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2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7/387

  恩维尔和瓦西比各自依仗德国、意大利政府的支持,继续在伊斯坦布尔展开对峙,新苏丹的合法性虽然还存在很大的疑问,却在意大利外交人员的帮助下将一大堆官员委任状发往各地,企图让支持者接管各地的军政大权,此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大混乱。
第226章
巨人的黄昏(下)
  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在13世纪末期建立的帝国,至16世纪日趋鼎盛,成为世界强国,同时在亚欧非三大洲拥有广阔的属地,其领土在17世纪达到巅峰,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大部分领土,疆域西至阿尔及利亚北部,东抵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及乌克兰南部,南达苏丹、也门,奥斯曼海军一度在地中海占据优势,然而跟所有的文明一样,奥斯曼帝国盛极而衰,相继败于俄国、奥地利、英国等西方强国,势力版图不断缩水,逐渐沦为“欧洲病夫”。这一衰败过程从17世纪晚期持续到了20世纪初,正当人们以为这个病入膏肓的帝国随时都有可能倒下的时候,它却通过汲取西方文明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加入同盟国阵营赢得一战胜利迎来了又一春,占领富产石油的波斯地区为帝国的经济和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个国家的军事、工业、交通、教育等领域开始了缓慢而坚定的现代化进程,但腐败的官僚体系和横蛮的民族政策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数百年来的积弊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奥斯曼帝国的夺权之乱,首先让帝国治下那些不满土耳其人统治的各个民族看到了闹独立的好机会。波斯人(伊朗人)、埃及人、阿拉伯人都曾有过各自的辉煌文明,且是近几个世纪才被奥斯曼帝国吞并进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见土耳其人为争皇位自己打的不可开交,他们纷纷揭竿而起,有的攻击奥斯曼军队驻地,抢夺军械库里的武器弹药,堂而皇之的占领城镇,有的破坏铁路交通设施,跟当地的奥斯曼驻军打起了游击,短短数月,武装暴乱的烽烟燃遍奥斯曼帝国东部和南部地区。
  在帝国的东部疆域,两度被灭的波斯国又一次“死灰复燃”。缺少了美英的军事援助,波斯人的游击队难以正面抗衡拥有现代化武装的奥斯曼军队,只好转而向苏俄政府求援,此举无疑使引虎驱狼,因为俄国人对波斯的侵略和蚕食可以追溯到18世纪晚期,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便是从旧波斯国分出的领土。如今的苏俄政府虽然给自己贴上了解放全人类、世界大同的高尚标签,却没有摆脱俄国人自彼得大帝时代之后的扩张野心,他们不像美英那样敞开向波斯人提供武器装备,而是接纳波斯武装人员进入苏俄境内进行军事训练,从中筛选和培植亲俄亲苏分子,为苏俄势力重新扩张至波斯地区打下基础。不久,波斯游击队因敌我悬殊陷入绝境,苏俄军队开始直接介入,他们以国际志愿者名义派出数以千计的作战人员进入波斯地区,沉重打击了前来剿灭游击队的奥斯曼军队。
  在帝国的东南部领土,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早已悄然盛起,一战期间,奥斯曼军队的残酷掠夺和血腥镇压让阿拉伯人坚定了脱离奥斯曼统治的决心,多个部落结成了秘密同盟,并且得到了美英阵营的支持。1927年和1933年,阿拉伯人两次发动起义,虽然起义最终宣告失败,却极大地动摇了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的统治,1935年3月,第三次阿拉伯起义终于燃起了燎原之火,席卷中东的大部分地区,在阿拉伯联盟阵营猛烈而持续的打击下,奥斯曼军队不得不从塔布克、麦地那以及麦加等地撤离。
  在奥斯曼帝国南部,早年在英法两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埃及人这次“傍”上了意大利政府。野心勃勃的意大利人在20世纪初叶通过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夺取了与埃及接壤的利比亚,此后一直对富庶的埃及垂涎三尺。20年代埃及叛乱,意大利以同盟国之名积极介入,帮助奥斯曼帝国平定了这场由美英在幕后挑起的战乱,借机扩大了意大利在埃及地区的影响力,并在暗中培植亲意大利势力,向他们提供资金、武器以及军事教官,帮助他们不断发展壮大。随着阿拉伯大起义隔断了奥斯曼帝国腹地与西部领地的陆上联系,意大利人鼓动埃及人发动武装起义,此时派驻埃及的奥斯曼军队根本无心恋战,埃及武装趁势夺取了大量城镇。
  1935年4-6月,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国军队在大西洋前线发动春季攻势,以伤亡四万多人的代价攻占了距离美国南部海岸仅有一步之遥的巴哈马群岛,而后登陆古巴岛,与驻扎于此的美国军队展开激战,陆续夺取了岛上的一系列军事重镇,基本实现了对墨西哥湾的封锁,为同盟国军队在美国南部登陆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条件,而从北翼进攻的同盟国军队经过半年多的作战,已在加拿大东南部沿海岛屿艰难站稳脚跟,并于5月间发起了哈利法克斯战役,在新斯科舍半岛与三十万英联邦军队鏖战数周,赢得了一场艰难而重要的胜利。在此期间,日本军队再次针对夏威夷群岛发动进攻,夺取了除瓦胡岛之外的全部岛屿,使十数万美军陷入了外援断绝的境地。
  作为同盟国阵营的一员,奥斯曼帝国已享受不到正面战场节节胜利的荣光照耀。尽管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支持,恩维尔不但没能如愿夺取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权,反而险些丢掉了性命——老谋深算的瓦西比用金钱和官位诱使恩维尔麾下的两位兵团指挥官临阵倒戈,恩维尔在警卫队的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脱,后搭乘德国飞机转往奥斯曼帝国西北部,以亚得里亚堡为据点重振旗鼓,倒霉的苏尔曼则被捉住,作为战利品进献给了瓦西比。
  跟恩维尔一样,法提赫同样受到了部下哗变的困扰,得知变节者谋划用鱼雷艇攻击自己的座舰,只好率领依然忠于自己的舰艇暂时撤离伊斯坦布尔。
  在争夺帝国大权的斗争中,瓦西比出人意料地击败了两位劲敌,但事实证明,他并非治国之能臣、镇流之砥柱,许多省份的官员宣誓效忠新苏丹并得到了重用,可是那些地处边陲、手握重兵的将领却受到了猜忌和质疑,瓦西比扣押了他们在伊斯坦布尔的家眷,强令他们前去镇压各地的起义者,并以战绩衡量他们的忠诚。对付波斯、埃及、阿拉伯等地的起义武装,奥斯曼帝国一线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都占据明显的优势,可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军队的正常补给难以得到保障,一矣投入作战,对粮草弹药的消耗成倍增加,但瓦西比却没能解决这些问题,导致许多部队因补给不足而遭失利,指挥官们受到苛责和惩罚,继而引发恶性循环。
  昏招频出的瓦西比不断失去人心,导致奥斯曼帝国的境况愈加糟糕,而他最为愚蠢的决定莫过于以叛国罪名杀死了恩维尔等人推选的苏丹候选人苏尔曼,此举直接促成了恩维尔和法提赫的强强联合——前者与德国高层关系良好,在奥斯曼军政界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后者血统纯正,战功卓著,但过于自负,不懂得笼络人心。苏尔曼死后,法提赫成为长男继承制最名正言顺的苏丹候选人,恩维尔派人与之会面协商,达成了共同对抗瓦西比的盟约。在这之后,恩维尔调动长期驻守巴尔干半岛的奥斯曼陆军第2军团开赴伊斯坦布尔,法提赫集结海军陆战部队和要塞守卫部队沿达达尼尔海峡南下,瓦西比连忙从各地调派军队前去堵截,但一多半的部队要么故意按兵不动,要么因为交通阻塞、补给不畅受困,抵达前线的部队也无意为瓦西比效命,就这样,恩维尔和法提赫再度兵临伊斯坦布尔城下。
  瓦西比虽然众叛亲离,但他还牢牢掌握着奥斯曼近卫军的指挥权,于是一面利用伊斯坦布尔的坚固城防跟恩维尔·法提赫联军对峙,一面故技重施,利用金钱官位收买手握兵权的高级军官,然而这一次恩维尔和法提赫早有防备,军官们也早已对瓦西比的做法深恶痛绝,围城持续一个多月,伊斯坦布尔城内的物资日益匮乏,军队和民众人心惶惶,而在此期间,波斯、埃及、阿拉伯相继宣布独立建国,得到苏俄军队支持的波斯武装甚至在扎因代河畔的一场战役中聚歼了一支拥有近万名士兵的奥斯曼部队,震惊了同盟国阵营。
  尽管国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争夺皇位的丑行依然在伊斯坦布尔上演,结果谁也没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担任奥斯曼帝国安卡拉行省军事总督的穆斯塔法·凯末尔振臂高呼,号召土耳其人以开明的民主政府代替腐朽不堪的君主政权,并宣布在安卡拉组建国民政府,得到了各地民众和相当一部分军队的支持。等到瓦西比兵败被杀,恩维尔和法提赫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伊斯坦布尔时,凯末尔的国民政府已经运转起来,并在军事上积极做着应对保皇派军队进攻的准备。
  急于坐实胜果的恩维尔和法提赫既没有把凯末尔的国民政府视为大敌,也没有把波斯、埃及、阿拉伯的武装独立认真当回事,他们花费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商讨如何处理“非法苏丹”马哈茂德三世,以及军政高层大清洗后的官员任命问题,这才开始讨论“先内后外”亦或“先外后内”的用兵策略,这时国民政府的控制范围已从安卡拉一省扩展至科尼亚、卡斯塔莫努、比特利斯、埃尔祖鲁姆等多个省份,统治人口达到200多万,国民军虽缺乏武器弹药,但士气较奥斯曼军队高昂,而且凯末尔顺应时势,与北部的波斯国、南方的阿拉伯联盟进行卓有成效的接触,秘密结成了联手对抗奥斯曼帝国的临时阵线。
  民主政体与君主专制的角逐,民族独立与霸权统治的抗争,谁赢谁输还要以战场上的胜负论定,但大病初愈、病根未断的奥斯曼帝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历经动乱,国家的旧根基已经崩塌,属于它的时代正无可挽回地远去……
第227章
弗罗里达之战(上)
  1935年7月,美国弗罗里达半岛南部,霍姆斯特德。
  “立正!”
  在因为连续遭遇轰炸而变得残破不堪的码头上,两队美军士兵枪托着地的摆出立正姿势,在距离他们不远的地方,一支规模不大的车队正带着大团尘土飞驰而来。
  “听说‘逃跑将军’来了!”一个年轻一些的美军士兵小声对他的同伴说到。
  “他来这里干嘛?”另一名美军士兵脸上显然带着几分不屑。在美国军队,有人把麦克阿瑟称为“智将”,因为他智商极高,45岁就担任了美国陆军参谋长职务,为美军在30年代初期的大规模扩充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有人将其尊称为“逃跑将军”,皆因他在率部驻守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期间,两度在关键时刻丢弃将士撤离前线。
  前面那个士兵,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甚至目光也没有移动,只是嘴唇轻微的抖动着:
  “不知道!但愿他只是来巡视一下就走!”
  “嗯,但愿敌人的轰炸机今天不会来,不然我们就麻烦了!”旁边那美军士兵很想回头看看海面,但看到军官就在距他几步远的地方,他只好放弃了这个不安的企图。
  “敬礼!”
  口令声又一次响起的时候,车队已经来到这处码头并最终停在这两队士兵中间。
  从车队居中的一辆通用牌越野汽车上走下来的,正是那些美军士兵们口中谈论的“逃跑将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穿一身夏季陆军服的麦克阿瑟下车后颇有风度的向列队的士兵们回了军礼,然后开始了他自上任后对霍姆斯特德的第二次视察——他前一次光临霍姆斯特德还是六个月之前的事情,此后他的主要精力便放在了如何对弗罗里达半岛南部的防御进行加固上。
  “这、这还有这,原来是霍姆斯特德的主泊位,可以停泊万吨级货轮和军舰,上个星期的几次空袭摧毁了它们的码头,如果顺利的话,修复工作将在三个月内完成!”
  麦克阿瑟皱起眉头看着一旁负责介绍情况的陆军莱克上校:“三个月?顺利的话?这就是你们的效率么?”
  “如果是在往常,三个星期就能完成,但您也知道,目前弗罗里达半岛的交通设施大多在敌人的轰炸中损毁了,我们只能在夜间经由公路运输有限的物资。”莱克上校开始流汗。
  麦克阿瑟在码头边缘停住脚步,两眼望着远处的海面,“同盟国的飞机今天还会来轰炸吗?”
  “这……”莱克上校忐忑的看了眼麦克阿瑟的侧脸,“将军,我们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情报……”
  “情报?你们能有什么情报?”麦克阿瑟不留情面的训斥道:“敌人的轰炸通常都是很有规律的,一天一次,两天一次,亦或是三天一次,只要是天气允许的话!”
  不等莱克上校回话,麦克阿瑟指着远处的海面,“今天是个轰炸的好天气,不是吗?”
  “是的,将军!”莱克上校顺口说到,但看麦克阿瑟眼神不善,又慌里慌张的改口道:“我们已经做好了应对敌人空袭的准备,请将军放心。”
  “放心?”麦克阿瑟鄙夷的看了他一眼,“就这里的防御部署,能让我放心吗?”
  可怜的莱克上校一下子哑口无言,心里不禁担心起自己的前途来。杀鸡儆猴,这是麦克阿瑟整顿部署的惯用手段,也是在美国军中众所皆知的事情。在他之前,不管是尉官还是校官,因为公务或是其他事情触怒这位将军的基本没有什么好下场,尤其是像他这样没有靠山的中级军官更没有逃脱惩罚的可能性。
  不过出乎莱克上校意外的是,麦克阿瑟接下来并没有责罚他,而是默默沿着码头向北走。这霍姆斯特德虽然不比纽约这样的国际化港口,但优良的自然条件和后天的建设让它逐渐成为美国南部的重要港口。在和平时期,这里往来于船只络绎不绝,城区的商业也是相当的发达。
  然而,战争的硝烟让这座繁华的港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首先是如同恶鲨般的同盟国舰艇以及威力惊人的水雷使得大西洋西岸的航线变得危机重重,不断有美英船只和中立国船舶在这些海域被击沉,进出霍姆斯特德的货轮也因此而大幅度减少。如果说这样的局面让霍姆斯特德港失去活力的话,那么猛烈而持续的空袭则是要将这座从地图上抹去。占领巴哈马的岛屿后不久,同盟国空军就对弗罗里达半岛展开了猛烈的空袭,他们的第一次轰炸就对霍姆斯特德的码头区域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破坏,第二次轰炸则让码头区陷于瘫痪状态,虽然此后美军加强了港口的防空力量,但敌人后续的几次轰炸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轰炸的目标也从港区扩大到城区和港口连接内陆的铁路、公路,虽说还不至于完全隔断霍姆斯特德和外界的交通,但至少让美军在港口附近的调动效率大打折扣。
  看着残破的码头区,麦克阿瑟突然用双手划了个圆圈:“我们要将这里构建成一个巨大的要塞!”
  废墟变要塞?莱克上校一下子目瞪口呆,这是什么样的跳跃思维啊!不过,这一次他没敢再违逆麦克阿瑟的意思,和这样的将军作对显然不是什么明智的事情。
  “是的,将军!”
  “那里,可以改造成一座坚固的炮台,大炮我会尽快让军械部门送来!”麦克阿瑟指着一座已经坍塌的楼房说到,接下来,他的手指又点上了远处的一个低矮仓库,“那里,设置大口径臼炮,要建一个坚固的、足以抵挡敌人炸弹的掩体!”
  “那里,步兵掩体!”
  “这里,机枪暗堡!”
  ……
  莱克上校小鸡啄米般的点着头,他根本不明白这位将军怎么会有如此“雅兴”前来部署一个港口的防御,更要命的是他要求的这些没有大批劳力和物资是无法完成的。
  在码头区走了一圈之后,麦克阿瑟似乎还不满足,接下来又让莱克上校陪他乘车在港区附近转了转,并对一些看起来容易成为敌人登陆地点的海滩进行了相应的关照,这些如临大敌的部署越来越让莱克上校感到为难,因为他手里的守备部队才一个半师加上几个营的要塞炮兵,想要在这么大的一片区域实行严密防守难度可想而知。
  看着自己的这位手下面有难色却又不敢言,麦克阿瑟突然和善的拍拍他的肩膀:“老伙计,你肩上的担子很重啊,然而眼下已经到了攸关国家存亡的时候。胜,我们有机会扭转乾坤,败,万劫不复啊!”
  莱克上校也听出了这话的意思,他连忙立正道:“请放心,将军,我们定当竭尽全力!”
  “很好!加强防御的工作从即刻起加紧进行,不仅大炮,我还会再调一些部队来协助你防守!只要你尽心尽力,我自会替你向军部请功!”
  “请功不敢奢望,只要不把我发配去守海岛就好了!”莱克上校心里这么想,嘴上却连连表达自己的谢意。
  就在麦克阿瑟的视察行将结束之时,远处的海面上突然响起了一阵不详的声音,熟悉它的人都知道那意味着什么。赶在港区的防空警报声响起之前,莱克劝道:“将军阁下,敌人空袭在即,为了您的安全,也是为了大局着想,您还是先到后方去避一避吧!”
  麦克阿瑟眼一瞪:“听到敌人要来就瑟瑟发抖,如此胆怯怎能让士兵们信服?我今天就要在这里看看,敌人的飞机究竟有多厉害!”
  麦克阿瑟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莱克心中却是叫苦不已,这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防空设施,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抢修也只是勉强增加了一些不太完善的工事,所以德军轰炸机来袭的时候,除了操纵防空炮的士兵之外,他通常只会留下一些哨兵在港区,自己则带着大部队撤离港区。如果麦克阿瑟继续坚持下去,那么自己也肯定是走不了的。
  “将军的胆识果然令人钦佩,可是战场上枪弹无眼,万一有个好歹,乃是国家的损失啊!”
  麦克阿瑟看了看这位满脸焦急的上校,再看看远处成群成群的黑色小点,就在这时,港区那低沉压抑的空袭警报声也响了。片刻的思索之后,麦克阿瑟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建议,随后敏捷的钻进小汽车,也不和莱克说几句慰勉或是告别的话,车队一溜烟的朝离开港区的方向驶去。
  看着麦克阿瑟车队扬起的烟尘,莱克上校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再转过头看看海面上空,通过肉眼已经可以分辨出德国轰炸机的大致轮廓了。
  “全体……撤离港区!”
  刚刚还排着整齐队列的美军士兵以极其熟练和迅速的动作爬上停在不远处的卡车,赶在第一颗炸弹落下之前,他们已经安然撤离到同盟国轰炸机通常都不感兴趣的旷野地带,那里修筑了较为完备的防空袭掩体和掩蔽的物资仓库。
  不多时,伴着阵阵剧烈的爆炸声,霍姆斯特德港笼罩在滚滚浓烟和可怕的烈焰之中,天空中同盟国机群的规模让每一个站在地面上的人感到恐惧。放眼望去,港口上空几乎被那些拥有硕大金属身躯、两台或四台强力发动机以及可怕摧毁能力的空中杀人利器所遮蔽,数以百计,或许超过了一千,似乎连阳光也无法穿透它们组成的密集阵型。在那铺天盖地的嗡嗡声和那连绵不绝的爆炸声面前,来自地面的防空炮火显得如此虚弱无力。
第228章
弗罗里达之战(中)
  “光明之路”,这是同盟国军队最高参谋部为登陆弗罗里达半岛所制定的作战代号,战役发起之后,以巴哈马群岛和古巴岛跳板的南翼军团精锐部队将首度踏上美国本土,对同盟国阵营的普通民众而言,这不过是掌权者和职业军人梦寐以求的壮举,而在众多投资者和投机者看来,美利坚是一块物产富饶、劳力充足的神奇之地,打垮美国政府,或许意味着欧洲再度回到发现新大陆的大淘金时代——只要有胆量,就有可能一夜暴富,享受人间极乐!
  在利益集团的驱使下,同盟国阵营的宣传媒介全力开动,鼓吹登陆美国、占领北美的非凡意义,并对前线部队的战绩大肆吹捧,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光环萦绕的国家英雄、战争英豪。德国陆军的第1近卫骑兵师、第9重装步兵师,海军的第1战列舰中队、第1陆战师,空军的第12战斗机联队、第21轰炸机联队、第1伞兵旅,意大利军队的第19猎兵团、第1战车团、第7轰炸机联队,奥匈帝国的“维也纳”重炮师等等,这些声名远播的精锐部队皆在前线准备多时,装备精良、补给充足,军官们踌躇满志,兵士们斗志昂扬,可谓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另外一边,自1934年春以来,美英联军在各条战线节节败退,迄今已挨过了一年又半,英王乔治五世的病故无疑是对英联邦军民的沉重打击,美国政府内部也在战与和的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分歧,无奈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所提出的停战条件过于苛刻,一旦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签署停战协定,美国的经济将会受到空前的冲击,甚至是一场“不用枪炮的大洗劫”,所以多数财阀支持美国政府继续跟同盟国军队作战,争取以较为有利的态势达成停战。基于这些复杂的因素,美英联盟早已是貌合神离、各自为战,深陷困顿的英联邦军队仍在加拿大东部苦苦支撑,美国军队则在东部沿海地区广泛构筑防御工事,力图依托城镇港口和交通枢纽,抗击同盟国军队的登陆行动。
  在同盟国相继夺得巴哈马群岛和古巴岛之后,弗洛里达半岛自然成为了重点防御地区,但这座突入墨西哥湾的大半岛有着1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和933公里的海岸线,以同盟国军队的跨海登陆能力,理论上能够攻击这个半岛的任何一处海滩,“名将”麦克阿瑟麾下37个师和30个独立旅/团的美军官兵肩负着相当沉重的防守任务。
  相对于号称百万的美国守军,同盟国阵营在巴哈马群岛和古巴两地的集结了实实在在的126万部队,德国人占据了七成,意大利、奥匈帝国、西班牙、爱尔兰军队合占三成,但后者以勤务、警备人员居多,担当进攻尖刀的部队仍以能征惯战的德军部队为绝对主力。出于保密的需要,在“光明之路”登陆行动开始前的几个小时,别说是普通士兵,就算是营连级的指挥官也不知道自己的部队究竟要在哪里登陆。
  “德国第11海军陆战团的小伙子们,让你们猜了一个月的谜底即刻揭晓,前方……霍姆斯特德港!”
  一艘大型两栖登陆舰上,扩音器里传出指挥官抑制不住的亢奋声音。这个战功卓著的两栖作战部队组建于1915年,参加过早期在波罗的海地区的登陆作战,此次大战,他们登陆不列颠,转战百慕大,而后又投入了在巴哈马群岛的作战行动,无论前方是霍姆斯特德还是弗罗里达半岛东南部的其他地方,都意味着他们将要登上美利坚合众国的本土了。
  当前方的海岸线渐渐清晰起来的时候,登陆舰渐渐放慢了航速。美军在近海海域设置了不少障碍物,而且海岸炮火还没有被完全扫清。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型登陆舰不会贸然靠岸,而是在离岸数公里到十数公里的位置投放小型登陆艇和两栖战车。
  掩护登陆的战舰从前夜开始炮击海岸,海岸方向到处是火光和硝烟。炮火间隙,人们可以听到从头顶传来响亮的轰鸣声。攻取了巴哈马群岛之后,同盟国军队得以建立了一处坚固的战略踏板,从各处机场起飞的陆基战机不分昼夜地空袭美国南部地区,最大限度地降低守军的防御力。
  战时建造的两栖登陆舰采用了便捷的开合式舰艏活动门,士兵们直接在舰舱里登上小型登陆艇或两栖战车,然后直接从活动门驶出,但这种专门为抢滩登陆设计建造的两栖登陆舰数量有限,许多士兵尤其是担任后援的陆军士兵仍通过运兵船在海上转乘登陆艇,在这些运兵船上总能够听到军官们粗犷的提醒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7/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