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隼(校对)第3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6/550

  于成林检查,“两发慢车,确认。”
  “高度两千,下降率八十。”
  “两千,下降率八十。”
  刘长喜和白必图对视一眼:咦,这两人配合起来蛮默契,他们开战斗机的对轰炸机也这么熟悉?
  更放心了。
第419章
东方红太阳升
  轰-6KZZ再一次想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去,这一次太阳真的升起来了。
  李战望着正前方那一轮海天之交的红日,颇为感慨地说,“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日出了,日出东方日出东方,我现在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日出了。
  此时如果有人对轰-6KZZ下手那么他们绝对没有任何反应能力,因为所有人都挤进了驾驶舱,透过前挡风玻璃看日出。
  “咔嚓”的一声,摆在仪表台上的相机自动连续拍摄,把十一颗人头拍都了进去,时间水印定格在XXXX年X月X日。
  于成林同样感慨万千,“黑夜给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用它来寻找光明。我们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啊,我相信以后这样的机会会越来越多,西太空域对中国空军来说绝对不再是禁区。”
  李战把随身携带的一盒磁带塞进了录音机里,摁下播放键后出来的却是:“街中瓢泼大雨车篷半开我心湿透水,独自飞驰追忆回不去忧虑……搭快车雨中追……愿你知我空虚,但我知你的心尽是情感的禁区……”
  众人忍不住大笑起来。
  李战囧,连忙切换,终于出来一首应景的歌了。
  “东方红,太阳升……”
  慢慢的,在朝阳的辉映下神采飞扬的众人慢慢的沉浸在这首许多人包括他们当中许多人认为土不啦叽且被大多数年轻人所认为“脑残”的革命歌曲悠扬而有力的旋律当中。
  他们从来不曾如此认真的思考歌词的含义,也从不曾真正的用心感受过这首歌。此时此刻面朝西太空域的朝阳,他们发现数十年前的革命歌曲竟是如此的动人心弦。
  渐渐的,技术组那几位年纪较大的专家眼中饱含了热泪,每一句歌词都击中了他们心中最柔软且最不容他人侵犯和欺凌的地方。
  一帮除了李战外全部年过三十的高技术人员们痛痛快快的流着泪笑迎朝阳,他们第一次站在中国空军从未达到过的空域之中欣赏全人类共有的朝阳,这是他们的第一,但绝不是中国空军的最后一次。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国空军不会永远止步于海岸线十五海里,也从来没有打算那么做。他们将青春写在祖国蓝天,用生命筑成空中钢铁长城,绝不畏死从不退缩。
  “准备进入低威胁空域,我要进行超低空掠海飞行,飞行海高五十米。”李战一句话让还沉浸在情绪当中的刘长喜和白必图惊醒过来。
  白必图下意识的问,“五十米太低了吧?有把握吗?”
  “没问题,轰六没有问题。”李战冷静地说,操作动作没有停止。
  飞机稳稳下降,于成林紧紧盯着高度仪,每下降十米就报一次。同样有部分注意力放在高度仪上的李战迅速确认后作出最合适的操作动作。下降率在匀速的下降,飞机下高度的速度呈现出线性的下降状态,飞行姿态非常的平稳。
  五十米乍一看很高,可是对于单边翼展十几米的轰-6KZZ来说,做个滚筒飞机就得入水了。在以每小时五百公里的飞行速度下,五十米只需要三分之一秒。
  也就是说,如果此时李战握杆的手稍稍抖那么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飞机就会一头扎进海里变潜艇。
  没开口的刘长喜其实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干涉李战的操纵,还没等他有决定呢,飞机已经在距离海面五十米的高度平稳疾飞了起来。迅速回顾了一下刚才的飞机姿态,刘长喜再挑剔也不得不给李战打一个优秀的标准。
  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反射过来的光亮多多少少影响到了飞行员的视线,但是此时天色还不是非常的透亮,在超低空依然是有一些阴影存在的,所以飞行墨镜不能戴。
  刘长喜和白必图以前开过水轰-5,开过歼-8,开过图-154甚至开过高新一号原型机,这些都是独立侦察团装备过的机型。在这些飞行经验的基础上改装的轰-6KZZ,已经训练了两年多了。可以这么说,他们对轰-6比对老婆还要熟悉。
  他们丝毫不怀疑轰-6KZZ能够做到低空掠海飞行,事实上部队早就开始探索新的攻击方式。比如之前一直采用的是高-高-高攻击方式,高空突防高空发射弹药高空脱离。
  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武器装备的进步、作战战术的改变,这种攻击方式越发的不靠谱了,尤其是在需要突入威胁空域进行靠近打击的情况下。当然,轰-6源自于图-16,是高空亚音速轰炸机,基本上没有突防能力。可是咱们也没有图-22M“逆火”超音速远程轰炸机啊,所以物尽其用轰-6必须要具备在极端情况下进行突防打击的能力。
  谁说老装备打不出新战斗力来的?中国军队有哪一次是依靠优势装备取得的胜利?
  所以换装了D-30KP发动机和优化了气动布局之后的轰-6K被赋予了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低空突防打击的任务。
  只是尽管是轰炸机师对这个科目的训练都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刘长喜和白必图相信轰-6KZZ能做到低空飞行,可低到五十米的掠海高度那是有些让人心惊胆战的了。
  要知道在深海里随便一个波浪都能打个十几米高,给刘长喜的感觉就是挡风玻璃前方海面扬起的波浪像是要盖过来的样子,让他有替李战打开雨刮的冲动。
  白必图连忙查看所在区域的海况,技术组那边的反馈非常的迅速,马上就把数据报过来了,白必图一惊,连忙说,“小李,前面是十级海况海域,是不是把高度拉高一些?”
  李战已经察觉到天气有些变化了,飞机的摇摆幅度在增大。
  他却是问道,“各空域层气象数据给我一份。”
  尽管仪表台提供的数据已经足以满足飞行需要,但是李战还是希望得到技术组那边的更多的数据来作为飞行决策依据。技术组本身就担负着侦测西太空域的气象,飞机上部署了许多相关的侦测设备,能够获得比飞机大气数据系统更多更完善的气象数据。
  白必图很快把技术组发过来的数据递给李战。后者反复看了两遍记下了所有的数据,飞速心算之后果断地说,“要拉杆上高度了,前方海况趋于恶劣,低空气流很强。”
  说话的当口他已经带杆缓缓爬升。
  这是陌生空域必然要遇到的困难,你没有任何历史数据对这里的空域进行判断分析,又是在远海空域,只能依靠飞机上搭载的设备获取天气数据。李战平时驾驶风格粗暴作风大胆不代表他没分寸。远在大洋深处无着无落的有个什么差池那就是机毁人亡。
  他不会拿战友的生命和宝贵的中国空军财产以及获得的重要情报数据开玩笑。
第420章
前方风暴酝酿区
  技术组与后方指挥所紧急联系,获取了气象卫星所侦测到的当前区域的最新大气象数据,发现正东方向直径二百公里的区域里有庞大云团,有形成海洋风暴的可能。
  经过紧张的研判之后,在形成强风暴之前能够完成任务,但是前提是要穿越已经开始作威作福的海况逼近了十级的前方恶劣气象区。
  如果选择绕行,那么要多处数百公里的距离,剩余的燃油理论上勉强能够支持返航,但这个理论谁也不敢相信,而不留余地的飞行是无备降场远航的大忌。
  这一次指挥小组的意见是高度统一的。于成林以临时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召集了全体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坚持下去。既然已经决定冒险就不能半途而废,而且此番冒险的即将得到的收益具有历史意义。
  十一人全部是党员,因此出发前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于成林任党支部书记,李娟任副书记。从人数看这已经是一个连党支部的规模了,从党员组成级别来看,地方很多高技术企业的党支部也没这个临时党支部的含金量高。
  统一了思想下一步行动就很好落实了,力往一处使,大家都想着克服同一个困难。
  李战回头对刘长喜说,“刘团长,我把飞机的操纵权还给你。”
  说着就要起身。
  要应对恶劣气象了,李战不敢认为他比资深飞行团长还要善于应对。
  然而刘长喜却是站起来按住了李战的肩膀,说,“不,还是你开。我算是看出来了,你小子绝对不是只上过几次模拟座舱这么简单。你这个技术都快赶上我的了,我可飞了一千多个小时的轰六。”
  李战诧异道,“两年一千多个小时,一千二一个小时啊,那得多少拉杆费。”
  他认为他的年均飞行小时算是厉害的了,没想到人外有人,而且人家开的还是轰炸机。
  刘长喜愕然,很难想象得到在眼前这种准备和大自然恶劣气象较量的紧张的当口李战此人居然想到了拉杆费,这人怎么是这个思想觉悟?
  不过刘长喜注意到一个细节,他皱眉问道,“谁告诉你是一千二的?”
  李战说,“中部轰炸机师的师长,他原来是参谋长,我们关系不错。”
  为那两架歼-8FR的事他们差点没打起来,这关系是不错。
  “扯淡,我们开轰炸机的补贴比你们歼击机的少多了。”刘长喜说。
  李战忙问,“到底多少?”
  刘长喜说,“多少你也没份,你是在替我开,做拉杆费编制表不会把你算进去的,趁早死了这条心吧。别扯淡了专心开。”
  成功地把话题叉开没人对李战的娴熟技术产生兴趣了,李战这才笑呵呵继续保持对飞机的操纵。
  气氛很快又凝重了起来,刘长喜干脆的做到了原来李战的位置充当起了飞行顾问。技术组那边及时的向他报告气象情况,他则直接与李战、于成林进行讨论决定。白必图则专心盯着一具同轴摄像机的画面,仔细观察着前面的天气情况。
  爬升到了一千米海高后,从驾驶舱望出去看到一副奇特的画面。在前方大约二千米的高度是一道明显的分界线,往上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往下则是乌黑乌黑的一大团呈螺旋状的庞大云团,距离仅有二十公里,恰好是飞行员目视的最大距离。在这二十公里里,有一些飘散着的云朵,它们像是得到了某种强大的召唤一样向漩涡中心聚拢。
  白必图嘴唇都有些发抖了,报告道,“团长,那是个巨大的漩涡啊,有很强的向心力,你看看周边云层的运动方向,全部奔中间去了。”
  刘长喜连忙查看实时画像,二十公里的拘留差不多是远距摄像机的最大作用距离了,画像非常的模糊看不到许多细节,但是前方整片二千米以下的空域都是如此这般的场景,根本不需要看细节进行判断了。
  “老于,小李,你们看,我把画面切到主显示屏。”刘长喜沉声说,让白必图把拍摄到的画面切到仪表台中间的主显示屏上。
  都是经验丰富的人,李战和于成林仔细看了情况之后,下意识的对视了起来,然后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
  于成林沉声说,“你还记得当年你打气球返航时遭遇的天气突变吗?”
  “忘不了。”李战说。
  于成林说,“这一次比上一次更厉害。”
  “我在想应该怎么办。”李战沉思着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6/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