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387

  在克里斯蒂安的直接指挥下,六艘“闪电-14”毫发无损地穿过战场来到了泰晤士河口上游水域。越是危险的地方往往越安全,这个奇特的哲理在这支德国高速战艇小分队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演绎。有那么几次,英国舰艇就从数十米外,也不知是没注意到它们还是将其误认为己方鱼雷艇,这些英国舰艇就这样匆匆驶过,很快消失在夜幕之中。
  忽然间,又一颗照明弹在夜空中绽放,它几乎位于英国舰队正上方,将三艘英国主力战舰的轮廓清清楚楚地映照出来。从贴近海面的高速战艇上看去,这些英舰的外观显得格外庞大,仿佛三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城堡,周围散布着至少十几艘警戒舰艇。克里斯蒂安知道,直冲过去很容易引起敌方舰员的注意,就算这些英国战舰来不及使用榴霰弹,也可以迅速集中副炮和机关炮火力进行拦截,除此之外,不时落下的德方炮火也是不可小视的威胁。
  想到这些,克里斯蒂安熟练地按动信号钮,提醒后面的“闪电-14”战艇跟上自己。离英国主力舰还有三四千米,再往前一些就能进入鱼雷射程,这个时候,他果断驾艇朝伦敦方向驶去。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克里斯蒂安多次经过这条航道,有时是搭乘渡船,有时是驾驶竞速快艇,若不考虑遭到英国舰艇盘查截击的可能,他完全能够驾驶“雷霆”直抵距离白金汉宫最近的码头。当然了,鉴于欧洲国家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袭击英国王室或者军政要员并不可取,克里斯蒂安的举动只是为了更加顺利地接近英国主力舰队,他的战艇压根没有进入泰晤士河,而是在英国舰队后方转向。接下来,颇具戏谑意味的情况发生了:一小队英国海军的高速鱼雷艇从伦敦方向驶来,它们同克里斯蒂安的战艇小分队相伴航行了一段距离,并从一艘英国驱逐舰近旁驶过。尽管德国战艇的艇身都喷涂了传统的铁十字徽标,却没有一个英国水兵意识到危险的敌人就在身边,而且不同于常规水面舰艇,装备机枪的英国战艇是克里斯蒂安这支小分队真正的致命威胁。
  三千米,两千米,一千米……照明弹再次映亮海面,英国主力舰的侧影无比清晰地呈现在克里斯蒂安和德国艇员们眼前,桅杆、舰桥、烟囱、炮塔、舰锚、救生艇甚至信号索上挂出的信号旗,他们能够辨认出这些英国战舰的大多数细节。
  “攻击前舰”——克里斯蒂安的“雷霆”以尾灯发出了战斗指令。
  六艘“闪电-14”已经进入了雷击航线,在未受任何阻碍的情况下,它们一直逼近到了离目标不到300米的位置方才发射鱼雷,就算那艘英国超无畏舰正在全速航行,余下的时间也不够它及时转避了,何况它是以12节左右的航速缓缓移动。
  战场的另一端,以舍尔为首的德国舰队指挥团队正在“国王”号的舰桥上观战,猛然看到一艘英国主力舰接连发生爆炸,第一反应是己方炮弹贯穿层层甲板击中了它的弹药库,可是仔细观察,爆炸发生在战舰外部,而且分散在舰艏至舰艉的多处位置,只有鱼雷攻击才可能造成这样的效果。
  “五到六条鱼雷。”戈德上尉自信地作出判断。
  “是我们的潜艇?”冯·特洛塔上校揣测道,但是很显然,这并不符合多数军官的直观感觉。因为德国海军在泰晤士河口水域部署的潜艇都忌惮英国海军布设的水雷以及近岸的浅滩,通常只能在离岸较远的位置活动,而且一艘潜艇最多只有4具艇艏鱼雷发射管,除非两艘潜艇近距离协同作战,才可能在相差无几的时间里让同一艘英国战舰挨上五六条鱼雷。
  这时,戈德上尉自信的声音再次传来:“高速鱼雷艇,肯定是我们的高速鱼雷艇部队!”
  言者无心,夏树顿时想起了克里斯蒂安,不自觉地深吸了一口气……
  远处,照明弹的光芒渐渐衰减,三艘英国主力舰的轮廓重新隐入夜幕之中,明晰的火光只有一团,那是先前被德国舰队炮火击中而受损的英国战舰。当又一颗照明弹将它们照亮时,刚刚发生爆炸的那艘英国战舰既没有倾覆,也没有退出战斗行列,很显然,击中它的鱼雷没能起到最直接的毁伤效果,更证明了攻击者是携带轻型鱼雷的德国高速战艇。即便如此,这场仗德国舰队依然稳操胜券。德国潜艇早已发现并盯住了离开英吉利海峡北上泰晤士的旧式战列舰群,以它们的缓慢航速和有限射程根本掀不起大风浪,而在外围实施警戒的德国大型鱼雷艇也及早发现了从哈里奇港方向驶来的英国鱼雷艇,并通过用无线电向旗舰报告目标行踪。临时编入德国主力舰队的两艘装甲巡洋舰,“隆恩”号和“阿尔伯特亲王”号,率领老式轻巡“特提斯”号以及四艘大型鱼雷艇火速赶去。它们处在内线的有利位置,出击的时机也刚刚好,遂对英国鱼雷艇群展开了一场成功的截击战,不但毁伤敌方战艇多艘,还从俘获的一名英国艇员口中得知了对手即将发起又一轮鱼雷攻势的部署。
  得到了这一重要情报,德国主力舰队迅速调整阵型,“国王”、“凯撒”、“大选帝侯”、“奥尔登堡”这四艘无畏舰编成中心纵列,“毛奇”、“戈本”占据右翼,四艘轻巡洋舰占据左翼,大型鱼雷艇在主力舰艇近旁守护,徐徐撤向荷兰海岸。
  凌晨二时许,英国海军以两队高速鱼雷艇从泰晤士河方向发起突击,另一队英国鱼雷艇则由英吉利海峡方向进入战场,在它们身后,规模庞大的海峡舰队摆开了炮战阵势。不过,三艘英国主力舰有两艘相继受创,它们仅在杰利科的指挥下以非常缓慢的节奏朝德国舰队的撤退方向跟进,而英国海峡舰队的旧式战列舰则受到了德国潜艇的袭扰,出现在海面上的鱼雷航迹令它们做出了稍显夸张的转避,等到这些老迈的战舰重新编队,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之久。
  缺少了主力舰队和海峡舰队的支持,又受到德国高速战艇的袭扰,英国鱼雷艇群的两面夹击战术终究未能导演一场惊天大翻盘。激战过后,海面上遍布英国舰艇的碎片残骸,六艘德国主力舰仅“国王”再添新伤,而以德国舰队的状态,完全有实力横扫英国海峡舰队,把昔日的世界第一海军彻底打趴下,只是各舰弹药存量无多,“凯撒”、“奥尔登堡”、“戈本”已达危险限度,德国舰队未再采取主动进攻,算是给对手留了一块遮羞布。
  当英国海军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泰晤士之战时,德国战巡“布吕歇尔”号和轻巡“格劳登兹”号组成的双舰编队正悄悄驶近多佛尔海峡。在两艘U艇的引导下,它们小心翼翼驶过了靠法国海岸一侧的安全航道,途中遇到了法国海军的警戒舰艇,“布吕歇尔”和“格劳登兹”发出英国海军的联络信号,自称是在追击德国受伤潜艇,由于连日以来英国舰艇调动频繁,前一晚更将海峡舰队调出了英吉利海峡,法国人根本搞不清状况,“格劳登兹”号又以海面发现鱼雷航迹进行“恐吓”,居然得以蒙混过关。
  趁着英法海军还没反应过来,“布吕歇尔”与“格劳登兹”组成的双舰编队以26节的航速全程冲刺,天明时分已至勒阿弗尔海域,正巧碰上了一支从法国开往英国的运输船队,由于英国海军的精锐力量都调去对付德国舰队了,留在海峡中护航的只是一些老式防护巡洋舰、小型炮舰和武装渔船,加上法国海军为数不多的轻舰艇,勉强防备德国潜艇的袭击。炮术精湛的“布吕歇尔”号大开杀戒,在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里击沉英国炮舰和武装渔船各两艘,重创了英国防护巡洋舰“海神”号,“格劳登兹”号以快炮连续轰沉了多艘运输船只——若它们此刻满载着英军官兵,这片海域必然成为可怕的人间地狱。
  得知两艘德国水面战舰在英吉利海峡出现,英国海军连忙召回了刚刚从南安普顿和朴茨茅斯起航的运兵船队,法国海军亦派出他们近期从地中海调回的战斗舰艇,试图在瑟堡海域拦截德国战舰,但没等法国舰艇部署到位,“布吕歇尔”和“格劳登兹”就已经冲过了瑟堡与波特兰之间的“狭窄海域”,广阔的大西洋将向它们展现别样的自由天地。
第四卷
两栖狂潮
第1章
隐患与际遇
  平静的黄昏,夏树独自坐在基尔军用码头的一处长椅上,读着长兄威廉皇储写来的信。第二次弗兰德斯海战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在那场精彩纷呈而又曲折离奇的大海战中,德国公海舰队以较小的代价再次重创英国海军,击沉了包括超无畏舰“阿贾克斯”号、无畏舰“圣文森特”号、战列巡洋舰“不屈”号和“不挠”号在内的近百艘英国舰艇,德国海军的参战主力舰全面发威,十年磨一剑的高速鱼雷艇部队大放异彩。此战期间,德国海军不仅大胆威逼泰晤士河口,更做出了一个举世惊诧的举动:派遣“布吕歇尔”和“格劳登兹”穿过英吉利海峡。在军事层面,这一作战行动比“冯·德·坦恩”和“布雷斯劳”前往奥斯曼土耳其的航程还要惊心动魄,就政治意义而言,它们成功挑战了英国海军最悠久、最稳固的权威,抽空了英国军民仅有的底气,让全世界看到了大英帝国的虚弱和德意志帝国的霸气。
  就在突入大西洋的第三天,“布吕歇尔”号和“格劳登兹”号露出了锋利的獠牙,它们在爱尔兰西北海域攻击了一支从加拿大开来的英国船队,仅仅经过了四十多分钟的战斗,便击沉英国防护巡洋舰一艘、武装货船两艘。英国海军火速派出两艘装甲巡洋舰和五艘驱逐舰,却连这两艘德国战舰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与此同时,在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海域的德国潜艇增加到了25艘,这些海狼的战绩也在不断攀升。仅9月8日当天,德国潜艇部队就击沉了英国的两艘辅助巡洋舰和八艘货船,单日击沉舰船数量首破两位数,次日又击沉英国舰船7艘,英国本土航线受到的威胁和遏制就如同心血管出现了血栓,时日一长便会有生命危险。
  如果说血栓还只是慢性威胁,那么面朝北海的不列颠东海岸所受的就是窒息性的压迫。德国布雷舰艇夜夜出击,在北海沿岸的英国港口和航道敷设水雷,携带水上飞机的德国轻巡洋舰不断对北方的斯卡帕弗洛、苏格兰东岸的福斯湾等英国海军基地和军用港口实施昼间侦察。与德国海军的频繁活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海军由开战之初的全面封锁、主动压制转为全面收缩、重点防守,除潜艇部队和布雷舰艇之外,鲜有英国战舰靠近日德兰海域。针对德国海军的攻击举动,英国舰队多数时候只是被动招架,而不是标本兼治地采取反击行动,战前并不很受重视的潜艇部队成了英国海军在北海最活跃的作战力量。第二次弗兰德斯海战结束的这段时间,德国飞艇和水上飞机发现敌方潜艇的报告次数陡增,并利用航空炸弹和机枪击沉1艘、击伤5艘。为了防备英国潜艇的袭击,德国海军的巡逻舰艇继续对赫尔戈兰湾和基尔湾实施严密警戒,在吕贝克、但泽等地也加强了警戒设置。
  通过三次果决的出击行动,德国海军成功逆转了海上力量的强弱对比,而在欧陆战场,德国军队却迟迟没有获得一场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在东线,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导演的坦能堡大捷暂时消除了俄军对德国东普鲁士的威胁,但奥匈帝国的两路主力一路被俄军打得落花流水,折损兵员五十多万,丢弃装备无数,富饶的西里西亚有被俄军占领的危险,一路在塞尔维亚碰得头破血流,颜面无存,信心尽失,奥匈帝军队的惨淡表现完全抵消了德军在俄军身上赢得的胜利分数。
  在西线,法军抵抗意志之顽强,超乎了德国人的想象。就连自视甚高的威廉皇储也在信中写道:法兰西士兵宁死不屈的精神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光荣传统,但自边境受挫以来,他们一直在后撤,风餐宿露,疲惫不堪,这样的军队本该一击即溃,可这些蓬头垢面、狼狈不堪的士兵一听到军号声就义无反顾地拿起武器,像虎狼一样冲锋陷阵,哪怕面对我们的大炮和机枪也毫不怯懦,这是我们未曾估计到的,在我们的军事学上也可能是从未研究过的。
  自从告别西线之后,夏树每两天就能收到威廉皇储写来的一封信,或长或短,或倾述烦忧,或通告喜讯,而在第二次弗兰德斯海战结束后,他几次在信中流露出邀请夏树前去参谋的意愿,但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夏树迟迟没有应允,而是全身心地扑在舰队作战事务上。毕竟英国人正在夜以继日地维修他们的受损舰艇,几艘临近完工的主力战舰也在赶工建造,而且近期有情报显示,英国不但在积极鼓动意大利和美国参加协约国,还与已经对同盟国宣战的日本达成了一项重要的军事合作,即日本海军派遣主力舰队赴地中海和欧洲作战。英国海军连遭败绩,实力严重受挫,已不足以维持大英帝国独一无二的海洋霸权地位,正是日本、美国、意大利扩张海洋势力的大好时机。在夏树看来,唯有速胜才能避开这些潜在的困扰,而英法已经签署了一项相互约束的条约,约定在这场战争过程中不得单独对德媾和,所以彻底击败英国应该放在与打败法国同等位置考虑。
  放下印有皇储私人印信的信纸,夏树静静看着夕阳照耀的海面,那些修整完毕的战舰正静静停靠在自己的泊位上,守卫港口的警戒舰艇来回巡弋,惨烈血腥的战斗场面已经成为回忆,在新的战斗到来之前,他非常享受这片刻的宁静,可是信纸上的文字让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在西线目睹过的残酷场景:数以千计的士兵在没有遮蔽的情况下发起冲锋,然后像被收割的麦秆一样成捆成片地倒下,生命是如此的廉价,交战双方的将领只考虑胜利而不在意牺牲,这简直是一场文明社会的野蛮战争!
  在这封信里,威廉皇储字里行间充满了乐观情绪。尽管在凡尔登耽搁了太久的时间,使得他错失了在贡比涅一带切断法军第4、第5集团军退路的绝佳机会,但皇储显然没有为此感到过多的懊恼。早在9月7日的时候,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就率领主力部队抵达凡尔登,两位储君联手攻克了这个至关重要的法国要塞。凡尔登战役结束后,威廉只给了几个主力兵团两天的休整时间,旋即率领大军杀向马恩河。现在,他的先遣部队已经抵达了马恩河畔,而他的军团指挥部离巴黎也只有不到一百公里。
  在地理上,位于法国北部的索姆河、东部的埃纳河以及马恩河守护着由德国和比利时前往巴黎的通道。索姆河离巴黎约有50英里,战争打响之后,英法军队就沿河部署了防线,德国军队于8月底进抵索姆河东岸,但此后一直没有采取进攻行动,因为德军右翼的卢克军团并不是一直沿着法国海岸推进,而是在越过法国边境后调头向南,绕过索姆河,强度埃纳河,向马恩河攻击前进。
  处于索姆河和马恩河之间的埃纳河,整体呈东西流向,它在巴黎东北方30多英里处汇入塞纳河的支流——瓦兹河。从法·比边境撤下来的两个法国集团军在此阻击卢克、比洛、豪森的部队。经过连日激战,法军被击退,一部分部队向巴黎撤退,一部分撤退到了马恩河。
  马恩河发源于法国东北部的朗格勒高原,在巴黎东南方汇入塞纳河。单纯就地理而言,德国军队无需跨过马恩河,只要沿着这条河流往下游走,就能抵达巴黎东南郊,在那里架起大炮轰击法国首都。可是在军事层面,从阿尔萨斯和洛林撤退下来的法军主力部队集结在马恩河南岸,如果德军在将其击败之前就挥师挺进巴黎,一旦法军发动反击,切断德军进攻部队的后路,整个对法作战将有失败的危险,而施利芬计划也要求德军在马恩河南岸包围歼灭法军主力之后再挺进巴黎。如今,德军右翼的卢克军团、比洛军团,中路的豪森军团、阿尔布雷希特军团,左翼的威廉皇储军团、鲁普雷希特王储军团,六个德国主力军团,上百万精锐部队,都已聚集到了马恩河流域,胜利看起来唾手可得,但施利芬计划几经修改,又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连串的调整变动,它所指向的胜利终点却成了一个坑——不够强大的右翼没能碾碎沿途的法军抵抗力量,现在,卢克和比洛的部队要投入进攻就没有足够的兵力保护自己的侧翼,要保护自己的侧翼就不能投入进攻。
  尽管存在这样的巨大的隐患,德军在西线的处境却不尽如历史那样糟糕,因为拿下了凡尔登,德军左翼部队的位置更为靠前,中路和右翼部队的位置相应靠拢了一些,而法国军队原定计划是在英国远征军全部抵达之后立即发动反击,但德国海军的出击让英军直到9月8日才将第5个师运抵法国,使得法国军队原定于9月5日发起的反击一再推迟。恰恰在这至关重要的几天时间里,德军右翼的卢克军团以两个兵团强渡马恩河,暂时留守马恩河北岸的三个兵团就地构筑了野战工事,五个用以支援渡河进攻的炮兵师也相对集中地部署在了交通便捷的位置。
第2章
好钢铸剑
  1914年9月12日,迟来的马恩河会战终于拉开了序幕。这场规模浩大的会战,由无数凶猛、短促、混乱的冲突和战斗组成。在马恩河沿线200多公里的战线上,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十四个集团军、一百多个步兵师以及大量炮兵、骑兵部队展开了激烈、血腥、残酷的搏杀……
  从布鲁塞尔到马恩河,冯·克卢克统率的德国第1军团连续行军,长途跋涉,士兵们的精力和体能已经降到了极限,过长的补给线既影响了给养的补充效率,也增加了后勤车辆遭到袭击的危险。在马恩河南岸,克卢克先期渡河的两个兵团遇到了法国第5和第9集团军所属部队的强力阻击,进攻受挫,不得不在原地等待友军的增援。9月12日上午,克卢克命令他的两个炮兵师渡过马恩河支援进攻,电报刚刚发出,军团指挥部就收到了从德军总参谋部发来的电令。由于数日的阴雨天气,德国飞机飞艇的空中侦察效果大打折扣,但种种迹象表明,法军即将展开大规模的反击行动。考虑到法军在战争头一个月连遭失利,前线部队的战斗力和军心士气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将是一次只能胜不能败的绝地反击。小毛奇担心克卢克的侧翼被法军突破,所以命令他调转头来应付来自侧翼的威胁。
  尽管很不情愿,克卢克还是遵从了总参谋部的作战命令,他很快取消了发给炮兵部队的调动指令,让他们重新调整部署,转而支援侧翼兵团进行防守。结果,这些德军炮兵师刚刚进入新的阵地,法军就在马恩河下游靠近巴黎的地域吹响了反击号角。前一阶段被克卢克和比洛追着跑的法国第6集团军率先发动攻势,他们得到了炮兵、预备部队以及英国远征军的加强,但进攻依然以那些从边境战线逐步后撤下来的法国师为主。仅9月12日当天,英法军队就向克卢克军团在马恩河北岸的阵地发动了三次进攻,夺取了德军的部分前沿阵地。傍晚的时候,克卢克指挥部队实施反冲击,从法国第6集团军手里夺回了几处阵地,勉强稳住了侧翼战线,但他麾下的各步兵师在战斗中大量减员。
  下午的时候,马恩河南岸的法国军队也向克卢克的渡河部队发起反击。由于比洛军团的渡河步伐稍慢,此时在马恩河南岸也只有两个兵团,他们受到了当面法军部队的牵制,难以对克卢克所部施以援手。当天晚些时候,小毛奇向比洛、豪森、阿尔布雷西特、威廉、鲁普雷希特的军团发去急电,强令他们依次沿马恩河向下游运动,以支援并缓解克卢克所承受的作战压力。
  经过一夜的短暂喘息,克卢克军团迎来了协约国军队最为猛烈的反击,而除了蓝上衣、红裤子的法国士兵,战场上还出现了身穿卡其布军服的英军士兵。从黎明到正午,英法军队在炽烈炮火的掩护下轮番猛攻,那些一个多月以来同德军多次交手的法国师毅然抛弃了呆板无谓的密集进攻战术,他们寻求并采用了更加灵活有效的手段,更多地发挥步枪和机枪的作用,而在这场战争中首次以师级部队投入进攻的英国远征军部队也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官兵们显然是卯足了劲要替海军同僚们报仇,进攻不遗余力,一些营团的伤亡比法国军队还大,当德军部队发起的战术反击时,英军士兵用恩菲尔德步枪的快速排枪射击给这些未尝败绩的德国大兵好好上了一课。战至9月13日午后,克卢克军团的右翼阵地摇摇欲坠,随时有被英法军队冲垮的可能……
  克卢克军团陷入困境的消息很快传回德国,最近两天,海军参谋长冯·波尔正好将海军将领们召集到基尔,商讨下一阶段的作战事务。除了公海舰队的作战方略,海外舰队的行动、对俄封锁的部署以及海军后续建设也在讨论的范围之内。获悉马恩河会战打响,知晓内情的夏树借机提出了派遣海军陆战队参战的设想。
  经过战时动员,德国海军的三个常备陆战旅已达到满员装备,并相应配备了三个团的预备部队。除此之外,德国海军还拥有6个要塞守备团和42个海岸守备营,陆战总兵力超过陆军的一个常备兵团。
  和往常一样,夏树每有提案,必定提前做足了功课。他以简明清晰的语言向海军众将领们介绍了三个海军陆战旅的备战情况,它们各辖2个陆战步兵团和1个重装陆战团,编制规模较陆军的步兵旅高出百分之二十,轻重机枪和手枪的配备比例与德皇的近卫军部队相等,而且按照原定计划,海军战车部队将分属这三个陆战旅。
  由于海军高层一贯将这三个海军陆战旅的组建和配员情况列为机密,除了主要海军将领和陆战旅的指挥人员,其他人完全是雾里看花。听夏树的阐述,不少将领们都有惊讶的表现,仅就纸面数据而言,这些海军陆战旅具备一流战力,在公海舰队击败英国海军、掌握战略主动的条件下,它们理应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价值。
  在会议举行之前,夏树就已经同全面负责海军作战事务的胡戈·冯·波尔海军上将沟通过派遣海军陆战旅参战的想法,当时英法军队还未在马恩河发动反击,德军在西线的进展还算顺利,只要不出现大的波折,击败法国应该只是时间问题,波尔不想引来陆军将领们的反感,认为海军陆战部队只能在陆军主动提出要求的前提下参战。若西线战事得不到机会,那么等到德军向东进攻俄国的时候,海军陆战队大可配合陆军占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乃至在芬兰实施单独的登陆行动。
  会议室里,当着众多海军将领,冯·波尔海军上将娓娓叙道:“我们的陆战部队组建时间不长,所有的军官和士兵都没有参加战争的经验。为了组建这三个陆战旅,我们先后投入的经费和人力可以用来建造一艘无畏舰。它们很昂贵,也很有潜在价值,在未来夺取英法殖民地的作战行动中,它们比陆军部队更能够胜任。”
  以温和的语气表达出明确的反对意思,波尔既照顾了约阿希姆王子的面子,也保护了自己的权威。在这样的形势下,想发表意见的将领识趣地选择了沉默,静观地位如日中天的“霍亨索伦天才”如何反驳。
  夏树平静但不乏力度地说道:“今后谋夺英法殖民地,免不了跟英法军队交战。在离德国本土几千上万公里的敌方,一旦我们的陆战部队因为缺乏经验而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遭到挫败,想要补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单纯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就该让陆战部队的官兵们提前经受战火的锤炼。”
  波尔一边听一边想,等夏树说完之后,他很快回应:“这点我完全赞同。只是此时让我们的陆战部队赶往前线,无论是我们的指挥官还是陆军的军团司令们,对彼此的战术思维和作战方式都不熟悉,这样就很难发挥出这些部队本应有的战斗力,还可能使之蒙受无谓的损失。殿下以为呢?”
  在交战双方各投入上百万兵力的西线战场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官兵阵亡,要是将三个缺少战车部队的海军陆战旅投入到战事最胶着的前线,没准十几个小时就会拼光。夏树当然很清楚这点,他青睐仁川登陆式的敌后袭击,可眼下的战场形势却找不到合适的登陆机会——法国和比利时的海岸线尚在协约国军队的直接控制下,德国海军陆战部队若在比利时北部抢滩登陆,虽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从战略和心理层面动摇协约国的抵抗,但在短时间内难以对马恩河前线产生直接影响,如果能在法国北部成功登陆,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德国海军的登陆船队必须穿过狭窄的多佛尔海峡,而英法海军仍有足够的力量阻截德国登陆舰船。
  “这的确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夏树回答,他目光扫过众人,然后不紧不慢地说:“我手里恰好有一份绝密情报,是关于巴黎城防工事的。”
  包括波尔在内,所有的目光都带着巨大的好奇集中到夏树身上。
  “按照法军统帅部的命令,巴黎的城防工事必须在8月底之前完成,而当他们发现我们的右翼部队没有直取巴黎,而是扫向马恩河,构筑工事的速度放慢了。根据我方间谍人员提供的情报,法国军队此时还在缓慢地清除那些可能阻碍炮兵射击、影响战壕挖掘的树木和房屋,而火炮掩体和步兵哨所的构筑,铁丝网的安置,以及建筑胸墙所需木料和军火贮藏隐蔽所的建造准备工作,连一半都还没有完成。至于城市粮食等必需品的供应工作,则几乎尚未着手进行。简单来说……巴黎的坚固城防还基本停留在纸面。”
  在座的若是陆军将领,一下子就会明白夏树透露这份情报的用意,而海军将领们在陆战方面是外行,他们费力地揣摩着约阿希姆王子的言外之意。
  “午休的时候,我和舰队司令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策略。”夏树看了眼舍尔,两人是毋庸置疑的好搭档,又是海军进攻理论的忠实信徒,没理由不携手对付波尔这样一位海军存在学说的代表人物。
  “让英国人以为我们要登陆英伦,直取伦敦。让法国人以为我们要登陆勒阿弗尔,威逼巴黎。实际上,我们从亚眠出发,用最快的速度推进一百公里,抵达巴黎!”
  夏树话音刚落,海军将领们就纷纷找地图去了。
第3章
马恩河畔
  从蒂埃里堡往西,笔直流淌的马恩河开始变得蜿蜒曲折,从四百多米的空中望去,这一段的河谷仿佛变成了枪骑兵矛杆上的飘带。
  LZ-17是一艘长度达到140米的齐柏林硬式飞艇,如同海军舰艇一样,它有着自己的名字:“萨克森”号。前往战场进行侦察活动时,它通常配备4-5名艇员,搭载一部电台、两挺机枪以及少量使用触发引信的航空炸弹。如果天气状况良好,艇员们乐于让自己的飞艇飞到千米以上,那样可以有效避开协约国飞机的攻击,而在这样阴云低垂的日子里,他们就像是高个子走进了小矮房,不得不低着头躬着腰。
  抵达预定空域,德国艇员们关闭了飞艇发动机,使之缓慢地随风飘动,而他们有的拿着望远镜,有的拿着铅笔和地图,将观察到的战场情况记录下来。
  突然,一名艇员叫道:“有情况!”
  循着他的视线往西北方看去,艇员们发现了两架飞机。在战场上空穿梭飞行了一个多月,这些德国飞艇乘员们已能认出大多数型号的协约国飞机。
  那两架外形颇似大蜻蜓的飞机是法国军队的布雷盖RU1,战前装备数量较多的主力机型。它们拥有足以容纳3-4名飞行员的连通式座舱,但驾驶飞机的位置在座舱最后部。通常情况下,前面的飞行员负责战场观察,而随着英德率先迈入空战时代,法国人也把机枪装上了飞机。
  不等这两架法国飞机飞近,德国飞艇乘员警惕地做好了战斗准备。就在这时,一架灰色涂装的鸽式飞机从东面飞来。
  战争爆发前,德国共有近20家具备飞机生产能力的工厂,在这其中,使用达伊姆勒发动机的阿尔巴特罗斯系列,使用梅塞德斯发动机发动的阿菲亚蒂克和胡伯特系列都是性能一流的飞机,但德国陆军对奥地利制造的鸽式飞机格外青睐。
  这种单翼单座的飞行器采用100马力的麦西德D-1式四缸直立型水冷发动机,最大飞行时速为115公里,最大续航时间为4个小时。从1910年到1914年,奥地利的诺勒工厂以及获得生产许可的阿尔巴特罗斯、哥塔、卢佩等德国工厂总共制造了两百多架鸽式飞机,是战争爆发时单型号飞机生产数量最多的。
  在同步射击协调器问世之前,德国人为了给鸽式飞机装上机枪,在它们的驾驶舱顶部焊接了钢架,将使用弹带供弹的MG-08轻型机枪固定在钢架上。这怪异而丑陋的“附着物”直接降低了飞机的空中机动力,但同时也让它从乖顺的鸽子变成了凶猛的雀鹰。
  轻巧的“德国鸽”很快盯住了一架“布雷盖”,机上的法国飞行员慌里慌张地掉转枪口向后射击,但在完全敞开式的机舱,获得精确的瞄准和稳定的射击简直就是奢望,哈奇开斯不断发出粗糙的咔咔声,却鲜有子弹射中目标。“德国鸽”从后方不断逼近“布雷盖”,距离百米的时候方才开火。
  标准型号的MG-08射速极快,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德军利用这种武器射杀了不下二十万协约国士兵,法俄军队是最主要的受害者,而载于飞机上的型号大幅缩小了水冷套筒,简化了枪机构造,实际射速相应下降了三分之一。
  几番对射,“德国鸽”和“布雷盖”都没有击中对方,而在此过程中,另一架“布雷盖”并没有上去帮忙,却独自朝齐柏林飞艇飞来。在这之前,德国艇员已连续抛下了多个负重沙袋,庞大的空中巨兽正以较快的速度爬升,用不了几分钟就将躲进云层。
  要避开飞艇吊舱的机枪火力,那架“布雷盖”必须爬升到云层高度,而要在云层中飞行并且保持方向感可不容易,法国飞行员放弃了这条路径,驾机从齐柏林飞艇的艇艏方向飞来。
  距离尚有七八百米,德国飞艇上的一挺机枪开始射击,连串的子弹像是一条极细的鞭子在空中来回抽打,几次触及“布雷盖”,想必在它的机翼机身留下了不少弹孔。法国飞行员也远远开火,一些子弹打中了飞艇,它们能够轻而易举地穿透齐柏林飞艇的外层蒙皮,打穿气囊造成氢气泄露,却还没有过引燃氢气使之发生爆燃的先例。
  为了让飞艇保持上升速度,德国艇员连忙丢下了更多的沙袋,而当法国飞机从侧旁飞过时,另一挺MG-08急促地喷吐着火舌,但连串的子弹始终落在“布雷盖”后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