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校对)第4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6/655


随后就是淮南军的主帅问题了。
原本这支军队的主帅,应该由秦干戚辣担任,因为主将林青的品秩已经超过了边军主将这个职位,不过碍于江北的局势尚且不稳,所以赵显仍旧让林青暂领淮南军主将,等到淮南情势稳定之后,再由秦干戚接任。
这是对外的策略,对内自然就是大张旗鼓宣扬这一次战功了,毕竟赵显之所以费尽心血谋算江北,很大原因就是为了给自己挣“口碑”,只有广而告之,才能把这场功勋的收益最大化。
再有就是今后肃王府的策略,吃下江淮这么一个大蛋糕以后,启国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消化,这段时间里南启就会像一条吞下巨物的蟒蛇一般,很难再有什么大动作,而且这个消化的过程里,需要内部保持稳定,同时要保证淮河以北的齐军不会反扑。
商量到这里,赵显轻轻敲了敲桌子,对着谢康笑道:“表叔,江北尘埃落定,也就是说临安城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太多变故,本王准备让大表叔那一脉派一些人出来,去江北一些城池做官,表叔可有什么意见?”
谢康略微皱眉。
本来山阴谢氏是不准备出来趟肃王府这个浑水的,毕竟这种世家大族都不会轻易下注,谢康本人也只是从山阴谢氏里被剥离出来的分支,而现在赵显的意思,很明显是让整个山阴谢氏都跟肃王府绑在一起。
不过谢家跟肃王府之间,早已经分不出什么彼此,谢康自然也找不到什么拒绝的余地,他低头问道:“王爷的意思是,让家兄去经略江淮?”
江淮初开辟,单单只有武将自然是不可能保证江北稳固了,现在赵显需要有一个经世之才替做这个江淮经略使的位置。
这个位置,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而且权柄极重,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江淮能不能彻底回归大启,这个经略使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赵显反问道:“表叔不同意?”
谢康犹豫了片刻,还是摇了摇头:“倒也不是不行,不过家兄虽然饱读诗书,但是他一辈子都不曾出仕,骤然让他经略江淮这么大一片地方,老夫恐怕他会误了王爷的大事。”
赵显微微皱眉。
“表叔的意思是?”
赵显这话已经有些怒气了,说实话,江北这么大一块蛋糕是赵显花了大力气啃下来的,这里面山阴谢氏并没有出太多力气,让谢建当这个经略使,是因为他跟赵显有一层血缘关系。
这个时候,就是要“举贤不避亲”。
不然让那些乱七八糟的人去经略江淮,赵显很不放心。
谢康还要再说话,一旁的高明玉咳嗽了一声,阻止了谢康接下来的发言,这位高老大人对着赵显拱了拱手,笑着说道:“王爷,谢相所说也有他的道理,山阴谢大家乃是仕林名宿,通读圣人之言,经略一地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谢大家毕竟没有接触过这些俗务,老臣举荐一人,可以给谢大家做一个经略副使。”
高明玉这话很有意思,他并不反对谢建去做这个经略使,但是他话里的意思是让谢建去挂个名,让这个“经略副使”去江北做实事。
“高相说来听听?”
高明玉当了十多年礼部尚书,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认识的人才自然很多,但是如果他现在推荐的这个人,跟高家有半点的关系,赵显都不可能点头答应。
毕竟高家现在在朝堂的势力已经足够强大,不止是高明玉在政事堂为相,赵显的那个“岳父”高通,现在也在吏部担任尚书,也就是说临安朝堂高家的势力已经到达顶峰,如果再在地方上给高家一个封疆大吏的位置,那么赵显就会对高家有些不放心了。
高明玉并不着急答话,而是转头看向谢康,微笑道:“谢相猜一猜老夫要举荐谁?”
谢康皱了皱眉,随即心头一动。
“高相是说……严分谊?”
严分谊是成康七年的探花郎,也是前任左相陈静之的得意门生,不过正是这个得意门生,亲手把恩师陈静之送进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正因为如此,同为文人的谢康跟高明玉,看严分谊都不是怎么顺眼,在政事堂里的时候,经常会刁难一番这个后生。
不过尽管严分谊的人品有问题,不过他处理政务的水平还是没得说的,不管是高明玉还是谢康,都认为以严分谊的能力,经略江淮绰绰有余了。
高明玉呵呵一笑,对着赵显拱手抱拳:“王爷,严翰林在政事堂行走已经有一年时间了,老夫与谢相都非常看好这个年轻人,以严翰林的能力,去做这个经略副使,是大材小用了。”
赵显似笑非笑的看了两个政事堂老头一眼。
然后他很痛快的点了点头:“既如此,就按两位宰辅的话来办,政事堂尽快拟出章程,发下去照办。”
“臣等遵命。”
安排了江淮经略使之后,赵显回头看向王霜,微笑道:“师兄,这一次江北大战最终大获全胜,你跟林青都是首功,等明日朝会,本王就向朝廷给你们请功。”
“以后,本王就要叫师兄一声侯爷了。”
王霜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半跪在地上,沉声道:“王爷,这一次林大将军功勋卓著,末将以为把他留在江北太过不公,末将愿意代替林大将军接掌淮南军,看守大启国境!”
赵显微微皱眉。
这一次林青立了大功,按理说把他留在江北的确有些委屈他了,不过这也是权宜之计,现在王霜主动请缨,要代替林青去主掌淮南军,倒让赵显略微有些动摇。
“这件事先放一放,回头咱们再仔细商议。”
赵显回头看向赵炳,脸色严肃起来:“大统领。”
一直沉默不语的赵炳,恭敬弯身:“王爷吩咐。”
“你听好,自今日起,宗卫府的重心要放在军器监的看守上,不单单是不让外人进入军器监,包括军器监主要人员的家属,都要派宗卫盯梢,不能让齐人有任何漏洞可钻,明白了没有?”
“卑职遵命!”
第626章
劝进
江北的工作进行的很是顺利,在姜小白的指挥下,那些齐人很干脆的全部退出了江北,短时间之内,他们都不敢再越过淮河。
林青把江北的情况打探清楚之后,就带着自己的残部驻扎在淮河边上,不止如此,这位林大将军还把三十门肃武炮一排摆在淮河边上,目的就是为了威慑北齐,防止那些齐人打一个回马枪。
同时,退回江宁的半数江宁军,也开始渡江北上,与江北军一起重组成为新军“淮南军”,驻守在淮河沿岸。
另一方面,临安城的户部衙门,也开始着手遴选官吏进入江北为官,宰相谢康亲自给山阴的兄长谢建写信,最终请动了这位谢家族长,成为江北第一任经略使。
不过现在已经临近年关,谢建身为一个大族族长,自然不可能立刻动身,上书朝廷要求年后动身,赵显略做犹豫之后,就点头答应了谢建的请求。
谢家毕竟家大业大,谢建身为族长,出远门之前自然有很多事情要交待,而且以谢建在仕林之中的身份,能够给赵显面子离开山阴做官已经实属不易,再想苛求别的就有些过分了。
不过在朝廷的正式文书下发之后,被任命为副使的严分谊倒很是积极,这个在政事堂当了一年行走的翰林官,来肃王府给赵显磕了个头之后,就立刻动身前往江北,显然是准备在江北过年了。
等到赵显把江北的收尾工作处理的七七八八之后,不说整个启国,最起码整个临安城的人都知晓失落了一个甲子的江北,在肃王殿下的手上重新回到大启手里,于是整个临安城里几乎人人欢呼,老百姓在大街上载歌载舞,赵显以及肃王府的声望,在坊间到达鼎沸。
从赵显兵变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这一年半里,民间虽然不太清楚上层到底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是生活在天子脚下的临安百姓,多多少少知道现在的启国是肃王府在做主,这些老百姓虽然没有什么意见,但是那些张口孔孟闭口君臣的酸书生们背地里都对肃王府议论不少,等到收复江北的消息传来之后,原先临安城大街小巷里那些流言蜚语全部销声匿迹。
就连临安大朝会上,百官言谈之间,也都是肃王殿下英明云云。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十二月,临安的天气渐渐变冷了起来,此时江北那边的收尾工作已经完成了七七八八,淮河以北的齐军最起码在一两年之内,都不会有什么南下的想法,所以江北局势总体已经稳定了下来,赵显总算可以把心思从江北重新放回临安朝局上,政事堂的两个老家伙,也很聪明的察觉到了这个迹象,这段时间送到肃王府的政事文书,也多了不少。
尽管赵显是个有些惫懒的人,但是没有办法,只要他还想坐在这个位置上不被属下人架空,就不可能不去过问这些繁琐乏味的政事,要知道整个临安城里,不知道多少人在死死地盯着他这个位置,时至今日,赵显都不敢太过放松精神。
等到赵显把政事堂送过来的文书几乎看完之后,天色已经全部黯淡了下来,此时项樱端着一份姜汤走了进来,给赵显盛了一碗之后,轻声道:“天凉了,当心着凉。”
赵显点了点头,伸手把桌子上最后一份文书拿了起来,展开略微扫了一眼之后,一直以来都还算沉稳的赵显,脸色阴沉了下来。
项樱也察觉到了赵显的不对劲,她放下手机的姜汤,轻声问道:“怎么了?”
赵显没有立刻理会项樱,而是把手里的文书细细看过一遍之后,然后把目光放在了结尾落款处。
翰林院编撰李朔。
等到把这份文书反复看过几遍之后,赵显才叹了口气,把它放在了桌案上。
“谢康跟高明玉这两个老货,又不老实了。”
项樱从桌子上拿起这份文书,略微扫了一眼之后,才发现这赫然是一份给赵显的劝进表!
赵显现在是超一品的亲王爵位,同时还临朝摄政,说他位极人臣都是委屈了他,劝他“进”一步,自然就是要劝他做皇帝了。
这份文书里,把赵显夸的天上少有,什么神文圣武,天资绝伦,但凡是这个李翰林能够想出来的词,都写在了这份文书上,而且他尤其把江北之战大夸特夸,称江北之战是“不逊开国之奇功”,俨然把赵显跟赵家开国的那位赵太祖相提并论了。
这份文书,是李朔呈交政事堂之后,再由政事堂送到赵显府上的,这种极为敏感的事情,能越过政事堂送到赵显手里,这其中肯定有谢康跟高明玉两个人的意思。
这两个人,一直都眼巴巴的盼着赵显能够早日登上皇位,这一次把这个李朔的奏书送到肃王府来,很显然是存了试探赵显的意思。
项樱看了一遍之后,脸上露出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现在你这帮属下,都开始把这件事光明正大的说了,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在大朝会上齐齐劝进,到时候你不做皇帝也由不得你就。”
赵显瞥了项樱一眼:“这帮家伙想升官发财而已,怎么,项大公主你也想当我赵家的皇后了?”
项樱轻轻“呸”了一声,轻哼道:“谁稀罕。”
“我也不稀罕。”
赵显眯着眼睛说道:“这帮笔杆子,为夫这半年以来为江北战事上下着忙,光是石三子的宅子,我就跑了四五趟去要钱,这些人在临安城里半点没有作为不说,现在江北局势刚定,他们就想投机取巧,升官发财了!”
“劝进”乃是一项技术活,同时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做好了的话,升官发财简直是如同喝水一般简单。
譬如说武周时期那位上书劝进武媚的七品小官,虽然武则天并没有同意,但是他一年之内就荣登凤阁鸾台,成为了大唐宰相。
只是高回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
这位平步青云的“大唐宰相”,很快就死了。
“赵希。”
“卑职在!”
“去让赵炳来见本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6/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