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隼(校对)第1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550

  靶场设在北库山脉东南侧的大漠深处,场站早就派出了一个排的部队设置好了靶场,并且在规定的位置进行了警戒。实际上那一片是无人区,历来都是部队的实弹射击的区域,连动物都没一只。
  李战要沿着北库山脉向西南方向突防,然后在27号雷达站的探测范围内转向东南直扑靶场。他定下来的标准就是在上一次的基础上把暴露的时间压缩,不给27号雷达站锁定的机会。
  27号雷达站一早就严阵以待了,技术参谋渠红波几个人在巨大的压力下跑了一个多月,跑地空导弹部队,跑各分站,跑实际地形,想方设法提高探测率缩短锁定目标的时间,等的就是今天。
  他们要雪耻,就必须发现李战然后完成锁定攻击程序,并且要在李战射击之前完成,否则并无很大意义。
  这对27号雷达站来说非常的艰难,他们已经领教过李战低空突防的能力。上一次开的是歼-7乙型,现在开的是低空低速性能更好瞬时盘旋能力更好的歼-7E型,无疑又给27号雷达站增添了难度。
  因为这意味着李战可以用更低的高度飞行。
  李战没有上高高度,而是以低高度直接进入了北库山脉。从他进山的那一刻起,北库这边的雷达就看不见他了,只能通过李战按照时间节点通过地标来判断他所处的具体位置。
  上一次27号雷达站还能看到李战,现在则干脆什么也看不见了,连李战是什么时候起飞的都不知道。这又是贴近实战化的一个细节,李战千叮万嘱薛向东绝对不能向27号雷达站透露起飞的信息。
  连基本的参照都没有了,渠红波等人只能瞪着眼睛找啊找,所有雷达都打开了,也没能发现任何可疑的目标。
  过去一段时间里,27号雷达站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赫赫有名的西部基干预警雷达站居然没办法发现目标,那么这个基干预警雷达站有存在的必要吗,还是国防防空预警网络的基干站吗?
  上级领导机关下了死命令,必须要解决探测空白区问题。毫无疑问,李战上次那么一突,让北库山脉变成了27号雷达站的探测空白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空白区到底是否存在,引发了上级领导机关的思考,领导会举一反三地思考,其他雷达站是否也存在如此致命的探测空白区?
  101团搞的这么一出低空突防就像是勇敢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男孩,带出了一个众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对全军雷达部队的影响肯定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且会是深刻的。
  空防一体,航空兵部队和地面防空部队都属于国土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属空军作战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这个方面看,“228”课题影响的不会仅是航空兵部队的组训方式,同时也会促进其他部队反思现在的作训方式是否依然符合新时代军事斗争环境下的要求,是否符合训练实战化的要求。
  具体到27号雷达站,渠红波等人没有拿出应付低空突防的手段吗?
  曾经使用老式米波雷达探测到号称隐身杀手的F-117的雷达人不是白给的,手握世界先进水平雷达装备的27号雷达站拿出了好几套应对方案。
  渠红波马上请示了副站长王东阳,申请出动机动雷达分队。几道命令下去,在北库山区待命许久的数台机动雷达车迅速进入预定的位置,几乎同时打开了雷达,覆盖了固定雷达站探测不到的地方。
  使用机动雷达进行补盲早都不是什么新鲜手段了。
  就等着李战钻进来了。
第157章
速度这么快这是什么鬼?
  利用机动雷达进行补盲是最好的办法,作为应急手段,补盲雷达不止用于国土防空,更多的用在战区防空。
  李战同样在思考27号雷达站会使用什么方式来干他,不过他思考的重点在于27号雷达站会怎么样来缩短锁定攻击的时间。光探测到是没有意义的,你看到了不代表能击落,你得发射对空导弹。
  直到起飞他也没想明白27号雷达站会怎么样来做,但是使用机动雷达进行补盲这个方式,他肯定是猜到了。雷达部队有专业的补盲雷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研发出来的。
  北库山脉的平均海拨高度在二千米以上,三四千米的高峰不少,一二千米的丘陵也比较多,落差是比较大的,因此形成了许多险峻的深邃的峡谷。李战选择的路线是根据实际的地形特点,在第一次突防路线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这个优化不是使飞行变得简单,而是提高了难度,目的是可以以更低的高度来飞行。
  从探索战术这个方面来看,李战此时的角色是战术试飞员,他要把山区低空突防的极限飞出来,至少要无限接近极限,他的极限、战机的极限、战术使用的极限,可以理解为山区低空突防战术的包线。
  把包线飞出来,以后组训才能有天花板标准线,这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他飞得更低了。
  因为地球曲率的关系,雷达很难发现远距离上低高度的目标,那么,在27号雷达站出动了低空补盲雷达之后,更低的飞行高度还有意义吗?绝对是有的,别忘了山区背景。
  丛山峻岭就是最好的掩护,雷达同样也会接受到山体反射回去的雷达波束,将战机反射回去的波束混杂在山体的反射波束里,至少可以起到干扰雷达操作员的作用——你至少要进行判读。
  这就是李战要争取的时间。
  飞行速度越快越好,高度越低越好,这是向敌纵深突防打击的维二法则。
  李战一头扎进著名的无名峡谷后,27号雷达站就抓瞎了。他们的补盲雷达显然不能覆盖掉所有的盲区,对有山体遮挡的峡谷的探测更是艰难的。不过渠红波也有准备,在峡谷中段的山头部署了一台机动雷达车,探测的方向是朝下俯瞰峡谷的。这种极端的做法也是让李战给逼的。
  除此之外,渠红波还有杀手锏。
  天上灰蒙蒙的,峡谷里有一些轻雾,乱流比较多,李战不敢冒险,拿出了平生最谨慎的飞行态度来对待,非常规矩地操作着037号战机小心翼翼地避过前方的高峰,沿着崎岖的峡谷向西潜进。
  他把空速放在每小时三百公里的位置,给自己留了大概五十公里的余量,襟翼放在三的位置,保持发动机较高的转速,整个飞行风格非常的谨慎。李战的飞行风格一直给人的印象是大胆以至于粗鲁、精确以至于精细,两个极端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呈现。
  从训练基地到二师,再到七十三师,他的风格一直没有改变。
  现在为了尽可能拿到最准确最客观的飞行参数,他必须让自己的每一个操作都是有据可循且具有普及意义的。你飞出一套除了你外只有少数飞行员才能掌握的办法,没有办法普及开去那是没有意义的。
  难点在于,李战既要考虑到操作的普及性,又要尽可能的把极限飞出来。这是一个很矛盾的概念了,以至于他现在在考虑是否把五十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余量给用掉,或者尽可能的把速度提起来。无论是追求快还是追求慢,都是极限,都是要飞出来的包线。
  最快和最慢都要飞出来,一如试飞员要把未定型的战机的最高空速和最低空速给飞出来。两种速度极限都与战机的气动布局息息相关,这也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歼-7和歼-8系列被人诟病的主要原因——气动布局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提出的要求。
  此时李战开的就是被诟病的不适合对地打击的歼-7,哪怕是使用了双三角翼的E型,她依然是以近距空战为主的型号。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反过来看,李战开着最不适合搞对地攻击的战机搞“228”课题研究,何尝不是对其他三代机部队的无言讽刺,尤其是那些自诩为王牌的歼击机师。再换个角度来看,空司把“228”课题放在七十三师,而不是放在更适合搞这个课题的三代机部队,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甚至七十三师讲三大世界性难题科目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大的“228”课题上报,空司也很快进行了批准。
  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李战虽然整天拉杆费长拉杆费短的,但他师从刘国坚,对空军的发展有自己独到和独特的观点,看问题常常能够一针见血,对空司决定把“228”课题放在73师101团里搞的原因,他同样有不同的看法。
  与他,与他的师父,与101团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同时也反映出了空司首长们举棋不定的心态,对是否能这么搞能不能搞出来是没有很大信心的,有一些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
  否则,怎么解释把这么重要的课题放在破烂王师手里呢?
  李战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也就更加的促使他坚定信心把“228”课题搞出来,并且搞出好的成果来。甚至他建议三个课题合为一个大课题,就存了让空司刮目相看的目的,当然前提是他能搞出来。
  牛皮吹得震天响没有用的,具体还是在落实上面。李战一直信奉一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创未来。
  因此他不得不克制住自己燃烧激情的飞行欲望,用最普通的操作把战机在极限作战环境里飞出极限战术动作来。
  在补盲雷达分队开始工作依然看不到目标后,负责具体指挥的渠红波没有丝毫的犹豫,马上命令山顶的机动雷达车开启对无名峡谷的后段进行持续的搜索。李战只要进入后段,就肯定无所遁形了,而且后段是相对平直的一段,地形不利于掩护,除非你贴着峡谷下方的季节河的河面飞行。
  胜负就在一瞬间,错过了最佳的搜索时间,27号雷达站就会重蹈覆辙。在做了万全准备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再承受第二次失败了。因此,宁愿提前开启山顶处的机动雷达车把最要命的一段盲区给补上。
  渠红波抱着胳膊静静等待着发现目标的报告,他不相信如此天罗地网李战能逃过去。再说,他还有杀手锏,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祭出。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内心是越来越紧张的。
  此时,李战正在与峡谷里的乱流作斗争。距离依然干枯的河面大约百米左右,李战已经在一个无限接近极限的相对高度飞行了。他慢慢加速,空速从每小时三百公里线性地提升到了六百公里每小时,前方的山峰以更快的速度扑过来,高速飞行的战机受到乱流更大的影响。李战基本无法分神去注意周边的山顶是否有机动雷达车了,全副身心都投入在了操控战机当中,甚至在急转弯的时候遭遇了强气流稍显手忙脚乱。
  037号战机在峡谷里摇摇晃晃地飞行着,从外看过去,她常常在快要撞上前方山体的时候来一个急转弯,机腹挂架上的副油箱几乎要擦过山体,还没改平,前方又出现山峰,037号战机于是又手忙脚乱地向右急转,在峡谷之中画出了一个“S”型的飞行路线。
  最让人心惊胆战的是037号战机距离底下的枯涸的河流只有百余米!
  对于时速六百公里的战机来说,百余米只是零点零几秒的距离了。李战的操作动作如果有几毫秒的迟滞或者提前,就只有一个结果——机毁人亡。他的操作动作必须精准无比,整个过程绝对不能有任何一个动作偏差,更别说错误。
  再一次开回037号战机给予了李战很大的信心,他能够做到与037号战机合二为一,他熟悉她身上的每一个部位每一寸铝合金每一颗铆钉,知道自己的操控动作通过液压传动系统传到她的指定部位这个过程的反应时间是多少,非常清楚她的高潮会在什么时候喷涌而出。
  没有这些打底,李战不可能敢在峡谷里以百余米的相对高度以每小时六百公里的速度狂奔!
  037号战机在嘶哑地叫唤着,她的机体正在接受重大考验。剧烈的机动下,机身发出让人牙酸的声音,哪怕李战明明知道机体的强度完全能够承受得住,也不免有些担心037号会散架。
  另一个方面则是有了挂载并且有副油箱,对战机的灵活性产生了一些影响,这无疑给李战增添了更多的难度。
  这大概是他最用心的一次飞行了,比使用歼-8FR在复杂气象下炸山那一次还要用心,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此时的飞行速度达到了每小时六百公里!
  李战还要尝试提高空速,他要把极限飞出来。
  于是,当037号战机离弦的箭一般一头扎进无名峡谷的后段时,山顶的机动雷达车里的官兵全都傻眼了。
  速度这么快这是什么鬼?
第158章
不要命了!
  看到目标了,可又如何呢?
  看到了打不到又有什么意义呢?
  27号雷达站部署在山顶专门照射峡谷的机动雷达车清清楚楚地探测到了037号战机,可是面对一架以每小时近八百公里的空速距离河面百余米高度疾驰的战机,又有什么办法呢?
  渠红波在差不多三秒钟后就接到了山顶机动雷达车同步过来的目标参数,他整个人都疯了。
  “他疯了吗?不要命了!确认一下高度速度!”渠红波大惊失色大吼着道。
  身边的参谋非常确定地说道,“看得很清楚,高度速度没有错!”
  所有人都震惊了。
  百余米的飞行高度已经让人震惊了,他还是近八百公里的空速!都这样了还能活着?这是前所未见的奇观,也许只能用奇观来形容了。
  王东阳最先冷静下来,沉声说道,“搜索到了他但是没有办法模拟攻击,失败的还是咱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