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心(校对)第1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262

  “我的老爹啊,俄国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飞机!”
  在位于华沙城区的一处阵地上,戴着德式钢盔的官兵们无比惊诧地抬头望天,吵杂的轰鸣声中,一波波橄榄绿色的作战飞机就像是海浪一般涌向西面,恰逢先前出击的机群返航,两者以不同高度安然交错,形成了真正的遮天蔽日之势!
  苏德战争的第三天,进攻方在规模上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
  蹲在可以俯瞰战场的教堂阁楼而不是观察位置更好但难以脱身的钟楼,奥利弗·斯考布正默默擦拭着自己的毛瑟狙击步枪。对于天空中数以千计的苏军战机,他偶尔看上一眼,深褐色的双眸中满是纠结——旧沙俄帝国穷困潦倒,而一个遭到列强封锁的苏维埃国家,怎能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内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技术兵器?悬殊的规模,德国还有机会扳回局势么?
  对于政治尤其是国际政治没有任何研究的神射手,自然不会知道苏联是从1934年,也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上台的第二年起着手应对重新笼罩欧洲的战争阴云。为了抵御东西两线的潜在之敌(日本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威胁也日渐增加),苏军在应付全面战争这一思想的引导下开始大量增加飞机和坦克的产量,并大规模武装军队。短短几年时间里,红军的总兵力扩大了一倍有余,在1939年时已经拥有2.3万辆坦克和1.5万架飞机,超过了其他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不过,这些突击生产的技术兵器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由于苏军高层的战略偏好,坦克和飞机在技术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缺陷,直到德军闪击波兰、横扫西线之后,斯大林和他的将领们才根据最新的战争形势进行了装备思路的调整改进,T-34、KV-1以及伊尔-1、米格-3、伊-2等更为先进的武器都是在1940至1941年间投产的,按照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这些新式武器将在1942年形成绝对的数量优势——可惜的是,德国在1940年底就已经基本解决了不列颠问题,阿道夫·希特勒绝不会无所事事地干坐一年,对此苏联人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异常庞大的机群在华沙上空交错而过,但真正扑下来攻击的却没有几架。将6倍狙击镜的镜片轻轻擦拭了一遍,举起枪朝远处瞄了一瞄,德军阵地前方静静地躺着好几十辆乌黑的坦克残骸,远处的田野中扬起了滚滚沙尘。地平线上,是一辆辆令人厌恶的深绿色铁疙瘩!
  小斯考布顺势扫了一眼己方阵地,德军官兵们以较为疏散的方式部署在战壕中,他们有的是戴着传统的大耳沿钢盔,有些则是装备短沿轻盔的伞兵,两者并肩作战的场面其实并不少见,除了波兰战役中没有得到表现机会之外,德国空降部队在一系列重要作战行动中都有着不俗的发挥!
  战壕中的德军官兵们手里大都拿着毛瑟98K和MP38冲锋枪,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有一挺射速极快的MG-34,但这些常规枪械根本无法阻挡苏军的坦克冲击。一些步兵身旁放着成捆的手榴弹和装着燃料的酒瓶子,还有一种棒槌状的单兵反坦克武器——“铁拳”这名字起得很不错,唯独就是装备的数量太少而且有效距离很短。
  在战壕的后方,所剩无几的反坦克炮部署在利用弹坑挖掘的掩体或者建筑物的废墟后面,戴着钢盔的炮手们正往炮膛里装填穿甲弹。虽然不能指望它们抵挡住所有的苏军坦克,但对于那些速度很快的,它们还是能够达到一炮致命的效果!
  趁着苏军进攻部队没进入射程,小斯考布给自己点了一根烟——尽管抽烟在元首看来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德国的宣传机器也不遗余力地倡导无烟生活(好像很超前),但烟仍然是德国军队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由于在不列颠缴获了大量的优质香烟,自从1940年末以来,德军稍稍放宽了香烟供应,一般的士兵每天最多可以领到10根烟,而像小斯考布这样的尉官,又是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临上战场之前一次性领到了四个“铁皮筒子”,也即是200根烟。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其他随身携带的作战物资,但小斯考布一点都不介意,事实上,他除了一支带狙击镜的步枪、一支防身的鲁格08以及60发步枪子弹之外,只需要携带一套伪装布和五天的口粮,一壶水对于成年人来说似乎有些少,但狙击手往往要长时间地隐蔽于一个地方,频繁小便可要不得!
  一根烟抽完了,进攻的苏军坦克也从远处开火了。虽然布尔什维克与上帝并没有亲戚关系,但苏军在轰炸和炮击时仍然会尽量避免损毁教堂——那里往往会成为一些平民的避难所,而德国国防军在作战行动中同样会注意到这一点。小斯考布静静地看着战场,就像是一个全然置身之外的观众在观赏一部战争大片。弹片纷飞的德军阵地上,步兵们紧紧贴着战壕根部,不断有人受伤,救护兵们总是在危险中忙碌的一群,但他们无法拯救每一个同伴。
  苏军坦克很快就推进到了机枪射程之内,不仅是坦克炮频频迸射处殖民烈焰,炮塔和车身前部的机枪也如同毒蛇芯子一般喷吐着火舌。德军这边声势薄弱,只有大口径的迫击炮在以较慢的速度轰击苏军进攻部队,但除非直接轰到炮塔顶部或是落在履带旁边,落下的炮弹对苏军坦克都是毫无威胁的!
  坦克履带扬起的尘土背后,小斯考布看到了自己的猎物——大群苏军步兵已经离开了他们的运载工具。虽然军服的颜色完全一致,但他仍然能够从目标的军帽以及姿态中判别出军官和士兵。在大约800米的直线距离上,小斯考布将第一发子弹送入枪膛,稍稍瞄准之后,扣动扳机……
  瞄准镜中,一名身材魁梧的苏俄军官刚刚还在挥舞着手臂示意士兵们紧随坦克前进,这时候却已经隐没在人群当中。
  咔啦一声脆响,小斯考布将第二发子弹送入枪膛。尽管在伞兵学校的时候,他告诉新入伍的菜鸟们,不要妄图利用他们的步枪射中600米外的目标,但因地制宜的原则高于一切教条。跨越战场的冷枪最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而且在微风的情况下,在如此距离上借助瞄准镜射击,小斯考布自我估计的命中率仍然高达百分之六十——如果那家伙运气好的话,还是有很大机会捡回一条命的。
  第二枪,小斯考布依然找准了一名苏俄军官。视线中火光一闪,行进在最前面的苏军坦克腾起一团火球,这自然不是狙击步枪能够达到的效果。在装填第三发子弹的时候,神射手顺势往教堂右前方瞟了一眼,隐藏在阵地后方的反坦克炮组一一开火了。有了之前的教训,炮手们现在专挑苏军的BT快速坦克和T系列轻型坦克,而它们恰恰占据了苏军坦克总量的大多数(1941年初,T-34、KV-1加上多炮塔的重型坦克还不到2500辆,而苏军总共拥有2.5万辆坦克)!
  一排子弹打光之后,小斯考布估摸着自己干掉了至少三个苏俄军官,但在没有观测者的情况下,这样的战绩是很难获得确认的。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德军的反坦克炮组也干掉了七、八辆苏军坦克,战壕中的德军官兵们正猛烈地向着前方射击,以阻止苏军装甲车和步兵逼近战壕。神射手端起步枪,透过狙击镜能够看到德军士兵正从战壕中往阵地前方投掷手榴弹,爆炸产生的硝烟构成了一道灰黑色的雾墙,可从对面飞射而来的子弹仍在无情掠夺着德军官兵的性命,他眼睁睁看着一名手持步枪的伞兵中弹倒下,心中的怒火与悲哀交织,酿出了一杯苦辣的烈酒。
  阳光下,一辆外形特征十分明显的BT坦克突然冲出雾墙,它迅速越过了最后五十米的距离,从德军战壕前部的护沿碾过时,车体微微上翘,飞速转动的履带中间突然露出了宽厚的底盘——照说底盘是坦克最为薄弱的部位之一,但机会稍纵即逝,这辆钢制战车以至少四十码的速度飙车似的越过战壕,惊得旁边的德军官兵们目瞪口呆,其中一人手中还举着已经点着瓶口的德版莫洛托夫鸡尾酒……
  在此之前,小斯考布先后与荷兰、法国和英国的军人交过手,就他自昨日空降华沙所目睹的情况来说,苏俄战士要比西线的对手勇猛得多,不顾一切的进攻虽然意味着沉重的伤亡,但那种侵彻性往往让防御一方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军人大多数时候是没有权力选择对手的,苏军步兵们已经跟随坦克队列推进到距离德军战壕大约100米、距离教堂不足400米处,电光火石之间,小斯考布射出一枪,对面一名皮肤雪白的苏俄军官应声倒地,只见后面的苏军官兵来不及多想,径直从同伴的尸体上跨过,嗷嗷地冲向德军阵地——在将手榴弹、炸药包、“铁拳”以及燃烧瓶等等武器用光之后,德军的冲锋枪手几乎是在面对面的距离端着MP38扫射,步枪兵们插上刺刀,瞬间回到了那个冷兵器主宰一切的战场上。
  再度瞄准,小斯考布突然瞟见了一个从装甲车厢朝外探头探脑的家伙,头上居然还扣着一顶钢盔,要知道在战争初期,苏军官兵们配备这东西的比例还非常低!
第41章
厮杀
  背靠战壕,史蒂芬伯格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好不容易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香烟,却发现自己的手颤抖得像是中风的老人。
  由于大多数时间都在一线伞兵部队服役,这位年轻中校所参加过的大小战斗少说也有二十几场,32号棱堡之夜以及其后的一系列战斗是这其中最经典也是最艰难的,但不论是面对法国人还是英国人,史蒂芬伯格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疯狂的对手——数以千计的苏军战士不要命一般蜂拥而来,德军阵地上的MG34成了不折不扣的生命收割机,每一枚手榴弹过去都能够炸死炸伤一堆人,即便如此,那些布尔什维克主义者还是义无反顾地向前推进,在最后一辆坦克被德军阵地上的88毫米炮击毁之后,整团整团的步兵最终倒在了德军战壕前方!
  丢在一旁的鲁格08已经打光了所有子弹,史蒂芬伯格从未想过老上司、老朋友汉斯·罗根赠送给自己的这支手枪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如此作用,算算随身携带的子弹,刚才的战斗中直接击毙击伤的苏军官兵恐怕有二三十人,而且战斗的距离都不超过四十米!
  艰难地抗拒着生理和心理上的颤抖,史蒂芬伯格给自己点着了一根烟,闭上眼睛,那些年轻面孔在自己开枪的刹那呈现出了相当一致的惊讶表情,他们的信仰本身无可厚非,可是阵地前方摆满了尸体,他们直到最后一刻都还看不清战争的残酷和致命性吗?
  通常情况下,一支部队伤亡超过四分之一就可以看作是“惨重”,意大利人会悉数投降,法国人会在得到保证后体面地投降,英国人可能还会顽抗一阵子,至于德国人,在失去希望的情况下也会考虑保全自我——党卫军战士是个例外,他们的狂热程度也是相当骇人的!
  “长官,能给支烟吗?”
  蹲坐在史蒂芬伯格斜对面的,是个国防军二等兵,他稚气未脱的面孔满是泥污和血污,大大的眼睛里充满了惶恐不安的成分,杀人对他来说或许不是第一次,但如此近距离的杀人,对于这里的大多数官兵恐怕还都是头一回!
  史蒂芬伯格将整包烟都扔了过去,他遵从元首的号召,烟对于他而言只是偶尔用来结交同僚和打发时间所用,并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依赖,也不是什么生活爱好。
  由于伞兵部队进入阵地时坚守了两天一夜的国防军官兵们并没有撤退,这才出现了双方并肩作战的情景。事实上,除了头盔的样式,两者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别。
  “你多大了?”史蒂芬伯格心里估猜着对方顶多18岁。
  年轻的二等兵熟练地点上香烟,又丢了一根给自己右手边稍稍年长一些的同伴,这才小心地将剩下的烟塞进上衣口袋里。
  “17岁零9个月,去年秋天入伍的!我是巴伐利亚人!”
  大部分德国士兵都是在秋天入伍的,即便是在战争时期也没有太大的例外。
  “我也是从巴伐利亚来的,慕尼黑!入伍一年半!”得了烟,旁边的陆军一等兵终于开口了,在这之前,他似乎都在认真地养精蓄锐。
  “噢,我出生在威斯特法伦!”史蒂芬伯格照例自报家门,德国虽然有许多个州,但在元首“一个德国”的号召之下,他们亲如兄弟、不分彼此,其团结程度远远超过了属于德皇的那个时代!
  “您是伞兵!从德国飞来的么?”年轻的二等兵用鼻子喷烟,动作很是娴熟。
  “嗯哼!”史蒂芬伯格应了一声,“在柯尼斯堡郊区跳的伞!”
  “帅!”二等兵虽然不吝赞叹,面部肌肉却很是麻木。
  这时候,头发上结着小块泥巴的一等兵说:“为什么不直接空投更多的坦克过来呢?”
  史蒂芬伯格虽然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所在,却没有将它直接说出来。从先前相对混乱的夜战开始,自己带来的五辆四号F2型坦克表现就很出色,尤其在刚刚过去的半个小时里,它们组成的狙击小组至少干掉了20辆苏军坦克,自身无一损伤(未遭苏军空袭的情况下)!
  总体而言,德国空军并不缺乏重型滑翔机和空降坦克,经过了近半年的补充,它们已经有了很大规模的扩充,仅“巨人”及其改进型就达到了120余架,并且成功研发出了适合牵引这种滑翔机的Ju-90G型运输机,而隶属于空军的四号F2型坦克和三号H型坦克也已超过百辆——在元首的支持下,这些精锐部队完全归由空军作战部指挥,并不轻易用来支援陆军作战之用。
  真正让德国空军难以在短时间内驰援东线战场的,是对于地中海战略上十分关键的克里特岛之战,时至今日,德军和英希联军仍在岛上进行着攸关命运的殊死搏斗,德军已经投入了2万多名空降士兵和大量的空降坦克,留在德国本土并且可以随时调配的只剩下了三个伞兵团和不足一个营规模的空降坦克,其中一半还是隶属于空降教导师的新组建部队。他们的战斗力能够发挥到何种程度,就连军官们的底气也不是很足!
  “看啊,我们的增援部队上来了!”
  这个声音本身的音质并不动听,但对于战壕中的德军官兵们而言却堪比天籁之音,人们满怀期待地朝着阵地后方望去,和他们穿着一样服装、背负各种作战装备的数千官兵正徒步而来,进入了交战区域,他们放弃了行军纵队改为防炮击的散兵线,墨绿色的钢盔和干净整洁的军服在阳光下看起来是那样的令人舒心!
  “是通过海运增援的陆军部队!”史蒂芬伯格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虽然他的团进入阵地前后还不到10个小时,在大量击毙击伤敌人的同时,自身损失也相当可观——仅团部就有2名参谋官、1名通讯员和2名警卫员因伤撤下战场,杀伤他们的,苏俄空军、炮兵以及坦克兵基本相当,反倒是数量最为庞大的苏军步兵所造成的威胁相对要小一些。
  德军官兵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大群苏军作战飞机就从东北、东南两个方向汇集而来,当它们如同乌云压境一般出现在德军阵地上空,那种笼罩在德军官兵身上紧张而压抑的气氛恐怕是任何人都不愿意亲身体验的。经过了连夜的补充,德军战线上数量不多的防空炮又重新嘶吼起来,各种口径的机关炮和高射机枪也在竭力抵御那些试图进行低空轰炸和扫射的苏军飞机。在这种情况下,5辆四号F2型空降坦克连同陆军部队的十余辆坦克都被官兵们用伪装网和捡来的树枝遮掩起来,可是它们庞大的身躯在地面上仍显突兀,史蒂芬伯格和其他人一样,眼睁睁看着在抵御苏军地面进攻中有着重要发挥的坦克一辆接着一辆被呼啸而来的炸弹或者连串的机炮子弹打中,心里却只能默默祈祷。随着伤亡的不断增加,隐蔽在战壕和防空洞中的德军官兵们干脆放弃了无谓的抵抗——一挺因为持续射击而暴露在阵地上机枪,更容易引来对方多架战机的“群殴”!
  直到这场残酷的战斗临近尾声,一群梅塞施密特战鹰才风尘仆仆地赶来。它们的数量不多,而苏军机群似乎也有意避免与其正面交火,早已投完炸弹的轰炸机迅速调头飞走,只留下一部分战斗机与它们周旋。在这样的形势下,即便是德国空军的王牌们齐聚于此,恐怕也很难有所作为。
  重新回到一线阵地上的史蒂芬伯格,心痛万分地看着那些被航空炸弹击毁击伤的空降坦克,此时只剩下一辆还能够自由行动,一辆勉强能够作为固定的炮台使用。
  “我的上帝啊,那是什么?俄国人的超级重炮?长官!长官,您快来看!”
  史蒂芬伯格的副手,来自巴登的费莱舍尔上尉正趴在战壕边缘向东张望,在那个方向上,大约20度角倾斜的山丘上散布着数量惊人的尸体,若不是那些坦克残骸和散落一地的枪械装备,人们很可能误以为穿越时空来到了冷兵器时代的决战之地。
  隆隆的炮声映衬下,远处的苏军阵线正在缓缓移动,排头的依然是坦克和装甲车——苏军并不抗拒集中使用装甲力量,但他们似乎更加强调坦克和步兵直接的协同作战,以避免自己的坦克陷入到德军步兵们的围攻当中。这一次,苏军横向展开的坦克队列中有四、五辆体型非常特别的家伙,它们虽然有着和坦克颇为相似的地盘,但是简单的车身上只架着一门炮管异常粗大的火炮。若是见过德军自行臼炮,不难发现这些家伙压根就是“卡尔”的俄国亲戚!
  德军的东普鲁士要塞区之所以坚不可摧,除了守军顽强的意志和精锐的装备,那些作为火力支撑点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可算是最重要的因素,事实证明,它们足以抵御苏军一般炮火的侵袭,而在防空火力的保护下,苏军轰炸机两天来的攻击也没能取得实际效果。
第42章
大炮主义
  对于苏军官兵而言,203毫米口径的苏军B4重型榴弹炮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武器了,自从1930年被研制出来之后,它们频频作为苏军武力的象征出现在各种国家庆典和阅兵仪式上。在由拖拉机改造的牵引车提供的辅助动力引导下,这些近20吨的大家伙能够以1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极大震撼!
  早在30年代中期,德国派驻苏联的军事联络人员也曾目睹过这种武器,但在最高统帅部以及陆军主要将领们看来,它们不论射程还是威力都无法和德军的“卡尔”臼炮以及K5列车炮相提并论——只是令人感慨的是,希特勒与斯大林,两个不同体制下来的独裁者,对于巨舰大炮的钟爱竟然出奇的相似!
  德军战斗机群的存在丝毫没有影响苏军的进攻节奏,大量的防空火炮在战场上空编制了一张骇人的火力网,跟随坦克部队行进的装甲车上,苏军士兵们也用机枪组织近程防空火力,不多会儿,一架德军BF-109就成了这种战场防空模式的牺牲品,德国飞行员虽然成功跳伞,却不得不接受一落地就沦为苏军战俘的命运。啃不动刺猬,剩下的德军战斗机只好无奈地重新爬升,等到油料消耗得差不多了,便恋恋不舍地向德国本土方向飞去。
  天空中归于沉寂,但苏军的炮火却没有一丁点儿要停歇的意思,大量的榴弹炮从部署在十公里外的炮兵阵地持续开火,使得德军防线所在的山丘始终笼罩在浓烈的烟尘和纷飞的弹片之中,口径不尽相同的高爆弹威力惊人,却又不至于直接击穿厚实的混凝土工事,那些彼此之间通过地下通道联系的圆形堡垒成了阿尔卑斯山麓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巅,隐藏其中的德军官兵们只留下少数观察哨,其余人都退受到了能够避免遭到炮弹直接震荡的掩体深处,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战斗力!
  “我们恐怕得发动一次反击!”位于一线阵地后方大约五十米的防空、放炮击掩体内,隶属于德军第62步兵团的上校团长塞弗特借着煤油灯提供的微弱光线,指着作战简图上大声吼道,“摧毁那些重炮,然后就退回来!”
  “主意不错,但俄国人恐怕正等着我们那么干呢!”史蒂芬伯格大声回应道。
  “那怎么办?一旦炮台被悉数拔除,仅凭我们是无法守住阵地的!”塞弗特继续用他那又粗又黑的手指戳着作战图上的简单标示,62步兵团是德国最老牌的步兵部队,隶属于国防军第7步兵师。他们组建于1934年组建于慕尼黑,参与了包括吞并奥地利在内的每一场重要军事行动。
  作为对军事装备颇有研究的年轻军官,史蒂芬伯格想了想,说道:“据我所知,这些重炮的射程并不远,在芬兰,它们必须推进到几百米的距离才能发挥出精确打击的作用!”
  “坦克,你是说用坦克部队进行小范围的反击?”塞弗特用力点了点头,“威廉那儿还有5辆坦克可以动用,加上你们那一辆,我们再派上一些步兵和反坦克炮兵掩护,准能行!”
  在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中,史蒂芬伯格只能继续撕扯着喉咙:“我们做好反击的准备,但还是先看看情况再说!”
  简单商定战术之后,两位指挥官各自向下属们传达了命令。相比于这些死守阵地的德军官兵所承受的压力,同一个早晨,施尔梅少校和他的空降突击部队刚刚从一场持续三个多小时、跨度达到近二十公里的武装行军中获得片刻的喘息之机。在位于托伦要塞东北方、远离德军阵线的一片小树林中,全员仅剩280余人的两个伞兵连总算将自己的踪迹给暂时隐藏了起来,在苏军控制区域大搞破坏行动,惹得大批苏军部队围追堵截,若不是接着黎明前的黑暗持续强行军,此时恐怕早已陷入难以脱身的战斗之中——根据侦察小队反馈的信息和个人对形势的判断,双剑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果断放弃了突破苏军阵地前往托伦的原定计划,他们先是顺着河流的走向往北行进了一段距离,然后摸黑穿过了大片的丛林和两座空无一人的村庄,虽然还不确定是否已经跳出了苏军的搜索圈,但至少附近几公里都没有发现敌军的大队人马!
  出于隐蔽的需要,施尔梅折了一小段烟卷塞进嘴里嚼动着,虽然喝了小半壶水,喉咙还是火辣辣的。透过繁密的枝叶,蔚蓝的天空和白色飞浮云是那样的美好,但时不时从附近飞过的苏军战机严重破坏了德军官兵们享受自然的心情。要知道在波兰中东部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囤积着数以百万计的苏军官兵,他们中的一多半正在拼力攻击德军的新防线,但算上作战纵深和补给区域,施尔梅他们所处的位置恰恰在这之中!
  “长官!长官!”一名拎着MP40的伞兵军官飞快地从树林北面跑来,尽管官兵们很是警觉,但深深的疲倦让他们中的大部分继续保持着休息的姿态,只是抬着头、抓紧了手中的武器。
  “一队俄国坦克刚刚进入了树林北面的村庄,在通往东面的道路上,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汽车,有些屁股后面还拉着大炮!”军官气喘吁吁地报告了情况,他佩戴了一枚骑士十字勋章,因而领口的纽扣依然紧扣,但双手的袖子已经高高挽起,深灰色的作战制服已经明显被汗水浸湿了。
  “俄国人的补给车队?”施尔梅“呸”地一口将烟叶子连同不成形的碎纸吐在地上,“现在要是天黑就好了!”
  “坦克很多,除去村子里原有的,大约有十五辆,卡车数量还不完全确定,上面大多载有步兵,但总数应该不超过500人!”军官所说的很多,主要是站在一支伞兵部队的立场上,若是让一支装备齐整的德军装甲部队前来,15辆苏军坦克还不够塞牙缝的——除非都是T-34和KV-1那样的大家伙,亦或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在主要战场上的KV-2!
  施尔梅并不接着往下揣测,他掏出随身携带的作战地图,很认真地研究了一下所处位置和周边情况,这里距离奥尔什丁和华沙均有近百公里,即便缴获了苏军车辆,安全行进那么远也是不太现实的。相反,此处距离最近的德军防线只有9公里,但那必须穿过苏军阵地和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看似平坦的路途其实危机重重!
  “打,必然暴露目标;不打,要么返身向南,要么呆在这里等到天黑!”施尔梅一边自顾自地嘀咕着,天亮才一个多小时却期盼着下一个黄昏,这样的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
  这时候,担任第2伞兵连连长的胡特中尉凑过来说:“长官,苏军在一段阵地后方总会设立一处弹药和油料补给点,我们昨天夺取的那个,应该只能算一般规模的!早上走了那么远,也该碰到一个了吧!”
  “但那里也许只是苏军一个临时的歇脚点!”刚刚回来报告情况的少尉军官相对谨慎地说。
  施尔梅深吸了一口气,“再休息十分钟,准备进攻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26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