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2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5/387

  主炮塔内,用耳塞保护听力的炮手们无言地行动着,借助半自动机械化装填设备,只需10秒左右即可完成再装填,加上微调射击诸元,15秒便可实施一次齐射——在大多数情况下,战舰无需以极端射速开火,三轮速射实际是以40秒左右的间隔进行,而这个速率仍较同口径的陆军火炮快得多!
  听到汽笛般的尖啸声由远及近强势袭来,伞兵加拉赫用双手食指塞紧耳孔,以跪蹲的姿势置身于堑壕底部。片刻过后,整个世界都在剧烈的爆炸声中震荡起来,放在战壕边缘的“粘弹”滚落下来,很不客气地砸了加拉赫的脚趾头。
  爆炸的冲击转瞬即逝,加拉赫的耳朵还在发鸣,他拾起砸伤脚趾的“元凶”,心里非但没有恼意,还有些侥幸和后怕,这东西已经打开了保险盖,要是一不留神勾到了拉火环,黑灯瞎火没注意,自己可就要冤死在这里了。
  重新给“粘弹”装上保险盖,加拉赫探头往外瞅了一眼,战场上弥漫着浓密的硝烟,看不到敌人的身影,也听不到先前那样的金属摩擦声,这并不意味着敌方的进攻完全被挫败了。己方的远程重炮覆盖战场中央,杀伤范围内的英军步兵和车辆就算没被碾成粉末,状况也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可是那些像乌龟一样有着硬壳的英军战车处于己方阵地前沿,距离数百上千米的爆炸对它们应该没有直接威胁,这些铁家伙停止前进,恐怕是因为随同进攻的步兵们必须停下来就地掩蔽罢了。
  一分钟不到,刺耳的尖啸声再度袭来,加拉赫躲回战壕底部。连贯的爆炸间隔极短,这显然不是陆军炮兵能够打出的密集射击,而从爆炸的冲击来看,炮弹落点似乎比之前更加靠近己方阵地了,这是打算用重炮火力摧毁英军战车的节奏么?
  不算最初的小规模试射,三轮炮击过后,战场上一片死寂,然而还没到一根烟功夫,田野中就响起了催促士兵们进攻的哨声,哨声此起彼伏,枪声、炮声还有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履带的摩擦声也接踵传来。
  英军进攻还在继续!
  啪……啪……
  仿佛折断树枝的清脆声在战场上空响起,一颗颗照明弹映亮了田野,雪白的光芒照在一辆辆英军战车那黄褐色涂装的躯体上。加拉赫粗略观察,原地趴窝没了动静的占到了近半数,这些都是“凯尔特战士”的杰作——它们没有冲到一线阵地跟身披重甲的英军战车死磕,而是在战线后方的简易阵地上静止射击,它们的炮弹不是每每都能击穿那些铁壳乌龟的装甲,所幸远程重炮的轰击迟滞了英军的进攻,使得这些爱尔兰战车有机会进行连续不断的尝试。
第59章
碾压防线
  1933年,当世界大战的阴云再一次笼罩文明社会时,热爱和平之人莫不痛彻心扉,渴求安定之辈无不焦虑万分,还有无数的人不得不含泪送别自己的亲人,祈祷他们能够从战场上平安归来。另一方面,许许多多不甘平凡的青年、心怀壮志的军官还有那些寄望于通过战争大发横财的人,却因为战争的降临而感到心潮澎湃。
  一切早有预兆,列强国家已经为这场战争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从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期,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大萧条使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军队的规模却在扩大,最好的技术成果往往率先运用在军事领域,新装备层出不穷,服役于各国空军的作战飞机数量竟超过了民用飞行器,各国投入海军建设的资金足够将现有商船队的规模扩大两倍以上,各国军用车辆不论类型、数量、性能都甚过民用汽车,德国的“条顿骑士”重型战车、英国的“维克斯MKII”轻型战车、美国的M3“游骑兵”中型战车以及爱尔兰的“重装骑兵”半履带装甲车便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军用车辆。
  此外还有一些“默默无闻”的战斗车辆,普通人或许连名字都没有听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无足轻重,英国的“基钦纳”步兵战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种战斗全重接近30吨的战车于1930年定型生产,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英国本土、加拿大以及美国的供应商总共为英联邦军队制造了4000多辆,但它们却极少在公众视野中亮相,英国官方从未正式公布过它们的技术资料,将领们私下里称之为“22吨战车”,声称它们跟爱尔兰“凯尔特战士”处于同一档次。事实上,一辆标准型“基钦纳”的炮塔正面装甲60毫米,加上30毫米厚的弧形炮盾,在这个时代基本属于无敌的存在;车体装甲因型号不同大致分为两类:装备76.2毫米短管榴弹炮的支援型采用50毫米均质装甲钢板,不装备短管榴弹炮的突击战车采用60毫米均质装甲。
  无论哪种型号,联军装备的37毫米战防炮都无法撼动其正面。
  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在北威尔士的科恩半岛,爱尔兰军队的“凯尔特战士”和英国军队的“基钦纳”便有了第一次正面对话。一队支援防线的“凯尔特战士”散列在麦田中,对掩护步兵发动进攻的“基钦纳”进行狙击。若是使用普通穿甲弹,“凯尔特战士”的战车炮十发大概只有三四发能够贯穿目标装甲,好在爱尔兰军方一贯奉行精兵策略,而且对英军的武器装备研究颇深,登陆科恩半岛的“凯尔特战士”每辆配备40发碳化钨钢芯穿甲弹、20发被帽穿甲弹、20发榴弹、10发照明弹。只要距离不超过400米,它们的碳化钨钢芯穿甲弹只要取得命中,就有至少八成的几率击穿“基钦纳”的厚皮硬甲。
  在联军最先发动两栖攻势的马恩岛,第一阶段的战斗已经落下帷幕,英军暂时还没有发动反击的迹象,而科恩半岛跟马恩岛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大不列颠岛的一部分,即便北威尔士和英格兰西北部的铁路枢纽以及交通设施因联军轰炸而运行不畅,英国军队仍能在半天之内集结大量部队投入第一场反击战。被视为秘密武器的“基钦纳”虽未达到漫山遍野的程度,出现在战场上的数量已足够让联军官兵们头疼了。
  看着不断被己方炮火击毁又不断从黑暗中钻出来的英军战车,堑壕中的加拉赫很是无语。在他的设想中,这应该是一场比拼意志的鏖战,说不定要以刺刀见红的方式决定胜负,所以出发的前一晚,他格外仔细地磨好了自己的刺刀,而在跳伞落地后,他也尽可能往身上多装弹药,现在看来,这些准备有可能成为无用功——能否顶住英军战车群的冲击还是个很大的问题!
  战斗进行中,火车汽笛般的尖啸声再度袭来,炮火覆盖的区域仍在战场中央,这将会人为削弱英军先锋部队跟后续部队之间联系,有助于减轻联军防线所承受的进攻压力,只可惜如此猛烈的炮击却没能让英军战车部队付出太大的代价。
  紧跟战车的英军步兵们趴下来躲避炮击,联军士兵们看到了单独击灭敌方战车的机会,一些步兵冒着危险爬出堑壕,匍匐前进,尝试着用他们的反战车手雷对付英军战车,但英国人的铁甲乌龟虽然停了下来,战车炮和机枪却没有停止工作,英军步兵们的步枪、机枪、手雷也不是摆设。不断有人成为单兵炸毁战车的英雄,也不断有人在阵地前沿丢失性命。
  炮声刚刚消散,英军战车带着吵杂的噪音继续前进,并用火炮和机枪反复扫荡联军防线,凶猛的火力把堑壕中的士兵们压得抬不起头来。英军步兵们气势汹汹地跟了上来,双方开始相互投掷手榴弹,阵地上充斥着爆炸的火光,硝烟像浓雾一样弥漫。
  浓烈的硝烟遮蔽了视野,但加拉赫能够感觉到敌军战车的逼近,他将步枪搁在一旁,默默拧开“粘弹”保险盖,禁不住心跳加速,额头冒汗。爱尔兰军队的“粘弹”的造型类似于锥形帽筒,单个有一公斤多,无论重量还是磁吸附方式都不适合远距离投掷,德国军队装备的反战车手雷有两种,一种跟爱尔兰“粘弹”相仿,一种是非吸附式、采用碰炸引信的大威力手雷。
  加拉赫一边估算着投弹的时机,一边小心提防对方带来的枪弹,等到正面驶来的英军战车显现身形,他左手拉出导火索,右手猛力甩出“粘弹”,使之划出一道抛物线。这套动作他在训练中已经做过了数百遍,本来十拿九稳,可是这一刻,他的手在颤抖,脑袋里一片空白,有没有命中目标压根就没看清!
  五秒之后,伴随着轰隆一声爆响,强劲的气浪迎面袭来。加拉赫侧身靠着堑壕壁,这一刻,他想的不是荣誉问题,而是能否从这样的战斗中幸存下来。近距离的爆炸干扰了他的听觉,身体却感受到了轻微但持续的颤动,他下意识地抬起头,视线突然一黑:英军战车竟从头顶上方碾过堑壕!
  居然没有干掉它?
  英军战车赫然压过的气势如此磅礴,即便是在演习中经受过战车压顶,加拉赫还是被惊得呆若木鸡。就在这时,旁边一名爱尔兰士兵横出一步,将手里的“粘弹”抛向英军战车后部,它准确地黏在了发动机罩上——那是一辆战车最为薄弱的地方。
  加拉赫双手捂紧耳朵,眼前火光一闪,大团黑烟翻滚升腾,刚越过堑壕的英军战车就此失去了动力,即便武器和乘员完好无损,它对联军防线的威胁也减小了大半。
  没等加拉赫回过神来,另一辆英军战车从数米开外碾过堑壕,行进过程中,它的战车炮和机枪还在不断射击。有了同伴刚刚的示范,这名爱尔兰伞兵不再迷茫,只是机会稍纵即逝,那辆英军战车很快从视线中消失了。
  听到尖锐的履带摩擦声从另一个方向传来,加拉赫飞也似的抄起一枚“粘弹”,等到偌大的黑影闪过,他瞅准时机抛出“粘弹”,然后顺势扑在堑壕底部。发生在数米开外的爆炸冲击十足,因为没来得及捂住耳朵,耳边是无尽的嗡响声。好在英军步兵没在这个时候冲进堑壕,否则的话,他肯定会被敌人当做战五渣给轻易收拾掉的。
  在联军士兵的猛烈阻击下,大部分英军战车止步于防线之前,而那些突破防线的战车并没有回过头来支援步兵攻夺阵地,它们早就注意到了麦田中的“凯尔特战士”,知道这些爱尔兰战车是现阶段最大的威胁。怎奈“基钦纳”的37毫米战车炮威力偏小,部分“雄性”型号所装备的短管炮口径够大但直瞄精度稍弱,跟爱尔兰战车在中等距离进行对射很是吃亏。“凯尔特战士”投产多年且对外出售,其主要性能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只要将距离缩近到两百米以内,英制37毫米战车炮就有很大的概率击穿其滚轧均质刚制成的30毫米厚的正面装甲。
  英军战车打出的照明弹映亮麦田,一辆辆静止多时、炮管滚热的“凯尔特战士”动了起来,它们就像是排成散兵线的步兵一样,迎着英军战车的炮火傲然前行,二十米一个停顿,停下之后迅速开火。在这场面对面的战斗中,几乎每分钟都有爱尔兰战车遭到毁伤,但同时受到联军士兵攻击的英军战车损失速度更快。待到炮声暂时平息下来,堑壕前后已有四五十辆被击毁的英军战车,被火焰浓烟熏出坦克的乘员成了姿势各异的尸骸,相较而言,爱尔兰装甲部队区区11辆的损失还算过得去,但一个严峻的现实是,阵地前沿的地雷阵已被趟开,阵地上的战防炮损失殆尽,而仍能战斗的“凯尔特战士”只剩下了5辆,整条防线严重缺乏反战车火力。
第60章
强攻禁区
  夜渐深,天微凉,人倦怠。在游弋于科恩半岛南部海域的爱尔兰重巡洋舰“努阿达”号上,随着炮火的平息,被发射药烘热的空气迅速冷却,硝烟渐渐散去,但舰上遗留的火药气味依然浓重。严格的灯火管制下,在露天位置吸烟是被绝对禁止的,舰员们或眺望海面,或窃窃私语。半个多小时的炮击,半齐射打了3轮,齐射打了25轮,炮火输出强度至少跟一个军属重炮团相当,而从英军攻势的转变情况来看,这样的炮击效果斐然。
  “努阿达”号能够在对岸支援中展现了精准的远射功力,是爱尔兰长期奉行精兵政策的成效,也是海军装备技术不断进步的表现。“努阿达”号的火控中枢以机械式计算器和全舰统一指挥系统为基石,前者是工业文明的科技精粹,是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前实施快速精准火力打击的重要技术依托,数据处理效率是纯人工的十倍,较上一场战争时期英国皇家海军使用的早期型号提高了三倍;后者是德国造船工业的技术结晶,是德国海军的制胜法宝,战后十数年逐渐成为各国大型战舰的标准配备,而“努阿达”号所采用的是电力和机械双重驱动的第二代系统,精确度更高且具有一定的抗破坏能力。
  “努阿达”号以猛烈炮火阻击了英军对阿伯索赫以北联军防线的攻势,下午因避退英国空军锋芒而后撤的德国战列舰编队亦在一众轻舰艇的掩护下重新投入战斗。阵中有威风凛凛的巴伐利亚级超无畏舰“巴伐利亚”号、“巴登”号、“符腾堡”号,有老而弥坚的国王级无畏舰“国王”号、“大选帝侯”号、“威廉皇储”号以及凯撒级无畏舰“凯撒”号,它们排成两列纵队,在三十多艘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的严密护卫下驶过白天的战场,近两万名海军官兵默默向白天战损的“边境总督”号以及不幸阵亡的数百名袍泽致哀。开战首日遭此损失,给信心饱满、斗志昂扬的联军将士们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有不少人开始质疑“闪电登陆”的作战策略——在没有摧垮英军海空力量的情况下登陆北威尔士,无论登岸部队还是支援力量必然受到英军的疯狂反扑,在制约英军战略部署的同时也限制了自身的战略选择,甚至制造一个可怕的战场绞肉机。
  驶过阿伯索赫以南海域,联军舰队调整阵列,超无畏舰编队在半数轻舰艇的掩护下降低航速,无畏舰编队及所余轻舰艇转向东北,航行约一刻钟后方才减速,两支编队相隔万米,彼此遥遥相望,而后分别对科恩半岛东南部的海滨城市克里基厄斯和波斯马多格展开炮击。
  如果将爱尔兰重巡洋舰的攻击比喻成屠夫手里的剔骨刀,那么德国战列舰群的炮火就好比是甲士使用的斩马刀,一个锐不可当,一个无坚不摧。“巴伐利亚”号和“巴登”号向波斯马多格倾泻了200多发主炮弹和800多发副炮弹。这两艘超无畏舰的380毫米主炮发射800公斤重的榴弹或穿甲弹,考虑到炮弹的惊人动能,这一发的破坏力就抵得上一架中型轰炸机投掷的炸弹,白天时候已经遭受了联军两波轰炸的波斯马多格又一次被熊熊烈焰和滚滚浓烟所包围,干净整洁的街道变成了满目仓夷的废墟;规模稍小的克里基厄斯遭到了“国王”号、“大选帝侯”号以及“威廉皇储”号的疯狂摧残,三艘德国无畏舰总共发射了400多发305毫米炮弹,把美丽的海滨城镇打得遍地狼藉。
  联军舰队既已逼上门来,驻扎在波斯马多格的英军鱼雷艇部队倾巢而出,至少15艘轻型鱼雷艇、33艘高速鱼雷艇组成了规模可观的雷击艇群,而这还是白天战斗折损过半数的残兵,可见英国海军在科恩半岛的兵力部署不容小觑。
  上一场大战期间,被寄予厚望的高速鱼雷艇不仅没能像狼群一样吞没敌方舰队,反而在大口径榴霰弹和小口径速射炮的打击下暴露出防御薄弱的软肋,被公认为是最名过其实的武器装备之一。不过,战术上的平庸不代表战略上的无用,战争中后期,英国海军的高速鱼雷艇部队肩负起了近海防御的重任,击沉击伤多艘前来布雷的德国轻舰艇,极大地限制了同盟国舰船在英吉利海峡的活动。从战争爆发到伦敦停战条约生效,英德两国海军的高速鱼雷艇部队战果分别达到59万吨和47万吨,相较两国潜艇部队158万吨和223万吨的耀眼战绩逊色许多,但跟两国驱逐舰28万吨和35万吨的战果相比就很可观了。
  八国签署的伦敦海军条约未对轻舰艇吨位和数量做出严格限制,尽管如此,英国海军在战后只列装了寥寥数款新式鱼雷艇,装备数量较多有两种,一种是本土制造的“牧羊犬”级,一种是来自美国的“黑鲨”级。前者标准排水量26吨,继承了旧式高速鱼雷艇高航速、短航程的特点,装备四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后者标准排水量80吨,融合了炮舰和鱼雷艇的特点,兼具近海巡逻、警戒护航、鱼雷攻击等多种用途,甚至具备一定的驱潜能力。
  夜幕下,驶离波斯马多格的英国鱼雷艇群集结编队,有序发动冲锋,试图突破联军轻舰艇的防御,威逼那些对岸炮击的联军大型战舰。为超无畏舰和无畏舰护航的联军轻舰艇自然不是摆设,皎白月光映照的海面上,一场激烈的拼斗就此拉开序幕。
  最早发现英国鱼雷艇群来袭的是德国驱逐舰,三发红色信号弹冉冉升空,分属6个分队的33艘轻舰艇各据阵位,做好了抵御敌袭的准备。在这些轻舰艇当中,爱尔兰海军贡献了1艘轻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舰艏用醒目白漆涂刷W-4舷号的这艘,就是爱尔兰海军最新最强的轻舰艇——排水量1520吨的风级驱逐舰“斯莱戈”号。
  在这艘驱逐舰的桅杆瞭望台上,两名老水兵和一名海军学员摩肩擦踵地站立着,明朗的月光使得夜间的远距离观察成为可能。在这空旷开阔的海面上,如果目标是普通舰船,它们航行时产生的烟柱在二三十公里外就能被观察到,但如果目标是使用内燃机动力的舰艇,尤其是那些身形小巧的鱼雷艇,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友军战舰开火了,但我没有看到敌方舰艇的踪迹。”海军学员纳闷地说。
  身旁的老水兵教道:“认真观察,仔细辨认,波尖浪头有不一样的东西,那些就是英国舰艇!”
  另一名老水兵说:“看样子都是鱼雷艇,速度很快。记住一句话,夜战不怕火炮,就怕鱼雷,那可是无解的难题。”
  “不是说声纳可以探知鱼雷来袭的方向吗?”海军学员问。
  “若是没有炮火的干扰,声呐兵确实有可能提前判断鱼雷的方向。”老水兵解答说。
  海军学员恍然大悟地点点头,正想接着说什么,下方舰桥传来军官的吼声:“目标方位022,距离12000,数量30,注意警戒!”
  海军学员不禁惊叹:“这么精准?”
  老水兵不无得意地说:“这有什么,就算是漆黑一团的海面,我们也能准确洞悉敌方舰艇的位置,并且引导炮火进行精准射击……科技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
  另一名老水兵插话道:“毕竟是价值百万的设备啊!”
  “正因为昂贵,德国人也只在最近几年服役的新舰艇上装备,而英国人在这方面可能还没摸到真正的门道——这是个好消息!”
  “那美国人呢?”海军学员问,“他们的舰艇是否采用了这类装备?估计他们很快就会参战吧!”
  两名老水兵的反应出奇一致:“谁知道呢?”
  说话间,远处火光大盛,闪烁的炮焰令人眼花缭乱,炮弹无迹地划过,海面上到处是炮弹激起的水柱。
  “就打起来了。”老水兵嘀咕道。
  在舰桥下方的一处舱室内,一名士官端坐在幽绿的阴极射线管荧光屏前,身后站着足足四名军官和两名海军学员。这艘驱逐舰上单项价值最高的设备就是德国-爱尔兰海军技术部门联合研发的MC-II型短波脉冲雷达,理论上的对空警戒距离为100公里,对海警戒距离40公里。除了价格昂贵,这套装备眼下最大的问题就是探测效果易受干扰,经常发生误报,在对空20公里、对海15公里的范围以内,探测的准确率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发现新目标,方位051,距离8000,数量20。”操作雷达的士官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一群光斑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了东偏南位置,而且像是幽灵一样穿过了本该被探测到的区域,8000米的距离说短不短,对航速超过30节的舰艇来说,进入鱼雷射程最多只需要五六分钟。
  雷达室里军衔最高的军官,一名爱尔兰海军上尉,急促发声道:“快,传令,全员进入战位,给友舰发警报,敌人是想从我们这一侧打开突破口。”
  命令下达后,甲板上的脚步声寥寥无几,倒是炮长们指挥炮手调整射界、整装待战的口令声不绝于耳。“斯莱戈”号此番出战,在标准编制176人的基础上额外搭载了18名海军学员和4名机械工程师,达到了198人。轻微超员可能对舰上的生活居住条件造成些许影响,但绝不会拖慢战舰航速、降低作战效率。
第61章
惊魂恶战
  “目标方位057,距离5500至6000,数量20,主炮五发速射准备!”
  随着射击指令从舰桥发出,爱尔兰驱逐舰“斯莱戈”号的5门50倍径127毫米口径主炮整齐划一地瞄准右舷海面,气势威武,霸气不凡。它的火控系统和雷达并无直接关联,但机械和人工衔接的半自动火控模式在30年代初期已属先进——接到开火命令,炮手们纷纷打开炮位上的击发保险,在火控系统运转正常的情况下,五门主炮由射击指挥室统一击发,以便最大限度地缩小弹着点散布范围,保证射击命中率。
  战后建造的爱尔兰驱逐舰,最大的技术特点莫过于采用了机械式半自动装填机,其作用原理是由机械装置将弹药库内的弹药提升至炮位的装填轨道,然后由炮手手动将炮弹推入闩门,闭锁击发。同等口径的传统舰炮通常需要8-12名炮手,战时还要配备额外的替补人员,而使用机械式半自动装填机的舰炮只需3-4名炮手,而且射速较纯人力方式提高了40%以上。
  在射速方面,海军舰炮本来就对陆军火炮占优,只是在真正的战斗中,海军舰炮很少有全速射击的机会,因为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无论人工观瞄测距还是机械计算参数,所需要的时间远多于炮手们装填弹药。
  第一轮射击过后,炮手们机械地重复着装填动作,有些炮位装填速度稍快,有些炮位装填速度稍慢,齐射速率遵循短板效应。在无需调整射击诸元的情况下,基本上是7-8秒一轮炮火,五轮炮击下来,所耗时间还不到一分钟。
  紧凑而响亮的炮声犹在耳边回荡,数千米外已经传来了隆隆爆炸声,月光下的海面腾起了如林的水柱,那些在波谷浪尖疾驰的黑影已是肉眼可见,它们没有一艘被炮火打爆,但不等于这通猛烈炮击对它们毫无损伤,爆炸的冲力以及弹片的侵袭都可能对鱼雷艇的薄弱躯体造成破坏。
  炮声刚过平息,舰桥上就传来了新的战斗指令:“目标方位069,距离4200至4600,数量20,主炮五发速射准备!机炮自由射击!”
  风级驱逐舰的主炮火力跟烈火级如出一辙,副炮火力得到强化,40毫米单装机关炮增加到了6门,四联装13毫米机枪增加至5座,舰上还见缝插针地安装了4挺单装机枪,近程防御火力甚至比早期的巡洋舰还要强大。
  60倍径的40毫米机炮是瑞典博福斯公司的王牌产品,研发投产时间不长,却后来居上,凭借优异的性能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占得了一席之地,在这其中,瑞典王子古斯塔夫的贡献不可不提。目前该型机炮采用8发弹夹装填,持续射速约每分钟100发,对海攻击的有效射程是3500米。以鱼雷艇至少三十多节的突击航速,进入机炮火力范围是瞬息而过的事情,所以主炮的第二通速射还没开始,“斯莱戈”号的机关炮就已经声嘶力竭地咆哮起来。
  霎时间,海面上弹雨密布,滚雷奔腾。
  阻击这群英国鱼雷艇的不只有“斯莱戈”号,与之相邻的爱尔兰海军烈火级驱逐舰F1“罗斯康芒”号还有两艘德国驱逐舰排成弧形防线,德国轻巡洋舰、第二代“不莱梅”号在它们身后提供火力支援。
  “斯莱戈”号的五门主炮再次投入战阵,海面上很快开始出现清晰的焰光。攻击海面目标时,127毫米舰炮和40毫米机炮均使用触发式弹药,明火通常意味着有炮弹击中了目标,但海面上疾驰的黑影数量并没有显著减少。
  “目标方位077,距离2500,三、四、五号主炮对部分目标丧失射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5/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