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校对)第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250

  回到柏林之后,张海诺继续为他的“海外项目部”挑人,毫无疑问,那些在一战期间在潜艇部队和海军航空兵部队服役过的官兵是参与这个项目的最佳人选。鉴于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潜艇部队的规模庞大、战绩出众,如今仍留在德国海军任职的潜艇精英不少。拿着海军档案部提供的名单,张海诺亲自走访了一些一战时期的潜艇军官,他们目前大都在德国海军鱼雷艇部队或者轻巡洋舰部队服役,也有供职于后勤文职部门的。经过交流,张海诺发现那些年轻且在各自部队担任中低级职务的,重新加入潜艇部队的积极性很高,而那些已经步入中年并在各自部队担任体面职务例如鱼雷艇支队指挥官、驱逐舰或巡洋舰长什么的,愿意干回老本行的比较少。
  一战时期的德国海军航空部队不论规模装备还是实力都远逊于陆军航空部队,且飞艇人员占了多数,原本就不多的飞行员战斗大都在战后离开部队,有的幸运的在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谋得民航飞行员或者试飞员职务,有的则像弗雷德那样回乡自谋出路,要将他们召集起来比较难。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张海诺觉得与其花费力气将这些旧飞行员召集起来,不如挑选一些有志于飞行的海军人员加以训练。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雷德尔的全力支持,秘密的内部的征选随即在一些鱼雷艇支队和后勤部队展开,到了9月的时候,张海诺已经募集到了70名愿意参加飞行训练并且身体合格的海军人员。在经过甄选之后,张海诺从中挑选了35人作为第一批“海外项目部人员”与那些年轻的潜艇官兵一同送往巴西。
第18章
礼物
  在如何安排莱茵哈特·海德里希的问题上,张海诺最初的设想是让他去巴西或者美国负责情报工作,但在与他进行过几次长谈之后,张海诺最终将他推荐到了海军参谋部下属谍报组英国情报科。
  1928年12月19日,海德里希登上了前往英国的轮船,他的新护照上写着哈斯克·鲁杰里,来自拉脱维亚的马术表演师。
  虽然英国并不遥远,但张海诺总算给这个潜在的危险份子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职位,他觉得只要不让这人接触到纳粹思想以及阿道夫·希特勒、海因里希·希莱姆之流,他成为“恶魔”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至少不会成为纳粹内部的掌权者之一。
  忙里偷闲的时候,张海诺的最佳去处依然是雷德尔在提尔皮茨沿河大家的公寓。雷德尔夫人显然很喜欢听他讲的那些天方夜谭式的故事,而她精湛的厨艺也是张海诺所倾慕的;雷德尔依然很忙,但两人仍经常探讨和海军建设有关的话题,张海诺“超前数十年的认知”也的确给了雷德尔不少启发——舰用雷达、两栖登陆舰、反潜直升机以及航母编队作战,在这个时代听起来有点像幻想小说家的预言,但它们的技术在当时来说并非不可实现的。
  不过,任何一个像雷德尔这样务实的海军将领都不会将海军复兴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些新奇的事务上,张海诺逐渐了解到雷德尔的想法依然和当年的威廉二世颇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建立一支足以和英国海军抗衡的舰队,一战将其击败,最终为德国创造一个崭新的海权时代。
  这时候,张海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历史上的“Z计划”,这个由雷德尔制定、希特勒拍板的计划可谓是雄心勃勃:作为一名传统的海军将领,雷德尔在一战前后的经历让他深受舰队决战思想的影响,而第三帝国的元首大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权份子,在这个童年一直梦想成为艺术家的奥地利人的画作中,时常可以看见大型军舰的影子——希特勒十分喜欢大型军舰,或者说是迷恋或痴迷。德国要建造能象征日尔曼人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巨型战舰,一直是他的梦想。
  如果留给雷德尔足够的时间来完成Z计划,德意志第二帝国未竟的梦想也许还有实现的机会,但是从德国战略资源和经济模式的角度出发,它根本无法在和平时期承担这样一个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除非从周边国家获取大量的资源,而这又促使战争的爆发,德国海军在这种模式下的建设便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
  这个问题,同样是张海诺长久以来所考虑的:走潜艇和袭击舰路线必须在开战之初就将英国赖以生存的海上航线掐断,让这个庞大帝国在还未充分动员之前就窒息而亡,一旦英国海军像历史上那样投入大批反潜力量并利用优势的主力舰队扼杀德国的水面袭击战,二战德国海军的困境将再次重演;走航母路线,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优势在于海上制空权,劣势则源于航母的昂贵造价以及所需的护航兵力,如果战争依然在1939年爆发,德国海军根本不可能在集中建造航母的同时拥有足够数量的驱逐舰和巡洋舰,北海恶劣的海况也是一个不利因素;走战列舰路线的话,那么又绕回到了二战时期的老路。
  除了这几方面的顾虑之外,张海诺还需要正视一点,那就是他目前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海军上尉,德国海军建设的路线根本由不得他来选,他所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和雷德尔的私密关系影响他在海军策略上的决策。
  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有利因素”,那就是和阿道夫·希特勒很熟。
  11月初,张海诺这个特别项目组负责人得到了海军总参谋部配发的一辆二手梅赛德斯,虽然远没有雷德尔那辆拉风,但张海诺还是兴冲冲的开上它在柏林城内转了好几圈,然后从柏林出发开车直奔慕尼黑。这一次,他在国社党部大门口没有再受到阻拦,并且很快见到了几天前刚刚度假回来的希特勒。
  当身穿海军尉官制服的张海诺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希特勒依然是笑脸相迎——尽管他不久之前还向赫斯和“汉斯·洛梅斯特”抱怨说这个家伙在作出这么重要的决定之前也不跟自己商量商量,但在“汉斯·洛梅斯特”的劝说下,他脸上的不快才一扫而尽,并且决定通过张海诺这条线想办法搭上海军部高层。
  海军在国内的势力远不及陆军,但若能获得海军高层的支持,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在海军的影响力,还能通过海军将领们结交那些长期为海军提供装备、建造舰艇的大企业家,他们可个个都是有钱的主,随手一笔捐款就比国社党辛辛苦苦搞一场群众集会的募捐更多!
  “海诺,祝贺你如愿回到德国海军部队任职!小小礼物,希望你能喜欢!”希特勒郑重其事的从自己的书柜上取下一个约有成年人手臂那么长、宽和高都和手肘差不多的方形木盒子,然后将这个外表经过刷漆处理的盒子放在书桌上,并示意张海诺打开。
  在打开盒子的那一刹那,张海诺是如此的惊讶,因为那里面竟摆着一艘偌大的木质军舰模型。它的做工非常精致,炮塔、舰桥、桅杆、烟囱、舷侧炮廓甚至是锚链无不栩栩如生,在它舰首和两座桅杆顶部,还各有一面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海军战旗!
  “是塞德利茨号!”张海诺欣喜的转过头看着希特勒,虽然离他最后一次见到这艘“不沉之舰”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但他却不会忘记这艘战舰的舰型和布置,模型下的“三鱼”舰徽更是让他对那段岁月感怀颇多。
  希特勒背着手,一脸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和善的微笑:“是的,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沉之舰’,光荣而伟大的‘塞德利茨’号!”
  “尊敬的元首,真是太感谢您了!”这是张海诺在希特勒面前所说的最衷心的话语,这么多年来,他虽然常常将塞德利茨挂在嘴边,却一直未能拥有一个像眼前这样精致的模型。当他再一次审视这个模型时,愈发觉得它的各个部位是那样的贴近实物,简直就像是按照比例将真正的塞德利茨号缩小了。
  希特勒素来不推脱别人的感谢,这一次也不例外,他指着模型说道:“这是我拜访一位朋友时在他书房里见到的,想起你曾在这艘军舰上英勇战斗过,便开价将它买下。我那位朋友起初还不情愿,但在听说过你的事迹之后便欣然转让了!”
  张海诺一边重新合上盒子,一边如希特勒所愿的那样说道:“这是我最近几年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尊敬的元首,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谢您了!”
  “海诺,你为党做了那么多贡献,这就算是我个人对你的一点谢意吧!”希特勒请张海诺坐下之后,自己也回到书桌后面那张宽厚的大椅子上,赫斯适时的为他们送上咖啡,并在希特勒的示意下在张海诺旁边的沙发上落座。
  “海诺,我听汉斯说过你上次来这里的事情,那时我回乡下度假去了,很抱歉让你空跑了一趟!”
  希特勒今天的语气是如此的友善,张海诺都有些不习惯了,他随即说道:“我上一次来原本就有些冒昧,还好洛梅斯特先生替我解了围,不然就要被元首的卫兵阻拦在大门外了!”
  “哈哈哈!这点我也听汉斯说过了!”小胡子并无恶意的笑道,“近两年加入我们党的新人很多,所以呢,你应该常来看看我们这些老朋友,一方面也好结识一下这里的新朋友!”
  张海诺首先接受了这种委婉的批评,然后解释道:“最近两年忙于一笔大生意,实在抽不开身来!如今生意忙完了,回国时恰好听闻在‘塞德利茨’号服役的旧友荣升高位,于是跑了一趟海军,回来时就穿上这身军服了!”
  “那么说我们的海诺最近运势可真是不错啊!”希特勒若有期待的说。
  “运气使然!”张海诺从随身携带的文件包里取出一个信封,“这里是3万美元的银行本票,是我最近两年奔波忙碌的最大成果,如今以我个人的名义贡献出来!”
  稍稍的迟疑之后,希特勒将信封推回给张海诺,“海诺,我们之前的约定是你替我们党在海外募集捐款,但这不一样,这是你自己的劳动所得!”
  在希特勒登上政坛之前,他的国社党没有什么时候是不缺钱的,情况直到他担任德国总理之后才有所好转。在1933年的大选中,以克虏伯和法尔本为首的25个工业家联合捐了300万马克,那相当于当时的120万美元,总算解了国社党的经费危机。
  张海诺看穿了希特勒的有意推诿,于是两人在这个信封的问题上又进行了一番谦让。
  “在海军服役可以领取固定津贴,何况我负责的新部门每年没有一笔小小的财政拨款!”张海诺以此为理由将信封塞到小胡子手里,并笑称:“可惜官方的拨款绝对不能私用,不然也一并捐出来多好!”
  希特勒却没有笑,他一脸认真的看着手里的信封,仿佛能看穿表面的牛皮纸读到里面那张银行本票上的文字似的,这一次,他没有再言谢。
  “海诺,你觉得海军高层会接受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吗?或者说,他们已经受到了我们的影响?”
  以历史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尽管雷德尔同情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想,但海军在他的领导下始终置身于政治之外,至于在希特勒完全掌权之后,整个德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后加入的海军新兵同样在此之列,那则是后话了。
  “尊敬的元首,这个问题我得在海军多呆一些日子才有资格回答您!”张海诺模棱两可的说道,“海军虽有不问政治的传统,但只要是正义的革命事业,我想任何有识之士都会支持的!”
  这样的回答至少暂时堵住了小胡子向海军渗透的算盘,不一会儿,他叫上赫斯、罗姆和埃德文,一行人驱车去了市中心的一间咖啡馆,一边喝咖啡一边叙旧。期间,张海诺有意无意的提到了赫尔曼·戈林的名字,对此小胡子等人皆感遗憾,并声言不会放弃缉拿凶手的努力。看得出来,小胡子的悲哀是发自内心的,毕竟在啤酒馆暴动之前,戈林简直是倾尽家产的协助他编练冲锋队,对他也是忠心耿耿,但不知道戈林在得知小胡子将他的死归咎于“卑劣的犹太人”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相比之下,罗姆就显得有些兔死狐悲了,在被陆军免去军职之后,他如今亲自紧抓冲锋队的训练和日常工作,俨然一副踌躇满志的姿态。
  因为几天之后希特勒要亲抵柏林在体育馆发表演说,一群人于是商量着直接开车到柏林去,当天晚上张海诺就在国社党部旁边的旅馆里下榻——希特勒如今在伊撒河彼岸的繁华街区有了一大套公寓,却没有丝毫请张海诺去他那过夜的意思,也许他将那里视作自己的私人领地,也许他不想自己的侄女吉莉和外人接触。
  据知情人透露,希特勒对吉莉是如此迷恋,以致“常常围着她的屁股转,眼中含着痴情,装出热恋的样子”。她常诱使他与她一起上街购物,他讨厌“吉莉又试帽子又试鞋,一捆一捆地挑选料子,还认认真真地与女售货员聊天,一聊就是半个多钟头,然后,觉得没她中意的,便空手步出店门。”希特勒明知每次购物必然会发生此种情况,但“每次都像一头温顺的羔羊跟着她。”
  与此同时,希特勒又是一位严格的舅父。他将这位生性活泼爱动的姑娘的社交活动局限于饭馆和啤酒馆内,偶尔也让她上剧场。在她的苦苦哀求下,即使让她参加忏悔节舞会,条件也是苛刻的:必须由马克斯·阿曼或者霍夫曼陪同,且必须按指示于晚11时前回来。霍夫曼警告说,这些限制使她极不高兴,但元首却回答说,他有责任对外甥女严加看管。“我爱吉莉,我可与她结婚。”可是,他又决心终身不娶。他说,吉莉认为是限制,其实是明智之举。“我决心不让她落入冒险家或骗子之手。”
  第二天一大早,两辆梅赛德斯便从慕尼黑出发向北驶去。走在前面的是希特勒的红色新车,司机是个英俊的年轻小伙子,叫莫里斯——此人后来与吉莉相爱并秘密订婚,这几乎让希特勒发了疯。
  赫斯和埃德文与希特勒同坐一车,坐张海诺这辆老梅赛德斯的则是瘸腿的“御用摄影师”霍夫曼和汉夫施坦格尔——他最近虽然受到冷落,但依然是国社党不二的对外联络人,至于在慕尼黑经营一家照相馆的霍夫曼,但凡希特勒外出讲演的时候大都会跟去负责摄影,而这些照片一准会出现在第二天的《人民观察家报》上:元首在柏林、元首在群众中间、元首在战斗!
  久未见面,张海诺和汉夫施坦格尔一路上聊得甚欢,他们讲最近的美国金融,几乎每个美国人都像利用眼下不断看涨的行情大发其财;他们讲南美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小国之间的冲突,嗤笑那种布尔战争模式的械斗;他们讲英国和法国最近的局势,对政坛上的种种笑料捧腹不已。
  到了半程,汉夫施坦格尔接替张海诺开车,世故老练的霍夫曼则讲起了照相馆的故事,那个小小的地方似乎每天都有滑稽的事情发生,霍夫曼还说起了他的年轻雇员们,尤其是年轻活泼的爱娃·勃劳恩——这个名字让张海诺大吃一惊,他忘了希特勒和情妇爱娃就是通过霍夫曼认识的。
  关于元首和爱娃,霍夫曼所聊不多,只是说爱娃第一次见到希特勒时竟不知道他是谁,不过在那之后,希特勒来照相馆时大都会带上鲜花了糖果——在霍夫曼看来,这只是纯粹的绅士之举。
  在柏林,希特勒面对近1万听众就民族和国家的复兴问题发表演说,因为担心敌对份子可能捣乱会场,国社党动用了大批冲锋队和党卫队员。在这里,血腥的场面并未出现,试图以喊叫扰乱秩序的人很快被严阵以待的党卫队员拖走,而让张海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是,为了保持长时间慷慨激昂的发言,希特勒一个多小时下来竟喝了十几小瓶矿泉水,结束演说时浑身上下几乎被汗水浸湿,如此景象张海诺有生以来还是头一次见到。
第19章
失意的越洋飞行
  在一个只有黑与白的世界里,一艘庞大如云的雪茄状飞行物正在探照灯柱的照射下飞过繁华都市上空,眼见它即将靠上旷野中的一座航空塔楼,突然间炽烈的火焰从它的身躯里往外喷,转瞬间整个飞行物就化作一大团火球,然后不断有黑影从上面往下跳,惨叫声不绝于耳……
  张海诺猛然惊醒,心中顿时一阵怅然。周围静悄悄的,一点儿声音都没有,他很快回过神来,自己这是在海军部提供的公寓里,刚刚那不过是一场梦。
  这场有些过于逼真的梦,张海诺觉得应该是源于自己从前所看过的有关齐柏林飞艇坠毁的纪录片,而引发这一深藏在脑海深处的回忆的,则是他白天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新闻:“齐柏林伯爵号”将于圣诞节前进行它的第2次跨洋飞行,舒适、安全、可靠,任何人只需花上1500马克就能体验到飞行宫殿的美妙感觉。
  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个人和团队飞越大西洋的尝试早已屡见不鲜。1927年,美国飞行员奥古斯都·林白完成了首次单人不着陆跨越大西洋的尝试;次年,另一位美国飞行员艾米莉亚·艾尔哈特完成了同样的飞行,并且成为历史上首位架机飞越大西洋的女性。飞机之外另一种相对快速和便捷的飞行工具——飞艇,首次成功进行洲际飞行还要追溯到1919年,当时英国飞艇“R-34”经4天半的飞行从苏格兰的爱丁堡直飞美国纽约,3天后又从纽约中途不着陆的飞回了爱丁堡。这次创纪录的飞行,让人类跨越大西洋的商业飞行成为可能。
  一战初期,“齐柏林飞艇轰炸”曾是德国人的骄傲和协约国的梦魇,直到战争中后期才渐渐被技术迅速进步的飞机所击退。战争的失利让齐柏林飞艇公司的营运陷入泥沼,所幸的是《凡尔赛和约》并未限定德国在战后建造民用飞艇,齐柏林公司开辟飞艇航线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到了1928年,齐柏林公司推出了他们的登峰造极之作——“齐柏林伯爵”号,这也是该公司投入商业营运的第一艘大型客运飞艇。它长达236.6米,最大直径30.5米,高35米,整个飞艇的高度与八九层的楼房建筑相当。铝合金空心骨架支撑着庞大的艇身,内部的多个气囊总共能容纳104,700立方米的氢气,自重为118吨,载重53吨。德国引擎名厂迈巴赫出品的五台530马力的VL2型V12缸内燃发动机分别安装在飞艇左右和下方的五个发动机吊舱里,总功率达到2,650马力。螺旋桨推动飞艇,使之达到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驾驶舱位于飞艇前部下侧,飞艇上还有发电机、无线电台、有线电话等设备。它的双层客舱位于飞艇内侧的底部,布置得有如豪华宾馆,可以乘坐50名旅客。当时乘客的主要不满之处,只是在于卧室的隔墙仅有薄薄一层铝皮,邻室的鼾声扰人入梦;而当时乘坐飞机出行的旅客却不得不忍受简陋的座舱、震耳的噪音和剧烈的颠簸。
  1928年10月11日,相对于张海诺来说就在一个多月之前,“齐柏林伯爵”号开始了它的正式处女航行——从德国法兰克福到美国纽约。它载着20名乘客和40名船员飞越大西洋,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莱克赫斯特海军基地着陆,连续飞行了111小时44分,航程9,900多公里。这是人类首次跨越大西洋的商业飞行。当它的设计者埃克纳博士和船员抵达纽约的时候,他们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并应邀访问白宫。月底,这艘飞艇又安全返回德国。
  在张海诺记忆中的那个世界,悲剧发生在1937年5月6日,一艘比“齐柏林伯爵”号更加庞大的“兴登堡”号飞艇在美国新泽西州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它的坠毁也标志着大型氢气飞艇的时代结束——很快,所有的飞艇都停止了商业飞行。“齐柏林伯爵”号飞艇从此就被默默地禁锢在巨大的飞艇库中,再也没有重上蓝天。1940年3月,在当时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的一纸命令下,“齐柏林伯爵”号被拆毁,构成其船身骨架的铝材被转用在军备生产上。
  张海诺心里唯一的侥幸随着这场无端的梦境而彻底被遗弃,虽然在历史上“齐柏林伯爵”号在营运期间一直平安无事,甚至还载着一群科学家飞往北极并完成了一次科学考察任务,但它毕竟是一艘充满氢气的飞艇,一点小小的意外就可能造成历史的改变。
  由于大西洋上目前还只有飞艇在进行跨洋的商业飞行,张海诺这次回巴西只好搭乘德国北方航运公司的快速邮轮,这花费了他整整14天时间!
  上一次陪同国社党头头们参加在柏林体育馆举行的群众集会,张海诺惹上了一点点小麻烦——雷德尔不知从哪里得知了这件事,他很快将张海诺找了去,要求他今后尽量少参加那种带有政治性质的活动。即便要参加,也绝不要穿着海军制服招摇过市。
  这个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张海诺和雷德尔的关系,月底,雷德尔从船舶建造工程局抽调了一批技术骨干加入张海诺的特别项目组,德国潜艇研究的重心正有针对性的从国内转向遥远的南美大陆,理论上说这有利于逃避协约国的监视,但德国海军的小动作还是引起了英国间谍的注意。帕齐希从巴西发来密电:在萨尔瓦多港有越来越多不明身份的人活动,已经辨别出其中一人是英国的老牌间谍。
  正因如此,张海诺才会赶在圣诞节前乘船前往巴西——作为特别项目组的负责人,他的活动范围比参谋部的参谋军官们大得多,要去哪里只需先向雷德尔打个报告就可以了。
  抵达萨尔瓦多之后,张海诺听帕齐希和赫森等人介绍了近期的详细情况。形势算不上好也不至于太糟糕,施奈德造船厂和智利海军三艘大型潜艇的订单不但震动了南美诸国,也让丢掉订单的英国人好不恼火,想必是出于照顾本国工业企业的缘故,英国军方派出了专门的谍报人员来查探这家巴西造船厂的底细,好事的美国新闻界也参合进来·于是最近一段时间萨尔瓦多港的旅社和酒吧里充斥着各色各样的人等,这可乐坏了经营酒吧旅馆的当地人。
  由于巴西法律和萨尔瓦多市政当局的保护,调查者们无法获悉施奈德造船厂所有股东的资料,对于那些持有官方背景的调查者,萨尔瓦多市政当局给出的则是造船厂企业代表以及主要股东之一——施奈德老爹的详细资料。可想而知,这位早在一战之前就移民巴西、素来奉公守法且和德国政府没有任何往来的老实人是不符合那些好事者胃口的。
  至于那些不久前从德国运来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施奈德造船厂用合法材料证明他们属于正当的商业行为——《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今后不能从事潜艇研究,却没说外国企业不能聘请德国专家和引进德国技术。
  由于施奈德造船厂目前使用的本地船工都是登记在册并且发放了专门的制服和身份标牌,试图以临时船工身份混入造船厂的人大部分都失败了,即便是一小部分成功进入造船厂的,也很快发现自己只能在普通的民船建造工地活动——军用舰艇的造船区和固定工人宿舍区都是严格禁止进入的。
  美国新闻界的记者们很快发现他们的同行早在好几年前就在对全美咖啡的介绍性报道中顺带刊载过有关这家造船厂的一些事情,在试图了解智利海军订购潜艇的性能但被造船厂严辞拒绝之后,这群人拿着并无多少价值的过气新闻悻悻而返。
  尽管打赢了这次以商业性质为主的情报战,张海诺却并不完全放心。如今施奈德造船厂在保密工作上虽然大有进步,却远非滴水不漏的那种。尤其是在帕齐希和海军南美区谍报组参合进来之后,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了——这些海军情报人员目前对造船厂起到的是积极作用,但万一帕齐希甚至是雷德尔被替代,这种积极作用很可能成为造船厂情报防线上的最大漏洞。
  张海诺心里隐隐有种预感,仅通过埃德文那方面是很难确保不让德国未来的掌权者知道造船厂的情况,一旦事情“泄露”,自己可以用海军的特殊使命或者其他理由来解释,但就此失去信任的可能很大,那甚至有可能成为两人决裂的拐点——距离1933年越来越近,张海诺不得不认真审视这一点。
  圣诞节期间,忙碌了一整年的专家技术人员以及造船工人们终于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假期,管理者还根据大家平常的表现评定出本年度的“功勋者”、“技术突击者”和“优秀劳动者”,出了相应的奖金奖励之外,这部分人还直接从造船厂的码头搭乘轮船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海上旅行——目的地是相对平静的圣地亚哥,在那里,友好而热情的智利官方为来自施奈德造船厂的旅行团安排了一系列参观活动,尽显东道主本色。
  借着这次圣诞假期,张海诺首先拜访了现任萨尔瓦多市长和巴伊亚州的一些政界要员,送给他们的圣诞礼物非常实惠——地产或是某片林区的所有权;在这之后,他搭乘雄鹰航空的专机南下里约热内卢,送给海军实权派人物的除了赞美之词还有在摩根财团旗下银行均可兑现的银行本票,此外他还亲自为海德伍特在里约热内卢市区挑选了一套宽敞舒适的高档公寓,从那里步行前往议会大楼只需要十分钟时间,海德伍特对此十分满意,当然,连前期购置和后期装潢的全部费用都算在了施奈德造船厂的帐上,在海军订购巡防舰船上出过力的议员们也都无一例外的收到了来自施奈德造船厂的丰厚礼物。
  圣诞假期结束之后,施奈德造船厂的一切工作又都回到正轨。因为赶制潜艇而一度放缓速度的货轮建造因为订单顺利完成而得以恢复,包括3座万吨级船坞在内的近20座大小船坞一同开工的场面声势浩大,这座造船厂也因为替萨尔瓦多市提供了万余工作岗位而深受政府和市民的支持;由曾在汉堡弗尔肯造船厂的潜艇设计部供职的汉克·斯特莱泽曼领衔的技术团队设计和负责施工的UC-201正在紧锣密鼓的建造当中,这是一艘水上排水量510吨、水下排水量595吨的专用布雷潜艇,其设计蓝本为第二帝国海军时期的UC-III型布雷潜艇,由于通常用来执行布雷任务,潜艇航速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UC-201水上最高航速为12节,水下仅有6.5节,但水面续航力达到9000海里,为各级中型潜艇之最。它的主要武器是3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1门105毫米甲板炮和6个水雷布放筒,可搭载7枚备用鱼雷和18枚水雷。
  在UC-201之后,计划建造的将是一艘1500吨级的大型运输潜艇。别看运输潜艇除了顺带布雷之外并无多少攻击能力,它却可以在战时穿越敌人海上封锁线运送战略物资。张海诺和他的专家们对1916年“德国”号运输潜艇远航美洲并用宝石换回德国急需的350吨橡胶、340吨镍和93吨锡记忆犹新——不仅是石油,德国本土及周边国家在一些战略物资上有赖于从国外进口,一旦遇到英国这样海军强大的敌手,德国就得想方设法从盟友和中立友好国家那里里进口各种战略资源,相比于船运,潜艇运输的生存几率无疑更高。
  如今潜艇的建造和研究是张海诺团队关注的第一焦点,但他们也没有放松在航空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而他们的雄鹰航空公司自1920年6月建立以来,已经从当初只拥有一名专业飞行员和5架外购飞机的小型企业发展到巴西乃至南美最大的大型航空公司,旗下投入营运的航线有18条,在南美大部分国家均设有分部,构成了南美最繁忙和快捷的运输网络。雄鹰航空最引以为豪的,莫过于它的“王牌飞行员俱乐部”——这里有21名德国一战时期的王牌飞行员,并以曾经击落过23架协约国飞机的艾伯拉德·托斯塔奥和曾在里奇特霍芬联队任职的伊根蒙特、加兰、弗雷德等人为佼佼者。以这些王牌飞行员为教官,雄鹰航空于1926年建立了南美第一流的飞行培训学校,专业飞行员队伍得以迅速扩大,到1929年初已经拥有242名合格飞行员和63名预备飞行员。
  在积极培训飞行人才的同时,雄鹰航空也逐渐摆脱了飞机依赖外购的历史,1923年,第一条购自寇蒂斯公司的水上飞机生产线投产,年产25到30架寇蒂斯HS-2L型巡逻飞船,这种水上飞机也成为雄鹰航空为巴西政府运送邮件的主力机型;1926年,第一条双翼陆基飞机生产线投产,年产Jenny改进型教练机30至40架,这一机型不仅担当飞行培训学院的教练机,还负责雄鹰航空在巴西沿海与内陆城市之间运送邮件;1928年低,雄鹰航空自建的第一条水上飞机生产线投产,专门生产自行研发的G-1A型浮筒式水上飞机,它可以搭载6名乘客和将近半吨的货物飞行至少900公里,无风状态下的最高飞行时速达到270公里,创下目前雄鹰航空各种飞机中的速度记录。该机型将逐渐替代现有的寇蒂斯HS-2L型巡逻飞船,适用于甲板弹射的G-1B型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发当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