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美国大亨(校对)第2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7/282

  ……
  又过了两天,惠誉国际发布了新的月度经济报道,在这篇报道中,惠誉国际表示,依据他们在他们所得到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分析的结果,持续了三年的这一轮不景气应该已经要到尽头了,并且预言,一个新的,以石油工业为核心的景气时代也许会在几个月之后到来。在这个月的报告的最后这样写道:
  “各种数字,包括银行不良负债的数字,各种企业的采购指数,都有了一定的起色,它们或是停止了持续的衰退,或是已经有了小幅度的回升。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黑暗的隧道已经走到了尽头,而我们已经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亮光。”
  不过,这份报告的效果却并不明显,虽然惠誉国际的报道在经济界已经有着非常高的声誉和号召力了,但是,在此前的几年里,像这样各种经济指标都有所好转的时候不是没有过,那时候也有很多的人觉得,隧道已经到了尽头,前面已经看到了亮光。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所谓的隧道口的亮光并不是真正的隧道口,而很可能只是鬼火在闪耀而已。一些急不可耐的家伙,一心以为这是机会,急匆匆的喊着“手快有,手慢无”,然后一头栽进别人挖好的陷阱里,摔了个粉身碎骨。
  也有那么一段时间,那是长达一两个月的时间,经济节节向好,仿佛列车已经驶出了隧道,驶入了阳光灿烂的春天里,然而,两个月都没到头,就突然风云突变,就像乘坐列车穿行在落基山脉中一样,刚出了一个隧道,还没来得及看看旁边的风光,列车就一头又冲进了下一段更长更黑暗的隧道。
  所以,如今,市场上极度的缺乏信心,大多数的人在这个时候,都选择了继续的观望。
  不过,经济形势的确似乎是在好转。而且更多的好消息也不断的传来,虽然每一次好消息,几乎都成了一些人从股市里割肉止损的机会,导致股市上面倒是又出现了几次暴涨暴跌,但是总的形势确确实实的好转了。比如说,惠誉的报道中提到的石油行业,所雇佣的工人的数目开始有了正增长,虽然增长数量不多。同时,相关的一些行业雇佣的工人的数量也有了增加。根据美联社发出的社会统计数字,三个月以来,美国的失业率第一次出现了整体的下降,而这样的形势,在此前的几次假复苏或者是短暂性复苏中,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又过了一个月,更多的好消息传来了。在遥远的中国,反叛的南方军队在两个月前在古巴志愿军的支持下击退了忠于清政府的军队,并宣布建立了一个叫做“中华民国”的共和制国家。而满清不得不启用袁世凯来镇压他们,结果袁世凯借助手中的兵力,一方面向南方施压,另一方面,有借着南方,威逼满清皇帝退位。最后那些中国人终于达成了妥协,清朝皇帝宣布退位,民国政府宣布给与清朝皇室优待,而袁世凯则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总统。而中华民国则成为了一个在法律上是一个单独共和国,而在实际上更像是一个邦联而不是联邦的东西。这个国家在实质上分裂成了相互仇视的南北两大块,而在南方,又分裂成了好几个小块。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以压倒对手,这些小邦纷纷向列强国家表示善意,比如说,如今美国人就获得了在南方很多地方开矿,建立企业,修建铁路,已经完全自由经商的权利。新的市场也被打开了。
  中国市场并不是向美国一家单独打开的,因为依据此前清政府和列强国家达成的条约,列强各国在中国都得到了最惠国待遇,也就是说,某个列强国家在中国获得了什么特权之后,其他的国家自动也会获得这样的特权。但在某些工业部门,美国产品几乎是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的,比如说石油制品。
  也就在这个时候,又传来了在菲律宾发现石油的消息,然后洛克菲勒先生立刻宣布将在菲律宾建设炼油厂,以便就近向中国市场出售石油制品。
  这个消息被视作是经济真正走向复苏的标志,于是投资市场开始慢慢地热了起来,与石油相关的行业首先得到了资金的支持。在菲律宾开采石油所需的大量的机械使得钢铁和机械制造等行业明显受益,而石油制品必须通过海运才能进入新的市场,所以,洛克菲勒先生的企业也开始招标制造新的,专用于石油制品的运输的船只。这使得造船业也跟着受益了。
  在这样的一系列的好消息的刺激下,原本畏畏缩缩的投资者们渐渐地都放大了胆量,他们渐渐地开始相信,真正的复苏已经到来了。
  而这北美经济好转的消息也给欧洲提供了更多的信心,也就在这个月,一支受雇与沙俄的美国石油勘探队在高加索地区发现了高产油田,沙俄政府开始招商开发,而美国的石油企业立刻先拔头筹拿下了好几处油井。
  高加索地区交通不便,石油的输出就成了问题,俄国人做出了这样的计划,即先建设一条用于运输石油的重载铁路通往克什米尔,然后再在那里通过船只运往欧洲各国。这个工程使得欧洲的铁路,造船也跟着热了起来。
  ……
  克利夫兰大学实验室-海洋运输设计实验室。这是一个专门从事各种运输船舶的研究的实验室。每年麦克唐纳财团在这个实验室中的投资都有好几十万美元。这一天,这座实验室迎来了两位尊贵的客人——史高治·麦克唐纳和摩根。
  “史高治,你让我看的那条船呢?”就像史高治对于美食的爱好一样,摩根对于船只,有着特别的嗜好,这种嗜好其实不仅仅限于游艇和邮轮,而是包括一切的船只。更何况,史高治还向他吹捧说,这将是能让其他所有的石油运输船立刻被淘汰掉的全新设计的超级船只,作为一位出色的商人,摩根自然了解这样一种船舶所代表的商机。
第584章
景气(四)
  “就是那条船了。”史高治指着正在水池中做测试的一条船对摩根说,接着他又转过身,向站在水池那边的一个一个穿着白色的实验服的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喊道:“克劳奇,麻烦过来一下,嗯,过来给我们讲讲这条船吧。”
  “好的,麦克唐纳先生,我马上过来。”那人回应道。不过实验室的水池相当的大,那人又要将手里的东西放好,还要顺便交代助手两句,所以在他绕过长长的试验水池走过来之前,史高治还有时间和摩根说两句话。
  “看到那条船了吧,足足有六万吨的标准排水量,比我们此前建造过的任何船只都要大,也是人类迄今为止建造的最大的船只。但是因为船型的设计上的突破,这条船低速航行的时候的阻力出乎意料的小。在以十二节左右的速度航行的时候,这条船能节省百分之十左右的燃料。”
  “这么多?”摩根站住了,“这是怎么做到的?”显然,自认为也算半个船舶专家的摩根对此很有兴趣。
  “哦,这个讲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涉及到流体力学,涡动力,还有很多很专业的东西,就连我,要弄明白也要很长一段时间。你真的想知道?”史高治微笑着望着摩根。
  “见鬼,就不能用简单一点的语言解释吗?”摩根果然如史高治预料的那样,在那一大堆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听起来就很厉害名词前面退缩了。
  “简单一点说,就是这个小伙子发现在船只航行的时候,带起的涡流能产生一种力,加以合适的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兴波阻力的影响。嗯,这种力额就用他的姓氏来命名,就叫做夏尔谢夫力。靠着对这种力的利用,我们的新的船型的阻力要比一般的船只都更小,这使得我们的新船的经济性能非常突出。”史高治解释说。
  “很不错的小伙子。嗯,这种设计也应该能让我们建造的军舰速度更快吧?”摩根问道。
  “很遗憾,这种设计只在低速端有用,随着速度的增加,夏尔谢夫力起到的正面作用越来越小,到18节左右的时候,基本上就没用了,超过18节之后,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而如果到了三十节,这种力和兴波阻力结合起来,甚至能损坏大多数船只的龙骨结构。所以,无论是军舰还是高速的邮轮或者游艇,都用不上这种设计了。只有对速度不敏感一些货运船只才用得上这种设计。”史高治双手扶着水池边的护栏上,盯着池子里的那条正在进行耐波性测试的大比例模型,这样对摩根说。
  “麦克唐纳先生,摩根先生,您们好。”这个时候,克劳奇·夏尔谢夫已经绕过了长长的水池,走到了史高治和摩根的身边。
  “嗯,小伙子不错。”史高治点点头说,“给我们的摩根大老板介绍一下这条船的特色吧。”
  “好的。”克劳奇回答说。然后他转向摩根开始向摩根介绍他的这种新设计的船型……
  ……
  很快,关于摩根-麦克唐纳造船厂将要为美孚石油生产一种全新的,排水量高达六万吨的巨型邮轮的新闻就出现在了各种报纸上。当然各家报纸的报道角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受众更平民化的太阳报,就把报道的角度集中在这种船只的巨大上面,并将它和其他国家的类似船只,尤其是和一直以来让美国人民最为痛恨的英国人制造的类似用途的船只相比,然后就毫不客气的将英国人的造船技术说成渣渣。
  而以理性、客观、中立自命的纽约时报则指出,虽然美国的造船技术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这条船现在还只是一条图纸上的船舶,甚至连切割钢板的工作都还没开始。加上这条船太大,所以需要新的专门的船台,而巨型船台的建设也还没有完成。所以这条船至少要到明年的八月份,才能上船台建造。所以这个时候就为此欢呼,就觉得美利坚的造船技术世界第一了,未免稍微早了一点。
  而专注于科学技术的《科学》杂志,则对这种船只的技术优势进行了分析,比如依据水池实验的结果,这种船的航海性能,尤其是高海况下的航海性能应该非常出色,另外,为了能快速的装卸石油,这条船所采用的各种全新的技术……
  至于在经济方面最为专业的华尔街日报则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船只的优势:
  “巨大的运载量,使得海运的效率大为上升,从而使运输成本至少下降了三分之二。而巨大的配水量带来的高海况下依旧卓越的航海性能,更使得这种船只可以在那些最不适合航海的季节里在最艰难的航线上航行,这也大大的增加了使用的灵活性……这种船的出现,几乎直接宣告了,以前的那些几千吨,万余吨的油轮已经完全过时了。相比这种简直就像是史前巨兽一样的怪物船只,在跨越大洋的运输竞赛中它们已经没有任何获胜的可能了,几乎可以肯定,只要这种巨型油轮能够顺利投入使用,那那些小排水量的油轮都会在很短时间之内被淘汰掉。
  同样的道理,超级油轮相对于一般油轮的优势,超级货轮也一样会有。可以预计的是随着超大排水量船只建造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巨型船舶将陆陆续续的出现在海洋运输的航线上,到那个时候,现在的那些运输量有限的船只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几乎可以肯定会被陆续淘汰。因为只有拥有大量的这样的船只的运输公司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如果一家航运企业依旧使用那些老船的话,那他们快就会发现,他们的运营成本会使得他们在面对竞争者的时候,一点抵抗力都没有。所以,这种船只的出现,几乎直接就意味着运输行业和船舶制造行业的大变局……”
  ……
  就像华尔街日报分析的那样,摩根-麦克唐纳的那条叫做“波塞冬”的巨型油轮破坏了此前油轮竞争的一切规则,使得石油的运输成本下降了接近三分之二。这使得拥有这样的船舶的企业在运输过程中能够获得的利润大幅度的上升了,或者意味着在和其他企业的竞争中,他们可以轻松的用降低运费的简单办法打倒竞争对手,因为他们完全可以将价格降低到让对手需要倒贴才能跟进的地步,还能保证自己拥有不错的利润。
  所以,谁首先能够拥有这样的油轮,谁就能在石油运输的市场上迅速的获得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为生产这种船准备的两座新的船台都还没来得及完工,但是船厂收到的订单都可以拍到五年之后了。而摩根-麦克唐纳船厂在这样的鼓舞下宣布,将再增加两座这样的大型船台。
  既然超级油轮还没来得及下水,就已经显示出了这样美好的钱景,所以全世界稍微有一点能力的造船企业都投入到建造超级油轮的竞争中。英国人,德国人,甚至就连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都加入了这场游戏。英国人更是将这场超级油轮之争视作是维护国家威望的斗争。于是他们宣称,他们已经制定了一个计划,将建造比美国人的“波塞冬”更大,更先进的超级油轮,据说原本用于制造战列舰的某些船台已经开始改建,以便兴建能和“波塞冬”匹敌的超级油轮。另外,全新的,更大的船台也已经开始建造了。
  至于德国,他们的那位有时候经常会出点小问题的皇帝一向出了名的好大喜功。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他的反应倒是慢了不少,他甚至觉得,如果英国人愿意将那些可以用来建造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船台拿去造民用船只,倒也不是坏事。
  当然,德国皇帝的这种没有远见的迅速的被纠正了过来,他的那些和企业主联系紧密的将军们告诉他,生产超级油轮是一件很赚钱的事情,靠着它,他们可以进一步扩大建造战列舰的能力。另外,制造这样的巨型油轮,也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让经济从萧条中迅速的复苏。
  至于法国和意大利,他们就更没有说要和美国英国争夺世界上最大的船只的桂冠的意思了。他们并不指望自己的超级油轮在性能上能超过英国人和美国人,不过,他们都看到了这样的一点,那就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的船台,尤其是生产超级油轮需要的大型船台,其实也是非常有限的。因而,他们的生产速度不可能太快。而那些运输企业未必能等那么长的时间。如果这时候,他们可以研制出在性能上与美国人的波塞冬相当,或者差距有限的超级油轮,那么那些等不及的订单,肯定就能落到他们的手中。
  ……
  “巨型油轮的热潮总是掀起来了,下一步,就该在普通的货船上面下功夫了。”看着手里的资料,史高治这样想着。
第585章
景气(五)
  史高治所说的普通货船并不是指所谓的“夏洛特标准货船”,那种专门为了应对德国将来的无限制潜艇战而准备的货船,那种货船造价便宜,生产迅速,加上速度性能突出,在未来的战争中,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货船,然而在和平年代就未必了。首先,这种货船的设计寿命只有四到五年,在战争中,一条货船,在遍布德国潜艇的大西洋上,一般来说,是没机会跑满这样的使用寿命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在一到两年内被击沉,能够撑到三年,那简直就可以叫幸运儿了。但是,在和平时代,一条货船可能会用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设计寿命只有四到五年,那简直就没法用了。当然,这也只是设计寿命而已。硬要新三年旧三年破破烂烂又三年的用,也不是不可以。比如说在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人把手上的那些“自由轮”依照卖废品的价格处理给了很多的第三世界穷国。而在有些第三世界穷国,比如菲律宾印尼什么的,他们甚至把这些设计寿命同样只有四五年的“自由轮”一直用到七十年代,几乎超出设计寿命十倍。其中的一些甚至被改成了客船使用,反正第三世界穷国的人命便宜。
  但是那些第三世界穷国手里的“自由轮”在战后也基本不会跑远洋航线了,它们一般只在风平浪静的近海航线上跑跑,这也是这些船能够新三年,旧三年,破破烂烂三十年的用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还用它们跑远洋航线,哪怕是风浪更小的太平洋航线,那无论如何是用不了那么久的,更不要说,在史高治现在的时代,世界上最主要的航线还是通往欧洲的大西洋上的航线,而大西洋一向以来就以风急浪高闻名。这样的航线,自然不适合那些超期服役的船只。
  当然,等战争结束后,把这些船卖到亚洲那边去,也还是不错的。至少日本人肯定愿意要。不就是不安全点吗?反正日本人不值钱。事实上当一次大战结束后,他们也是这样做了的。以至于在史高治的这个时空里,许多年之后,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和美国打起来之后,很多美国潜艇官兵们惊讶的发现,他们所需要攻击的目标居然和二十多年前的德国潜艇部队所需要攻击的目标除了旧了一些之外就几乎一模一样。而在日本投降后,这些船又被瓜分了一次,一部分被美国人拿去试验了原子弹什么的,还有一部分被分给了同样成了战胜国的中华民国政府,然后被广泛的用在了运输部队打内战,运输黄金去台湾,以及运输人员撤往台湾的行动中。当然这种用了几十年的老船,尤其是在日本人手里又高强度的跑了些年的远洋航线之后,这些船的可靠性实在是很成问题。比如说,在美国那边,这些船被拖到靶场的路上,就沉没了好几条,而在中国,有一条被重新命名为“太平轮”的“夏洛特标准船”就在运送一群低级官员呀,以及他们的夫人小姐逃往台湾的时候,仅仅遇到了一点不太大的风浪,就发生了导致了数千人死亡的大海难。
  除了寿命的原因之外,有效吨位和燃油经济性也都决定了这种船在和平时期并不是一种好船。为了生产方便,这种船的排水量略低于一万吨。这样大多数的船台稍加改进就能用于生产这样的船只了。但是因为有速度方面的要求,这种船的船型相比一般的货船,长宽比还是要略大一点的。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吨位下,这条船能够装载的货物更少。同时更高的速度要求更强有力的动力。而为了便宜,动力系统的价格又要更低,结果就是动力系统占用的空间比一般的货船更大,这当然就更进一步的减少了实际的运载空间。再加上更高的燃油损耗,所以在和平时代,这样的船,绝对是卖不好的。
  史高治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他抛出了巨型邮轮,这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型油轮竞赛。这种竞赛会使得大型船台的数量大增。而一旦萧条到来,在运输船只中首先会被砍掉的就会是这些巨无霸,因为在萧条中一次运输这么多的原油的运输任务会直线下跌。到那个时候,这些大型船台立马就会跟着不值钱了,自己就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将这些能在战后的新一轮战列舰竞赛中派上大用场的大船台买下来。
  至于货船这一边,史高治打算抛出一项新技术,这项新技术将能够迅速的提高货船的装卸效率,从而使得海运相比其他运输形式的优势一下子显现出来,使得更多原本通过陆路运输的货物转向海运。从而使得新的货船的建造变得火热起来,并且带动更多的船台的建造。无论是更多的船台还是更多的货船,都少不了更多的钢铁,更多的机械,这都能给史高治带来更多的收入,更不要说萧条到来后的那些廉价的船台了。景气能给史高治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但是萧条能帮助他夯实帝国的基础,完成帝国的扩张。
  “我爱景气,但我更爱萧条。”史高治忍不住在心里面对自己这样说。
  ……
  由超级油轮引起的造船热潮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恢复逐渐推高,而在这个时候,一个消息更进一步的推高了人们对于它的热情。
  1910年2月,麦克唐纳创投银行和美国最著名的地质勘探企业克利夫兰地质勘探公司联合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个事实上麦克唐纳的高层早就知道了的消息:在麦克唐纳创投银行的委托下,克利夫兰地质勘探公司对麦克唐纳创投银行在阿拉斯加拥有的私人领地进行的矿产勘探中,发现了一处超级大油田。
  这个消息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轰动,因为从经济上来看,开采这座油田似乎并不算太合算。因为就目前来看,美国本土的那些油田已经非常够用了。相形之下,开发者一处油田需要不少的投资,这里面包括油田本身,也包括运输它的港口道路。依据《华尔街日报》上面的计算,至少在短期内,这处油田根本就没有什么开发的价值。
  “就目前来看,这处油田的存在在经济上的更大的意义不过是使得麦克唐纳创投有了更多的抵押手段了而已。”《华尔街日报》上作如是说。
  然而,《华尔街日报》错了,他们根本就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也就是1910年4月2日,他们就得到了又一条新闻:麦克唐纳创投银行和德国政府达成意向,麦克唐纳创投以区区五千万美元的价格,将这个美国最大的油田,连带着他们手中的港口的一部分租借给德国政府五十年。同时,获得在石油设施,以及港口设施的采购上面的优先权。
  刚刚拿到这条消息的时候,华尔街日报的编辑们一度以为自己是不是搞错了日期,这条新闻怎么看都像是晚了一天的样子。不过很快,新闻的真实性得到了核实。
  “上帝呀,大新闻!大新闻!”编辑大喊道,“新的西进运动——不,北进运动要开始了吗?”
  石油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德国的经济,很早的时候,德国人就开始满世界的找石油了。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德国人的那些少的可怜的殖民地里面根本就没这东西。而其他国家或者他们的殖民地即使有这东西,要么不肯交给德国人来开发要么早就被另外的国家捷足先登了。比如说距离德国不远的罗马尼亚就有石油,然而该死的美国佬的动作快的可怕,在德国人还没来得及完全明白石油的价值的时候,他们就抢先一步,把那边的几处油田给买了下来。后来德国人虽然想要出价钱从美国佬手里把罗马尼亚油田买过来,但是英国人和法国人一直在后面搞鬼,所以这事情一直就是搞不成。
  为此,德国人又搞了一个所谓的石油储备计划,他们在汉堡港附近建立了一系列的油库,打算建立所谓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然而,因为没有控制在自己手里的油田,几乎是每一次他们想要超量购入一点石油,都必然会在国际市场上造成一次油价上涨。结果“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提出了好几年,储备的石油还是根本就不够看的。
  这一次,美国人主动找上门向德国人推销手里的油田的时候,德国人真是有些喜出望外。当然,德国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也知道,阿拉斯加的石油开采需要的成本很高。不过在认真地思考后,德国人发现最近一些新出现的技术使得开发阿拉斯加石油似乎也有了一些可能。
  首先,的国人自己的一家企业开发出了石油管道输送技术,可以将低粘度的石油通过管道来进行输送,从而大大降低石油在陆路运输的成本。而根据他们获得的样品,阿拉斯加的石油也符合这个标准。这就使得从阿拉斯加油田到港口的运输成本下降了不少,再加上超级油轮的出现,也使得石油海运的成本下降了很多。所以德国人一盘算,发现最终的成本虽然依旧要比国际市场高那么一点点,但是,依照德国人一买石油,石油就立刻涨价,买得越多吗,涨的越多的习惯来看,这个价格如果平摊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相比国际市场,绝对还是要合得来得多的。于是,基本的意向就这样达成了。
第586章
景气(六)
  总的来说,如果再考虑到未来石油价格可能的上涨,那么德国人的这笔买卖,绝对是赚大了。不过,史高治可不这么看,因为他知道,过不了几年,世界大战就要爆发了。到那个时候,德国人在美国的财产都会被冻结,然后会发生什么,这简直都不用说了。
  当然,德国人也不是没有考虑到这个风险。只是在当时,除了史高治的一帮核心人员,还有那帮子马克思主义者之外,真没几个人认为会发生无法控制的全球战争。他们大多觉得,战争是可以控制的,而且并不觉得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不可避免。另外,就算意识到战争的危险,德国人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个亏本买卖。如果德国在战争中获胜了,那德国在阿拉斯加的利益自然会得到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全世界各国政府的尊重。相反,如果德国战败了,那阿拉斯加的那点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呢?况且,这份协议也会使得德国和美国的关系变的更为接近。在如今的政治环境下,美国和德国的任何接近的倾向,都能增加德国人在英国人面前的发言权。
  当然,如今双方达成的还仅仅只是一个意向,这也意味着,如果有需要,双方都可以毫无负担的把这份意向书当做厕纸使用。因而,这也就为某些国家破坏这个意向提供了机会。比如说英国对这个合作意向就非常的不满意,英国政府还为此约见了美国大使。
  这位美国大使和麦克唐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在那些重要国家当大使的官员,没有谁身后会没有大财团的影子的,甚至于,在美国的传统中,大使什么的,本来就是明码实价的拍卖出来的。当一个人要参加选举的时候,他会向大财团进行募捐,从而组建起他的竞选团队,而他们的竞选团队中的不少人,就直接是那些大财团的人。当他成功的成为总统之后,他就拥有了组阁的权力,这个时候,那些支持过他的财团的代表就会进入内阁,共享权力。为了避免给人留下太明显的官商勾结的印象,一般来说,大财团的人不会直接进入政府内阁。这个时候,外交官的位置就成了立刻报答他们的支持的酬谢了。当然,越是重要的外交官的位置,贸易往来越多的国家的大使的位置就越值钱。
  美国大使当然要为美国负责,他当然知道,英国人很强,如果英国人要给美国人找麻烦,还是真的做得到的,毕竟当搅屎棍,是大英帝国的专长。不过他不仅仅是美国大使,更是麦克唐纳财团的人,所以他固然要忠于美国的利益,但更要忠于麦克唐纳的利益。
  于是这位美国大使就表示,这一些都是自由的市场行为,他不认为这样的行为有任何的不妥之处,美国人愿意和谁做生意,那是美国人民的自由。勇敢的美国人民绝不会在维护自己的自由的时候退缩。当然,美国同样对英国也抱着积极地善意(这话虽然美国人民和英国人民都表示根本不信,但说还是要这么说的),如果英国人也对阿拉斯加的开发有兴趣,他觉得英国人最好直接和麦克唐纳创投银行谈谈。
  英国人很明白,美国人想要让他们和德国人相互竞争,好获得更好的条件。也就是说,那些该死的美国佬打算把英国人当枪使。不过在这个时候当当枪,也没什么坏处,如果不能阻止这个交易,那么让德国人在这个交易中多吃点亏总是好的。于是没过多久,英国的一家开发银行也插了进来,要求获得阿拉斯加石油的开发权。于是德国人的竞争对手就出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7/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