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2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2/387

  ……
  负责通讯的军官和士官们忙不迭地核实电码,然后将这些紧急电报送往战斗舰桥。在此期间,圣米格尔岛9号海防堡垒附近再度落下重磅炮弹,在岸上落地爆炸的那一发,让人觉得整个海岛都在为之颤动。
  “长官,领航船回复我们,安全航道非常狭窄,只有小型舰艇能够调头。”中校参谋官急匆匆向贝恩克报告。
  换做普通将领,这个时候十有七八会率领战舰进入防守严密的港口,依托海防工事和陆基航空部队对抗不明实力的袭击者,但贝恩克深谙同盟国在亚速尔战场的兵力部署情况,知道在此处保留一支海上机动兵力的积极意义,于是当机立断:“倒车,原路退回!”
  即便是在20世纪30年代,要让这么一个满载排水量超过四万吨的大家伙倒向航行可不是轻松的事情,何况眼下的海况还非常糟糕。得到指令,舰长、大副以及所有参与舰艇操控的军官们顿时如临大敌,慢速航行中的“马肯森”号很快停了下来,而后开始缓慢倒退,身后的两艘轻巡洋舰行动一致,它们就这样在风浪中艰难逆行,为之领航的小艇灵活有余,而且艇员们勇气可嘉,只见它从容调头,迅速从三艘战舰侧旁驶过,反向引导它们退出雷场。风雨不止,天色渐暗,远处的敌人并没有发现这三艘行为怪异的同盟国舰艇,由此错过了剪除隐患、扫清障碍的绝佳机会。
第208章
海上之狐(上)
  伴随着战斗警报的发出,“马肯森”号上的轮休人员一个个以最快的速度跃下床铺,拉开舱门便奔向各自的战斗位置,军舰上那如同迷宫般繁多而曲折的通道里立即被脚步声所充满,但只过了几分钟,这些舰舱通道就变得空空荡荡,只剩下广播里仍在重复播送战斗警报。
  甲板上,四座巨大的主炮塔缓缓移动起来,黑洞洞的炮口整齐一致地指向跃现炮焰的方向。在甲板下方深深的弹药舱内,水兵们随时候命将穿甲弹或者高爆弹装入扬弹机,扬弹机的另一端,炮手们也时刻准备着完成这一接力比赛的后一棒。
  从开始倒车算起,“马肯森”号与随行的两艘轻巡洋舰花费了近一个小时才驶出雷区——这个时间比贝恩克当初预计的还要长,整个过程无疑让人倍感骄傲。深邃的夜幕不断映现舰炮射击的火光,战时修建的9号海防堡垒虽然吸取了特塞尔之战的一些深刻教训,但同盟国方面既没有充足的时间和人力,也没有足够的运力和信心再次修筑大型海岸要塞,事实上,圣米格尔岛上所有后修建的海防堡垒都是综合用途型,其绝对防御仅能够抵挡中等强度的攻击。
  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对短波脉冲雷达的运转效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明知敌方舰艇就在东南方,“马肯森”号的舰载雷达迟迟没有探测到目标所在,倒是部署在蓬塔·德尔加达港以东的陆基雷达站不断发来报告:出现在圣米格尔岛东南海域的是一支由两艘大型舰只和四艘小型舰艇组成的舰队,它们最初是以跟海岸平行的航线运动,遭到岸炮攻击便迅速转头向南,主动拉开了与海岸的直线距离,之后调头往东,似乎是要结束战斗撤离此地,然而短短一刻钟后,它们又调头向北,对岸炮击的火力骤然变猛……等到“马肯森”号和两艘僚舰退出雷区编组战斗队形的时候,这个陆上雷达站已经停止了工作,而整个9号海防堡垒的损毁程度也已超过了40%。
  袭击者的目的显然不只是摧毁一个中等规模的海防堡垒,在使圣米格尔岛东南角的9号海防堡垒失去威胁之后,它们迅速将攻击的火力转向了离蓬塔·德尔加达港更近的8号海防堡垒,若能将其摧毁,袭击者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有同盟国舰船停泊的港湾,所以部署在8号海防堡垒的远程重炮悉数投入反击。
  战斗的形势虽然对己方不利,卸去了同盟国舰队司令职务的贝恩克完全没有了早前的沉重心理负担,他令通讯官将自己的作战意图以密电形式发送给战区司令部,让他们协调己方雷达站和要塞火力明辨敌我,然后指挥着这支“小巧玲珑”的舰队袭向敌方舰队南翼。
  20分钟后,贝恩克终于从本舰雷达室得到了敌情侦测报告,大小敌舰6艘位于东偏北14度、距离24000米位置。照此推测,敌方战舰与圣米格尔岛8号海防堡垒相隔20公里,而在双方都无法准确观测对手方位,雷达测距数据又不够精准的情况下,岸炮无疑非常吃亏。
  贝恩克旋即通令全体,要求将士们做好接战准备。
  10分钟后,雷达室再次发来报告,双方距离拉近至一万八千米,脉冲预警仪发出预警信号,这意味着对手已经发现了己方舰艇的行踪。
  贝恩克端起望远镜,此时海面上依然黑沉沉的一片,除非是炮焰闪动的瞬间,视线中连半个船影也看不到,但实力强劲的敌人就在那里。胜,很有机会一局定乾坤,败,却还不至于沦落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这让贝恩克有足够的底气挑战对手。
  当晚7时41分,贝恩克下令开火,目标直指雷达上最靠近己方的敌方舰船。
  气势磅礴的雷鸣中,炮口的火光一瞬间点亮了大片海面。即便在十数海里之外,人们依然可以清楚的听到这一打破沉寂的轰响。两艘德国战列舰的第一次重炮齐鸣略有间隔,紧接着,海面上几乎归于沉寂,恩懑耳边只剩下重磅炮弹划过空气所产生的特殊鸣响。
  十数秒后,远处海面上传来一震更加强烈的雷鸣,那是炮弹坠入海中并发生爆炸的声音。贝恩克可以想象到那艘敌舰上的水兵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大口径炮弹会有怎样的反应。
  对方很快以炮声作为回答,尽管从一万六、七千米之外射来的炮弹有些欠缺准头,但贝恩克和舰上的军官们依然能够从炮弹爆时的声势作出判断:那是16英寸舰炮所发射的炮弹。
  15和16英寸两种口径的舰炮,威力似乎相差了一个等级,以炮弹的炮口动能来看,后者至少是前者的130%,穿甲深度增加20%以上,但上一场大战的辉煌胜利让德国海军官兵有足够的信心和傲气来藐视这种差距,战术和技术的发挥也确实能够很大限度地弥补之,30年代初期颇受关注的德国马肯森级和英国海军上将级就是最好的例证,在第一次圣米格尔岛海战中,装备15英寸舰炮的马肯森级在强强对话中,表现要比装备16英寸的海军上将级好得多。客观公正地进行推演,两者面对面单挑的胜负几率各半——海军上将级的主炮穿甲弹能够有效贯穿对手的主装甲带,马肯森级的穿甲弹同样能够威胁到对手的核心部位,关键在于谁能够率先打出决定性的一击。
  在“马肯森”号进行了第二轮试探性的主炮射击之后,雷达室报告说,敌方有两艘轻舰艇转向驶来,另外四艘战舰保持既有航向和航速不变。
  从率领同盟国主力舰队开赴亚速尔群岛以来,贝恩克与美英海军打了大小海战11场,领教过敌方将领的各种战术套路,看到对手这般应对,便知那两艘轻舰艇是派来“点灯摸鱼”的。于是,他下令以主炮攻击对方的大型战舰,而以副炮对付那些小型军舰。
  跟同时期建造的所有德国主力舰一样,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装备着炮塔式的150毫米双联装副炮,其特点是精度高、射程远、射速快,对轻巡洋舰及以下级别的舰艇有着很强的杀伤力。贝恩克的指令传达下去后不久,雷达室就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调头驶来的两艘敌方轻舰艇有一艘突然急剧失速,迅速与同伴拉开了距离。
  不管那艘敌舰是真伤还是诈伤,贝恩克非常果断地调整了部署,“马肯森”号的副炮和两艘随行轻巡的火力随即集中到了敌人的“单箭头”身上。渐渐的,贝恩克已经可以通过对方军舰上腾起的火团看到它大致的轮廓。那是一艘典型的双烟囱驱逐舰,尽管面对的敌手强大无比,上面的舰炮仍在坚持不懈的开火,但每被击中一次,它便有一门或者两门火炮短暂的停止发射——非封闭式炮塔内的战斗人员在这样的战斗中损失恐怕远远高于封闭式炮塔,但不用多久,那看似哑火的舰炮便又重新开火,只是它们的炮弹从未真正威胁到装甲厚实的“马肯森”号。
  8时11分,就在交火开始后20分钟,那艘属于美英阵营的驱逐舰带着它的大多数舰员从海面上消失了,它仅有的贡献就是让对手接连开火,从而为己方主力舰的观瞄射击提供了便利。
  在贝恩克的指挥下,“马肯森”号暂时停止了射击,尽管从东北方打来的重磅炮弹一发接着一发落在附近海面,激起一团又一团巨大的水浪,它如同一只狡猾而又有充足耐心的狐狸,静静地改变航向、调整姿态。
  在此期间,两艘德国轻巡洋舰疯狂蹂躏因伤失速的另一艘敌方轻舰艇,它在绝望中朝着同盟国舰艇的方向打出照明弹,却因火炮射程不及而一无所获。
  约莫一袋烟的功夫,“马肯森”号及随行轻巡敏捷地运动到了美英舰艇南翼,得知两艘轻舰艇接连受难,对面的指挥官已经意识到战斗的形势对自己很是不利,于是主动摆出了撤退姿态,这让贝恩克很是疑惑——对手难道连以多打少的勇气都没有?
  疑惑归疑惑,战机既已送到了跟前,贝恩克可不会轻易错过,在距敌一万两千米的射击阵位,前期进行了海上补给的“马肯森”号毫无顾忌地开启了爆射状态,经过三轮半齐射和六轮齐射,久违的火球终于打破了黑暗对海面的统治,那腾起的火团照亮了一大片海域,也令使用司令塔内固定式高倍望远镜进行观察的贝恩克第一次看清了对手的真面目:高高的三脚桅和类似于圆筒的高大舰桥,前二后一的硕大主炮塔以及两座又粗又高的烟囱,即便舰体舯部中弹,那艘以左舷朝向这边的战舰依然在奋力的发射炮弹。
  “原来是我们的老对手!英国人给它们冠上了战巡猎手的称号,甚至大言不惭的说它们是马肯森级的天敌,啧啧!”贝恩克一脸轻蔑地摇了摇头。眼前的敌人就像是几头饿狼,胆大妄为地摸进了村子,找到了羊圈,刚开始下口,却被突然出现的看门人吓得狼狈逃窜。这,难道就是欧内斯特·金的真正实力?
第209章
海上之狐(下)
  在大胆追击与谨慎协防之间,贝恩克虽然心存疑虑,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于是,在圣米格尔岛东南海域出现了这样不合常理的一幕:美英海军两艘顶级实力的主力舰在前面且战且退,战前被一些人视为“鸡肋”的德国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在后面亦步亦趋。
  贝恩克心里犯着嘀咕,而在接到来自圣米格尔岛的战报之后,身处亚速尔群岛北部海域的夏树也有些丈二摸不着头脑,若金少将所指挥的美英增援舰队意在趁恶劣天气夜袭圣米格尔岛,那么应当速战速决,利用大口径舰炮对此地的港口、机场、城镇实施轰击,并在天明之前撤离,便能够以尽可能小的损失赢得较大的收益,但对手今晚的举动仿佛是为一场大规模的夺岛登陆作战进行铺垫,在一座普通的海防堡垒上花费了不少珍贵的弹药,俗话说事有反常必为妖,夏树意识到敌人此举必定另有图谋,乍看似乎是想设计伏击贝恩克舰队,但他们几个小时前才抵达圣米格尔岛,除非美英方面破解了同盟国军队的关键通讯,否则的话,他们不可能有那么精准谋算。
  历史的深刻教训夏树从未忽视,上一场大战,当他还在德国海军任职的时候,便使德军在通讯保密方面采取了一些行而有效的技术举措,从战争进程来看,这些举措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两次大战期间,他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提升爱尔兰军队的通讯装备技术,一方面积极促成同盟国军队的标准化通讯网络,并努力将通讯安全的重要意义灌输到每一个同盟国高级将领的头脑当中,然而一个人的影响力终究有限,所谓的标准化通讯依然停留在试验阶段,无论是在不列颠战场还是亚速尔前线,同盟国军队间的协同作战就只能利用德军密码体系,这不但给战场通讯效率带来了许多制约,还增加了泄密的可能性。
  鉴于通讯密码泄露的可能性,夏树决定借用历史上美军投入中途岛战役的成功做法进行试探,他打破了持续两天的无线电静默,给贝恩克拍去了一封密电,令其只在陆基战斗机的有效保护半径内追击敌人,一旦超过这个范围,无论形势多么有利,都要果断放弃追击回撤待命,而他将亲率主力舰队突袭特塞尔、炮击英雄港,作为对敌人侵犯圣米格尔岛的有力回击。
  通讯密电发出后,夏树紧接着向战区司令部发去了“启动K按键”的密语电报,即要求无线电监听侦测部门全力运转,而后又向潜艇分队发去指令,让他们对特定代号对应的区域进行严密的侦察监视——这些代号在德国海军的亚速尔战区作战地图上轻松可寻,但对于手里没有这份作战地图的人来说,它们便是一连串无解的代码。
  做出相应的部署之后,夏树继续率领舰队在特塞尔岛以北约200海里处巡弋。数日之前,一艘在这片海域活动的德国潜艇发现美英舰队踪迹,但是从航速和路线推断,美英增援舰队不可能在那个时间出现在那个位置,排除德国潜艇发生误判的细微可能,夏树认为目前还有一支美英舰队在东大西洋活动,它的规模和实力固然不能跟金少将的增援舰队相提并论,但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海上力量,而且很可能肩负着诸如破交袭击之类的特殊任务。与其等到己方航运补给线出现损失再行亡羊补牢之事,不如顺势而为,抢占有利位置伺机而动。
  出乎夏树的意料,同时也超出了贝恩克的预计,炮击圣米格尔岛的两艘美英主力舰在向东航行约40海里后突然掉头跟贝恩克舰队打起了对攻,紧接着,多艘美英轻舰艇从黑暗中高速杀出,意图对“马肯森”号及随行的两艘轻巡实施鱼雷攻击。眼看要吃大亏,贝恩克连忙率领舰队向圣米格尔岛后撤,若是海面风平浪静,战巡和轻巡的航速是跑不过新式驱逐舰的,恶劣的海况掩护了贝恩克的撤退,而美英舰艇在雷击无望的情况下放弃了追击,双方随之脱离了战斗接触。
  不战自退的贝恩克心有不甘,遂遣装备舰载雷达的德国轻巡洋舰“宁芙”号前去搜寻并跟踪敌方舰队,但是一无所获。三个多小时后,位于圣米格尔岛以南80公里处的圣玛利亚岛突遭猛烈炮火侵袭,来自海面的炮击前后持续了两个小时,一直到天明时分才告结束。期间部署在圣玛利亚岛的同盟国警戒舰艇试图用鱼雷驱逐敌方舰队,但被敌人的密集炮火击退。持续的炮击对这座面积仅有97平方公里的海岛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驻扎于此的同盟国军队伤亡近千人,四座军用机场中的三座受创严重,损失作战飞机一百多架、各式火炮两百余门,正好停泊于此的运输船只同样未能幸免,共有4艘船只沉没、9艘船舶受伤,上万吨作战物资遭到损毁。
  天亮之后,海上雨势不减,即便如此,驻扎在圣米格尔岛的同盟国航空部队依然大举出动,对前来挑衅的美英舰队实施猛烈反击,德国海军上将贝恩克也在三艘航母加入舰队后杀奔圣玛利亚岛海域。这时候,两艘美英主力舰和七艘轻舰艇已航行至圣玛利亚岛东南海域,尽管不见美英航母的踪迹,却有数十架舰载战斗机前来迎击同盟国机群,双方在漂泊大雨中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混战,所有惯用的编队战术都在这场大雨中失效,双方真正比拼的已不是纯粹的技术,而是胆量、运气、直觉。在美英舰载战斗机的拼死掩护下,两艘主力舰顺利向东撤走。
  空有愤怒却无处使的贝恩克舰队在圣玛利亚岛海域逗留半日,因敌方舰队在茫茫雨幕中遁迹无踪,只得悻悻返回圣米格尔岛。在亚速尔群岛北部海域遥遥观战的夏树并不像麾下一些军官那样心浮气躁,而是格外有耐心地收集各方讯息、分析眼前形势。就在他向贝恩克通报了自己将炮击特塞尔岛后,美英方面的通讯情况未见明显异常,同盟国潜艇也未发现皮库岛海域的美英舰艇有驰援特塞尔的举动,照此看来,同盟国方面的通讯密码似乎没有泄露,但天亮几个小时后,同盟国战区司令部发来电报,今晨对特塞尔岛的航空侦察中一切正常,唯独数艘布雷舰正在入港。夏树细细琢磨,意识到己方通讯密码很可能被对方破译了——布雷舰清晨入港是因为它们连夜前往周边水域布设了新的雷场,布设新雷场是因为同盟国通过大量的空中和海上侦察对既有的水雷阵有了大致的掌握,布雷行动不早不晚就在昨夜,虽然这个破绽并不明显,甚至有不少反证,可是把美英增援舰队近几日的大胆行动联系起来,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对于大多数将领来说,得知己方通讯密码泄露的第一反应是立即更换一套新的通讯密码,然后想方设法追查出密码泄露的原因,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至于那些思维异于常人的将领,往往会将计就计,利用虚假的通讯部署迷惑对手,请君入瓮。经过细致的考虑和推敲,夏树再次打破无线电静默,向战区司令部发出了明确指令,要求亚速尔前线全体立即采用备用密码本,并尽量在通讯中使用事先约定的密语,而这显然不是他的全盘部署。在启用备用密码本后,他令随行重巡洋舰“鲁格”号冒充自己的无线电呼号,以不规律的间隔向各作战部队发出预制的作战指令,让敌人误以为自己仍在亚速尔北方海域,实际上他正率领舰队赶往亚速尔群岛以东海域。
  与此同时,一支由80多艘舰船组成的庞大护航船队已在爱尔兰南部海域集结完毕,参与这次大规模海上运输行动的不但有德国和爱尔兰的舰船,还有8艘意大利轻舰艇和12艘意大利货船,整支船队搭载了约42万吨作战物资和24000名同盟国士兵,这些物资和兵员的运抵将为同盟国军队在亚速尔群岛战场的攻击行动提供强劲动力。正因意义非凡,船队的组织和集结是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进行,并由行进修复归队的德意志级战列舰“德意志”号、“西里西亚”号以及齐柏林级航空母舰“维切尔斯巴赫”号、同盟者级航空母舰“阿方索十三世”号担任护航主力。
  基于行动的保密性,加上护航兵力足够强大,夏树此前并不担心它会在半途遭到敌方袭击,可是金和他的增援舰队进来的一连串行动让他逐渐将分析转向了东大西洋。以美英联军能够破译同盟国军队密码通讯为前提,金只要有跟同盟国护航舰艇同等或略占优势的兵力,就很容易在海上袭击战中掌握主动,从而迫使对手将海空力量从亚速尔前线转移到护航上,通过这种围魏救赵的方式来破解美英军队在亚速尔战场的困境。若这些确是美英军队的作战谋略,那么它的策划者必定是个比狐狸还要难对付的人物。
第210章
杀招与后手
  清晨,圣米格尔岛东偏西约600公里海域,一支中等规模的美英舰队冒着淅沥雨水原地盘桓。在一群舰体修长、轮廓简明的战舰当中,两艘线条敦厚的非战斗船舶颇为惹眼,它们甲板上耸立着高高的支架,通过一组组长管线与近旁的舰艇连接。
  “只要有足够的燃料,海洋就是没有疆界的战场。”欧内斯特·金用这句话最终说服了美英联合作战委员会的高级将领们,让他们将此次作战行动的指挥权交给自己这样一个从来没有在实战中统帅过舰队的指挥官,这可说是时势造英雄,也说明他大胆而又缜密的作战计划确有可取之处。
  欧内斯特·金率领的这支美英增援舰队从切萨皮克湾远航至此,期间经历了对弗洛里斯岛、圣米格尔岛以及圣玛利亚岛的炮击行动,总航程已近5500公里,约合3000海里,为了维持较高航速,燃料消耗较全程巡航增加了60%。
  美国海军的现役驱逐舰,大致分为10年代型和20年代型,前者的排水量在1000-1400吨,续航力介于2600海里至3500海里之间,拥有较强的鱼雷攻击能力,后者排水量在1500吨以上,续航力达到4000海里至5000海里,强化了防空和反潜能力,符合驱逐舰的多用途化发展潮流。
  英国海军驱逐舰在技术上以1914-1916年的大战为分界线,战前的驱逐舰多担负警戒巡航任务,续航力往往在3000海里以上,性能较为均衡,战后的驱逐舰因战略形势和作战思维的剧烈变化开始剑走偏锋,以牺牲续航力和适航性能为代价,大幅提升了水面炮战和雷击能力,威力强大的127毫米舰炮和610毫米鱼雷成为这一时期多级英国驱逐舰的标准配置。
  鉴于驱逐舰的航程相对较短,在亚速尔西北海域,金舰队的所有驱逐舰都接受了一次海上燃油补给,而现在续航力较短的驱逐舰燃料再次告罄,多数轻巡洋舰的燃油也接近警戒点,考虑到后续作战的需要,重巡洋舰乃至战列巡洋舰“安森”号也都有必要补充燃油——舰队长途作战,充足的燃料必不可少,弹药、淡水、食品亦不可或缺,只是亚速尔前线的美英军队本来就陷入了供给不济的困境,腾出万吨燃油已相当不容易,其余各项均无法提供保障,金舰队如今已是背水一战,若在接下来的作战行动中遭遇挫败,不但他这支舰队,所有驻守亚速尔群岛的美英军队都会被推到万劫不复的绝地!
  作为此次作战行动的策划者和指挥着,现年55岁的金当然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么沉重,从舰队驶离集结地开始,他便一直沉默寡言,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三个钟头,闲暇时要么呆在作战指挥室反复演算数据,要么窝在住舱里不断查阅情报资料,对于有关敌人动向的电报,他让副官收拢一叠以便随时翻看。尽管在美国海军界的名声不太好,重压之下情绪又显得非常压抑,金在航程中却是一反常态,居然没有出言苛责过身边的任何一名军官。
  海上补给进行中,从两艘美英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战斗机持续在周边海域警戒,这个位置已经远远超出了圣米格尔和圣玛利亚两岛的陆基雷达探测范围,除非有搭载舰载雷达的同盟国战舰驶近,他们在这里应是较为安全的。按照金的计划,舰队完成补给后将深入东大西洋,在敌人意料不到的位置发动袭击,先以航母舰载机群削弱同盟国的护航力量,再以两艘主力战舰的高速冲击瓦解他们的防守,尽可能多的击沉那些满载兵员和物资的运输船只。
  “将军,半小时前接收到敌方代理旗舰‘汉诺威’的密码电报,他要求两支分遣舰队合力掩护运输船队从弗洛里斯岛返航圣米格尔岛。从无线电测向的结果来看,‘汉诺威’号仍在特塞尔岛西北方海域。”
  旗舰“约克城”号的作战指挥室里,身穿美军制服的参谋军官向金报告新破译的敌方电码,话中所谓的“他”,便是指敌方舰队指挥官,那位威镇寰宇的“霍亨索伦天才”。
  金沉吟道:“过去12个小时,我们截获了从它发出的5封电报,并且成功破译了其中4封。”
  这名资历尚浅的参谋官还以为对方是在称赞通讯情报部门的成效,连忙应声说:“是的,将军,我们的报务员和技术员竭尽全力,一刻不敢松懈,就是想为这场战斗多做一些贡献。”
  “但你们不觉得事情有些蹊跷?”金托腮反问。
  “蹊跷?”参谋军官不明所以,而就在这时,增援舰队的两位副指挥官——英国海军少将詹姆斯·萨默维尔和美国海军理查德·乔森上校从外面的观测台边聊边走进舰桥,参谋军官旋即向他们报告了最新截获的敌方电码。
  “刚才似乎听到金将军在说事有蹊跷?”耳尖的萨默维尔问道。
  尽管以往跟眼前这位英国海军少将鲜有交集,从筹措安排这次作战行动的具体事务至今,两人共事也才半个多月,金仍对萨默维尔在无线电方面的专业素质大加赞赏,两人惺惺相惜,交流沟通起来自然不像其他人那样相互揣摩、各自提防。
  “从以往的作战经历来看,我们的对手有着非常好的耐性,善于利用无线电静默隐蔽行踪,现在明显是故意让我们以为他的主力舰队还在原地,这样的策略未免太蹩脚了。”金坦然道出自己的疑虑。
  “这确实是一种可能。”萨默维尔揣测说,“另一种可能是他对我们一连串的攻击行动做出了某种判断,所以需要连续调整部署,以便应付我们后面可能采取的攻击行动。”
  “应付?”金摇摇头,“我觉得这个词太过高估了我们自己,看低了那位百年难得一遇的军事天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
  见金一脸严肃,较他小4岁的萨默维尔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您是说,他已经完全识破了我们的计划?”
  “这可能么?”旁边的乔森上校一脸难以置信。对他来说,金设计的作战计划是个有悖许多常规作战理论,大胆、复杂而又令人称奇的作品,普通人看着方案理解路线还要费不少功夫,怎么可能这么轻易被识破呢?
  “从日德兰到亚速尔,有个人从未输掉任何一场他所指挥的海战,这可能么?”金的反问让乔森上校顿时哑口无言。
  思虑片刻,萨默维尔艰难发声:“要取消我们的作战计划么?”
  面对这个问题,金迟疑了,他的视线投向舷窗之外,那些重新加满燃料的舰艇如同精力充沛的骑兵,正擦亮手中的剑,等待着出击的号令。若就此取消计划,他们还会有下一次出奇制胜的机会吗?
  萨默维尔看出了金的踌躇和惆怅,他想了想:“退一步说,即便他们识破了我们的计划,我们不也还有坎宁安舰队策应我们的行动吗?”
  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此次作战行动,他所指挥的增援舰队是主要战力,屯驻亚速尔群岛的主力舰队负责接应掩护,而由英国海军少将、驱逐舰专家安德鲁·坎宁安率领的特遣舰队则扮演奇兵角色——必要时充当救火队。
  按照既定计划,金的增援舰队杀入亚速尔战场,伺机攻击了同盟国军队占据的主要岛屿,由轻重巡洋舰4艘、驱逐舰14艘、补给船3艘所组成的坎宁安舰队则悄然从从亚速尔群岛北方海域驶往预定海域。金希望坎宁安舰队的行踪不被发现,因而为其安排了一条足够隐秘的线路,孰料在北大西洋海域执行封锁任务的德国潜艇意外发现了这支舰队,而且德国潜艇部战时队所使用的电码为二级加密,萨默维尔所领导的电码破译组虽然截获了敌潜艇通报坎宁安舰队方位的那条电报,却未能将其解译出来,若金过分倚重坎宁安舰队的作用,那么这个不经意的细节为他们的后续行动买下了巨大的隐患。
  由于海况不甚理想,船对舰的海上补给并不顺利,所幸全程有惊无险,经过长达11个小时的等待,金的增援舰队终于得以重新启程,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坐标位于比斯开湾与亚速尔群岛的中间位置,也就是说,这支美英舰队将深入到东大西洋,针对同盟国的护航船队展开正面袭击,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在敌人难以预料到的时间和区域发动攻击,坏处是一旦作战不利,受损舰艇难以全身而退,所以在此之前,即便是在美英海军在亚速尔战场完全占据上风的时候,也未曾采取过如此冒险的攻击行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2/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