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心(校对)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262

  面对滚滚而来的苏军坦克集群,德军官兵们已经抛开了前一天的惶恐,紧张却不怯懦地等着它们靠得更近一些。领教了德军高效的反坦克作战(也算是在法国磨练出来的),苏军步兵们依然紧紧相随,唯恐自己的坦克落入德军坦克、反坦克炮与步兵交织的可怕火力陷阱中。
  在1200米的距离上,德军隐蔽在一栋房屋侧后方的88毫米高射炮进行了试探性的攻击,穿甲弹精准地打中了一辆T-28,除了装有附加装甲的炮塔正面,它最厚处的均质钢板只有60毫米,和英军的“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非常接近——二战中的炮王之王这次也没有辜负德军官兵的期望,一炮就将那辆个头比德军四号还高出小半米的苏军坦克打爆,炽烈的火球并没有驱散薄雾,接下来的凶猛烈焰引起了滚滚黑烟,隐约间,有人从冒火的舱口逃出,在步兵们的搀扶下应该是勉强捡回了小命。
  受到了同伴的鼓舞,部署在德军阵地上的另外几门88毫米炮迫不及待地发出了咆哮,射速极高的炮弹呼啸着飞过了满目疮痍的战场,它们有的穿透钢板进入坦克内部,有些直接将目标的炮塔端掉,还有一些落在地面上,对于稍远处的步兵杀伤不大,但往往能够炸坏旁边的坦克履带,让这些体态笨拙的大家伙空有一身蛮力却难以动弹!
  88毫米炮的快速射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战果,但渐渐的,德军官兵们霍然发现有那么几辆苏军坦克在被炮弹击中后仍然若无其事地继续推进,在整个坦克集群成员速度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它们很快就从队列中凸显出来,并因此挨了更多的炮弹——尽管有两辆被打爆起火,但德军的穿甲弹看来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对这些大家伙起到致命的威胁。
  在继续向前推进了数十米之后,这些防御异乎寻常强大的苏军坦克突然停了下来,只见它们的炮塔和炮口都在移动,等到整车静止,片刻之后猛然一颤,炮口烈焰形成了半径超过一米的不规则球体,车身周围的地面荡起了薄薄一层沙尘——虽然苏俄军队的战车所配光学设备较德军差了一截,但是在如此距离上,几发炮弹下来,不及转移的德军88毫米炮仍有一门被直接摧毁,另外几门的炮组也因为近距离落下的炮弹出现损失,剩下的人只好忙不迭地转移阵地。这样一来,德军阵地这边的远程反坦克火力迅速减弱,苏军坦克集群和大批步兵更加肆无忌惮地向前推进,队列首部,刚刚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那几辆坦克看起来更是势不可挡!
  “反坦克炮组注意隐蔽,爆破小组做好准备!”
  战壕中,作战经验丰富的德国士官们果断地用高亢的口令声安抚士兵们过于紧张的情绪。在法国战场上,德国步兵的37毫米炮在面对英军“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和法军“夏尔”重型坦克时也曾感到束手无策,经过一系列的战斗,陆军参谋部及时下发了战场技术手册,告知步兵们面对新情况应该如何解决——对付敌人正面装甲厚实的坦克最好是呼叫空军支援,其次是想办法绕到侧面和后部攻击,如果以上两条都无法实施,那么就得用炸药包和燃烧弹冒险进行近距离的攻击!
  面对88毫米炮搞定起来都有些困难的目标(Flak18型88毫米炮的穿甲能力要相对弱一些,36型和后期的41型、43型就要强得多),德军部署在一线阵地后面的37毫米反坦克炮组只好老老实实地继续呆在伪装网或者隐蔽物后面,等待敌人靠近之后拣些防御薄弱的对付。尽管地面潮湿冰冷,一些德国军官们紧紧趴在地上,神情极其严肃地用望远镜观察着那些距离阵地越来越近的苏军坦克。它们的红五星徽标往往喷涂在炮塔侧面,因而从这个角度只能看到橄榄绿色的车体在晨曦中散发着浓重的寒意,此刻战壕中那些无比忐忑的年轻士兵们,完全有理由对德军情报部门的疏忽和无能感到愤慨:他们居然不知道苏军已经从1940年中后期开始批量装备KV-1和T-34,而这两种偏偏较苏军此前各型坦克有着质的飞跃!
  行驶在庞大坦克集群最前部的KV-1,如同古代战阵中狂傲的重甲步兵,一边扛着盾牌挡下敌人的箭矢,一边挥舞着手中的重剑与板斧。距离德军阵地只剩下最后几十米的距离,它们的前部机枪持续发出嘎嘎的怪叫声,一串串子弹打在战壕边缘尘土飞扬,炮弹所到之处,不论堑壕还是先前战斗中残留的断墙矮垛都出现了结构性的损毁。
  “反坦克炮组,瞄准敌人的履带,射击!”
  充满力量感的口令声回荡在战壕中,紧接着,以轻便取胜的37毫米反坦克炮轰轰地开火了,它们能否对敌人的重型坦克构成实质性的破坏并不是最重要的,趁着敌人火力被吸引过去的机会,战壕中的德军爆破小组勇敢地将手中成捆的手榴弹、四方形的炸药包、大大小小的燃烧瓶扔向前方——有不少人会因为这个动作而将自己的血肉之躯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如此英勇却无奈的场景,与原本历史时空中战争最后两年何其相似。所幸的是,他们的努力至少可以暂时阻挡苏军坦克集群的推进,而在距离更近的情况下,改换了炮位的88毫米炮也继续捍卫着“炮王之王”的地位!
第32章
刀锋对刀锋
  随着数十架深色涂装的苏军飞机渐行渐远,持续射击的德军防空炮也随之安静下来,在这片位于波兰西部、距离德国边境还有大约180公里的田野中,散落着数量惊人的弹坑以及仍在燃烧的飞机残骸。在这里,德军官兵们视线中还看不到苏军先头侦察部队,耳边也听不到来自地面战场的枪炮声,他们奉命构筑一条全新的防线,堑壕、铁丝网和雷场已经成型,但还不够完善,通往二线阵地和防空掩体的通讯壕只完工了一般,所以苏军飞机一走,士兵们便又赶紧拿起铁锹、铲子干起活来。
  “我不明白,难道我们的战斗机都被俄国人干掉了吗?就昨天一天?”一个满脸雀斑的黄毛小伙子佩戴着陆军二等兵的标识,高高地挽着袖子,露出还不够粗壮的胳膊。
  “我们怎么可能把所有的战斗机都部署在波兰?”一旁埋头掘土的陆军一等兵脸型小巧,看起来身躯更为瘦弱,年纪和同伴相差无几,却已经是一名陆军下士了,背上背着一支MP40型冲锋枪,不断随着他的动作而左右摇摆。
  “那他们为什么不拦截这些俄国轰炸机?要是多几次这样的轰炸,我们还没跟俄国步兵交火就已经损失惨重了吧!”黄毛小伙子说话的时候,不远处,德国士兵们正抬着几副单价往后方移动,虽然苏军飞机一来大家就都躲到战壕里面,部署在附近的高射炮部队也击落了一些,但半个多小时的空袭下来,阵地上还是有好些倒霉蛋阵亡或者挂彩,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堑壕也被炸出了许多坑洼。
  对于这个问题,年轻的陆军下士心里也没有答案,他一脚用力踩在铲子上沿,用力一撬,将一捧新土扬到已经快一人高的战壕边缘。
  “别管那么多了!除非你有一天也混到了将军的位置!”
  黄毛小伙叹了口气,用同样的动作往深处挖掘,和这里绝大部分人一样,他对于苏军的突然进攻感到万分诧异,接下来仗该怎么打,心里完全没有个一二。
  挖着挖着,不远处的战壕中忽然骚动起来,越来越多的士兵放下手中的工具往几个点汇聚过去,不多会儿,有人喊道:“大家快来,元首在发布全国讲话!”
  年轻的下士和黄毛小伙相互一看,也跟着小跑过去——今时今日,那个奥地利出生的前陆军下士已经实现了他当初的许多承诺,巨大的胜利让德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疆域,独裁者的个人声望也随之攀升了一个新的巅峰。
  在一大群德军官兵环绕的中央,是一台用类似野餐篮的框子装着的收音机,它的体型要比目前普通居民使用的小一些,而这似乎也影响到了它接收信号的效果。音量调到了最大,透过沙沙的干扰,那个低沉沙哑而充满力量感的声音正在耳边回荡着:
  “……为了与所谓的友好条约相符,德国于1940年春把她的军队转移到了远离东部边境,而俄国的军队却业已向西部边境开拔,数目之巨,只能被视为针对德国的显而易见的威胁!根据莫洛托夫发表的宣言,1940年春已经有22个俄国师进驻了波罗的海各国。尽管俄国政府总是宣称驻军的原因是应波罗的海诸国人民的请求,但他们的企图显然只能被视作针对德国的武力炫耀。当我们的士兵在西线攻击英法联军的时候,俄国武装力量在东线的存在变得越加危险……”
  虽然错过了讲话的开头,但小胡子元首正慷慨激昂地历数苏俄在过去这两年中所犯下的斑斑“劣迹”。周围的德军官兵们鸦雀无声,一名少尉嘴里叼着烟,手中拿着火柴,却保持着僵直不动的姿态,唯恐划燃火柴的轻微声音也会打扰了全神贯注的同伴们。
  “……如今的一切让我们看清了俄国人的一切用心,莫斯科不但违背了我们之间的友好条约,还背叛了这个友好条约!他们在克里姆林宫的独裁者的授意下做了上述一切,在最后的几分钟里也要虚伪地扮作期待和平与友谊。现在,是用我们的大炮和刺刀回答他们犹太—盎格鲁—撒克逊战争贩子和莫斯科布尔什维克总部里的犹太独裁者一起制定的阴谋的时候了……”
  “……一场在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规模战争已经开始,敌人已经越过了边界,他们沿途破坏波兰的村镇、残杀无辜的波兰平民,并且向着繁荣和平的德国挺进,我们将尽一切力量阻止他们的皮靴踏上德国的土地,绝不让他们残杀我们的兄弟、侮辱我们的姐妹。我们不但要捍卫德意志的领土,还将和芬兰同志一起,并肩站立在北极海边,在挪威指挥官指挥下的德国师团,和芬兰捍卫自由的英雄们以及他们的元帅一起,守卫着芬兰的土地!在东线,德军防线从东普鲁士直到维斯瓦河畔,从多瑙河畔到黑海,德国和罗马尼亚士兵团结在国家元首安东尼斯库的周围。在前线战斗的目的已不再是保卫单个的民族,甚至不是为了保卫欧洲的安全,而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
  “……因此,今天我又一次将德国的命运,第三帝国的未来和德意志人民的明天交给我们的士兵。愿上帝保佑我们赢得这场战争!”
  最后一声咆哮像是用尽了小个子元首全部的气力,耳边突然安静下来,只剩下收音机中的沙沙声。片刻之后,收音机里突然响起了德国国歌的熟悉旋律,而周围的德军官兵们像是突然从沉睡中醒来一般,不知是谁起了个头,高喊“德意志万岁”,其他人纷纷响应,高亢的呼喊汇集成河,进而又如同大海一般磅礴汹涌!
  不多会儿,来自天空中的轰鸣声隐隐传来。当德军官兵们意识到这是从德国本土方向飞来的大机群,也就是德意志空军的战鹰之时,无不挥舞着手臂、军帽,纵情地呐喊着、宣泄着。没有人意识到,这是在元首的直接干预下派往俄国境内实施报复性轰炸的机群,也没有人意识到在缺乏空中掩护的情况下,这些德军的双发轰炸机会在漫长的飞行途中遭受多么沉重的损失,但在独裁体制下,错误的决策有时是无法更改的——它们的出击,更像是勇敢冲向蒙古军队的条顿骑士,更像是为了掩护部落撤退而主动吸引罗马军团的日耳曼战士,它们是在刻写无畏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是在为前线的将士擂动战鼓,是在用自己的牺牲换取气势上的反击!
  不过在天亮之后,退守波兰中部的德军部队连夜构筑的防线没能抵挡住苏军钢铁洪流的冲击,凭借数量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苏军继续向西推进,而对于德国空军将防御区域限于德波边境东侧百余公里的做法,前方的德国陆军将领们感到不解和愤慨,他们以各种方式通过统帅部要求空军出动战机——哪怕是干扰苏军空袭也能够对地面的作战行动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顶着巨大的压力,罗根拒绝在空军兵力完成重新调整前将第4航空队现有兵力派往波兰中部,因而真正的空中战场仍在德波边境东侧百余公里内的空域展开。隶属于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的4个战斗机联队实际只有不到460架BF-109和区区82架BF-110,在空军作战指挥部的直接调度下,这些精锐的空中战斗部队充分利用地面雷达预警系统的功能,将每一架战斗机的个体力量融合到精密的作战体系当中。每当有一批苏军轰炸机试图越过这一区域轰炸德国本土,就会有数量相当甚至略占优势的德国战斗机从德国东部和波兰西部各处机场起飞、集结然后迎面拦截。
  4月2日中午,在波兰小城斯科维日纳的上空,49架BF-109E与40架伊-16护送的苏军轰炸机群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大战,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德国飞行员与意志坚定的苏军飞行员针尖对麦芒,前者长于战斗技巧和小编队配合,后者战至白热化阶段频频使出空中白刃战的极端战法。最后,凭借滞空时间的优势,德国战斗机部队最终啃下了这场硬仗,而在接连四个波次的空袭均遭到挫败之后,苏军暂时停止了对德军本土的昼间空袭——但德军的空中侦察显示,苏军正在其占领的波兰土地上利用德军留下的机场部署战斗机部队,一些新的野战机场也在高效率的开辟当中。一旦空军机场大规模前移,数量庞大的伊-15战斗机作战范围将向德波边境方向扩大,伊-16对轰炸机群的掩护也将更为有力。不过,华沙和奥尔什丁这两颗钉子的存在仍让苏军如刺梗喉,而德军统帅部亦认识到了这两个难得可贵的堡垒能够在迟滞苏军进攻中的发挥重要作用!
第33章
乾坤
  “从早上到现在,7个半小时,苏军突破了我们的两条防线,向纵深推进了30公里!诸位,难道我们的防线是纸扎的?”
  在帝国总理府光线充沛的作战会议室里,阿道夫·希特勒穿着他那身陆军下士军服,胸口佩戴着德皇时期的铁十字勋章,虽然身材略有些走样,但还是刻意扎上了武装带。身后的巨幅作战地图上,正用红蓝等颜色的线条勾勒出前线的形势:在波兰和东普鲁士,苏军的红色箭头继续压迫着蓝色的德军防线,一早攻占了布拉斯伯格之后,已经将固守科尼斯堡要塞区的数万德军包围——但德军还能够通过海路与后方联系,而整个波兰中东部只剩下了华沙和奥尔什丁这两座蓝色的孤岛;在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苏军在攻破德军的边境防线后也向纵深推进了三十到四十公里,但他们的主攻显然放在了南北两侧;在罗马尼亚,东南部的瓦拉几亚平原成了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随着巴尔干战役的后方变成了前方,大批处于战斗状态的德军部队正源源不断地从希腊和保加利亚开赴前线,部署在南线的德国空军则在和苏俄南线航空兵部队的战斗中保持着相对均势!
  经过了之前一整天的咆哮,加上早晨的时候发布了全国讲话,元首嘶哑的嗓子终于不那么高亢了,但他还是保持着特有的凌厉口气:“帝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难时刻,可我只看到克尔费勒、迪尔斯里奇和莫德尔的英勇顽强,只有他们的部队才配得上日耳曼战士的称号!可悲啊!多么可悲啊!”
  坐在前排靠右位置的罗根,显然并不是这“可悲”的对象之一。就在上午的时候,空军出动轰炸机群对苏联本土实施了一次相对成功的轰炸,尽管出击的162架中程轰炸机损失了51架,阵亡和被俘飞行员达到了近400人,但在宣传部门的渲染下,整个德国的军心士气都得到了明显的稳定和提升!
  停顿了片刻,希特勒左掌支撑在桌面上,用力地挥舞着他的右拳,“诸位,我坚信德意志的钢铁之师一定能够抵挡住布尔什维克的进攻!从现在开始,陆军必须将战线钉在我们的第三道防线上,每一条战壕、每一个火力点都不能轻易放弃!要通令各部,擅自后撤者将受到严厉的军法处置!对于战场逃跑者,必要时采取极端的手段,就地击毙!”
  小胡子冷若坚冰的言语就像是一把无形的军刀,利刃在空气中泛着骇人的寒光,但在座的陆军将领们大都保持着镇定泰然的神情。其实只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就会意识到波兰战线的节节后撤主要是兵力上的悬殊差距——德军一贯在进攻前最后几周才将主力部队运往前线集结区域,第一线的攻击部队往往在最后几天才会进入进攻出发阵地,愚人节的时候德军计划投入“巴巴罗萨”的数百万兵力一多半还在德国本土和法国休整,加上三十万精锐部队投入了巴尔干战场,部署在“东墙”的兵力事实上正处于最薄弱的阶段。现如今,整师整师的部队正利用各种交通工具赶往波兰前线,在德国东部的各条道路上几乎都能够看到行军中的大股德军部队。按照陆军司令部的估计,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东线的部队能够以每天至少40万人的规模增长,即便是失去了制空权,这一数字也能够保持在30万以上!
  在这样的场合,除非元首明确提出问题或是点到名字,将领们习惯性地保持着沉默。于是,耳边依然充斥着愈发激昂的咆哮声: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德意志的勇士们被敌人打垮,我们要将他们的钢铁精神变成最锋利的匕首,狠狠插在敌人背后!海军应该立即从大西洋抽调主力舰只进入波罗的海,我们要用强大的炮火压制俄军在海上和海岸线的活动,确保东普鲁士要塞区的人员和物资供应,那里也将成为我们发起反击的关键阵地!”
  话锋所转,昨天下午就从法国飞回柏林的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依然平视前方,眼神中的内容很是复杂——在罗根看来,从大西洋撤走主力舰队也是逼不得已的办法,好在目前仅靠潜艇部队就能够继续封锁苏格兰北部,在得不到外界援助的情况下,退守苏格兰北部的英国军队就算坚持顽抗也掀不起大风浪来。
  “最后是我们的空军,我一直对这支光荣而强大的部队寄予厚望,我们也将在接下来的作战行动中保持我们的荣誉!”小胡子的口吻俨然是站在了空军总司令的立场上,“库特,在今天天黑之前,空降教导师的两个团必须降落到华沙和奥尔什丁,第1空降师所部前往东普鲁士加强防御,这三个战略支撑点无论如何都要坚守下去!我期待空军和陆军亲密无间的配合,能够在俄国人背后扎上三支匕首,让他们疼痛难忍却又无可奈何!”
  在众多元帅到场的情况下,一早从南线返回德国的斯图登特坐在距离元首较远的位置,对于空降部队的统筹指挥,他这位“德国空降兵之父”自是责无旁贷。
  “事实上,我的元首,第一批伞兵此刻已经在空运途中了。再有十分钟左右,他们就将在华沙降落!”
  “很好!”小胡子送算给了一个相对满意的评价,要知道不论是奥尔什丁的德国第10步兵军还是华沙的第4装甲师,经过了一天多的激战之后,实力耗损非常严重,而德军地面部队一时间又无法从陆上解围,空运便成了战时增强防守的唯一途径!
  “我们的战斗机部队必须为空运部队提供全程保护!”
  说这话的时候,小胡子目光给了罗根而不是可怜的第4航空队指挥官亚历山大·勒尔。就在这个早晨,原本极力反对空袭苏联本土的空军作战部长好像突然觉悟了,并且非常高效地安排了诱敌和掩护部队,并在轰炸机群返航时进行了一次远程的接应护航,使得这种远程的昼间轰炸损失减低到了一个能够让人接受的程度。对此小胡子元首非常满意,并要求空军在接下来的几天采取夜间轰炸手段继续对苏军后方实施空袭。
  战略上的布置已经明确下来,会议却并未就此结束。还没完全从震惊和暴怒中平复下来的小胡子元首,不出意料地将最恶毒的语言送给了俄国独裁者以及他认为在背后推动苏俄进攻的英国和美国。戎马半生的将领对此虽然不曾有任何异议,但也都一个个紧绷着面孔痛苦地忍受着精神和耐性上的消磨。
  号称“二战讲演第一人”的阿道夫·希特勒,嘴上的威力和持久力自是无人敢于小视,视线转换,此时在距离柏林大约400公里的德军防线上,苏军的炮火却在用同样的强度和宽度让德军官兵们感到难以忍受——困境中崛起的红色帝国,从旧沙俄那里继承了对大炮和刺刀的偏爱。在入侵德国之时,苏军拥有的火炮总数竟超过了其他欧洲国家的总和,制造于各个时期的轻重火炮在性能方面残差不齐,弹药的储备总量也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但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争准备,苏军炮兵们至少可以在波兰尽情宣泄。
  振聋发聩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各种各样的碎屑在空中纷飞、落下,强大的红色军团正用凶猛的炮火清扫前进道路上的每一块绊脚石——前面两条德军防线之所以迅速失陷,既有自身防御部署的原因,亦是苏军陆上冲击力强大的体现,而每次步兵进攻前肆无忌惮的低空轰炸和长时间的猛烈炮击同样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熬过了不知多久,炮声和爆炸声终于停息了,难以适应的反差使得绝大部分人的耳边都在嗡嗡鸣响,以至于蜷缩在战壕和防炮击掩体中的德军官兵们难以辨别出己方军官们的喊声和哨声,有些人直到被长官拽起来才意识到战斗马上就要开始了。阳光下,零散活动的苏军战斗机仍时不时地从战场上空飞过,冒着遭到扫射的危险,戴着德式钢盔的士兵们猫着腰、拎着各自的武器在交通壕中快速移动,反坦克炮手们也忙不迭地将隐藏在安全位置的37毫米炮推上射击位置——现如今,50毫米和75毫米两种口径的新式步兵反坦克炮已经开始列装,但除了党卫军和国防军的一部分主力师,其他步兵师的换装计划大都还处于筹备阶段!
  “俄国人上来啦!”坚守在前哨阵地的士兵大声提醒着自己的同伴们,在这些声音的催促下,分属各个不同营、连、排、班的德军步兵们,以及一天前与部队失散后编入临时作战小组的士兵,迅速用各自的武器巩固一段堑壕的防御。步枪、机枪和冲锋枪看来还不足以抵挡苏军坦克和大量步兵的攻击,后面的德军士兵们忙碌地将整箱的子弹、手榴弹还有为数不多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送到第一线阵地。
  眼看着苏军进攻部队就要进入射程,一名身材魁梧的国防军上尉用他那嘹亮的嗓音喊道:“德意志的战士们,为了元首,为了帝国,我们一定要守住这片阵地!”
  若是以士气来衡量,那么德军战线理应是坚不可摧的,然而从空中往下看,德军线形防线中的战斗人员虽然不少,可跟推进中的苏军部队一比,那种单薄的气势就令人感到无比的忧虑。在这样的危机时刻,会有救世主出现吗?
第34章
我是伞兵(上)
  4月2日下午3时许,4架老旧的伊-15型双翼战斗机正肆无忌惮地盘旋在华沙城区的上空,持续的作战已经消耗了德国守军大量的弹药,以至于地面高射炮不再攻击行动灵活、相对难以击中的苏军战斗机。此时此刻,偌大的城区最外围区域的街道近乎全毁,视线中很难看到一座三层楼以上的建筑物,但顽强的德军士兵们仍坚守于此,在他们的阵地前方,燃烧或者已经燃烧殆尽的苏军战车就像是冬天田野中焚烧的桔梗堆。
  进攻又一次受挫,苏军继续用猛烈的炮火摧残着德军官兵的意志,从空中远远望去,通往苏军炮兵阵地的公路上尽是运送弹药的卡车,而在德军这边,士兵们只能利用人背肩扛的方式将弹药送到一线阵地上去。如此悲壮的场面却没有引得苏军飞行员们的同情,只见一架伊-15如同发现了野兔的猎鹰一般猛扑下去,在距离地面只有不到百米的高度“索索索”地开火了,两串的子弹在近乎废墟的街道上激起阵阵尘土,它们循着三名头戴钢盔、穿着深灰色军服的德军士兵奔去,尽管这些士兵在发现来袭敌机后仓惶闪躲,然而人的动作还是快不过子弹,两人当场中弹,一人滚进了旁边的弹坑里方才锵锵躲过一劫!
  苏军飞行员得意地拉起战机,发动机在飞机爬升过程中发出格外沉重的喘息,但他完全不以为然,盘算了一下剩余弹药,正准备继续盘旋着寻找战机,突然在东面发现了已经飞出很远的同伴,纳闷中,猛然意识到耳边的轰鸣声不太正常……
  顺着阳光的方向,十余架BF-109E飞快地冲向了落单的苏军战机,干净利落地结束战斗之后,它们迅速攀升好在华沙城区上空占据有利的高度,紧接着,更为低沉宽阔的轰鸣声从西面传来,由两个战斗机联队派出的百余架BF-109和BF-110提供直接掩护,200多架容克-52分成四个大机群,以不到300米的高度浩浩荡荡飞来——尽管速度和防御这两大主要性能已经落后于战场需求,但坚固耐用的“大婶”依然是目前德国空军最依赖的运输力量,到了1941年初,其总量已经增加到了1400架,规模仅次于德国主力战斗机BF-109系列,并广泛分布在德军的各个战场和占领区。苏军发动突然进攻之时,被摧毁在东线各处机场上的约有300架,尽管如此,德军还是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向本土东部聚集了520多架,用以执行元首亲自部署的波兰、奥尔什丁以及东普鲁士空降、空运行动。
  看到己方空军的出现,困守波兰的德军官兵连忙按照此前联络的要求,利用指定的信号弹和信号旗进行引导。华沙城区的面积不小,但真正适合大规模空降的只有公园、广场等相对开阔的区域,而且这里已经远离了德国空军的控制区域,德军运输机群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将2000多名士兵和弹药物资投下。所幸的是,苏军进攻部队运来了大量的兵员、火炮和弹药,却没有将足够的高射炮布置到华沙周边,加上当天的风力较弱,德军伞兵无可阻挡地跃出机舱,第一次真正扮演起战场救火队的角色!
  最后一批“容克-52”刚刚将伞兵和物资投下,大群苏军战斗机就气势汹汹地从东面扑来——先前抛弃同伴迅速撤离的三架苏军伊-15并非完全出于怯懦。要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将一个百废待兴、人口众多的国家建设成为一流的工业和军事强国,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造成诸多不均衡甚至弊端,而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历史规律。1941年初的时候,尽管苏联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和陆军,但他们的技术装备严重不足,一线战斗机和轰炸机未能普及无线电装备,同样的问题也极大地影响了坦克部队的战斗力。
  掩护着抛空载重的运输机群,德军战斗机且战且退,BF-109的航程短板依然困扰着德国空军。为了确保己方的容克-52不至于成为对方战斗机的打靶对象,德军飞行员拼死支撑空中防线,到了最后,甚至有不少战斗机在返航途中在波兰西部迫降……
  ※※※
  由于因伤错过了在贝尔法斯特空降行动,在降落到华沙之前,年轻的德国空军上尉奥利弗·斯考布还从未体验城市空降的独特之处。看着脚下密密麻麻的建筑和格子似的街道,那与在田野降落时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所幸的是,他此时已经转入了空降教导师,这支新组建的部队装备着R-z40型大型降落伞,伞兵们不但能够携带枪械和部分弹药一同空降,还能够小范围地操控降落的方向,要知道德国空降部队最初采用的R-z1型快速圆伞是无法做到这点的。毕竟在城区空降的时候,伞兵们要尽量避开塔尖、避雷针之类的突兀物体。当然了,降落伞要是被屋檐、旗杆挂住,情况也会变得比较麻烦!
  鏖战多时,偌大的华沙城仍在德军的控制之下。当双脚重重地踏上坚硬的屋顶时,斯考布至少不用担心会突然出现嗷嗷吼叫的红军战士,他迅速解开降落伞包,而在风的作用下,失去挂着物的降落伞像是断线的风筝一般飘离了屋顶,放眼望去,2300多名德国伞兵正如同雪花一般飘零下来,给危机重重的华沙城带来了新鲜力量。
  抓起特制的狙击步枪,领口佩戴着一枚崭新的银橡叶铁十字勋章的年轻上尉很快找到了从楼顶天台通往下部的楼梯口,然而通道门紧锁,他后退一步,从腰间的枪套里掏出一把鲁格-08,砰砰两枪直接将门锁打坏——作为德国空军空降部队的头号狙击手,他不但在早些时候获得了高层的嘉奖,还被任命为德军空降兵学院的首席射击教官。不过指挥职务或者教学任务都不是斯考布的追求,作为转入空降教导师的条件,他在装备和战术层面获得了长官们的极大支持,甚至能够相对自由地选择战场。
  新的副手罗伊尔·恩克显然没能降落在同一座房屋的顶部,斯考布与另外几名面生的伞兵一同下了楼,三条街道汇集的圆形小广场上,穿着国防军陆军制服的士兵们守候着他们的装甲车、桶车和三轮摩托车,并利用这些便捷的交通工具将伞兵们运送到指定的集结地域。
  “前面的情况怎么样?”在一辆251型半履带式装甲车前,斯考布停住了脚步,他看来并不打算跟着其他伞兵一起登车,而是背上步枪,从口袋里掏出了香烟——正宗英国货,味道要比德军内部供应的香烟柔和一些。
  一身泥灰的驾驶员眼眶凹陷得有些厉害,他要了一根烟,“苏军最近的一次进攻在半个小时被打退了,但我们的损失也非常大!喏!从这里往北6公里就是我们现在的外围阵地,已经比昨天这个时候收缩了很多。长官,说句心里话……我觉得你们去那里也无济于事!”
  “无济于事?”斯考布皱起了眉头。
  驾驶员抽了口烟,透过破裂的反光镜,他能够看到全副武装的伞兵们正陆续登车,与那些已经坚守了三十多个小时的陆军官兵相比,他们精神抖擞、动作敏捷,最重要的是随时都能够投入战斗!
  “我知道你们伞兵战斗力很强,可是你们没有看到苏军进攻的场面,上百辆坦克蜂拥而来。我们击毁其中一辆,后面的坦克会撞开它继续前进,步兵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什么作用,你们的武器不也和步兵一样么?”
  斯考布抽着烟、想着事,“这么说……我们应该在这里呆着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26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