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2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5/387

  离开餐厅之后,参观团的七十余名成员被安排到了一家提前清场的咖啡馆等待,随身行李另行装运上船,而咖啡馆里虽有多名腰佩手枪的爱尔兰士兵警戒,却没有人对参观团成员进行搜身检查。偷藏餐刀的家伙若无其事地找了张靠近演讲台的桌子,迈克唐纳德紧紧跟在他后头,自然是在他旁边落座。
  “嘿,你这混蛋要干什么?”那人咬牙切齿地叱问迈克唐纳德。
  “这句话应该我来问。”迈克唐纳德小声说。
  那人冷冷地盯着他:“你是爱尔兰人的走狗吗?为什么要阻止我?”
  迈克唐纳德压低声音,飞快地说道:“如果你对他动手,不管成不成功,都会有无数威尔士人因为你今天的鲁莽而送命!”
  那人嗤笑道:“你错了,这是上天让我们拯救威尔士的唯一机会。杀了他,爱尔兰就会陷入混乱,驻扎在威尔士的爱尔兰军队就会撤走,我们的武装独立才能赢得胜利。”
  迈克唐纳德瞪眼道:“那独立之后呢?谁来拯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谁能够比他更好地治理一个国家?你指望谁?苏维埃?”
  这个满脸横肉的家伙迟疑了一下,但没等他继续说话,一辆黑色的轿车停在了咖啡馆门前。在几位身材高大的爱尔兰士兵护卫下,那位身穿戎装但没有佩戴武器的传奇人物下车进门。
  伴着一阵椅子移动的聒噪声,咖啡馆里的每一个人都起身相向。
  迈克唐纳德紧紧拽住身旁这家伙的手,唯恐他一个箭步上去行刺,而他这时并没有要挣脱的意思。一名爱尔兰士兵就站在两米之外,他注意到了这两人似有异常,于是调整双手位置,以便在必要的时候用最短的时间拔枪射击。
  一如影像资料中的形象,爱尔兰王国的缔造者、威尔士王国的新国王长着一张棱角分明的帅气脸庞,他动作矫健,举止从容,与之有关的种种事迹和传说使得他在常人眼里宛若天神下凡,似乎有种无形的光辉笼罩全身,然而以理智的眼光来看,他与欧洲历史上诞生过的那些君主们并没有太过本质的区别。
  “先生们,不用怀疑自己的眼睛,你们所在的地方确实是爱尔兰,站在你们面前的人确实是爱尔兰国王,而你们过去一个多星期的所见所闻确实是真实存在的。等到局势稳定之后,我们将会推出一项法令,所有守法奉公的威尔士人都可以在爱尔兰享受到国民待遇,届时你们只需要买一张便宜船票,就能够来到爱尔兰,瞧瞧这里的一切是否依然如你们此前看到的那样。”
  地位高高在上的君主,在众人面前以轻快诙谐的语言作为开场,原本稍显紧张的气氛立即得到了改观,大多数威尔士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而这个时候,迈克唐纳德却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从他的角度看去,偷藏餐刀的家伙表情并不自然。
  稍许停顿过后,这位出身霍亨索伦皇室的戴双王冠者继续以用流利的英语说道:“我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还是非常恨我,觉得是我分裂了你们的国家,强占了你们的领土和人民。我必须承认,当我作为德国海军的一员时,我帮助德国海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英国海军,当我作为爱尔兰的君主时,我带领爱尔兰人取得了独立,继而跟德国军队一道再次打败英国,把不列颠王国变成了三个国家,无论你们抱着怎样的心态看待它,它都已成为历史。没人能够改变历史,但每个人都有机会决定现在和未来,而我能够做到的——愿意做到的——允诺做到的,就是在威尔士重现爱尔兰的奇迹,让每一个威尔士人过上平等、平静、平和的生活。事实上,除我之外,没有人能够允诺你们这一点!”
  咖啡馆里鸦雀无声,每个威尔士人都在掂量这番话,片刻过后,金属物件落地的清脆声响打破了这种沉寂,紧接着,咖啡馆里一片手枪上膛的咔嚓声,听得令人毛骨悚然。
第219章
军火大亨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经历了发生在科克港某咖啡厅的惊魂插曲,迈克唐纳德逐渐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回到威尔士之后,参观团的大多数成员都成了新国王约阿希姆一世的义务宣传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爱尔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讲述给身边的人。虽然他们都不是高明的讲演者,也说不出高深的道理来,但偏偏是这种最简单、最质朴的方式,一步步消除了威尔士民众的抵制情绪,到了五六月份,威尔士的紧张局势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爱尔兰军队开始从村镇撤离,将当地治安和行政权限交还给威尔士人,多处煤矿恢复开采,部分冶金工厂重新投入运转。整个7月,威尔士约60%的煤矿和30%的冶金工厂可以听到机器轰鸣声,到了8月,这一比例提高到了73%和54%,虽然只有很少的煤矿和工厂达到满产状态,但仅这两个月的时间,威尔士就出产了800多万吨高品质煤和30万吨钢材,塔尔伯特、纽波特等主要港口逐渐恢复了昔日的活力,货船满载矿物和半成品钢材驶往利默里克,然后从爱尔兰运来可口的肉类、美味的乳品、甘醇的威士忌以及各种漂亮的金属饰品,生活就这样悄然恢复了秩序,甚至变得比从前更加的丰富多彩。
  初秋时节,为美国纽约时报工作的瑞典人海格·拉尔森游历爱尔兰和威尔士各地,然后在他的新闻稿件中如此总结到:
  “对威尔士的征服,让他犹如海中蛟龙得到了一双强健的翼翅,虽然永远不可能达到不列颠王国的巅峰高度,却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一个可敬可畏的对手。”
  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最初十几年是威尔士现代工业发展兴盛的一个历史时期。在采煤业和冶炼业的推动下,煤炭工业成长为威尔士工业部门中的主导行业,为威尔士及英国其他地区制造业、运输业以及钢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所以当爱尔兰国王在同盟国阵营的支持下戴上威尔士的王冠时,不少英国政客便惊呼“爱尔兰将要一飞冲天”。
  在战争的刺激下,1933年各主要交战国的大小船厂都处于或接近满产,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的需求量较和平时期增加了两倍不止,而在1934年的第一季度,爱尔兰总共收到了4艘巡洋舰、23艘驱逐舰、54艘鱼雷和巡防舰艇的订单,按照爱尔兰生产军用舰艇的能力,消化这些订单至少需要18个月时间。与此同时,爱尔兰还收到了205艘计90多万吨的船舶订单,而爱尔兰造船业此时的年造船能力刚刚突破160万吨,进一步扩充产能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夏树这位头戴双王冠的君主领导下,爱尔兰人一面提升造船业的规模效应,对一大批中小规模的造船厂实施合并或联营生产,一面推广美式部件预制法等先进的造船工艺,提高了现有造船设施的运作效率。根据爱尔兰工业部门的预计,通过推行这些积极举措,爱尔兰的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建造能力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造船业的预期利润也将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
  现代造船业需要消耗大量的工业原料,优质钢材首当其冲。从1916年到1932年,爱尔兰的冶金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规模和质量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350万吨钢铁的年产量足以使得爱尔兰迈入现代化的强国之列,人均钢铁产量甚至已经位列世界前茅,但建造船舶、生产汽车、制造军火、扩建港口、修造桥梁等等都需要钢材,爱尔兰的钢铁产业不足以同时满足本国所有工业部门的需求,和平时期每年需要从欧陆国家进口数十万吨钢材,战争爆发后,钢材需求激增,在政府机构的统筹调度下,爱尔兰的钢铁供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即一方面积极扩大供给,一方面实施生产配给,这固然保证了爱尔兰的战时工业运转,但相应增加了产业成本、压缩了经营利润,而且不可避免地付出了额外的代价——在1933年5月至11月的半年时间里,共有22万吨进口钢锭在航运途中损失,而这笔损失大部分都算在了爱尔兰头上。
  钢铁工业的运转当然离不开铁矿石和煤炭的供应,而这两种原料在爱尔兰本土没有丰富的储量。两次大战之间,爱尔兰早期主要从法国、瑞典进口这两类矿产,三国经济同盟形成后,西班牙成为了爱尔兰最主要的矿产供应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使得双方长期保持着互惠互利的贸易往来,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压力骤然而至。从1933年5月20日爱尔兰货船“克朗梅尔游行者”号被击沉开始,爱尔兰岛与伊比利亚半岛之间不到1000公里的海上航线俨然成了一条让海员们闻之色变的死亡地带,截至1934年4月,总共有171艘爱尔兰船、52艘德国船、34艘西班牙船、15艘法国船被击沉,1600多名船员葬身大海,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爱尔兰王国在1919年前后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
  正因为存在这种强烈的互补性,爱尔兰掌权者对威尔士的野心从不列颠战役初期的一些军事部署就能够瞧出端倪——同盟国军队在威尔士的登陆进攻地点选在了以农牧业为主的科恩半岛和安格尔西岛,同盟国空军的轰炸均有意避开了那些工业集中的威尔士城镇和所有大型煤矿,而在突破科恩半岛东端的英军斯诺登山区防线后,同盟国军队立即向英格兰腹地挺进,所以战争期间威尔士中部和南部并未发生大规模的交战,较好地保护了威尔士的工业和矿场设施。尽管这里的许多设备和管理模式还处在世纪初的水平,运作效率不但比不上美国和德国,跟爱尔兰相比都显得差强人意,夏树并没有急着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升级,一来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二来循序渐进的动作比大刀阔斧的变革更容易让当地人接受。
  正如有识之士预料的那样,钢铁和能源的充足供给是爱尔兰再度腾飞的先决条件,随着威尔士煤炭开采业和冶金工业的复产,加上美英海军退守西大西洋,同盟国船只得以畅通无阻地航行在欧洲海域,来自西班牙的铁矿石和生铁又源源不断地运抵爱尔兰,爱尔兰的钢产量持续攀升,并在8月份创下了47万吨钢材的新纪录——按照这一水平,爱尔兰钢铁工业超过了日本跻身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德国、苏俄。
  顺利实施优化升级的爱尔兰造船业很快发掘出令人吃惊的潜能,战时建造万吨级标准货轮的速度从1933年末的每个月4艘赫然提高到了每月7.5艘,并能够按标准流程将其中的2艘改装成为辅助航母,两万吨级远洋油轮的建造周期从8-9个月缩减到了4个半月,这意味着每年可以多建造出6艘,10个月左右就能完全弥补前期的损失。军用舰艇方面,费奥纳级改进型轻巡洋舰和烈火级改进型驱逐舰这两种主打的外销战舰,建造速度分别在原基础上提高了27%和33%,成本相应降低了11%和14%,而订购价格的降低、建造周期的缩短无疑让它们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更具吸引力。为了弥补百慕大海战的损失,德国海军在本国造船厂难以消化新订单的情况下,分两批向爱尔兰追加了9艘费奥纳级改进型和30艘烈火级改进型,总金额达到五亿六千万马克。
  以标准型舰艇和货船为主打卖点,战时的爱尔兰造船业收获颇丰,而早已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特色化效应的爱尔兰航空、汽车产业亦不示弱:墙里开花墙外香的Me-50系列是爱尔兰航空工业为这场战争贡献出的明星产品,在完全实现本土化生产之后,这种多用途的轻型战斗机月产量已经突破了200架,但依然不能满足同盟国阵营对这种优秀战机的需求,负责生产陆基型号的利默里克飞机制造厂和生产舰载型号的爱尔兰航空制造厂一边谋划着继续扩大产能,一边积极联合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研发其后续型号。
  陆地上,战前定型的“重装骑兵”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和战时推出的“圆盾”型履带式自行防空炮是爱尔兰军用车辆制造的成功之作,前者在不列颠战役期间搭配战斗车辆演绎出了装甲战术的精妙之处,得到了参战部队的高度评价,而战役尚在进行,德国陆军便通过了扩建装甲部队的决定,并决定从爱尔兰采购至少4000辆“重装骑兵”,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西班牙王国、意大利王国乃至北欧的瑞典和挪威也对这种装甲运兵车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后者在亚速尔战场初露锋芒,很快被爱尔兰陆军定为制式武器,而德国人在目睹这种新式装备的威力后,一面效仿爱尔兰陆军组建自己的独立防空营,一面要求本国军工企业研发具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而在获得合格的替代品之前,德国军队应战略需要一再增加外购数量,至1934年秋,由爱尔兰提供给德国军队的“圆盾”达到800余辆,由其击落的敌方战机早已轻松过百。
第220章
征战百慕大(上)
  1934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两艘悬挂着黑白红色三色旗的庞大战舰驶抵爱尔兰西海岸的基尔鲁斯海军基地,尽管新闻媒介事先得到封口令,对这两艘新式战舰的造访不做任何报道,仍有数以万计的民众闻风而动,他们从七十多公里外的利默里克乘火车前来,在基尔鲁斯海军基地的安全警戒线以外苦苦蹲守,为的只是一睹“欧洲力量”的尊荣。
  所谓“欧洲力量”,是德皇威廉二世在庆祝就会上即兴而发的感慨,意指这两艘被寄予厚望的新战列舰凝聚了欧洲的科技和工业精华。诚如霍亨索伦皇室领袖所言,日耳曼尼亚级的建造是欧洲有史以来最浩大、最昂贵的机械工程,若不是统欧洲之力、集欧洲之粹,德国人很难完成这一壮举。
  经过4年的漫长建造,11个月的调试磨合,两艘日耳曼尼亚级战列舰终于加入到了德国海军的作战序列,同盟国阵营又多了两件扬威海疆、震慑顽敌的利器。眼下同盟国军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条战线遥相呼应,战略形势一片大好,但西方同盟国连番攻略百慕大岛皆以失利告终,日本海军主力挑战夏威夷群岛却未占得任何便宜,若无法突破这两大绊脚石,这场战争就可能要打到一方精疲力竭倒下为止,对掌权者乃至平民大众而言,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日耳曼尼亚级确定设计方案,夏树作为德国皇室邀请的特别顾问全程参与;“日耳曼尼亚”号和“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号下水仪式,他均以盟国君主的身份出席;两舰海试期间,他多次前往德国出席技术会议……可以说,这两艘新战列舰的诞生有他的一份功劳,然而回溯到评估新式战列舰必要性及技术标准之初,夏树对德国皇家海军技术委员会的建造方案是持反对意见的,他试图说服德国高层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放在技术业已成熟的舰艇型号上,可惜威廉二世并未采纳。由于德国海军的军费投入已达到了政府在和平时期所能承受的极限,两艘日耳曼尼亚级的建造导致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的四号舰取消建造,提尔皮茨伯爵级战列巡洋舰预定建造的三号、四号、五号舰全部无限期推迟——从亚速尔战役的进程来看,如果同盟国舰队的作战阵容中增加这四艘威力强劲的战巡,初期的战斗不会打的那么艰难,也许不必夏树出手,贝恩克就能成为这场战役的胜利者。
  作为德国海军之外最了解日耳曼尼亚级战列舰技术数据的人,夏树亲至基尔鲁斯海军基地并登舰参观。正式服役的日耳曼尼亚级因大幅度增强了电子和防空配置,其标准排水量从原计划的54108吨增加至55354吨,满载排水量相应增加至62479吨,超越美国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成为有史以来吨位最大的作战舰艇。
  沿循自上一场大战结束以来惯有的双联装主炮配置,采用8门45倍径的18英寸主炮——这是克虏伯军火公司历经十年研发成功的杰作。考虑到交战距离的增大,该型火炮自设计之初就确定为中速标准弹方案,炮口动能较美国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装备的同口径主炮高出4%,单发威力完虐现役的各种16英寸舰炮,而新式液压式系统的运用保证了日耳曼尼亚级双联装主炮每分钟2发的最高射和主炮塔每秒4度的最大旋转速度,使得德国海军的新式主力舰在火力和火控方面足以匹敌美国的北卡罗来纳级。
  在外行人眼里,日耳曼尼亚级战列舰在火力方面最大的亮点是用上了德国海军翘首以盼的18英寸主炮,而在内行人眼里,洛伦兹-IID型火控雷达才是真正带来质变的利器,它运用了欧洲最顶尖的电子探测和机械计算技术,不但理论数据极为耀眼,测试情况亦令人信服,在遇到浓雾天气或夜间交战时尤其能够体现出它们的非凡价值。此外,雷达火控还首度运用在了防空武器上,日耳曼尼亚级取消了以往德国战列舰辅助武备150毫米副炮、88毫米高平两用炮、37毫米高炮、20毫米机炮、12.7毫米机枪的五级配置,简化为127毫米高平两用炮、37毫米高炮、20毫米机关炮三级配置,利用四套雷达火控系统对分为四组的12座127毫米双联装副炮进行射击指引,大幅度提高了防空系统的运作效率。
  防护方面,55000吨级的日耳曼尼亚级较45000吨级的北卡罗来纳强了不止一星半点。考虑到这一时期美德两国最好的装甲钢材处于同一水平,装甲厚度和防护设计是决定防护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日耳曼尼亚级的整体防护采用跟德意志级一样的“保险箱”构造,将主弹药库、锅炉舱、轮机舱等重要部位置于复合式水平装甲和倾斜式舷侧装甲的完整保护之下,舷侧装甲带抵御攻击的标准从16英寸舰炮提升至18英寸,水下防护系统为五层隔舱、三层舰底,水平防护以抵御1500公斤穿甲炸弹的高空俯冲轰炸和18英寸舰炮的大角度轰击为设计标准,抗沉性能在德意志级战列舰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而双联装主炮配置虽牺牲了火力密度和单位输出,却有利于提升主炮塔的防护能力和生存性能。至于早前饱受诟病的座圈防护问题,经历大战的洗礼,在巴伐利亚级和德意志级身上已得到妥善的解决,到了日耳曼尼亚级更是趋近完美。
  相较于德意志级战列舰,日耳曼尼亚级唯一下降的性能便是战术机动性。为了达到强大的防护标准,并保证18英寸主炮的射击稳定性,在不削减续航力和适航性、不增舰体大长宽比的前提下,德国设计师只好从战舰的动力方面“开刀”——日耳曼尼亚级采用跟德意志级相同的动力构造,最大功率输出为16万马力,但因为吨位的大幅提升,战舰的设计航速降至27节。尽管“日耳曼尼亚”号在海试中曾以主机过载状态跑出过27.8节的航速,但实战载荷下肯定发挥不出这样的水平。
  “日耳曼尼亚”号服役不满3个月,“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号的服役典礼还是上个月的事情,两艘新战列舰这时远离德国海域并非训练而是参战,它们被暂时编入了同盟国第10特混舰队,该舰队计划在爱尔兰完成计划,然后开赴亚速尔群岛进行临战准备,届时所有舰艇都将归入贝恩克麾下,投入对百慕大岛的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
  坐镇“日耳曼尼亚”号指挥第10特混舰队之人与夏树同出德国皇室家族,而且是当前德国海军最炙手可热的将领,但他的声望却不是胜利所造就,而是得益于战场上的勇猛表现和官方舆论的积极造势,在贝恩克两次攻伐百慕大无果的情况下,让他取而代之的声音已是不绝于耳——这个幸运的家伙便是奥尔登堡大公国的奥古斯特·冯·奥尔登堡殿下。
  在夏树的五星将谱当中,两星尚且勉强的奥尔登堡王子跟四星有余的贝恩克还是差了许多,而当德国皇储和海军首脑征询自己意见时,夏树每每以保护奥尔登堡大公国继承人的口吻委婉提出异议,并一再表示贝恩克是当前最具资历的海军指挥官,他的稳定或是引领同盟国海军走向彼岸的关键因素。这些言论观点不免传入奥尔登堡大公国的贵族们耳中,有人觉得在理也有人感到不满,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年逾八旬的奥尔登堡大公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身体每况愈下,身为大公国第一顺位继承人的奥古斯特确实不宜在战场上以身犯险。其实早在战争爆发前,莱因哈特·舍尔就有意调他去文职岗位,但拗不过他领军征战的强烈意愿,只好允许他继续指挥战巡编队,结果第一次弗洛里斯海战就险些丧命,把德国海军部和海军参谋部的将领们惊出了一身冷汗,此后便想尽办法不让他再在战场一线冒险,而在夏树担任同盟国舰队指挥官期间,给他安排的就只是护航警戒或登岛支援这些相对安全的角色,冒险深入敌后的任务更多交由威廉·马沙尔和冈瑟·吕特晏斯这些没有特殊出身的将领完成。
  当奥古斯特·冯·奥尔登堡率两艘日耳曼尼亚级抵达之时,四艘建造于爱尔兰船厂的同盟者级航空母舰已在此候命,它们均为战前开工,两艘系德国海军订造,一艘为爱尔兰海军订购,还有一艘原本是为奥斯曼帝国海军建造,后经德国和土耳其政府商定,以有偿租借的形式转交德国海军,待战后归还土耳其,一旦在战争中损失,则由德国海军在战后以同型或级别更高的舰艇补偿。
  在大西洋战场上,亚速尔战役俨然成了舰队炮战的终极绝唱,海军航空兵以无可争议的表现奠定了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现如今美英舰队在大西洋坐拥7艘战列舰和3艘战列巡洋舰,多于同盟国海军的5艘战列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却因航母数量和舰载机飞行员质量的双重劣势落于下风——包括标准货轮改装的辅助航母在内,投入作战的同盟国航母达到41艘,全方位覆盖了战场前沿、岛屿基地以及后方补给线,只等第10特混舰队的增援部队到位,越挫越勇的贝恩克就将对百慕大岛发起第三次进攻。
第221章
征战百慕大(中)
  百慕大位于北大西洋,距北美洲约900多公里,是历史最悠久的英国海外领地。早在16世纪的时候,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船舰便在这里建立了鲜肉和淡水补给站,但幽灵和魔鬼的传说令人们不敢在这座“魔鬼岛”上长期定居。到了17世纪,这里发展起了烟草业、造船业以及盐贸易,来自欧洲的移民不断增加,往后百慕大成为了英国海军的战略基地,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初期。
  从空中俯瞰,百慕大像是一座鱼钩状的海岛,但它实际上由7个主岛、150多个小岛和礁群组成,有的岛屿和礁群都集中在一个东西长不到3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狭小范围内,陆地总面积仅有71.7平方公里,相当于弗洛里斯岛的一半,但比科尔武岛大了三倍多。1933年战争爆发时,居住在百慕大的居民超过两万人,而到了1934年秋天,这里的居民所剩不足两百,来自美国和英联邦国家的军人则增加至两万两千人,这些人因为随时可能被同盟国海军的炸弹和炮弹轰成渣,所以被同僚戏称为“百慕大炮灰”。此前同盟国舰队两度进攻百慕大皆无果而终,使得美英高层对百慕大的防御体系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但客观而论,阻止德国海军上将贝恩克的并不是岛上的海防工事或者周边的水雷阵,而是得益于欧内斯特·约瑟夫·金的出色指挥。当然了,重新执掌同盟国主力舰队指挥权的贝恩克顶着重重压力,不急不躁,不冒进、不冒失,虽然两次进攻都没能拿下百慕大,但期间并未折损任何一艘主力舰,以较小的代价试探了对手的底细,消耗了对手的有生力量。
  等到两艘新服役的日耳曼尼亚级战列舰抵达亚速尔群岛,贝恩克聪明地跟对手打起了心理战,他故意在特塞尔岛的英雄港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广邀意大利、奥匈、爱尔兰、奥斯曼等国家派驻亚速尔群岛的官兵和战地记者前来观礼,不出数日,有关日耳曼尼亚级战列舰开赴前线的新闻纷纷见诸报端,令美英阵营很是紧张。
  与此同时,贝恩克并不着急向百慕大进发,他将麾下航母分为两组,轮番进行对抗演习,让相对缺乏实战经验的新手们提前感受战斗的节奏和氛围,特别是让新服役航母的指挥官掌握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方法。等到了10月的第一个星期,他不慌不忙地编组战斗舰队,令所有舰船补齐物资,配足人手,以侦察舰队、战斗舰队、支援舰队、登陆舰队逐次驶离亚速尔群岛,意气风发地奔赴战场。
  从亚速尔群岛北段的弗洛里斯岛到百慕大,直线距离约1000海里。当初美英联军奔袭亚速尔群岛,登陆舰队航行1500多海里,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星期,以同盟国舰队如今的作战保障能力,完全具备在百慕大发起登陆作战的能力,眼下最大的阻碍便是被置于金指挥下的美英主力舰队——虽然没能扭转亚速尔战局,但凭借战役末期成功组织联军舰船和部队撤回北美的佳绩,他被擢升为战时海军上将,接替查特菲尔德执掌舰队指挥权,而后因两次阻击同盟国舰队强夺百慕大成为美英阵营最耀眼的将星。
  金与贝恩克,一个喜欢走险棋、出险招,一个稳字当先,有韧劲、有魄力。双方阵营皆有意造势,使得两者第三次在百慕大交手成了这一时期最引人入胜的战场看点,欧洲媒体普遍预测贝恩克会赢得一场艰难的胜利,就此将战线推进到美国人的家门口,北美舆论自是力挺谋略出众的金,认为他能够让强敌再次铩羽而归。
  随着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参战,西方同盟国纳入战时轨道的工业规模与北美持平,若加上奥斯曼帝国和日本,同盟国阵营的战争实力已领先对手一个身位。在1934年的前三个季度,美国本土和英属加拿大一共建造完成了1255艘作战舰艇,较上年同期增加140%,庞大的数量规模背后,是占据半数还多的防御型近程鱼雷艇、驱潜艇以及小型潜艇,建造吨位的增加比例仅为42%,而且没有一艘四万吨以上的新主力舰服役。依靠修复后重返前线的主力战舰,金指挥着一支由7艘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33艘航空母舰为主要战力的联军舰队,他的对手现在同样拥有7艘战列舰,而且两艘日耳曼尼亚级的综合战力强于以往任何一艘主力舰,这在战场上很可能发挥质变作用。至于新一代的海战主力,海军航空兵,美英联军尽管获得了4艘正规航母和25艘辅助航母,并补充了3000多架舰载机和5000多名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从纸面实力来看,不但从亚速尔战役的沉重损失中恢复过来,还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然而他们与对手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在拉大——包括投入大西洋战线的意大利航母,西方同盟国已补充了9艘正规航母和28艘辅助航母,而且飞行员的整体素质明显胜出一筹。
  就战略而言,美英海军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百慕大之战中全面处于下风,但是在战术层面,金依然占据着灵活机动的优势,而不必像他的对手那样兼顾登陆舰队的安危。
  10月9日,同盟国侦察舰队赫然出现在了百慕大以东海域,只不过跟美英方面预料的不同,同盟国海军在侦察舰队编入了三艘同盟者级航空母舰,因而火力侦察不再由战斗舰艇冒险靠近百慕大实施。就在这天黎明,两个波次共计59架舰载机以超低空飞行的方式突袭百慕大,毁伤了停放在机场上的美英陆基战机12架,炸死炸伤美英官兵数十人,并对百慕大级周边海域进行了近距离的航拍侦察。突袭结束后,同盟国侦察舰队高速南行,随后利用舰载战斗机阻挡了美英航空部队的反击。
  10月11日,在百慕大东南海域进行警戒巡逻的美国潜艇“小丑鱼”号发现了规模浩大的同盟国战斗舰队,并向其中一艘大型战舰发射了鱼雷。潜艇指挥官判断有两艘鱼雷命中目标,在躲过敌方护航舰艇的报复性攻击后,它于当天下午向己方指挥部发去报告。
  同一天,从百慕大机场起飞的英军侦察机也观察到了同盟国舰队的行踪,但受阻于敌方战斗机的拦截,只在较远距离拍摄了照片,技术人员无法通过照片图像分析判断这支舰队的具体构成,而据侦察机飞行员报告,他看到了体型异乎寻常庞大的灰色战舰,其侧面轮廓完全符合有关日耳曼尼亚级战列舰的谍报描述。
  一次防守反击,一次围魏救赵,前两次挫败对手,金用上了两种不同的战术策略,第三次跟相同的对手过招,他果断用上了第三种策略:声东击西。10月12日一大清早,美英海军的舰载轰炸机和水上飞机即以扇形队列对同盟国舰队的可能位置进行大范围搜索,途中遇到敌方战斗机一律向西撤退,造成美英舰队位于百慕大西南方的假象。果不其然,同盟国舰载机反向展开侦察,并在中午前找到了一支拥有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海上编队,这个时候,金率领舰队主力悄然前出至百慕大东北,只待同盟国舰队大规模出动舰载机,便遣上海航主力从敌人侧翼发起突袭。
  金布置在百慕大西南方的“鱼饵”,贝恩克既没有放过也没有扑上去猛咬,他的战斗舰队拥有7艘正规航母和500余架舰载机,第一波次攻击只投入了90架战机,且在待空袭机群起飞后,贝恩克立即命令3个战斗机中队升空防御、4个战斗机中队在飞行甲板待命,所以当金舰队的近200架舰载机群从北面袭来时,同盟国战斗舰队迅速组织了强有力的空中防御,不但如此,贝恩克还提前做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部署——在战斗舰队身后两百多公里的位置,拥有2艘正规航母和26艘辅助航母的支援舰队做好了随时策应的准备,敌方主力舰队刚一现身,支援舰队在非常短的时间里组织了一波近300架战机的庞大机群,它们既是反向侦察搜索的探哨,又是对敌反击的先锋,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对手根本猝不及防。
  10月12日上午的海空大战,金的主攻机群展现出了旺盛斗志,在己方战斗机奋不顾身的掩护下,舰载轰炸机多次突破了敌机的拦截和舰炮的阻击,成功击沉了意大利航母“加里波第”号、重创爱尔兰航母“自由者”号,并对两艘崭新的日耳曼尼亚级战列舰实施了轰炸,而且击伤了其中一艘。美英舰队的第一波空袭尚算成功,但面对汹涌来袭的敌方舰载机群,金已经没有机会发动第二波空袭了,他一边竭力抵御对手的强力反击,一边率领主力舰队向百慕大后撤,试图借助陆基航空兵来平衡双方海军航空兵的实力差距。此一战,同盟国舰载机群毫不客气地重创了金麾下的两艘正规航母,顺手捎带地将两艘货船改装的辅助航母送入了海底。
第222章
征战百慕大(下)
  逐退美英舰队之后,贝恩克没有任何的迟疑,就在10月12日当晚,他亲率战斗舰队绕至百慕大西南,从这个防御相对薄弱的方向展开攻势。是夜,德国日耳曼尼亚级战列舰的18英寸舰炮肆虐百慕大的防御工事,一如当初美英联军以列克星敦级战巡扫荡特塞尔岛的德军海防要塞。此时部署在百慕大周边海域的美英潜艇多达79艘,以百慕大为母港的中小型鱼雷艇亦有88艘,这两股战力试图趁夜袭击同盟国主力舰艇,却遭装备新式火控雷达和主动声呐系统的同盟国舰艇对手迎头痛击。
  此前的两次百慕大海战,同盟国舰队曾动用主力舰队百慕大群岛的守军设施进行夜间炮击,虽然炮击持续时间不长,投射的弹药总量有限,但让守军官兵蒙受了沉重的物质和精神打击。得知对手再度夜袭百慕大,指挥美英舰队的金表现得格外冷静,他没有拿自己的主力舰去跟贝恩克硬碰硬,而是抽调航速较快的4艘主力舰和19艘轻舰艇前去袭击白天露过面的同盟国支援舰队,意图扬长避短,利用海军航空兵夜间活动范围缩小、攻击效率锐减的机会重创同盟国的航母集群。
  贝恩克虽然不是那种擅长出奇招的海军指挥官,但他出色的大局观和极为丰富的海战经验让他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能够游刃有余地对付比狐狸狡猾、比棕熊大胆的金,早在天黑之前,他便以暗语密电命令支援舰队全速转避,所以金的水上飞机搜寻大半夜也没能找到那些同盟国航母的踪迹,倒是在次日清晨发现了从亚速尔方向浩浩荡荡开来的登陆舰队。
  换作一般的指挥官,这时很可能会让搜索敌方航母无果的快速作战编队前去袭击敌人的登陆舰队,但金没有这样干,他很清楚这又是对手给自己布下的圈套,一旦上当,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要赔上所剩无多的宝贵舰艇。于是,他接受了第一回合交锋失利的结果,收拢舰队撤回到百慕大以北海域——因数百年来莫名失踪于此的船只甚多,人们将这里称为死亡之海,也即后世臭名昭著的“百慕大三角”,但不是每艘进入这片海域的舰船或从附近飞过的飞机都会失事,只是发生失踪事件的概率较高,而且这些事件大多谜团重重,令人费解。
  10月13日,同盟国舰队依然将元气犹在的美英舰队视为头号目标,贝恩克派出大批水上飞机和舰载机搜寻金的踪迹,结果未能如愿,而这一天总共有22个战斗机中队从美国和加拿大紧急驰援百慕大,不但完全弥补了陆基航空部队前日的损失,还大大增强了百慕大的防空实力,新抵达前线的美英飞行员个个摩拳擦掌,等着敌人的舰载机群出现然后大干一场。可是当天除了几架来去匆匆的同盟国侦察机,便只有一些不识趣的海鸥出现在百慕大上空。
  临天黑前,美英侦察机发现同盟国战斗舰队正朝百慕大高速驶来,因为担心同盟国舰队晚上再来炮击,百慕大的美英联军指挥官将12个战斗机中队分派到距离最近的两处加拿大机场过夜,令得到补充的潜艇和鱼雷艇部队各守战位,并将敌方舰队的行踪通报给了率领舰队隐蔽待机的金。
  身为美国海军最全能的将领,金很清楚百慕大的防御工事是有弱点的,如果同盟国舰队继续以大口径舰炮实施高强度炮击,用不了一个星期,同盟国登陆部队就能踩着美英守军的碎尸占领百慕大群岛。尽管大多数情报表明那位可怕的霍亨索伦战神目前正在欧洲打理他的两个王国,但几条似是而非的情报仍让金非常警惕,他担心同盟国舰队表面上是由贝恩克指挥,实际上是在奉行约阿希姆的作战部署,亚速尔战役末期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使得他始终不敢放手一搏。
  10月13日夜,一场一边倒的战斗在百慕大以南海域上演,77艘美英鱼雷舰艇在65艘潜艇的策应下发动了有史以来规模第二大的雷击行动——最大规模的当属1914年第一次弗兰德斯海战期间英国海军为抵挡德国舰队实施的鱼雷艇作战,结果这两次超大规模的雷击行动都没能创造“小艇打败大舰”的壮举,反而以令人唏嘘的沉重伤亡载入史册:41艘美英鱼雷舰艇战沉,30艘带伤返回基地,数量可观的潜艇依然没能发挥出狼群作战的成效,接近三分之二的潜艇自始至终没能进入理想的射击阵位,余下的潜艇总共向敌方舰艇发射了132条鱼雷,但只有四分之一的鱼雷对目标构成了威胁,最终取得了击沉敌舰2艘、击伤5艘的战绩,付出的代价是3艘潜艇战沉、1艘被俘,5艘不同程度受伤。
  14日清晨4时20分至7时20分,不退反进的同盟国战斗舰队对百慕大展开了持续三个小时的猛烈炮击,数以百计的重磅炮弹飞越20多公里距离,对岛上的航空设施、海防工事、村镇港口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尤其在天明之后,同盟国方面出动大批舰载机配合舰队作战,重点打击百慕大的两座航空基地和多处野战机场,将四百多架准备投入反击的美英战机摧毁在了地面,守军部队更是伤亡无数!
  对手的步步紧逼让金承受着来自后方的重压,美英联军的最高指挥机构——美国及英国联邦联合作战委员会,向他发出了“十二道金牌”,要求他务必协助百慕大守军守住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据点,甚至在电报中明言,一旦丢失百慕大,美国东部民众将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
  尽管明知不可为,金还是带着一线希望于14日黄昏时分率领舰队南下,他电告百慕大守军指挥部,当晚应按照之前联合作战演习的方案密切协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作战力量抗击强敌。
  如同历史剧情的翻版,同盟国从俘获的美国潜艇上找到了最新的联络密码本,借此成功破译了对手的作战通讯。了解到金舰队的实时动向,贝恩克当即着手制定了新的作战部署,令战斗舰队在百慕大东南海域摆开战斗队列,支援舰队和登陆舰队分别在其身后200公里、300公里位置等待指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5/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