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1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387

  再一次面对桅杆上飘扬着黑鹰十字战旗的德国舰队,蒂里特准将勇敢地选择了进攻,但与半个多月前的战斗相比,他和他的军官们表现得更加聪明。“林仙”号率9艘驱逐舰列成间隔不等、横向交错的不规则纵队,处于领航位置的两艘驱逐舰——“阿拉伯羚羊”号和“火龙”号,利用发烟罐不断施放人造烟雾,从而形成掩护性的烟幕带,干扰德国舰队的瞄准射击;“大胆”号带着8艘驱逐舰兜向远端,进入德国舰队的射程之前,它们由单列纵队改为横向的鱼形阵,突前的四艘驱逐舰施放烟幕,后续各舰隐藏在烟雾当中。这样一来,德国战舰的精准齐射便难以发挥出以往的可怕威力,英国舰队自身的舰炮瞄准虽然也受到了影响,可高速航行时的炮火准头本来就不高,损失进攻火力换来更高的生存几率好比亡羊得牛,是一笔相当划算的买卖。
  敌方阵中,鹤立鸡群的两艘主力舰为装备8门12英寸炮的“德弗林格”号和8门11英寸炮的“布吕歇尔”号,轻巡洋舰为马格德堡级“斯特拉尔松德”号,六艘大型鱼雷艇均为1911年级,编号为G-9、G-10、G-12,V-2、V-5、V-6。
  蒂里特准将麾下的19艘舰艇,吨位加在一起还不及一艘“德弗林格”号,但它们拥有一件足以摧毁大型战舰的武器——533毫米口径的MK-II型鱼雷。这种鱼雷是韦茅斯兵工厂1914年投入生产的最新型号,全重1.25吨,战斗部装药101公斤,航速可以在29至45节之间调整,最慢航速下的极限射程为9200米,最高航速时的射程为3600米。
  同一时期,大多数德国舰艇仍在使用450和500毫米口径的鱼雷。
  战斗的前半段依然是德国舰队的射击秀。面对采用了烟幕战术的英国轻舰艇群,两艘德国战巡毫不客气地投入主炮和大口径副炮,经过了两场大规模海战的历练,德国炮手们的作战技巧和心理素质得到了锤炼,他们的远距离射击依旧精准无比。
  德国舰队的炮火首先集中轰击右翼之敌,也即“林仙”号投入进攻的一侧。威力惊人的重磅炮弹带着刺耳的呼啸声从英国人头顶飞过,震耳的爆炸声将海面上的风声、机器的轰鸣声以及英国舰艇上的炮声全都掩盖过去。领航的“阿拉伯羚羊”号和“火龙”号很快陷入了德国人的炮火风暴当中,它们周围到处是冲天的水柱,激起的水浪高过烟囱,从高处劈头盖脸的浇下来,甲板炮位上的英国水兵只有紧紧抓住固定物才能不被冲到海里去。偶尔眼前亮光一闪有东西过去,那便是四散乱飞的弹片。
  短短几分钟,“阿拉伯羚羊”号遭受2发大口径近失弹的侵袭,舰壁多处被击穿,除了少部分战斗人员,大多数舰员都投入了堵漏工作,使得这艘驱逐舰得以继续全速前进。
  “火龙”号运气不佳,一发150毫米炮弹击中了他的舰体后部,穿透重重舱壁钻进引擎室,爆炸扯断了所有的蒸汽管道,主发动机和辅助发动机顿时停转,它很快退出战斗行列,静静漂浮在浪涛涌动的海面上。德国人的炮火却没有就此放过它,转眼之间,另一发150毫米炮弹刺透了舰桥外部的装甲板,贯穿整个舰桥在内部发生爆炸,半个舰桥被掀翻,然后重重地砸在了前甲板上,整艘战舰突然安静下来,既看不到人员跑动也没有机械轰鸣。大约过了30秒钟,舰艏腾起明亮的红色火焰,舰体中部传来低沉的爆炸声,深黑色的碎片在空中飞舞,接着全舰发生剧烈爆炸,桅杆向内侧扭曲倒下,浓黑的油烟将她笼罩起来,越升越高,久久不散。
  当“火龙”号发生这灾难性的惨剧时,“林仙”号正它左舷不远处的海面驶过。目睹这似曾相识的熟悉场景,蒂里特准将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但他没有下达任何命令,这意味着余下的舰艇将继续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而没有人停下来前去查看“火龙”号是否有幸存者。
  尽管战斗伊始就失去了一艘驱逐舰,英国轻舰队的烟幕掩护战术还是发挥了显而易见的效用。除了“阿拉伯羚羊”号频频遭受敌方炮火的侵袭,其余战舰都安然无恙地穿过了20000至8000米这段几无还手之力的被动区域。英国驱逐舰上的4英寸速射炮纷纷开火,德国舰队周围的水柱数量陡然增加,并开始有舰艇中弹——尽管这些小口径炮弹对巡洋舰以上的德国战舰破坏甚微,却足够让那些全身心投入战斗的德国舰员感受到切身的死亡威胁,因顾虑而动摇,因动摇而涣散。
  这时候,两艘德国战巡的主炮射击出现了短暂的停顿,而当它们重新开火之后,不同于普通高爆弹射击的场面出现了:炮弹在飞行途中发生爆炸,大颗弹头瞬时变成了无数的小颗圆弹,它们四散飞射,如雨点般落在海面上,覆盖范围内的舰艇很少有不被击中的,这些拳头大小的小圆弹威力不逊于小口径的机关炮弹,对露天战位上的人员有着可怕的杀伤力。
  两艘德国战巡就像是用大号霰弹枪打野兔一样,不断向蒂里特准将的轻舰艇发射榴霰弹,但他们碰上的是群一群非常勇敢的兔子。“阿拉伯羚羊”号的舰体虽已千疮百孔,甲板也被伤亡人员的鲜血染红了,但舰上的几门火炮依然在顽强战斗;接替“火龙”号阵位的“橡树”号挨了一发150毫米和一发105毫米炮弹,舰上一度燃起熊熊大火,后被舰员们奋勇扑灭。事不过三,击中“橡树”号的第三发炮弹摧毁了它的转向装置,后部舰炮也不能用了,甲板上到处是尸体,所剩无几的战斗人员聚集在中部最后一门4英寸炮旁,枪炮长亲自瞄准。这门舰炮接连射出的两发炮弹都落到了“德弗林格”号近旁,但这算不上有效的近失弹。由于舰艇随时有引擎停机的可能,两舷的鱼雷发射管都已经调整到了待发状态,只等一声令下便可发射。
  从距敌8000米到4000米,“林仙”号所在的轻舰艇战队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随着距离的拉近,薄薄的烟幕不足以完全遮挡德国炮手们的视线,德国舰队的炮火准度在不断提高,大口径舰炮发射的榴霰弹更是以霸道的方式不断创伤海面上的英国舰艇。如若埋头猛冲下去,蒂里特准将的舰艇依然摆脱不了伤亡惨重的下场。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羚羊”号猛然左转,其余舰艇除受伤无法转向的“橡树”,纷纷紧跟着“阿拉伯羚羊”转离冲刺航线,但它们并非调头逃跑,而是沿着与德国舰队大致平行的方向航行了一段距离,然后全速右转,重新将舰艏指向德国舰队——单纯的机动是不足以避开德国舰队炮火的,关键在于另一侧的轻舰艇战队已经猛扑到了德国舰队左舷六七千米的距离,两艘德国战巡和一艘轻巡单纯以左舷副炮实施阻击,再加上几艘大型鱼雷艇的火力,俨然不足以对它们形成强效拦截。
  望远镜的视线中,两艘德国战巡各有两座硕大的主炮塔缓缓转向另一侧,尽管仍有半数主炮对准自己这边,蒂里特准将已庆幸自己攻击的不是那两艘火力恐怖的毛奇级。他下令升起全速突击的战斗旗,随行各驱逐舰不必照顾航速最慢的“林仙”号,卯足了劲向前冲刺。对于航速最快的I级驱逐舰而言,最后四千米距离只需要4分钟时间就可冲过,若在千米距离发射鱼雷,则只需要再坚持3分钟。
  在这3分钟的时间里,德国舰队可向右舷输出50发左右的大口径炮弹,270至300发中口径炮弹,500发以上的小口径炮弹,哪怕以百分之二的命中率计算,也足以击沉或重创多艘英国轻舰艇。
第124章
斗勇斗智(下)
  第二次弗兰德斯海战期间,以“德弗林格”号和“布吕歇尔”号为核心力量的德国海军侦察舰队第2分队由肯塔普海军少将统率。这位海军指挥官的年龄、资历皆与希佩尔相仿,军事能力也非常出色。所不同的是,希佩尔勇猛好斗,肯塔普果敢善断,但指挥风格更加小心谨慎。日德兰海战旗舰,肯塔普以侦察舰队副司令的职务坐镇“德弗林格”,假若“塞德利茨”号上的希佩尔因故失去指挥能力,侦察舰队就将由肯塔普全权节制。
  重回弗兰德斯海域,肯塔普自然不愿麾下舰艇重蹈“路易波特摄政王”号的覆辙,他充分运用了海军的航空力量,不断派出水上侦察机实施战斗侦察,而且在他的要求下,“德弗林格”号多搭载了一架容克3-C型舰载侦察机,拥有弹射装置的“斯特拉尔松德”号也在舰尾搭载了一架容克3-C,只有“布吕歇尔”号因为上层建筑过于紧凑而无法容纳弹射器和舰载机。
  凭着空中侦察获取的情报,肯塔普早早掌握了眼前这支英国轻舰队的实力和动向,他料想对方会向自己的舰队发起进攻,所以提前进行了战斗部署,令两艘战列巡洋舰以及轻巡“斯特拉尔松德”号预先将中小口径火炮的部分弹药从弹药库提升到炮位旁的待发位置,从而保证了战巡副炮及轻巡主副炮在战斗期间的射击速度,并提前给水上侦察机补充燃料,使得战斗全过程随时有至少一架侦察机在空中执行校射和警戒任务。不过,肯塔普没猜到对手会以这种新颖的方式运用烟幕掩护,人造烟雾不仅影响了德国战舰的观察瞄准,同时也让侦察机飞行员无从进行准确的校射,否则的话,以此时的良好视野和平静海况,在不受敌方大型舰艇干扰的情况下,光两艘德国战巡的凶猛炮火就能让这支英国轻舰队吃瘪的,哪会容它们如此顺利的冲到眼皮底下?
  事已至此,肯塔普不敢大意轻敌,他令两艘战巡以前部主炮转去对付左舷的敌舰,后部主炮继续保持对右舷目标的射击,随行的六艘大型鱼雷艇一分为二,V字头的三艘掩护舰队右翼,G字头的三艘保护舰队左翼。
  因为可预见的战斗激烈程度,此番出征,所有的德国战舰都按照设计容量配足了弹药,而且对搭载的弹药种类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德弗林格”号和“布吕歇尔”号每门主炮的配额弹药均为96发,半数是穿甲弹,另有普通弹12发、榴霰弹36发。考虑到榴霰弹的特殊构造会对炮管造成额外的灼损,这一比例已是超乎寻常的高,而这也使得肯塔普能够无所顾忌地持续使用榴霰弹摧残对手。
  险象环生地支撑了许久,英国海军的“阿拉伯羚羊”号驱逐舰好运终于走到了尽头,一发150毫米口径的炮弹穿透舰壁钻入锅炉房,它很快停了下来,瘫痪在海面上,此时800吨的舰体几乎已经变成了马蜂窝,甲板上到处是残全不全的尸体。损毁严重的锅炉是不可能修复了,燃油外泄引燃的火势正在舰内蔓延,友舰很难在德国舰队残暴的炮火下将其拖带撤离,幸存的舰员们只得弃舰。他们开始放下汽艇和橡皮筏,伤员优先离船,就在这时,一阵冰雹般的霰弹袭至,集中在舷侧准备撤离的水兵瞬间死伤一片。
  两分钟之后,“橡树”号的末日也紧跟着到来了。“德弗林格”号右舷的双联装副炮不约而同地将其锁定,150毫米和88毫米炮弹轰起的水柱紧紧包裹着这艘单薄的英国驱逐舰,然后是接连几发直接命中。突然间,它从后往前发生了连贯的、剧烈的爆炸,稠密的黑烟和爆炸的闪光把这艘战舰完全淹没了,各种东西都被炸到高空,舰体残余部分迅速下沉,海面上到处是散布的漂浮物,却看不到一个挣扎求生的幸存者。
  “阿拉伯羚羊”和“橡树”的相继罹难并没能吓阻英军官兵战斗下去的决心,余下的舰艇犹如离弦之箭,纷纷从烟幕中冲了出来。“山猫”号一马当先,它冲到千米左右的距离率先发射了两条鱼雷,然后立即满舵右转。
  以德国快速舰艇的机动能力,从这个距离投射鱼雷无法保证一击中的,但“山猫”号此举显然不是仓促的乱战,而是有谋略的抢攻。德国舰队相当一部分注意力不得不转向海面出现的鱼雷航迹,警戒瞭望位置上的官兵们飞快地计算着合适的规避航线,两艘体型庞大的战列巡洋舰率先开始转舵,而舰炮的精准度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稳定的射击平台,当战舰处在快速转向状态时,炮手们不得不重新瞄准,还要根据舰艇的非直线移动估算射击定位的提前量,难度可想而知。
  “山猫”之后,“林仙”战队所余的6艘英国舰艇无畏无惧地投入到最后的冲刺当中,它们不顾德国舰队的密集霰弹火力,灵巧地避开了德国大型鱼雷艇抢先发射的多枚鱼雷,径直冲到了离德国舰队六七百米的位置近距施射鱼雷,18枚威力可怕的533毫米鱼雷飞快地窜向德国舰艇……
  恰巧飞过这片海域的德国飞行员在报告中描述到:海面仿佛是一群滑雪者穿过雪后的田野,可以清楚看到大致平行、间隔不等的线迹,我和我的观察员都惊呆了,以为我们的舰队将遭到致命的打击,可是我们又惊讶地看到,包括“德弗林格”和“布吕歇尔”在内,所有的德国战舰都在全速转向,它们的移动速度很快,敏捷得就像一群梭鱼,我相信它们的灵活度足以避开英国人发射的鱼雷。绝大多数鱼雷最终都扑了空,但还是有一条击中了“德弗林格”号左舷靠后位置,还有一条击中了一艘1911年级大型鱼雷艇。击中“德弗林格”的鱼雷当场发生了爆炸,而击中鱼雷艇的那条鱼雷竟然是臭弹,真是太幸运了。爆炸过后,我们看到“德弗林格”安然无恙,它依然在向外射出密集的炮火,不过警报还没有解除,另一群英国战舰已经冲到了近处。在差不过五百米的距离上,它们发射了大概20条鱼雷,德国战舰像跳舞一样扭动着身躯,躲过一条又一条鱼雷,而过程可比跳舞刺激惊险得多。这一次“德弗林格”没再挨揍,一艘鱼雷艇挺身而出替它挡住了鱼雷,猛烈的爆炸让这艘勇敢的护卫舰艇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沉没了,所幸,不少艇员都跳水逃生了,然后很快被我们自己的战舰救起。另外一艘鱼雷艇为了保护“布吕歇尔”号而做出了同样勇敢的动作,它的运气要稍好一些,鱼雷只炸掉了它的舰艏部分,它还能在同伴的拖带下撤出战斗,而那些因故障滞留战场的英国舰艇就没这么好命了,我们的战舰像收拾被老鼠夹逮住的老鼠一样,三两下将它们解决掉了。
  正如德国飞行员观察到的那样,被鱼雷击中的“德弗林格”号安然无恙,倒不是英国海军的新式鱼雷威力不够或者存在技术隐患,问题出在了鱼雷的定深上——因为需要对付敌人的大型鱼雷艇,哈里奇舰队出击时,驱逐舰的鱼雷都设定了2米的深度,而“德弗林格”号水线下方2米的位置依然是重点防护区,受到约11英寸厚的装甲以及双重防雷隔舱的保护,鱼雷的巨大威力在装甲带上撕开了一个裂口,贯穿防雷隔舱和燃料舱,造成了一些燃料损失,轻微的舰体渗漏很快得到了控制,只有一些过于精密的光学设备因为爆炸的猛烈震动而受到损坏。它航速不减,舰上也未出现火势,仿佛一头可怕的犀牛,攻击者用尽全力,它却无动于衷。
  在这次基本未达目的的鱼雷攻击之后,蒂里特准将下定决心脱离战斗,他率领残余舰艇隐入先前形成的烟雾当中,朝哈里奇港的方向全速撤退,可就在这时,桅杆上的嘹望员报告说南方海面发现了另一支规模相近的德国舰队。
  蒂里特准将知道,英国海军的警戒舰队和装甲巡洋舰队跟一支由两艘毛奇级战巡领衔的德国舰队交过火,但不能确定这是否就是那支德国舰队,所以他向“大胆”号发去了一条指令:“向南实施战斗侦察……如果可能的话。”
  在进攻德国舰队的战斗中,“大胆”号率领的舰艇无一战沉,仅有两艘驱逐舰因伤退出战斗,余下的舰艇还有机会重新装填鱼雷并再次发动进攻,但见“林仙”战队已经无力为继,坐镇“大胆”号指挥战斗的霍克利斯上校也知道强攻无望,果断率领5艘驱逐舰往南驶去。
  此时出现在南方的德国舰队确实是希佩尔海军中将亲自指挥的德国海军侦察舰队第1分队,只不过根据战前的布置,他令水兵们对两艘毛奇级战列巡洋舰进行了简单的伪装,用灰色帆布蒙住了三联装炮塔中间炮管的炮口,攻击前来侦察的英国轻舰艇时仅以两边的主炮开火,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装备四座双联装炮塔的战舰,制造“塞德利茨”号回到战斗序列的假象。
  至于多出来的另一艘德国战巡,英国人会很自觉地将它同弗林格级二号舰“吕佐”号联系起来。这艘强大的战列巡洋舰较“德弗林格”号晚几个月开工,英国人并不清楚它的建造进度。事实上,它此时正在较为安全的波罗的海西南海域进行试航,正常情况下需要到10月底才能入役。
第125章
夏风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中,相似度较高的“德国轮廓”比比皆是,即便最有眼力的嘹望员,也很难从数千米外准确辨别。飞机被发明出来之后,最有效的甄别方式从舰艇的抵近侦察变成了飞机的低空侦察,而在第一次弗兰德斯海战之后,英国海军终于意识到了飞机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意义,海军部想尽一切办法紧急扩充航空部队,征用民用飞机,征募平民飞行员。战争爆发前,民用航空活动尚处在萌芽阶段,英国命中并不特别热衷于此,但英国海军还是迅速凑到了五十多架水上飞机和二十余架陆基飞机。不过,这些飞机数量虽多,性能却参差不齐,后勤维护压力重重,两个星期的训练下来,已有近半数因为故障而无法升空,余下的也缺乏有效的指挥和联络——这时候的多数民用飞机要么无法容纳笨重的无线电设备,要么在强行塞进无电线台和报务员之后,速度极慢、航程极短、难以飞高,林林种种的问题差点没让皇家航空勤务队的军官们抓狂。
  9月初的弗兰德斯海域,烽烟漫天,血火搏杀,又一场惊心动魄的钢铁碰撞正激烈展开。经过一番战斗侦察,新哈里奇舰队所属的“大胆”号轻巡洋舰用无线电向舰队司令部报告了有关第二支德国舰队的情况。霍克利斯上校认同瞭望人员的判断,认为那是两艘塞德利茨级战列巡洋舰。
  在英国海军的情报资料库中,“塞德利茨”号及后续建造的德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被并称为“塞德利茨级”,原因很简单,从“塞德利茨”号开始,德国海军战巡装上了威力更大的12英寸主炮,而且战斗吨位也接近或超过3万吨,属于三万吨级的重型战舰。此外,它们的主体设计、尺寸规格、主要性能基本一致,着实没有必要将它们细细区分。
  “大胆”号发出第一份侦察报告之后,霍克利斯上校本想率领轻舰艇编队继续逼近德国舰队,但几发近失弹使得“大胆”号底部舰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渗漏,他担心这艘新锐的轻巡洋舰白白损失掉,所以在距离敌舰队8000码时转向调头,迅速离开了德国舰队的射程。没过多久,舰队司令部复电令其确认侦察结果,出于稳妥考虑,上校派遣驱逐舰“鹞鹰”号单独执行这一危险任务。
  少了编队航行的拖累,这艘I级驱逐舰以接近35节的航速全力狂奔,灵活地闪避着德国舰队的凶猛炮火。面对单骑突进的英国驱逐舰,希佩尔的态度非常坚定,两艘战巡始终没有动用三联装主炮塔的中炮,相当于减少了三分之一的火力,而“鹞鹰”号一直挺进到了离德国舰队约4000米位置,再往前就能够发动有效的鱼雷攻击了,可惜到了这一步,它的舰体已遭敌方榴霰弹和小口径舰炮攻击而出现了多处损伤,不得已才鸣锣收兵。
  值得一提的是,“鹞鹰”号的舰长是年轻的约翰·托维上尉,而在对面的德国战列巡洋舰“毛奇”号上,比他年长9岁的埃里希·雷德尔少校以侦察舰队参谋长的身份参加战斗。若不是一只穿越时空的“蝴蝶”改变了这里历史轨迹,20多年后,他们还将以对手的身份在北海展开对决——托维成了英国本土舰队司令,率领英国舰队挺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时期,雷德尔贵为德国海军总司令,于二战初期登上了他人生的最顶峰。
  前方的侦察报告很快传递到了在大雅茅斯海域隐蔽待机的英国主力舰队。德国人的战列巡洋舰突然由四艘变成了六艘,战场形势顿时大不相同,然而舰队作战会议已经结束,各分舰队和分队指挥官搭乘交通艇发挥座舰,是否按原定计划执行,决定权掌握在杰利科手中。
  当杰利科询问自己的意见时,舰队参谋长查尔斯·马登并不正面回答,而是运用起了哲学思维,他说:“有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事物真实的一面。”
  “你是说,德国人利用伪装手段误导我们?”
  “很有可能。”马登中将的语气并不坚决。
  尽管不是一个轻易动摇的人,杰利科此刻却显得颇为踌躇,他说:“万一他们确实有六艘战列巡洋舰参战,那就足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击败海峡舰队,届时只需派遣巡洋舰深入海峡攻击运兵船,战列巡洋舰迅速折返,联手战列舰队迎击我们……这场仗的胜算真是渺茫啊!”
  马登中将很不情愿地承认:“是的,长官,不排除有这种可能。”
  愁思良久,杰利科叹道:“真是可怕的对手。”
  马登深有同感:“德国公海舰队的作战风格根本不像传统的德国军队,狡猾得让人难以捉摸。”
  “那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杰利科这句话的语法是疑问句,意思却是无奈的肯定。
  马登将视线投向东面,按照作战会议商定的方案,两支快速分队——克里斯托夫·帕肯汉少将指挥的三艘战巡以及贝蒂中将指挥的超无畏舰“爱尔兰”号、装甲巡洋舰“埃塞克斯”和“兰开斯特”号将先行出发,前往隐蔽阵位,等到双方主力舰队交战开始,伺机攻击德国舰队后侧的支援舰艇。
  战场的另一端,德国海军的主力作战舰群正在离荷兰海岸线仅有十数海里的海面游弋待机,而它的行踪和实力同样不被对手所掌握。不同于杰利科的踌躇纠结,莱因哈特·舍尔的心情要淡定许多,却不是因为手里的牌比对手更好,而是握有一份险中求胜的绝妙方案。
  “国王”、“凯撒”、“大选帝侯”、“奥尔登堡”,德国海军可用于作战的无畏舰要比英国人的预计数字少得多。日德兰之战,世人往往只看到英国海军的狼狈惨象而忽略了德国海军付出的沉重代价。德国的造船业基础本就比英国薄弱,1904至1914的这十年间,为了建造吨位、尺寸不断增大的主力舰,德国政府拨出巨资用以帮助造船厂扩建船坞,倾尽全力才打造出公海舰队的一流主力阵容,造成主力舰艇的建造周期长、成本高,间接影响了轻舰艇的建造服役——同期建造的轻巡洋舰和相当于驱逐舰的大型鱼雷艇只有英国的一半不到。
  盛夏之夜,日德兰半岛海域,双方舰队昂起粗黑的炮口,毫不留情地相互猛轰,沉入海底的舰艇无需记挂,浮在水面的受损舰艇蹒跚而归,于是,各大造船厂开始忙得不可开交。钢铁战舰不同于木壳舰船,找些木料堵塞漏洞就行了,要将一艘受创严重的战舰修复到原有状态,不仅得消耗大量的人工和材料,对技术力量的要求也不逊于新舰艇的建造——工程师们必须全面检视舰艇损伤,制定合理的维修预案,并在维修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战场之外的比拼。
  在被恐惧彻底压垮之前,英国人全力以赴地抢修旧舰、赶造新舰,持久战势必不利于造船业规模、实力和资源全面处于下风的德国海军。从海军首脑提尔皮茨到舰队首脑舍尔,从海军参谋长冯·波尔到舰队参谋长约阿希姆,每一个明智的将领都意识到一鼓作气赢得胜利的必要性。正因如此,公海舰队再度以弱击强,力争在拥有恐怖战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超无畏舰完工服役前结束海上战争。
  舍尔和夏树合力定夺的作战策略,是由希佩尔率领战巡“毛奇”、“戈本”以及轻巡“卡尔斯鲁厄”、“罗斯托克”冲入英吉利海峡,利用航速避开英国海峡舰队的阻截,用快刀斩乱麻之利攻击英国运兵船,然后径直穿过海峡进入大西洋海域。此举固然危险重重,但只要故布疑阵,扰乱对手的判断,并且把握住最佳的时机,就有很大的成功几率。
  日过正午,德国海军参战各部开始按计划行动。
  在西南海域,四艘德国战列巡洋舰会合一处,以24节的航速杀奔多弗尔海峡,无畏舰群及支援舰队向英国海岸徐进,提前进入海峡的潜艇部队则在朴茨茅斯港外埋伏。在此过程中,“俾斯麦”号的舰载机继续全勤出动,拦截、攻击英国的侦察飞机,德国海军的两艘齐柏林飞艇也按照计划飞抵英吉利海峡,密切监视协约国舰船在海峡中部和东部海域的活动。
  在俄军受挫于德国东线之后,英国高层显然意识到了西线战场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局点,而从西线抽调兵力前往东线之后,德军依然保持着旺盛攻势,但他们的进攻已经出现了受法军遏制的苗头,交战双方极有可能在索姆河和马恩河展开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每增加一个英军师,协约国扭转颓势的希望就增加一分。所以即便受到了德国海军的威胁,英国的跨海运兵行动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
第126章
横冲直撞
  随着英德海军造舰竞赛不断升温,两国敌对气氛日益浓烈,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提出了“北海牢笼”的战争策略,即放弃传统的近岸封锁,守住北海进出大西洋的两条海上通道,断绝德国的海上贸易,让强大的德国公海舰队无所作为地困守北海和波罗的海。为此,英国海军大力整顿军备,新式舰艇大量建成,而最具战略地位的两处港湾——斯卡帕湾和多佛尔港,也在这一时期兴建成为现代化的海军基地。
  战争爆发时,英国海军以本土舰队主力驻守斯卡帕湾,阻止德国舰船由丹麦海峡和法罗群岛海域溜进大西洋,以旧式战列舰和轻型舰艇在英吉利海峡布设重重防线。为了抵挡德国舰队可能发动的强攻,开战的头一个星期,英国海军就在多佛尔海峡大量敷设水雷,用稠密的水雷障碍封锁这条最窄处仅有28公里的重要水道。
  协约国舰船要想由此经过,必须在英国领航船的引导下方能安全通过。
  除了水雷,英国海军还在多佛尔港部署了一支由雷击、布雷和扫雷舰艇组成的小型舰队,并增派了海岸炮兵,将最新式的大口径要塞炮配备于此。有此完备的防御措施,德国水面舰艇休想轻易穿过多佛尔海峡。
  下午3时许,盛夏的烈阳照耀着海面,德国舰队赫然出现在了多佛尔东北方海面。
  英军的海岸要塞和军事港口顿时响起了凄厉的警报声,这一次可是真正的战斗。
  很快,四架卡其色的陆基飞机从多佛尔标志性的白垩崖壁上方飞过,它们的纯数字编号和国旗徽标表明它们来自英国陆军的皇家飞行队。这些双翼飞机体态匀称、结构坚固、飞行平稳,而且是双座布局,后座驾驶员拥有良好的视野——它们是为英军炮兵部队配备的B-E-2型校射飞机,由皇家飞机制造厂设计生产,至战争爆发时总共装备了22架,是英国军队服役数量最多的机型。
  自从伦敦遭到德国飞机的空袭之后,英国军方意识到手枪和步枪显然不适合空战需要,他们果断给自己的飞机装上了机枪和炸弹。不过,马克沁水冷重机枪太过笨重,而生产刘易斯轻机枪的比利时兵器公司因为德军入侵而匆匆搬迁,英国人只好从法国盟友那里索要了一批性能与麦德森轻机枪接近的哈奇开斯1909型轻机枪。
  在多佛尔海域,这群英国侦察校射飞机要面对的不仅是拥有一定防空能力的德国舰队,还必须对付老练的德国飞行员驾驶的两架水上侦察机。不过,英国飞行员没有仗着数量优势扑上去跟对方一较高下,他们很清楚探明敌情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任务,而且有两架飞机搭载了海军军官而不是专门的观察员兼机枪手。他们果断避开德国水上侦察机的纠缠,飞近德国舰队展开低空侦察。在侦察过程中,一架英国飞机终被德国舰队的炮火击落,另一架被击伤后实施迫降,尽管蒙受了意外的损失,余下的两架飞机还是将一份颇具价值的侦察报告送回到地面指挥部:汹汹来袭的德国舰队由4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14艘大型鱼雷艇组成,战列巡洋舰为塞德利茨级1艘、毛奇级2艘、布吕歇尔级1艘。
  皇家飞行队的侦察报告送到海军参谋部之前,多佛尔海峡的雷击舰艇已经受命出击——3艘驱逐舰、7艘中型鱼雷艇和47艘高速鱼雷艇毅然决然地驶出港口。
  重型岸炮也迫不及待地开火了,首轮炮火落在了德国舰队前方数千米的海面上,以此警告德国人:再往前一步就是英国人的铁拳!
  似乎惧于英国军队的岸炮,威风凛凛的德国舰队开始转向,然而几分钟之后,它们由双列纵队调整成为不标准的鱼鳞阵,各舰均以右舷朝向高速袭来的英国雷击舰群。
  在英国岸炮的隆隆轰鸣声中,德国舰队安静得让人吃惊。直到英国雷击舰群驶入有效射程,四艘战列巡洋舰才率先发出气势磅礴的炮声,数十发炮弹皆在飞行途中发生爆裂,成百上千的霰弹如雨点般落下,范围之大,轻而易举地覆盖了英国雷击舰群所处位置。如此密集的攻击方式看起来就非常恐怖,毕竟从德国人设计出第一艘高速鱼雷艇开始,为了保证冲刺航速,这些“危险刺客”往往都被设计得非常轻巧,大多数甚至不能抵挡子弹的侵袭,一颗拳头大小的霰弹足以让它们艇毁人亡。
  相较而言,驱逐舰和中型鱼雷艇对榴霰弹的抵抗力要少强一些,区区几颗还不至于对它们造成致命的损害,但德国舰队的火力截击毕竟不只有榴霰弹,四艘战列巡洋舰在设计图板上就被赋予了应对各种场面的能力——150毫米中口径副炮以双联装方式置于副炮塔内,炮手们得到了充分的保护,有利于提高射速和精准度;88毫米单装副炮大量布置在舰舷上层甲板,它们以数取胜,可在中近距离形成密集弹幕;37毫米机关炮既是近程防御的利器,又能够用于防空射击,它们见缝插针地安置在各处空余位置,使得德国巡洋舰以上的舰艇都给人炮管林立、武备强大的印象。
  四艘战列巡洋舰一马当先,四艘1910年后建造的轻巡洋舰也不含糊,它们的舰型结构相当于缩小版的战巡,主炮凶猛,副炮犀利,兼有强大的机动能力,适合执行各种类型的作战任务,而且建造成本较低、周期较短,是性价比非常高的舰艇。只可惜在战前的十年时间里,德国海军不仅需要集中力量建造主力舰艇,还需要同步发展轻型水面舰艇、潜艇以及航空力量,建成服役的轻巡洋舰总共才12艘,所以,德国舰队的指挥者必须非常节约地运用这些性能优越的舰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