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心(校对)第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262

  罗根带来的机枪组迅速依托建筑物的窗口架好MG-34,只要街对面的某栋窗户出现闪动的火光,或是白雾后面有晃动的身影,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密集的子弹倾泻过去,嘎嘎嘎的声音正应了这种著名机枪的外号——撕布机!
  凭借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德军伞兵们开始发挥他们在小队配合上的特色:他们四、五个人为一组,除了手持“棒槌”者,其余皆以P38手枪和MP38冲锋枪为主要武器,待棒槌神兵们将建筑物的外墙凿开一个大洞,其他人或是往里面甩入一枚手榴弹,或是直接对着洞口扫射一通,然后相互掩护着冲进去清扫各个房间。
  随着投入进攻的突击小组越来越多,不断有窗户玻璃甚至是整扇窗户在手榴弹和火箭筒的摧残下落到街道上,更有一些彪悍的德军伞兵直接用反坦克火箭筒轰击临街大门。近战中,MP38的速射能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甚至让罗根忘记了德军在战争中前期没有自动步枪的缺憾!
  “我们投降!”一个用英语喊叫声传来,紧接着是另一个。当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而且抵抗者的火力已经十分微弱的时候,罗根终于下达了停火命令。
  几分钟之后,外围策应的德军部队也停止了射击。
  在德军伞兵们气势汹汹的喊声中,一个又一个狼狈不堪的英军士兵高举武器走出藏身的房间——在德军这种紧逼式打法的强大压迫下,他们终于崩溃了!
  铿锵的履带声适时地在街道上响起,阳光下,一辆满身坑坑洼洼弹痕的四号坦克破雾而出,像是在预示德意志这部战争机器已经从历史的迷茫中找到了新的出路。
  引领它前进的,正是德国空军年轻的上校指挥官汉斯·罗根……
第25章
不怕死的来
  站在距离码头仅有一步之遥的瓦砾堆里,罗根叼着一根烟,神情蛋定地看着庞大的英国轰炸机群轰鸣着从头顶飞过。如他所料,没有一颗炸弹落在考斯港区,倒不是英国人不知道这里已经陷落,而是实在有更具价值的目标在前头等着他们。
  就在半个多小时之前,占领本布里奇港的1营所部、元首警卫旗队指挥部还有海军指挥部先后发来电报:运送先头登陆部队的德国船队在顽强克服了英军海空拦截之后终于抵达了怀特岛——途中共损失驱逐舰1艘、扫雷舰和鱼雷艇各3艘,在这被许多德国将领认为“不可能完成”的行动中,德国海军官兵以惊人的勇气和无畏的牺牲换取了登陆船队的安全,加上德国空军的拼死保护,运输船队仅损失两艘货船和一艘驳船,落水人员也大都被随行的舰只救起!
  罗根的计划考虑到了各种可能情况,而最为理想的条件是本布里奇港和赖德港双双向德国登陆船队“开放”,这样3000多名士兵和大量的装备物资将在4个小时内全部运送上岸,然而遭到英国守军自行破坏的赖德港难堪使用,如今只有本布里奇港设施保留情况良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船队中吨位稍大的船只直接进入港口卸运兵员装备,吨位小一些的只好在风景秀丽的度假海滩卸下登陆部队。即便如此,卸运部队装备的时间还是大大延长了!
  往着浩浩荡荡自北而来的英国轰炸机群,罗根用脚趾头上的指甲盖都能猜到英国指挥官的想法。事实上,从朴茨茅斯港启航的一支英国舰队也正朝本布里奇港方向快速驶去,不过从法国北部飞来的斯图卡机群、海军鱼雷轰炸机以及护航而来的德国战斗舰艇都已是严阵以待。此外,德国海军在行动开始之前就已经调遣了19艘潜艇进入英吉利海峡——虽说是以中近程的小型潜艇为主,但经验丰富的艇员们在面对英国舰艇时绝不会心慈手软!
  如此空中、海面和水底的立体阻击阵线,就算对付英国的主力舰队也未必落于下风,更何况顾忌于德国空军前期的轰炸行动,那些造价昂贵、火力凶猛的海上巨兽目前都囤积在英国本部,以堵塞德国水面舰艇进入大西洋的通路,皇家海军在英吉利海峡中最大吨位的舰艇,也就是万吨左右的巡洋舰……
  英国轰炸机群一出现,从纽波特机场起飞的德国战斗机照例升空拦截,如今油料弹药充足,唯一让人担心的是飞行员们连续作战的疲劳度,不过像加兰德这种雄心勃勃的德国王牌战斗机飞行员,看到如此多英国轰炸机的时候肯定是乐不可支的——要知道在历史上的不列颠空战中,他们可都是在背着护航重担的情况下跟英国战斗机硬碰硬地格斗,至于说后期盟军对德国本土的轰炸,兰开斯特和B-17这类轰炸机的自卫火力可要比眼前这些轻型和中型轰炸机强得多!
  烟抽了一半,只见英国机群在德国战斗机的拦截下一分为二。少的那组径直奔着纽波特机场而去,多的那群飞向了东南方,那也是本布里奇港的方向!
  “好了,伙计们,继续工作吧!”
  罗根大声招呼着周围的伞兵们,由于成功地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简单战术,在攻占东考斯港的战斗中他总共只损失了不到20名士兵,相比之下,后他们一步向考斯港发起进攻的舒尔茨所部损失了40多人。不过话说回来,两边的英国守军数量并不相同,而英军指挥官的决策和官兵们的士气也是难以量化的因素,所以很难就此判断罗根与舒尔茨的指挥技巧孰优孰劣!
  按照罗根原本的计划,占领东考斯港后就抽调一部分伞兵前往东面的伍顿港支援可怜的延森中尉和他的第2伞兵连,但就在他已经点齐两个步兵排加上四号坦克准备出发的时候,史蒂芬伯格从机场发来电报,他利用刚刚修理好的一辆英军装甲车和两辆卡车向伍顿港运去了一个步兵排外加2门50毫米迫击炮。四个轮子终究要比步行快得多,从纽波特机场到伍顿的十公里路程,两根烟的功夫就差不多了,而在得到兵力和武器的加强之后,原本就已经收拢了百余名伞降士兵的延森中尉知耻而后勇,以装甲车为先导向港区发起了猛烈进攻,短短十分钟内攻占了那座面积略小于考斯的港口,俘获英军官兵四十余人,而自身也付出了37人阵亡、29人受伤的惨重代价。
  随着伍顿港之战以德军惨胜而告终,怀特岛上的雅茅斯、纽敦、伍敦、考斯、东考斯、赖德、纽波特和本布里奇这8座港口现在已经全部落入德军之手。虽说怀特岛漫长的海岸线上还有数十处或大或小的海滩,但那并不能直接停靠中型以上的船只——步兵和轻武器可以通过小船小艇运送到沙滩上,但大批量的油料物资和其他重装备仍需要通过码头进行装卸。所以,罗根认为这些座港口尤其是地理条件较好的雅茅斯、考斯、东考斯以及赖德港将成为英军跨海反击的目标!
  在布置码头区防御的同时,罗根还派出骑乘摩托车的士兵带着信号枪前往东考斯北面部署警戒哨。那个方向虽然没有海滩,但两三米高的海崖并不能组织小股英军搭小艇登岸: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若是这样的小股部队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候从背后猛插一刀,想想也是够可怕的!
  当天空中重新响起大机群的嗡鸣声时,罗根正就着凉水啃饼干,他抬头一看,阵型散乱的英国轰炸机编队自南往北返回对岸的基地,汹汹而来的气势已经完全不见踪影,有几架屁股后面还拖着淡淡的灰烟,它们在本布里奇港所遭受的打击可想而知。
  事实证明,罗根对于战场的观察与判断能力还是相当准确的。攻占并驻守本布里奇港的伞兵部队很快发来电报:在德国空军有准备的强力阻击下,前来轰炸的英国机群损失了30架飞机,但它们的拼死突破还是取得了一些战果:三座码头中有两座被炸弹炸坏,正在港内卸运物资的德军舰船中也有两艘被炸成重伤,已登陆和待登陆的元首警卫旗队同样遭受了一些损失。当然,这压根无法阻止德军第一支成建制的装甲部队——元首警卫旗队装甲营1连所有人员和战斗车辆登陆怀特岛。经过了6、7月间的补充,这支连队已经成为党卫军中最精锐的装甲连队,装备四号D型坦克8辆、三号F型坦克6辆,轮式和半履带式辅助车辆24辆,编员140余人,而且新补充进来的百分之八十都是训练时间超过半年的预备人员(在元首的偏爱下,党卫军总是优先获得人员和装备上的补给,就这点而言还是相当令人羡慕的)。
  得到元首警卫旗队先头部队安全登陆的消息,罗根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要知道这怀特岛全岛面积381平方公里,是马耳他岛的1.5倍还多,东西长36公里,南北宽22公里,若以全副武装的步兵进行机动,两头一个来回需要3、4个小时,而机械化部队在道路不致于完全隔断的情况下只需要顶多一个小时!
  “有架飞机!”
  副官布伦·哈特曼的轻唤,让罗根将自己的视线从地图移到了空中。港口北面,一架浅灰色、双翼单发的飞机正低空飞来,它是如此的安静,以至于当人们全神贯注于其他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它的存在。
  罗根拿着望远镜看了一眼,“角斗士”,老迈的双翼战斗机,技术进步的“弃儿”。一个多月之前,当他和他的士兵们操纵夺来的英国扫雷舰撤离的时候,就是这种飞机率先发现了他们的行踪,很显然,当时英国飞行员并没有受到罗根的小计谋蒙蔽,接下来的海空大战几乎葬送了德军伞兵们到手的胜利——罗根至今还对此耿耿于怀!
  “大家吃饭的继续吃饭,干活的继续干活!不用理它!”
  这话虽然有些轻蔑的成分,却也不无道理。只见那架孤零零的“角斗士”姿态悠闲地在空中盘旋几圈,或许是忌惮于地面的防空火力,或许是提防随时可能从远处俯冲而来的德国战斗机,它始终保持着几百米的高度,过了好一会儿,才突然俯冲下来,直到距离河面还有三、四十米才猛然拉起机头,从港区防空飞快地窜过。在最近的距离上,码头上的德军伞兵们甚至能看到机舱里那张表情复杂的面孔。
  码头上仍在活动的德国伞兵不多,至于那辆在先前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四号坦克,此时正安静地停在港区南面的一座仓库后边。强大的元首警卫旗队先头装甲部队已经登陆,罗根却不急着把他们配置到各港口的防御一线。在更多的后援部队抵达之前,这支强大的装甲力量将作为全岛唯一的地面机动部队配属在纽波特港区——全岛行政中心亦是交通枢纽,方便支援全岛任何一处地域。
  胡乱填饱了肚子,罗根忍不住又点了根烟,但还没抽完,海面上就出现了一些灰色的小点。他三指并用,潇洒地把烟头弹至远处的水面,运了口气:“大家注意啦,英国佬要炮击啦,隐蔽!全体隐蔽!”
  两分钟之内,码头上空无一人,包括最后一名负责警戒的哨兵在内,所有的伞兵都撤往港区南面的田野中——面对英国佬的战舰,躲在看似坚固的仓库无疑是极其愚蠢的行为,而罗根也绝不是那种狂妄无知到让自己的坦克去和敌方舰炮对轰地步的指挥官。
  在纽波特机场附近执行警戒任务的德国战斗机显然也注意到了海面上的这支船队,他们通过无线电向地面部队通报了情况:北部海域发现船只约40艘,其中……大型船3艘,其余均为小型舰船……辨认出战舰6到7艘,领队的估计是巡洋舰,注意,领头的战舰开火了!
  罗根前脚离开港区,大口径炮弹后脚就尖啸着飞来。从声势上判断,开火的舰炮口径远不及罗根当初在蒙克遭遇的战列舰炮,但对于地面部队来说依然是巨大的威胁。震痛耳膜的爆炸声一阵接着一阵,整个地面都在微微发颤,冲天的烈焰仿佛要将港区的一切都吞噬掉似地,那滚滚浓烟更是将两座考斯港变成了远近可见的烽火台……
  或坐或蹲在相对安全的田野之中,伞兵们可能都在感慨自己跟对了指挥官:进攻有力,后撤及时,等到英国佬的步兵群登陆了,应该还能痛快地屠戮一把吧?
  此起彼伏的爆炸冠绝两岸,罗根先前已通过无线电命令舒尔茨带队后撤,此时并不太过担心同伴们的安危,而他也从英国舰艇的炮击中渐渐揣测出了对方的作战计划:英国人看样子是准备在考斯和东考斯两座面对面的港口同时发起登陆行动。若是能够一口气拿下两座港口,他们就能在短时间内将大批地面部队运送上岸,然后伸开两翼,将纽波特港连同南面的机场揽入“怀中”,再以迅猛的攻势将在本布里奇港登陆的德军部队赶下大海!
  战场就是博弈,比的是兵员素质、装备水平,还有双方指挥官运筹帷幄的能力。罗根在棋盘上虽然是任人宰割的新手,但大量超前意识尤其是对战争态势的了解仍是他有别于这个时代诸多耀眼将星的最大特色,而且经过了两次“走钢丝”式的特种作战,他对时机的把握已经越来越强,往往能够在蛋定中显露功力。
  密集的炮火只持续了十来分钟,两座“考斯”港就已经被熊熊火焰和冲天的浓烟所遮蔽,如此情景虽在意料之中,罗根还是禁不住感叹海军力量之强大——一个想要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军事强国,必须拥有顶尖的海陆空军,尤其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海军和空军所扮演的角色将远远超过传统的陆军……
第26章
8月的麦穗
  在德国呆的时间不长,但受到身边人的影响,罗根不论上课还是赴约都非常守时,而他22岁的生日礼物就是一款格拉苏蒂手表。非常巧合的是,当他穿越到这个时代之后,发现“汉斯·罗根”本尊使用的也是格拉苏蒂,同样的做工精致、走时精准,所不同的是,军用版的刻有德军的鹰徽和特殊编号,尽管发行量很大,战后仍然是较有收藏价值的。
  和前两次作战行动一样,罗根每隔一阵子就要看看他的手表,尤其是在某个节点的时候,更会特别留意时间。当海峡对岸开来的英国舰艇停止炮击之时,他又一次抬手看表:从第一架德军战机飞抵怀特岛已经过去了8个小时,而第一名伞兵降落到英国土地上也是将近7个小时之前的事情。也就是说,英国人从确定德军的进攻目标是怀特岛,到做出部署、调动军队和船只,在到登船、集结和发起进攻,前前后后也就是小半天功夫——很难说这样的效率是高还是低,但早一个小时和晚一个小时,结果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当三十多艘英国舰船浩浩荡荡驶向近岸时,罗根并没有紧急调遣向纽波特集结中的元首警卫旗队先头装甲连前来支援,而是要求加兰德派出几架战斗机全面侦察英军在索伦特海峡的活动。因为从这支英国船队的规模来看,英军完全有能力迅速组织起两支甚至更多这样的船队,考虑到英军成功从敦刻尔克撤走了15万拥有战斗经验的远征军官兵,他们眼下不会太缺乏步兵,反倒是装甲部队的数量不会太多!
  等着英军炮击停止了约有5分钟时间,罗根这才不慌不忙地让手下的伞兵们重新返回港区。英国人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港口在英国战舰的炮击下大半化作废墟,这样的场景看着不免有些讽刺的意味,大量的残墙断壁和碎瓦砾堆却为德军机枪手们、炮击炮组以及“棒槌神兵”们提供了良好的战斗掩体。
  罗根靠近码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望远镜观察英国登陆船队的组成。作为整个“堡垒”行动的指挥官,他亲临战场第一线的举动英勇固然有些冒失,但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还是想亲眼观察战局发展——以弥补自己作战经验尤其是正面作战经验不足的缺憾。
  视线中,两艘看起来像是巡洋舰的大型战舰停在距岸还有三四公里的海面上远远观望,掩护登陆舰船向港口驶来的,是一艘外观精悍的驱逐舰和两艘扫雷舰,舰上的炮口分别指向东西两岸的码头,至于浩浩荡荡驶过湾口的登陆船只,让罗根仿佛又看到了敦刻尔克港的情景。相比于财大气粗的美国佬在历史二战后期投入海量登陆艇的行为,国力渐衰的英国人又一次征用了本国的各种民船,渡轮、驳船还有游艇夹杂其中,衬托出为数不多的英军小型运输舰那一板一眼的线条。
  若是自己拥有一个榴弹炮群,哪怕是十几门步兵炮,这时候也能叫自以为英雄无敌的英国佬哭爹喊娘,只可惜地面火炮在“堡垒行动”中属于优先级别较低的——仅仅排在步兵之前,而让位于高射炮、空军燃料弹药和装甲部队。就算登陆船队当天能够安全进行一个来回,它们至少也要在第二天才能运送上岛!
  于是乎,第一批英国船未遭任何抵抗就靠上了经历了轰炸、近战以及本方舰艇炮击而颇显残破的码头,在圣乔治旗的指引下,大群身穿土黄色夏季军服的英军士兵头戴托尼盔、步枪上插着刺刀,短裤与长袜之间露着毛茸茸的大腿,一窝蜂从船上涌了下来。望远镜中的这番情景,让罗根不由得想起了电影中的八国联军进城,转念之间,又像是看到了星际舰队中登陆兵们登上虫族星球般亢奋不已,殊不知恐怖的事情还在后头。
  示意身旁的“棒槌神兵”稍安勿躁,罗根蛋定地从枪套里拔出鲁格08,这种手枪外形优雅、做工精细,更多地被人们作为收藏品而非自卫武器,尽管有着成本高昂、战场适应性较差等缺憾,历史上这种半自动手枪的产量还是达到了200万支,并且成为一战和二战时期德国军官的标志性武器(至于鲁格手枪的亚洲远亲南部式,那简直是垃圾中的VIP)。
  啪!啪!
  清脆的枪声瞬间唤醒了潜藏在废墟中的“撕裂者”,不计其数的暗红色光点犹如嗅到了血腥味道的食人鱼一般扑向码头,800米的距离之内,罗根部署了12挺MG34,一些伞兵也拿着从英军手中缴获的布朗式轻机枪开火。即便按照较慢的战斗射速,每秒钟也有上千发子弹横扫过去,望远镜中,那些刚刚登上码头的英军士兵就如同农民伯伯镰刀下的成熟麦子般,成片成片地倒下……
  机枪发言,隐蔽在两栋损毁仓库后面的迫击炮组也迫不及待地登场了。这一次,它们抛射出的不再是无毒无公害的烟雾弹,1.8公斤的高爆弹在最大射程上的散布直径高达35米!于是,码头上的每一次爆炸都会在一定面积的圆形区域内掀起血雨腥风,不断有英军士兵被掀入空中,以更加完美的角度展露他们毛茸茸的性感大腿!
  机枪、迫击炮还有大量的步枪,各式各样的武器以极高的射速倾斜着金属风暴,只十来秒的时间,罗根的耳朵就被吵得嗡嗡作响,以往也只有七姑八大婶群体出现的时候才会出现如此盛况。随着码头上站立着的英国大麦被收割殆尽,那些还没有越过登岸踏板的英军步兵们也遭了秧。当德军的机枪子弹扫过甲板时,那里的血腥场面完全不逊码头,架在船舷的英军机枪根本无法压制占有地形之利的德军机枪手,而随着德军迫击炮组完成调整,迫击炮弹一枚接着一枚落到水面甚至是船上,卸下步兵的船只仓惶启动。为了给后续船只留下通道,它们继续向纽波特方向行驶而不是就此撤往湾口之外——罗根对此早有预料,特意将那辆四号坦克和缴获来的两挺维克斯·马克重机枪部署在港口南面的河岸高处,这些火力对付英国的战斗舰艇不行,蹂躏一下缺乏防御的民船和仅装备机枪的英军运输舰(这时候应该还没有专门的坦克登陆舰)还是绰绰有余的!
  见第一批英军船只纷纷离港,德军机枪手和迫击炮组都默契地减弱了火力输出,更换弹药的更换弹药,转移阵地的转移阵地,大部分都是按照罗根预先的部署进行。差不多时间,对岸的激烈枪声也从高潮渐渐滑落——舒尔茨手中的部队数量更多,装备水平跟罗根这边完全一样,凭借防守上的优势,对付几百名登陆的英军士兵同样是小事一桩,而且他们发射的迫击炮弹似乎还幸运地点燃了一艘英国运输船。
  视线中,那东西成了燃烧的漂浮物!
  不出罗根所料,前一批船只离开码头、后一批船只还未靠上来,在近处徘徊的英国驱逐舰和扫雷舰果断开火,炮弹快速而精准地落到港区之内,几栋原本还没有完全坍塌的建筑轰然倒下,炮火还重新引燃了一座储存有大量麦类半成品的仓库,异样的香味在街道上飘荡,而那些曾经迸发出密集火力的瓦砾堆毫无疑问成了英军炮火重点关照的对象,驱逐舰发射的120毫米炮弹有时候一发就能将整堆的碎石块掀开,来不及后撤的德军伞兵不免遭受一些伤亡,而那些稍有偏差的炮弹则落在了码头旁边,扬起的肢体碎块让人心中无限悲凉……
  为了躲避英军炮击,罗根将自己的观察位置后撤百米,并在瓦砾堆后面架起了炮队镜。估计是第一波登陆部队遭受了惨重损失的缘故,英军的这次炮击持续的时间比之前的火力准备还要长,只是没有了巡洋舰炮火的参与,它们对整个港区的破坏程度远没有之前强大。就在炮声渐近尾声、后一批登陆船只快要靠上码头的时候,北面突然升起而来两颗红色的信号弹。
  英国人终究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看着那缓缓下落的信号弹,罗根忽然想:英军此次海陆联合作战的指挥官是谁?某位声名在外的老将,还是跟自己一样的军界新人?他究竟是个资质平庸的指挥官,还是狡猾老练的厉害角色?
  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罗根按照预先的计划,派出一个排的预备部队朝北而去,他们虽然只有4挺MG34和几支“铁拳”,对付攀崖而上的小股英军应该不成问题!
  调整部署之后,罗根又将精力放回到码头区。在那里,数以百计头戴托尼盔、手持步枪刺刀以及将性感腿毛露在外面的英军步兵们前赴后继而来,码头区满地的血腥场面似乎只是稍稍迟滞了他们的脚步!
  英军舰艇狠下成本的炮击虽然没给德军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但在战术方面的成效还是相当显著的——由于德军机枪和迫击炮阵位的后撤,这批英军步兵至少不必想他们的同伴那样一下船就遭到疯狂的扫射,他们很快占领了整个码头,并利用弹坑、瓦砾堆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掩体配置机枪火力,接下来,端着刺刀的步兵们以更为松散的队列向码头内侧的港区推进。
  看到视线中的几个机枪组已经重新就位,罗根又一次拔出鲁格08,斜举着“啪啪”两枪,耳边也随之喧闹起来。隐约间,他眼前再次浮现出农民伯伯勤劳收割麦子的情景……
第27章
从菜鸟到大虾
  持续近半个小时的激烈巷战,最终以英军登陆部队招致大量伤亡、先头部队后撤固守码头区而告终,当近岸处的英军驱逐舰和扫雷舰以火力覆盖德军阵地时,罗根又果断将麾下的伞兵们后撤到了外围。
  地面上的战斗进入了短暂的中场休息,空中不可避免地成了英德两国军人争夺荣誉的角斗场。第三批英军轰炸机轰鸣着越过海峡,罗根没有细数,但看着应该比前面两批只多不少。德军一方率先升空拦截的战斗机仍然有三、四十架,阿道夫·加兰德和他勇敢的飞行员们连续作战,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增加个人战绩的效率。隔着几百上千米的距离,战斗机快速机动时的低吼、机枪机炮开火时的嘶叫还有飞机坠落前的哀鸣编织成一曲抑扬顿挫的交响乐。每当有双发的英国轰炸机坠毁爆炸,罗根身边的伞兵们都会小小地雀跃一下,那声音,听着可远比英国战舰万恶的炮击悦耳得多!
  “十六……十六……十六……啊哈哈,第十七架!”
  坐在罗根身旁的布伦·哈特曼就像是天真的孩童般掰着手指计算有多少架英国飞机被击落,而当有德国飞机不幸被击中的时候,他又会急切地关注德国飞行员是否及时跳伞。若是有白色的伞花在空中绽放,这家伙便会很积极地提醒罗根派出骑军用摩托车的侦察兵前去营救!
  罗根习惯性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烟,不知不觉中抽上了今天的第11根。最近一段时间,这个幸运儿的军衔和职务如火箭般攀升,烟瘾也不甘其后,熬夜布置作战方案的时候,他甚至一晚上抽掉两包烟外带一根雪茄,以至于洗过澡之后还是满身的烟味。在后方还能肆无忌惮地抽烟,而这前线的条件毕竟要差一些,尤其是空降作战,伞兵们只能在作战服的口袋还有随身携带的包囊里塞两包烟,罗根稍微好一点,因为哈特曼这个不抽烟的年轻副官还能帮着揣几包——可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用不了几天也准保“断粮”。
  看着蹲在旁边摆弄无线电设备的凯伦·莫尔特和另一名年轻通讯兵有意无意的目光,罗根将还剩小半包的香烟抛了过去。说起德军的无线电设备,人们所知最多的莫过于恩尼格玛,也就是“哑迷”,其实这种发报机主要用于远距离联络和公文传送,而德军在战场上的实时通讯依靠的是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语音通讯器,除了体形偏大(不是一点点)之外,功效跟美军的“摩托罗拉步话机”相差无几,而且在波兰战役时就已经普及到了基层连排。至于空军作战飞机和陆军装甲部队那就更不用说了!这些精密的战场通讯设备,完全称得上是德国闪击战的粘合剂和润滑油!
  凯伦·莫尔特负责那台笨重的恩尼格玛,作为行动指挥官,罗根必须与后方保持密切的联络,而那名年轻通讯官使用的就是一部能够有效覆盖战场的通话器,小伙子刚刚点上烟,耳机里就有了动静。
  “长官,8号坦克车组报告说,他们和重机枪组击伤了英国船只两艘、毙敌若干,剩下的船只已经退往湾口,他们请示是否及时退回公路一线?”
  考虑到徘徊在湾口的英国舰艇随时可能发起报复性的炮击,罗根说:“让他们立即撤回来!”
  不多会儿,北面也传来了激烈的枪声——埋伏在北面沿岸树丛里的伞兵排,看准了英军搭乘小船登岸的时机,用机枪和“铁拳”好好招呼了一顿,十几分钟竟然毙敌五十余人,在惹得远处的英国舰艇施以猛烈炮火时,他们又迅速后撤到了农田之中,利用高低不平的田埂再次打了个小伏击,这才悉数返回港区与罗根的大部队会合。
  收拢起两支外派部队,罗根让军官们清点了一下人数,从占领东考斯港算起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又一刻钟时间,四号坦克安然无恙——由于没怎么运动,油料相对充足,唯独弹药消耗了三分之二;4个伞兵排尚有正常战斗人员127人,轻重伤号21人,总的阵亡人数还是超过了40人;弹药方面,每个机枪组平均下来还有两条50发的弹链,步枪手们的冗余更多,平均每人20发,倒是“棒槌神兵”们把自己的反坦克火箭弹耗得七七八八——由于是伞降和机降作战,加上需要徒步行军,每个“神兵”最多携带两根“棒槌”,在后援部队将弹药补给运来之前,他们就只好使用手枪或者英军留下的武器参加战斗了!
  所幸的是,不论是成群结队的英军轰炸机群,还是单架出击的战斗轰炸机,要么把注意力放在纽波特机场和岛东的本布里奇港,要么在德国战斗机的纠缠下无力施展,加上原本留守怀特岛的英军没有采取游击战术而是集结起来固守港口,岛上主要公路尤其是从纽波特到东考斯和考斯的道路一直处于畅通状态。在罗根的期盼中,隶属于元首警卫旗队的2辆三号坦克、2辆轮式装甲车和6辆半履带式装甲车终于风驰电掣地赶到了,他们还运来了足量的弹药(尤其是棒槌神器,嘿嘿嘿)、一个全副武装的党卫军步兵排外加4门37型的75毫米口径步兵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26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