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勤行第一人(校对)第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481

  袁子丹有些尴尬地笑道:“呵呵,此菜既为考题,什么时候破题成功自然是本人说了算。
  既然周面王已经破题成功,我这个出题人如果还不立即结束破题环节,岂不是故意拖延,有损我诗书传家的气度?”
  “高级!”
  老郭重重点头:“老于你看看,到底是书香门第。”
  于老师一乐:“那是啊,要不怎么说人家是阳春白雪、咱们都是下里巴人呢?咱就没这些花花肠子……
  哎,袁先生您可别误会,我是说啊,您腹藏锦绣,绝对是褒义,褒义……”
  袁子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一时无话可说,气氛十分尴尬。
  还是周栋厚道,见袁子丹实在太尴尬,连忙岔开话题道:“袁先生,我还是有个问题。
  这道菜之所以叫做‘玉笛谁家听落梅’,是因为用五种肉制成,五五相互,正好是梅花之数。
  你却足足用了近百种食材,虽然难度更大、手艺更精妙,却不符合这道菜的菜名了吧?”
  他这不是为难袁子丹,只是好奇,想不通袁子丹怎么会犯这种错误。
  老郭一听还真是,也跟着追问:“对啊袁先生,您是什么人?那可是书香门第、真正的读书人、文豪啊!怎么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袁子丹微微一笑,看了看郭德冈,今天就让你知道知道什么叫文化。
  沉吟片刻,忽然朗声道:“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这是?
  老郭顿时明白,好家伙,你还真能找辄。
  袁子丹笑道:“这首郑板桥的《咏雪》,说得虽然是雪,诗眼却是在梅。
  既有千万雪花飞入梅花不见,我这道菜就算用上百种千种食材,也一样未曾脱出一个梅字。
  各位,金老先生引据与我之引据,虽有不同,其实全都对!”
  郭德冈一时无话可说,人家这是真高级,他还真找不出毛病来。
  于老师见搭档被人家用文化打了脸,忙接口道:“袁先生,既然我们破了题,那这加宴?”
  “当然是可以了。郭老师什么时候要来随园,提前三天告诉我就可以了。”
  袁子丹看了周栋一眼:“我是真没想到,居然有人能够破了这道题,周面王……”
  周栋道:“袁先生有话请说。”
  说是破题,他却借机‘偷师’了不少袁子丹的绝技,对袁子丹还是非常感谢的。
  “是这样的,袁某被一个厨道上的难题困扰了许久,一直无法破解,本来以为没有希望了,今天遇到周面王,却让我看到了破解这道难题的可能。”
  袁子丹微微脸红道:“不知道周面王愿意不愿意与我同参此难题?当然了,这只是我的单方面请求……”
第170章
慰亭鸭的难题
  周栋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袁子丹说的难题竟是出自他的同姓之人,而且还是个古人。
  同姓,却非同宗,这个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窃国大盗袁士凯袁大头。
  如果公正评价袁大头此人,应该说他在前期还是锐意改革、推行新法新风,也曾有过一些建树,可到了晚年却利令智昏、竟然逆历史潮流而动、妄图恢复帝制,最终被千夫所指、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就呜呼哀哉,从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华夏有史以来最大的反派。
  袁子丹不关心政治,他关心的除了诗书画之外,就是厨艺了,而这袁慰亭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周栋成功破题之后,老郭和于老师满意而归,他却被袁子丹热情挽留下来,暂时住在了随园。
  袁家待客之道可圈可点,每天早上那位‘袁公子’都会站在周栋的门外请安;周栋吃过袁子丹亲手制作的精美早点后,就被这位新一代的随园主人请到假山凉亭上喝茶。
  这回不是古茶汤了,是正宗的武夷山大红袍。
  母树大红袍自然是喝不到的,那玩意儿就是海子中的几位老人家每年也就能分到几两而已,子树大红袍袁家还是有些存货的,平时舍不得拿出来,面对周栋倒是大方的很。
  红亮的茶汤入口,让人心中一片熨贴。
  周栋香茶在手,俯望下方湖面上泛舟采莲的燕都女大学生们,听着她们与岸边的‘袁公子’诗文唱和,每每说些什么‘鸟宿蓬山顶、一惊红羽飞’等类妙诗晦词。
  周栋总感觉这帮子文化人一个个都是骨子里风骚的很,万万招惹不起,所以就低下头,躲过那一道道来自水面的火辣目光。
  这些女大学生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个的大姐姐,他感觉有代沟!
  “不错,幼良这些年来在厨艺上并无寸进,诗文却是见长,只可惜耽于小道、不肯去读经义,距离‘明经’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袁子丹听着儿子作的几首诗词,不住地颔首微笑,嘴上说是批评,其实心里不知道有多么得意呢。
  这点小心思其实华夏人都有,炫娃就得炫的不露痕迹才是,动不动就在朋友圈发文发照片多没意思?
  周栋实在是有些听不下去了,岔开话题道:“袁先生,刚才听你说起那道厨艺上的难题,竟然是出自袁大头?”
  “是袁慰亭。”
  袁子丹其实也不是很待见自己的这位同姓,不过他素来以名士自诩,就算对方是一只狗,只要有名有字,他也会以‘名字’称之:“袁慰亭晚节不保,世人称其为窃国大盗,不过这些是政治,咱们今天只说他对美食的贡献。
  慰亭好补、世人皆知,慰亭会吃,世人知道的却恐怕不多了。
  当年袁府中可不仅只是养了几位名厨,就连他的太太姨太太们,也个个都是烹饪的好手。后人猜测,袁慰亭娶老婆估计是先看厨艺,如果做不出一手好菜,他是不肯娶回家的。”
  周栋点点头,这倒是听何必进讲过。抛开政治不提,袁大头确实对华夏菜有过一定的贡献,尤其对宫廷菜和豫菜的发展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我说的难题,就是袁慰亭改进的一道清宫美食‘清炖肥鸭’。世人都知道,袁慰亭与慈禧太后有种天生的默契,往往慈禧喜欢吃什么,他就喜欢吃什么,而且还不是为了拍马屁承欢上意,他是真的在美食方面与慈禧‘志同道合’。”
  袁子丹喝了口大红袍,慢悠悠地道:“这道清炖肥鸭,是从慈禧钟爱的一道‘糯米八宝鸭子’改进而来。
  《御香缥缈录》上记载:这道菜是将鸭子去毛、去内脏洗净后,加入调味品,然后装入一个瓷罐子中,再把瓷罐放入半水锅内,以文火连蒸三天,直到鸭子酥烂……”
  周栋微微皱眉:“连蒸三天?”
  做一道清炖鸭子就要花费三天的时间,先不说耗费的时间太长,更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力看火、添水。奢侈不奢侈先两说着,这道菜实在是太麻烦。
  “周面王是不是感觉很麻烦?”
  袁子丹笑道:“宫廷菜中其实还有比这更麻烦的,这也是正宗宫廷菜很难在民间推广的原因,就算能够还原出来,价格也是一般人无法承担的。”
  “呃,袁先生以后还是不要叫我周面王了;小周或者周栋都可以,面王什么的,听着感觉古里古怪的。”
  袁子丹哈哈大笑:“别的人想要这个名号还没有呢,你倒是嫌弃古怪。也罢,我以后就叫你周老弟吧,幼良以后就叫你周叔。”
  周栋点点头,经历过老郭和小岳岳的事情,他现在也不纠结辈分不辈分的了。
  “周老弟以为这道菜麻烦,却不知道袁慰亭的改良版更要麻烦了许多呢。”
  袁子丹笑道:“袁慰亭是在这道菜中部分恢复了‘糯米八宝鸭’的做法,先在鸭腹中放入糯米、火腿、酒、姜汁、香菌、大头菜和笋丁,然后才放入瓷罐隔水蒸。
  而且慈禧太后远远比他要节俭许多,还只是用清水蒸,袁慰亭却是用鸡汤来蒸,也是要蒸上三天,才能让鸡的味道慢慢融入。
  这道菜不仅美味,更有食补的作用。鸭肉滋阴益胃,利水、消肿,加入糯米和香菌后,更有了状阳的作用,袁慰亭有一妻九妾,想必是非常喜爱这道菜的。”
  周栋望着袁子丹,眼神儿有些古怪。心想你家先祖的红颜知己恐怕比袁大头还要多,不知道最喜欢的又是哪一道菜呢?
  只听袁子丹又道:“这道菜原本是改进的不错,而且是个上好的食疗方子,我有心将其引入随园菜中,可是有一点让我非常不满意。”
  周栋道:“是时间吧?”
  “正是。”
  袁子丹道:“华夏菜中有很多炮制繁琐、程序复杂的菜品,但那都是因为食材本身的原因造成,不会被人诟病为‘奢侈’。
  可这道菜却不同,本来就是出自袁慰亭这个窃国大盗之手,而且所用食材都为常见之物,如果这样也要花费三天时间,难免会被人说我随园崇尚奢靡之风,于我袁氏名声有碍。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既保证这道菜的品质,又可以缩短时间,比如将三天缩短为三个小时?可惜一直想不到破解的办法。
  周老弟惊才绝艳,为我勤行中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不知可有良策?”
  周栋听得很想翻白眼,你这是要疯么?这我哪会有什么办法!
  就不说袁大头家的厨师了,难道当年清宫里的御厨都是白吃干饭的么?这些可都是当时最顶级的厨师,要是有办法,他们还会花费三天的时间蒸鸭子?
  “哎,难道以周老弟的厨艺,也没有解决的方法么?”
  袁子丹微微叹息道:“看来要做这道‘慰亭鸭’,也只有不惜耗费功本,不顾奢靡才行了……”
  “确实是没有好的方法。如果是清宫菜中的‘清炖鸭子’,倒是可以用内外交攻的方法,先在鸭子腹内灌入汤汁。”
  周栋想了想道:“等到升温后,鸭腹内的汤汁会从内向外烫熟鸭子,这样虽然可能会失去一两分的味道,却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可是袁大头的改良版就不好用这个方法了。”
  “没错,因为袁慰亭又在鸭腹中添加了糯米、火腿、酒、姜汁、香菌、大头菜和笋丁,妙就妙在外面的鸡汤缓缓升温蒸熟鸭体,而鸭体内的各种食材则在‘半干培’的状态下成熟,这样才能让各种食材饱吸鸡汁鲜味,同时又不走失自身的味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4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