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心(校对)第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262

  一百架“史前巨鸟”似乎有些多,但罗根细细想了想,考虑到战场的复杂性,绝大部分滑翔机在战役结束前都难以进行第二次使用,而且相当一部分都会在战斗过程中损坏,一百架重型滑翔机也只能将一百辆坦克或者等重的装备运送到海峡对岸。对于整个战役的需求而言,这只能作为先头突击部队而无法支撑大局!
  在向自己的顶头上司阿尔贝特·施佩尔(强淫吧,嘿嘿嘿,西线战役开始后,他即被委派来负责空军的后勤设施建设,虽然不是军职,却是罗根所在部门的直接BOSS,大名鼎鼎的恩斯特·德特则是空军兵器生产总监)报备之后,罗根决定到两家工厂去实地看看情况。
  想着早点回去收拾几件衣服,罗根难得地准点下班了,以至于当他走过门廊的时候,萨拉的表情就像是在雨天里看到了阳光。
  “耶?我们美丽的女士在等王子的邀约么?我虽然没有白马,但好歹有辆桶车哟!”罗根忍不住调侃了一句,不知是他平时的表现过于沉闷,还是这位漂亮的女秘书本来就有些想法,原本雪白的脸刷地红了,那种欲拒还迎的表情看起来着实可爱。
  像在几十年后一样,罗根抛下一个坏坏的笑容,跟个没事人似的走进电梯去了。
  帝国空军部位于柏林最繁华的威廉大街,而罗根当初作为第7伞兵师参谋官在柏林工作的时候,就在班德勒大街靠近哈弗尔泰格尔运河的地段租下了一套公寓,面积虽小,但卧室、客厅、厨房和浴室一应俱全,月租金65马克,相对于罗根的薪金来说也还算便宜——当然,这一切都是罗根回到柏林之后才从旧同僚那里获知的。因为有一个月没住,他只好请人代为打扫了一遍才搬进去住。
  从威廉大街开车到班德勒大街只需要十几分钟,傍晚时分,白天的炙热已经消散了一些,加上柏林的交通即便到了上下班高峰也还算顺畅,罗根得以心情愉快地开着他那辆敞篷的……VW82桶车返回住处。
  一走进公寓大门,罗根首先要做的就是停住脚步,放下公文包,从守候在那里的汉森老太太手中的接过若干张自己的照片,用钢笔在每一张上面签名,一边还要听她唠叨着这是为哥哥嫂嫂弟弟妹妹家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甚至第三代、第四代成员索要的。
  总之,他们全家都是德国英雄汉斯·罗根的铁杆粉丝!
  完成了这几乎每天的必修课,罗根对这位总是穿着整齐的公寓管理员说:“汉森太太,我这几天要出一趟门,您不用每天在这里等我了!”
  老太太虽然已经六十好几了,耳朵还算灵便:“要去多久哇?”
  罗根拎起自己的公文包:“说不准,也许两三天!也许一个星期!”
  “噢!那得一路顺风!对了,这里有几封是你的信!”有些迟缓的,老太太从门房窗户里面的桌子上取出两个白底黑边的信封和几张明信片,很是高兴地说:“是姑娘们的求爱信吧!”
  “哪有啊,她们都不知道我的地址呢!”罗根笑道,“最好也不要知道!汉森太太,您会一直替我保密的,对不对!”
  “那是当然的!”老太太一脸自豪地说。
  回到空荡荡的公寓,罗根脱去衬衫和长裤,在这样的酷热天气,穿着背心裤衩才够爽快。电风扇一开,往沙发上一躺,舒舒服服地拿起刚刚收到的信件——遥想自己之前所在的年代,塞在信箱里的信封绝大多数都是装着账单或者广告的,习惯了手机和EMAIL,人们已经很少动笔写信了。
  这几封自然不会是催收水电费的账单,因为这种事情都是由汉森先生和汉森太太处理的。
  第一封信的邮戳地址是德国北部的巴尔特,那里坐落着德国空军的海景疗养院。能够在那里养伤,也算是空军对托比亚斯、格罗特这样的功勋战士的额外嘉奖。
  “我们的伤势已经基本痊愈了,争取下周到柏林去看望您!”罗根读完最后一句话,从信封里面倒出一张4寸大小的照片,小伙子们站在海滩上,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真爽啊!”罗根顺手将那几张明信片翻过来,都是巴黎的风景照,有高耸埃菲尔铁塔、有历史悠久的卢浮宫,还有气势恢宏的凯旋门,署名分别是伦特·史蒂芬伯格、格哈特·施尔梅以及伦辛·弗里茨,这些在“尖刀行动”中表现出色的功勋战将获得了公费前往巴黎旅游的机会——如果罗根仍然留在模范空降营的话,也能够到那座浪漫之都去转转吧!
  最后一封信来自于柯尼斯堡,“汉斯·罗根”的老家。一看信封上的字迹,罗根就知道是那位名叫“露西·法尔特·苏斯曼”的姑娘寄来的,在这间公寓里,餐桌、床头柜甚至浴室里都摆放着她的照片,抽屉里还有一大叠她寄来的信件。从信里的内容看,两人的关系相当密切,鉴于没有发现结婚证、对戒之类的物件,罗根猜想她与“汉斯·罗根”应该还处于男女朋友阶段,而且应该是青马竹马的那种!
  “亲爱的汉斯”,新的开头一贯是这样的称呼,字迹很娟秀,跟照片上的可爱模样相当匹配。
  “我们的娜莎又当妈妈了,这次是一匹很漂亮的枣红马,它跑起来就像是一团火焰,你一定会喜欢的!”
  看到这句话,罗根微微一笑,父辈们大概就是这样谈恋爱的吧!从之前那些信里,他大概了解到这姑娘家是开马场的——东普鲁士土地肥沃,是帝国的粮仓和马匹来源地,只可惜历史上的德国在输掉二战后惨遭分解,这片传统领土上的德国人被驱逐殆尽,被俄国和波兰各占一块。
  “前两天军官们来征购马匹,带来了有关你的消息,再次回到柏林一定很开心吧!虽然有些自私,但我希望你一直在柏林,那样就不用去前线冒险了!等到冬天马场不那么忙的时候,我一定去看你!”
  看完了信,心里竟有点温润的感动。若不是自己冒然闯入了“汉斯·罗根”的生活,这家伙没准会过得很平静幸福吧!
第4章
巴伐利亚风光
  阳光下,飞机的黑影就像是一个神速的忍者穿梭于山川河流之上,踏过峻岭之中清澈见底的河流,踏过充满生态之美的乔木林,踏过绿油油的青草地,踏过那些如云朵的奶牛群,最后踏过大片大片的农田,来到了一座位于重山环抱之中的小城。
  即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世界上也还是这样安静自然的角落!
  位于巴伐利亚的拉普汉姆在德国并没有什么知名度,而梅塞施密特公司的一处秘密工厂就设于该城东面的山谷之中。从空中看去,大面积的现代化厂房确实和城里的尖顶建筑格格不入,好在这里的烟囱既不高也不多,阳光下只有淡淡的灰白色烟尘排出,看起来还不至于对周边的环境构成太大的污染。
  在富有经验的飞行员操纵下,容克-52平稳地降落在了位于这座秘密工厂之内的跑道上。
  “欢迎来到拉普汉姆基地,罗根少校!”
  带队前来迎接的,仍是一位穿着德国空军制服的军官,和容克斯公司等军工企业尤其是飞机制造公司一样,梅塞施密特的各处工厂与试验场都处于德国军事部门的监督保护之下——当庞大的战争机器高速运作起来的时候,军与工便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您好,维克中校!”
  对于这位身材微胖的空军中校,罗根来之前已经做了一些功课,其人现年49岁,上一场战争时期就曾在德皇的航空部队服役,之后转入民航发展,待到德国重整军备的时候,又像米尔希等人一样回到军队。只是因为年纪偏大且资历又不足,没能进入一线部队任指挥官。在航校呆了几年,最终被派来梅塞施密特公司担任监督。
  “这位是‘华沙南’项目的总工程师弗莱里希博士!”(此人的名气虽然远不及自己的BOSS梅塞施密特博士,实力一点都不弱,历史上著名的“巨人”Me321和Me323就是在这位强淫的主导下成功研制出来滴!)
  “您好,少校,欢迎您!”
  “噢,您就是弗莱里希博士,来之前我可是早有耳闻的,梅塞施密特公司近十年来最具天赋的设计师!”罗根笑盈盈地跟眼前这位身材偏瘦、戴着一副金边圆框眼镜的中年握了手,虽然体型相仿且都戴着眼镜,但这位技术博士与战地大记者博格斯给罗根的印象却是截然不同的:他文弱而腼腆,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应该属于那种极度缺乏运动型的大龄宅男,雪白的肌肤因为缺乏血气而有些寒意。
  “您过誉了!”弗莱里希显得受宠若惊,白净的脸竟然泛起了红霞。
  罗根心里微微一笑,在飞机上与同僚们聊天的时候,罗根就得知了这位弗莱里希博士在技术方面确实有几把刷子,否则也不会被任命为这个重要项目的总工程师,但是人就会有缺点,弗莱里希最大的不足就是他为人处世过于性格化,倔强的脾气、执拗的品性还有不善交流,这些都妨碍了他成为恩斯特·辛多、汉斯·雅各布那样的国内顶尖设计师(胡戈·容克斯、威廉·梅塞施密特、恩斯特·亨克尔、克劳德·道尼尔这样的大师就更不用说了)!
  有了之前与托马斯·穆勒——那位脾气古怪的武器技师打交道的经验,罗根知道对付这种人就不能走“寻常路”。
  “少校,您是先休息一下,还是直接去厂房?”尽管来者的军衔比自己低一级,年纪也要小上将近两轮,维克中校仍然一口一个“您”,足显对空军部官员的尊敬。上车时,他也有意让罗根先进。
  “去厂房吧!”
  罗根不假思索地答道,要说这“容克大婶”,速度慢、自卫能力差,充当轰炸机难堪重任,但特点是平稳、坚固,只要稍加改装,就能成为较为舒适的客机。尽管前一天去容克斯的工厂视察就飞了3个小时,今天又是2个半,罗根依然精力充沛,完全不见疲惫之感。
  “好,去厂房!”维克对司机说。
  罗根有意让弗莱里希博士跟自己坐在一起,履历显示,这位刚刚步入中年的飞机设计师参加过BF-108型联络/教练机的设计研制、BF-110型双发战斗机的后期改进以及梅塞施密特公司的一些单体研发项目,在飞机结构和应力工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恰好是研制大型滑翔机最为关键的部分!
  “听说博士您是巴伐利亚本地人?”罗根有意不去问那些与样机研发有关的问题,尽管在对容克斯的样机有所了解后,他更加关心梅塞施密特的样机能否按照计划书那样在7月底之前进行试飞。
  “嗯,我出生在弗赖辛,慕尼黑南边的一座小城,并且在那里呆到了17岁,然后去了慕尼黑!”
  “噢,我去过慕尼黑,那里的啤酒棒极了!弗莱辛也是啤酒产地之一么?”
  说到自己的家乡,弗莱里希博士很自豪地说:“嘿,从前可是特供宫廷啤酒哟!”
  “噢,是吗?那太厉害了,有机会一定要品尝一下!”罗根见交流的气氛已经比较放松了,便和悦地问:
  “最近工作还顺利吧!”
  弗莱里希博士微微皱了皱眉,“说不上好,因为项目比较急,我们的工程师和工人都在加班加点!”
  “真是辛苦大家了!”罗根抚慰道,就他所了解的情况,梅塞施密特公司目前最炙手可热的产品当属德国空军现役主力战斗机BF-109和BF-110,但他们的技术实力并不仅仅局限于研发和生产战斗机——尽管他们的阻力来自于梅塞施密特博士的死对头、已经担任空军副司令的米尔希,但正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梅塞施密特公司凭借1934年第4届国际飞行大赛上的惊人之作一炮而红,随着这两款战斗机作为德国空军的主力机型参加了一系列作战行动,到目前为止表现良好,梅塞施密特公司也为自己赢得了大批订单和巨大的声誉。如今随着生产型号和数量的逐步稳定,他们的技术研发力量应付两款主力战斗机的后继型号绰绰有余,正是“开疆辟土”的大好时机!
第5章
敞开天窗说亮话
  比一般机库更高更宽敞的弧顶车间里,罗根见到了正处于组装阶段的“华沙南”——德国空军为这个大滑翔机计划起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代号,容克斯公司的“华沙”,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华沙南”。
  “目前的完成进度是百分之七十一,按照预定计划,第一架样机应该在本月28日之前完工,30日进行首次试飞!”弗莱里希博士很是职业地介绍到。
  “那还有……一周时间!”
  罗根下意识地说着,目光从第一架样机的机头扫向机尾,相比于昨天这个时候在容克斯工厂车间里见到的样机,梅塞施密特公司在进度上确实落后一些:这三架巨型滑翔机的机头和机身还没完全覆盖蒙皮,机尾还只是一个空架子,尽管如此,正在劳作的工人们在它们面前就樱桃对比于西瓜之渺小。
  德国空军发出的竞标通知是能搭载全副武装的IIC型坦克或88毫米炮及拖车,容克斯公司稳妥地选择了接近下限的数值:11吨;梅塞施密特的计划则显得雄心勃勃:20吨。因此,双方的样机孰大孰小一眼便知,算上体型上的差距,罗根注意到眼前这三架滑翔机的尾翼结构明显比容克斯公司的样机大出许多——在先前与容克斯公司的设计师交流时,罗根就听对方关于尾翼过小的担心。出于职业操守,他本不该向弗莱里希提及这一点,但以罗根的人生经历,循规蹈矩并不在他的字典当中。
  “尾翼,适当的大一些应该是有好处的!”趁着别人没注意的时候,罗根小声对弗莱里希说。
  博士一点都不觉得惊奇,他继续一本正经地说:“是的,少校,我们在这方面有特别考虑过!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牵引机,当它全负荷起飞的时候,就算我们现在功率输出最大的容克斯90也没办法让它升空!”
  “是么?”
  罗根没有任何表示的说了一句,他穿越之前只听说过Ju-87和Ju-88,以至于昨天在容克斯的工厂闹了个小笑话:空军少校竟然不知道Ju-90为何物!原来,这Ju-90是目前德国仅有的四发飞机,于1937年投产,由于各项性能均不适合作为轰炸机使用,目前主要用来进行空中运输,而且产量也少,远没有自己的两位“同门师兄”来得名气大!
  弗莱里希博士并没有察觉罗根的神情,而是继续自顾自地说:“如果专门生产一种马力够大的牵引飞机,时间上肯定无法满足空军的要求,所以我们正在考虑其他办法,譬如使用多架牵引机共同牵引,或者给我们的滑翔机装上火箭助推器……”
  “呃,博士,抱歉打断一下,你刚刚提到……火箭助推器?”此时此刻,罗根正怀疑自己的耳朵是否听错了,因为使用火箭发动机的原始喷气式飞机应该是在二战末期才出现的,而眼下仅仅是1940年!
  “是啊,火箭助推器,瓦尔特工厂生产的液体燃料火箭,单个能够提供1000磅的推力,可以多个一起使用!”弗莱里希博士全然不知罗根的惊讶来自何处。
  有火箭助推器不就有导弹、火箭还有喷气式战斗机啦?罗根大脑中一团浆糊,耳边所听到的仿佛是时空错乱的结果。事实上,不要说是这位军事常识匮乏的穿越者,就算是一般的二战军迷,对于火箭技术的发展也难有全盘认识。暂且抛开古人追求飞天的梦想,近代的火箭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俄国人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火箭运动方程式和《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在德国,20世纪初就出现了空间飞行协会,而以赫尔曼·奥伯特为代表的专家在1930年前后开展了一系列非政府背景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试验,赫尔穆特·瓦尔特和沃纳尔·冯·布劳恩则是耀眼的后起之秀,前者在基尔为海军研究动力装置,并于30年代末开发出了实用的火箭助推装置(主要用于反潜火箭发射器的研制),后者在1934年成功发射了两枚液体火箭,分别飞到了2.2和3.5公里的高度。
  正因如此,当罗根满怀希望地向弗莱里希博士提起火箭、喷气式飞机以及导弹这三样武器的名字时,轮到博士一脸茫然了。
  午饭的时候,经过弗莱里希博士的一番解释,罗根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对于历史的“误解”,不过他很快想到了另一件事:既然目前的火箭技术还不能运用于大型装备,研发反坦克火箭筒总可以吧!
  面对大脑思维本来就跟常人不太一样(这里绝无贬义)的高级专家,罗根也没必要遮遮掩掩,直接将自己关于火箭筒的想法告诉了弗莱里希,博士自己的研究虽然不涉及这个方面,但还是热情地向罗根推荐了另一个人:自己的好友兰格韦勒博士。
  如果罗根知道这位替克虏伯公司效力的武器工程师兰格韦勒就是历史上德国铁拳的发明者,一定会兴奋得抱起弗莱里希原地转上三圈,要知道原本1942年投产的铁拳150式44毫米火箭筒若能提前两年出现并且大量装备德国陆军以及空军的空降部队,将对德军的单兵作战能力起到非常可观的提升作用!
  由于军务在身,罗根只好把这件“私事”暂且放到一旁,不过当容克-52从跑道上起飞的时候,他还是感觉此行收获颇丰:只要两家实力雄厚的飞机制造公司有一家按时完成任务,空降部队在8月份就能得到第一批可以用来运载坦克的重型滑翔机,而在获得英军雷达并研制出有效干扰设备,德国空军压制英国皇家空军的难度大大减少,一旦德军控制住哪怕只是海峡区域的制空权,“海狮计划”就有了生存的空间!
  理想是美好的,但当赫尔曼·戈林那种臃肿丑陋的面孔浮现在眼前的时候,罗根禁不住轻叹一口气,有这个超级无敌的“大败家子”在,只靠一些技术上的提升恐怕很难挽救德国空军的命运吧!既然自己现在的实力还远不足以跟这个胖子抗争,那能否借用其他人的力量,例如米尔希?
  看着舷窗外的美景,罗根不知不觉地在吵杂的机舱里睡了过去。
  时间紧迫,时间紧迫,心里总有个声音在说。不列颠空战这个关键节点不能抓住,德国就很可能走上两线作战的老路!一定要做些什么来改变这场著名空战的进程和结果,一定要让德国空军赢得胜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26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