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3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7/387

  通过简单而巧妙的战术策略,马奎尔和他的陆战兵们以微乎其微的代价攻占了一座只有两栋建筑的小岛,并迅速肃清了岛上的意大利守军。
  根据旅部的作战方案,马奎尔所属的团在协同奥匈帝国军队攻占这几座彼此相邻的岛屿之后,下一个目标是会同友邻部队攻入威尼斯面积最大的岛屿,也即主岛。该岛集中了威尼斯一多半的建筑物,其中不乏历史悠久、气势恢宏的大型建筑,常住人口达数万人,而且经由一座4公里长的铁路桥与亚平宁半岛的陆地相连。
  在威尼斯之战打响以前,联军用制导炸弹摧毁了这座始建于上世纪中叶的跨海大桥,使得意大利守军只能通过水路与外界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守军的士气,降低了意军防御体系的坚韧度。
  马奎尔和他的士兵们奋力攻下的小岛,实际上是离主岛最近的“踏板”,但是,两者之间依然隔有两百多米宽的水面。要在意大利守军的枪口下实施强渡,仅以血肉之躯显然是难以办到的。
  英勇的海军陆战兵们原地休整了一个多小时,在此期间,奥匈帝国陆军部队的士兵们陆续搬来了机枪、迫击炮以及轻型步兵炮,作为进攻主导的火力支援。战斗从清晨打到半上午,交战双方似乎都已疲倦,周边的枪炮声听上去稀疏了不少,但这仅仅是一种迷惑人的假象。
  伴随着一阵别样的轰鸣声,多艘浅灰色涂装的小型舰艇从东面驶入威尼斯城区水道。它们有的是常见的内河炮舰,有的是近海巡防舰艇,还有的是登陆舰艇,甚至是临时改装的民用船艇——要想攻占威尼斯这样一座城市,光靠飞机、大炮、步兵当然不行。战役还未发起,联军指挥部便从的里雅斯特、埠姆、普拉等海军基地调来尽可能多的登陆舰艇和吃水较浅的轻型炮舰,在奥匈帝国舰队的掩护下开抵威尼斯东岸,将数以千计的联军士兵运至威尼斯城区。
  尽管这些舰艇在联军进攻威尼斯之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的数量和运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高强度战斗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奥匈帝国军队只好迅速征调多瑙河上的炮舰、巡逻舰前来支援,并向亚得里亚海沿岸居民征募快船、游艇参战。
  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联军占领了除主岛等少数几个岛屿之外的大半个威尼斯,付出的代价是阵亡四千有余、受伤六千多人,另有三十艘舰艇战沉,数十艘受创。舰艇船舶的损失,固然有意大利海军夜间突袭的原因,但也跟这些舰艇防御力不强、适应力较差有很大的关系……
  联军舰艇渐渐靠近主岛,两军交火骤然升温。水面,炮弹激起的水柱此起彼伏,密集之时宛如狂风暴雨。那些悬挂着奥匈帝国旗帜的炮舰战艇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前行,进占相邻各岛的奥匈帝国军队也以各式武器进行支援。不多久,城区东岸忽地传来了雷霆般的轰响,那便是奥匈帝国引以为傲的重炮部队!
  刺耳的尖啸声破空而来,瞬间转化成为刺眼夺目的光亮和地动山摇的震撼。在奥匈帝国炮兵部队的连番轰击下,威尼斯主岛已然成为了“灾难现场”,放眼望去,满目尽是残墙断垣。
  重磅炮弹掀起的烟尘久久飘荡在意大利守军的头顶,几栋被炮火引燃的建筑无声地吐着火舌与浓烟。受此压制,威尼斯主岛的守军炮火趋于停息,那些悬挂奥匈帝国旗帜的舰船连忙加速向前冲去。
  眼看着它们即将靠岸,残破建筑和瓦砾堆里突然迸射出橘红色的炮焰。在相隔只有三四百米甚至更近的距离上,意大利人的炮弹几乎一打一个准。转眼功夫,便有七、八艘舰船中弹起火,有的迅速倾覆,幸存者只好弃船跳水,有的强行冲岸,继续忍受意军枪炮的洗礼。至于那些未被直接击中的,不管受创与否,都竭尽全力将所载战斗人员送到近岸位置,只待“卸货”完成,便迅速向后撤离。
  就在这时,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轰鸣声从东面传来。基本掌握了战场制空权的联军航空部队,以相对分散的小梯队飞临威尼斯,对己方地面部队焰光信号弹指引的攻击目标展开精准轰炸,或是在自由狩猎的过程中找到并攻击守军火力点……
  在一个视角不错的观察位置,马奎尔麾下的专职狙击手卡德维尔下士久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炮火纷飞的战场,时不时向他的同僚们做“现场解说”:
  “真糟糕,又一艘炮舰被打中了,噢……它爆炸了,像一团礼花那样……”
  “登陆的士兵还不到一个连,他们被敌人的机枪压制在了游船码头下面,压根爬不上去,爬上去也是死路一条……”
  “噢……又一艘轻型登陆艇被击中了,好在多数士兵都下船了,伤亡应该不会太大,但他们登陆位置离岸边还有三四十米,能躲过敌人机枪和迫击炮坚持到岸边的也许只有一半人,也许连一半都不到……”
  马奎尔咳嗽了两声:“难道没有一点好消息可以带给我们吗?”
  卡德维尔下士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的狙击手,首先得益于他与生俱来的好视力。这个正在王牌狙击手之路上大踏步迈进的爱尔兰青年朝对岸观察了一会儿:“我们的轰炸刚刚摧毁了敌人最有威胁的一个火力点,瞧那爆炸场面,意大利炮手被他们自己的弹药炸飞上天了!”
  紧接着,狙击手朝更远处扫视了几眼,声音略微雀跃:“哈!瞧瞧,那是我们的‘突击者’,至少有一个中队!”
  坐着休息的陆战兵们纷纷爬起来看,马奎尔却一动不动地呆在原地,用不冷不热的语气说:“噢,终于轮到第2陆战团的小伙子们接受命运女神的考验了。”
  二战前期,出于对英作战的考虑,德国和爱尔兰联合研发并装备了多款两栖战车,它们后来在同盟国军队登陆英伦及攻掠中北美诸地的作战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二战结束时,德国人装备各型两栖战车4000多辆,爱尔兰海军也装备了1200余辆,它们之中性能最好、状况最优的得以在战后继续服役,余下的经过甄选,型号较老、战场实用性较差的直接报废退役,型号较新、战场实用性较佳的封存入库。
  基于“皮亚韦河锁链”之战囊括了威尼托南部的沿海地区,特别是有威尼斯这样一座得天独厚的海滨堡垒,新联合王国在将第1、第2海军陆战旅派往意奥战场的同时,还紧急启用150辆突击者II型两栖战车,随同60辆现役的突击者III型一并运往奥匈帝国。
  突击者II搭载的本国轰炸机通用的半球形机枪塔,以两挺12.7毫米机为主要武器,可搭载6000发机枪弹;突击者III的性能和战场定位更接近于两栖战车,搭载的是“巡逻兵”战车的标准炮塔,K-40型42倍径75毫米炮和7.92毫米同轴机枪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强有力的近距离支援。
  这些两栖战车的空载重量均在20吨以下,其重量和尺寸适合通过铁路进行运输部署,而在登陆作战行动中,它们比炮舰更为机动灵活,较民船更为坚固结实,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把战斗人员运送上岸,而且为他们提供持续的掩护,使得登陆部队的突防能力大为提升。
  片刻过后,卡德维尔下士低声道:“快往北边看,那边还有一个中队!”
  跟新联合王国皇家空军的飞行中队一样,海军两栖战车中队相当于连级单位,其常规编制为12-16辆战车,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威尼斯相对狭窄的水道一列摆开,看上去还是颇具阵势的。
  经过持续半个小时的轰击,外围的奥军重炮暂时安静下来,但这并不妨碍城区内的联军炮兵继续向主岛的意军火力点实施压制。作为第二波攻击群投入战斗的新联合王国海军两栖战车,在航行途中跟撤回来的奥军船艇交错而过,一方军容齐整、士气昂扬,一方队列杂乱、灰头土脸,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不过,再帅气的出场也不足以让敌人放弃抵抗,这些两栖战车在从两个方向抵近威尼斯主岛之前,同样经受着守军炮火的考验,它们坚实的装甲车体若为意军炮弹直接命中,同样是车毁人亡的结果。
  这个时候,已经将前进基地推进至意大利境内的联军前线航空部队再度杀到,三五成群的战斗机使用非制导式火箭弹猛烈轰击意军阵地,战术轰炸机继续施展百步穿杨的绝技,时而摧毁整栋建筑,时而引爆意军炮位上的弹药,意大利文化的一大精粹,还有意大利人在近一个世纪里逐步树立起来的大国雄心,便在这隆隆爆炸声中化成了灰烬……
第177章
攻陷威尼斯(下)
  硝烟弥漫的视野中,数十辆蓝白迷彩涂装的两栖战车从两个方向逐渐逼近威尼斯主岛。
  经过了前一阶段的炮火压制和空中打击,岛上意大利守军的防御火力明显减弱,战场上升腾散落的水柱数量明显减少,可即便如此,仍有十辆左右的两栖战车在航渡登岸途中遭守军火力毁伤。
  眼见两栖战车群抵达了奥匈帝国士兵拼死打开的登陆场,后方指挥官令旗一挥,又有两个中队的两栖战车部队投入进攻,再加上低空掠过的联军战机,隆隆的轰鸣声回荡在每一个参战者的耳际。
  这种低沉雄浑的声响,使联军将士们军心振奋,令意军官兵们情绪低落。
  两栖战车的航渡速度并不快,但威尼斯城区的水道最宽也就几百米。不出一根烟的功夫,运载陆战兵开赴主岛的第二梯队以微乎其微的损失顺利靠岸,那些搭载75毫米炮的III型战车继续掩护陆战兵向纵深挺进,而搭载12.7毫米机枪的II型战车纷纷退回水里,分头朝着临近的几个岛屿散开。
  见此情形,马奎尔对麾下的陆战兵们招呼道:“先生们,我们的渡船来了,收拾好装备,准备出发!”
  陆战兵们毫不迟疑地拿起武器装备,跟着马奎尔来到了延伸入水的台阶旁,而在这个时候,与之协同作战的奥匈帝国陆军部队也过来了一名尉官和一名士官。
  “我部奉命跟你们并肩作战。”这名尉官用流利的德语说道。
  “是的。”马奎尔以稍显生涩的德语回答,“让我们并肩作战,赢得胜利!”
  尉官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并不多言。
  不一会儿,两辆突击者II型战车突突地驶近。前面一辆的车长从敞开的机枪塔舱盖探出身子,吼了句带有南部口音的爱尔兰语:“嘿,伙计们,你们这儿有几位乘客?”
  马奎尔大声回答:“新联合王国海军陆战队12人,奥匈帝国陆军……大概有七八十人。”
  车长应道:“我们这一共有50个位置,只能卖50张票。”
  马奎尔转过头,用德语对正眼看着他的奥匈帝国军官说:“先生,它们只能容纳50人,我们有12人,你们可以上38个,余下的人得等下一次了。”
  这名奥匈帝国军官年纪不大,模样颇为精干,胸前佩戴着一枚卡尔皇帝军队十字章和一枚优秀军事服役奖章。他礼貌而有风度地点了点头,然后对跟在身旁的士官交代了几句。
  士官跑回建筑物,招呼一队就地待命的奥匈帝国士兵整装出发。
  跟装备精良的新联合王国海军陆战队不同,奥匈帝国陆军有许多部队还用着陈旧的武器,包括半个世纪前开始服役的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一战前列装的M-1905重机枪,以及外形怪异、性能平平的布拉格-II轻机枪,只有为数不多的精锐部队,才装备斯太尔M-1933半自动步枪和斯柯达M-1926型轻机枪这类性能优良的武器。
  幸运的是,眼前这支奥匈帝国陆军部队属于后者,士兵们身形健硕,精神饱满,每个步兵班至少装备有一支直弹匣供弹的M-1926轻机枪和两支M-1933半自动步枪,几乎每个步兵的腰带上都挂着长柄手榴弹。
  待第一辆突击者II型两栖战车靠过来,马奎尔身先士卒,一跃而上,然后帮着麾下的陆战兵们登车。紧接着,那些头戴贝恩多费尔式钢盔、身穿野地灰色军装的奥匈帝国步兵们也动作麻利地攀上了这辆两栖战车。在载员全满之后,车长高呼一声“出发”,这辆两栖战车尾部喷出一大股青烟,带着突突的轰响声重新调头驶向交战双方展开激烈争夺的威尼斯主岛。
  在拥挤的车厢里,来自爱尔兰的海军陆战兵们和来自奥地利的步兵们摩肩擦踵,紧密无间。他们偶尔彼此相望,留给对方一个浅浅的笑容或是一句低低的问候,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所有人都在默默祈祷,默默等待。
  启程,颠簸,抵达,前后所耗的时间不超过三分钟。当车厢剧烈摇晃的时候,发动机的轰鸣声骤然加剧,两栖战车的运行很快又重新变得平稳起来,履带的摩擦声、枪弹撞击车体装甲板的声响以及各种呼喊声、枪炮声,让人们感觉从一个世界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登岸,开进,转弯,在陆上运行了约莫百米,两栖战车戛然而止。随着尾板的打开,一股焦灼的空气扑面而来。
  尽管这种难闻的气味充斥着死亡的气息,马奎尔依然深吸了一口气,急促地喊道:“快快快,所有人离开战车,就近寻找掩蔽!”
  随车前来的奥匈帝国士兵,亦在一名蓄须士官的带领下井然有序地离开车厢,分散而又不至于太过分散地展开战斗部署。
  马奎尔迅速观察环境,这“免费的战场出租车”把他们送到了一栋坍塌的建筑物南面,使他们得以避开守军枪弹。放眼望去,岛上遍地都是焦黑的弹坑和难以辨识的零碎,足见这场战斗是多么地残酷。
  “祝好运,伙计们!再见!”
  车长向马奎尔他们挥手道别,然后缩回到机枪炮塔里。这辆突击者-II型战车旋即向后倒车,照着原路往岸边退去。它刚刚驶出这栋坍塌建筑的覆盖面,便被一梭迎面射来的机枪子弹击中,车体正面顿时火星四溅。
  正当联军士兵们为这辆两栖战车的安慰而担心时,只见它稍稍调整方向,以正面朝向敌方火力点,一面继续后退,一面向对方开火,双联装12.7毫米机枪的嘶吼声完全压倒了意军的机枪火力。
  对于机枪的口径,意大利军方有着格外的偏好,无论是早期的佩里诺M1913、菲亚特M1914还是后来的布瑞达M1930,采用的都是6.5毫米口径,其配备的子弹无论是普通弹还是钢芯弹,其威力都小于列强国家装备的机枪。到了30年代中后期,意大利军方又选定8毫米口径的菲亚特·列维里机枪作为制式武器,而除了造成后勤混乱之外,这款新武器并没能给意大利军队带来任何的益处。
  等到同行的另一辆两栖战车将25名奥匈帝国士兵运抵同一位置,马奎尔开始率领他的陆战兵们向前推进。穿过坍塌的建筑后,他们发现右前方不远处有一辆被击毁的突击者III型两栖战车,一小队海军陆战兵和两名战车乘员隐蔽在它侧后方,迎面而来的枪弹火力让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经过仔细观察,马奎尔确认了意军机枪火力点的位置——它处在一个相当隐蔽的角落,因而躲过了炮火和炸弹的清扫,但掩体的坚固程度应该不足以挡住火箭弹的轰击。于是,马奎尔带着他的士兵们横向迂回,很快进入到一栋主体已经坍塌、只剩北边半面墙的建筑里。
  这些爱尔兰陆战兵迅速架设机枪,准备好火箭筒。
  “我们还有最后四发弹药。”负责携带火箭弹的士兵提醒说。
  战场形势纷乱复杂,往往容不得参战者进行充分的准备。马奎尔对火箭筒射手鼓励道:“嘿,威廉,争取一发命中!”
  身形敦实的射手回应道:“尽力而为。”
  在对意军火力点展开攻击之前,马奎尔转头往身后看了看。一同登陆的奥地利士兵们正穿过先前那栋坍塌的建筑往这边移动,威尼斯之战的前半段,他们以锐不可当的气势碾压了城区东部的意军防线,但也为之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不少满编两百多人的连队,经过两天的战斗已减员至一百人以下。正是因为看到了奥匈帝国陆军部队在技战术层面的短板,威尼斯之战后半段,联军改由新联合王国海军陆战部队担当突击箭头,奥匈帝国军队负责跟进支援。
  如果四发火箭弹都不能摧毁意军火力点,马奎尔心想,那就得跟奥地利士兵们肩并肩来一次突击了。
  “准备就绪。”装填手提醒说。
  马奎尔咬了咬牙:“开火!”
  第一枚火箭弹带着刺耳的呼啸声穿过枪弹横飞的街道,它的飞行轨迹略微偏高,落在了意军火力点后方,未能直接将其摧毁,反而立即引起了意大利人的警惕。掩体里的意大利人连忙将枪口转到这边,转眼就扫了几梭子弹过来。
  马奎尔和他的士兵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真正的巷战,却通过前人总结的经验以及模拟操演领会到巷战的残酷性。发射火箭弹之后,射手迅速转换了发射阵位,并在己方机枪火力掩护下射出第二发火箭弹。
  由于意军掩体隔了七八十米,而且轮廓低矮,不易瞄准,第二发火箭弹依然差之毫厘。所幸的是,他们的连续攻击成功吸引了意军注意力,被困在两栖战车残骸后面的陆战兵和战车乘员得以后撤,离开了那个极易受到炮火伤害的开阔地带。
  “最后两发弹药!”弹药手再度提醒。
  马奎尔冷静观察了一下战场形势,不急不馁道:“没关系,再来一发!”
  这一次,射手没有辜负他的期待,火箭弹不偏不倚地命中了意军火力点。
  菲亚特·列维里M1935式重机枪那聒噪的嘶吼声终于不再响起。
  让马奎尔感到惊讶的是,这座岛屿似乎就此安静下来,仿佛意大利人所有的抵抗意志都随着这个机枪火力点的毁灭而崩塌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7/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