯支援分舰队和第9雷击大队继续保持15节的原有航速。
  这样一来,公海舰队主力将逐渐分成三个部分,由14艘无畏舰、15艘巡洋舰和23艘大型鱼雷艇组成的主力先锋,由15艘前无畏舰、5艘巡洋舰和22艘大型鱼雷艇组成的跟进部队,以及8艘鱼雷艇母舰、1艘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和10艘鱼雷艇组成的支援部队。两个小时之后,列于舰队前部的第1战列舰分队将与拖在最后的支援分舰队之间的距离将拉开到大约10海里。
  击退英国鱼雷艇群追击而发出战报之后,希佩尔所指挥的德国侦察分舰队就一直保持着无线电静默,好让对手无法利用无电线测向技术推测自己的方位。同时,分舰队旗舰“塞德利茨”号上的通讯部门密切关注着敌我双方的通讯信号。截收到LZ-09号的侦察报告之后,希佩尔迅速令“塞德利茨”和“毛奇”两舰弹射水上侦察机。两年前发明飞机弹射技术之时,美国人恐怕怎么也不会料想到,大洋彼岸的德国人会以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其投入实战。
  和所有新技术一样,飞机弹射并非百试百灵,或是操作人员过于紧张所致,或是飞机发动机本身还存在一些技术缺陷的缘故,“毛奇”号搭载的容克3-C在弹射过程中意外坠海,两名飞行员幸而无恙,但飞机严重受损,此次作战期间肯定是无法再用。希佩尔只好改派“得弗林格”号弹射飞机,由于“布吕歇尔”号因尺寸限制而未设计搭载水上侦察机,至此,整支侦察分舰队仅有“戈本”号还备有一架随时可以动用的水上侦察机。
  为纪念普奥和普法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的普鲁士名将奥古斯特·卡尔·冯·戈本,毛奇级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被命名为“戈本”号。在原版的历史上,这条战舰的大名同奥斯曼土耳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战前部署于地中海,战争爆发后为逃避协约国舰艇追击而驶往奥斯曼帝国,名义上转卖给土耳其人,却继续由德国军官和舰员驾驶,随后炮击俄国海岸而将奥斯曼帝国强行拉入大战,使得战火向近东和中东地区蔓延,协约国为此不得不将大量兵力消耗在远离主战场之处,奥斯曼帝国也最终走上了土崩瓦解的道路。令人称奇的是,当多数德国主力舰在斯卡帕湾的冰冷海底找到自己的归宿时,“戈本”号接连躲过了协约国的战后清算和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1971年才被出售解体。
  经夏树之手设计的毛奇级战列巡洋舰,防御水平和动力配置均优于历史原版。为在开战之时拥有一支尽可能强大的“侦察分舰队”,夏树略施手段,使得1912年被派往地中海执勤的德国主力舰从“戈本”号变成了实力稍逊的“冯·德·坦恩”号,与之搭档的轻巡洋舰“布雷斯劳”号则强于该级战舰的历史版本,四座双联装150毫米舰炮的火力配置能够轻松应付绝大多数先期建造的协约国巡洋舰。
  经过近40分钟的搜索飞行,从“塞德利茨”号上成功弹射起飞的编号为R-024的容克3-C侦察机终于望见目标。在700米的飞行高度上,观测员威廉·阿特纳军士通过一副双筒望远镜纵览这支英国舰队全貌:司令旗悬挂在一艘威风凛凛的狮级战列巡洋舰上,紧随其后的是另一艘狮级战巡,然后是狮级改进型,1913年秋天服役的“玛格丽特女王”号,另三艘战列巡洋舰则是两艘不倦级和一艘无敌级,它们的吨位、布局、性能相差无几,属于典型的攻强守弱型,其装甲厚度甚至不及德国海军的初级战巡“布吕歇尔”号,防护设计存在较为严重缺陷——当然了,在世人经由实战过程得出这一结论以前,它们仍是英国皇家海军颇具威慑力的主力舰艇。
  依照平日训练所掌握的要领与技巧,阿特纳军士通过对多艘英国军舰的舰艏扬浪情况进行细致观察,判断这支英国舰队的航速在20节左右,较早前德国潜艇的侦察结论慢了不少。就技术而言,英国战巡的最高航速均在25节以上,轻巡洋舰更是以航速见长,以24节航速编队行驶不难,难的是长时间保持这样的高航速。以这个时代的冶金锻造技术,即便是动力技术更加成熟可靠的英国海军,机器设备在大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也很容易发生故障,但相比于德国人,英国新型舰艇的最大优势在于燃油锅炉减少了司炉工的劳动强度——因为存在燃油供应方面的顾虑,德国海军仅在他们颇为看重的新式巡洋舰上设计搭载了燃油锅炉,迄今为止,他们建造服役的无畏舰全部采用燃煤锅炉,热效低、负荷大,舰艇性能由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德国海军总参谋部编订的飞行条例中,明确要求己方飞机和飞艇在执行侦察任务时,与敌方舰艇的间隔距离应超出小口径速射炮的有效射程,以免至关重要的侦察情报因为航空器被敌人击落而无法传递到己方舰队。因此,在进行了大约5分钟的盘旋侦察之后,由海军士官弗洛里安所驾驶的R-024调头返航,准备将这至关重要的消息带回希佩尔舰队去,恰好从“德弗林格”号弹射起飞的R-030也飞抵这一区域,顺理成章地接替R-024对英国舰队实施跟踪侦察。
  此时从弗洛里安的视角远望海际,德国侦察分舰队所在的方向已有两条隐约可见的烟柱,这两支肩负不同使命但实力颇为接近的前卫舰队正在相互靠拢,这场大海战的序章注定将由它们携手揭开……
第2章
接触战
  谨守海军飞行条例,附属于“塞德里茨”号的水上飞机R-024安然完成侦察任务并调头返航,在此过程中,多艘英国轻巡洋舰相继开火,但它们的舰炮受到仰角和射程的限制,没有一发对这架德国侦察机造成实质威胁,而从“德弗林格”号起飞的水上侦察机飞行员冯·英瑟德尔海军少尉则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年轻贵族。看到友机已在往回飞,他决定在执行侦察任务的同时给英国人制造一些混乱。
  于1912年投入生产的容克3-C是胡伯特航空专为大型战舰研发的双座水上侦察机,它采用戴姆勒4缸水冷活塞式发动机,输出功率110马力,无风状态下可持续飞行4个小时,其特点是机体轻巧、结构坚固、操作平稳,绝对速度和机动能力并不属于它的强项。
  德国海军的日常训练操演中,容克3-C大多数时候都只是执行侦察警戒和炮火校正任务,飞行人员仅在临近战争爆发的最后两个月接受了空中投弹的理论和实践教程,进行了几次投弹训练,人工投弹的攻击精度差强人意,倒是配备给侦察机使用的H-13型航空炸弹受到了飞行人员的一致好评,这种采用触发式引信的炸弹全重5公斤,以破片杀伤的方式对对舰艇、陆地的无防护人员实施攻击,运输可靠、使用方便,臭蛋率也很低。此番出征,各载机舰皆配发了这种轻型航弹,而在先前炮击英国海岸的过程中,希佩尔舰队先后弹射了两架侦察机,为便于校射联络,它们需要在千米高空持续盘旋,遗憾错过了轰炸英国本土的记录性荣誉。
  辨明敌方旗舰位置之后,冯·英瑟德尔少尉令他的观测员将机上所载两枚H-13装好触发引信,然后驾机绕到英国舰队后方,开始沿英国舰队纵线飞行。海面上的这支英国舰队,战列巡洋舰和侦察巡洋舰的主副炮皆为常规设计,火炮俯仰角受炮座结构所限,难以进行有效的对空射击,而47毫米速射炮和机枪所受的射角限制虽然更小一些,但它们的原始用途仍是海上防御,观瞄手段及射速、射程都存在极大的技术局限性。在这架德国侦察机飞近舰队时,英国舰员们还能通过速射炮和机枪对其构成威胁,而当它飞行在舰队的正上方时,反而进入了多数以炮座或支架为依托的速射炮、机枪的射击盲区,英国舰员们只好从内舱取出步枪,在甲板上仰天开火。
  凭着直觉估判,英瑟德尔海军少尉对他的副手高喊道:“抛掷第一枚!”
  5公斤的炸弹不足以产生呼啸而下的刺激效果,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落了下去,飞机上的两个人都探出身子,眼巴巴地看着它迅速变成一个黑点,然后在一艘英国巡洋舰后方二三十米处炸起一团白色的水浪。
  少尉正惋惜着,只听噗的一声轻响,右侧机翼的蒙布被子弹钻开了一个窟窿,虽不至于影响到飞机的正常飞行,但严格来说,它意味着英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击伤了德国海军的水上侦察机。
  “抛掷第二枚!”少尉高喊一声,只等副手将炸弹抛下,他当即后拉操纵杆,同时加大油门,促使这架带有极轻微伤势的容克3-C缓缓爬升。戴姆勒发动机卖力地发出低沉的嘶吼声,片刻之后,一个并不震耳的轰响从下方传来,观察员洛尔军士当即兴奋地喊道:
  “炸中了!哈!炸中了!”
  冯·英瑟德尔少尉忙不迭地探头去看,这还真是“有心栽杨杨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第二枚匆匆抛下的炸弹正好命中了敌方的一艘战列巡洋舰,落在它前舰桥与烟囱之间的甲板上,海风迅速吹散了爆炸产生的烟团,但烟团之中火光犹见,有可能是炸弹引发了火势。
  在炮击英国海岸的过程中,希佩尔舰队先后击沉了英国海军的两艘护航军舰和多艘高速鱼雷艇,这枚航空炸弹已非大战爆发以来德国海军给对手的第一份“见面礼”,但它仍创造了航空器在这场战争中对舰艇的首次命中记录和首次毙伤记录——冯·英瑟德尔少尉和他的搭档此时还不知道,他们投下的炸弹当场炸死了英国皇家海军“皇家公主”号战列巡洋舰上的一名军士,另有四名水兵不同程度受伤。
  受到这枚炸弹的刺激,英国舰队对空射击的火力陡增,在R-030爬高之后,几发47毫米速射炮弹从机翼近旁飞过,若是它们装有延时引信并进行了适当的设置,这架木骨蒙皮的水上侦察机很可能被复仇的弹片撕成碎块,但是,1914的武器技术同1944相差不止一个等级,绝大多数人的战争思维还处于平面模式,英国舰队徒劳地发射了好几百发小口径炮弹和不计其数的子弹,最终只能目送德国侦察机带着胜利的战报“逃之夭夭”。
  接踵而至两架德国水上侦察机出现在这片远离陆地的海域,英国舰队指挥官,现年43岁的勇将戴维·贝蒂,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但他手里既没有新的作战情报,也未获得直接的侦察报告,因而无从判断德国人的真实意图。等到第三架德国侦察机——或许是最先出现并返航的那架,从舰队西南方向飞来时,贝蒂做出了应对部署:一艘韦茅斯级轻巡洋舰、一艘积极级侦察巡洋舰及六艘驱逐舰加速脱离编队向西南海域作警戒侦察,同时,由旗舰“狮”号向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大舰队主力发电通报己方遭遇德国侦察机的情况,而对“皇家公主”号遭到轰炸并蒙受轻微伤的状况则隐去不谈。
  在英国机动舰队的西南方海域,以22节航速编队航行的德国侦察分舰队也在差不多时间进行了部署调整,5艘战列巡洋舰由单线行军纵队变为梯状战斗队形,6艘轻巡洋舰分为两队,三艘马格德堡级轻巡洋舰“马格德堡”号、“斯特拉斯堡”号和“斯特拉尔松德”号担当舰队前哨,两艘实力相对较弱的科尔堡级巡洋舰“科尔堡”号和“美因茨”号连同该级改进型“罗斯托克”号拱卫在战巡编队的右后方。
  1914年8月7日下午5时56分,英国侦察巡洋舰“积极”号的嘹望员望见西南方海面有柱状烟云,于是发出了“前方15海里疑是敌舰”的警报信号。理论上,这一警报的发出不免有些冒失,因为一艘使用劣质烟煤的货船航行时同样可以产生浓厚的烟柱,但大战刚刚爆发,形势尚不明朗,大量船只滞留港口或调整航线以避开那些可能沦为战场的危险水域,而这片海域又处在德国侦察舰队返回赫尔戈兰湾的最短航线上,各种因素及其相应的概率集合在一起,使得瞭望台上的英国水兵做出了一个符合实情的推断。
  几分钟后,海面上出现了三根军舰桅杆,前出侦察的英国巡洋舰和驱逐舰悉数进入战斗状态,并由“积极”号以灯光信号询问对方身份。
  对方未作任何回应,而是继续保持当下的航向与航速。又过了一会儿,海面远端可清晰望见多丛烟云,更多的军舰桅杆也陆续出现在了海平面尽头。
  6时11分,英国侦察巡洋舰“积极”号的嘹望员发出更正报告:“前方10海里发现以三条轻巡洋舰为先遣舰的敌方舰队。”
  仅仅一分钟后,呼啸而至的6英寸炮弹证实了嘹望员的判断——那三条先遣舰确实是德国人的轻巡洋舰,它们在接近18000米的距离上率先开火,炮弹悉数落在了“积极”号前方数百米的海面。通过历年的炮术交流,英国海军业已形成了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那就是德国海军舰艇的射击精度优于俄法等国,跟精进勤奋的日本海军大致处于一个档次,仅仅略逊于英国海军。这些炮弹之所以远远偏的,排除三艘德国巡洋舰的射击指挥员集体发挥失常的可能性,余下的原因就只有一个:舰炮射程所限。
  休说是无畏舰,在1900年之后建造服役的前无畏舰和准无畏舰,主炮射程多数都超过了2万米,而在冶金铸造以及火药、弹道技术获得大幅提升以前,大口径舰炮才具备足够远的射程,6英寸舰炮的射程有1.6万米就属正常水平,像“积极”号这样一艘使用4英寸舰炮的侦察巡洋舰,将舰炮升至最大仰角也只能将炮弹打到1.5万米,射击精度则无从保证。
  随行的六艘英国驱逐舰,舰炮口径无一超过4英寸,眼看只能在交战之初被动挨打,拖在它们后面的“法尔茅斯”号果断调整航向,这艘韦茅斯级轻巡洋舰以全部8门6英寸炮向左舷前方打了一次齐射,炮弹从“积极”号和六艘驱逐舰头顶飞过,最终在三艘德国巡洋舰左侧海面激起8根白色水柱。虽然未挨对方皮毛,气势毫不逊色!
  接下来的几分钟,三艘德国巡洋舰同“法尔茅斯”号互轰两轮,炮弹落点越来越接近各自目标,英国海军的“积极”号巡洋舰则率领本队六艘驱逐舰全速前进,一面将德国巡洋舰纳入己方的有效射程,一面密切关注着更远处海面那些渐渐露出狰狞面容的德国战列巡洋舰。
  6时23分,位于梯形战列首位的“塞德利茨”号,四门前主炮突然喷射出橘红色的光焰,雷鸣般的轰响声在海面上久久回荡。
第3章
强弱相对
  伴随着一阵凄厉的尖啸声,4颗305毫米口径的重磅炮弹以磅礴之势落至海面。顷刻间,这些重达400多公斤、速度超过700米每秒的高爆弹在海面激起一团团柱状水浪,雪白的水浪还未升至最高点,下方陡然发生巨变——极其剧烈的爆炸在瞬间形成了硕大的、宛若花团绽放的浪潮,向上腾起超过了先前水柱的高度和宽度,向四周飞溅直落数十米外。等到水浪纷扬落下,留在空气中的大量水珠颗粒形成水雾状,在明媚的阳光下折射出晶莹璀璨的光芒。可惜的是,此时此刻,现场成百上千双眼睛里看不到一星半点的欣赏和赞美,反而充斥着恐惧与敌视。那些破浪无情的钢铁舰体在炮弹掀起的激浪冲击下飘摇颤动,水浪席卷而上,反复冲刷着本已洁净的甲板和炮座,无处可避的舰员们已然变成了模样狼狈的落汤鸡,更让他们感到心悸的是,自己的舰艇唯有越过危险重重的开阔海域才有施射鱼雷击沉敌方大型战舰的微弱机会,在此之前,舰沉人亡的几率高得令人沮丧!
  英国舰员们的内心还在必死与求生之间挣扎徘徊,更多的重磅炮弹已经劈头盖脸地砸了过来,好在德国舰队的梯状战列是正面朝向这边,五艘黑鹰旗招展的战列巡洋舰暂时还只能用前主炮射击,可即便是半数的火力输出也让首当其冲的几艘英国战舰官兵叫苦不迭——德国战列巡洋舰装配了当时最先进的蔡司立体视式测距仪,其基线长达6米,测距所需时间短且精度高,两艘毛奇级还采用了四座三联装主炮的配置方式,火力集中度较传统双联装主炮更高,而“布吕歇尔”、“塞德利茨”和“德弗林格”的前后两组双联装炮塔亦采用了视野极佳的背负式布局。
  三艘马格德堡级轻巡对一艘韦茅斯级轻巡,五艘战巡对一艘积极级轻巡加六艘E级驱逐舰,交战伊始,德国舰队占据压倒性优势,英国机动舰队的先遣舰几乎只有挨打的份。与此同时,德国侦察舰队的成员之一,轻巡洋舰“美因茨”号,独自落在了舰队后面,倒不是出现了机械故障,距它不远的海面上,两架灰色涂装的容克3-C型水上飞机仿佛掉单的小鸭子,形单影只地飘在水面。一架是最先发现英国舰队行踪并返航报告的R-024,另一架则是用航空炸弹击伤英国战列巡洋舰“皇家公主”号的R-030,它们在此暂作休整,等候“美因茨”号提供燃料。未由各自的载机舰收回,是因为五艘战列巡洋舰此时已编成战斗队列,若要将侦察机从水面吊起,它们必须减慢航速,这势必影响到接下来的舰队战斗,而且在激烈的炮战中,它们的甲板随时可能被炮弹命中或遭弹片横扫,呆在后面反而会更安全一些。
  驶近相邻而泊的两架水上侦察机,“美因茨”号上的德国水兵们接连抛下多个绑着救生衣的铁皮油壶,由机上的飞行人员用带挂钩的木杆将它们逐一捞起,再将燃料注入飞机油箱。整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为了保密起见,德国海军早先的训练和演习并不包括这一内容,直到开战前才召集全体舰载机飞行员进行了临时集训,而此时的天气虽然晴朗,劲风卷起大浪,给这种海上补给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这场难度颇高的“趣味竞赛”中,冯·英瑟德尔少尉和洛尔军士这对搭档表现得更加默契,他们率先捞足4个油壶,给空了大半的油箱加满了优质燃料。少尉遂用信号灯向“美因茨”号发出通讯信号:燃料已足,状况良好,请求起飞!
  从“戈本”号上起飞的R-026,首要任务是密切监视英国机动舰队主力舰只的动向,德国侦察舰队与英国先遣舰只的炮战并没有己方侦察机进行弹着点校射。“美因茨”号接连向前方海面正在实施炮击的旗舰发了三遍信号,终于得到回复:侦察机起飞·执行校射任务。
  带着脆耳的轰鸣声,R-030在海面上蹒跚滑行,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它终于挣扎着离开了水面,带着对胜利的懵懂憧憬飞向那片炮火愈烈的海面……
  经过十来分钟的炮战,以一敌三的英国巡洋舰“法尔茅斯”号舰身已有多处起火。它的8门6英寸舰炮均为单装,且配置在防护效果不甚理想的半封闭式护盾型炮塔内,前甲板及舰桥两侧的3门舰炮已有2门哑火,炮位四周躺着多数名生死不明的炮手,鲜血横流的场面触目惊心,右舷舯部的舰炮遭炮弹直击而损毁,全舰火力几乎减弱了一半,尽管身处逆势、境况糟糕,勇敢的舰员们仍冒着敌人的炮火搬运弹药、控制火势,而在他们后方,一列威风凛凛的英国战巡正高速驶入战场。
  屡遭敌方炮弹侵袭的“法尔茅斯”号,炮战之中也已多次命中敌舰,相比之下,试图进行鱼雷攻击的“积极”小队就憋闷多了,还未进入鱼雷射程,驱逐舰“自由”号和“拉厄提斯”号便相继蒙受致命性打击,“积极”号和余下的四艘驱逐舰也因敌方凶悍的主副炮火力不断受创。为免全军覆没的惨淡下场,因近失弹而出现舰体进水的“积极”号轻巡洋舰开始率领幸存的四艘驱逐舰调头撤退,而在离开战场之前,它们向4000米开外的三艘德国轻巡洋舰发射了9枚鱼雷,尽管无一命中,却迫使三艘德国战舰转向规避,为“法尔茅斯”号暂时减轻了负担。
  6时37分,斜阳渐渐沉向海平面。此时仍值夏季,距离完全天黑还有将近两个小时。在这片喧闹之海,划空而过的重磅炮弹一次次发出刹车般的尖叫声,英国舰员们以惊人的勇气面对德国战巡编队的猛烈炮击,而现在轮到德国人品尝这种滋味了——一根根巨大的水柱在“马格德堡”号、“斯特拉斯堡”号和“斯特拉尔松德”号周围升腾。海面仿佛沸腾了,到处是跃动的火光和翻滚的水浪,数千吨的钢铁舰体在汹涌澎湃的浪涛中颠簸摇摆,舰艏旗杆上的德意志海军战旗一次次被海浪吞没,一次次重新迎风招展。甲板战位上的德国舰员们不仅要同狂虐的水浪相抗争,更要时刻警惕那些无迹可寻的弹片,即便一发落在数十米外的炮弹,也可能向他们伸出死神之手……
  “马格德堡”号,这艘历史上早早触礁沉没并把德国海军通讯密码本“奉送”给俄国人的不幸之舰,在大战爆发时是德国海军作战序列中最为先进的轻巡洋舰之一,同级四艘除“布雷斯劳”号追随“冯·德·坦恩”远征地中海外,其余三艘皆配属于希佩尔指挥的这支侦察舰队。设计建造之初,在时任德国海军总参谋部技术处主管兼造舰总监的约阿希姆王子主导下,马格德堡级不仅装上了效率出众的胡伯特蒸汽轮机,还采用了带舷弧的舰艏设计,因而拥有十分出色的高速性能。因为配备了双联装150毫米舰炮和全封闭式装甲炮塔,该级巡洋舰无法通过增加装甲厚度提高生存性能,但纵向肋部结构、18个防水隔舱以及舰体全长的45%为双重底,这些设计大大增强了它们的抗沉能力。
  就在英国战巡编队加入炮战后不久,一枚343毫米的重磅炮弹落在了“马格德堡”号左舷海面,猛烈的爆炸轻而易举地撕开了它那仅有60毫米厚的舷侧装甲带,长达1.2米的破口正好处于6号和7号隔舱的相邻位置,导致两个隔舱同时进水。在闷热的内舱泡个凉水澡似乎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可从破口压入船舱的海水堪比高压水枪喷射出的水龙,当场就有多名德国水兵受伤,其余人也被突如其来的爆炸震得晕晕乎乎,不论受伤的没受伤的,下意识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紧撤离——同这一时期建造的德国无畏舰一样,马格德堡级巡洋舰的各防水隔舱不设横向舱门,人员进出只能通过位于上下层舱室之间的纵向水密门。这样一来,即便惶恐失措的德国水兵们只顾了逃生,等他们顺着竖梯通道爬到上层船舱,也还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冷静下来,在同伴们的帮助下关闭水密门并向指挥室报告损伤情况。
  上百吨海水汹涌灌入6号和7号水密隔舱,这艘德国轻巡洋舰的舰身很快出现了倾斜,所幸伤势未及锅炉和轮机舱室,“马格德堡”号仍保持在先遣战列之中,与两艘同级舰一道向撤退的英国前哨舰艇射击。几分钟之内,它们的炮火三次击中“法尔茅斯”号,那艘犹用尾部舰炮还击的英国巡洋舰火光汹汹、狼烟滚滚,乍看去已是重伤难救,其实只要能控制住火势,在设备齐全的港口还是就能得到妥善并迅速的修复。
  距离拉近了一些,先后加入炮战的6艘英国战列巡洋舰渐渐对三艘德国轻巡洋舰形成了威胁,位于末位的“斯特拉尔松德”号竟接连挨了两发12英寸炮弹,第一发打断桅杆天线后落海爆炸,惊出德国人一身冷汗,接下来的第二发就没那么便宜了,它直接击中位于舰尾的三号主炮塔,猛烈的爆炸瞬间摧毁了这座装配150毫米舰炮的双联装炮塔。在爆炸的当口,整艘巡洋舰就像是被一个隐形的巨人以重拳狠狠捶击了一下,舰尾下沉而舰艏上翘,许多目睹此景之人皆为它的舰体感到担忧,唯恐它的钢铁骨架出现无法修复的断裂性损伤。三号炮塔内的2名军士及8名炮手悉数阵亡,爆炸烈焰还在供弹通道内引发了一场几近致命的危机。若不是英国炮弹的引信过于敏感,哪怕它再迟0.01秒爆炸,这艘德国巡洋舰就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受创的“马格德堡”号一面向右侧隔舱注入等量海水以保持甲板水平,一面依从旗舰“塞德利茨”号的指令带头转向,从而规避英国战巡由其射程之外打来的炮弹,“斯特拉尔松德”号上的官兵们亦一边灭火一边救治受伤人员。至此,双方前哨舰之间的战斗黯然落下帷幕,而由两国海军耗费巨资打造并被视为战略武器的新型主力舰,战列巡洋舰,则开始它们在战争史上的首次对决。
第4章
天生敌手
  6时42分,在海军少将弗朗茨·冯·希佩尔的指挥下,五艘德国战列巡洋舰组成的阶梯形战列敏捷而整齐地右转4个罗经点(每个罗经点为11度25分),由舰艏对敌改为舷侧对敌。各舰主炮随着舰艇机动而相应转向,高昂的炮口始终对准远处海面上那支纸面实力略胜一筹的英国战巡编队。
  从外部视角看,这些外形简练、气势磅礴的德国战巡就像是在进行日常训练一般,舰上既看不到急促慌乱的身影,也没有忙中出错的情况出现,可是在舰舱内部,每一个岗位上的每一名舰员,此时莫不怀着紧张而又忐忑的心情等待即将到来的战斗。
  舰桥上部的射击观测室里,通常是一两名资深军官带一群年轻的军官、士官的搭配,他们利用自己在训练操演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熟练运用蔡司立体视式测距仪。在舰队完成转向之后,旗舰“塞德利茨”号上升起了“对应射击”的信号旗,这意味着各舰的射击目标为敌方舰队阵列中相应位次的战舰——由前往后,德国舰队的战斗序位是“塞德利茨”、“德弗林格”、“毛奇”、“戈本”、“布吕歇尔”,英国舰队则是“狮”、“皇家公主”、“玛格丽特女王”、“澳大利亚”、“新西兰”、“无敌”。由于英国战列巡洋舰为六艘,较德国舰队多出一艘,所以处于德国战列最末位的“布吕歇尔”号直接跳过敌方的“新西兰”号,将“无敌”号视为目标。
  视线拉近,德国战列巡洋舰那些看似庞大其实一点都不宽敞的主炮塔里,先前的连番射击已将其变成了钢铁外壳的大蒸笼,即便排风扇一刻不停地抽入新鲜空气,炮手们仍汗湿衣襟。对于口径超过6英寸的火炮,炮弹装填已非常人臂力可为,从早期的多人抬杆到20世纪的机械辅助,技术含量和装填速度不断提高,炮手们所需付出的体力越来越少,但这项工作的环境依然对人们的体能和精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选派到炮手岗位的通常都是年纪轻、身体壮的水兵,而他们的直接指挥官,炮长,必须兼具经验、胆识、技能以及判断力——纵然拥有了当下非常先进的全舰统一射击指挥系统,在真正的战斗中,舰桥观测设备和舰内通讯线路随时可能受到破坏,要想维系战舰的战斗力,就必须依靠炮塔自带的观瞄设备,有时甚至需要直接的目视观瞄,在这种情况下,炮长的发挥至关重要。
  由于全封闭式炮塔构造和运作环境的特殊性,电话线和扩音器取代了传音筒,射击参数通过电气管线在参数仪表上显示,而在极度恶劣的状况下,还可以采用人工传递信号的传统方式。
  “水平标的285.23,仰角11.45,右-左轮射,装填普通弹。”
  炮长以他铿锵有力的男中音清晰地传达着射击指令,紧接着,弹药库内的口令声遥相呼应着,所不同的是,炮长们逐一重复着炮击的方位坐标,底层弹药库内的军官喊的则是“装运普通弹……两枚(三枚)”。
  在齿轮链条转动的咔咔声中,近千磅的炮弹经由长长的供弹通道——穿过两道可随时关闭的防火门——提升到主炮塔内。在历史上,德国海军要经历多格尔沙洲之战的惨痛教训才能领悟到这种保险设施的重要性,而如今他们拥有一位杰出的年轻设计师,霍亨索伦皇族的约阿希姆王子,许多看似不起眼但在战争当中意义重大的细节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就已经考虑进去了。
  早已等候在通道口的德国炮手们,用麻利而准确的动作将提升上来的炮弹移转到各门主炮所对应的滑轨内,然后按下机械开关,用电动撑杆将它们推入炮膛,再打开同样通过供弹通道运送上来的金属发射药筒,从中取出定量的发射药包,填入炮膛,炮门关闭。炮手们条件反射式地高声喊道:“X号炮位准备完毕!”
  片刻之后,炮塔内部的扩音喇叭里传出音调拔高了一拍的男音:“交替轮射第一发,开火!”
  心潮澎湃或是淡定自若的炮手们当即踩下击发踏板。“交替轮射”通常意味着双联装或三联装主炮的一门火炮率先射击,再根据弹着点调整参数,继而以其他火炮实施射击,周而复始,直至齐射指令下达,再以全部火炮一齐射击。轮射模式通常用在炮战的初始阶段,适合快速的校调射击参数,亦能够减小校射阶段的弹药消耗。
  大口径舰炮开火时的声势振聋发聩,封闭炮塔内的音效尤甚,炮手们却对此习以为常。刺耳的轰鸣声还在舰内回荡,附在他们身上的“冻结魔法”就已瞬间失效,他们果断放下塞在耳孔里的手指,按照各自的分工进行炮弹再装填,炮门开启之时,未被排尽的硝烟倒灌而入,转眼功夫便又被排风扇排出。整个过程中,炮长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炮塔测距仪的观察口,十数秒之后,“远了”、“近了”或者“偏了”的炮击结果就会从他们嘴里蹦出来。
  这五艘德国战列巡洋舰上,当全舰统一射击指挥系统正常运作时,主炮射击参数的调整并不需要炮长们“劳神”,有了弹着点的观测结果,校正参数很快就会通过参数仪表传送到各炮位。
  “水平标的284.73,仰角11.42,轮射第二发……开火!”
  在电动机的驱动作用下,庞大而沉重的炮塔迅速而准确地完成了微调,因而在射击指挥官的“开火”指令落音后,整艘战舰伴着接踵的轰鸣声而发出一阵又一阵的颤动。
  从盘旋于英国舰队头顶的德国海军侦察机上看,率先开火的德国战巡编队远程炮击精度颇高,旗舰“塞德利茨”号第四轮射击就对英国旗舰形成了跨射,采用三联装主炮的“毛奇”和“戈本”也在差不多同一时间找准了目标,就连在海军操演中射击成绩历来处于中下游的“布吕歇尔”号也有不错的表现。当然了,隔着1.8万米的距离,夕阳的光线又对英国舰队稍稍有利,德国战舰上的观测人员判断弹着点远近显然不如侦察机飞行员这样直观,因此,这架从“戈本”号上起飞,编号为R-026的水上侦察机不断向己方舰队报告校射信息——如果机上载有可以即时通话的电台,观测员便能带着饱满情绪高呼:告诉塞德利茨号的炮手,他们干得非常漂亮,继续保持跨射,很快就能把敌人的旗舰揍扁!
  可惜的是,在20世纪初期,无线电台是极其笨重的大家伙,无线电通话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德国侦察机需要用信号灯或飞行机动的约定方式发动消息,通讯效率很是令人捉急,好在勇敢的R-030及时赶来,为自己的同伴分担了一些困扰。
  6时46分,德国战巡编队开火后不到一分半钟,“狮”号领衔的英国战巡编队不甘示弱地发出了炮鸣。在“费希尔老爹”的努力下,英国海军在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建造上牢牢占据领先优势,使得德国人始终处于追赶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英国主力舰都在按照最初的设计思维进行建造,对精于机械的德国人所建造出的新战舰,他们予以了极大的关注,而通过各种渠道所收集的信息也让他们看到了德国战舰的一些成功之处。圣文森特级无畏舰四座三联装12英寸炮的设计便是对德国拿骚、赫尔戈兰两级战舰悉数采用三联装主炮的积极回应,而随后建造的不倦级战列巡洋舰也采用了相同的主炮配置,以至于建造完成时的标准排水量超出原始计划3500吨,达到2.3万吨,舰长、舰宽也有相应增加,造价亦较预算计划增加了30万英镑,建成服役时号称全世界最快最强的主力战舰,与之相应的是最厚处仅有9英寸的水线装甲带,炮塔正面和指挥塔重要部位的装甲也仅有9-10英寸,而同时期建造的德国毛奇级使用口径更小、重量更轻的11英寸炮,其炮塔、司令塔和水线主装甲均为11英寸,防御水平已与拿骚级无畏舰相当。
  作为无敌级的改进型,英国海军的不倦级战列巡洋舰共造两艘,首舰“澳大利亚”号,次舰“新西兰”号,皆在戴维·贝蒂指挥的机动舰队当中。炮战开始之后,勇猛如狮的贝蒂可不像对手那样循规蹈矩,他果断下令旗“狮”号及随行其后的同级“皇家公主”号联手攻击希佩尔的旗舰“塞德利茨”,其余四舰则对应攻击德国舰队战斗序列中的另外四艘战巡,即:“玛格丽特女王”对“德弗林格”,“无敌”对“布吕歇尔”,“澳大利亚”、“新西兰”分别攻击“毛奇”、“戈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