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151部分在线阅读
随行之人果然假装成什么也没有听见,继续保持刚才的姿势和状态。伴随着那孤零零的两声枪响,他们右手方向的冰原中渐渐有了动静,那些棱角分明的白色雪丘一个接着一个消失了,其间时不时有电筒光一闪而过,那些晃动的黑色身影就像是感觉到食物存在的蚂蚁,三三两两渐而汇聚成为一条长而零散的细线。自北往南的风带来了隐约的口令声与脚步声,这些家伙显然是循着枪声的方向而去。就这样过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各种有别于环境的声响渐渐消失了,这个寒冷的世界又回归了起初的平静。
经过长时间单调而沉稳的观察,带队而来的领头者终于做出了“收工”的举动,等到僚属们手脚麻利地把望远器材收拢起来,其中一名端着夜视器材的警戒者猫腰而至:“长官,有情况……东北位置出现了一队巡逻兵,苏联人,他们在往这边移动,并不是直奔我们而来,可又恰好切断了我们的后路,现在该怎么办?”
“有多少人?”领头者眯起眼睛往那个方向看了看。
警戒者回答说:“十人左右,差不多一个战斗班……”
按照以往的经验,一支七人的夜战小分队利用随身携带的消音枪械干掉对手缺乏防备的十人巡逻队是没有太大难度的。只是眼下显然不是好勇逞强的时候,领头者迅速判断了时间和形势,下令说:“走,下山,翻过对面的山丘。”
说罢,这名体格健壮的军人带头朝前方也就是大海的方向行进,经过了这么一阵休息,他们的动作愈发灵巧敏捷,且极少发出冰原中那些家伙移动时的明显声响。
※※※
倒映着白色月光的海面上,一艘艘体型各异的舰艇随着起伏的波涛而上下浮动,它们的甲板上能够看到敬业的哨兵。纵使整夜没有异动出现,这些人也背着步枪注视着自己的警戒区域。只是,人力发挥到极致也无法取代科技的作用,对于海面下那如鳟鱼般悄然游动的人造器械,即便已经逼近到了五十米之内的极度危险距离,他们也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察觉。此刻若属于对方的自由攻击时间,一枚特制鱼雷的威力足以让这里任何一艘舰船遭到致命的损伤。
“大概只有两艘保持着发动机运转,一头一尾……最低限度的消极防御,完全缺乏战术机动能力。”
坐在狭小艇舱前部的艇员一身英国海军装束,却操着一口带有奥地利南部口音的德语。为免出现极端意外的情况,例如无法修复的机械故障以及无法抗拒的衰运,人们已经极尽所能地抹去了这艘潜艇上与德意志第三帝国有关的东西,德文符号、机械标识,就连仪器表盘指示也改用标准的阿拉伯数字。在这片寒冷的冰海,如此吨位和体积的小型潜艇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德国海军在战争前大量制造并装备使用的近海潜艇“XXIII级”,它与XXI级远洋攻击潜艇一样,采用了当时德国最好的建造技术,在设计方面也是非常优秀的,以至于在战争末期那形势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仍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基于它独特的设计和技术设备,盟国方面很容易利用缴获的未完工潜艇识别出它们的级别型号,而按照战争结束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后来波茨坦协议的分配,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各自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这种潜艇,财大气粗的美国人自然只是将它们拿去研究一番,战争损耗较大的英国和法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状况良好者列入现役,至于苏联海军,通常是饥不择食地纳为己用。
屁股下就是用于自毁的500磅烈性炸药,坐在潜望镜前的军官却心无旁骛地一边观察一边分析说:“很难想象,我们的对手居然如此轻率,这是完全忽视我们的存在还是有意为之?眼前的状况看起来只需要动用第3和第4潜艇编队就能够完全解决问题。”
坐在靠艇尾的水兵浓眉大眼,他大义凌然地说:“也许是俄国佬粗心大意,也许是他们有意为之,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只有斗争下去这一条路可走。来吧!伙计们,让我们在轰轰烈烈的战斗中走向命运的辉煌!”
如此言语不乏豪迈气概,只是用错了时间和地方,正操纵潜望镜观察海面的“英国军官”挑起嘴角:“这家伙又被催眠了,不得不说,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催眠大师,但他最大的缺憾就是无法催眠我们的敌人,仅此而已。”
话语落音,艇舱里响起一阵轻微而且轻松的笑声,人人皆知这“催眠大师”就是前帝国宣传部长、如今所谓的复兴委员会主席戈培尔。虽然更换了岗位,但在避难所基地面临空前的考验时,他仍在元首发出战斗号令后通过广播慷慨陈词,以他一贯的方式鼓动官兵们勇往直前。在战争时期有许多懵懂天真的青年就是受到这种鼓动的影响而投身战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恶化,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吹牛皮不能带来胜利,他们尽管没有抛弃自己的信仰,却渐渐对广播里的口号有了理性的免疫力。
虽然受到了操弄,浓眉大眼的“英军士官”并没有气馁或恼怒,等到操纵潜望镜的军官吩咐“右转舵”时,他非常配合地调整了堪称小巧的舵盘。在电动机完全停止工作的情况下,潜艇转向的效率十分低下,而且利用惯性和海流移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但艇上的军官此时显得十分有耐心,他心平气和地说:“好了,我们快到俄国舰队尾部了,看看这里有什么……扫雷艇、鱼雷舰,拖网渔船?似乎没有一艘够得上档次的,连大型驱逐舰都没有么?噢这可怜的俄国人,原来他们的海军比我们还要穷困!”
一名水兵很认真地纠正说:“俄国海军的主力在波罗的海和太平洋,还有黑海!北方舰队是他们最弱的力量。”
“我知道,我当然知道!”军官不以为然地嘀咕着,“好了,最后一艘,武装的拖网渔船,再往北应该只是一些货船了。伙计,启动电机,慢速前进。”
机械的嗡鸣声很快响起,它听起来就像是美国大兵的电动剃须刀,音量不大却让人烦躁。任由这种声音响了几分钟,军官又道:“关闭电机!我们已经抵达货船停泊区了,一、二、三、四……大概有二十艘各式各样的货船……嚯!中间藏着两艘大型驱逐舰,再等等……我看到有的货轮甲板上装有不同寻常的东西,是俄国人的火箭炮车……这些家伙真是狡猾!”
这时候,坐在艇舱前部的艇员说:“我们不会让它们有发挥威力的机会,对吧长官!”
军官咧开嘴用舌头舔着下唇:“对,当然,定当如此!它们的吃水比普通的货船更深,只要巧妙地设定鱼雷深度,就能够穿过货船的底部而直接干掉它们,这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让我看看它的级别和吨位……1100或者1200吨,60米长,吃水应该在4米左右,而这些货船……3米或者3.5米?看来这的确是个技术活!”
“我有个荒诞的想法。”坐在靠近艇尾处的水兵打岔道,“也许我们可以提前潜到它们的船底安置定时炸弹,就像是当年意大利人击沉奥匈帝国的战列舰以及英国人袭击我们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那样!”
军官想了想:“这倒也是个办法,瞧,我们现在返航,下午就能够装着定时水雷重新出发,足够赶在今晚给这些俄国佬一个巨大的惊喜。”
艇内众人皆笑。
※※※
当天色渐亮之时,在“避难所”基地外部陡峭险峻的山岩中出现了一条从远处并不容易发现的缝隙,在这条缝隙后部,一群身穿帝国近卫军制服、佩戴各种勋章的将领们正轮番使用安置于此的高倍望远镜。正是站得高、看得远,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时候,人们从这里能够观察到几乎整个峡湾以及十多公里外的冰原,借助精密的望远器械还能够依稀辨认出陆地和大海的边际,但想要直接辨别出停泊于近岸处的舰艇就已经超出了这些常规光学器械的极限。不过,出现在冰原上的那些深色身影就足以让这些好斗的职业军人跃跃欲试,他们热烈地讨论着,仿佛登陆者就是一群不知死活的山猪,竟贸然闯入猎人村落……
“诸位!诸位!”
基地司令长官隆美尔元帅这一嗓子就让所有人迅即安静下来,寒冷的北风透过观察窗吹进这临时布置成作战会议室的岗哨内。在一张临时拼凑起来的大桌子上,隆美尔就着地图布置道:“行动从今天晚上8点开始,而7点55分,我们的‘凯撒’雷达将开机工作,以最后确定海面和空中状况;7点58分,‘安东’干扰系统全面启动,3个小时内苏军将无法通过无线电与后方取得联络,也就是说,我们要尽量在这3个小时内结束主要战斗,清扫工作则可以维持到明天早上5点,届时参战部队必须撤回基地,否则必须自行寻找隐蔽地点直到明天的天黑。元首确定的目标是保证没有一艘苏联舰船、一个苏联士兵逃离我们的禁区,让这个夜晚变成苏联人记忆深刻的恐怖之夜……一千多名苏俄官兵、六十二艘舰船集体消失,诸位,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斗,这将使军事历史上的奇迹!”
出于对隆美尔的尊敬,亦是对这种大胆作战设想的认可,将领们无所顾忌地鼓掌欢呼。此时此刻,走在最前面的苏军侦察分队已经抵达了距此不超过十公里的峡湾东岸,风也许会将这些声音带去给他们,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在这样一座貌似荒芜的山峦里会藏着如此多对他们来说邪恶而诡异的存在。
“诸位,这场空前重要的战斗可以看做是帝国复兴的决定之战,我们必须忠实履行作战计划的每一个细节。今晚的先遣部队将是林恩·加尔戈将军率领的夜战部队,他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亦是这个出色计划的主要策划者,元首赋予了他这次战斗的战场决策权,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他的夜战部队也将再一次成为苏联军队的梦魇……”说到这里,隆美尔瞟了林恩一眼,这确实是林恩单独向元首请求来的指挥权——事实上,他自己一开始已经做好了被婉言拒绝的心理准备,但出乎意料的是,元首这次一口就答应下来,而且是将劳伦茨·巴赫的整支夜战部队都交给林恩指挥。隆美尔当面对此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但林恩总觉得他不太乐意自己担当此职。
不加间隔的,隆美尔用指挥棒对着地图具体布置道:“近卫军第一团是今晚战斗的主要力量,分成左右两翼。左翼以步兵为主,主要沿着峡湾包抄南翼,山地兵连将全力配合你们作战,主要部队沿着峡湾徒步行进,二十支以战斗班为单位的特遣分队搭乘潜艇先行进入这些预定的火力支撑点。右翼以装战连和直属坦克营为主,绕过东西走向的‘凯旋冰山’,隔断敌人向北逃脱的退路,快速穿插直抵海岸,就如同我们在法国战役时所做的那样。近卫军第二团作为战略预备队部署待命,并抽调四个装步连协同夜战部队在正面实施坚决而果断的突击作战。基地的要塞炮兵营负责提供精确的火力支援,空兵的伞兵营和滑翔机突击队也将悉数参战。此外,海上的战斗诸位无须担心,海兵将出动全部状况良好的潜艇以及鱼雷艇参战,我们对敌人的战斗舰艇拥有四比一的绝对优势,顺利的话,海上战斗将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内结束。”
桌上的作战地图上已经用各种线条清楚地标明了关键的战斗部署,在过去的11个月时间里,帝国近卫军的官兵们基本上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战斗演练,日常训练更是未曾间断过。以往这样的作战地图仅仅意味着虚拟空想的战斗场景,直到这一刻,那就已经疏远的战斗气氛才真正回归。众将领和军官们大都带着复杂而感慨的神情,眼中闪烁着对战斗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所有的承诺、预言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规划、谋划终于以一种并非完全主动的方式登场了……
第171章
倒计时
天黑前一小时,在“避难所”基地三号出口处,林恩一身御寒戎装矗立于冰冷的山岩旁。他目不斜视地望着己方潜艇一艘接着一艘驶出洞库通道,这条天然的峡湾早已进行了详尽的勘测,经常进行近距离适航训练的艇长们几乎闭着眼睛都能把潜艇开出去。只见它们进入峡湾后迅速下潜,基本上只保留一小截潜望镜头在水面上,远远看去仿佛成群结队的水蛇正朝向外海游去。水面不见它们漆黑的躯体,徒留异样神秘的涟漪在一圈一圈的悄然扩散……
“长官!”
“长官!”
循声而至的两位军官皆穿着为夜战环境专门准备的装束。走在前面的是原“吸血鬼”夜战突击队第一分队指挥官、现任帝国近卫军夜间战斗营正职指挥官洛文·布伦斯上校,走在后面的是原第三分队指挥官、之前参加了突袭洛斯阿莫斯行动、现任夜间战斗营副职指挥官卡伦尼·布拉兹中校。这两人对林恩来说皆是旧识,亦同是劳伦茨·巴赫的老下属。昔日自己还是“吸血鬼”突击队的新兵蛋子,两人已是作战部队的中流砥柱,各自在东西战线异常艰险的环境中创下了显赫战绩。此时虽然在名义上担任他们的临时上级,林恩依然称呼他们为“长官”并使用敬语的“您”,言谈之中亦从未有过以上压下的姿态。越是如此,两位特战指挥官和林恩的关系越是融洽,连带着如今夜间战斗营的官兵们对林恩也充满了好感。
林恩转过身从容开口道:“大家都做好准备了?”
布伦斯上校的个头也就一米七左右,体形宽厚、四肢粗壮,很符合中世纪之前日耳曼野蛮人战士的形象,但他平时并不喜欢蓄留胡须,总是将自己的脸部打理得干干净净,就连头发也一丝不苟,四十岁的年龄看起来也就三十出头的样子。他摩拳擦掌道:“都等了快一年时间,大伙儿都迫不及待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无所谓生死,只求至高无上的荣誉。”
林恩爽朗一笑,然后提醒说:“有这样的精神固然是好,但攀登荣誉的脚步才刚刚重新迈出,未来的道路还长着啊……我们可得尽量保住有用之身,今后还要回到欧洲大陆去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那是当然的。”布伦斯笑着回应说。
至于布拉兹,林恩的老朋友,从北美返回基地后获得军阶晋升一级、佩剑十字勋章一枚的奖励,虽没有林恩得到的奖赏那般“变态”,也算扎扎实实地迈进了一步,更何况他骨子里并不是一个贪图权力之人。如今距离那场旷世的洛斯阿莫斯突袭战正好过去了半年时间,临近再度登场,布拉兹的情绪亦不乏亢奋的成分,但话语间仍旧保持着他固有的沉稳:“别担心,长官,夜战营皆是经验丰富的老战士,这样的战斗该怎么打,军官到士兵都能做到心里有数。我们现在的精神和装备状况都要比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好很多,又具备作战的突然性,一举歼灭那些苏军部队应该会非常顺利的。”
林恩嘿嘿一笑,接过布拉兹递来的香烟。受到苏军飞机和舰艇在挪威北部展开严密搜索的影响,基地最近一段时间暂停从外部接受补给,但这并没有对数万军民的日常供给产生根本的影响。凭借殷实的资金储备,在战争结束后的这将近一年时间里,林恩、安德里等人的欧洲之行并未独一无二的大手笔,北美情报网的重建和扩张、南美基地的巩固和建设,每一项都投入了千万英镑以上的巨额资金。特别是在南美的智利、阿根廷以及巴西的德裔移民聚居区,帝国的组织者利用美国战后富余的设备建立了一大批工厂,并将德裔的工人组织起来进行秘密的准军事化训练,他们轻而易举地以隐蔽的航运保障了基地的物资供给,甚至还陆续运来了数百名狂热的、坚定的支持者,使得帝国近卫军获得了初步的人员扩充。
各自点上香烟,三人不约而同望向西北方的冰原。临近天黑,苏军先遣部队果然安营扎寨了,这倒不是消极的表现。他们建立临时营地,利用电话线和无线电同登陆指挥部和舰队保持密切的联系,然后派出规模更小的巡逻队在附近设立警戒哨,形成了一种稳步推进的态势。按照他们现在的推进速度,顶多次日就能够站在林恩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而即便基地的外部伪装再好,也不可能避过近在咫尺的侦察和搜索。在这两天时间里,从外部着手的各项计划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苏军入侵挪威领海并实施登陆的消息广泛传播开来,“欧罗巴”号邮轮及英国轻巡洋舰遭到潜艇袭击的事件亦同步受到添油加醋的宣扬,北欧乃至欧陆已经因此产生了大规模的惶恐,人们担心事实像一些媒体报道的那样——强悍的苏联红军在初春到来之时全面向西侵袭,他们将沿用第三帝国的战略步骤,首先占领挪威以获得通向北海和大西洋的踏板,以潜艇和飞机隔绝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联系,然后以钢铁洪流席卷西德、低地国家和法国一直进抵比斯开湾,甚至在美国完成军事动员之前发起跨海峡登陆作战,从而将红旗插遍欧洲。尽管在1946年时,苏联还远没有从世界大战的损失中恢复过来,可在西方国家二十多年来对苏联不遗余力的诋毁、丑化,加上一些媒体在最近大半年时间里的刻意误导,使得人们很容易对这种以臆想居多的揣测信以为真。不过事态的演变速度也正如同林恩所担心的那样,不足以让苏联迅速从挪威北部退兵,甚至有迹象表明苏联军方正在北方港口集结后续登陆部队和大量的补给品。
抬头看了看光线正在逐渐黯淡的天幕,林恩的心情终于有了登台演出前的一丝紧张,他看着两位皆从低级军官的职位上一步步晋升至校官的同僚,叮嘱并确认道:“战斗一旦打响,务必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像刺刀那样彻底割裂敌人的经络和血管,让他们变成一具毫无行动和抵抗能力的废躯!”
烟抽完了,临出发也没多少时间了,两位军官戴上为寒带作战专门配发的皮绒手套——若是1941年的寒冬国防军官兵能够普遍获得这样的配置,没准帝国的战旗早已插上莫斯科的城头,然后回师西进迫使英国退出战争,可惜这一切只能留于想象当中了,侥幸熬过战争及盟国审判的帝国精英们,诸如曼斯坦因、古德里安、凯塞林,此时莫不受困于盟军的监狱中。相比之下,林恩他们至少还能够为了改变命运而进行抗争。
“长官,祝旗开得胜!”布伦斯上校敬礼并与林恩握手。
惊心动魄的美国之行中,布拉兹见识了林恩的作战方式,作为一名战士或者基层军官,刚猛的作风值得认可,但作为一名指挥官,若是总像隆美尔那样冲在一线指挥和协调部队,虽然会得到麾下士兵们的敬仰,同时也会让副手和参谋官们感到无比头疼。
“多多保重!”布拉兹握手时一脸严肃的对林恩说。
“好!”林恩极其简要地给出了回答,等两位军官沿着通道走向已经在后面集结待命的参战部队时,他再回头去看峡湾,最后一批潜艇都已经离开了,海面的波纹看起来是自然的、没有受到人为干扰的。这时候,天空中又一次传来了轻微的轰鸣声,按照惯例,部署在边境线那一侧的苏军飞机总会在天明后和天黑前飞来巡视一番,估计还会顺带确定己方地面部队和海上舰艇的准确位置然后回馈给位于后方的指挥部。这两天来,种种蛛丝马迹可能已经让他们愈发觉得这片貌似荒芜的挪威领地暗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些有的是隆美尔有意安排的,有些属军事行动难以完全控制的意外,但只要没有己方人员落在苏军手里,一切都将在今晚全盘清算。
临近指定时点,位于基地上层洞库的通讯总站里,技术军官们俨然成为最忙碌的一群。作为“雅利安方舟计划”中确定保留的核心技术之一,雷达无线电的相关技术获得了大量的人员和物力投入。根据战争中的种种教训,帝国的无线电专家们在几种没来得及投入实战的电气设备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辅以战后情报部门多途径获得的相关技术资料和设备元件,成功研制了大范围探测预警雷达和精确火控雷达,并在机载雷达结合无线电指导的研究方面获得突破,因而成为帝国科研体系内实质性成就最为显著的领域。
安置着大幅落地玻璃的控制室内,穿着类似医护人员白大褂的技术专家和军官们各司其职,来回走动的很少,唯独一名年纪看来三十岁不到、白净儒雅并且戴着一副金边小框眼镜的军官在密切关注着人员设备情况,他的肩章虽然被白色的外套遮挡,但红底领章和纤细的叶片纹饰让内部人员能够一眼辨认出他的技术将领身份。
放在控制室正面的座钟上,时针已经非常接近数字7,分针则刚刚过了50。
“电力供应稳定,备用电机启动,转换口联结。”一名坐在各种仪表和红绿灯钮前的军官大声报告到。
另外一名戴着眼镜的军官坐在两个圆形显示器前方,在他身前一米位置并排坐着三名军官,每个人正对着一台大小相仿、外部构造和刻度标识有所区别的仪器前方。这名眼镜军官转过头对年轻的技术将领报告:“全部元件电压正常,设定正东方向为零度角,开机后天线阵列将从零度角开始进行顺时针转动,转动速度为每秒钟六度,一分钟完整三百六十度转向,连续工作一千零八十度,工作频率定为120MHz,3分钟后准时关机。”
一切都在按照计划的步骤进行,早先无数遍的演练让年轻的将军显得胸有成竹,他一言不发地继续踱步,时不时抬手看表。在斜对面的控制室内,负责操控无线电干扰设备的团队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相同的准备工作。和二战前后新兴的雷达技术所不同,无线电设备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初期的无线电干扰很简单,就是找到敌人使用的通讯频率插入各种混乱的讯号,使得对方无从分辨哪些是正常电码内容、哪些是干扰者刻意加入的,这种传统的方式一直被使用到了1945年战争结束,就连无线电技术方面相对比较薄弱的苏联军队也在东线有过成功的运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专用的无线电侦察接收机、侧向仪以及干扰机被研发制造出来,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器能够将附近区域的特定频率占满,使得普通无线电台在持续的时间和波段内完全无法使用,从而造成了彻底的通讯阻塞。
在让人们感到紧张和轻微亢奋的特殊气氛中,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着,顶部观察哨的视线中,初夏的夕阳早已沉入海面,美妙的霞光预示着一个晴朗夜晚的到来。确定苏军例行侦察的飞机已经离开,雷达控制室的技术军官拉下手闸,在两台电机马达的联合驱动下,置于通讯站顶部的半球形伪装网罩平缓打开,从而将外观奇特、体形硕大的雷达天线矩阵毫无阻隔地出现在山岩上。这个类似天文台运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却凝聚了这些登上帝国方舟的技术精英们胜过常人的审慎与聪慧。
寒冷而清新的空气顺着雷达基座位置的孔口灌入内部洞库,戴着金边眼镜的年轻将军看表然后将目光投向靠近大门的电话,它并没有响起,这也意味着中止的命令并未下达。见时机已到,他以沉稳的腔调下令道:“启动‘凯撒’!”
雷达的启动不像是汽车、坦克或者飞机那样充满了机械的轰鸣声,除了少部分仪器工作时发出提示性的滴滴声,整个控制室基本没有杂音。年轻将军的目光立即投向那位同样戴着眼镜的中年技术军官,他面前的两个圆形显示屏上已然出现了绿幽幽的线纹。
根据显示屏上的线纹和仪器的辅助读数,这名军官很快做出了判断:“那架苏军侦察机位于北偏东11度、距离140公里位置,飞行高度在1000米左右,没有威胁;那些苏军舰艇位于西偏北12度至19度、距离30公里至35公里区域,队形较为紧凑。”
年轻将军没有立即凑上前去进行细致的观察,也没有指手画脚地调配工作人员做这做那,他原地停留了一会儿,等到手下的军官在雷达第二圈探测确认了飞机正在远离、舰艇基本不动之后,才正步走到门口,低着头思索片刻。第三圈,技术军官们再次确认道:“苏军飞机正以大约300公里的时速向摩尔曼斯克方向飞去,飞行高度约为1000米;苏军舰艇没有明显移动;360公里的探测空域内未发现其他金属飞行器;80公里的探测海面上未发现其他舰船。”
戴着金边眼镜的年轻将军终于拿起电话:“司令部,我是雷达站的拉尔夫·亨宁斯,苏军侦察机正在返航且位于140公里之外,探测区域内未出现异常,速描图纸马上送去……好!”
挂下电话,将军声音不大却非常坚决的下令:“关闭雷达!”
这边控制室的人员忙着关闭雷达设备,那边控制室里的技术军官们则恰好相反。利用之前一段时间,他们已经侦测并掌握了苏军使用的通讯频率,三台大功率的干扰器全面启动,无形的电波转眼间就屏蔽了方圆上百公里内常用波段。与此同时,四台无线电侦测仪也在不间断的工作状态,还有一台大功率干扰器虚位以待,以应对苏军通过超短波频道与后方进行通讯的状况。站在单纯的技术角度,只需30秒即可对新出现的通讯频率进行实时干扰。
随着攻击时点的无限临近,苏军舰船停泊海域附近已经集结起了数量惊人的水下攻击群。若只看平静的海面,人们很难想象这片水域竟有六十余艘潜艇存在,而且最终参战的潜艇数量还不止于此。要知道二次大战爆发时,整个德国海军的现役潜艇共同才57艘,且大部分是并不适合远洋作战的中近程潜艇。现在形势恰好颠倒过来,新锐的XXIII级小型攻击潜艇虽是理想的近海刺客,但“雅利安方舟计划”中保留下来的潜艇百分之七十都是排水量加装了装备通气管和各种先进设备的远洋作战潜艇,能够胜任在北海、波罗的海以及北大西洋的猎杀作战。此次近海作战,这些常规潜艇的静音性能虽然不及新锐的XXI和XXIII级,但它们一次可携带较多的攻击鱼雷,且在富有经验的艇长指挥下,以它们擅长的方式隐蔽靠近声纳技术稀松寻常的苏联舰艇着实不难。
第172章
霹雳雷击
皎洁的月光下,隶属于苏联海军第4近卫海军步兵旅的列兵伊凡诺夫头戴海军圆帽,身背配备长弹匣的PPS-43冲锋枪,炯炯有神地站在武装渔船“胜利M7”号的后甲板上。尽管已经进入4月份,北方的天气依旧寒冷,白昼温度也在零度边缘徘徊,一到夜间更是迅速下降到零下十来度。为了御寒,伊凡诺夫身上的军大衣配了翻皮的毛领,手上亦戴着厚厚的手套,这样的搭配比起最艰难的那段时期已经改善很多了。可长时间忍受着海风的吹拂,他的眉毛上已然凝结了一层淡淡的冰霜。
少小离家参军,如今伊凡诺夫才刚满20周岁。他没赶上战争前期那一系列惨痛而悲壮的战役,却已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战士了。在蒙海峡群岛登陆战、东普鲁士战役以及远赴东方进行对日作战的行动中,他以海军陆战部队的一员奋战一线,在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险环境中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和灵敏的反应能力,而钢铁般坚强的战斗意志更让他和他的同伴们拥有打败一切敌人的充足信心。现如今,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东西方阵营对峙的局面正悄然形成,在短短大半年的时间里,浴火重生的联盟共和国经历着一场又一场挑战,从因为原子弹事件受到西方世界的强烈质疑和抨击,到占领区边界对峙再是毫无征兆地失去精神领袖,这一切非但没有打垮苏联军民,反而让他们对西方国家的憎恨与日俱增。像伊凡诺夫这样思想单纯的战士,莫不期盼着一场短时间内就可以结束的战争,以便一劳永逸地消除万恶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只要能够达成这一愿望,流血牺牲也是在所不惜的。所以在接到随船出航的命令后,装备精锐的海军步兵们群情振奋。尽管他们很快得知自己的目的地不是英国或者法国、比利时、荷兰等西欧国家,但表面上保持中立、实际上明显倾向于英美阵营的挪威政府也不是友好的邻邦。它地广人稀,地理位置特殊,是进攻英国和西欧的天然踏板。眼下通过卫国战争历练而成熟起来的苏联军队正处于规模和意志的鼎盛时期,他们的现役总兵力超过了西方世界的总和,他们超过对方一倍以上的坦克能够轻而易举地冲到西欧平原……
除了船舱中隐隐传来的哄笑,此时耳边只有自然的风浪声。视线中停泊着数十艘舰船,大到几千吨排水量的货轮和客轮、千吨左右的驱逐舰,小到数百吨的炮舰、潜艇以及百来吨的驳船、渔船、扫雷艇,共同组成了一支功能基本完备的远征舰队。至于这里的武装渔船,也就是在船体状况比较理想的渔船上加装机枪、小口径火炮以弥补军用舰艇的不足。战争时期,就连海军实力雄厚的英国人也改装了不少这样的民船用于近海巡逻、护航和反潜等辅助性质的军事行动,何况海上力量处于强国之末的苏联。
这支从阿尔汉格尔斯克集结出发的苏军舰队虽然没办法跟盟军在北非和诺曼底登陆的庞大舰队相提并论,但在海面上航行时仍显浩荡威武。航行途中,苏军官兵们才从指挥官那里获知了此行的真正目的——在挪威北部的雪原冰川中找寻德国残余武装的秘密营地。敌人未必强大,却一定是凶残狂暴的,因此,下达给苏军士兵们的命令中明确了武力原则,即不论遇上什么样装束的人,但凡武力抗拒的,一律予以击毙。
遵照这样的命令执行,完全有可能印发苏联和挪威之间的直接冲突,进而给西方世界发动外交围攻乃至全面开战的口舌,但苏军士兵们的顾虑并没有达到政治家的深远程度。接到新的指令后,他们一个个踌躇满志、信心充分。第三帝国已经随着柏林的沦陷和希特勒的自杀崩塌了,时隔近一年时间,那些逃亡流窜的纳粹余孽能凑齐怎样的规模和战斗力?
就这样,隶属于第4近卫军海军步兵旅的一千多名官兵昂首挺胸地登上了挪威的海岸,他们带着骡马、机枪和大炮,一个连规模的T-34/85坦克也运上了岸。考虑到此次行动中途可能遇到各种变故,尤其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所有的运输船只都留在了登陆处,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将全部登陆人员接上来并离开挪威领海。
“列兵,有情况吗?”
从船舱里走上甲板的军官带着一股酒味,白天钓到的鳟鱼亦已变成了餐盘里喷香的美食。抛开寒冷的天气和海浪的颠簸不说,在挪威北部暂留的日子比想象中的平静,尤其不必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和苛刻的纪律管制,伙食的标准也有了显著提升,像这样的夜晚在船上喝些伏特加,完全不必担心那些风纪军官会坐着小艇前来巡查。两天来,登岸部队并没有发现人们集群活动的踪迹,仅有的插曲是有几个倒霉蛋因为掉进冰原上的雪坑而受伤,还有前夜的零星枪声。据说是一个使用猎枪的挪威猎人,大概是对苏联军队踏足他们的领土心怀不满,这家伙以鸣枪警告的方式进行了抗议,然后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往北逃窜。一小队苏军士兵奉命追击,只是看样子山岩遍布的复杂地形会让他们十分头疼。
伊凡诺夫转身敬礼:“一切正常,少尉同志。”
军官戴着镶有毛边的军帽,从口袋里掏出香烟,靠着栏杆划燃火柴——伊凡诺夫轻轻皱起眉头,这虽然有违灯火管制命令,但在岸边驻扎的登陆部队都以明火烹煮食物和取暖,相隔两三公里的舰队中有些火光似乎也无关紧要。他终究没有开口,而是很快望向不远处静静停泊在货船旁边的潜艇。这是一艘狗鱼级潜艇,它体形显得短而窄,背负着一个过于庞大的指挥舱,甲板上仅有机枪而无火炮,最具威力的武器是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比起德军潜艇以及英美现役潜艇已是相当落后。战争结束时,尽管苏联从德国接受了数十艘完工或接近完工的潜艇,但掌握它们的性能进而形成成熟战斗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在领海面积广阔、海岸线漫长的情况下,每一艘尚堪使用的舰艇都在各舰队服役。当然了,迅速恢复的工业使得苏联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建造更为先进的作战舰艇,可以想象,装备缺乏的窘迫局面在未来数年内就会获得逐步的改善。
在那艘狗鱼级也就是苏联海军III型潜艇上,可以看到几名艇员正在甲板上抽烟聊天。白天的时候,它和随舰队抵达挪威的其他潜艇都在周边海域活动,像伊凡诺夫这样的普通士兵自然不会知晓它们的具体作战任务。有远程侦察机的巡弋加上这些潜艇的掩护,己方舰队的安全应该是有基本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