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735

  虽然赫斯曼不大赞成宣扬种族主义,但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在德国差不多是一脉相承的——许多自负的日耳曼人都认为自己的种族比别人优秀,而“优良基因”理论正好迎合了他们。
  “这会是一个阴谋吗?德国人在瑞典很有影响力。”斯大林有些不快地问,“他们让国家社会主义的生物学家和我一起得到诺贝尔奖,这等于证明了国家社会主义比马克思主义正确。”
  现在国家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真理之争”已经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国社国际和德国的推动下,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国社系的政党。而且由于国社思想并不反对私有制和贵族,因此还得到了许多国家高层的认可。
  在5月份的伦敦经济会议召开期间,希特勒还和英国王储爱德华交上了朋友——两人对于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观点非常接近,而且爱德华王子也同意欧洲团结对抗美国的观点。
  除了交上爱德华王子这个朋友,德国还进一步获得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友谊,虽然英国人再度否决了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的提议,但是同意给予更多的移民配额,让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规定区域内定居。同时修建“法波德公路”的建议也得到了法国和波兰的赞成。至于修建中东铁路的提议,则被小心看守着中东殖民地的英国所否决了。
  现在法国人将会修建一条巴黎通往德国莱茵区的高速公路,波兰则修建一条连接基辅—华沙—德国本部边境的高等级公路(并不是高速公路),同时法波两国的高速(高等级)公路还会和德国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连接。
  通过这个在后世看来非常原始的公路网,法国理论上就能在苏联入侵波兰的时候,通过公路长途调集军队去增援波兰了——这条公路实际上是在波兰人的极力要求下开工的。因为“右岸乌克兰问题”的存在,毕苏斯基知道波兰绝对没有可能被苏联“原谅”。
  当年吞并右岸乌克兰的代价,就是如今需要面对一个充满恶意,并且越来越强大的苏联!
  所以这位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的波兰独裁者,现在不肯放过任何一个让波兰多获得一点安全保障的机会。在推动“法德波公路工程”的同时,还在积极寻求和德国解决西部边界问题。但是波兰国内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却不允许毕苏斯基立即将旦泽交给德国……
  “斯大林同志,或许我们可以要求诺贝尔奖的评选委员会将1934年度或1935年度的生理和医学奖颁给米丘林同志。”李维诺夫思索着说,“但是现在,我们不宜和德国人因为这点小事闹翻。”
  “不必了。”斯大林摇摇头,摸出自己的烟斗把握了起来,“我们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和他们计较,反而会显得我们气量太小。”
  苏联伟大领袖的眉头渐渐靠拢在了一起,德国国社党操纵诺贝尔奖委员会,给摩尔根这个反动学术权威颁奖只是小事。但是德国和波兰关系的逐渐缓和,却让斯大林感到非常担忧。
  ……
  “总理,斯大林来了!”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政厅的一间小会议室内,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穿着燕尾服,在外交部长牛赖特和赫斯曼等人的陪同下,已经到了一会儿了。
  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从门外进来,报告了斯大林的抵达。希特勒和斯大林在领取诺贝尔和平奖之前,将会在这间小会议室内进行一次历史性的会面。至于会面要讨论什么,则是两国最高的机密。
  “牛莱特先生,舒伦堡先生,你们不必参加会面。”希特勒说,“有赫斯曼步兵上将在就行了,他的俄语很好,可以充当翻译。”
  赫斯曼说:“苏联方面陪同的是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他的德语也足够好。另外,今天的会面纯属私人性质,不必进行记录,所有的秘书随从都不必参加了。”
  连记录都不留!这是早就安排好的,会面将在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而这个安排也是保密的,直到最后时刻才会告诉随行人员。
  牛赖特和舒伦堡互相看了对方一眼,他们都是“老外交”了,当然不相信斯大林和希特勒会只是拉拉家常,谈谈天气。
  “遵命,总理先生。”德国外交部长和德国驻苏联大使没有提出异议。
  然后,会议室里的人都站起身,走到门口,按照早就安排好的顺序站立。希特勒将第一个和斯大林握手,然后是赫斯曼,再接着是牛赖特部长。而舒伦堡大使则会在斯大林到达后为他一一介绍德国方面的领导人。
  ……
  “希特勒总理,很高兴在挪威和您见面。”
  斯大林穿着一件绿色的没有肩章和领章的军服,主动伸出手和希特勒的手握在了一起。
  “总书记同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希特勒回答说,“苏联和德国,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将会团结起来创造和维护和平。”
  “对!”斯大林重重点头,“社会主义反对战争,所以德国和苏联都将是世界和平的坚决维护者!”
  然后就是一片镁光灯闪烁,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用他们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个伟大的时刻,同时也记录下了两人的讲话。
  两个决心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领袖”在简短说了几句关于和平的话语后,就消失在两扇厚重的木门内了。
  “坐吧,都坐吧。”赫斯曼亲自关上了会议室的大门,然后转过身用德语和俄语说。“会议是完全保密的,不会有任何书面的东西留下,可以畅所欲言。”
  斯大林和希特勒都在打量着对方,仿佛没有先开口的意思。赫斯曼笑了笑,说:“时间紧迫,再过一个小时,总书记同志和总理先生就要领取和平奖了。”他顿了下,“那么在两位领取和平奖前,不如先讨论一下战争的问题吧。”
  他的这些话都是用德语说的,李维诺夫将之翻译成了俄语告诉了斯大林,苏联领袖笑了起来:“路德维希,既然你如此直率,那么我就直说了。苏联无法容忍白色波兰占领右岸乌克兰、西乌克兰(指东加利西亚)和西白俄罗斯。”
  赫斯曼将斯大林难懂的格鲁吉亚口音俄语翻译成了德语,然后对希特勒说:“总理先生,这是苏联一贯的国策,我们过去都是赞同的。”
  希特勒沉默了一会儿,仿佛在认真思考,然后才轻轻点了下头:“我们对波兰的要求并不多,收回旦泽市,将波兰走廊变成波德共同领土……不过我们可以理解苏联对波兰的领土要求。”
  李维诺夫将希特勒的话翻译成了德语,斯大林看了坐在希特勒身边的赫斯曼一眼,然后说:“理解是什么意思?”
  “就是不支持,不反对,不干涉。”希特勒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奥地利、波罗的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实现统一,并且收复旦泽自由市,将波兰走廊变成两国共同领土。3000万波兰人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从来都没有统治过那么多波兰人……我们德意志民族自己也就8000多万人口。”
  “但是你们想要捷克斯洛伐克!”斯大林说,“那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工业化国家,如果德国得到捷克斯洛伐克,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就再也对方不了德国了,哪怕联合在一起也不行。”苏联领袖嘲讽地笑了起来,“可是英法又怎么会如此愚蠢,将这么一个重要的国家交给德国呢?”
第203章
苦肉计
  “这是个问题。”希特勒对着斯大林动人地微微一笑,“这正是我们要在奥斯陆会面的原因,我们两个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对方的帮助。没有苏联,我们无法得到捷克斯洛伐克。而没有德国,苏联同样无法收回被波兰占领的土地。”
  赫斯曼将希特勒的原话全部翻译成了俄语,然后又加了一句自己的话:“只要苏德双方能够真心实意的合作,我们就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实际上,希特勒对波兰兴趣不大的前提是波兰足够亲德。但是赫斯曼知道,这个前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波兰一直都是法国的而不是德国的朋友,这是波兰的立国之本,毕苏斯基只能微调,无力彻底改变。而且毕苏斯基年事已高,活不了太久了。现在他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还能指望威信远远不如他的接班人来解决吗?
  因此波德之间最后难免一战!而且,不把波兰干翻,以后能放心打法国吗?所以波兰是吞不吞的问题,不是打不打的问题。
  “合作?”斯大林感兴趣地问,“怎么合作?”
  苏联领袖突然发现自己在“苏德合作”中,渐渐处于一个不利地位了。因为右岸乌克兰是必须要收回的,而要收回右岸乌克兰,苏联就必须要和波兰开战。而波兰又是英法的盟友,除非苏联和德国一起动手,否则苏联的胜算不大。
  “在我们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之前,你们在右岸乌克兰挑起武装冲突。”希特勒提出了自己的要价。
  根据总参谋部的计划(实际上就是赫斯曼的计划),德国应该在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或西班牙爆发内战之时,对奥地利下手。这样可以确保意大利站在德国一边。在拿下奥地利后,德国就会寻找机会对捷克斯洛伐克下手。这时候就需要苏联进行配合,在右岸乌克兰制造局部战争。
  “这是要让苏联吸引帝国主义的火力吗?”斯大林立即表示了异议。
  “只是局部战争而已,不会引发大规模冲突的,只要苏联不愿扩大事态就行了。”
  赫斯曼耸耸肩,一脸无所谓地说:“苏联和波兰有很多争议领土,在20年代时经常发生小规模的交火。”
  这一点斯大林其实也知道,现在英法两国的国策就是不想打仗!
  只要苏联采取局部战争政策,只是围绕一块争议领土开战,英法两国是绝不会介入的——这种领土争端从来就很难说清谁先开火,谁有预谋。如果英法会因为小小的领土争端就卷入苏波冲突,那么就等于给毕苏斯基开了一张可以随时挑起世界大战的空白支票。
  “如果你们在顺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什么都不做,苏联岂不是白白在苏波边境流血了吗?”斯大林冷淡地问。
  “一个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罗的共和国的德意志帝国还有可能什么都不做吗?”赫斯曼冷笑着反问。“斯大林同志,您应该知道欧洲均势的概念吧?”
  80万平方公里,九千多万将近一亿人口(亲自德意志人有八千多万),而且工业实力更是遥遥领先英法——这个时空德国的工业实力本来就比历史上强大,再合并了继承了奥匈帝国大部分重工业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工业实力都可以抵得上英法之合了。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可以说就已经站在开战的边缘了,只要稍有不慎,世界大战就会再度爆发。
  “而且。”赫斯曼看着苏联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您应该了解苏德联盟所拥有的战斗力!我们两国相加,人口、工人和军事力量是可以轻松压倒英法的。到时候只要你们想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打一仗呢?”
  斯大林的眉头紧锁,“你的意思,苏联要和德国一起同英法开战?”
  “这取决于英法,说不定他们会抛弃波兰。”赫斯曼笑了起来,“这样你们就能毫不费力收回右岸乌克兰。”
  “也就是说,我们两国都不必主动向英法宣战。”斯大林看着赫斯曼和希特勒,“是这个意思吗?”
  果然老奸巨猾!
  赫斯曼和希特勒互相对视了一眼。希特勒说:“那就将宣战的选择权交给英法吧……不过苏联必须要向波兰宣战,否则德国不会跟进。”
  “我们一起宣战,这样可以恐吓英法。”斯大林说。
  苏联伟大领袖很清楚自己的国家在地缘政治上拥有优势,它远离欧洲的核心,而且面积太大,气候又太寒冷。是不可能被打败的庞然大物。
  但德国是可以打败的,英法已经打败过德国一次了!
  所以,斯大林觉得英法很有可能会默认苏联收回右岸乌克兰、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与此同时,却和德国血战到底。
  赫斯曼和希特勒交换了一下眼神,然后非常坚定地说:“可以接受!这一次我们会打败英国和法国的!”他看了看面无表情的斯大林,然后又说,“不过我们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斯大林问。
  “西班牙!”赫斯曼说。
  “西班牙?”斯大林愣了愣,“你们要入侵西班牙?”
  “不,我们要在西班牙打仗!”赫斯曼道。
  “和谁打?”斯大林还是没有听懂。德国和西班牙压根不接壤,而且赫斯曼连富庶的波兰都不打算占领,还会要西班牙这个穷乡僻壤?
  “和你们!”赫斯曼说,“打一场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战争!”
  “可是我们是同志啊!”斯大林用非常吃惊的语气说。“我们都是社会主义者,怎么能自相残杀呢?”
  “这是做戏!”赫斯曼笑道,“是为了迷惑敌人,让敌人误以为苏联和德国是敌人而非兄弟……斯大林同志,我知道你们在那里有代理人,而我们在西班牙一样有同志。我们的人和你们的人早晚要打的,是吗?”
  西班牙在1931年爆发了一场共和革命,建立了一个枪杆子+选票的民主国家。就和奥匈帝国瓦解后的奥地利有点类似,不过奥地利和西班牙相比可以算是小打小闹了。西班牙的左右两派拥有的武装力量远比奥地利三党要强,动起粗来也更野蛮。
  而且西班牙右派的革命路线也更加激进,在1931年共和国成立后就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并且实施裁军,关闭军校(裁军和关军校说明改革得不到军队支持),限制宗教团体传教等强力打压天主教的行为。
  其激进程度,几乎可以和这个时空中国南方的革命政府相比!但是中国南方革命政府是拥有强大革命军队的政府,打击的主要还是力量弱小的地主士绅。
  而西班牙的共和派却在打击地主的同时,还将矛头指向了强大的西班牙军队和天主教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