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隼(校对)第2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6/550

  持续加力爬升穿过云层直刺一万八千米高空。
  李战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这个飞机的动力比歼-11B的强劲很多。他暗暗计算着时间,发现加速性能居然比歼-11B提高了差不多百分之二十。这个差距让他咂舌。同样载重的情况下,已经说明了Su-35所采用的117S发动机的性能非常优异。一直爬升超过了一万八千米海拔李战才关掉加力柔和地恢复平飞。这个高度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往上拱。
  他突然一个滚筒机头向下,恢复平飞后以几乎垂直的角度进行俯冲,空速很快超过了音速继而迅速爬升到两马赫,此时高度尚且有数千米。
  再一次恢复平飞的时候已经在地高千米以下了。
  随即,他再一次爬升到六千米进行极速平飞……
  钟摆,桶滚,殷麦曼转弯,莱维斯曼,落叶飘,斤斗半斤斗……
  所有的特技飞行动作以及大纲规定的高难作战科目。
  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连续剧烈飞行对战机何尝不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进行典型高难战术科目试飞是大家最担心的。所谓典型高难战术科目就是山区低空突防打击。这是鹰隼大队的成名绝技,也是101旅的招牌战术。为了解决北库山脉峡谷里的雷达盲区问题,昨天夜里空防基地紧急调拨了好几个机动雷达车部署到了山区里,否则李战只要扎进峡谷里谁也看不见他。
  三十多分钟的低空突防之后大家半颗心放了下来。
  到了下午的两点,试飞接近尾声了,还剩下最后一个科目——超级眼镜蛇机动。
  老飞们认为落叶飘的难度系数比眼睛蛇机动更难,前者只有在使用搭载矢量发动机的战机来做才有更大把握。
  可是李战偏偏要求把眼镜蛇机动放在最后。
  聂剑锋开玩笑说这是因为李战从来没有在训练中完成过眼镜蛇机动。李战的两次眼镜蛇机动都是在实战状态下完成的,第一次开的是037号歼-7E,在超低空被迫完成了一个高度疑似眼镜蛇机动,第二次则是驾驶01号Su-27SK,同样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完成了进入速度接近六百公里的超级眼镜蛇机动。
  在此之前他的每一次眼镜蛇机动训练都是以失败告终,甚至有一次还是失速陷入尾旋了。
  不过谁也没有认为眼镜蛇机动会比过去四个小时里进行的诸多高难科目更加危险,事实上眼镜蛇机动逐渐被一些作战部队列入训练内容里之后,这个世界著名的飞行机动动作也就没有那么神秘了。
  01号Su-35出现在基地西南侧的荒漠之上,然后消失在了雷达的探测范围之中。此时李战正在以极限低高度高速飞行。
  距离地面三米,空速五百六,发动机喷口喷出来的强大气流扬起了阵阵灰尘在后面形成了卧倒的龙卷风。速度还在加快,迅速的逼近了音速,李战的注意着地势起伏,高度仪的数据是最重要的。这个区域同样是很熟悉的了,是很难得的相对平坦的一段路,大可放心的贴地飞行。
  在每小时九百多公里的空速下,李战贴地疾驰了十多公里,一直到了距离基地五公里的降落导航点才拉起爬升回到一千米的空中。
  “塔台,准备最后一个科目,眼镜蛇机动,完毕。”李战呼叫塔台。
  01号Su-35重新出现在了雷达显示屏上,而且已经可以目视看到从西南方向飞过来。
  “同意,注意速度,完毕。”方成河松了口气,眼镜蛇机动飞完之后今天的试飞就圆满结束了,事实上现在就可以庆祝成功。
  一千米高度空速三百八十公里每小时进入,断开自动驾驶仪,断开迎角限制器,快速拉杆到底。动作非常简单,但必须要在规定的极短的两秒钟之内完成同时考虑战机的实际飞行姿态、气象等因素,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了。两秒钟能有多久,滴答滴答。
  03号Su-35猛然昂起头来仰角迅速逼近120度,机尾在惯性作用下向前运动,发动机瞬间感应到战机速度骤减从而发出嘶鸣声。就这么机头垂直朝上机腹朝前以小于每小时一百公里的速度向前飞。
  将所有的升力面作为减速板促使战机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降下来,眼镜蛇机动的意义就在于此。一般认为这会是绝地反击的极好战术机动,用于摆脱后半球的敌人同时将自己放在有力的后半球位置。可另一个观点认为眼镜蛇机动本身就是一个消耗能量的机动,而没有了能量支撑的战机与待宰的羔羊无区别。
  眼镜蛇机动的争议就在于此。
  李战按部就班恢复平飞,战机稳稳的窜了出去,迅速消失在远处的天空。李战惊讶极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顺畅无比没有丝毫的生涩感,这与他驾驶Su-27SK搞的时候感觉完全的不一样。
  眼镜蛇机动是他唯一一个没有通过考核的动作,都快沦为全旅的笑柄了,没想到今天居然顺顺利利地做了出来。
  “看样子不是我技术不行而是机不行。”
  李战莫名高兴。
第365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试飞报告就摆在方成河的桌面上,李战军姿标准地站在办公桌前面,等待着方成河斟酌着如何开口。
  点起烟抽了两口,方成河才缓缓开口,“坐。”
  李战坐下。
  方成河的语气很不确定,他道,“观点鲜明未必会是好事吧?上级领导机关要的是客观的分析报告,你这个是不是主观意识太强了些?是否采购苏三五我这个基层部队的部队长都没有很大的建议权。”
  分析报告里的结论非常明确:建议少量采购Su-35战斗机。
  从李战的角度看,这个结论放在整篇报告里是顺理成章的,把分析报告写成论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万多字的分析下来最终得出的结论如此。可是在方成河看来,这个结论不应该出现在一份客观的分析报告里面。
  如果说这还不算什么的话,那么分析报告里的最后一段建议性文字就让人惊喜了,是又惊又喜。
  “经过对Su-35战斗机的全面深度实战试飞,我个人认为在少量采购的前提下应当装备驻扎偏远的内陆地区,依靠该机的长航程更好更全面地发挥该机的全部性能。”
  这是里面的其中一段话,就差直接说应该装备给101旅了。
  方成河于是先是惊讶然后是欢喜,因而才会有如此不确定的语气。毫无疑问,对他来说二师是过去式了,他的部队是101旅,对李战来说更是如此。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如果有机会为自己的部队争取来新式战机,一款仅次于四代机的战机,如何不叫人欢喜?
  分析报告是三天前交过来的,方成河细细看完之后又和包冠华杨静山等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件事情并非不可能。
  他抽着烟慢慢的回忆起了昨天晚上的碰头会议。
  杨静山说,“李战的意思很隐晦,他认为我们应该争取首批装备苏三五。是否采购苏三五我个人认为是基本没有悬念的。不考虑政治因素,苏三五搭载的发动机和空战决策辅助系统比较有价值,买一个大队回来既可以填补编制空缺又能获取一些重要技术进行研究,一举两得。”
  “沈霍伊飞机厂比较倾向于引进该机。”包冠华说,“会前我特意给军工部门的同学打了个电话,据他说沈霍伊飞机厂未来一段时间的重心是在歼十一系列战机上面,他们对母厂的新技术非常的感兴趣。”
  方成河笑着说,“我听说成洛马飞机厂的四代机首飞给了沈霍伊飞机厂很大的刺激,他们似乎也有一款四代机,距离首飞应该也不远了。”
  “哪来的消息?怎么今年四代机跟不要钱似的说出来就出来。”包冠华开了句玩笑。
  方成河说,“李战亲眼看见了,当时和歼十六的原型机停在一个机库里,后半截盖着帆布,但李战很肯定那不是任何一款现役战机的改进。他做了一些了解后得知是沈霍伊飞机厂搞的四代机,从机体大小看应该是中型战机。”
  “替代歼十的?”杨静山一愣。
  歼-10系列刚刚开始步入成熟发展期,从理论上来讲再用个二十年再去考虑后续机型的事也是为时不晚到的,歼-10这个平台很出色有很大的改进冗余。不过细细一想也觉得正常了,国内军工的研发一致奉行的是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四个连续步伐。
  换句话说,歼-10成熟了批量装备部队了,那么她的后续机型就肯定在研制当中了,没准这个工作从歼-10正式入役那天起就开始了,走到最后的首飞阶段并不稀奇。与此同时还要预研一代,理论工作没准都搞得七七八八的。同样同步进行的是探索工作,未来的军事装备发展方向等等。
  简单地讲,歼-10公开了,那么距离她的后续机型首飞就不会太远,而更新一代的接班机型估计已经开始吹风洞了。
  从这条军事装备发展步骤来看,成洛马也好沈霍伊也罢,现在拿出四代机来貌似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方成河的话打断了杨静山的思绪,他说,“不是,但存在这种可能。李战从驻场军代表那里得知,沈霍伊的四代机是自研项目,和部队没有关系。”
  “自研项目?”包冠华有些愣神,随即笑道,“还是得有钱。”
  沈霍伊也没什么钱,每年拿出一两个亿搞四代机研发还是能做到的,毕竟这几年他们的产品出口搞得不错,而且国内的订单根本做不完。
  杨静山说,“厂家支持的话,引进苏三五估计没有什么悬念了。从战术使用层面看,这个飞机还是不错的。李战是个很挑剔的人,他甚至挑了歼十的一大堆毛病出来,这里不好那里不行。但是他对苏三五的评价比较高,认为这个飞机在三代机里应该达到了顶尖水平。”
  沉默了一阵子,方成河问,“假设上级决定引进苏三五,我们争取首批装备该机的可能性有多大?”
  包冠华说,“老方,你应该是最清楚的,可能性不太大。”
  他这么一说方成河便沉默了。
  在二师干了十多年,真的没有比更清楚这里面的情况了。二师和三百师是中国空军的两只拳头,一个悬在南海上空,另一个击向太平洋,现在如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如此。101团改旅了,一口气换三十多架三代机,看上去石头很猛,可和二师、三百师一比,101旅还是破烂王。
  没错,101旅是空军战斗航空旅的探索,北库场站也走向了基地化建设这套路子同样是一种试点,可在此之前二师、三百师已经混装了多种机型,他们早已经具备了保障多种机型作战的能力。
  歼-7、歼-8这些二代机不说,歼-10、歼-11、Su-30MKK等这些战机同时驻扎在一个场站里,其中的意味已经是很深远的。
  倘若采购了Su-35,首批列装的部队只会在二师和三百师之间产生,而且极有可能会成为唯一一支拥有Su-35机队的部队。
  方成河指了指桌面上的分析报告,道,“李战的这份报告给了我一个新思路。我旅搞的二二八课题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成绩是喜人的,许多成果已经在空军航空兵部队里推广,海航也进行了借鉴。这是咱们的优势。另一方面,不是刚刚进行了试飞了吗,我想没有哪支部队比我们更加了解苏三五,这是我们的第二个优势。”
  政委和参谋长的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意思是一致的——那就试试?
  方成河收回思绪,问李战,“假如,我是说假如啊,假如苏三五的采购达成,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开这个口呢?”
  他绝不是婆婆妈妈的人,这一点李战非常清楚。这位参谋长出身的原二师政委现任101旅旅长绝对行事作风干脆利落之人,就好像那打出去的航炮炮弹,咚咚咚的十分有力。
  之所以在这件事情上面犹豫不决是因为二师是他工作时间最长的单位,十多年的时间都在二师度过了,人生能有几个十几年,况且是一辈子里最好的年华。
  李战只在二师待了九个月,对二师的归属感显然比不上方成河,再加上他离开二师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委屈的,对二师他就更没有太多感情了。
  斟酌了一下,李战说,“摆事实讲道理照直汇报请示,我们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旅长,其实最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是我们是全军模拟蓝军部队,咱们空军、海航,都要从我们手下过一遍。模拟蓝军模拟蓝军,总不能让我们开着落后的三代机去模拟蓝军的三代半甚至四代机吧?”
  他说,“歼十一B是什么货色旅长你比我清楚,实际作战能力如何还有待检验,但我个人并不是很相信沈霍伊的话。”
  这倒是新鲜了,方成河问,“你觉得歼十一B型徒有虚名?”
  “不是徒有虚名,而是根本就还没有名。”李战摊手说,“提起歼十一,甭管哪个型号,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苏两七。事实也是如此,A型咱们不说了,B型的用的国产发动机国产航电,究竟效果如何还有待实战检验。”
  方成河笑了,说,“按照你这个逻辑,苏三五也是一个路数了。”
  李战很认真的摇头说,“我起初也是这么认为,试飞了之后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结合瓦西里透露的和相关的资料,我发现毛子这一次真的搞出了当初他们理想中的苏两七。”
  “我建议少量购买的其中一个依据是借此可以学习到毛子弥补苏两七缺陷的办法,这也是沈霍伊极力支持购买的原因之一。他们折腾苏两七着折腾了十几年,到现在依然有一些问题没解决,不是他们的技术问题,而是苏两七的先天性问题,甚至一些问题都不知道在哪里。可是毛子知道啊啊,苏两七哪里不行哪里有毛病他们最清楚。”
  方成河明白了,购买Su-35的目的不在于该机,而在于歼-11系列战机。李战的意思很明显了,俄罗斯可以以Su-27战机为基础搞出了“超侧卫”Su-35,中国也可以基于歼-11这个平台搞出个等同于Su-35的过渡性三代半战机。
  他想了想,说,“你列举的理由很充分。即使达成协议,列装部队恐怕不是短期之内的事情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6/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