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3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0/387


第130章
狂戮(上)
  阿拉伯马,大马士革钢刀,放在中世纪,这样的坐骑跟武器都属于顶级配置,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已经迈入电气时代,机械技术的成熟和自动武器的普及带来了全新的战争模式,可是,阿拉伯王国的军队统帅和各级军官们非但没有从历次巴勒斯坦冲突中领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反而对本国武装力量的装备水平保持着迷一般的自信。
  被视为阿拉伯第一劲旅的近卫骑兵师,大概是这个时代最后一支师级规模的纯骑兵部队,他们拥有7000多名骁勇善战的骑兵和4000多名吃苦耐劳的辅助作战人员,装备9000多匹马和5000多头骆驼,而且比照一战前后列强国家的骑兵部队,配备了相当数量的马拉机枪和马拉火炮。这等规模的骑兵部队,所到之处自是声势浩大。衣饰鲜艳的骑手们配着战刀、背着步枪,耀武扬威地穿城过镇,炮手们坐在六匹马拉的炮车上风驰电掣,此情此景,总是让阿拉伯人心生自豪,以至于目空一切,无所畏惧……
  正如作战经验丰富且头脑灵活的西方将领们所料,阿拉伯王国的军事高层决意用武力摆平不安分的巴勒斯坦犹太人,断绝他们建立犹太人国家的念想。就在阿拉伯王国官方代表以《犹太复国纲领》为证向国联控诉犹太人蓄意分裂国家之时,驻扎在小城拉姆拉的近卫骑兵师率先行动起来,2000多骑的先遣部队只用了一个多小时便横切犹太人城镇雷霍沃特通往特拉维夫的两条公路,在足以阻断公路的位置布设机枪和火炮。紧接着,近卫骑兵师的主力部队浩浩荡荡地杀奔雷霍沃特,用密集的马蹄声和滚滚扬尘威吓据守此地的犹太军民。
  在阿拉伯骑兵出现之前,雷霍沃特的犹太民兵便已依托环城公路修筑了完整的防御工事,并及时获得了从特拉维夫运来的枪械弹药,包括36挺MG-43和20万发机枪子弹,只要部署妥当,足以应付数千阿拉伯骑兵的冲击。
  除了这些枪械弹药,来自特拉维夫的援助力量还包括爱尔兰外籍兵团“维京”营的8辆“灰鼠”轮式装甲侦察车,这些六轮装甲车搭载一门20毫米机关炮和两具100毫米反战车火箭,并配备了两套六联装烟雾弹发射器,与“巡逻兵”轻战车一道担负着装甲侦察/巡逻任务,并具备较强的火力支援能力。
  阿拉伯近卫骑兵师在包围雷霍沃特之后,没有选择直接发动进攻,而是等待特拉维夫的犹太复国主义领袖们对阿拉伯王国政府的12小时最后通牒做出答复——要么缴械并发誓向国王效忠,要么在限定时间内离开国境。
  最后通牒的时限到来之前,犹太复国主义执委会和特拉维夫民兵指挥部的委员们并没有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乱成一团。在放弃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后,他们已经做好了跟阿拉伯王国政府军决死一战的准备,并且做出了一个十分明智的决定——将这场战役的指挥权交给此前表现非常抢眼的艾尔哈德·米尔希。
  肩负着巴勒斯坦数十万犹太人的安危乃至于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这位犹太裔出身的德国退役将军愈发的镇定从容,他料定阿拉伯政府军不会轻易进攻特拉维夫城区,因而在城外故布疑阵,摆出一副据守隘口和桥梁的架势,实则集结起由爱尔兰外籍兵团“维京营”、“穆罕默德营”以及准军事化力量“飞行军”组成的精锐战力,沿着海岸线秘密向雷霍沃特推进。
  临近阿拉伯王国政府最后通牒的最后时限,特拉维夫城区两条清理一空的街道上响起了隆隆轰鸣声,已经退出美军现役行列的波音P-12和寇蒂斯F-11两两一组,沿着平整的路面开始滑行,并在抵达街道尽头前拉起——为规避阿拉伯王国政府军可能实施的轰炸,民兵指挥部将飞行俱乐部所有的飞机化整为零,或藏匿于郊区农场,或隐蔽在城区仓库。近半年来,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通过各种渠道购置了上百架飞机,其中不乏IR-39这类尚在服役的单翼机,但此前碍于阿拉伯王国的盘查监视,他们并没有把这些性能较好的飞机运来特拉维夫,在巴勒斯坦活动的大多数都是像Fi-60这样有着民用运动飞机名头的机型,从美国淘来的波音P-12和寇蒂斯F-11,入境之前就已经拆除了武装,如今阿拉伯王国方面已经撕破脸皮,形势如此危急,犹太复国主义者没必要再遮遮掩掩,于是,技术人员又给它们装上了机枪和炸弹挂架,使得它们恢复了一定的作战能力,但这也只是应急之策,跟原装标配的性能比起来还有不小的差距。
  此时夜幕已经降临,自认为不存在空袭之虞阿拉伯骑兵们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警惕,他们在雷霍沃特城外蠢蠢欲动,毫无遮拦地谈论着入城之后对犹太居民的劫掠烧杀。最后通牒的时限一到,近卫骑兵师指挥官直接向参谋部拍发电报,随即得到了“犹太人未做答复,你部按计划展开攻击”的指令。这名趾高气昂的阿拉伯将领嘴角挂着得意的笑容,仿佛眼前这座城镇已是一头任自己随意宰割的肥羊。
  凌乱无章的炮声响起,它们来自于法兰西曾经的骄傲——M1897型75毫米速射炮,尽管法国人在一战的战场上被揍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被寄予厚望的75毫米速射炮也被德国人的105和150毫米榴弹炮打得没了脾气,但这并不能掩盖这种火炮的革命性地位,美、英等国都曾以购买技术授权的方式大量制造并加以改良,阿拉伯独立战争时期,美国提供给阿拉伯部落武装的军事援助便包括轻量型的M1897,改装橡胶轮胎后,使用马匹牵曳能够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快速行进。
  射速快、精度高是M1897最大的优势,同时也造成了它的先天缺陷——平直的弹道使得它们无法攻击障碍物后面的目标,这种缺点在攻城作战中尤为突出,加之炮弹威力较小,防守方士兵只需要藏身于坚固的建筑物当中,或隐蔽在适当加固的掩体里面,就能够尽量避免敌方炮击伤害。
  尽管用了十几年M1897,阿拉伯王国的军人们从未深刻思考过这种武器的利弊,甚至没有对这些趁手的武器进行妥善的保养,在跟叙利亚军队的正面对话中屡屡落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持续不到十分钟的炮击,阿拉伯人朝他们重重包围下的雷霍沃特发射了400多发炮弹,城镇外围有多座建筑起火燃烧,但城镇内部依然一片黑暗,显然没有受到炮火的波及。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唿哨声和特有的嘶喊声,阿拉伯近卫骑兵师的精锐骑兵们发动进攻了,他们胯下的战马接近或达到半吨重,四蹄踏地,咚隆作响,数千骑汇成滚滚奔雷,大地都在颤抖。这些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骑术一流,他们挥舞着锋利的钢刀,口中发出嗷嗷的呼吼,如黑色的潮水席卷而去……
  “所有人,沉住气!沉住气!听我命令……”
  环城公路后方的堑壕里,一名头戴美制MK-I型钢盔、身穿卡其色制服的犹太民兵指挥官深吸了一口气,握着左轮手枪的手已在微微颤抖。明朗的月光照亮了田野,也照亮了奔袭而来的阿拉伯骑兵,他有生以来从未见识过这般震人心魄的场面,对于这条堑壕能否挡住阿拉伯骑兵的冲击毫无把握,而他身旁的犹太民兵们也都跟他一样,因未知而充满恐惧。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大喊一声“快逃”,大概整条战线都会在一瞬间崩溃!
  突然听到堑壕里响起了机枪声,这名犹太民兵指挥官也顾不得那么许多,声嘶力竭地高吼“开火”,接着抬手便射。以左轮手枪的射程,对至少还在数百米外的阿拉伯骑兵不会有任何的威胁,但堑壕里的马克沁、M-1918、MG-43,还有民兵们手中的毛瑟、春田、恩费尔德,这些疯狂嘶吼的武器让那汹涌前行的黑潮仿佛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再也无法迫近一步。
  不知过了多久,挥霍了不少子弹的犹太民兵指挥官终于恢复了一些理智,他拿起古董行里淘来的单筒望远镜瞧了瞧,远处的黑潮似乎已经没有了动静,这才高声下令停火。此后过了约莫两分钟,整条战线上的枪声才完全停落。有人朝田野中打出了一发照明弹,当惨白的光芒将那里的景物由月光下的朦胧暂时变为白昼般的清晰时,映入眼帘的一幕让战场两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目瞪口呆:冬日光秃秃的农田俨然变成了修罗地狱,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尸骸,鲜血悄然汇集,形成了一个个水坑、一条条小溪,那些半死不活的战马还在顽强地挣扎,那些坠落马下但侥幸生还的骑兵看起来失魂落魄,犹如行尸……骑兵对步兵,原本该一边倒的战斗,就这样以截然相反的方式呈现在这些仅仅摸到现代战争门槛的人面前,而犹太人的惊奇、阿拉伯人的惊惶,还只是开了个头。
第130章
狂戮(下)
  当阿拉伯近卫骑兵师针对雷霍沃特发动的第一轮冲锋遭守军粉碎时,一支3000多人规模的精锐作战部队正在特拉维夫通往埃及方向的海滨公路上快速推进。现如今,这支囊括爱尔兰外籍兵团“维京”营、“穆罕默德”营以及特拉维夫犹太“飞行军”的部队不但是犹太复国主义者手中最锋利的武器,亦是整个巴勒斯坦地区战力值最高的地面部队。别的不提,仅“维京”营便是欧洲战力一流的装甲战斗单位,近年来,他们曾在演习场上分别击败过德国和爱尔兰的正规装甲部队,更让法国人新组建的机械化部队颜面尽失,他们以卓越的战术素养和果敢的作战风格得到了名帅宿将们的一致好评……
  身为“维京”营的正牌指挥官,库尔特·迈尔带着营部人员分乘两辆装甲指挥车,紧随营属侦察排疾驰向前。他头戴无徽的短檐军帽,一身酷劲十足的黑色皮风衣,领口露出双刃战斧标志的菱形领章,时而凝目眺望远方,时而转头观望长长的装甲队列。“维京”营的完整编制包括两个装甲战斗连、一个装甲突击连、一个维修连以及营部直属侦察排,此次包括维修和辎重车辆在内,全营车辆尽数出阵。
  “长官,收到特遣小队的报告,雷霍沃特攻防战已经打响。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战斗,守军部队击退了阿拉伯骑兵的首轮进攻,此间特遣小队暂未行动,据目测,守军伤亡轻微。”随车通讯兵向迈尔汇报说。
  迈尔面无表情地朝东南方瞥了一眼:“阿拉伯王国的第一劲旅居然如此不堪?难怪此前历次巴勒斯坦冲突,这支部队都没有出现在战场上,看来这‘第一劲旅’也只是虚名啊!”
  见迈尔没有吩咐,通讯兵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稍后,迈尔向另一名通讯兵发问:“我方侦察机有无报告传回?”
  这名通讯兵摇摇头:“目前还未收到犹太航空部队的消息。”
  “航空部队……”迈尔一脸嘲讽地摇摇头。就特拉维夫犹太民兵组织的那几架飞机,连爱尔兰空军20年前的水平都还比不上,让它们执行夜间侦察任务,能否找到敌军踪迹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无意外事件发生的情况下,犹太人与爱尔兰外籍兵团所部组成的联合部队继续以战斗行军的速度向预定地域开进。及至“维京”营抵达预定位置,雷霍沃特再无战斗消息传来,倒是犹太人派出执行侦察和袭扰任务的飞机传来了一些敌情报告,可正如迈尔预料的那样,这些夜间侦察报告内容相互矛盾,甚至令人匪夷所思,因而不具有军事上的参考价值。于是,他下令各连保持警戒,就地待命,并遣侦察排在外围实施监视性侦察——因“灰鼠”轮式装甲侦察车被抽调前往雷霍沃特助战,“维京”营的营属侦察排以8辆“巡逻兵”轻战车编成4个装甲侦察小队。没过多久,其中一个小队便在距离雷霍沃特大约5公里的荒漠中遭遇了阿拉伯骑兵。这股阿拉伯骑兵有数百人之多,他们就地扎营驻防,并挖设有简易的战斗工事,由于履带车辆行动时的噪音稍大,隐蔽性不及轮式侦察车,迈尔麾下的侦察人员还未靠近就引起了阿拉伯人的察觉。数十名阿拉伯骑兵拍马杀来,侦察小队凭着两辆“巡逻兵”的火力足以将这些不知死活的家伙撕成碎片,但是未免打草惊蛇,他们迅速后撤,利用夜幕和地形的掩护成功摆脱了对方。
  及至午夜,“穆罕默德”营和犹太“飞行军”先后部署到位,而包围雷霍沃特的阿拉伯军队一改往日慵懒散漫的姿态,居然连夜发动了第二轮攻击。据雷霍沃特守军报告,阿拉伯人先以炮火轰击,再以步兵推进,尝试从南北两个方向突破守军阵地,但从投入的兵力和进攻的姿态来看,这很可能是一次侦察性的进攻。
  经过两个回合的夜间飞行,犹太航空部队的飞行员们这时候已经能够较为精确地定位雷霍沃特的位置了,阿拉伯军队展开第二轮进攻期间,他们在守军信号弹和照明弹的指引下对阿拉伯军队的炮兵阵地展开了轰炸。这种空袭虽然没能对阿拉伯人造成很大的杀伤,却成功转移了阿拉伯军队的注意,间接削弱了他们在外围的警戒力量,为己方部队即将发动的反包围减轻了推进阻力。
  凌晨2时许,稍作休整的“维京”营接到了会同友军对雷霍沃特外围阿拉伯军队实施反包围的战斗指令。迈尔毫不迟疑地指派第1、第2装甲战斗连以及第3装甲突击连依次进击——两个装甲战斗连使用的是“凯尔特骑士”H型战车——它们使用爱尔兰造的66倍径75毫米战车炮和增强版的双人炮塔,可加装遥控机枪和双联装反坦克火箭,而从最初的A型到H型,爱尔兰军方已基本将这款中型战车的潜力挖掘殆尽;装甲突击连装备的是声名赫赫的“爱尔兰豹”,其战斗重量为34吨,装备一门克虏伯制造的60倍径88毫米线膛炮,威力稍弱于“爱尔兰虎”使用的105毫米线膛炮,但对付这个时代绝大多数战车已是绰绰有余,采用轮廓扁平的半圆形铸造炮塔和倾斜式的车体装甲,防弹性能非常优越,加之搭载两台500马力的12缸水冷柴油机,最大时速可达50公里,堪称是中型战车中的佼佼者。
  对以骑步兵为主的阿拉伯军队而言,无论是“凯尔特骑士”H型,还是更具现代化元素的“爱尔兰豹”,都是牛刀于鸡一般的存在。饶是如此,迈尔没有丝毫的懈怠,毕竟“维京”营负责穿插包抄的这一侧是阿拉伯人围城进攻的重点方向,聚集了上万骑兵、步兵以及炮兵部队,“维京”营在兵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阿拉伯王国政府军的装备水平和战术素养固然低劣,但兵士们可不是穿军装的羔羊,尤其是被冠以“近卫”称号的部队,有在逆境中爆发出惊人能量的潜力,他可不希望宝贵的战车尤其是“爱尔兰豹”被粗鄙的阿拉伯士兵毁坏。有鉴于此,他和他的装甲指挥车始终冲在第一线,他用他敏锐的战场洞察力和判断力,指挥部队以简单直接的方式碾碎敌军的所有抵抗,并妥善将包围圈逐渐向雷霍沃特另一端延伸……
  呼应从特拉维夫赶来的援军部队,固守雷霍沃特的犹太武装也向阿拉伯人发动反击了,部署在城区的战斗人员迅速前出至依托环城公路构筑的外围阵地,原本据守外围阵地的部队则在机枪和迫击炮的支援下越过公路,推进到他们预先设置的各处前哨阵地,然后向阿拉伯军队猛烈开火。
  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一贯以骁勇自称的阿拉伯军队终究没能逃脱崩溃的厄运。他们的抵抗在对方装甲战车的迅猛冲击下,在对方官兵的默契配合和自动武器的肆虐下,如玻璃一样碎成了渣。不管是几百人的阿拉伯骑兵部队,还是上千人的阿拉伯步兵,亦或是部署有数千人的炮兵阵地,都在对手快如闪电、猛如野兽的攻势面前崩溃了……
  进攻,进攻,再进攻!这一晚,“维京”营、“穆罕默德”营以及犹太“飞行军”的将士们得以享受刀切黄油般的酣畅淋漓,他们风卷残云一般冲过阿拉伯军队的阵地,将那些惶恐弃械、跪伏在地的阿拉伯士兵远远抛在了身后!
  凌晨4时,担当攻击先锋的第1装甲战斗连在雷霍沃特以东与“穆罕默德”营先头部队会合,一辆辆“凯尔特骑士”横车调炮,霸气十足地阻截住了阿拉伯军队的退路,反包围圈就此构设完成。在延绵近十公里的左翼战线上,隶属于“维京”营的八十多辆战车以排为单位,彼此间隔600-800米,连点成线,编制了一张巨大的“渔网”。被这渔网兜住的把大股阿拉伯骑兵、步兵、炮兵想要逃离这片区域,就得经受住对方战车的枪炮考验,而实际上大多数阿拉伯人已经被激烈的战斗弄得晕头转向,一看到这些狰狞猛兽射出的刺眼灯光,听到轰轰作响的炮火和爆裂似的机枪声,就被吓得失了魂,最终只有少数骑兵得以趁乱突围而出。
  天色渐亮,雷霍沃特周边的枪炮声已趋于平息。经过一夜战火烧燎,犹太人辛勤耕耘的农田、桔园以及牧场损毁大半,田野中随处可见阿拉伯人和马匹的遗骸,也到处可以看到垂头丧气的被俘者——成百上千的阿拉伯士兵在犹太民兵的看守下变成了顺从的绵羊,而放在几个月前,巴勒斯坦犹太人对于这样的场面是不敢想象的。长期以来,他们对阿拉伯统治者恭恭敬敬、唯唯诺诺,不断用高昂的代价从他们手里换取贫瘠的土地,但从今天开始,他们不必再对这群贪得无厌的家伙低三下四了,他们如一千多年前的犹太起义者那样勇敢地拿起了武器,只不过今日不同往日,他们不再是绝望中的喷薄,而是为了希望奋勇前行!
第131章
巧取拉姆拉
  清晨7时许,拉姆拉城以南的一座沙丘后面,两辆熄火待命的“灰鼠”轮式装甲车摆成丁字状,两名头戴防撞帽、身穿迷彩装的军人如蜥蜴般趴在沙丘上,通过军用望远镜观察城内的情形。这两人都是高颧骨、深眼窝,典型的欧洲面孔,一个红鼻头,蓄着络腮胡,一个鹰钩鼻,胡须刮得干干净净,领口的领章皆佩战斧徽饰。
  “那些阿拉伯人才开始挖掘堑壕,太迟了吧!”红鼻头嘀咕。
  “挖掘堑壕,说明他们打算据城防守,等待援军抵达,而不是弃城逃跑!”鹰钩鼻应道。
  “要不要给他们来一下,试探试探火力?”红鼻头建议说。
  鹰钩鼻没有搭话,而是扭头朝着西北方张望。天空中传来一阵轻微的轰鸣声,循声望去,只见两架寇蒂斯F-11低空飞来,飞行员似乎没有注意到荒野中的两辆友军侦察车辆,他们沿着从特拉维夫延伸至此的公路朝拉姆拉飞去,整个过程保持平稳单调的飞行姿态。距离较近的时候,地面上的人能够清楚看到它们机腹下各自挂着一个圆滚滚、黑乎乎的家伙。在抵近城区上空时,它们一前一后投下挂载物。片刻过后,只听得轰然一声巨响,一团爆焰旱地拔葱的出现在了城区边缘。
  “有一枚是哑弹?”红鼻头一脸鄙夷地摇了摇头。
  鹰钩鼻则以肯定的语气说:“这可是犹太人自制的航空炸弹,有一枚正常爆炸就很不错了。”
  “那倒是……”红鼻头表示认同。
  爆炸的余威迅速消散,硝烟和灰尘缓慢弥散,先前挖掘堑壕的阿拉伯人仿佛凭空消失一般,直到两架投弹的飞机飞走了,他们才三三两两地爬起来,茫然、迟疑地呆在原地。许久之后,终于有军官模样的人出来收拾局面,在他们的喝令下,士兵和民夫才悻悻地拿起了工具,为数不多的受伤者则被扛上骆驼运到城里去了……
  沙丘上的鹰钩鼻抬手看了看表:“一颗炸弹就让这些阿拉伯人忙乱了半个钟头,我们再给他们来点更有意思的?”
  红鼻头咧嘴笑道:“有何不可?”
  鹰钩鼻举起拳头:“一会儿见!”
  “一会儿见!”红鼻头与之对拳。
  少顷,两辆“灰鼠”相继带着畅快的轰鸣声启动了,它们一前一后驶出沙丘,风驰电掣地驶向拉姆拉,如快舰劈浪般掀起滚滚扬尘。没等它们靠近,拉姆拉城外修筑工事的阿拉伯人就注意到了这个不寻常的场面,他们大声疾呼,向同伴发出警报,那些正在劳作的士兵和民夫再度陷入混乱。士兵们纷纷拿起武器,民夫们慌不择路地往城里跑。
  离阿拉伯人的防御工事还有两三公里,两辆“灰鼠”边行进边开火,20毫米机关炮以清脆的嘶吼声喷射出一串串炮弹,每串首尾皆以曳光弹标明弹道,看起来格外清晰。炮弹所及之处,莫不沙土横飞、碎屑四溅,阿拉伯士兵不敢与之对抗,一个个缩在堑壕里,部署在坚固建筑物里的机枪手匆匆开火,但普通机枪的射程岂能超出千米?
  两辆“灰鼠”在守军机枪射程之外快速游移,这机炮火力虽不足以大量杀伤阿拉伯人,却让城外阵地上的阿拉伯士兵进退不得。就这样过了约莫十分钟,城内炮声轰鸣,炮弹呼啸着落向城外,它们爆炸的声威远不及先前那枚航空炸弹,但比起阿拉伯近卫骑兵师使用的轻型火炮又强大许多,其有效杀伤范围可达二三十米,只要落到敌军轮式装甲车近旁,便能轻而易举地将其摧毁,可那两辆“灰鼠”何其灵巧,不待阿拉伯人的炮火近身就已迅速遁开,且是分头行动,一辆绕向城西,一辆奔往城东,更让阿拉伯炮兵难以捕捉到它们的踪迹。
  连番的侦察袭扰之后,两辆“灰鼠”旋即向南退走,毫发无伤地撤出了战斗。
  40分钟后,爱尔兰外籍兵团“维京营”所属第1装甲战斗连沿着公路开抵拉姆拉以南,另有犹太“飞行军”四个中队五百余人随行,而原先驻防拉姆拉的阿拉伯王国第1近卫骑兵师,主力已在雷霍沃特之战中覆灭,近卫炮兵师派去助阵的兵员装备也基本是有去无回,此时拉姆拉只剩下阿拉伯人的一个骑兵营、一个重炮营以及部分辎重单位,虽说兵士尚有两千多,可看到犹太阵营的战车隆隆驶来,大多数阿拉伯人都已经吓破了胆,根本没有负隅顽抗的信心跟勇气。
  犹太阵营这边,在雷霍沃特赢得一场大胜的联合作战部队,士气占据了绝对上风。经过先前的火力侦察,他们知道城内还有阿拉伯人的炮兵,所以还未靠近拉姆拉,二十多辆战车和五百多名步兵便在公路两侧的旷野中散开,继而缓慢地朝着拉姆拉城推进。
  这个时候,一辆半履带构造的装甲指挥车径直开上两名侦察员呆过的沙丘,然后停了下来。库尔特·迈尔戴着他钟爱的德式短檐帽,黑风衣、黑手套、黑皮靴,意气风发地眺望着古朴老旧的拉姆拉城。籍由望远镜放大的视野中,城外阵地不见一个人影,想必守城的阿拉伯士兵正躲在尚未完成的堑壕里瑟瑟发抖。至于战俘们口中的那个阿拉伯近卫骑兵营,或许匿于城中,等待恰当的时机放手一搏,或许无心恋战,早就已经逃之夭夭了。
  若是不惜代价展开强攻,眼前这些战车跟步兵是有能力扫清拉姆拉城外的阿拉伯守军,但城内的阿拉伯炮兵很可能让他们蒙受较大损失,包括毁伤部分战车,这显然是迈尔不愿意看到的。“维京”营第1装甲连和犹太“飞行军”一部之所以在这荒野中摆出进攻阵势,只不过是在吸引对手的注意力,使第2、第3装甲连的侧翼迂回攻击达到一定的突然性。
  果不其然,拉姆拉的阿拉伯守军紧盯着从南面逼近的敌军,城内不久便响起了隆隆炮声。重磅炮弹尖啸着落在犹太人及其外援组成的联合作战部队前方,在那荒野中轰起大团尘沙。行进中的战车纷纷停了下来,只见它们调整炮塔,昂起炮口,然后纷纷开火。在使用榴弹的情况下,“凯尔特骑士”H型战车的火炮可以攻击10公里以外的目标,其绝对射程稍逊于阿拉伯近卫炮兵师装备的老式榴弹炮,但在守军炮火射程之外轰击城外防御阵地是绰绰有余的。
  在朝守军阵地砸了几轮榴弹之后,“维京”营第1装甲战斗连的战车开始投射烟雾弹,白色的烟雾遂在拉姆拉城南阵地上弥散缭绕,以此干扰阿拉伯炮兵的观瞄。阿拉伯人以为这是对手减少攻击伤亡的手段,又隐隐听到战车运行的轰响声传来,因而卯足了劲继续实施阻拦射击,殊不知敌方的战车和步兵依然呆在他们的火炮射程之外等待攻击号令。
  没过多久,拉姆拉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都出现了滚滚尘烟——按照此前确定的作战计划,“维京”营第2和第3装甲连将在第1装甲连跟守军交火后全速杀向拉姆拉城东和城西,且各有两百多名乘车机动的犹太“飞行军”士兵协同作战。不过,这一严丝合缝的计划存在一个糟糕的隐患,那就是犹太人的航空部队无法为他们的地面部队提供充足的掩护,且不说他们的美制战机数量太少,即便是一对一的较量,他们的飞行员也很难在同样装备美制战机的阿拉伯王国空军面前占到便宜——由于绝大多数阿拉伯人现代文化层次较低,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飞行员的代价远大于直接聘请外国飞行员,阿拉伯王国政府军常年雇佣美意等国军队的退役飞行员,这些人当中不乏参加过战争的好手,对付那些飞行时间才短短几个月的犹太飞行员简直易如反掌。
  所幸的是,阿拉伯王国的军用机场大多修建于首府周边及波斯湾沿岸地区,中部和西北部机场较少,空军部队及所属后勤补给单位的远距离调动耗时较长,再加上对犹太武装力量的轻视,此时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飞行中队,而且跟地面部队的协同配合十分生疏。当四架美制马丁B-10轰炸机出现在拉姆拉上空时,“维京”营第2装甲战斗连的“凯尔特骑士”和第3装甲突击连的“爱尔兰豹”已以无可阻挡的气势冲破了阿拉伯守军在城东和城西的脆弱防御,这些战车穿城而过,朝着部署在城中和城北的阿拉伯炮兵阵地杀去。在这样的战况下,阿拉伯王国空军的轰炸机根本帮不上什么忙,四架马丁B-10在城区上空徒劳地盘旋着,到最后只好将炸弹砸向在城南实施佯攻的犹太联军身上,炸死炸伤犹太“飞行军”十数人,炸伤爱尔兰外籍兵团“维京”营所属战车一辆,如此而已……
  经过不到半个小时的争夺,犹太联军以压倒性的优势攻占拉姆拉,从阿拉伯王国政府军手里缴获了11门105毫米榴弹炮、5门150毫米榴弹炮以及数千发未及使用的炮弹,这些战利品旋即被犹太武装拖回特拉维夫。此一战,“中东第一雄师”威名扫地,不甘失利的阿拉伯王国一面指责新联合王国违反中立法出兵干涉本国事务,向国联提出的干预和惩处请求,一面调动兵马,调整部署,试图用一场胜利来洗刷耻辱。
第132章
外交战场
  “一如本国公报所提,新联合王国现役部队总兵力46.5万人,当前部署在爱尔兰和威尔士的计有39.4万人,按同盟国军事协定部署于亚速尔群岛等海外军事基地的计有5.3万人,另有2.1万人担负国联维和任务。也就是说,新联合王国现役部队无一人被派往巴勒斯坦,无一人卷入巴勒斯坦武装冲突。所谓爱尔兰外籍兵团,乃依据本国法律建立的佣兵组织,按佣兵雇佣合同行事,并不受本国政府和军队指派,其立场不代表本国政府和军队。同时,我们郑重提醒阿拉伯王国政府,作为国联成员国和国联公约签字国,应遵守国联公约有关平民生存权利不受侵犯的条款,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无辜平民的生存权利……”
  在新联合王国首府利默里克,国防新闻发布会现场,国防部发言人向各方媒体记者发布官方公告,再度重申爱尔兰外籍兵团在巴勒斯坦地区的行动并不代表本国的政治外交立场,他们仅仅是在履行与犹太人的雇佣合同,该佣兵组织从无违反新联合王国法律法规及国联公约公告的行为,堪称奉公守法、及时纳税之楷模,而新联合王国与阿拉伯王国目前依然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
  在媒体提问时间,来自意大利的记者不失时机地提问说:“发言人先生,据我所知,佣兵组织不是日内瓦公约所认可的军人,不享受海牙公约有关军人及战俘的保护性条款,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阿拉伯王国政府军在战场上捕获爱尔兰外籍兵团成员时,即便他们已经放下武器,阿拉伯王国政府军也可以将他们就地击毙,或是采取某些报复性的手段?”
  这位一脸英气的国防部发言人不做停顿地回应:“这里有必要向大家解释一下,依据本国法律赋予的权力,我们国防部对境内所有佣兵组织制定的基本准则进行了审定,他们只能接受保护性的雇佣合同,而不得涉足对某国政府合法地位造成危害的行动。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比喻:爱尔兰外籍兵团是个售卖铠甲的商贩,他们接受巴勒斯坦犹太人的雇佣,本质上是将铠甲卖给巴勒斯坦犹太人,只有在阿拉伯王国政府的某些行为危害到了巴勒斯坦犹太人的生命和财产权益时,这幅铠甲才会发挥作用。诚然,雇佣兵不受海牙公约的保护,如果阿拉伯王国军队对爱尔兰外籍兵团成员采取非人道的待遇,本国不会采取任何干涉行动,但需要提醒阿拉伯王国的军事指挥官们,如果他们使用了报复性措施,那么他们的对手也可以跳过海牙公约的限制,对阿拉伯王国军队采取对等的报复行动。”
  意大利记者不死心地追问:“据说阿拉伯王国正寻求与欧美洲国家雇佣兵组织进行合作,照此看来,巴勒斯坦武装冲突有可能演变成为一场国际雇佣兵大战,以及各种新式武器和战术的试验场,贵国作为国际军火市场上主要的研发和销售国家,理应对这种局势的出现喜闻乐见吧?”
  国防部发言人冷笑道:“在国联做出武器禁运制裁之前,任何国家都可以向阿拉伯王国输出武器装备,包括意大利。据我们所致,大概就在昨天傍晚,一艘装载50辆P-43战车及数千吨军用物资的意大利货船驶入了阿拉伯王国的吉达港,这些武器装备恐怕很快就会出现在巴勒斯坦地区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0/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