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心(校对)第1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0/262

第92章
向着胜利,前进(中)
  戈乌达普,是位于东普鲁士和波兰交界处的一座老城,距离柯尼斯堡只有60英里,到波兰东北部重镇奥莱茨科约20英里。当时间的车轮毫不停留地跨入到1941年的5月,2.6万名德军官兵已经将这里变成了一座异常坚固的综合要塞——纵横交错的堑壕让人们宛若回到了1916年的西线,林立的高炮则使得每一位驾机飞临此地的苏军飞行员都要三思而后行,大量经过加固的88毫米炮使得德军阵地前方变成了一座可怕的坦克坟场: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苏军已经有200余辆各型坦克和数量同样庞大的装甲车辆被击毁在这里,由于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损坏程度已经到了无法回收利用的地步,苏军干脆将它们留在原地作为步兵进攻时的支点。至于从东、南两面夹攻此地的苏军部队,付出的总体伤亡据说已经超过了6万,“东方新凡尔登”的外号不胫而走。
  “小伙子们,欢迎你们加入光荣的第7伞兵师!到昨天为止,这支部队已经为帝国培养出了4名双剑银橡叶、7名银橡叶和37名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获得铁十字勋章者占到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三!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国防军,还没有哪一支部队能够和英勇的第7伞兵师相媲美!我们在德意志的各条战线上战斗过,从寒冷的挪威到潮湿的不列颠,从阳光毒辣的法国到崎岖难行的巴尔干,我们的一些同伴甚至去了干燥酷热的北非作战!我们无所不在,我们无所不能!”
  嘹亮的声音,来自于一位面貌英俊、身材修长的德国空军中校。尽管举止稳重,领口那枚双剑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却格外招摇,若是射程之内有苏军的狙击手潜伏,十个有九个会把他当做头号目标。
  “自我介绍一下,我叫伦特·史蒂芬伯格,28岁零4个月,是德意志空军第2伞兵团的指挥官。我想,你们中有不少人年龄比我还大,当然,也有许多人刚刚度过18岁的生日。我想说的是,这里不分年龄、不论出身,只要你勇敢、聪慧且具有足够的能力,就有机会像我一样获得晋升和奖励——当然,这里是战场,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你们仍然活着的基础上。伞兵学校的那一套只能够让你们具备成为一名合格伞兵的基本条件,在这里,我们的士官们会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你们什么是真正的战争!今天是5月1日,伟大的劳动节,我们的敌人也一样尊崇这个节日!希望下一个5月1日的时候,我们还能够互相问候!”
  年轻的帝国空军中校以标准的姿态向刚刚抵达这里的200多名新兵致以庄重的军礼,他赢得了在场所有人崇敬的目光和同样庄重的军礼。礼毕之后,他转身离开,而一名身材魁梧的空军上尉大声喊道:
  “全体注意了……现在,你们将以每12人一班的方式进行临时编组,富有经验的士官们将成为你们的临时指挥官。需要提醒你们注意的是,这里的战斗随时可能发生,而你们中的每一个,下一秒钟都有可能面对面地与敌人交火。没有适应期,没有训练营……士兵们,祝你们好运!”
  离开了新兵集结点,史蒂芬伯格从口袋里摸出银质的烟盒,从里面掏出一根精致的香烟并且在烟盒上顿了顿。这支精致的烟盒正面雕刻有象征亨特索伦的雄鹰,鹰爪下是一柄利剑而非人们习以为常的万字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渐渐淡忘了希特勒政权上台时的那段特殊时期,而且很少有人知道,当兴登堡总统病入膏肓时,德国军官团内支持皇室复辟的呼声是很高的,但膨胀到250万人规模的冲锋队成了一个奇妙的支点,由于希特勒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将以削弱冲锋队为代价保证军队在德国独一无二的地位,军官团最终决定向这位可怕的独裁者宣誓效忠,德国的历史也因此走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
  史蒂芬伯格刚刚点上烟,他的副官费莱舍尔上尉就从团部所在的农舍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个封好的牛皮纸袋。
  “长官,师部刚刚派飞机送来一份绝密件!”
  “飞机送来的?”史蒂芬伯格将烟叼在嘴里,在不列颠战役期间,德军用于通讯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就已经被证明是能够被破译的,而苏联与英国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德军统帅部完全有理由相信莫斯科已经从英国人那里获得了相应的技术。于是,德军所使用的恩尼格玛机每隔半个月就要更改一次转子结构,而且涉及到绝对机密的重大部署都避免使用无线电传输——效率虽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泄密的几率也大大降低了。
  “是的,飞机是走波罗的海远程航线飞来的!”费莱舍尔补充道。现如今,英国的海上威胁大幅减弱,德国海军只需要派出一部分舰艇继续封锁英国北部海域以及保护在大西洋东部航行的轴心国商船,包括两艘俾斯麦级、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在内的主力都抽调回波罗的海参战,目前波罗的海南部和东南部海域都牢牢控制在德军手中,所以从德国本土出发、深入波罗的海最终自北飞抵东普鲁士的空中航线还是非常保险的。
  史蒂芬伯格对于飞机路线似乎并不在意,他直接了当地撕开了牛皮纸袋,从中取出了一份薄薄的文件和里面所附的作战地图。花了半根烟的功夫,他总算将这份文件研读了一遍,再翻来覆去地琢磨着地图,一根烟也就抽到头了。
  “更大力度的反击要到来了!”史蒂芬伯格将整份文件连同地图塞到自己的副官手中,脸上的表情却显得颇为复杂。在此前的一系列战斗中,这支满编达到3200人的伞兵团总体伤亡人数超过了1400人,虽然新兵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但战斗力的下滑是不可避免的——如今的营连长有近三分之一是临时提拔上来的,虽说这些人兼具勇气和智慧,但烹煮的时间不够,再好的食疗也不能变成口味十足的佳肴。
  费莱舍尔并不是一个长于察言观色的副官,他喜滋滋地揣测说:“俄国人眼下锐气尽失,只要我们果断地投入反击,应该能够把他们深入波兰腹地的部队包围起来……如果成功,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吧!”
  “如果成功,我们可以一口气干掉几百万苏俄军队,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史蒂芬伯格不自觉地从口袋里摸出那个银质的烟盒,习惯性地摸出烟、在烟盒上顿了顿,然后若有所思地回过头,看着那些正在进行临时分组的新兵们,有些悲观地说:“为了这样的胜利,许多部队都会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损失,我们中也许没有几个人能够最终存活下来,更为糟糕的是,胜利也许还很遥远!”
  “您……为什么会有这种极端悲观的想法?”费莱舍尔一脸诧异地看着自己的上司,“这可不像是您啊!”
  史蒂芬伯格愣了一下,咧开嘴笑了,笑得有些勉强。
  “但愿这只是我无端的臆想吧!好了,把密件送到参谋长那里去吧!不管前方是鲜花还是坟墓,我们都必须执行命令!只有赢得胜利,那些被俘的老朋友们才能尽快地重获自由!”
  “您说得对!”费莱舍尔扬着手中的文件说,“我去给您准备一些热水吧,舒服的沐浴会解除您的疲劳和忧虑!”
  “但愿如此!”
  史蒂芬伯格将精致的香烟送到嘴边,远处,隆隆的轰响声又一次响起。对于这些驻守在戈乌达普的德军官兵而言,战场突出部的位置注定了战斗的持续性和残酷性,每当鼓点般的炮声响起,敌人的新一轮进攻也就不远了。可以想象,在苏军的进攻阵地,不久前方才抵达前线的官兵们拥挤在蜿蜒漫长的战壕中,他们中许多人都有着青涩的面孔,他们的军服或许还是崭新崭新的,手中的武器有些才刚刚擦去用于枪械存储的润滑油,有些枪托的裂纹中渗透着不止一人的鲜血。在炮兵的鼓舞下,这些单纯而勇敢的人们或许也还在憧憬着前方的胜利;看着己方坦克轰鸣着从后方驶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会把自己的下场想得那么悲观。然而,德军阵地前方的地雷在等着他们,德军工事中的火炮和机枪在等着他们,德军堑壕中那些冷酷无情的士兵们在等着他们——坚韧不拔的攻击并不总能够转化为胜果,当一支军队在进攻中耗尽气力的时候,敌人的反扑将是无比致命的一击!
  天空中,一队队从柯尼斯堡周边机场起飞的梅塞施密特战斗机呼啸而至,这些昼至夜归的战鹰迅速抢占高度优势,而过了好一会儿,规模庞大的苏军作战机群才慢悠悠地出现在战场上空。数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得这样的空战总是以德国机群的主动撤退告终,但战损比的积累恐怕会让苏军指挥官们无比揪心:仅仅在过去的一个星期时间里,他们就在东普鲁士方向损失了820架作战飞机,其中500多架为轰炸机,而德国人的损失至多不超过100架,更要命的是,阵亡和被俘的德国飞行员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相比之下,苏军已经动员起了所有的预备飞行员。
  除此之外,苏军尽管竭尽全力摧毁了部署在柯尼斯堡港口的那几座外形怪异的“通讯塔台”,但德国人已经在自己的两艘快船上安装了大型雷达设备。它们游弋在柯尼斯堡港口附近,与时常前来增援的德国大型战舰共同构筑起机动的预警网络,而苏军从英国人那里获得的少量雷达设备并不足以在敌守我攻的战略态势下发挥关键作用,何况德军专门研制出来干扰英式雷达的设备颇具效力!
第93章
向着胜利,前进(下)
  当广袤的东欧平原笼罩在自然界的阴云下时,位于南欧的大片土地却沐浴着格外明媚的春光。在已经受到德军“保护”的南斯拉夫,穿贝尔格莱德而过的铁路大动脉依然在高效的运转当中,一辆辆满载兵员和物资的军列疾驰南下,将来自德国后方的生力军源源不断地送往罗马尼亚战线。
  整个漫长而艰难的4月,德国的南线集群和罗马尼亚军队都在竭尽全力阻挡苏军向首都布加勒斯特和普罗耶什蒂油田推进,为此,他们各自付出了十余万人的代价,3个德国师、7个罗马尼亚师和若干独立部队因为损失过于惨重而面临重建,大量的坦克、车辆和火炮在战斗中损耗或丢弃,伤员更是整车整车地运回后方。持续的激烈战斗对空军的消耗更甚,罗马尼亚空军一线部队经历了一次大换血,从他们如今使用的清一色德国货就能够看出他们前期的境况!
  经过双方将士的浴血搏杀,战线最终在布沙至康斯坦察一线稳固下来,这里距离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的边境约有300多公里,往西数十公里就是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和普罗耶什蒂油田——这座大油田处于喀尔巴阡山和多瑙河之间瓦拉几亚平原的中心地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石油的历史是欧洲最悠久的。到战争爆发时,普罗耶什蒂的石油产量已经达到了每年1000万吨,并建立了12座彼此独立的大型炼油厂。随着罗马尼亚建立了亲德政权,这座矿产宝库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轴心国战争机器的强大动力,德国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一和意大利的全部石油需求都在这里得到了满足。
  正因为普罗耶什蒂在轴心国战略中的特殊作用,几乎从战争一开始,苏军轰炸机就频频光临此地,而随着地面部队的推进,轰炸距离开始不断缩减,轻型轰炸机甚至挂载小型炸弹的战斗机也加入到空袭行列中来。水滴尚且可穿石,在这种持续不断的轰炸下,普罗耶什蒂油田的产量直线下降,4月份仅仅产出了25万吨石油,而且还有大量昂贵的设备遭到了致命破坏。这一点无疑令令轴心国阵营的首脑们感到极度失望,就连意大利元首也火急火燎地增派了400架战斗机前来增援。毫无疑问,意大利空军著名的“老爷机”CR-32在这里棋逢对手,它们和苏军装备的伊-15都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双翼战斗机。德国空军同样从牙缝中挤出一批战斗机转入南线作战,这其中甚至还能够见到最新式的伍尔夫-190,于是在普罗耶什蒂上空,各种型号、各种颜色的作战飞机激烈搏杀,无数年轻的生命如同蒲公英般随风飘零,而油田周围的田野中到处是奇形怪状的飞机残骸……
  “同志们,劳动节快乐!今晚加餐!”
  深不到一米半的战壕中,两名没有携带任何武器的苏军伙夫各自拎着装满热汤的桶和塞满黑面包的篮子,所到之处,同伴们无不反应热烈。战争一如既往的残酷,于是一部分人在战斗中崩溃了,另一部分人则学会了苦中作乐,毕竟,进攻的命令随时都有可能下达,而坚决的进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这里的许多人都不会再见到第二天的太阳。
  “嘿,基辅大叔,晚上有伏特加吗?”一个身材高大、穿着朴旧制服的士兵一边扯着他那响亮的嗓子,一边将椭圆形的黑面包夹到腋下,转身又挤到汤桶旁,高高地举着那硕大的军绿色茶缸。
  “伏特加是没有的,瓦夏,你要是喝醉了,拿着喇叭都叫不醒!”拿大勺的这名伙夫略微佝偻着腰、皮肤皱巴巴的,非常有力地在汤桶底部搅了搅,给这个一脸憨笑的大个子勺了满满一大勺的浓汤,笑着说道:“熏肉,后方运来了几车的熏肉,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分到一大块!瓦夏,营长特别交代了,给你双份的!”
  “呃,好!双份的!”大个子咧开嘴笑了,在他们这个营,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扛着45公斤重的M1910式重机枪还跑得飞快。他心满意足地坐到战壕边缘,用雪白的牙齿狠狠地啃着黑面包。经过了几批部队的修筑和拓宽,这条预备战壕看起来仍然像是一条乡间的小水渠——尽管进攻部队停留在这条战线已经有一个星期,但苏军显然不打算在这里和敌人纠缠,这所谓的预备战壕只是用来供进攻部队临时休整之用,真正用来进行观察和警戒的一线战壕仍在视线前方,那里与德军的前沿阵地相隔不到5公里,刚好可以避免对方的迫击炮直接将炮弹射入己方阵地!
  晒着太阳、吃着热食,这样的日子在前线可不多,何况连续三天的晴朗天气已经将空气中的潮湿驱走,取而代之的是舒服的干燥气息。对于需要长时间置身野外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毕竟鞋子和绑腿总是湿乎乎的感觉可是相当糟糕的。
  两个伙夫送完食物后赶着他们的马车原路往回走,一阵轻微的轰鸣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那是什么?大叔!飞机么?”年轻的那个四下里张望,却没有找到一架飞机的踪影。
  年长的伙夫前后瞧了瞧,一脸淡然地说:“像是飞机,也有可能是坦克!别担心,如果是德国人的进攻,他们一定会先动用大炮和轰炸机的!所以……可能是我们的坦克部队在调动吧!”
  “哦!”
  年轻的伙夫稍稍安下心来,然而片刻之后,密集的枪炮声突然从后面传来,他转过头,只看到地平线远端有一团团的硝烟升起。
  “是我们的部队在发动进攻?”
  “不,不可能!”年长的伙夫皱起眉头,“如果是进攻的话,我们两个小时前就会被派来送饭!这恐怕是德国人!”
  “可他们不是……”
  “记住,安德烈,战场上没有一沉不变的规律,德国人并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刻板!”年长的伙夫拉动缰绳,催促马匹加快步伐,然而这匹长着棕黄色鬃毛的马看起来已经是年迈不堪重负了,马车依然晃晃悠悠地在沙土路上前行。不多会儿,前方的天空中终于出现了成群结队的作战飞机,从方向来看,那毫无疑问是苏军的航空部队。
  “同志们,送德国人一个劳动节大礼吧!”
  年轻的伙夫抓起帽子用力挥舞着,当德军在波兰地区三路齐发、以迅猛的反击撼动苏军阵线时,只有这南线依然处于一种相对平静的态势——连续的进攻无果,同样让苏军南线部队疲惫不堪。
  年长的伙夫对此却无动于衷,他继续催促着乏力的马匹向后方奔行,等到第一批苏军飞机全部从头顶飞过之后,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叫声突然由远及近迅速扩大。等到分贝数达到了几乎令人耳膜破裂的程度时,地动山摇的爆炸声伴随着日出式的光芒在眼前闪耀,紧接着,巨大的热浪夹杂着各种细微的颗粒席卷而来,树木和草叶在狂乱地摇摆,尘土在无助地飞扬。
  年轻的伙夫再一次转过头往后看的时候,那种流星雨侵袭般的可怕场景令他目瞪口呆:无数散发着暗红色光芒的光点以极快的速度俯冲而下,接触地面的刹那冲起一团数米高的尘土,转瞬间,一团包裹在灰黑色“外衣”的火球原地腾起,将烟尘送入到数十米的高空——当这样的场面连点成片,田野短时间内变成了受到众神诅咒的可怕炼狱。随着炮击的持续,视线因为大量的尘烟而受阻,远端的田野和阵地逐渐消失了,但猛烈的炮火却没有一点儿要停息的迹象。
  等到年轻的伙夫回过神来,老弱的马匹已经在巨大声势的震慑下跑出了很远,远到足以避开炮火的肆虐。道路穿过了苏军布设在三线的阵地,这里的战壕更浅,集结在这里的士兵基本上处于还宿营状态,只是在炮声的催促下才拿起武器进入阵地。
  “德国人的进攻方式很奇怪,他们是在有意骚扰我们吗?”看着同样茫然无措的士兵们,年轻的伙夫有些想当然地说。
  “不,我想不会这么简单!他们的炮击一贯很精准,这次却直接清洗了我们的纵深阵地,而且炮火还在延伸……”年长的伙夫眉头紧皱,这些分析固然到位,可他能管到的只是大家的肚子。
  马车好不容易回到了距离前线有半小时路程的小村庄,但那里已经乱成了一团。装运士兵、拖曳大炮的卡车停在路旁,但军官们不知道是该前进还是撤退,一些参谋军官在收拾文件,另一些人对着有限电话和无线电通讯设备叫个不停,近处传来的炮声显示苏军的炮兵正在进行还击,但天知道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准确地找到目标!
  一名中年校官从屋子里冲了出来,朝正试图用望远镜了解前方情况的同僚们喊道:“德国坦克突破我们的一线阵地了!”
  刚从马车上下来,伙夫们就听到了这样的噩耗,而这时候炮击竟然还没有停止。
  “没有炮火掩护的直接突击,德军的炮弹在向我们的三线阵地延伸,增援部队上不去!见鬼!他们的火炮射程和威力都很惊人,肯定是新来的炮兵部队!”
  “联系空军,让他们提供火力支援!”
  一名高阶的军官转过头喊道,就在这时,几架先前出击的苏军战机仓惶飞过,紧接着,大群机翼下涂着铁十字徽标的飞机从村庄上空呼啸而过,打头的是数十架梅塞施密特战斗机,其后是轮廓颇有特色的斯图卡,空战局势不言而喻。
  “情况看起来非常不妙啊!”年长的伙夫哀叹道。
第94章
凯旋门前
  在波西米亚东南部的赫拉德茨,旧捷克铁路运输体系的一个终端,一列车厢侧面涂有巨大鹰徽的专列驶入了戒备森严的火车站。作为南线反击部队的集结点和出发地,赫拉德茨部署了大量的防空部队,空军工程部队连夜赶工,在相对开阔的市郊辟出了两座新的野战机场,从这里出发的梅塞施密特战斗机能够覆盖德军目前的推进区域,同时,装运各种紧急物资和重要文件的运输机也在这里大量起降。
  列车停靠之后,勤务兵们自是忙着补充淡水物资。为了避免过于招摇,高级军官们被要求留在车厢里,反倒是一些低阶的军官能够走到站台上去抽烟。
  “雷达站能够正常运转吧!”
  撩起车窗的布帘,罗根看到远处的站台上堆满了整箱整箱的军械弹药,刚刚乘车抵达的士兵们也在附近列队集结,然后登上驶往前线的卡车。
  “当然,它们两天前就已经开始正常工作了!”身材宽而胖的卡德特上校目前在空军总参谋部负责无线电方面的事务,而雷达显然也被列入了这个范畴。
  在不列颠战事中尝到了甜头之后,德国军方继续在雷达技术方面加大投入,而从英国缴获的一些雷达部件也给技术专家们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在反击发起之后,德国空军立即向战线南北两翼增调了数台陆基雷达——在这个年代,小型雷达虽然已经可以实现车载化,但工作距离差强人意,真正发挥作用的大都是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的大型雷达,它们不但需要大批技术人员“伺候”着,还常常因为天气原因无法发挥正常作用。
  虽说德国军人的严谨精神无可挑剔,但在罗根的印象中,苏军的战法要比德国人更为多变,这在对付思维相对刻板的德国人时显得格外有效。不过,战争主线的变化使得原本应该挑大梁的苏军将领们并没有被推向一线,负责指挥的反倒是那些旧历史时空中在巴巴罗萨初期就已经陨落的老将,巴甫洛夫、叶尔沙科夫、基尔波诺斯、科佩茨这些名字基本上都是罗根非常陌生的。
  想来想去,罗根还是提醒了一句:“我们得加倍提防苏军的空袭!”
  不多会儿,一辆黄绿色涂装、没有安装机枪的军用桶车飞快地驶入站台,上面下来一名身穿空军中校制服的矮个子军官,他手里拎着黑色的公文包,表情非常严肃地上了专列。
  “参谋长阁下,我是第3航空队参谋部的少校参谋官卡尔·杰恩特,奉命将这些绝密文件送至您手中!”
  罗根不慌不忙地看了看这位德国军官,他还不到一米七的个子,脸圆圆的,和油画中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有几分神似。
  “请坐吧,少校!”
  说罢,兀自将公文包打开,里面妥善地放着一个封好的牛皮纸袋,拆开之后是一整摞的十二寸照片,全黑白,一看就是从空中航拍的。
  刚刚在旁边坐下来的德版“拿破仑”又毕恭毕敬地站起来解释说:“长官,这些都是两个小时前刚刚冲印出来的,已经经过了分类挑选!”
  “噢,好!”罗根摆摆手,示意他不必拘谨,然后和里希特霍芬一同走到靠背的后座,那里的桌台上摆放着普通放大镜和一台简易的放大设备,专用的白炽灯为这有限的空间提供了充足的光线。
  这些航拍照片送来之前,空军情报部门的技术军官已经在它们的页眉或是背面标注了位置和基本情况,诸如“克卢奇堡以北20公里-第18装甲师攻击前进”、“布热格-苏军构筑阵地”、“维隆-苏军行军纵队”。
  连看了十几张,罗根将简易放大设备的位置让给里希特霍芬,揣测道:“苏军主力部队应该是在向东撤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0/26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