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隼(校对)第5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1/550

  不用说,什么适应性飞行计划全都可以扔掉了,人家直接就上升限测试任务了。要不怎么说还是老领导了解李战,包冠华就没有什么惊讶之色。李战这小子一旦上了天就不是你指挥他了而是他指挥你,地面所有单位都得跟着他的节奏走。
  这也是他提前交代做好测试几个重要技术性能准备的原因。
  几百万的老歼-7都让他给开出几个亿的豪华三代机的气势来,更别说现在开的是一架四代机了。
  穿过了云层之后李战就放下了护目镜,云上云下的能见度是完全两种情况了。当高度上到了一万四千米的时候,尽管戴着心爱的白色劳保手套,他依然能够敏锐地感觉到了强烈的紫外线透过座舱盖照在手上的轻微感。
  空军要求四代机的最大升限是1XXXX米,研发单位则是按照略高于该指标的标准来研制的。但是这里面并不是能飞到要求高度就行,其中的前置条件非常的复杂。
  比如要求升限达到18000米,那么战机在达到这个高度的情况下是什么状态就非常关键了。部队要求的最大升限自然是战机依然有作战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的最大飞行高度。摇摇晃晃的飞都飞不利索,再高有什么用。
  再具体下去就是达到升限后还有多少作战能力,又会在哪些方面有所损失,等等等等,全部靠试飞员飞出来。
  现在情况好多了,有大量先进的监控仪器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记录,以前全靠飞行员用脑子记。第一代第二代试飞员是功勋卓越的。
  到了一万五千米的时候,李战开始每增加一百米就报告一次,同时报告战机各个系统的情况。
  一般来说在这个高度上大多数飞机都没有问题的,动力肯定是会有所衰退。高于平流层后,空气稀薄阻力小但是含氧量也降低了,一般的航空发动机动力会衰减得很厉害。
  这个时候战斗机使用的发动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更大的压缩比更快的进气速度,减缓动力衰退。李战开过的所有战机他都飞过超过一万五千米的高度,此时就明显感觉到黑丝带的动力衰退很少,显然发动机是很厉害的。
  但是研发团队明确表示,这个型号的发动机只是用来过渡的,专门为黑丝带研制的发动机还在攻坚阶段,性能更先进推力更大故障率更低寿命更长,总而言之更吊。
  不太好想象如果换上了配套的发动机后黑丝带的机动性能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本事黑丝带采用鸭式气动布局,成洛马厂通过研制歼-10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气动四代机项目之后又用几种主要的气动布局做了大量的对比,最终确定采用鸭式气动布局。
  显而易见,比F-22A,黑丝带的机动性和敏捷性更胜一筹。
  这并非自嗨,事实是F-22A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立项了,首飞时间是1997年,而黑丝带的首飞时间是2012年,这里面有足足十五年的时间差。最关键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尤其是黑丝带首飞那年前后,中国的航电技术突飞猛进,在不少技术方面已经领跑全球了。
  拥有后发优势的黑丝带有了F-22A这么一个可以摸着过河的参照物,在长期的使用之后,F-22A有哪些设计是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哪些是欠考虑的,优缺点是早都充分暴露出了的。
  从气动外形的选择也反映出来了对现代战场趋势理想的差异化,其中还有对具体的国防要求的不同。我国奉行的是防御型国防政策,空军要的战斗机是侧重于空防的,这一点从历代战斗机的侧重就能看出来。
  另一方面则是,黑丝带比F-22A大了一圈,充分表明了人民空军喜欢大的性格。这同样也是国防需求提出的硬性要求。大航程、大起飞重量,大速度,实现从任何一个机场起飞都能够在两个小时之内到达境内的任何一个机场。
  当初引进先进三代机的时候,一开始看的是米格-29,苏联方面也极力推荐米格-29,后来苏联解体,俄罗斯方面也是大力推荐米格-29,因为那个时候米高扬的情况非常的不好,急需资金。
  但是人民空军对短腿的米格-29没有兴趣,反倒是对气动外形极佳拥有大航程的重型战斗机Su-27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好遇上苏联解体,当初引进Su-27也是颇多挫折。
  歼-10A是个特例,这是我国第一种完全自主研发的三代机,虽然是中型战斗机,作战半径和最大航程达不到空军的理想要求,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大力支持。
  而且战场任务的分配上,依托完善地面防空系统作战的歼-10并不需要拥有和歼-11一样大的航程。再一个就是后续空军逐渐转换了歼-10所担负的主要责任,从侧重于争夺制空权到侧重战场支援、空中掩护,兼备了对地作战能力之后,经过B型的小批量使用,拿出了多用途的C型。
  简单的说,歼-10的角色相当于F-16在美国空军中的角色。
  在极佳的气动外形以及强大的推力下,01号黑丝带一口气杀到了一万七千米的高空。在这个高度往下看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球,那个球大部分是蓝色的,球沿处还泛着光。
  原来地球是圆的啊!
  李战不断报出最新的数据,地面的检测设备一直在对01号黑丝带保持着跟踪测量,各种数据汇总到塔台那里,技术人员忙碌不停地记录分析,一项项具体的指标变成了绿色,意味着这些指标在又一次测试中经受住了考验达到了要求。
  “1XX!各系统正常!”李战再一次报出最新数据。
  为了通话的简洁,使用了百米作为单位,只需要报出前三位数地面就知道具体高度了。
  李战观察了一下发动机的转速,又一次报出数据后,道,“两发动力衰减了百分之X了,爬升率明显下降。”
  陈铭问,“各项系统情况如何?”
  “正常,飞机很稳定。”李战回答。
  陈铭提醒道,“洞幺,你马上要接近最近一次升限实测高度了,密切关注飞机情况。”
  “明白。”
  塔台上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在显示屏上有一组数据非常的显眼,用于分隔的斜线右侧是上次飞出来的最大高度,左侧是李战现在达到的高度数据,数字在不断的上升,眼看着到达上次的最大高度就在顷刻之间。
  陈铭低声请示,“领导,是否考虑平飞,洞幺一直在垂直爬升,我担心发动机出问题。”
  “不用,他心里有数。”包冠华摇头说。
  陈铭微微点头,想要拿起望远镜看,可是看到厚厚的云层当下就打消了念头,只能盯着显示屏上的代表着01号黑丝带的小飞机标志。
  当两组数据完全一致之后,李战的报告同时传过来,“高度1XX,飞机各个系统正常,动力衰减得有些厉害。”
  “已经超出了前次数据一百多米,洞幺你怎么考虑的?是否恢复平飞?”陈铭说道。
  李战却是说,“保持垂直爬升姿态,我看看黑丝带的极限在哪里。”
  众人眉飞色舞,这是技术人员,然后有一些人神情复杂担忧更多,这是穿军装的。
  “同意!”
  包冠华拿起送话器批准了李战的计划。
  01号黑丝带继续高昂着头颅垂直爬升!
第675章
最大升限
  “有几个原型机?”
  ???
  陈铭一时半会没明白,下意识地回答,“X架。”
  “我怕不够用。”李战说。
  这下研发团队的技术人员汗都要下来了,轮到他们神情复杂开始担忧了。哎妈呀这可是四代机啊,你知道造一架原型机要多少钱吗?财大气粗如美国也只不过造了十三架原型机,其中前两架还是研发阶段的演示机,后十一架才是工程阶段的测试机。甚至开始进入交付阶段后最后四架直接加入美国空军服役。
  咱们的模式差不多,摸着美军过河嘛。所以前面几架原型机和后面出来的变化蛮大,甚至可以说每一架都是不同的,从粗糙走向细腻,逐渐走向完善。李战现在开的是除了用于静态测试的原型机之外最早的一架原型机,许多危险系数比较大的试飞项目都由这架黑丝带来进行。
  不过,李战这么一问,真的让研发团队紧张了,你你你你要干什么?
  眨眼之间,01号黑丝带拱到了1XXXX米,所有人的心都提了嗓子眼上,根本没心思去考虑李战要摔多少架飞机了。
  李战依然每一百米报告一次,声音清晰沉稳。对于试飞员的强大的心理素质大家是不觉得惊讶的,都是经常和试飞员打交道的,早都习惯了。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当不了试飞员。
  战斗飞行员的敌人是敌人,试飞员的敌人是自己的战机。
  “马上要突破二字头了。”有个戴着厚眼镜片眼镜的技术员自言自语了一句,自说自话声音很轻,却突然发现整个塔台都是他的声音,自己把自己吓了一跳。
  塔台里实在是太安静了,大家屏着小心地呼吸。
  李战的精神也高度集中起来,大部分注意力放在高度和爬升率上面。后者非常重要,如果爬升率下降到一定程度,飞机有失速尾旋的危险。但是陈铭等人惊讶地发现李战似乎有意让飞机往失速尾旋的方向发展。
  难道是故意为之?
  陈铭这时不敢贸然与李战沟通,以免他分心。01号黑丝带已经过了设计的最大升限,接下来的每一个进步都意义重大,飞机的相应表现数据至关重要。诚然现在对战斗机的升限提出了相对低的要求,以前要求的高空高速被实战证明是不适应现代战争的。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能够通过非针对性的设计让战斗机具备更高的升限更大的速度,何乐不为呢?
  李战突然说,“升限包线很快出来了!飞机操纵系统正常,动力衰减严重,其余系统正常!”
  随着他的报告,01号黑丝带拼着最后一口气往上拱了两百多米,一举突破了两万米这个界线,最终达到了2XXXX米。
  塔台上的众人严重泛着光纷纷握紧拳头用力挥拳,就在这个时候,01号黑丝带终于耗尽了爬升的势头,继而像是达到了抛物线临界点的石头一样开始直直的往下掉。
  “失速了!”有个技术人员惊呼道。
  陈铭连忙询问李战,“洞幺,报告情况!”
  “塔台,我顺势飞失速尾旋改出,飞机各个系统正常,完毕!”李战稳稳滴说道。
  众人面面相觑,什么适应性飞行计划早都变得不成样子了。况且他们从来没有遇见过试飞员主导试飞计划而原本应当发号施令的塔台沦为了服从者。他们对李战的了解不深,完全不知道李战过往的光辉战绩,尤其是在战机极限飞行以及险情方面。
  01号黑丝带打着旋儿往下掉,高度掉得非常快。从两万多米的高空开始垂直往下掉,就像是从载人飞船的返回舱一样。
  座舱里的李战随着飞机高速旋转,一会儿横向转一会儿打着滚转,尾旋的情况比想象中要严重。可能和进入尾旋的高度有关,也可能和此前的飞行姿态有关。因为失速造成的尾旋是肯定的,而在这一点上李战是感到惊喜的——黑丝带失速的临界点非常低。
  也就是说,黑丝带的最小速度包线数据非常好。
  比如说某种战机在空速每小时220公里的时候会失速,那么黑丝带可以做到空速每小时180公里的失速包线。当然只是打个比方。李战能够肯定的是黑丝带的最小速度性能比阵风战机的要好。
  而他很清楚,阵风战机能够做到每小时195公里的最小空速,当时他就曾经使用这个空速在戴舰上降落过。
  一般来说最大空速和最小空速不可兼得,要让飞机有更大的空速就很难同时保证更小的最小空速。因此一些高空高速战机通常机翼后掠翼角度都比较小(机翼后缘与机身的角度),这样的气动布局设计非常适合高空高速。
  比如歼-8,两个翅膀像超人一样向后收,看着就有速度感,而歼-11的布局中规中矩。源自于Su-27的歼-11系列气动布局大概是常规气动布局设计中的巅峰之作了。
  最小空速是低空低速作战性能的重要指标,非常的重要。同时意味着飞机拥有更小的转弯半径、机头的指向敏捷性更好。
  高速的旋转当中飞机的许多系统都在报警,这是非正常姿态。黑丝带拥有非常先进的告警系统,飞控系统一直在试图让飞机姿态恢复正常。李战果断地切换成纯手动操纵,把飞机的操纵权完全的掌握在手里,否则会和飞控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产生冲突。
  让陈铭等人惊讶的是,李战似乎并不着急改出,而是让飞机顺着姿态的发展往下掉。他很快就明白了李战的用意,在高度足够的情况下让飞机在尾旋尽可能的停留更多的时间,可以让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也可以监测到更多的相关数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1/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