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387

  1932年11月,在爱尔兰政府及军方官员的见证下,日本政府代表终于跟爱尔兰的利默里克飞机公司和皇家飞机制造厂分别签订了军购合同,两家爱尔兰军工企业将在4个月内向日本海军提供60架IR-30T、150架IK-20T以及90架IK-30T,并在日方付清全部货款后,将三款飞机的全套技术图纸提供给日本海军。为此日本政府将向利默里克飞机公司和皇家飞机制造厂分别支付720万马克和2280万马克,而且后期还需要向前往日本提供技术指导的爱尔兰专家支付高额的顾问费,日本政府为了新一代舰载机可是下足了血本。考虑到日本政府目前深陷财政危机不能自拔,要不是德国政府出面帮他们拿到了德意志帝国中央银行的特别贷款,日本人很可能在爱尔兰政府设定的“现款支付”的门槛前饮恨。
  如此规模的军购合作,不可能按照政客们的意愿做到绝对保密,数日之后,英国销量最大的廉价报刊《每日电讯报》以隐晦的措辞披露了这一消息,日本驻英大使馆当晚就受到了抗议者的骚扰,美英政府联手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政府澄清跟德国之间的关系,公布所有跟德国签署的协约,否则将以日本政府违反四国秘约对其采取惩罚措施。
  日本与美英的纠葛无关爱尔兰的立场,日本采购爱尔兰战机的合同不违反任何国际性的条约或协定。随着德国银行贷予日本政府的第一笔专款汇入爱尔兰企业账户,爱尔兰人开始履行合同,他们将第一批战机拆卸装箱,从利默里克启程运往日本;他们接纳从日本前来学习技术的工程人员进入他们的设计和生产部门,认真教导他们有关战机制造和维护保养的技术细节;戈尔韦海军基地也开始接收日本海军飞行员,经过必要的培训后,他们将登上“安格斯”号与同盟国飞行员一道训练。
  来自爱尔兰、德国、日本三国海军的订单让利默里克飞机制造厂的新流水线进入满产运作状态,而用于生产IR-29和IR-29T的旧流水线并未关系,具有戏虐意味的是,相邻流水线上下来的战斗机日后很可能要在战场上相遇——在批准本国企业向日本出口舰载机之后,爱尔兰政府紧接着通过了一项无偿援助中国政府的议案,里面就包括了陆军型IR-29战斗机。这种战机此前对中国政府的军售价格是45000马克,此次无偿援助计划移交120架已在爱尔兰军队服役过一段时间的IR-29,以正常磨损的折旧计算,它们的现值也在300万马克以上,而无偿援助物资总价超过600万马克,超过了爱尔兰企业对日军售的预计利税。
  随着无偿军援计划的执行,爱尔兰空军和陆军航空兵所装备的IR-29有近半数将陆续移交,而新投产的IR-30的月装备量仅有20架,现役主力战机的减少让爱尔兰的高级军官们忧心不安,他们很多人都对政府顺应德国要求转让IR-30T感到不解,并为此多番向国王提出异议,殊不知他们的君主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IR-29早已闻名欧洲,IR-30及其海军型号IR-30T可谓青出于蓝,空战能力没得挑,但除动力和武器还有一定升级空间之外,已接近双翼机的性能极限,未来数年必然被愈发成熟的单翼机所取代,日本海军在高价获得IR-30T的同时,很可能会在单翼舰载机的发展道路上走不少弯路,而爱尔兰国防部门的技术人员已经对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新战机进行了技术测评,认为它完全符合新一代战机的标准,而且有发展舰载机型号的充足空间,双方已草签合同,不出意外的话,爱尔兰将以订购加授权生产的方式大量制造装备,对此日本陆军航空兵却一无所知。
  绰号“箭鱼”的IK-20T是在墨西哥湾击沉美国主力战列舰“爱荷达”号的超级猎手,其实墨西哥基督反抗军能够击沉美舰,运气好到爆棚是一方面,美国人当时也还普遍存在麻痹大意的心态,客观而言,“箭鱼”除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各项技术数据相比英德两国的现役鱼雷机并不占优,日本海军大批量订购并准备进行许可生产,单架成本能够控制在40000万马克以下,看起来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战争时期却有可能自酿苦果。要知道即将进行测试的IK-22T“超级箭鱼”采用了封闭座舱和大起落架设计,配以固定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技术,拥有极强的短距起降能力,在搭载重型航空鱼雷的情况下,能够以300公里的时速飞行1200公里,各项数据均较“箭鱼”有大幅提升,处在研发设计阶段的单翼轰炸机,主要性能更将“箭鱼”甩出了至少两条街!
  绰号“鱼鹰”的IK-30T跟“箭鱼”同出爱尔兰皇家飞机制造厂,外观跟德国海军的Ju-17有不少相似之处,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效力于德意志航空公司的雨果·容克博士在爱尔兰舰载轰炸机的研发设计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实际上两款舰载轰炸机的内部结构相差很大,性能特点各有侧重——Ju-17俯冲能力极强,IK-30T采用内置弹仓,操纵性极佳,战斗载荷下的飞行速度居于各国舰载轰炸机之首,适合快速攻击和某些特种轰炸战术,但如果不得要领地追求俯冲精度,它的作战效率肯定不及Ju-17,何况爱尔兰皇家飞机制造厂已按照爱尔兰海军的要求,在IK-30T的技战术思路上研发其单翼型号,这些都是日本考察团以及后续的学习人员无法接触到的“隔代技术”。
第33章
大战之路
  干燥的荒漠,空气中仿佛连一个水分子也没有,阳光不受遮挡地照耀着大地,似乎只有生命力最顽强的杂草能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但视野中除了沙砾和石块还能够找出几样异物来,例如半埋在沙堆中的飞机残骸,蒙布破烂不堪,金属骨架暴露在外,死去的飞行员脸朝下趴在不远处,躯体已经风化成了干尸,皮靴不翼而飞,衣裤口袋也有被翻过的痕迹,随身携带的手枪以及救生包也不见踪影;例如废弃的卡车,驾驶室周围满是碎玻璃,泄了气的轮胎松散地包裹着轮毂,木质的车厢栏板留有连串的弹孔,车厢里杂乱堆放着几个残缺不全的空木箱……
  这里是西亚,两河流域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化,波斯帝国的铁骑从这里出发,踏足欧陆、席卷亚非,创造繁华盛世。现如今,它因数之不尽的石油宝藏和无休止的战火而受世人关注。
  视线投向库姆河畔,奥斯曼土耳其鲜红的星月旗在高高的旗杆上迎风飘扬,克虏伯造的榴弹炮整齐排列在开阔地带,头戴土耳其帽的炮手们高高挽起袖子,汗流浃背地操炮射击。每当震耳炮声响起,滚滚沙尘弥漫,片刻过后,响亮的爆炸声从对岸传来,林立的烟柱又会多出几根。在同一个场景中,头戴护耳型钢盔、身穿原野灰色作战服的德军士兵利用机械工具搭建跨河浮桥,一长列涂刷着铁十字徽标的钢铁战车以及满载步兵的半履带军车正等待渡河,在他们头顶,每隔半小时就会有一队带有黑白红或绿白红涂装的战机呼啸而过,向那座燃烧的城市投下炸弹,而衣着齐整、佩饰鲜艳的意大利骑兵则下马待命,他们身旁是一匹匹硕壮矫健的骏马,马拉式轻型野战炮和水冷重机枪正准备跟随骑兵一同进攻……
  1932年底,德土意联军对波斯军队固守的库姆城发动了无差别的轰炸和炮击,这在西方世界引发了一场争议,因为城里不仅有全副武装的波斯士兵,更有数以万计的无辜平民。
  波斯国,这个在苏俄和美英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西亚国家并不被大多数国家所承认,在同盟国阵营的舆论下更是血腥残暴的存在。大战结束后,波斯帝国故地尽为德国和奥斯曼土耳其所侵占,当地居民不堪外族统治,从20年代初期开始了“驱逐外敌、复兴波斯”的抵抗活动。武装势力主要在靠近苏俄的北部地区和接壤英属印度的东部地区,继而形成了亲苏和亲英两大武装派别。至1930年,两股武装几经会谈终于达成联盟,从而为建立波斯国奠定了基础。1932年10月,波斯人在马什哈德宣布建国,随即集结四万兵力围攻当时由奥斯曼土耳其军队驻防的军事据点库姆。在同盟国援军抵达之前,蓄谋已久的波斯军队依靠内应帮助攻破土军防线,击毙土军两千余人,俘获近三千人,随后制造了耸人听闻的库姆血案——两千多名土耳其战俘遭到波斯军队的无情屠杀,据说无一人幸存。
  为报复波斯人的暴行,奥斯曼土耳其集结重兵进攻库姆,但前两次攻势都被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的波斯军队主力所挫败,波斯国顿时声威大震,各地民众群起响应,武装起义烽火遍地,在两河流域和波斯湾北岸地区掀起了反同盟国的高潮。因石油的生产、运输以及提炼设施遭到破坏,整个波斯地区的石油产量短期之内下降了20%,而石油产量占全球七成多的美国借机在国际市场上掀起了一场油价大战,使得欧洲市场上的原油价格一度飙升到1932年平均值的160%。
  在此之前,德国、奥斯曼土耳其已与苏俄缔结和平条约,同盟国每年从高加索石油产区获得的石油从高峰期的900多万吨下降到了300万吨,而且大部分输油管线和装船港口都处在苏俄军队的眼皮底下,一旦双方卷入战争,同盟国要么投入重兵夺回对高加索地区的控制,要么休想再从这里获得一滴石油,因而波斯湾产油区对同盟国阵营特别是军事和工业需要大量石油的德国意义愈发重大。
  另一方面,自从大战结束以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对波斯湾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油田数量增加到了37座,至30年代初期,已经投入商业开采的达到32座,年出产石油量超过2200万吨,大约百分之八十由德国企业开采,其余百分之二十由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爱尔兰投资开采。在同一时期,英国和荷兰在东南亚的石油开采量仅有800万吨。如若美、英、苏俄支持的大波斯国收复故地,同盟国阵营在波斯湾的战略利益必然受到极大的损害,这是柏林、罗马、伊斯坦布尔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德国和意大利先后向波斯地区增派部队,至1932年底,部署在西亚的同盟国正规军已达70多万,德国投入现役总兵力的六分之一,意大利投入七分之一,而奥斯曼土耳其派驻波斯地区的军队占到了陆军现役部队的近半数!
  随着同盟国三强的联手进攻,历史悠久的库姆城在现代武器的摧残下沦为了一片废墟,数万民众背井离乡,穿过沙漠和戈壁逃往边境地区。占领库姆后,联军继续向波斯国首府马什哈德挺进,并动用远程轰炸机对其进行大规模轰炸,来自苏、英、美等国的志愿者驾驶波斯国外购的战斗机进行拦截。1933年1月下旬,马什哈德上空爆发了多场激烈空战,多国志愿者以较小的代价击落同盟国联军五十多架轰炸机,使得同盟诸国朝野震动。通过战场调查,德国和意大利军方意识到现有轰炸机存在自卫防御能力不足的缺点,无论小编队活动还是大编队出击都难以应对战斗机的阻击,遂向本国航空企业下发了研制新型轰炸机的要求,多种型号的双发、三发、四发轰炸机将因此登上历史舞台。
  军事上的受挫使得同盟国对四国联盟敌意骤增,德国政府首先向英国政府提出正式照会,要求其严格履行在1916年签署的波斯协定和1927年签署的有关双方互不在对方势力范围支持鼓动反抗力量的备忘录,立即停止对波斯国的各种援助,无限期关闭英印边境通往波斯国的陆上通道,英国政府表面接受,暗地里却在继续加大对波斯国的支援。
  在先期签署巴库协定期间,德国与苏俄签订了一份秘密备忘录,约定德国不再支持爱沙尼亚的反政府主义者,苏俄的人员和装备不以任何形式越界进入波斯地区,双方和平共处,互不侵犯,而此番苏俄的武器和志愿者大量加入波斯军队,使得德国政府非常恼火,并对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履行外交协定的诚意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德国军方因此对20年代中期制定的对苏作战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以增发国债的方式筹措军资,为陆军大规模采购机械化的军事装备——仅爱尔兰出产的半履带式战车就一口气订购了2000辆。
  对于美国政府卷入波斯争端,德国政府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他们公开指责美国军队在墨西哥内战期间犯下了一系列反人道主义罪行,而且肆意践踏两次海牙国际公约所通过的多项条款,因而主张成立国际军事法庭进行调查和审判,迫使美国政府在外交场合进行辩驳和反击,从而牵制了美国政府的精力。与此同时,德国煽动阿根廷和巴拉圭就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向乌拉圭发难,从而在南美洲制造紧张局势,进一步分散美国政府乃至国际舆论的注意力。
  1933年2月底,同盟国联军以伤亡两万多人的代价攻克波斯国首府马什哈德,尽管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同盟国却借此大造声势,在心理上给予波斯人沉重打击。在同盟国军队的严酷绞杀下,波斯各地的武装起义很快趋于平息,此前因生产和运输设施受到破坏而减产的油田也得到了恢复,加上爱尔兰政府宣布巴林新油田投产,每年将稳定出产50万吨原油,欧洲人重拾信心,及时挫败了美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掀起的风浪。
  国际原油市场发生大幅度动荡,高度依赖原油进口的国家受伤最深。30年代初,日本本土及北方诸岛出产的石油连本国海军的日常需要都不能满足,重工业发展和交通设施对油料的需求基本依靠进口,短短两个月的油价战争,日本政府及企业的损失数以亿计,原本就处在经济萧条期的形势更是雪上加霜,为此日本不得不减少海军舰艇的出海训练,对民用汽油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并将城市电力供应削减了四成以上,日本朝野对原油产地的垂涎犹如一头愈发饥饿的狼,带刺的栅栏也挡不住它对于肥羊的渴求。尽管美国政府在油价大幅波动期间仍以协议价格向日本提供了数十万吨原油,使得日本的重要工业设施不至于完全停摆,日本政府对美国人操控国际油价的能力是又羡慕又痛恨。
  在此背景下,德日两国代表在波斯湾的一艘德国军舰上进行了为期六天的会晤,期间以密码电报与本国政府进行了反复沟通,就双方在对美英采取外交和军事行动期间的义务进行了明确,并约定两国日后以印度洋中部为界划分势力范围。这份秘密协定使得德国有了同时对抗美英苏三国的底气,亦令日本得以放心大胆地从英荷这两个没落旧帝国手中夺取声盛产石油和橡胶的东南亚。
第34章
战祸再起
  1933年春夏之际,在各国大小报刊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名字,既不是欧洲的某位君主政要,也不是美洲的某个强人巨贾,而是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英国皇家空军少尉博内克·巴特兰德。这位英国军官之所以在一夜之间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并非因为他的个人成就或是善举,而是因为他驾驶的战斗机被击落在了波斯东部,并且很不幸地被土耳其军队所擒获。同盟国以此大做文章,抨击英国政府公然违反1915年签署的停战协定以及在1927年做出的书面承诺。
  在巴特兰德口供公之于众之前,英国军方曾积极辩解称,巴特兰德少尉的战斗机系从英属印度西北边陲的空军基地起飞执行常规训练任务,可能是因飞行罗盘发生故障误入波斯领空,之后被同盟国空军击落。这样的解释看起来能够站住脚,但随着德国对外公布巴特兰德少尉口供内容,国际舆论就对英国非常不利了——巴特兰德少尉不但在这份口供中承认自己是受英国军方派遣帮助波斯军队作战,还同时供述称,目前波斯境内至少有六十名美英飞行员和数以百计的技术人员,英国军方一直以来都允许波斯武装越境进入英属印度休整,并且向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以加特兰德少尉口供为证据,德国政府于1933年4月16日向英国政府递交外交照会,要求英国政府在48小时内从波斯地区撤走所有非法入境人员,停止对该地区一切反政府势力的经济和军事援助,驱逐有组织滞留在英属印度境内的武装人员,并再次要求英国完全封闭英属印度与波斯地区的陆上通道。
  外交照会的内容通常是不对外公开的,但在德国外交官员向英国首相递交外交照会后不久,伦敦的权贵人士便得知了这份照会的主要内容,当天发行的泰晤士晚报亦刊载了德国对英提交照会的消息,以揣测性的语言透露了德国提出的种种要求,英国各阶层对此普遍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无论英国如何答复,都很难化解英德两国乃至两大阵营之间日积月累的矛盾,一场新的大战或将以此为导火索进入倒计时。
  英国卷入波斯战局,执政的鲍德温内阁及军方现任首脑必然要担负相应责任,在英国舆论一片批评指责的声潮中,原本就饱受外界质疑的鲍德温首相做出了最后的努力:他一面辩称英国对波斯的援助是出于人道主义目的,流入波斯地区的武器是军火商人的逐利之举,英国政府不应为此受到过多苛责,一面暗示英属印度的高级军事官员以在边境地区监管不力为由引咎辞职。
  48小时的限定时间内,英国政府给出了答复,宣称他们已经遵照1915年协定和1927年备忘录的条款纠正了此前所犯的失误——英属印度边境的道路已全部关闭,英属印度境内的武装人员已全部离开,英国已停止对波斯地区力的所有援助,而且英国政府已对波斯地区的全部英国公民发出了紧急召令,但是考虑到路程问题,要求德国政府将此项要求的时限放宽到半个月。
  至少从外交答复的内容上看,英国政府为化解这场外交危机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在令人惴惴不安的几个小时等待后,德国政府给出了答复,柏林给予对方额外的24个小时,用以从波斯地区撤走所有跟军事有关的人员,在这其中,因正常商业或个人目的滞留的不受此限制,英国政府必须通知他们就近向土耳其驻军报到,只有通过土耳其军队的审查和记录后才能继续留在波斯地区。
  德国政府第二次给出的时限虽不宽裕,但至少在外界看来,这场危机演变成为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了。至1933年4月19日上午,英国政府给出第二份外交答复,表示他们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了安排,德国政府未提出任何异议,两国因波斯战端引发的外交冲突似乎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令世人始料未及的是,两周之后的5月3日,在担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德国皇储小威廉亲自策划下,一支由德国伞兵、意大利空降猎兵以及爱尔兰皇家卫队成员组成的联合部队突袭了位于波斯国东南部的一处指挥部,当时有多名波斯武装的高级指挥官在此举行会议。战斗持续两个多小时,联军突击队干脆利落地瓦解了此处波斯武装的抵抗,而后固守营地直至德军的一支装甲部队强行突破波斯军队防线抵达此地。经此一战,同盟国军队不仅向全世界展现了空降战术的惊人威力,更掌握到了英国政府在外交事件中阴奉阳违的直接证据——联军突击队在战斗中捕获数名美英军事人员,其中包括一名退役的英国军官和两名英印殖民军士官。
  英德两国刚刚平息的外交闹剧顿时死灰复燃,而且愈演愈烈!
  5月4日上午,德国政府发布公告,斥责英国政府的行径违背了一个政权最基本的国际公信,国际舆论一片哗然。与此同时,德国外交官面色凝重地走进英国首相官邸,向鲍德温递交了一份要求苛刻的照会,要求英国在48个小时内从波斯地区撤走所有英籍及英联邦国家人员,在72小时内撤出英国在波斯地区的所有投资。
  在提出这份外交照会的同时,德国境内的铁路线全部启动战时管制,而这通常被认为是德国军事总动员的前奏。获知这一重要情况,英国政府立即照会德国政府,要求德国对此项举动做出合理解释。
  德国政府通过外交回复表示,只要英国接受通牒,在规定时限内按德国要求行事,那么德国铁路系统的战时管制将会自动解除,否则德国将考虑发出正式的最后通牒,并进行全面的军事总动员。
  这无异于赤裸裸的战争威胁。
  面对来自德国的巨大压力,鲍德温内阁及英国军方陷入了空前窘迫的境地。英国民众对政府一贯出尔反尔的作风非常失望,同时又反感于德国政府咄咄逼人的架势。早已退出现役的前陆军大臣基钦纳元帅通过报刊大声疾呼,声称英国对德退让等于慢性自杀,唯有联合美、日、苏三国,遏制德国的疯狂扩张,才能够维持英国当前的政治版图,否则的话,英国将在二三十年内失去对英联邦国家及海外殖民领地的控制,退化成为像西班牙和丹麦一样蜷缩本土的三流国家。基钦纳的呼吁引起了英国民众的深刻反思,虽然人们对英国挑战德国军事霸权的能力不抱太大希望,但还是有很多人希望英国政府以强硬态度捍卫帝国尊严。
  尽管德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48个小时内完成战前动员的全部准备工作,但鲍德温内阁成员们还是被德国人的强硬举动给吓得乱了方寸,他们一边苛责军方迅速调查清楚事态原由,一边放低外交姿态,请求德国政府勿在铁路系统启用战时管制的基础上采取更多的战备措施,以免过分刺激英德两国民众,使得局势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英国政府的稍许退让没能让德国人感到心满意足,为了迫使英国做出更大让步,德国于5月4日晚宣布组建战时大本营,德皇威廉二世名义上仍为最高统帅,但他本人却跟皇后呆在著名的温泉度假地巴登,位于柏林的战时大本营实际置于皇储小威廉的掌控下。
  步入中年的小威廉不再是当初那个总是站在威廉二世背后的瘦弱身影,他虽然没有急不可耐地想要登上皇位,却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施加自己的影响力,以至于一些时事评论家认为1927年之后的德国实际上已经步入了“小威廉轨道”,这位储君大胆激进的观点也得到了大批中高级军官的支持。
  不到48个小时的时间里,英国政府从波斯地区召回了最后一批本国公民,而在英属印度边境通道关闭后,英国当局只允许美方人员从波斯地区撤离,不允许美方再从英属印度运送人员装备进入波斯战区,美国政府对此颇为不满,他们一再向英国政府保证,只要德国进行军事动员,美国政府就向德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德国若对英宣战,那么美国政府立即对德宣战,并从军事上支持英国抗击德国入侵,并尽速夺取在大西洋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亚速尔群岛。
  在美国信誓旦旦的保证与德国的现实威胁面前,鲍德温内阁终究还是采取了谨慎的策略,但政治家们的立场并不总能决定局势的走向,因为军方的做法并不总能顾及政治大局——5月5日夜里,英国海军部获知德国海军已召回全部休假人员,并令各舰队和航空部队按预定方案行动,因而担心德国人先下手为强,对英国本土的海军力量发动预先打击,那样的话,英国海军将在开战后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经过紧急会商,英国海军部决定进行秘密动员和防御部署,海军大臣连夜向首相鲍德温报告了情况,并以海军部的名义向英国王室的值班官员做了通报。值班官员深夜敲响了乔治五世的房门,但年迈的英国国王闻此消息后未作任何指示,而首相鲍德温在听取海军大臣的汇报后,也未做出明确的表态,倒是当了23年英国王储的爱德华黯然感慨,一场即将夺走千万人性命的战争在所难免,无论结果如何,英国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甚至连今日的地位也难以保全。
  1933年5月6日清晨,英国布雷舰开始在泰晤士河口的防卫区域敷设水雷。在19年前的那个夏天,英国海军也在战争爆发前采取了类似的预防性措施,那时候德国人满心希望英国能够保持中立,但这一次,德国人却对英国海军的这个举动兴奋异常,柏林日报便撰文指责英国在蓄意挑起战争,从环境幽雅的西餐厅到人声鼎沸的啤酒馆,到处充斥着对英开战的叫嚣。
第35章
最后一抹夕阳
  “如果欧洲的辉煌注定要在战火中结束,那么,请别让它在我们手中成为历史。”
  这是爱尔兰国王在给德国皇储威廉和英国王储爱德华的信中所写的话,两封信的落款时间皆为1933年5月7日。英德两国因波斯战祸引发的外交冲突已经发展到了战争边缘,德国是同盟国阵营的领导者,英国是反德联盟的重要成员,两国如若爆发战争,波及的范围极有可能超过1914年的大战。基于德国摆出得势不饶人的姿态,英国已经被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而美国、苏俄、奥匈、意大利以及土耳其等国均在进行秘密或者半公开的动员,国际舆论普遍对英德和平解决此次争端的前景持悲观态度,甚至断言战争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在充斥着哀声和祈祷的报纸上,这句颇有诗意的话让人们仿佛在重重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明灯。
  爱尔兰国家虽小,却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位置;英德两国的储君未必是国家航船的真正掌舵者,但至少在国家事务层面拥有很大的发言权。三个曾经风度翩翩的青年先后步入中年,他们日渐成熟,在各自的角色中施展才能,并且成为受国民敬仰、受外界尊重的显赫人物。如今的局势下,他们是有机会改变欧洲乃至世界命运的三个人。
  或为爱尔兰国王的信函所动,或是顺应国际舆论的呼吁,亦或各自的国家都没有真正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德国皇储威廉和英国王储爱德华相继在公开场合表达了通过个人努力来化解战争危机的意愿。爱尔兰国王约阿希姆陛下顺势而为,邀请两位储君来到爱尔兰举行和平会晤。
  局势的走向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时间越久越有可能发生意料不到的变故,在如今的时局下,想要避免战争就必须有当机立断的决心。5月8日,英国王储爱德华做出了应邀前往爱尔兰的决定,一天之后,德国皇储威廉亦从德国动身飞赴利默里克。
  英德两国的君主政体,跟封建时代的君主制度存在本质的区别,君主行事决断尚且受到制约,储君们就更不可能依照自己的意志肆意妄为了。无论德国皇储和英国王储在爱尔兰能够达成何种一致,都无法直接改变两国的紧张关系,但他们的会面对外界依然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谈成了,战争有很大的机会得以避免——至少是向后推迟,谈崩了,和平就只剩下有近乎于无的渺茫希望。
  两位储君会面的地点,不出意外地安排在了风景优美的爱尔兰王宫。
  在公众场合,小威廉继承了父亲的傲慢和自负,有时妙语连珠,博人喝彩,有时口无遮拦,闹出岔子,爱德华与之恰恰相反,他温文尔雅,谨言慎行,以良好的绅士气度获得舆论的一致好评。这样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相识已久,而且存在亲属关系,但两人的私交远不如威廉二世和乔治五世,大战之后更是有很多年未曾往来。眼下英德两国濒临战争,两位储君会面时,场面颇有些尴尬,却也不至于横眉冷对、剑拔弩张。
  常见的外交调停,一般会列出双方争执不下的焦点问题,通过你退我让或者利益交换的方式缓和、化解争端,而夏树此番却走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他基于上一场大战的各方战损比例、平民伤亡、财产损失、设施损毁等等数据,用粗放式的兵棋推演告知两位储君,如若英德两国大打出手,到头来不论谁赢谁输,欧洲最富庶的地区、最美丽的城市都会化为焦土,从今往后,世界政治、经济、金融中心将转移到欧洲以外的地区去。
  一席话让两位储君连同他们的随行副官甚是惊讶。
  德国人这边,威廉皇储是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者,他以军团指挥官的身份参加了上一场大战,后来又接替小毛奇出任德军总参谋长,成为了半个世纪以来第一位凭借战功晋升陆军元帅的德国皇室成员。自20年代后期以来,他被外界视为德国军事战略的实际掌舵者,尽管没有老毛奇那样的指挥才华,也没有自己胞弟那样的绝伦天赋,至少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阅历让他有着比普通将领更高更宽的眼界。对于夏树摆出的兵棋推演,他一语不发地琢磨良久,然后反驳说,上一场大战以陆上的面对面搏杀为主,所以兵员和平民伤亡特别大,近二十年来,军事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战争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波斯冲突的情况来看,拥有空中和海上优势的一方,战损比例将远小于对手,而且己方本土不易受到对方威胁。
  跟选择了军人职业的德国皇储不同,英国王储爱德华的从军经历相对短暂,而且因为英国政府的反对,他从未真正上过战场,对军事策略的了解与掌握远不如在场的两位霍亨索伦家族成员,但他带来的参谋副官可不是泛泛之辈,而是两位英国陆军元帅——埃蒙德·艾伦比和亨利·休斯·威尔逊的得意门生,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的佼佼者,亨利·梅特兰·威尔逊上校。这位年富力强的英国上校一边研究爱尔兰国王的兵棋推演,一边对爱德华窃声耳语。在威廉皇储提出他那个傲慢无礼的问题之后,爱德华王储很快在威尔逊的支招下予以回击:一旦战争爆发,英国将依托海峡防线阻击德军进攻,而从英格兰东南部起飞的英国轰炸机群则能够把任何一座德国城市变成废墟。
  威廉皇储冷冷表示,德国空军如骑士般捍卫着德意志的天穹,只要敌人出动一百架轰炸机,德国就会派出两百架战斗机进行拦截,如果敌人出动一千架轰炸机,那么德国就派出两千架战斗机。无论敌人派出多少轰炸机,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被德国空军悉数击落。此外,德国军队有信心越过英吉利海峡,将战旗插上伦敦城头,届时敌人将不再拥有轰炸德国本土的前进基地。
  英国人驳斥说,德国空军或许有能力在阳光下保卫德国领空,但在夜晚,他们对飞向柏林的轰炸机无能为力。
  威廉皇储立即表示,德国军队拥有夜间防空的秘密武器。
  在这场争论变得不可收拾之前,夏树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他直言英德矛盾的激化符合某些非欧国家的利益,不管它们参战与否,其本土受到战火摧残的可能性都非常小,而且可以通过战时的军火交易进一步掏空欧洲国家的家底,如果英德两国的军政官员以及普通民众能够看清这一点,他们或许能够以更加宽容的心态看待彼此的争执。
  储君们却都沉默了,身处各自国家的核心权力圈,他们理应时刻关注着国际形势的动向,也应该会看到听到各种对时势的深刻分析,夏树所说的这些,他们也许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认真思考过了。在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这场经济寒冬中,英国蒙受重创,德国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工厂倒闭、失业率升高以及物价高涨等因素对社会的稳定性构成了持续的冲击,两国首脑政要都想要率先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发展军备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另一方面,英德两国的恩怨情仇从1915年的伦敦停战条约签署就已经埋下,长期以来,双方的军事建设互为假想敌,社会舆论与民众观念的对立由来已久,光靠两位储君的态度几乎不可能消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宿怨,但他还是在世人的注目下做出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既是为了渺茫的和平希望,亦希望通过此举告诉人们,各国统治阶层的意志有时候并不能够阻止战争的爆发,至少在1933年的夏天,他们曾经为和平做出过积极的努力。
  在缓和冲突无望的情况下,夏树向两位储君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无论战争发展到什么地步,交战双方都要遵守两次海牙国际公约的条款,用一场骑士的战争来了结双方的恩怨,并尽可能保证对方的政治结构不受根本性的破坏,这样的话,胜者可以问心无愧,败者也能够昂首挺胸。
  小威廉皇储和爱德华王储对此表示赞同。
  由于三方会谈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的成果,德国皇储和英国王储均于5月10日上午离开爱尔兰,这个时候,德国和英国已经各自展开了正式的军事总动员,两部庞大的战争机器隆隆开动起来,人们的平静生活被打破,数以百万计的青年放弃各自的职业与理想,自愿或非自愿地拿起了武器。虽然两国还未宣战,但和平的希望已经变得极其渺茫了。
  5月11日,美国总统胡佛在华盛顿发表公开讲话,指责德意志帝国屡以本国意志强加于他国之上,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破坏国际稳定,是拿破仑法国以来百年未见的军事霸权,如若德国不立即停止对英国的军事威胁,那么美利坚合众国将在正义的号召下履行美英两国之间所签署的互助协定,对德国采取最为严厉的制裁措施,并从即日起对英国实施无条件军事援助。
  同一天,苏俄首脑在莫斯科发表了内容相似的讲话,但跟美国的全面动员所不同,苏俄仅在俄罗斯西部地区进行了有限动员,驻守在苏德边境防线的数十万苏俄军队未有任何异动,而在小毛奇防线背后,数量相当的德国军队奉命进入一级戒备,并且得到明确指令:除非得到新的命令,任何主动攻击或是前出侦察的行为都是绝对禁止的。
第36章
威廉的战略版图
  巴黎南郊,德法联合军用机场。
  沥沥细雨中,一架拥有四台发动机的大型运输机沿着平整的跑道滑行至停机坪,数辆黑若鲨皮、线条流畅的奔驰轿车早已等候在此,装束齐整的德国军官们撑着雨伞,以标杆般的笔挺站姿迎接尊者的到来。
  飞机停稳,身穿雨披的地面勤务人员迅速将下机舷梯移至舱门口,等到四台大马力发动机全部停止轰鸣,三叶螺旋桨的转速降至肉眼可辨,飞机舱门方才打开。一名身形格外魁梧的青年军官往外探了一眼,低头,弯腰,出伞,撑开,紧接着,一位瘦脸、高个,披风半遮住金色领章的中年人稳稳跨过舱门,健步走下舷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