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250

  将领们面面相觑,有几个人很快带着阴郁的表情离开了,剩下的人,包括两位陆军元帅和一打将军们,不一会儿就又对着作战地图讨论起来,这种讨论有时也会升级成为争论,但最终大多是无果而终的——元首的固执,已经超出了将领们的预期,也许,正走向一个许多人都无法忍受的程度。
  ※※※
  最后几天的暴风雪,使得北方的气温降到了令人吃惊的零下30度,要知道在以往这是1月份才可能出现的温度。因此而感到艰难的不只是位于俄国前线的德军将士们,冻死冻伤的情况同样出现在防御一方。放眼整个战场,无数指挥官们都在期盼着好天气的早日到来,而统帅近4万山地步兵的迪特尔上将亦是渴求最为迫切的人之一。尽管舰队和登陆部队克服了各种困难突袭摩尔曼斯克并守住了滩头阵地,进攻扎波利亚尔内的苏军也因此而迅速东撤,但在之后接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他的山地步兵却只向摩尔曼斯克挺进了35公里便止步不前了——糟糕的道路、令人绝望的后勤以及在正面阻击之敌,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这……唉!”看完来自德国后方的密电,一向精明干练的山地兵上将却皱起了眉头,他对着作战地图端详了好一会儿,这才向自己的参谋长罗克上校吩咐:“立即通知各部队,不管天气好坏,天明之后发动进攻,这次务必要拿下前方的俄军阵地!各炮兵连在进攻发起之前进行10分钟的速射掩护,具体时间等候我的命令!”
  “将军……”参谋官显得很是犹豫,但那绝不是临战怯场的表现。
  “去吧,执行命令!”迪特尔轻声叹道,尽管正面阻击的俄军只有大约一个师的兵力,却躲藏在相对完备的防线上,大量的水冷重机枪不说,光那几十门大炮就足以让这里的德军指挥官们眼馋了——山地行军,加上冰雪封路,整个山地军手里不仅没有一辆坦克,就连75毫米的山炮也只有二十门,人扛马背,所剩的弹药平摊下来只够每门炮30发。至于小口径反坦克炮和迫击炮,对俄军坚固的堡垒和漫长的堑壕所能构成的威胁就过于微弱了!
  参谋官走后,迪特尔展开手中的电报纸,上面写着:“最高统帅部电:时间紧迫,限你部尽速配合北方舰队及登陆部队攻克摩尔曼斯克,以策应正面战场之行动!另,外交已尽最大努力,芬兰政府和军队仍拒绝越过边境进攻苏联,仅同意派遣人员协助运送弹药补给。”
  白色的营帐外,风已经减弱了,雪花仍在不断的飘落,但每一片都只有指甲盖大小。持续了十多天的风雪,似乎就要停止了。
  与此同时,在莫托夫斯基湾东岸,一艘巨大的战舰正借着夜幕的掩护悄然离开停泊许久的浅滩。换了平时,瓦格纳高压锅炉在运转时必然会从巨大的烟囱中排出炙热的气体,而布鲁姆·福斯涡轮机组也会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直径4.7米的巨大螺旋桨在转动时亦是要发出很大声响的,然而,人们视线中、耳朵旁并没有出现这些情况,海面上只有几艘千吨级的战舰在发出沉重的喘息声……
第41章
难以跨越的距离
  漫长而曲折的韦斯特峡湾,是挪威北方港口纳尔维克通往外界的唯一水路。在德国入侵挪威的战争中,2000名德军山地步兵所搭乘的驱逐舰队,就是沿着这条峡湾进抵纳尔维克,并由此拉开了为期两个多月的纳尔维克之战序幕。
  那场发生在北方的战役规模虽然不大,其进程与结果亦不足以对整个战争的形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人都是通过这场战役头一次注意到德军山地部队,进而为这支部队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折服。从那时候起,山地兵精神就成为德意志国防军的又一象征。
  时隔一年有余,一批德军山地步兵再次乘船出现在这条峡湾当中,不过和从前大为不同的是,这些步兵已经在纳尔维克度过了非常惬意的两个星期——温暖的壁炉、充足的热水与食物供应,每天只需要呆在屋子里,聊天、打牌或是闷头睡觉,这简直就像是一支从战场上撤下来休整的部队,但他们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是无比艰险的战场!
  这是一支由领航汽艇、护航鱼雷艇和运输船组成的小型船队,挪威籍的领航员与德军派驻纳尔维柯的官员共同操控着那艘不足百吨的小汽艇走在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一艘1935年级鱼雷艇。这种排水量800多吨的大型鱼雷艇在德国海军中属于快速机动部队,虽然艇上只装备105毫米口径舰炮一座,但2座三联装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以及高达35.5节的航速,使它成为一柄锋利的海上快剑,而挪威曲折的海岸线和复杂的峡湾更是为其提供了理想的作战场所——不过,自从欧海之战结束以来,英国舰艇就极少光顾挪威附近海域了!
  三艘悬挂德国旗帜的运输船排成一字纵队,在两艘大型鱼雷艇的保护下以8节的航速缓慢向峡湾口驶去。“哈尔特马克”几个黑体大字,醒目的刷在第一艘运输船的船首一侧,这与当年著名的“阿尔特马克”号只差一个字母,可两者之间其实并无联系。
  被认为间接引发了德军入侵挪威之战的“阿尔特马克”号,是一艘排水量达到2.3万吨的专业补给舰,于1937年下水,航速20.9节。在战争爆发之初,这艘补给舰被派往大西洋海域为出击的“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补充油料,并从那艘远洋袭击舰上接收俘获的盟军海员,后在返航经过挪威海域时,遭到英国驱逐舰分队的袭击,经过一场风帆时代式的甲板格斗之后,英军突击队救走了被扣押的船员,德国政府则将这一事件视为莫大的耻辱,而且当时德国输入铁矿砂的最主要途径便是通过货船经由挪威水道运输,这也进一步坚定了德国攻占挪威的决心。
  眼前这艘“哈尔特马克”号,是20年代中期由汉堡造船厂建造的跨海邮船,其排水量为1.2万吨,设计时的最高航速达到25节,但随着船龄的增长和机械的损耗,眼下加足马力也就能跑出20节。战前归属德意志船运公司旗下,每周定期往返于德国和西班牙之间,以运送货物为主,兼有若干客房——但通常是为追求效率而非享受的公务乘客准备。
  自从战争爆发以来,和德国的绝大多数民船一样,“哈尔特马克”号也再未离开过欧洲海域,挪威战役期间曾作为运兵船在德国本土与挪威首都奥斯陆之间的有限海域活动,德国入侵苏联后,又再度作为运兵船往返于德国与波罗的海沿海港口之间。此次前往北方的摩尔曼斯克,可以说是这艘邮船2年多来最远的一次远航,而它运载的,是1200余名隶属于德国第5山地师的步兵以及大量武器装备。
  真正的深夜,整个峡湾静悄悄的,狂啸多日的大风消失了,徐徐的风只能吹动旗帜飘拂,海面上仍在飘雪,但也不再像之前那样一两个小时就能在甲板上堆厚厚一层雪。几名执勤的士兵背着步枪在船舷走动,相比于那些奋战在莫斯科与列宁格勒前线的同胞们,这些德军官兵眼下至少不用挨冷受冻。离开波罗的海驻地时未带足的衣装,也已经在德国驻挪威部队的协助下临时补齐了。厚厚的大衣虽然款式并不统一,但只要能够抵御严寒,又有什么关系呢?
  护航船队行驶了足足两个小时,终于走出了深邃的峡湾,领航的汽艇就此折返回去,留下两艇三船继续向浩瀚且难以捉摸的大海驶去。
  德国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船刚一离开峡湾,就被十数公里外的英国巡洋舰发现了——经历了前期惨重的失利之后,英军利用自身的工业技术优势以及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断增强自身装备实力,到1941年末,他们已经将性能较为成熟的实用型雷达装上海军的大部分舰艇甚至是一些巡逻飞机,而下一步,就是在所有的护航驱逐舰上也装备小型化的探测雷达。
  黑暗中,两艘英国轻巡洋舰悄然向茫然不知的德国船队逼近,而在它们后方,还有一艘火力强大的舰艇作为策应。在英国本土舰队各战斗分队的作战任务中,阻截德国的运兵船是最靠末位的一项,但久违品尝胜利滋味的英国海军官兵们,迫切需要一些能够鼓舞时期的“刺激品”。
  7海里……6海里……
  距离在迅速拉近,但雷达屏幕上的德国船队仍没有任何变化,5个光点依然在靠近挪威海岸的水域航行,速度似乎已经增加到了12节——但,这样的航速根本无法逃脱三艘现代化巡洋舰的追击。
  在6500码,也就是不足4海里的地方,英国皇家海军轻巡洋舰“库拉科”号突然打出两发照明弹,数秒之后,照明弹在德国船队上空突然绽放,瞬间便将五艘以纵队航行的德国舰船从黑暗中揪了出来。
  仍隐藏在黑暗中的“库拉科”号紧接着用灯光向德国船队打出这样一串信息:“我们是英国皇家海军,你们已经没有逃跑的机会,投降或是被击沉!”
  这时候,更加先进和强大的英国轻巡洋舰“毛里求斯”号已经高速绕到了德国船队前方,并以同样的方式发出了警告信号。
  虽然看不到德国水兵和船员们的脸,但英国人相信,这时候他们的表情一定非常有趣。
  为了增强警示的效果,同时也稍稍展示一下己方的实力,“库拉科”号舰首两座双联装的4英寸舰炮开火了,炮弹落在距离德国船队还有大约两百米的海面上,虽然没有造成任何的伤亡,却给了对面船上的德国人敲响了警钟。
  “一分钟内停船,否则予以击沉!”“库拉科”号再次发出信号。
  国际通用的联络方式,德国艇长和船长们不会不懂,但他们并没有任何的灯光答复,只见三艘普通民船,包括那艘体积最大的双烟囱大船,争先恐后的朝海岸方向驶去,两艘大型鱼雷艇也在转向,但艇艏明显转向了相反的方向,在又一轮照明弹的光轮中,它们尾部的白色水痕正在明显变大!
  “库拉科”号毫不犹豫的再度开火,改装成为防空巡洋舰之后,高平两用的4英寸主炮虽然在口径上有所减小,但对付一般的小型舰艇还是绰绰有余,而且双联装的配置在效率和空间方面也比改装前单装舰炮更为理想。此外,舰上12磅(76毫米)高平炮的数量也增加了一倍,对空和对海攻击时的火力密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雷达的指引下,炮弹不断在两艘德国鱼雷艇近处爆炸,激起的白色水柱让人想起雨水浇灌后竹林中出现的春笋。虽然时刻都有被击中的危险,但两艘鱼雷艇却依然在疯狂的加速——如果它们一开始就处于高速航行状态,那么4海里只是片刻即到的距离,然而现在,它们不得不花费多出将近一倍的时间来尝试跨越。
  就在“库拉科”号开火之后几秒,从北面迂回拦截的“毛里求斯”号也开火了,这是一艘战前刚刚完工的新式轻巡洋舰,虽然设计风格上依然有着条约时代的深深印迹,但它不论体形还是装备都要比上一场战争前后建造的“应急巡洋舰”强上许多,在略超过8000吨的舰体上,装备有12门6英寸50倍径BL-Mark-XXIII舰炮——以四座三联装炮塔前二后二布置,8门4英寸副炮提供的火力竟和“库拉科”号的主炮相当!
  轰的一声,领头的德国鱼雷艇上突然腾起了一团硕大的火球,在它即将进入鱼雷最佳发射范围的时候,一枚高爆炮弹击中了它并不坚固的艇身,甲板上唯一的一门105毫米炮才刚刚开了两炮,现在却永远的丧失了发言的资格——炮手无一例外的被掀翻,正面的炮盾也被打出了一个偌大的口子,火势正从甲板破口用处,凶猛的朝指挥室以及鱼雷发射管扑去!
  仅过了不到半分钟,另一艘鱼雷艇也中弹了,巨大的爆炸几乎将它的艇艏给炸飞了,但在最后关头,两艘德国鱼雷艇还是奋力发射了鱼雷,艇员们的这一举动,挽救了这支船队原本铁定覆灭的命运……
第42章
大战将近
  为了规避那几枚在水面上飞窜的鱼雷,两艘英国巡洋舰使出浑身解数竭力规避,好在两艘德国鱼雷艇在遭到重创后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技术水平,使用常规引信的鱼雷最终偏的而过!
  趁着英国巡洋舰规避鱼雷的功夫,三艘德国运兵船拼了命的朝海岸方向开——眼下返回韦斯特峡湾并寻求己方岸炮庇护已经是不可能的,就近让步兵们下船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邮船“哈尔特马克”号加足马力跑在最前面,另外两艘货船稍慢一些,就这样,三艘船很快在黑暗中靠近了海岸——这时候,船员们根本用不着打开探照灯来寻找合适的登陆区域,短短几分钟的间隔之后,英国人的照明弹重新点亮这片海域,三艘偌大的船只根本无法藏身!
  英国巡洋舰非常“人道”地将之前的停船警告又用信号灯发了一遍,三艘德国运输船依然毫不理会,而这也直接招来了英国人的炮弹,所幸的是,这时双方的距离已经拉大了许多,第一批炮弹的落点尚不足以对德国运输船构成任何的威胁,眼看距离海岸只有百多米的距离了,此前正快速行进的“哈尔特马克”号突然一颤,然后无论发动机如何努力,船体也寸步不前了!
  “船搁浅了!大家就在这里登岸吧!”船长站在舵室前大声喊道,紧接着又指挥船员们将船上所有的救生艇甚至游泳圈都往下面放。片刻之后,几发炮弹呼啸而来并在左舷二十来米的地方爆炸,激起的水花迅速涌上甲板,好几个靠近船舷的船员也几乎是应声倒下。
  时间已经容不得人们多想了,不管是对冰冷海水的恐惧以及不会游泳的忧虑,在求生的欲望面前已经算不上什么了。十几个只背了步枪而没有携带行囊的山地步兵最先跑上甲板,他们争先恐后的翻过船舷栏杆沿着绳网朝下爬去,也就这么会儿功夫,又有几发炮弹打来,尽管距离稍远一些,但水浪还是轻而易举的袭上甲板,空气中充满了冰冷的腥涩。
  炮弹依然无情的落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跑上甲板的山地步兵越来越多,他们有的衣装齐整、行囊俱全,有的只是和衣而出没有携带任何的装备,但这时候已经没有人再去计较这些,几名军官试图维持秩序,但很快发现自己的喊叫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己方的护航舰艇已经沉默,现在,唯有尽快下船才可能摆脱被杀或是被俘的悲惨命运!
  这片海域显然不是一处理想的登陆之地,两艘货船虽然吨位稍小、吃水更浅,但依然在距离岸边还有数十米的地方相继搁浅,上面的步兵别无选择,只能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涉水上岸!
  两艘英国巡洋舰一面开炮,一面高速逼近已经搁浅的德国运输船。胜券在握,英国水兵们的情绪也有些轻飘了,炮弹总是打在距离目标不远不近的地方,不多时,第三艘英国巡洋舰也从黑暗中现身了。从身形和配置上看,毫无疑问,这是一艘拥有强大火力的重巡洋舰,尽管从离开船台起就刻着条约时代的印痕,但它依然是这个星球上大多数国家可望而不可求的海上力量。
  不过,也许是不屑于使用如此强大的舰炮攻击几乎没有反击能力的运输船,也许是准备把宝贵的炮弹都用到真正的战斗中去,自始自终,这艘船牌上刻着“什罗普郡”号的重巡洋舰都不发一炮!
  威廉·斯特瓦特上校站在他暖和的指挥室里,用冷冰冰的目光注视着白炽光映照下的德国运输船,顽强与顽固有时候并无区分,在许多欧洲人的思维中,投降并不可耻,因为荣誉只是身外之物,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它在发报……”穿着白色军服的军官一手拿着听筒,随时将来自其他部门的报告上报给自己的指挥官。
  冰冷的目光中没有一点儿惊讶。
  “是明码……它报告了自己的方位……两艘英国巡洋舰和一艘更大的战舰……”军官继续报告着。
  年逾五旬的上校眯起了眼睛,他看到有两艘德国运输船在用小口径的火炮射击,那应该是临时装在上面应对空袭的37毫米或者20毫米机关炮,对于远处的巡洋舰,它们不可能造成任何的破坏!
  “结束这一切吧!”冰冷的言语比寒风更为锋利。
  黑暗中,两座硕大的前炮塔在悄然转动,4门203毫米口径的重炮很快对准了射程之内的目标——这种舰炮对于战列舰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根本没有任何装甲防护的普通船只乃至小型军舰来说,则具备极其致命的威胁,装备有相同口径的“欧根亲王”号在欧海之战中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佐证!
  ※※※
  “提尔皮茨”号的指挥室里,暗红色的舱灯仿佛置身于潜艇之中。暖气一直开着,但不足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每个人都穿着厚厚的冬装,手上也大都戴着皮质的手套——安慰的说,低温的一个好处便是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
  看到参谋官送来的电报,张海诺只淡淡的说了一句:“来了!”
  众军官中,有如舰长冯·林格将军一般深情忧虑着,有和参谋长梅克上校一样沉稳镇定着,还有几位年纪较轻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单纯的兴奋。
  “怎么样?先生们!有没有胆量跟英国人打上一仗?”张海诺故意提高了声音问众军官们。
  那一张张或写满请粗花呢活力或刻着岁月沧桑的脸庞上,惊讶和兴奋的成份各自增加了不少,但没有人急于表态。因伤搁浅多日的“提尔皮茨”号,在护航舰艇的拖曳下总算离开了那块浅滩,并于几个小时后缓慢但平稳的离开了莫托夫斯基湾,现在正凭借自身动力以25节的航速活动在巴伦支海南部——一匹摆脱泥坑的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的心情也大概如此。
  “元帅,以本舰目前的状况和英国战列舰对抗似乎……”这话一听就知道是舰长冯·林格将军说的。
  “如果英国海军只派出少部分快速战舰,加上‘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和‘舍尔海军上将’号,我们还可以倾力一战,可假若英国人这里动用了本土舰队主力……”大战当前,参谋长梅克似乎也有些动摇了。
  张海诺看看两人,心里有些藐视,谨慎无可厚非,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过于谨慎就可能贻误大好战机了——在凯尔特海战和欧海之战开打之前,不也有很多人持谨慎的观点吗?
  “今天是几月几号了?”张海诺突然问了一个看似和主题无关的问题。
  两位高级军官都有些诧异,梅克抢先说:“11月24日!”
  “1941年11月24日!”张海诺大声的复述出完整日期,战争已经进行到了第26个月,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阵线看似风光无限,可战争潜力却在不断的消耗,没有人可以准确预料到战局的发展——不断的改变历史拐点,使得历史的分叉和原先的轨迹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出入,现在就连张海诺也失去了原本的“预测能力”。不过,对于历史主线的发展趋势,他仍然能够作出比大多数人更为合理的推测:在亚洲局势不断紧张的情形下,早已卷入战争泥潭的日本帝国进一步扩大战事的规模无可避免,迟迟不远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其实最大的原因便是“资源”。维持一场长期战争所需要的大量资源,区区岛国根本无法做到自给自足,长期以来,日本的石油和钢材都依赖于向美国进口,但随着《出口控制法案》的出台,美国开始有意识的遏制日本在亚洲的扩张,这迫使日本政府将目光投向橡胶、石油和矿石资源都十分丰富的东南亚,进而同英、法产生了利益上的巨大冲突。
  维希法国早已无力控制传统的海外殖民地,在德日的外交压力下,勉强同意由日军出兵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的关键要塞,但罗斯福总统旋即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所有的资产,同时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只可通过许可证贸易方式——这触动了日本政府和军队高层的底线,一场为资源而打的战争已经在所难免了。
  “时间不多了!”张海诺兀自叹道,不出意外的话,日美之间的剧烈碰撞已经进入倒计时,届时德国也将不可避免的卷入同美国的直接交锋中。一旦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军事机器开动起来,英国政府退出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不复存在,德国想要摆脱两线作战的境地,恐怕就只剩下和苏联死磕这一条路径了!
  这时候,张海诺几乎忍不住想动用舰队指挥官的专权,押上北方舰队乃至北方的整个战局,启用排在第二顺位的备用方案。在这一方案中,潜艇将取代主力舰队和航空母舰成为战斗的关键,虽然眼下集结到巴伦支海周边的德国潜艇只有预期的一半多一些,但这并不妨碍一场构思大胆而新颖的海战发生,重要的是,许多人都会在看见苹果的时候忽略脚下的玻璃。
  不过,高层之间的复杂形势,迫使他不得不多给自己留个心眼:“给海军司令部发报,英国巡洋舰分队已经出现,主力舰队极有可能在向摩尔曼斯克行进途中!进攻或是规避,请司令部尽速定夺!”
第43章
离奇的境界
  以5000人阵亡或被俘为代价攻下的滩头阵地,仍由7000名士兵顽强固守着,2万余名士兵已经陆续登船踏上增援之路,而前方的港口,是俄国获得外界援助的最大输入口。这一切,都使得北方舰队的战或退,都不再是单纯的战术问题。
  艰难的抉择,摆在了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的面前,帝国海军元帅连夜召集海军高级将领们开会商讨,但众人各执己见,短期内根本无法得出一个统一的意见。为此,雷德尔将手下将领们分为主张迎战和主张避战两派,各自提交一份作战方案。待到天亮时,两个大方向的作战思路已经被梳理出来,尽管在细节上还有许多待讨论的地方,但危急的形势当前,容不得半点人为的延误。带着两份作战方案,以及从两派将领中分别挑选出的代表人物,雷德尔踏上了飞往东普鲁士的航程。
  运送海军高级将领的任务,一如既往的落在了拥有特别外形的容克-52身上,而即便在吵杂的机舱内,将军们依然没有放弃说服另一方的努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