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校对)第1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250

  3时51分,张海诺下令开火,目标直指雷达上最靠近己方的小型舰船。
  气势磅礴的雷鸣中,炮口的火光一瞬间点亮了大片海面。即便在十数海里之外,人们依然可以清楚的听到这一打破沉寂的轰响。两艘德国战列舰的第一次重炮齐鸣略有间隔,紧接着,海面上几乎归于沉寂,恩懑耳边只剩下重磅炮弹划过空气所产生的特殊鸣响。
  十数秒后,远处海面上传来一震更加强烈的雷鸣,那是炮弹坠入海中并发生爆炸的声音。张海诺可以想象到那艘小型战舰上的水兵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大口径炮弹会有怎样的反应,但此时他更加关系的是更远处的那艘大型战舰,他脑袋里不断揣测着它的身份,声望?反击?厌战?亦或是另一艘大名鼎鼎的英国战舰?
  对方很快以炮声作为回答,尽管从1.8万米之外射来的第一批炮弹有些欠缺准头,但张海诺和舰上的军官们依然能够从炮弹爆时的声势作出判断:那至少是14英寸舰炮所发射的炮弹。
  在第二次主炮齐射之后,张海诺下令两艘战列舰以主炮攻击对方的大型战舰,而以副炮对付那些小型军舰。就在命令传达下去后不久,从雷达室传来一个好消息:他们最先攻击的那个目标正在急剧失速,如无意外,它已经被近失弹或者弹片击伤。
  击伤一艘英国小型战舰并没有什么好庆祝的,虽然失速,但他们的修理人员完全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经过抢修令它恢复一定的作战能力,因而张海诺命令本舰左舷全部副炮集中火力攻击那艘近乎瘫痪的敌舰。
  沙恩霍斯特级副炮采用4座双联装和4座单联装的55倍径150毫米炮,射速上基本和德意志级的副炮持平,在火力密度上却更甚一筹。渐渐的,张海诺已经可以通过对方军舰上腾起的火团看到它大致的轮廓。那是一艘典型的双烟囱驱逐舰,尽管面对的敌手强大无比,上面的单装120毫米炮仍在坚持不懈的开火,但每被击中一次,它便有一门或者两门火炮短暂的停止发射——非封闭式炮塔内的战斗人员在这样的战斗中损失恐怕远远高于封闭式炮塔,但不用多久,那看似哑火的舰炮便又重新开火,只是它们的炮弹从未真正威胁到两艘装甲厚实的战舰。
  4时02分,就在交火开始后11分钟,那艘英国驱逐舰彻底沉默了,借着它上面正在燃烧的大火,张海诺隐约看到一个模糊的舰号:H-37。
  成功消灭第一个目标,两艘德国战列舰上的军官和舰员们却根本没有时间稍作休整。在张海诺的指挥下,两艘战舰边打边走,始终和对方保持1.5万米的距离,这一是可以发挥舰上雷达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将那几艘战舰从峡湾入口处吸引走。通过雷达室传来的报告,张海诺高兴的看到对方正被自己牵着鼻子走。
  从对方的攻击频率和一次落下的大口径炮弹上,对英国大型战舰十分熟悉的德国军官们判断那是一艘声望级战列巡洋舰——在英国皇家海军中,也只有“声望”号和“反击”号装备6门15英寸主炮,其他主力舰的主炮数量不是8门便是9门。当然,另一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那便是英国战舰上面有1座主炮塔无法使用,但德国军官们并不认为英国人会派出这样的战舰前来执行作战任务。如果在失去两门主炮后继续作战,对方舰长如果不是过于自信的话,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蛋。
  在主炮射速方面,一艘英国主力舰通常是1.5发每分或者2发每分,在“俾斯麦”号服役之前,德国的沙恩霍斯特级三联装280毫米主炮以2.5发每分的射速傲视欧洲各国主力舰,但采用半自动装填的“俾斯麦”号尽管主炮口径比沙恩霍斯特级高出几个等级,却拥有3发每分的超高射速,这一特色也随着“沙恩霍斯特”号提前装备“提尔皮茨”号主炮系统而得到传承。即便算上炮手熟练度的因素,如今的“沙恩霍斯特”号依然能够达到每分钟2到2.5发的射速,与“格奈森瑙”号协同作战时,两舰编队能够以每分钟两次的齐射速度压制对手6门15英寸炮的火力。
  不过,这一理论射速并不意味着交战10分钟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舰就进行了20次齐射,事实上,在战斗中指挥官们通常会在一到两次齐射后通过观察重新修正射击数据——双方都在不断规避对方的炮火,因而这样的调整也是必须的。
  4时09分,久违的火球终于打破了黑暗对海面的统治,那腾起的火团照亮了一大片海域,也令使用司令塔内固定式高倍望远镜进行观察的张海诺第一次看清了与自己交火对手的真面目:高高的三脚桅和类似于圆筒的高大舰桥,前二后一的硕大主炮塔以及两座又粗又高的烟囱,即便舰体舯部中弹,那艘以右舷朝向这边的战舰依然在奋力的发射炮弹。
  “击中了,好,就这样保持!”齐里格迫不及待的通过舰内电话褒扬射击指挥官。
  此时此刻,在“沙恩霍斯特”号的双联装15英寸炮塔内,正汗流浃背的装填炮弹的炮手们也从负责指挥和通过炮塔测距仪进行观察的炮长那里得到了命中敌舰的消息,虽不见得就是自己炮塔发射的炮弹所谓,但炮手们还是振奋的欢呼起来。
  “下一发,穿甲弹!”
  在又一发炮弹被扬弹机送入炮塔之后,负责运送的年轻炮手提醒伙伴这是一发穿甲弹之余,还向那枚光弹体就长达1.672米的炮弹送上一个飞吻。不一会儿,这枚几乎有一人高的炮弹便被填入炮膛之内,随着发射药包也被填入,炮手合上炮门,高声喊道:“2号装填完毕!”
  数秒之后,炮长通过舰内电话向射击指挥官报告:“安东(A)炮塔准备好!”
  又隔了大约三四秒,从话筒中传来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开火!”
  在震耳欲聋的轰响中,新一轮齐射气势磅礴的进行着。炮弹发射之后,炮手们照例打开炮门,随着炮膛中发射药残留的气体涌入,狭窄的炮塔内温度迅速上升,炮塔内的排风扇一刻不定的转动着将炮膛预留的废气排出,再将外面新鲜的空气灌入,即便如此,炮手们工作的环境依然是舰上最为艰苦的几处战位之一。
  然而就在这时,舰上猛的一震,炮塔内的炮手们几乎失去平衡跌坐在地板上,不到两秒,一阵更加强烈的震动传来,炮手们个个目瞪口呆。经验丰富的炮长喊道:“我们被击中了,但用不着担心,英国人伤不了我们!”
  炮手们显然是信任炮长的,只持续了片刻的惊慌被先前的乐观所取代,当又一枚炮弹通过扬弹机从底部弹药舱提上来时,炮手们便又全身心的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当中去了。
  司令塔内,不论是编队指挥官张海诺,还是舰长齐里格以及大副、参谋官等人,无不为停留在刚才一幕的震撼中——电光火石之间,一枚大口径的英国炮弹击中了布鲁诺(B)炮塔,但被这座炮塔360毫米厚的正面装甲弹开,炮弹紧接着落入海中爆炸,它的威力是如此之大,令轰起的白色水柱升入数十米的高空,水柱顶端甚至超过了舰上的最高点。这种近失弹虽不至于给“沙恩霍斯特”号厚实的水线主装甲带来太大的麻烦,但在刚才那一瞬间,确实有许多人都认为自己要完蛋了,若是那枚380毫米的英国穿甲弹击穿360毫米的炮塔装甲,轻则令这座炮塔哑火,重则非要让这艘3.5万吨的战舰报销不可。
  最先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的张海诺,亲自跑到话筒那边,“布鲁诺炮塔报告情况,损管报告损失!”
  B炮塔炮长的声音令张海诺很快宽下心来,虽然猛烈的撞击可能给那座主炮塔带来一点麻烦,但主要人员和设备均安然无恙。舰上的损管还没传来报到,十数秒之后,反倒是射击指挥室打来电话:“再次命中敌舰!”
  张海诺迅速转过身,在遍布暗红色“流星”的黑暗空间里,一团比刚才还要大的火球正在升起。很明显,这一次命中它的是由“沙恩霍斯特”号所发射的威力更大的380毫米炮弹,1916年下水的英国声望级战列巡洋舰尽管在20和30年代分别进行了大规模改装,但是其主炮塔正面装甲却始终停留在巡洋舰级别上——228毫米,其炮座装甲更是只有不足180毫米,主装甲带亦不超过这个水平,这意味着一发380毫米德国穿甲弹足以击穿它的任何部位,当它被击中之后,英国人所能做的无非是祈求出现哑弹或者德国穿甲弹强到足以贯穿整个舰体在舰外爆炸。
  然而,哑弹可能出现在每一场战斗中,却不至于发生在关键时刻,而爆炸确确实实发生在舰内,英国战舰的两座前主炮顿时哑火了。见此情景,三艘英国驱逐舰脱离队列勇敢的冲了上来,任由德国炮弹在它们附近猛烈爆炸,它们依然顽强向两艘德国战列舰逼近,它们的作战方式永远是德国大型战舰指挥官所厌恶和敬佩的。
  为了避免在这视线非常差的海域被鱼雷击中,张海诺只得下令舰队一边用主副炮射击一边全速转向,在海面上转了一个大圈之后,那艘英国大型战舰便已在三艘驱逐舰的护送下向西撤离。虽未能击沉敌舰,但张海诺见诱敌计划的第一步已经达成,但率两艘战列舰重新踏上了北上的行程,伺机而动的本特将军指挥他的10艘驱逐舰和4艘辅助舰船高速驶入韦斯特峡湾,“格拉夫·齐柏林”号则在不久之后于挪威海东南部与两艘沙恩霍斯特级会合。
  5时15分,天刚蒙蒙亮之时,德国陆海空军按照“威悉演习”的预定计划从向挪威发动全面进攻。
  在纳尔维克,当德国驱逐舰分队驶近港口时,2艘1900年下水的挪威装甲舰试图抵抗,但本特将军的驱逐舰很快用鱼雷击沉了它们。纳尔维克港的驻军司令则是个同情和支持纳粹主义者,在迪特尔将军的劝说下,他同意放弃抵抗,饱受晕船困扰的山地兵们迅速从驱逐舰登陆,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港口。到天亮时,纳尔维克已经被德军占领。
  在特隆霍姆,以“施佩尔海军上将”号为旗舰的登陆舰队在港口亮起了英国海军的莫尔斯灯光信号,蒙蔽了挪威人一把。趁挪威守军尚未反应过来,德国军队闪电般的夺取了这座港口,只有挪威的海岸炮兵连对德国人进行了轻微的抵抗。
  在卑尔根,进攻港口的德国巡洋舰和驱逐舰与挪威岸防和鱼雷艇部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炮战,在德国空军轰炸机的支援下,登陆部队付出牺牲两百多人的代价后占领这一港口,而海军的“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和几艘驱逐舰也轻微受损。
  在斯塔万格和克里斯蒂安桑,德军登陆舰队遭遇的抵抗较为微弱,两处均在战役发起的几个小时内为德军所占领。
  只有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德国军队才遭遇到了真正的顽强抵抗。在狭长的奥斯陆峡湾中,进攻的德国舰队遭到挪威军队的炮击和鱼雷攻击,重巡洋舰布吕歇尔中雷沉没,更名为“吕佐夫”的“德意志”号装甲舰受损。这一重创令德国人如梦初醒,他们不得已将舰队退出峡湾,陆军部队从峡湾入口处登岸,并在空军的掩护下攻占了两岸的挪威炮台,与此同时,德国空降部队也按计划占领了奥斯陆机场。然而,挪威军队的抵抗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令挪威政府将皇室成员、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等通过火车转移走,挪威银行的黄金和外交部的秘件,共装满23卡车,一并运出奥斯陆。
  在丹麦,由于丹麦国王和政府官员的妥协,德军几乎未遇抵抗便顺利占领丹麦全境。在这整个过程中,丹麦海军一炮未发便全部缴械投降,丹麦陆军全部的战果便是在一场小规模战斗中击伤不足30名德国士兵。
第22章
齐柏林的攻击
  天亮之后,脱离对敌接触的“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以及德国海军唯一的重型航母“格拉夫·齐柏林”号编队驶入了相对宽阔的挪威海。这时的风浪已经较前夜大为减小,但漫天风雪使得海面上的能见度依然非常有限。不到1000海里的航程,因为持续的高速行驶而增加了耗油量,领头的“沙恩霍斯特”号很快发出信号:编队以15节巡航速度向东北方行驶,寻找从摩尔曼斯克出发的油轮会合并接受海上补给。
  随着威悉演习的进行,德国海上编队不断接收到由进攻部队或者海军司令部发出的电波信号。经解密之后,一条条好消息被呈送到张海诺和军官们面前。
  攻占纳尔维克、抢占特隆霍姆、袭取斯塔万格以及克里斯蒂安桑,这四处战斗皆在战役发起后数小时内宣告完成,唯有在卑尔根和奥斯陆,进攻的陆海军部队遭遇到了挪威人的抵抗,但从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德国军队占领那两处地域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一系列行动结束之后,德国陆军的任务自然是巩固阵地、向内陆挺进,德国海军除了为陆军运送补给之外,第一要务便是从各个攻击港口撤回自己的舰只,以免英国人强大的海军将它们堵在挪威的港口和峡湾之内并最终予以消灭。
  “将军,损管部门报告说因为近失弹而产生的破口已经修复完毕,本舰可以继续全速航行,但相同部位很容易在下一次战斗中受损,这点我们必须注意!”
  参谋官报告时,距离“沙恩霍斯特”号及“格奈森瑙”号编队在韦斯特峡湾附近和英国舰队交火已经过去了4个小时。风雪中,战斗给这艘战舰留下的“纪念”——B炮塔上的凹痕以及舷侧近失弹造成的损伤依然清晰可见。那枚击中的炮塔正面的英国穿甲弹虽未给这艘战舰的战斗力带来不利影响,但近失弹却在舰首舷侧170毫米厚的装甲上开了个口子,在损管部门抢修好这一破损之前,至少有50吨冰冷的海水灌入船舱,眼下舰员们仍在利用水泵将那几个灌满海水的船舱抽干。
  “告诉损管的小伙子们,他们干得非常漂亮!至于下一次战斗,我也会尽量让这艘战舰像格奈森瑙号那样毫发无伤的!”
  张海诺这话多少带有些羡慕之意,战斗中自己的僚舰不但频频通过其三联装280毫米炮的精准射击威胁对方,持续半个多小时的战斗更是未被哪怕一发120毫米炮弹击中。全舰官兵除了不慎在甲板滑倒并摔伤臀部的那位老兄之外,亦无一伤亡。
  相比之下,那支英国舰队的情况恐怕就不那么妙了,齐里格和舰上参谋们根据战场情形判断己方战果是击沉英国大型驱逐舰或轻巡洋舰一艘、击伤英国大型战舰一艘,另外三艘小型战舰伤亡情况不明。随后,德国海军无线电监听部门截收到了那支英国舰队发回本土的无线电讯号,并破译了其中部分内容,得知那艘受损的大型战舰为英国本土舰队的战列巡洋舰“声望”号,其僚舰亦多有损伤,这一消息随即经密电发送到远在挪威海域的“沙恩霍斯特”号上。
  上午10点,风雪稍减。张海诺站在“沙恩霍斯特”号的外部舰桥上,看着位于海上编队最末尾的“格拉夫·齐柏林”号,此时那艘航母的飞行甲板已不再是先前那副光溜溜的场景,机勤人员正在忙碌的清理上面的积雪,机翼折叠起来的舰载机也一架一架通过升降机送上来,再由机勤人员将它们推至甲板一端,展开机翼,做好起飞前的各项准备。
  “将军,如果那支英国舰队以20节的航速向西南方撤退的话,现在应该位于本舰队西南方220海里处!”航海官谨慎的报出这一系列数据,似乎对于这时候令舰载机出击能否顺利找到对方并发动攻击没有把握。
  张海诺平静的命令道:“喔,将我们计算出的这些数据告知冯·舒伯特上校作为参考,同时,让他第一批只派出速度最快的战斗机执行搜索目标的任务!”
  “是,将军!”
  航海官离开之后不到5分钟,那艘航母甲板上便因为舰载机发动机的纷纷启动而热闹起来,整个舰队为配合舰载机起飞而转朝逆风方向。10点22分,第一架梅塞施密特109T飞离甲板,在它的机腹下还挂着一个奇特的圆柱状物体,那是一个能够容纳66加仑燃油的副油箱——这一设计和张海诺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这种舰载战斗机自设计之初就有配备的。
  “格拉夫·齐柏林”号三台升降机的配置,令它可以用比普通英国航母更快的速度起飞舰载机,于是在10点35分之前,第一批12架舰载战斗机便已全部起飞。根据旗舰“沙恩霍斯特”号发出的命令,或者更确切说是张海诺的命令,紧接着从那艘航母上又起飞了4架负责在舰队附近海域执行警戒任务的舰载战斗机。与此同时,6架可携带500公斤杀伤弹和穿甲弹的Ju-87C和6架配备航空鱼雷的Fi-167作为攻击机群在飞行甲板下等候出击命令,另外14架BF-109T和6架Ju-87C也是在机库内随时待命。
  搜索机群出发之后的等待是令人忐忑而又难熬的,所幸的是,不久之后从纳尔维克传来了好消息,预定给驱逐舰分队运送油料补给的3艘油轮已有2艘抵达,本特将军的驱逐舰在加满燃料后即驶离了那一港口,其中5艘较为先进的1936年级驱逐舰在本特的亲自率领下北上前来和舰队主力会合,另外5艘则沿着来时的航路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德国本土。几乎在同一时间,负责运送登陆部队前往特隆霍姆、斯塔万格、克里斯蒂安桑的海军舰船也开始返航。
  在纳尔维克以西大约160海里的海面上,一艘满目疮痍的大型战舰正在两艘小型战舰的护送下蹒跚而行。由于桅杆已被打断,它只能在舰桥和舰首旗杆上悬挂曾经令舰上全体人员无比骄傲的圣乔治十字战旗。圆柱状的高大舰桥,最上面一层已经在巨大的爆炸中消失,但令舰员们感到庆幸的是,炸中舰桥的炮弹并不是那种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可怕380毫米巨炮,而是一枚威力相对较小的280毫米穿甲弹。
  相比之下,舰体前部的那两座炮塔就没那么幸运了。德国人的重重一击,令800多吨的A炮塔直接从舰体剥离。受到这一剧烈爆炸的波及,B炮塔虽不至于报废,但外观已经变形,炮座也被震坏。现在舰员们只能通过手动让它在右舷范围内缓慢转动,一旦敌舰从左舷发起进攻,它便只能利用舰尾最后一座双联装炮塔进行独立还击,同时,全舰最精确的测距仪早已随着舰桥上部的离去而不复存在,统一指挥舰上火炮的枪炮指挥人员非死即伤,而光靠炮塔测距仪进行瞄准,射击精度大受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受损的不仅是舰桥和前主炮,在这艘战舰的舯部甲板上,场面更是一片狼藉。先前熊熊燃烧的大火已在舰员的努力下被扑灭,这里散布的各种物体以及舰壁、甲板无不被浓烟熏黑。德国人的11英寸炮弹多次对这里构成威胁,其中一发更是直接穿透甲板在蒸汽室上部爆炸,舰上两座烟囱中更大的那一座当场因此而损毁,蒸汽室也一度为高热高压的蒸汽所充斥着,全舰航速为此而下降到了不足15节,经抢修后才勉强恢复到目前的21节。唯一只得庆幸的是,舰上8台3缸海军锅炉仅有一台损坏。
  1号烟囱损毁,位于烟囱右侧那座三联装102毫米副炮也未能幸免,该炮位当场阵亡7人、伤9人,炮塔犹在但基座和主要控制设备全毁。在数发280毫米和380毫米近失弹的“照料”下,右舷舰体中度受损,未受装甲保护的高炮战位更是屡遭弹片侵袭,3座能够对中近程敌机构成巨大威胁的八联装乒乓炮有2座受损,4座四联装的12.7毫米高射机枪也只剩下2座能够正常使用。
  破损的舰桥上,约五旬、身材略有些发福的英国海军上校沧桑的脸庞此时写满颓丧和迷惘,就在几个月之前,他本满心希望的准备率舰截击德国袖珍战列舰,却因为德国海军有所部署而不得不取消行程,在赛马场上,他最钟爱的赛马连连失手,令他在经济上亦损失不小。这一次,在挪威海域为布雷舰队护航的差事看起来既轻松又不需要消耗太长的时间,却偏偏碰上了德国最强大的两艘战列舰,更夸张的是那两艘明明是沙恩霍斯特级,却飞过来俾斯麦级的重磅炮弹——要知道那级超强的德国战列舰一艘还没有最终完工,另一艘还躺在船台上,根本没有可能在这一时间出现在这一海域。
  这一系列不幸的遭遇,令上校不由得揣测起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更加悲惨的事情。
  “右舷52度发现飞机!”
  舰上的瞭望哨并未惊慌失措的发出警报,且用了“飞机”而不是“敌机”一词,因而甲板上的舰员们纷纷跑到战舰右舷,他们想当然的以为这距离德国本土上千公里的海域不会有德国飞机出现,这艘战舰的舰长及主要军官们虽然在前一天便从本土舰队司令部收到了本方侦察机在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遭到德国战斗机截击的消息,却并没有把这一情况和德国海军唯一一艘航空母舰联系起来,而且在今天凌晨的战斗中,他们除了被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打得晕头转向之外,根本没有发现有一艘德国航母从不远处的海面上溜过。
  直到那架飞机飞到距离足够近的地方,舰上的瞭望员才通过望远镜看清那架飞机的身形,这时候它机翼下的铁十字徽标也已经隐约可见了。
  “敌机!敌机!”瞭望哨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喊声,舰上这才响起了久违的空袭警报声。在军官们的口令声中,舰员们纷纷跑回到各自的战位上,操纵起舰上所剩的防空武器准备对抗敌机的袭击,然而那架梅塞施密特战斗机并没有俯冲下来发动攻击的意思,它在高空盘旋一圈,头也不回的向北飞去。
  犹如惊弓之鸟的舰员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但留着两撇漂亮小胡子的舰长却愁容满面,德国战斗机自北而来又自北而去,除非德国陆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挪威建立了临时机场,否则那架战机便只有一个来源——航空母舰。
  审视过舰上残缺不全的防空武器之后,上校不由得将目光投向如今陪护在本舰两侧的两艘驱逐舰。它们一艘属于1930年下水的B级,另一艘则是1934年下水的E级,两艘均为本级驱逐舰中的普通型(英国驱逐舰中每级都设有领舰若干,排水量和武备皆强于普通型),其中位于左侧行驶的那艘舷号为H-23的E级舰“回声”号,两个小时前刚刚利用鱼雷击沉了友舰“金刚石”号——那艘不幸的驱逐舰在战斗中为德国战列舰的150毫米副炮所击伤,由于舰体漏水情况无法得到控制导致航速逐渐降低,舰长遂作出弃舰决定。在接过所有舰员和伤兵之后,为免它落入德国人之首,“回声”号忍痛将其击沉。
  不论是30年代初期建造的B级驱逐舰,还是30年代中期建造的E级,既不是为防空而设计,在战争爆发之初也没来得及进行防空强化。B级全舰只配有2座单管40.5毫米口径的乒乓炮,E级舰体更大,但也只有2座四联装12.7毫米机枪,而它们所装备的CP-MARK型120毫米单管舰炮最大仰角仅有40度,对空能力有限,强大的四联装鱼雷发射管在面对敌机袭击时更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那架德国战斗机离开之后还不到40分钟,“声望”号上的防空警报便再一次凄厉的响起,这次出现在右舷的共有12个黑点。望远镜里,英国舰员们看到的是他们如今还不太熟悉的德国海军斯图卡和战争爆发时刚刚入役的双翼舰载侦察/鱼雷机Fi-167,对它们的性能更是不甚了解。这时候,舰上的指挥官们只得利用防空能力不佳的102毫米副炮试图扰乱敌机阵型——在敌机靠近之前,舰上的8联装乒乓炮空有强悍的火力密度却无法威胁到对方,结果英国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德国机群在射程之外重新编好作战队形、占据攻击阵位。
  3架德国海军的斯图卡最先呼啸着从高空发起进攻,在波兰战场上令敌方军民恐惧不已的机首发声装置在这种海军型上得以保留,在俯冲过程中,它那极为凄厉的怪叫声即便不至于让对手惊慌失措,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对方炮手心理上的紧张程度。经过超过20个月的严格训练,这些德国海军飞行员在技能上丝毫不逊色于空军,在对水面目标进行俯冲轰炸时更是经验丰富。同时,他们又是德国海军中最勇敢的一群人,即便面对敌人的密集火力,也依然义无反顾的进行大角度的俯冲攻击,并将机腹下那枚250公斤穿甲弹和机翼下的4枚50公斤杀伤弹倾斜在敌方军舰上。
  在理论上,这些炸弹并不足以给一艘装甲厚实的大型战舰构成致命威胁,但杀伤敌舰露天战位人员、削弱敌方防空火力的任务却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当3架海军斯图卡拉起时,多颗黑乎乎的炸弹已经准确无误的砸向英国战舰的甲板。在隆隆的爆炸声中,那艘战舰从舰首到舰尾几乎都为弹片、火焰以及近失弹溅起水花所行程的“薄雾”所笼罩。当8联装乒乓炮和4联装12.7毫米机枪战位上血流成河时,德国人的初步作战目的便已达到。
  趁着第二批3架海军斯图卡俯冲时给对方造成的连续压力,6架Fi-167分成三组从那艘战舰左右和舰首方向投下鱼雷,这种航空鱼雷在威力上较德国水面舰艇和大多数潜艇所使用的稍小,但对任何一艘英国战舰都能形成有力的威胁,尤其是像“声望”号这种只具备重巡洋舰水平装甲的,吃上一颗都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
  发现鱼雷来袭,英国舰员们赶忙用舰上的大小枪炮向水中射击,两艘驱逐舰也在这一刻展现出大无畏精神——它们以自己的躯体横挡在“声望”号两侧,试图以自我牺牲来换取主力舰的平安,同时以舰上火力拼命向来袭的鱼雷射击。
  一声巨响中,数百米外的海面上腾起一根高大的水柱,“声望”号所面临的威胁有六分之一被消除了,但这已是英舰上炮手们能力的极限。仅仅二十秒后,位于“声望”号右侧的“黄铜”号最先中弹。刹那间,一根白色的水柱从舰舷外部升起,它舯部猛的向上一抬,舰底几乎离开水面,而且舰体上的断裂痕迹清晰可见。片刻之后,大团浓烟便从裂口出喷涌而出,舰上的大火如同小规模的井喷一发不可收拾,而舯部迅速落下后径直下海面以下沉去,舰首和舰尾旋即高高翘起。这时候,舰上的水兵们开始拼命往冰冷的海水中跳,扑腾扑腾像是一锅落水的饺子。他们身后的驱逐舰继续下沉,并接二连三的发生着爆炸,在驱逐舰主体全部沉入水中之前,成功逃离的人不足40,只占到舰上全体人员的五分之一,剩下的不是在爆炸中阵亡便随舰一同没入冰冷的海底。
  另一侧的“回声”号还来不及为自己的伙伴而悲哀,第二批俯冲的德国轰炸机便用一颗250毫米穿甲弹击中了它的舰首炮塔,具备一定动能的穿甲弹对于这种防御薄弱的驱逐舰而言是就不是什么不痛不痒的打击了。它径直贯穿上部甲板掉进舰底弹药库,在给这艘军舰带来致命一击前,底舱负责运送弹药的英国水兵们还得及看这黑色死神的化身最后一眼。
  巨大的轰响中,“声望”号的舰员们目瞪口呆的看着驱逐舰上单管舰炮塔在猛烈的爆炸中升入数十米高的空中,再重重的砸落到附近的海面上。因为弹药殉爆,那艘驱逐舰用比被鱼雷击中的友舰快得多的速度消失在海面上。
  两艘僚舰的沉没,令“声望”号的官兵们感到绝望,然而在他们舰长的指挥下,这艘失去近三分之一航速的战列巡洋舰竟在海面上左扭右闪的避过了一枚又一枚德国鱼雷,在德国飞行员们遗憾的目光中,它锵锵闪过最后一枚鱼雷,由于舰长的高超技术而免于步僚舰后尘,这时候全舰因为德国轰炸机的炸弹创伤而几乎笼罩在烈焰与浓烟之中,但不管怎样,这些“皮外伤”暂时还不至于令它沉没或者失去动力坐以待毙。
  得到第二批攻击机群的报告之后,“格拉夫·齐柏林”号随即派出舰上最后6架俯冲轰炸机以及同样数量且搭载了200公斤穿甲弹的BF-109T对遭到重创的“声望”号进行又一轮攻击,但这一次它们在靠近目标之前便遭到了英国海军舰载机的拦截。匆匆抛下穿甲弹之后,梅塞施密特109T在对战英国海军的双翼海斗士战斗机和贼鸥式战斗轰炸机时性能上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无奈对方数量居多,在击落两架贼鸥式后它们只得掩护6架轰炸机无奈返航。
  本土舰队主力的及时赶到令“声望”号免于被对方舰载机所击沉,然而它的运气并没能支撑它返回本土基地。当天晚些时候,它在斯卡帕弗洛东北方160海里处遭德国潜艇袭击而沉没,全舰官兵仅有67人生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