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3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9/387

  令人惊讶的是,无论是奥匈帝国的中央政府还是匈牙利王国和布科维纳公国的官员们,大都对这种非自然的人口流失视若无睹,或许在他们眼里,只要帝国的领土没有损失,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减少一些非但没有什么害处,还能够优化帝国的种族结构,提高帝国公民的整体素质。
  对帝国境内罗马尼亚族的所谓大清洗让奥托皇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增,当然了,外国媒体赠予他的名号多是以“挥着皮鞭的帝国继承人”、“哈布斯堡的嗜血守卫”以及诸如“暴君”、“残暴者”这类带有贬义的居多,种族迫害的概念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并且进入了国联的议事范围,尽管国联理事会最终未对奥匈帝国在布科维纳公国的举动做出官方裁定,但这一事件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奥匈帝国及哈布斯堡家族的国际声誉。
  然而对奥匈帝国高层,尤其是对奥托皇储本人而言,在布科维纳公国的清洗行动达到了既定目的,理应被视为是一次稳定政局的胜利。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帝国境内的民族主义运动大多偃旗息鼓,特别是在奥匈帝国占领的旧塞尔维亚王国领土上,斯拉夫人中间流传着奥地利军队即将对他们展开残酷大清洗的传言,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得到最大的斯拉夫国家——俄罗斯的支持,所以人人自危,之前的示威、罢工乃至暴动很自动的销声匿迹了。
  正如人们揣测的那样,在布科维纳公国的清洗行动并不是奥托皇储的唯一计划,至1944年5月,奥匈帝国国防军再一次开始了大规模调动,超过15万名士兵被调往南塞尔维亚。不过,针对塞尔维亚人的大规模清洗行动并没有发生,奥匈部队多数在靠近阿尔巴尼亚的边境地区驻扎,而后阿尔巴尼亚政府收到了奥匈帝国的通牒,对方以维护亚得里亚海局势稳定为名,要求无期限租借都拉斯和发罗拉两大港口供奥匈帝国使用。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都拉斯和发罗拉就是亚里亚海东岸的重要港口,一战时期,奥匈军队曾在德国人的支持下强行占领包括这两个港口在内的部分阿尔巴尼亚领土,以防摇摆不定的意大利人投靠协约国。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希望继续在阿尔巴尼亚港口驻军,以便奥匈海军自由出入亚得里亚海,但因意大利人的强烈抗议未能如愿。二战时期,奥匈帝国再度出兵阿尔巴尼亚,并且强行占领了希腊西北部的小部分领土,这让他们险些跟同处一个阵营的意大利人兵戎相见。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再度迫于国际压力从南欧占领区撤兵,这让他们的海军继续在亚得里亚海地区受到意大利的钳制,无法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地中海北岸,进而影响了帝国高层以及民众各界发展海军的热情。
  尽管奥匈帝国大兵压境,在得到意大利方面的保证后,阿尔巴尼亚国王索古一世断然拒绝了维也纳的无理要求,并针锋相对地动员了他的军队,然而这个曾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役、先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发动政变自立为君主的独裁者万万没有料到,奥匈帝国为了谋夺阿尔巴尼亚的几处港口,竟然处心积虑地在阿尔巴尼亚军队培植势力。就在索古一世拒绝奥匈帝国通牒后的第四天,长期得到奥匈帝国秘密支持的阿尔巴尼亚将领奥尔达西联手发动军事政变,政变军队迅速控制了首都地拉那,他们抓住仓皇出逃的索古一世并将其绞死,奥尔达西随后宣布推翻帝制,重新建立民主政权,从而赢得了各界民众的广泛支持,但等新政权稳固之后,复辟王权的一幕还将在这里重演……
  不等阿尔巴尼亚全国局势完全稳定下来,奥匈帝国迫不及待地前来收取“投资回报”,早有准备的奥匈海军派出半支主力舰队开抵阿尔巴尼亚海域,六千多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在都拉斯港强行登陆,当地守军接到奥尔达西的命令未作抵抗。就在同一天,奥尔达西将军代表阿尔巴尼亚临时政府与奥匈帝国签署协定,以每年400万帝国克朗的代价将都拉斯港和发罗拉港租借给奥匈帝国。
  尽管租借港口协定的签署在阿尔巴尼亚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而且立即遭到意大利方面的强烈抗议,但仍有12000名奥匈帝国士兵于次日登陆发罗拉港。护送登陆部队的奥匈舰艇在港外遭遇了前来干涉的意大利舰队,双方剑拔弩张,险些酿成战祸,登陆港口的奥匈部队亦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特殊迎接,有十多名士兵被沿街抛来的石子或花瓶砸伤。虽然过程有一定的戏剧性,重要的是奥西帝国还是如愿接管了这座靠近亚德里亚出海口的重要港口,奥匈海军能够以此为前哨站,更为隐蔽和安全地进出亚得里亚海。
  在维也纳乃至狭义的奥地利地区,高层和各界民众都视强租阿尔巴尼亚港口为改善帝国战略处境之举,因此对皇储奥托大加赞赏,然而在帝国的其他地区,特别是对争夺海权兴趣寥寥的匈牙利和波西米亚,皇储的举动完全不得人心,无论政府官员、军队将领还是街头巷尾的平民大众,都对这种冒险的投机感到忧心忡忡。正如他们担心的那样,由此引发的危机并没有随着奥匈军队占领那两座港口而结束,反而愈演愈烈。原先效忠索古一世的军队因担心遭到清算而在阿尔巴尼亚东部和南部地区举事,奥尔达西立即调遣部队前去镇压,但北部的驻军指挥官在意大利人的挑唆下按兵不动,而南部的反政府军很快得到了经由希腊入境的意大利资金和武器装备,他们在配拉特和格拉姆斯接连击败了奥尔达西的部队,趁势逼近首都地拉那。
  为免奥尔达西的临时政权倒台,导致前期的大量投入付之东流,奥匈皇储又炮制了一出应友邦之请出兵平叛的剧目,3万多名奥匈士兵经都拉斯开赴地拉那,直接介入了阿尔巴尼亚内战。有了装备精良的奥匈军队相助,奥尔达西一举挫败了反政府军夺取首都的阴谋,并迅速夺回了中部的两个省份,但入境参战的奥匈军队没能帮助他彻底消除隐患,一方面在奥匈军队在地拉那战役中消耗不小,弹药补给跟不上,另一方面,匈牙利政府在后方唱起了“反调”,他们指责皇储奥托率军参战是先斩后奏——当帝国议会授权给他时,奥匈军队已在地拉那作战了好几天,这种违宪行为必须得到应有的惩处。
  从维持帝国稳定的大局考虑,奥皇卡尔一世不得不撤去奥托皇储的指挥官职务,改派性格谨慎的斯通普夫上将接替南方特遣军团指挥权,而这位奥地利将军到任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入境阿尔巴尼亚的所有奥匈部队只负责防守都拉斯港、发罗拉港,以及协助阿尔巴尼亚政府军保卫首都地拉那,其余地区的军事行动一律不予参与。失去了奥匈军队的空中和地面支援,奥尔达西的部队很快又被反政府军揍了个不能自理,自此自后,阿尔巴尼亚内战双方一边靠奥匈帝国“供氧”,一边靠意大利“输血”,战场上你来我往、互有胜负,台面下行刺暗杀、无所不用,结果谁也无法解决掉谁,到头来还是苦了无辜民众。
  阿尔巴尼亚陷入无尽战乱,始作俑者却没有因为被撤换职务而安生下来。回到维也纳,奥托皇储一面接受各界的赞美,一面带着他的参谋团队制定新的作战方略——在地拉那赢得摧枯拉朽的胜利让他对战争产生了空前浓厚的兴趣,并且自以为是欧洲皇室又一位军事天才。鉴于奥匈帝国二战期间扮演的是打酱油的角色,二十多年来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战火考验,他把德国、日本驻奥匈帝国的外交武官请来帮忙,结果对希腊的作战方案还未提交奥皇审阅,消息便走漏出去,外界自然而然地以为奥匈帝国已经准备好了要对希腊动武,从而解决困扰奥匈帝国近一个世纪的地缘缺陷,迈出从地区性海军强国向洲际性海军强国转变的重要一步。
  消息一出,意大利王国迅即以全国性的军事动员做出了最强烈的回击。
第59章
规则与秩序(上)
  1944年7月,一个重磅消息赫然将人们的视线从动荡不安的东南欧拽回到战火连天的东北亚:苏俄、日本政府宣布接受国联调停,双方从7月17日起全线停火。
  而就在三个多月前,日军大本营还为即将发动的春季攻势举行了隆重的誓师仪式,宣称要将苏俄军队赶回到寒冷荒芜的西伯利亚去,此后东起朝鲜半岛中部的汉江流域、西至中国长城一线,七十余万日军投入这场号称“百万大作战”的攻势中。至5月下旬,西线日军一度推进至奉天城下,东线日军则抵近平壤,意图击垮苏俄主力的这对大钳子只差300多公里便能合拢,然而这300多公里对航空兵不够给力、装甲部队实力欠佳的日军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一段路程。在稳住战线并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后,苏俄军队从6月上旬开始转入反攻。随着持续26个昼夜的平壤会战落下帷幕,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朝鲜古都在这场空前激烈的战役中惨被夷为平地。会战期间,日苏双方都企图赢得一场关键性的胜利,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作战部队和技术兵器,使出了正面强突、迂回穿插、炮火覆盖、地毯轰炸以及精兵特战等等手段,结果还是得到欧美国家援助的苏俄军队技高一筹,他们不但挫败了东线日军的进攻势头,更毙伤日军官兵十数万人。至此,苏俄与日本为争夺东北亚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已造成一百多万军人、数百万平民的死亡以及不计其数的财产损失。因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日苏两国政府均是负债累累,无论人力物力都已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高层只好坐下来协商停战事宜,以非战的方式划定双方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范围。
  7月18日零时,停火协议正式生效。几个小时后,国联提出了有关日苏停战的四点原则,其中一条就是要求双方尊重中国的独立主权,即:双方在达成停战协定的同时,必须与中国政府就和平事宜签署官方协约,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从中国领土上撤出军队。
  尽管国联的提议得到了中国方面的热烈欢迎,然而这两年多来,苏俄和日本才是东北亚战场的主角,他们的表现令世人刮目相看——苏俄军队在陆上证明了他们“压路机”的称号名副其实,并在一系列的战役中展现出了一流的空地协同和装甲突击能力,在投入均等的状况下,就连德国人也不敢豪言他们能够稳赢苏俄军队;日本军队的表现无愧于他们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被俘和投降人员仅占参战部队的极小比例,战场上的战损比占据显著优势,而且航空兵、炮兵、装甲兵的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依靠对殖民地的资源掠夺,他们正在迅速补齐自己的短板……
  仗着战场上历练出来的胆魄与自信,苏俄和日本政府都对国联的提议置之不理,前者已然将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视为自己的占领区,毫无顾忌地搜刮这些地区的资源,以苏维埃之名扶植新的傀儡政权,后者大幅度调整战略布局,将推行侵略政策和殖民统治的重心转向物产富饶的中国南方以及战略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并在西太平洋诸岛加紧巩固军事设施,防备来自美国方向的威胁。顶着国联以及国际舆论的重重压力,日苏谈判至7月31日达成一致,在没有国联官员在场的情况下,双方于汉城郊外的签署了《汉江停战协定》,横跨朝鲜半岛的汉江成为日苏在东北亚地区的新边界,而在两国政府同日签署的《日苏长城密约》中,双方约定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为苏俄势力范围,苏俄军队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得越界南下,且不干涉日本军队在长城以南的军事行动,日本军队就此放弃长城以北的一切利益,并在约定期限内撤走所有滞留在那里的日籍侨民。
  《汉江停战协定》和《日苏长城密约》一签订,日军主力迅速南调,不但平息已久的中国战场重起波澜,好容易在南亚战场上扭转局面的印度联邦军更是遭了秧。面对气势汹汹而且作战经验非常丰富的日军野战师团,擅长开挂的阿三们被打得丢盔弃甲、一泻千里,不到六个星期就丢失了他们过去半年艰难夺取的战线和据点。而在澳大利亚北部,当数以千计的日军退役老兵排着整齐的队列、迈着矫健的步伐穿过港口码头,当地的日本侨民欣喜若狂,高呼“天皇万岁”,本已降温的澳洲局势立即迎来了新一轮“高温天气”……
  当年8月2日,国联理事会在柏林召开第9次特别会议,6个常任理事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阿根廷,以及20个理事国——美国、法国、中国、瑞典、比利时、荷兰、丹麦、希腊、墨西哥、智利、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白俄罗斯、埃及、南非、阿拉伯联盟国、哥伦比亚,在这次特别会议上一致谴责了苏俄和日本践踏他国主权的野蛮行径,就中国政府提出的解决中苏、中日争端方案进行了讨论,由此形成了东亚停火方案并以国联的名义传送给苏俄和日本政府,并明确告知两国政府,它们可在此停火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修改建议交由国联讨论,但如果继续无视国联提议,国联将联合所有会员国对其进行制裁。
  在此次特别会议上,国联理事会亦就阿尔巴尼亚战乱进行了深入讨论,尽管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代表提出了各种辩解,理事会还是认定了两国对阿尔巴尼亚战乱所应承担的责任,德国、爱尔兰、西班牙这三大常任理事国联合提出了阿尔巴尼亚维和方案。对于这一方案的内容,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方面均表示不满。按照以往的议事规则,他们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任何有损常任理事国利益的实质性议案都不会获得通过。为了解决这一不是BUG的BUG,常任理事国中的德国、爱尔兰、西班牙、阿根廷联合16个理事国发起组建国际安全理事会,专门负责处理国际安全事务,决策维和部队出兵事宜,此前负责维和部队组建、编成、训练、部署及后勤补给等事务的维和部队联合指挥部改为对国际安全理事会负责,此举是将出兵维和的决策权从国联理事会转到了新成立的国际安全理事会,在新的运行架构下,常任理事国是无权否决安全理事会出兵决定的。
  尽管国际安全理事会的组建和运作使得国联向阿尔巴尼亚派遣维和部队成为可能,但单纯依靠维和部队来解决阿尔巴尼亚战乱问题并不现实,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深度介入才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因素。为了迫使这两大南欧强国的改变立场,一经10月举行的国联成员国大会投票通过,国际安全理事会迅速发布了维和部队第三次扩充方案,宣称要将维和部队的规模扩充至35万,并准备调派15至20万人前往阿尔巴尼亚,这一招果然吓住了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但他们又不愿凭白放弃在阿尔巴尼亚的既得利益,意大利人率先来了个黑变白,主动要求参与阿尔巴尼亚维和行动,而且表示他们能够在年底之前派出5万兵马,以维和部队的名义入境阿尔巴尼亚。哈布斯堡王朝也不示弱,他们表示前期派往阿尔巴尼亚的军队本来就是奔着维和而去,他们非常乐意参加国际安全理事会组织的维和行动,而且单就奥匈帝国就能够负担此项维和任务……
  既然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问题上双双作出退让,国际安全理事会顺水推舟,要求奥匈帝国派驻阿尔巴尼亚的部队负责维持该国首都及沿海地区的秩序,安排意大利军队与德国、西班牙、爱尔兰、法国、苏格兰、希腊派出的维和部队一同进驻阿尔巴尼亚西南和南部地区,并力邀阿尔巴尼亚内战双方以会谈协商的方式结束对抗,联合组建临时政府,在国联监督下举行公投选举。
  少了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的幕后挑唆,阿尔巴尼亚内战双方迅速达成和解,战火的平息不但惠及该国百万民众,亦挽救了国联岌岌可危的声望,赢得各国舆论一片赞誉。不过,在阿尔巴尼亚战乱得以化解的这几个月里,东亚和南亚的战火却烧的愈发旺盛:孤立无援的中国军队在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举步维艰,投降派逐渐在内部占据上风,灭国亡种的危机感笼罩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头顶,尽管这个民族在绝境中迸发出格外强劲的生命力,但若不能及时得到外部援助,他们的抗争也许只能维持最后几个月;开挂的阿三干别的事情或许还行,但打仗绝对是外行,随着二十余万如狼似虎的日军南下印度次大陆,五十多万装备精良的印度联邦军堪称是亚洲的意大利,即便有为数众多的欧美职业军人为他们担当教官、顾问、参谋甚至帮他们指挥战斗,依然是一败再败,到后来士兵们成群结队地向日军投降,就连首都也拱手让给了对方,他们的首脑仓惶飞赴欧洲,试图说服列强国家出兵干涉。
第60章
规则与秩序(下)
  随着阿尔巴尼亚战乱的平息,欧洲民众得以在一种较为祥和的气氛中迎来了1945年的新年,然而放眼世界,战火烽烟正在亚洲肆虐:在东亚,加快侵华步伐的日本军队接连发动攻势,从北路推进的第3方面军攻克兰州、西宁,切断了苏俄物资运入中国腹地的陆上主通道,从中路推进的第1方面军抵达秦岭·大巴山一线,从前线机场起飞的轰炸机不分昼夜地空袭陪都重庆,极大地打击和削弱了中国军民的信心士气,从南路推进的第2方面军对昆明形成了钳制之势,进一步压缩了中方的战略纵深;在南亚,日本和印度斯坦国联合对印度联邦发动了一连串狂风暴雨般的攻击,让原本已经胜利在望、接近与中国会师的印度联邦呈现崩盘之势,印度次大陆中部和南部的大片地区又重新回到了日本及其傀儡盟友的手中,精锐尽失的印度联邦军勉强拼凑了三十多万部队在印度河西岸设防,一旦日军主力抵达,印度西部最后四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能否守住还是个很大的疑问,届时拥有4亿人口的印度恐怕将以另一种方式完成统一。
  新年刚过,西方同盟国便在爱尔兰首都立默里克举行首脑峰会,重点讨论地理上非常遥远但跟全球格局息息相关的亚洲问题。从自身战略安全的角度出发,欧洲国家既不希望亚洲出现一个实力足以窥视中东乃至非洲的超级强国,也不希望横跨欧亚大陆的俄国在另一种意识形态的主导下重新崛起。当初欧美国家联手援助苏俄,就是为了利用俄国人牵制日本的军事部署,遏制他们的军事扩张,而在日苏协商停战以前,这种策略确实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日军主力长期调离南亚和澳洲,那里的局势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现在看来,养虎为患这句成语用在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俄国人这次半路刹车让筋疲力竭但实力犹存的日本军队得以从东北亚战场抽身而出,一下子就扭转了印度次大陆和澳大利亚的形势,等于是狠狠甩了西方同盟国一个响亮的巴掌!
  对于苏俄领导者这种说话不算数、签字不认账而且变脸比翻书还快的恶劣表现,西方同盟国首脑们纷纷表达了他们的鄙视之情和愤慨之意,但尽管他们人多势众,想要有效惩治俄国人这种违背协定的行为却不容易。一方面,俄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经济和国防工业自成体系,他们并不惧怕外部的封锁,必要时还能寻求跟日本人进行贸易往来;另一方面,苏俄自建国以来就在时刻提防欧洲联军的干涉和颠覆,他们将重要的工业资源安置在远离欧洲腹地的乌拉尔山区,与欧洲国家接壤的西部地区,道路交通设施和民用工业建筑的布局都充分考虑到了防御需要,再加上意识形态的群体优势和进行了改革的兵役制度,这样的俄国绝对是所有入侵者的噩梦啊……
  即便如此,峰会上还是有不少鼓动德国皇帝小威廉对俄国动武在声音,他主宰的德意志帝国已经取代了昔日大英帝国的霸权地位,眼下最具诱惑力的目标无疑就是挑战拿破仑未竟的伟业。好事者甚至对击败苏俄、兵临远东做了全盘推演,他们认为击败苏俄需要动用200-250万军队,虽然这一数字超过了当前所有欧洲国家的现役兵力之和,但以德国现行的混合兵役制度以及8500万的本土人口和近2亿的殖民地人口,征募并装备300万部队非常轻松,若以西方同盟国阵营对苏俄开战,那么集结起500万兵力也非难事——这已是拿破仑征俄大军的十倍!当然了,在现代战争的模式下,兵力的多寡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任何一支试图征服俄国的军队所面对的最大敌人并非俄军,而是幅员辽阔的俄罗斯大地和恶劣复杂的气候环境。来自欧洲的军队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出发,推进至乌拉尔山区就得跋涉两千公里,要维持一支庞大军队向敌方腹地推进2000公里,消耗的后勤补给是个惊人的天文数字,集西方同盟国之力也未必能够负担很久。德皇小威廉像他的父亲一样有着征服世界的野心,同时又是一个吝啬的人,对投入小、回报大的方案充满兴趣,而对那些投入大、回报具有不确定性的计划顾虑重重。所以,他对那些妄言以武力全面征服俄国的论调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用数以百亿计的耗费换来一些价值并不高的矿产资源、一些文化程度很低的劳动力以及维持一大片地区治安秩序的烦恼,绝对是一笔血本无归的投资。
  对武力入侵苏俄不感兴趣不意味着对打败苏俄没有想法,自击败美英阵营以来,德国人的主要竞争对手就变成了日本和苏俄,前者是远在万里之外的潜在劲敌,后者则是卧榻之旁的猛虎,有着一举突入欧洲腹地、颠覆欧洲秩序的潜在威力——消除这一威胁无需占领俄国,只要让它长期处于虚弱或分裂状态即可达到目的——这听起来似乎比占领俄国更难,做起来却是资深政客们的拿手好戏。早在日苏激战正酣的时候,德国及其傀儡仆从国家就加紧了对苏俄的渗透,暗中煽动俄国民众的不满情绪,秘密扶持反对苏俄政府的政治势力,甚至策反苏俄军队的中高层军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44年夏天,苏俄高层之所以在战场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跟日本人议和,可不是因为他们有见好就收的传统,而是在欧美国家逐步削减援助的情况下,苏俄的经济和社会已经无法继续负担前线的巨额消耗了。两年多的仗,俄国人不但付出了伤亡过百万的沉重代价,亦因军事工业的强行增压造成经济逆行,许多地区的民众过着食不果腹、缺医少药的清苦日子,特别是在1943年冬天,一些偏远地区屡有饿死、冻死的现象出现,换做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民众恐怕早就起来闹事了。
  峰会期间,无论是身居盟主之位的小威廉,还是被奉为明君典范的双冠王约阿希姆,都绝口不提严惩苏俄,而是大谈土耳其共和国加入国联和西方同盟国的前景。众所周知,土耳其人跟斯拉夫人乃是世仇,沙俄与奥斯曼两大帝国的恩怨跨越数百年历史,在沙俄被苏俄取代、奥斯曼被土耳其共和国推翻之后,两国关系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善,苏俄高层在酝酿收复东欧故地的同时,从未忘记过夺取达达尼尔海峡的设想,德国和爱尔兰积极拉拢土耳其共和国,无疑是向外界表达一个压制苏俄的信号。与此同时,两国的军事官员或军队将领都有意无意地透露了本国正在大力加强军备的现状,而且军队重点采购的武器装备大多是攻击型,尤其是那些作战半径超过2000公里,能够以白俄罗斯、乌克兰或土耳其机场为出发点轰炸乌拉尔工业区的重型轰炸机。
  俄国人还在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态探听西方同盟国峰会的各种内幕消息,国联理事会突然通知苏俄常驻国联的联络代表,苏俄自1928年来屡次提交、屡次遭拒的入会申请已经进入了候选审定程序,这意味着他们只要通过国联理事会的资格验定,就能够成为国际联盟的正式成员,享受国联成员国的各种贸易优惠,在国际领域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也将大幅度提升。
  不过,精明的苏俄掌权者很快就意识到这是西方同盟国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圈套,一旦苏俄成为国联的正式成员国,确实可以享受到他们期待的种种便利,但同时也要受到国联的各种监督和制约,更要命的是,既定条款的解释权掌握在以德国为首的六大理事国手中,他们审定苏俄资格所提出的第一个质疑就是苏俄军队占领中国东北与朝鲜北部的合法性,除非苏俄方面能够证明他们是在帮助中国人和朝鲜人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而且为他们提供了足够安全可靠的生存条件,否则的话,苏俄军队就必须从这些地区撤兵。
  为了验明这个质疑的答案,国联组织了一支由十多个国家代表组成的调查团奔赴远东,尽管苏俄方面想尽办法进行掩饰和诱导,调查团还是搜集到了足够的证据证明苏俄对这些地区的占领属于殖民性质,尤其是在主权明确归属于中国政府的东北地区,殖民占领是受到国联公约所抵制的。若苏俄方面无法在半年内改变这种做法又拒不撤军,那么国联将否决苏俄的候选资格。
  俄国人为了加入国联而极力修饰,百般狡辩,完全不见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彪悍,而日本人的做法就要直接得多。雨季刚刚结束,两线作战的日本军队就对中国政府军和印度联邦军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他们此番投入的兵力和装备已是极尽其所能,只要能够得手,用不了多久时间,除苏俄占领的地区之外,整个远东地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即阿富汗、哈萨克以东、澳洲以北、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区)都将成为日本图霸世界的基石。
  这是西方同盟国和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也是每一个对日军暴行深恶痛绝者不希望出现的噩梦!
第61章
联合干涉
  1945年春,西方同盟国大舰队所属第5舰队造访美国夏威夷。引人瞩目的不止是这支欧洲舰队本身,德意志帝国参谋总长、西方同盟国军事委员会主席威廉·奥古斯特·冯·奥尔登堡元帅和爱尔兰国防大臣、西方同盟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肖恩·珀塞尔元帅随舰来访,美国陆军部长亨利·刘易斯·史汀生、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以及陆海军参谋总长威廉丹·尼尔·莱希均在珍珠港现身。尽管双方未就此次军方高层会面做任何公开表态,但这些重量级的面孔齐聚一堂,本身就是耐人寻味的信号。
  进入4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的强势崛起,西方同盟国与美国的关系持续改善,至1943年初,随着德美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停战条约对美国发展军备的限制得以解除,此后在大规模对俄援助的刺激下,美国军工行业呈现出了井喷态势,美利坚的战争潜力得到了全面的恢复。曾遭日军摧毁的瓦胡岛军事基地已得到全面的修复,重新成为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指挥中枢和保障基地,而经过“东防西扩”的战略大调整,美国海空军从两洋分布变成了以太平洋为主、大西洋为辅,海军百分之七十的力量都投入了太平洋方向,空军除本土防空部队外,精锐力量基本上部署在太平洋地区。
  美国重兵坐镇夏威夷群岛和部分南太平洋岛屿,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国军队从中东和阿拉伯海前出印度洋,两股力量俨然对日本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形成了牵制之势。正因如此,德国、爱尔兰以及美国军方高层在夏威夷会面,西盟第5舰队与美国太平洋第1舰队展开联合演习,这两个大事件直接牵动着日本军政高层的神经,日方迅速通过外交和情报渠道进行探查,所以不仅是在夏威夷,就连柏林、利默里克以及华盛顿也都涌动着各种暗流,但由于三国高层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各方探秘者一直收获寥寥,直到德爱美三国联合公告给全世界来了个石破惊天的surprise!
  基于日本政府对主权国家无理由的侵略行径,站在维护全球文明秩序的立场,德国、爱尔兰、美利坚三国政府决定对日本发出通牒,要求其立即停止在中国的军事侵略行动,从现有战线逐步退回至1938年停战协定约定的停战线一侧,进而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结束双方的战争对立。这一联合公告对身陷绝境的中国政府无异于救命稻草,退守重庆的中国政府连夜置顶点赞,并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通传前线。
  连夜做出反应的还有日本政府,近卫内阁先是向德国、爱尔兰、美国驻日本大使提出抗议,认为所谓的联合公告是强行干涉他国军政事务的无理行径,并重申了他们建立亚洲新秩序的行动是顺应文明发展,而不是违逆、破坏文明秩序。几个小时后,近卫内阁发布了一份政府声明,指责德爱美三国联合公告是针对日本的又一次“黑船事件”(指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事件),如今的日本已不再是一个世纪前封闭落后的日本,而是在经济、工业、军事、科技等领域完全独立自主的一流强国,是亚洲人民共同拥戴的“带头大哥”,在天皇陛下的英明领导下,他们有能力、有信心抵制西方世界的无理要求……
  日本政府满以为自己的强硬态度会像对抗国联制裁一样让对方无计可施,然而政府声明一出,立即遭到世界各国“打脸”——48小时之内,呼应德爱美三国公告、谴责日本侵略行径的国家达到了39个,这其中包括了不久前刚与日本签订和约的苏俄政府,而在欧美国家当中,只有意大利、奥西帝国、玻利维亚保持沉默,这让日本人再一次体会到了深深的孤近卫内阁由于对此次重大外交事件处理不当而陷入内忧外困当中,但事情还远未结束。以联合公告为基础,三国军政首脑随后举行了多次会晤,就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核研究方面的交流共享进行了商谈,三方于5月底宣布建立泛太平洋合作委员会,并设常驻人员,名义上是促进各领域的协商合作,实为军事领域的深度联谊。
  6月初,在西方同盟国巨大的军事压力下,苏俄重开了从西亚向中国供应物资的通道,尽管每月经由西北运到中国政府手里的装备弹药和医药物资不足一千吨,但是对于自产能力降至冰点的中国政府军来说,这些作战补给已是他们坚守下去的最后希望。与此同时,苏俄政府还在考虑加入泛太平洋合作委员会,从而换取欧美国家的战略援助。
  虽然苏俄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规模不及西盟和美国的五分之一,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直让日本人非常忌惮,得到苏俄方面有可能加入泛太平洋合作委员会的消息后,日本政府立即派出了一支高规格的外交代表团赶赴莫斯科,试图让俄国人继续保持中立。苏俄政府借机向日本提出了除领土外的一揽子要求,包括日方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和舰载武器技术,日本人甚至同意以一艘新锐重巡洋舰补偿战争期间被他们击沉的苏俄大型巡洋舰“基洛夫”号。
  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俄国人的允诺并不牢靠,但当访俄代表团取得苏俄政府的一系列保证后,日本军方还是迫不及待地调整了他们的战略布局,驻扎在朝鲜南部和中国华北的多个师团被调往长江流域和南方山区,用以加强在正面战场和扫荡游击区的作战强度,意图在最短的时间里彻底瓦解中国人的抵抗,使国际社会的抗议与谴责沦为空话。
  另一方面,在印度战场占尽优势的日印联军却没有对处境困难的印度联邦军下死手,反而通过民间人士与印度联邦政府进行非正式接触,向其传递停战和谈的信号。印度联邦政府虽有方同盟国撑腰,但他们屡战屡败,逐步丧失了统一印度的信心和士气,而且累积起来的巨大伤亡让他们的兵员质量持续下降,短时间内很难再向日本扶植下的印度斯坦国发动大规模攻势,和谈在其内部已是人心所向,然而在西方同盟国的干预下,他们又只能硬着头皮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结果到了7月中旬,印度联邦军接连发生了部队集体哗变、叛逃的恶性事件,印度河防线不攻自破,日本和印度斯坦联军瞬时展开进攻,印度联邦军犹如溃堤后的洪水一泻千里,政府机构和军队官员匆匆撤往西方同盟国控制下的南波斯地区。眼看反转无望,西方同盟国只得同意印度联邦对日媾和,南亚战火就此平息。
  没有了印度战场的牵制,日军的部分主力部队将得以从南亚抽身,这对于在绝境中苦苦挣扎的中国政府而言是一个糟糕得不能更糟糕的消息了,他们在继续利用川蜀地区的地形优势抵挡日军进攻的同时,已经着手加快流亡境外继续领导抗日战线的各项准备工作了。
  就在很多人犹在为最后一线希望而努力,另一些人则已经放弃希望的时候,微妙的转折出现了。1945年8月初,澳大利亚第二轮全民选举结束,土生土长的白人政客李特尔击败日裔候选小林原一成为澳大利亚首任总统,这一结果使澳大利亚得以继续作为白人国家存在,而且意味着此前受到外部挑唆矛盾纷纷的白人群体暂时放弃分歧团结一致。
  在选举结果尚未公布之前,日本海军便调集主力舰只前往东印度海域,间接向澳洲民众施压,但他们此举遭到了泛太平洋合作委员会的强势反击,美国太平洋舰队以半数兵力开赴与之相邻的新西兰海域,德国和爱尔兰海军亦将其部署在南亚地区的舰艇编组成为特遣舰队,同期驶抵新西兰,并与美国海军联手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选举结果公布后,日本舰队悍然南下,并且很快出现在了澳大利亚北部海域,澳洲北部的日裔居民和治安部队借势生乱,试图否定选举结果,但是随着兵力两倍于日本舰队——航空数量更是达到日方四倍的欧美舰群开抵澳洲东北部海域并与之遥相对峙,日本方面强行干涉澳洲政局的企图未能得逞,而基于澳大利亚在西南太平洋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澳洲重归欧美势力范围后,日方不得不加强在东印度群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的军事部署,从而巩固他们的绝对防御圈。这样一来,从印度战场撤离的日军野战部队就被暂时牵制在了东南亚,而不是成为压垮中国正面抗日战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及至8月下旬,持续84天的大散关会战以日军占领全部关隘要地而告终,尽管中国军队没能赢得最终的胜利,但他们此战以劣势装备对抗日军近二十万精锐部队,取得了毙伤敌寇四万有余的战果,为随后的汉中保卫战争取到了尽可能充足的准备时间,因而被视为抗战时期最具积极意义的会战之一。
第62章
论曲线救国
  1945年8月的最后一天,中国驻爱尔兰大使驱车来到利默里克“森林宫殿”,专程拜谒国王约阿希姆一世陛下,顺捎送上一盒蒙顶茶——交道打得多了,中国人便也熟悉了这位欧洲君主的喜好憎恶,不敢再以瓷器名画这类古董或是日占区的特产相送。这蒙顶茶虽没有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福建铁观音这般名气大,但也是茗中佳品,成为皇室贡品已有千年历史,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大概是觉得区区一盒茶叶不足以体现出他们的诚意,这位王姓大使还别出心裁地带来了一位据称是茶道大师的老者以及一套样式古朴的茶具,现场为爱尔兰和威尔士的双料国王煮制香茗。
  大师泡出的茶果然是满屋留香,喝过之后清心养神,让人很是惬意。夏树心里当然清楚,对方这般讨好,无外乎是有求于己。其实自日军拉开侵华序幕以来,爱尔兰一直在国际场合抨击日寇、声援中国,并多次在国联发起了制裁日本的提案。十多年来,爱尔兰通过贸易、贷款乃至无偿援助等方式向中国政府提供了支持,包括促成欧美国家援助中国一百万支春田步枪和十亿发子弹,派出技术团队帮助中国重建空军等等,所以被中国民众亲切地称为“爱尔兰兄弟”,而执掌爱尔兰大权的国王陛下连同他的大臣们也成了国民政府极力巴结讨好的对象。为了拉拢关系,国民政府在爱尔兰首都设立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派驻机构,这个机构专门打探爱尔兰高层人士的性格喜好,想方设法帮助中方外交官员与之结交,然后各种礼物不要钱似得往外送,这确实对拉近两国高层关系起到了那么一点点作用。不过,爱尔兰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虽然在不断提升,但它终究只是个人口不足千万、领土不满十万平方公里的欧洲国家,对亚洲事务的干涉能力微乎其微,何况日寇狂妄至极,无视国联的敦促与制裁,爱尔兰只能通过各种办法间接支援中国军民的抗战事业。
  日苏停战后,抗战形势急转直下,在欧美联手仍无法遏止日军侵华步伐的情况下,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全面沦陷只是个时间问题,领导抗战的国民政府及其军队、民众也对抗战前景感到悲观绝望,人们甚至开始公开讨论全国沦陷后的生计问题,那些达官贵人或与日方暗通款曲,并且美其名曰曲线救国,或想方设法离开川蜀之地,前往欧美国家落脚。
  见夏树对新茶很满意,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王姓大使忙不迭地道出来意,国民政府希望爱尔兰出动他们的远程轰炸机部队,在苏俄南部机场与重庆、成都之间往返,协助中国政府转移人员物资,为他们日后发起反攻、实现光复大业保留火种。
  就技术而言,中国政府的设想是完全可行的,但这样的转移行动不得不考虑人力物力投入以及安全性的问题。夏树依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若以空运的方式帮助中国政府完成转移三万军民和两千吨物资,需要耗费至少两万吨航空燃料,而且高强度的飞行任务会大大缩短轰炸机的使用寿命,非战斗事故率估计在四成以上。
  装备损失了可以再造,人员损失了也可以再培养,真正让夏树不爽的是,经由空运转移的人员和物资当中,有多少是作威作福的官员贵妇,有多少是搜刮来的民脂民膏,那些对光复大业更具价值的科学家、技术员、精兵猛将乃至于满腔热血的学生们,又有几个能够搭上这趟航空快车?
  踌躇良久,夏树道:“我可以帮助中国政府从尚未被日军占领的地区撤离人员,但必须以科学人才、技术人员、功勋军人、优等学生为主,政府官员所占比例不得高于百分之十,撤离人员的数量不设上限,但我们一旦发现有人鱼目混珠,这些人将会被驱逐下机,明白吗?”
  王姓大使犹豫了一下:“陛下的要求非常合理,我会如实向委员长转达,相信委员长一定会同意的。”
  “这是一方面。”夏树道,“另一方面,要实施这个计划,贵国政府需在新疆中西部地区建立至少一座机场作为应急之用,并保证成都以西的机场能够持续使用,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王姓大使想了想:“做到这两点很难,但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
  “此外,我只能代表爱尔兰王国接受贵国政府的援助请求,最终能否成行,还有待我国与苏俄政府就借用其南部机场及陆上交通事宜进行协商,相关筹备最快也需要两三个月时间。”夏树此处有后话没说,那就是以国民政府目前的状况,能否再支撑两三个月,恐怕还要打个很大的问号。
  当然了,这个问题王姓大使是无法回答的,即便是执掌重庆政府的那位光头先生,眼下也回答不了。大散关战役结束后,日军先遣部队迅速扑向汉中,针对中方防线的空袭则早已展开,如今的形势不禁让人想起蜀汉末期,蜀军据守剑阁天险,不料被魏将邓艾出奇兵偷袭阴平,结果一败涂地。
  稍稍停顿了一下,夏树继续道:“据我所知,新疆地区目前可通行汽车的里程有数千公里,虽然多为简易公路,而且远未形成完备的路网,但以我之见,通过陆路运输大量转移人员物资还是较大可行性的。贵国若集中投入人力物力用于紧急修建公路,尽快修成川蜀至北疆的陆上通道,我国愿无偿援助千辆汽车、万吨燃料,并设法招募、培训驾驶人员。车辆、燃料、人员经船运抵达俄国,再由陆路进入贵国境内,最快只需一个月。”
  王姓大使连连点头道:“筑机场,通航线,修道路,辟蹊径,两线并进,双管齐下,陛下的眼界确非常人可及!”
  夏树没有应话,以中国政府目前的资源与技术,在偏僻之地修筑机场和修建道路都是难度颇大的工程,眼前这位王姓大使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两条路径所面临的难处,足以体现出国民政府当下的官僚风气何等糟糕,跟这样一个政府合作只能是效率低下,事倍功半。换做是兔子党,有那一百万支步枪和十亿发子弹,没准已经让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了,岂会像现在这样落得要流亡海外?
  一切皆有可能。
  接下来,这位口才不错的王姓大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国民政府宏伟的曲线救国设想:如果前线将士能像在大散关战役中的表现一样守卫各处关隘,迟滞日军三四个月乃至半年时间,他们准备转移百万军民,大部分人将在苏俄的庇护下等待反攻的时机——在他们看来,欧美与日本迟早会有一战,届时中国军民将内外呼应,收复河山。
  可惜王大使时而豪迈、时而铿锵的语句并没有引起在场两人的共鸣,无论是见多识广、务实去华的爱尔兰国王,还是一脸沧桑、愀然不乐的茶道大师,都对这种夸夸其谈的官腔没有半点好感。
  好容易等这家伙说完了,夏树淡淡地反问说:“这是你们委员长制定的英明计划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9/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