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隼(校对)第3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6/550


第505章
重型机和中型机各有侧重
  李战切断了飞控系统,接下来战机的所有姿态都是极不稳定的,全靠他手动操纵进行维系。鸭式气动布局非常不稳定,没有飞控系统的情况下,飞行员要让战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驶非常非常困难,对飞行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李战能够在七十秒里完成三百零一个操纵动作,当初开的是037号歼-7E,没有飞控系统可言的二代机。
  AL-31F发动机疯狂的嘶鸣声中,12号歼-10A以难以想象的大仰角大倾斜角机头指向了大仰角加力爬升中的歼-11B,在惯性的作用下,12号歼-10A的尾部向前移动,整架战机向右侧滑开去。
  发动机要和这些惯性力量做抗争,并且是在最不理想的状态之下。
  在极短的两三秒钟里12号歼-10A的水平移动速度从每小时七百多公里瞬间下降到了每小时一百公里以下,这对全功率运转中的发动机来说又是一种最不喜欢的状态——小速度。
  紧握操纵杆的李战明显的感觉到战机在疯狂的抖动,他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稳住飞行姿态,鸭翼和三角翼两个升力的作用下,他能够感觉到战机在失控的边缘疯狂地试探。
  不过他的目的达到了,机头再一次干脆利落地指向了韩红军的歼-11B,并且开始加速追上去——咬尾局面构成。
  李战重新接通了飞控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飞控系统自动调节了舵面,战机迅速温顺下来,喷口喷吐着炽热的火舌紧紧的咬上了韩红军。
  韩红军不断的向左向右回头看寻找12号歼-10A的身影,他发现看不到目标后果断地压杆俯冲,在俯冲的同时冒险滚桶破坏航迹规律,这么做能让敌机难以锁定。他决定把战场拉到低空,利用歼-11B更好的低空性能扳回局面。
  可是他绝望地发现12号歼-10A一直紧紧的咬住了他,难以摆脱。
  设身处地思考,李战认为如果他处于韩红军的位置,面对当前的情况他也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此时他已经完成了第二次模拟机炮射击,战斗结果没有悬念了。
  “小韩,再来一局,我将使用一般战术,来看看结果怎么样。”李战略微思索,做出了一个很客观的决定。
  不是谁都能够在无飞控系统帮助的情况下让歼-10依然可控的,事实上很多时候如果飞控系统失灵,歼-10非常容易失速坠毁,通常发生在起降阶段。过去几次事故里,除了发动机故障,飞控系统是导致灾难发生的罪魁祸首。
  “明白,再来。”韩红军一阵沮丧,但很快就重新打起了精神来。
  输给大队长没有什么可耻的。
  当初成达开的还是一架用矢量喷口的歼-10B才勉强在狗斗中击落开1616号歼-16的李战,可见李战的近距格斗能力是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接下来的狗斗就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过招了,双方基本上是用教科书式的机动动作来展开对抗,不过具体运用是取决于飞行员的选择的。
  半个多小时的对抗,李战和韩红军的感受都非常深刻。当初鹰隼大队和大红鹰对抗大家一心想着的是夺取胜利,反而对战机在近距格斗上的一些表现不太关注。此时以分析研究的心态来进行对抗,感受非常的强烈非常的清晰。
  陈飞和李梓辛之间的对抗结果也是大同小异。
  歼-10A对歼-11B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在狗斗中歼-11B就像是笨重的拳击手,而歼-10A敏捷得像灵猴。
  这一场完全自由的狗斗空战刷新了很多人对歼-10、歼-11两个系列战机的认识。
  返航后唐国正、郭北牧在下午召集分析会,会上李战等人详细介绍了对抗情况,张崇明的技术分析组在分析了飞参之后也有了理论上的结果。
  陈飞发表看法,道,“我开歼十一的时间比歼十的要长一些,对前者的了解更多。今天之前我一直认为歼十一的空中格斗能力尽管可能比不上歼十,但是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可是上午的对抗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单就空中格斗能力来说,歼十一基本上没有办法战胜歼十。”
  “我相信歼十的空中格斗能力是优于F1-6的。”
  大家的神色都比较不好看,毕竟大多数人对歼-11是有深厚感情的,那是人民空军第一种三代机,在人民空军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人民空军迈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更有一些人的脸色是难看的——来自沈飞厂的易小易等几位技术工程师。
  歼-11系列战机是沈飞厂的主打产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产品,包括歼-15舰载战斗机在内。竟然被二弟成飞厂的主打产品压着打,这心里既难以接受也不好受,当然也是存疑的。不过一想到歼-11系列战机有更大的航程和更多的载重以及可以安装口径更大的机载雷达提供探测能力,心里的难受也就轻了几分。
  “李战,说说你的看法。”唐国正点了李战的名字。
  李战笑着说,“有观点认为,在视距外消灭敌人才是上策,和敌人进入近距缠斗本身就是较为愚蠢的行为。这也是美军的主流观点。在视距外空战上,歼十一有先天优势,更大的航程更强的探测跟踪能力和更多的载重都对歼十形成了压制。”
  他顿了顿,说,“具体到某一项能力当然是各有千秋的,但是总的来说,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两款战机之间的对比,歼十一和歼十所担负的战术任务不同,本身就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所以单纯的以近距格斗来论英雄是片面的。我倒是想到另一个问题,我们接下来要和友军的F-16对抗,是不是应该考虑增加歼十?歼十和F-16打一场,结果应该是最客观的了。”
  “这个你就不要考虑了,歼十不同歼十一,能否参加军事交流空司说了也不算。”唐国正摆着手说。
  李战也是刚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能开歼-10和F-16打一场,相信意义会非常的重大,对厂家来说同样如此——F-16占据着庞大的市场,如果歼-10能表现出比F-16更强的作战能力,也就有机会从装备F-16的国家里搞到一些订单,而这样的对抗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收回其余念头,李战认真的说道,“从对抗情况来看,没有疑义的一点是在近距格斗中歼十有绝对优势。但是从我的主观意识来说,我认为歼十一要战胜歼十并非没有可能。”
  “我相信,你曾经用歼十一B型战机打败过大红鹰的歼十B型,或者你可以把经验总结一下。”唐国正沉声说,“诚然,能够在视距外消灭敌人是上策,但不意味着就可以把近距格斗放在次要位置。历次空战中最激烈的争夺都是发生在近距格斗阶段,我们不可能始终保持有足够的歼十来专门应对近距格斗,因此歼十一这一类重型制空战机同样需要随时准备和敌人刺刀见红。”
  他扫视了一眼,道,“接下来还有两天时间,歼十一和歼十之间的对抗继续进行,最好是在出发军事交流之前能够形成一些经验来,这对部队未来的自由空战训练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歼十一机队。”
  张崇明补充说道,“对战机性能提出意见也很重要,厂家的技术代表也在,我想他们的心情应该是较为迫切的。歼十一和歼十这两个系列战机未来很长时间里会是我军的主力战机,参照美军的方式,会在使用过程中持续进行改进,所以部队的意见相当重要。我们技术分析组会全力提供分析支持。”
  “张处长说的很有道理,说到底飞机是要交给部队用的,所以你们飞行员的意见很重要。”唐国正手指点着桌面说道,“任何意见都可以提,我们汇总交给厂家,由上级相关部门和厂家来统一考虑。”
  易小易表态说道,“各位首长,我们厂家技术组当仁不让的,任何问题我们都将全力以赴,如果有需要我随时可以向厂家请求支持。”
  这对厂家来说是好事,易小易自然是求之不得。这样的机会也是难得的,要组织起现在这种飞行员规格进行完全自由空战对抗不是容易的事。如果不是有为军事交流做准备这件事情在前,两架战备歼-10A甚至都不会被批准用起来。
  李战对这样的结果却是没有感到多么惊讶。歼-11在大家心里的地位太高了,虽然歼-10顶着“完全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款国产三代机”的光环收割了不少粉丝,但是基于Su-27研制而来的歼-11庞大的粉丝群体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歼-15首飞之后,更是将该战机家族的地位推向了一个更高的位置。
  所以对歼-11打不过歼-10这样的结果,包括易小易等厂家技术工程师在内的许多人情感上难以接受是正常的。
  其实李战也有些感慨。
  或者应该说,歼-11和歼-10之间实际上并不具可比性,两种战机各有分工优势互补。
第506章
飞越红拉导航站
  曾有著名演员曰过:就算是一张厕纸也有它的用处。
  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来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必要性,有其存在的逻辑,但并不意味着有存在的合理性,比如罪犯。看某一事物的存在通常需要考虑现实所处的背景,一般认为在历史发展轨迹中出现的事物是必然会出现的,比如战争,但却不代表战争既合理。
  具体到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我们可以笼统地认为,不能因为二代机不敌三代机就否认其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的意义。更具体地说,歼-11打不过歼-10并不代表前者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其逻辑。
  从国防战略层面来看,歼-11和歼-10都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有各自侧重的战术任务的。
  可是又不能的简单认为两者之间不具可比性。
  正如李战所认为的,从主观唯心主义的角度来看,在将来必定会出现歼-11遇上F-16的情况,而歼-11必定要击败F-16。正如中国和美国之间必有一战,当矛盾不可调和必须要兵戎相见之时,只不过战争是五十年后还是一百年后不可知。
  作为军人,李战们应该做的、能做的是不断增强自身的战斗力,随时准备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统一完整与敌人进行厮杀、歼灭一切来犯之敌。
  基于这些考虑,李战们看重的是由对抗衍生出来的战术方式以及相关的思考。从这方面看,即将要进行的与友军之间的对抗演练意义重大。
  经过三天的对抗、合练,由李战、陈飞、韩红军和李梓辛组成的交流飞行员组达到了增强彼此之间配合默契度的目标,经过一整天的休整、准备后,上级正式下达了军事交流团出发的命令。
  2012年1月份最后一天,大年初九,命令要求军事交流团要在上午10时30分起飞出发。北京时间8时整,东部地区天色已经大量,但是都达场站所在的地区依然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李战等四名飞行员根据要求起床,随即开始整理个人物品以及需要携带的物品。使用的是制式手提包,软质大容积很能装。上级按照规定配发的相关物品以及个人需要使用的物品,不过就算是个人物品也是有要求的,上级有详细清单下发,清单之外的物品不得携带,比如挖耳勺这一类的小玩意儿。
  郭北牧陪同专程赶来的军区相关部门的部门长对四名飞行员的携行包进行检查,对他们的着装进行检查。详细到臂章贴合的边沿是否完全对齐,仔细程度是恨不得连头发都数一数的。
  这样的点验对当兵的来说却是习以为常了。
  到了检查随身携带的枪支的时候,部门长尤其认真,一支一支反复的检查确认无实弹无故障之后才挨个看着李战等人装进腰间的快枪套里扣上扣子。从扣上扣子的这一刻开始就不能再动配枪了。
  此次军事交流有协同演练任务,所以要求飞行员战斗着装出发,既然是战斗着装就必须按照战斗着装的要求来严格进行。你不能说因为是要出境所以就不戴配枪了,纪律条例里没这样的规定。
  当然实弹是不能带的。
  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军事交流团所有成员在飞行简报室集合,军地检验检疫部门联合组成的工作小组已经在等候,开始对军事交流团的所有人进行检验检疫。完成了这个环节之后,军事交流团的成员就不能随意走动了,一定要按照流程往下一关一关的走。
  几天后回国他们也要搞这么一个流程,尤其是检验检疫,以防不小心把境外的病毒什么的带回来。
  对于有过出国交流的人来说这样的流程很熟悉了,每一次都大同小异,实际上和老百姓出境旅游公干什么的没有什么区别。
  除李战等四名飞行员,其余人全部乘坐运-8飞往斯达特空军基地,这样的机动方式也是历次与友军演习演练常用的,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联络机制确保顺利。
  根据安排,李战率领三架歼-11B护卫运-8前往。鉴于此,所有的歼-11B满油起飞,运-8除携带必要器材设备外,也是满油状态。都能够一口气飞四千公里,达到最大转场半径了。
  运-8滑跑了两千多米后拉起离陆,一直到爬升到六千米,李战才率领三架歼-11B以双机编队的方式连续起飞,赶往与运-8汇合、编队。
  编队飞行高度六千米,西南方向的珠峰山脉比他们的飞行高度还要高,在空中看过去就像是一堵墙挡在了那里。
  拉指下达了爬升至七千米的指令,编队稳稳爬升至七千米,朝着最后一个导航台飞去。众所周知导航台是飞机航行的重要保障。简单地说,地面导航台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的路程牌、路标、指示标识的综合体,其目的是为飞机提供参照物——让飞行员知道自己在哪。
  一般来说大家熟知的导航台是机场导航台,也就是常说的远距导航台、近距导航台,是飞机起降的重要辅助设施,通常部署在跑道两端,远距导航台一般距离跑道七八公里,近距导航台则通常是两三公里。
  李战他们降落的时候和塔台的联系里经常说到“七公里好”、“八公里好”这样的语句,意思是告诉塔台飞行员已经确认了自己的位置,而自己的位置就在远距导航台附近——飞机从远距导航台上空飞过,证明没有偏航。机场附近的导航台也是盲降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助飞行员在无视距的情况下进行降落的保障设施。
  当初李战在公路上盲降之所以难度极大正是因为地面没有任何能够辅助他确认战机位置高度等关键信息的辅助设备,他降落的时候产生的飞行参数就是后续飞行员的重要参考数据。
  除了机场附近的导航台,还有部署在航线经过的地面上的导航台,保障飞行依照正确航向航路飞行的重要保障设施。比如前不久李战和陈飞从忘我礁返航,在进入珠三角地区之前经过的第七导航台就是这一类设施,如果李战收不到第七导航台的数据,则说明他已经偏航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导航台非常的重要,那就是部署在边境地区的担负着为国内国际航班提供导航信息、同时也是境内外航班管理交接点的导航台。
  此时李战他们即将要飞越的红拉导航站就是这样一种导航台。
  需要指出的是,部队和地方的导航台是两套独立的系统,也称军用导航台、民用导航台,前者属于空军编制内单位,后者则归民航系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6/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