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美国大亨(校对)第1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282

  对于这个要求,史高治的报价就更高了。不过考虑到史高治同意让普鲁士人以将来的法国战败之后的赔款做抵押,向他们提供用于购入这些东西的贷款。所以最后双方还是达成了一个双赢的协议:
  普鲁士王国用包括耐压的钢铁容器的相关加工技术,以及其他的一些技术,再加上史高治给他们提供的贷款,以及允许并帮助史高治在普鲁士境内招聘化学家为条件向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购入相关的技术以及专利授权。
  至于史高治要那么多的化学家干什么,史高治也没有瞒着普鲁士人。
  “主要是干两件与农业有关的事情。一样是研究和成氨,另一样则是研制一种能广泛使用的杀虫剂。”
第255章
市场和技术
  除了武器,史高治还和普鲁士人就无线广播问题进行了谈判。在美洲的市场上,无线广播已经显示出了不小的商业潜力。如今在美国,无线广播已经开始盈利了,虽然赚的钱还不多,但是利润增长尤其是广告收益的增长速度却相当的快。不过普鲁士人看重的倒不是利润方面的东西,而是在舆论控制上的作用。
  “麦克唐纳先生,您知道,德意志民族分裂了很多年了,虽然大家是一个民族,但是在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差别。”俾斯麦说,“所以,要将一盘散沙式的德意志诸邦团结成一个国家,这当中要做的工作很多,除了经济和政治上的问题,文化上的统一也非常重要,我们觉得无线广播是一种非常好的传播文化的方式。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和你们合作,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德意志各邦的广播网络。另外,我们还希望能够和您通过合资的方式,在普鲁士生产包括发电机、电动机以及电灯。”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生意。如果达成了这样大的一个协议,那一定能为史高治带来更多的收益。只是这样一来,史高治就必须考虑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自己和现在的普鲁士,将来的德国的经济利益是不是捆绑得太紧密了。
  在史高治的战略设想当中,普鲁士,或者说德国,就是用来“为王前驱”的。史高治要扶植他们,从根本上来讲,为的就是将来他们有一天能把整个的欧洲砸个稀烂。好给美国的资本,嗯,这样说太爱国了,也不确切。好吧,说实话吧,好给史高治的企业腾出市场来。美国虽大,但这些年也开始不断地出经济危机,这说明,仅仅靠美国的国内市场已经难以支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了,哦,不对,应该说是已经难以支持史高治更快的赚到更多的钱了。依照以往的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危机转嫁到殖民地去。但是,美国手里是没有英国那么大的殖民地(目前美国手里只有一个半独立的夏威夷而已。但夏威夷在经济上却并不能为美国提供太大的帮助),海军力量也远远不如英国,想要到外面去抢夺殖民地也不容易。
  对此美国,或者说美国政府背后的,以史高治和摩根为代表的大财团的对策就是挑动欧洲内部的矛盾,在欧洲制造战争,这场战争最好能够将整个的欧洲全都包括进去,最好能够把英国也拉进去,让他们拼个你死我活,最好他们都拼个两败俱伤,国内的工业被摧毁得干干净净,然后,嗯,市场的空白总是存在的。它总是需要新的生产力来填补的。到那个时候,流干了鲜血的欧洲拿什么来抵挡美国的经济力量呢?
  扶植德国,打破欧洲的力量平衡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决定性的动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史高治愿意和注定要被当枪使的,注定最后要被砸个稀烂的德国人在经济上捆绑得太紧,捆得太紧了,将来抛弃他们的时候,受到的损失就太大了。而全面的合资,就是这样的行为。不过,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钱在哪里却不去赚呀。再说,现在距离牺牲德国的时候还早,先赚他一把,然后在合适的时候,将它们转手出去其实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这是个好主意。”史高治说,“但是我需要了解一下具体的细节,这样才能评估这样的合作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
  对于史高治的一心要钱的市侩嘴脸,俾斯麦,甚至是王太子殿下已经很习惯了。嗯,美国爆发户都是这个样子,哪怕是科学家,也是这种德性。当然,科学家什么的有贪财的毛病的也不仅仅只是史高治一个,萨克逊盎格鲁人中,这样的家伙绝对不少。
  俾斯麦首相和王太子也熟悉了史高治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直率。嗯,和这个美国佬谈事情最好直截了当的来。因为,那些美国佬都是些大老粗,嗯,哪怕像史高治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不例外,和他们谈事情说得太拐弯抹角了,他们经常会完全的反应不过来。另外,他们对于复杂的礼貌问题也是一无所知,而且还毫不在意。嗯,他们经常会表现得很不礼貌,当然,你对他们不礼貌一点,他们也多半不会介意,因为他们根本没觉察到。所以为了省事,在和美国人,尤其和史高治谈判的时候,嗯,还是表现的像一个粗野的蛮子一点更好。
  “我们可以同意,你用一部分的技术当作入股的资金。合资的企业将享受和完全的本土企业一样的待遇。不会有税收或者其他方面的任何歧视,但是,我们认为您在新的合资企业中的股本不能超过百分之四十九,您也不能是公司中最大的股东。也就是说,您不能有绝对的控股权。另外,当您需要出售这些股份的时候,德国企业有优先购买权。”
  这不就是“市场换技术”的翻版吗?虽然不能得到绝对控股权,不过史高治本来也没打算真的在这里陷入得太深。所以也不是不能接受。而且史高治知道,等到普法战争结束后,在胜利的刺激下,再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德国的经济会有一个非常迅猛的爆炸时期,然后呢?嗯,投资高潮和投机狂热,为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而同时,因为欧洲资本大量的投入到美国的铁路建设中,导致的铁路狂热也会埋下危机的种子,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会像炸弹一样爆炸开来,带来又一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对于一般的小资本或者是那些对于危机的到来缺乏警惕的笨蛋来说,经济危机当然是灭顶之灾,但是对于史高治这样精明的大鳄而言,危机其实是更好的机会。知道危机会发生,而且知道危机为什么会发生的史高治当然会在经济狂热的时候,将自己持有的一部分铁路股权卖出去套现,然后等危机之后,铁路公司纷纷崩盘破产之后,再用低廉的价格把他们控制回来。当然,德国的这些企业也是一样,在危机爆发前,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将他们卖出去套现绝对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你不强求在所谓的最高点卖出。
  等到在那个时候把在德国的企业套了现,就可以转过头来支持法国了,挑动法国人的复仇情绪(嗯,这个几乎都不用挑动),然后在挑动俄国佬在巴尔干乱跳一下,绝对能让英国人把注意力都转移过去,到那个时候,就制造事端,让美国向西班牙宣战,然后用新式的海军把西班牙打成傻鸟,并且接这个机会挑起全球造舰竞赛。大捞一笔,最后就是一次大战。这一切,想一想都让人沉醉,甚至让人想要向浮士德一样大喊:“你真美呀,请你暂停!”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史高治不用担心他的灵魂会被靡菲斯特带到地狱里去,因为如果真的有所谓的地域的话,那么在地狱里,应该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火焰王座。
  “嗯,这个想法不错,但那个股权的限制让我很不爽。因为这会让我冒着遇到一个傻瓜董事长,最后搞得我血本无归的危险。既然我冒了这样的风险,所以我要求更多的一些补偿。”史高治实际上已经基本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了,不过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谁不愿意呢?
  “麦克唐纳先生,您的这个要求并不合理。”俾斯麦摇了摇头说,“您的合资人同样也要冒风险,所以他们和您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我想这是最基本的商业原则吧。”
  “但是您不让我拥有控股权,这是在让我,以及我未来的合资人不必要的冒风险。”史高治争辩说,“我的经营能力有目共睹。那些在我的直接领导下的公司还从来没有不赚钱的。这个领导不力的风险几乎是零。但是换了别人……嗯,我要求的不是对我个人的优惠,而是对于我所参股的合资公司的特别优惠。另外,我的很多产品,在欧洲并没有替代品,如果没有特殊的优惠,我为什么要合资呢?直接卖产品不好吗?比如像发电机和电动机,虽然我相信德意志科学家的能力,但是,他们想要绕过我的专利,生产出足以和我们现在的产品抗衡的东西,那绝不是一两年能做到的。而一两年之后,我敢说,我们肯定已经走到了更远的前方。我之所以愿意在这些方面与德意志企业合资,一来是因为我们的友谊。二来也是因为这样来钱更快。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更快的有了钱,就可以更快的加大投资,将事业做得更大。麦克唐纳的企业没有时间停留,能跑多快就要跑多快。其实德意志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更何况这些合资的项目对于德意志都是如此的重要,一些适当的政策倾斜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的确,我在要求超国民的待遇,但是像这样的对德意志的发展如此重要的合作,有一点超国民待遇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史高治说完后,很有些不礼貌的望着俾斯麦,做出了一副谈不拢咱们就拉倒的架势。
  “啊,”俾斯麦笑了,“在法理上来说,超国民的待遇是没有可能的基础的。不过对于重点的行业,给予一定的税收等方面的优待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这要慢慢地细细谈。比如,如果您能让海洛因在德国合作生产,我就肯定能给这家合资公司所在的行业很多的税收优惠。”
第256章
海军的新玩具
  在和俾斯麦敲定了基本的合作原则之后,史高治又照例到哥廷根大学去打了个转。在哥廷根大学,史高治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了,一来因为他每次来总能带来一些新的,很有意思的想法。据一些科学家们的说法,史高治其实在纯粹的理论方面也非常的有灵感,只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技术而不是科学这边,否则,他也许能在科学上获得更大的成功。至于另一个欢迎他的原因就更世俗一些,那就是,史高治每次都不会空着手来,他总会带来各种捐款什么的。虽然这些捐款都是附带着一些条件的,比如哥廷根大学必须接受一定数量的克利夫兰大学的交换生什么的。但这种条件对于哥廷根大学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虽然在学术水平上,克里夫兰大学还比不少哥廷根,至少,在数学上还差不少。但是在另外的一些科目上,尤其是在工程类的科目的学术水平上,克里夫兰大学绝对已经可以算是一所世界顶尖的大学了,唯一的问题只是它的历史还稍微短了点。
  在和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之类的学校签下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之后,史高治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而就在此时,他和摩根为海军建造的第一条新式军舰也正式下水了。
  这是摩根-麦克唐纳造船厂为海军建造的第一条快速巡洋舰。依照惯例,在宣布下水的时候工厂主会让一位女子将一瓶香槟酒在船身上砸碎,然后船只就会沿着滑轨滑入大海。这条船下水的时候也不例外。摩根的妻子咪咪担任了这个角色。在摩根代表着船厂发表了讲话之后,咪咪举起了手中的香槟酒,向着这条快速巡洋舰的舰首砸了过去。香槟酒瓶在巡洋舰钢制的舰首上砸了个粉碎,然后这条三千吨的巡洋舰开始顺着抹上了牛油的滑轨,屁股向后向着大海滑了过去。
  巡洋舰的船尾撞击水面上,溅起一片雪浪,军舰本身也摇晃了一下,不过显然,减摆鳍起了不小的作用,很快船只就回复了稳定。不过,成功下水并不意味着船造好了,事实上为了避免下水时的冲击顺坏一些重要部件,很多东西都还没来得及装到这条船上。一条拖船将它拖入了一处船坞,它将在那里装上最后的一些部件——螺旋桨以及武器系统。然后才能正式的开始出海测试。
  安装这些东西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所以直到四月份,这条船才算是正式造好了。1868年4月6日,这条被命名为克里夫兰号的巡洋舰再次被一条拖轮从干船坞里拖了出来,开始了她的海试过程。
  海军,包括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对这条巡洋舰的海试都非常重视,自从这条船下水之后,驻扎在百慕大的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就总是在摩根-麦克唐纳造船厂附近打转,显然,他们是想要借着这个机会,看看美国海军的新军舰到底如何。
  这条军舰上确实有太多的新鲜玩意儿:蒸汽轮机、中轴线布置的背负式炮塔,口径一致的管退式主炮,以及表面硬化的钢制装甲。这些东西的优势有的看得出来,有的就没法一眼看出来了。皇家海军最关心的还是这条船的速度和适航能力。在英国人看来,正面对抗他们是不惧怕任何对手的。
  “克里夫兰”号巡洋舰一开始的海试项目只是一般的航行,测试舵效和巡航油耗以及船只在一般的海况下的状态。在为期一个星期的初次航行里,英国佬的军舰一开始很努力的跟在后面。“克里弗兰”将巡航速度提高到了18节,于是没过多久,英国佬的桅杆就沉到海平面下面去了——这个速度已经超过英国佬的极限了。
  不过美国人也不是真的不想让英国人看到一些东西,所以等到第二轮海试的时候,这条高速巡洋舰干脆直接出现在了报纸的报道中。新建立的华尔街日报发出了独家的报道,报道了这条快速巡洋舰以二十节的平均速度从纽约一直航行到佛罗里达的坦帕港。并且还配上了照片加以说明。
  “惊人的高速度呀。你们怎么看这条船?”财政大臣本杰明·迪斯雷利向在他面前的那些海军军官问道。虽然只是财政大臣,但是因为首相德比伯爵的身体非常糟糕,几乎无法理事,所以本杰明·迪斯雷利成为了内阁中事实上的首相。
  “先生,这条船的高速度,在我们的预料之中。”一个海军将军回答说,“我们已经获得了蒸汽轮机的相关技术。而且,为了争得时间,我们也向麦克唐纳订购了一批船用蒸汽轮机。类似的型号很快也会出现在我们的海军中。而且我们正在试着制造更大的告诉军舰,包括排水量过万吨的战列舰。所以这种军舰对于我们的威胁并不是太大。不过她的其他的一些设计特点倒是非常有意思,我们的一个年轻人在研究了照片之后,得出了很有意思的一些见解。”
  “就是你带着的这个小伙子吗?嗯,小伙子这么年轻就已经是一位中校了。中校,可以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本杰明·迪斯雷利问道。
  “我叫约翰,约翰·阿巴斯诺特·费舍尔。”那位年轻的中校回答说。
  “费舍尔中校是炮术专家。”那位将军介绍说,“皇家海军的《射击教范》最近的一些改动,很多都源自于他的研究。”
  “很不错!”本杰明·迪斯雷利说,“你从相关的情报中看出了什么?”
  “阁下,这是我们的军舰在近距离拍到的一张照片。”费舍尔中校从提在手里的文件袋里拿出了一张照片,将它放在了桌子上,“还有这些,不过我们还是直接看这张图吧,这是我们的技术人员依据不同角度的照片,绘制出的‘克里弗兰’级快速巡洋舰的三视图。大臣阁下,您看,这条军舰采用了高干舷的设计,舰首明显外漂,这说明他们对于航海性能相当的看重,这条船在较高的海况下也应该有不错的表现。所有的火炮全部布置在中轴线上,前面有两座炮塔,后面有一座。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布置,而且阁下,请您注意,B炮塔下面有个底座,这使得它的位置要高于A炮塔,这样一来,在正面对敌的时候,A炮塔就不会遮挡住B炮塔的射界。如果能保证重心不至于太高,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设计。
  阁下,您看,依照这样安排的火炮布局,最适合发挥火力的方向依然是侧面。在向着侧面射击的时候,三座炮塔,一共六门主炮全部可以开火射击。这说明,美国人的这种军舰依然是打算以纵队方式进行战斗的……”
  “等等。”本杰明·迪斯雷利问道,“为什么在现在,美国人依旧坚持要采用纵队作战?”
  “我想,这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人觉得他们的这种军舰速度更快,在抢占位置的时候,总是很容易占到更好的位置的,用纵队更便于抢位置,并保持位置上的优势。其次,可能他们对他们的火炮非常有信心。”费舍尔中校指着三视图上的火炮说,“阁下,请您看这些炮,它们有着这样的一些特征:首先,所有的火炮都是一样的,在这条军舰上,没有所谓的一级主炮二级主炮,所有的炮都是一个样子。这样一来,在进行射击的时候,所有的炮塔都能依照几乎相同的参数来射击。火炮的瞄准效率,火力的发挥效率都会比一般的军舰更高。其次,阁下您看,这些火炮的口径都相当有限,但是炮管却非常长。依据我们依照图片判断的结果,这些火炮的炮管长度大约在五米左右。现在各国海军中似乎都没有谁使用炮管这样长的加农炮。更长的炮管,能够为炮弹赢得更长的加速时间。炮弹的速度也就可能更快,而速度更快的炮弹,穿透力也就更好。美国人的这种火炮多半就是为了穿透敌舰的铁甲而设计的。如果它们的火炮能击穿对手的装甲,而对手却很难击穿他们的装甲,而且他们还有着更高的速度,那自然就不必再靠撞角来解决问题。那么纵队自然比横队来得更好。”
  “嗯,分析得不错。年轻人!”本杰明·迪斯雷利说,“但我还有一点不太明白的。嗯,您看,这种军舰的干舷已经很高了,这就很容易造成重心过高,导致航海的时候稳定性差。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干舷就白白的做那么高了不是?在干舷就很高了的基础上,他们还采用了全封闭的炮塔结构,这肯定会进一步让重心偏高,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B炮塔还被垫高,而且还用这样长的炮管,再加上这条船的长宽比也比一般的军舰更大,这样一来,船只的稳定性如何保证?如何保证不会出现一开炮,整个船乱晃的情况?”看得出,虽然只是财政大臣,但本杰明·迪斯雷利对于海军也相当的在行。
  “阁下,您看这些照片上面的火炮。”对这个问题,费舍尔中校早有准备,“这些火炮的口径较小,我们依据这几门炮的照片判断,这几门炮的口径应该在4寸或者5寸左右。而在我们的重量相当的巡洋舰上,所使用的主炮的口径都在8到9寸的口径的火炮,这样一来我们的炮自然就会重得多。”
  “这么小的口径,就算是击穿了装甲,杀伤力也有限吧。”本杰明·迪斯雷利问道,毕竟在这个时候,带着炸药的半穿甲弹还远远没有出现。
  “只要能击穿对手,又能让对手追不上,跑不掉,慢慢打,总能打垮敌人的。”费舍尔中校回答说。
  “看得出,美国人的耐心可真不错。年轻人,你觉得美国人的方向对吗?”本杰明·迪斯雷利问道。
  “美国人的想法很有意思。我认为有一些地方我们也可以学习。”费舍尔中校说,“我们一样将拥有高速军舰,所以我们也能采用纵队作战,因此我们今后的舰只也应该采用中轴线布置火炮的方式。至于是不是采用高初速的小口径炮弹,我觉得还需要研究。最好能有实战的战例。现在还难以判断美国人的做法是否正确。”
  “如果不是因为技术转让的时候,我们同意了不将装有蒸汽轮机的船只出售给任何其他国家,我倒想让西班牙人装备上用蒸汽轮机的横队型的铁甲舰,让他们和美国人的试试,好看看结果。”本杰明·迪斯雷利笑着说。
第257章
恶债不还?
  1868年6月,从日本传来了新的消息,新登基的明治天皇发出了讨伐幕府的命令,倒幕派终于和幕府兵戎相见了。虽然幕府在巴拿马运河那里被史高治坑了一把,但是靠着以输出的风俗观光业,以及其他的比如海关税收呀什么的为抵押,德川幕府还是借到了不少的钱,然后从史高治这里购入了不少的武器的。比如说,最为先进的麦克唐纳1864型步枪,手榴弹,地雷,以及广泛的受到日本交战双方一致好评的1864式长刺刀。
  说起来,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的1864式刺刀的刀刃本来只有十五英寸长(381毫米),后来在推销给日本人的时候,一个姓柳生的日本人说了一句:“这个刺刀要是再长一点,就可以当肋差用了,如今当肋差短了点,当匕首又长了点,真可惜。”说的人无心,但是听的人却有意,于是在售后人员的提议下,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就开发了加长版的,刀刃长度高达十七英寸(432毫米),加上刀柄,长度都超过了半米。而且,因为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所使用的钢材较好,所以刺刀虽然长,但并不容易折断。因而,双发几乎都为自己的美式步枪部队配备了这款刺刀。
  因为倒幕派后面是英国人,所以在购进武器的过程中,他们买的更多的还是英国武器,而英国人给他们的很多都是自己淘汰下来的旧货,虽然数量不少,但就先进程度而言,还是比不上幕府手里的美国货的。再加上,幕府的军队还得到了黑水的教官的训练,所以史高治觉得,他们应该能比原本的历史上更管用一些的。然而,事态的发展却超出了史高治得预料。幕府军在对上倒幕派的军队之后,不说一触即溃,也是连吃败仗。
  “这是怎么一回事?”史高治沉着脸问道。
  “老板,主要是幕府那边问题太大。”邦德在一边解释说,“幕府内部都被倒幕派渗透成筛子了,我估计对于幕府的军事行动,倒幕派恐怕比德川将军本人都更清楚。”
  “难道德川手下,就没有可靠一点的人吗?”史高治问道。
  “当然有,只是德川手下真正的得靠的人大多又笨又贪,做起蠢事来,比那些被渗透了的家伙还要厉害。真要全让他们干事情,幕府的形势恐怕还不如现在呢。至少那些内奸们还要担心自己做得过分了会不会暴露。”
  听到这里,史高治已经基本明白了,德川幕府不是外力能够继续维系的了。在史高治上辈子的那个时空里的历史上,美国也曾在亚洲扶植过一个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的政府,而且没能及时的止损,最后亏得一塌糊涂。既然有这样的教训,那么就应该尽早的想办法止损了,尽可能挽回损失了。好在史高治此前一直脚踩两条船,和倒幕派也有联系。
  “和倒幕派那边联系一下,看看他们的态度如何。”史高治说。
  ……
  史高治的通讯公司在夏威夷的一座高山上竖起了一个高高的无线电天线塔,这个铁塔本身的高度倒是很有限,不过七十多米高而已,但是因为竖立在高山上,所以要论绝对的高度,倒是超过了纽约塔。有了它作为中转,亚洲和美洲的信息交流也就显得快捷得多了。所以几天后,史高治就得到了日本那边传回来的消息。
  倒幕派的家伙们倒是表示了欢迎麦克唐纳财团和他们继续做生意的态度,但是,他们却表示,他们不愿意承认德川幕府当初和麦克唐纳财团签署的某些文件的合法性。
  “他们认为,德川幕府用关税,以及在日本的一些其他地方税收作为抵押向您的银行借贷的款项是被用来进行反对天皇的叛乱的,这是恶债,依据国际惯例,他们没有偿还的义务。”罗麦斯律师这样向史高治说。
  “德川幕府欠我们的债务是恶债吗?依照国际惯例,真的可以不还?”卡罗尔问道。
  “在国际上和国内不同,虽然有所谓‘恶债不还’的说法,但是是不是恶债,需不需要还却不是由法庭说的算的。是要由军队说了算的。”史高治说,“而且理论上,我们借给幕府的钱并没有指明用于镇压他们,所以他们说我们这个是恶债也不是百分之百站得住脚。可能他们这段时间太顺利了,以至于有些得意忘形了。”
  “我们在远东没多少力量。”邦德说,“就算我们现在把黑水动员起来,要把他们连带着武器后勤都安排好,也需要时间,而且投入太大。”
  “犯不着,恐吓他们一下子就行了。”史高治说,“邦德,我们有什么特别适合那些玩米骚动的农民用的,简单,便宜,不需要脑子,不需要训练也能用的武器?”
  ……
  “沃尔夫先生,听说你又有一些新的武器?”一直在为倒幕派联系生意的三井彰夫问道。
  “不错,而且非常的便宜,非常好用。”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在亚洲的代理人之一的沃尔夫回答说。
  听到沃尔夫宣称自己的武器很便宜,三井不觉有点想笑。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的玩意儿论性能绝对是顶尖的,三井几乎从来没见过比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的武器更好的东西了,但论价格,麦克唐纳步兵武器公司的玩意的价格也一直是对得起他们的性能的。什么时候,他们居然能宣传自己的东西很便宜了?
  “是些什么东西?”三井问道。
  “嗯,一些小东西。我们进屋里看样品谈谈。”沃尔夫很是热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