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735

  “对!7000万……不,应该是8000多万德意志人民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阿道夫·希特勒重重点头,语调已经变得有些凝重了:“收复莱茵兰只是一个开始……我要把所有在欧洲的德意志人都团结起来!一个团结起来的德意志,将是不可战胜的!”
  这意味着德国要收回萨尔区,同波罗的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合并,收回旦泽自由市、阿尔萨斯和洛林、捷克苏台德地区,还有其他一些零散地盘。
  而除了萨尔区(根据《凡尔赛条约》萨尔区可以在1934年进行全民公投决定归属)之外,其他所有需要吞并或收复的地区,都是没有“法律”或“条约”作为依据的。
  或者说,德意志统一是不符合国际法的!
  ……
  “公开宣称要粉碎《凡尔赛条约》,他还真是苏联人民的老朋友啊!”
  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大概是第一批得到《赫斯曼火车站演说》全文的外国政治家了。
  他是在前往法国的轮船上得到消息的。而在这个肥胖却风度不俗,还有几分贵族气质的犹太人看来,赫斯曼在演说中公然宣称要“粉碎《凡尔赛条约》”无疑是帮了苏联一个大忙。
  “他必须要这么说。”和李维诺夫一起前往巴黎的是柯伦泰夫人,因为赫斯曼的崛起,她仿佛得到了斯大林的信任。“他的支持者和后台老板都憎恨《凡尔赛条约》,他就是他们破坏《凡尔赛条约》的工具。”
  柯伦泰现在是苏联的“德国问题专家”,当然也是“赫斯曼问题专家”。她对赫斯曼的看法基本上符合实际,赫斯曼的背后就是一群想要撕毁《凡尔赛条约》让德国重新强大的人物。而赫斯曼从上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就一直在从事这个事情。而且还干得非常成功!
  “所以他得到了奖励!”李维诺夫笑着将一份电报抄件递给了柯伦泰夫人,“他刚刚被提升为了上将……一个40岁的上将!看来他当上总参谋长甚至德国总统都是时间问题了。”
  “总参谋长是肯定的。”柯伦泰点了点头,然后思考了一下,“总统却未必。”
  “如果不是他,那谁会去接鲁登道夫的班?”李维诺夫问,“鲁登道夫的年纪也很大了。”
  柯伦泰说:“他有可能接鲁登道夫的班,如果德国在1938年还有总统的话,不是他就是施莱彻尔……而施莱彻尔之后的总统多半就是他。”
第199章
东方公约
  “1938年的德国会没有总统?”李维诺夫看了柯伦泰一眼,“夫人,你的意思是霍亨索伦王朝可能复辟?”
  “有很大的可能性!”柯伦泰说,“容克贵族都是保皇派,赫斯曼是他们的人,当然也是保皇派。”
  她顿了下,又说:“赫斯曼提出的欧盟设想和德国皇帝提出的欧洲合众国非常相似啊,在世界大战前可有不少德国政客幻想成立一个‘只有一个单一的海关组织的欧洲去’对抗大洋彼岸的美国。赫斯曼提出的欧盟不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吗?
  当然,从现实角度而言,将不包括苏联在内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整合进欧洲联盟是不可能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都不会考虑加入。德国人或许只能追求一个包括原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全部领土在内,再加上波罗的、芬兰、瑞典、丹麦、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挪威,或许还会加上波兰联邦,共同组成一个小欧盟。”
  “大约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加上卡尔马联盟(由丹麦、挪威、瑞典三国组成的联盟国家)。”
  李维诺夫扶了下自己的金丝边眼镜,思索着说:“通过王朝联姻将霍亨索伦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合并,如此吞并奥地利,联合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南斯拉夫所属的克罗地亚也会动摇……夫人,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这大概就是德国人实现欧盟理想的路线。”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拿起放在桌子上的咖啡杯,浅浅地抿了一口,“这也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情况。”他淡淡笑了笑,“不能让我们的德国朋友太过轻松得到的他们想要的东西。”
  柯伦泰呵呵笑了起来。“他们轻松不了,他们是欧洲现有秩序的破坏者。有史以来,所有的秩序破坏者都会面临重重难关……因为旧秩序的维护者会千方百计地阻挡。”她收起了笑容,“实际上我们也是破坏者!”
  李维诺夫笑了笑,说:“但是我们比德国人沉得住气……因为我们的制度拥有巨大的优越性,所以时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就让德国人先去破坏吧,我们正好趁机发展——德国人的胡作非为已经让国际形势变得有利了,现在我们要做一个欧洲均势的维护者了——等到德国人沉不住气而动用武力的时候,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在1931年前,欧洲最大的“恶棍”肯定是红色苏联。它是欧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实行的是离经叛道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而且还在飞速工业化,让英法老牌帝国主义不寒而栗。
  而现在,欧洲最大“恶棍”仿佛变成了德国——至少在法国人眼里已经是德国了!虽然法国的白左圣母政府不敢用军事手段打击德国,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用外交手段拼凑反德联盟。
  红色苏联早就看透了法国人的心思,所以在德军进驻莱茵兰前,他们就提出了“欧洲集体安全”的概念。希望可以签署一个包括苏联、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波罗的共和国和法国在内的“集体安全条约”。作为回报,法国单独和苏联签署《法苏互助条约》,同时法国支持苏联加入国际联盟并且成为常任理事国。
  这样的提议,对法国人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
  ……
  “哈哈,你现在是上将了!路德维希,感觉怎么样?”
  施莱彻尔拍了拍赫斯曼的肩膀上的拥有两颗将星的肩章——这是德国国防军“二级上将”或者叫“兵种将军”、“兵种上将”的军衔。德国国防军的中将只有一颗星,少将的肩章则是光板没有星。至于中将之上,又有兵种将军/二级上将/兵种上将、一级上将/大将、元帅三级,不过国防军元帅军衔还没有被授出过。所以在现役军人中,军衔最高的就是一级上将/大将。
  目前陆军的大将只有国防部长施莱彻尔、国防部副部长勃洛姆堡和总参谋长哈麦施坦因三人。赫斯曼在1932年11月13日这天得到的是步兵上将军衔,而他的职务仍旧没有发生变化,依旧是副总参谋长——相当于过去的第一军需总监,在如今的德国国防军中属于实权第三大的人物。仅次于施莱彻尔大将和哈麦施坦因大将。
  而和赫斯曼同一天得到晋升的还有古德里安和凯塞林。前者被提升为装甲兵上将,同时还得到了装甲兵总监的任命。后者则晋升为航空兵上将,成为了德国国防军空军的第一任总司令。
  三位兵种上将的晋升,都在国防部礼仪大厅里完成,由国防部长施莱彻尔大将亲自为他们佩戴肩章。赫斯曼在三人中资历最浅,因此是最后一个戴上兵种上将军衔的。
  “责任重大。”赫斯曼扭头看了看肩章——步兵上将啊!再进一步就是陆军大将了。“不过我们现在还是找个地方吃晚饭吧,我来请客。或者去我家也行,克洛伊刚刚请了个会做法国菜的厨师。”
  “法国菜不错,我很喜欢。”古德里安诙谐的一笑,“虽然我不喜欢法国,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国家还是有很多好东西的,法国菜是其中之一。另外,他们的坦克也很棒,是全世界最好的,而我这个装甲兵总监手里却只有一些小孩玩具。”
  “但是你将来会用那些‘玩具’狠狠教训法国佬的。”赫斯曼说,“海因茨,我知道你有办法。”
  “有办法吗?”古德里安耸耸肩,两手一摊,“我怎么不知道?”
  “我知道!”凯塞林笑着接过话题,“用飞机炸……未来陆军部队或者只需要守在齐格菲防线后面就行了。世界大战的胜负,将在空中决出。”
  “杜黑的观点。”古德里安说,“但是我更相信戴高乐的《建立职业军》和富勒的《装甲战》。对了,路德维希,那个富勒好像是你的崇拜者。”
  约翰·弗雷德里克·富勒是个“国社分子”,在从英国陆军退役后,他和一个名叫“新大不列颠联盟”的英国国家社会主义组织走得很近。而且他似乎也读过许多赫斯曼的著作,接受了货币战争的观点,认同大萧条是犹太金融寡头阴谋的说法——实际上赫斯曼的观点正在得到事实的“验证”。
  在将要结束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在民调中占据领先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提出了“新政”计划。而罗斯福新政中的某些内容,恰被《大萧条——犹太金融权贵的阴谋》一书所证实。
  “少有的明白人。”赫斯曼和三个将军一起往国防部大楼的停车场走去的时候说,“英国人大多比较糊涂,他们的成功来得太早太容易,没有认识到国家主义的重要性。实际上英国不是一个被国家主义支配的帝国,这已经给他们自己还有欧洲带来了惨重的教训!”
  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已经有些凝重了。并不是因为英国的糊涂,而是希特勒总是以“英国国家主义者”的立场思考英国的大陆政策。这让希特勒抱有“不打世界大战”或是“可以和英国共同统治世界”的幻想。
  而且抱有这种幻想的,还不仅是希特勒,就连德国国防军中都有不少人没有认清这一点。
  “大将阁下!”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上尉——是施莱彻尔的副官——一路小跑到了赫斯曼等人面前。
  “总理府的电话,内阁要召开紧急会议。”
  “紧急会议?”施莱彻尔和赫斯曼对望了一眼——在国防军进驻莱茵兰后,德国就恢复了低调,并没有再干什么出格的事情。欧洲形势仿佛也恢复了平静,除了苏联和法国之间频繁交往……
  “出了什么事?”施莱彻尔问。
  “法国总理库尔邦刚刚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发表联合声明:希望签署一个由东欧、中欧多国参与的安全保障公约,以维护欧洲东部和中部的和平!”
  “看来吃不到你家的法国菜了。”施莱彻尔看了赫斯曼一样,颇带些遗憾地说,“法国人和苏联人还真会找麻烦。”
  “一起去总理府吧。”赫斯曼说,“我们必须要认真考虑是否加入这个公约。”
  这大约就是历史上的《东方公约》,史塔西的特务几个月来一直在密切关注法苏交往。自然也探听到了不少这方面的消息,可以说公约大致的内容,赫斯曼已经基本掌握了。
  “加入?”施莱彻尔一怔,“路德维希,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这个公约可是针对我们的!”
  “哈哈。”赫斯曼笑了起来,“是谁说:一定要消灭白色波兰的?法国人要用苏联来牵制我们?这真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话!”他沉吟了一会儿,“所以我的意见是加入,以此换取法国承认我们收复莱茵兰和恢复义务兵役制的合法性。”
第200章
好人希特勒
  “什么?什么?我们要加入《东方洛迦诺公约》?那可是用来捆住德意志手脚的公约啊!”
  “也不全是捆住我们,苏联一样被限制住了。而且奥地利并不在邀请之列,波罗的共和国同我们德国的合并也不需要使用武力。至于波兰……总理先生不是有把握和毕苏斯基达成协议吗?”
  “捷克呢?还有捷克呢!”
  “捷克?苏台德地区吗?”
  “是的,捷克斯洛伐克有350万德意志人……所有讲德语的人都应该生活在一起,我们不能把他们忘记!”
  “那和《东方洛迦诺公约》并不矛盾,完全可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捷克问题……据我所知,在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人占25%以上,斯洛伐克人占15%,另外还有不少波兰人、匈牙利人、喀尔巴阡乌克兰人,而捷克人的占比很可能不到50%。”
  在威廉街77号的总理府内,赫斯曼、施莱彻尔和希特勒正在一间宽大豪华的办公室里面你一句我一句争论着德国是否应该加入《东方公约》的问题。
  这三位显然已经把奥地利当成了德国的囊中之物。因为奥地利在整个20年代的日子混得比德国还不如!
  德国好歹有容克防卫军这根定海神针,国内政治大致还算平静,各个党派主要还是靠选票而不是枪杆子决定政权归属。而且在还有苏德合作和《凯恩斯计划》来保证经济得以发展。
  而奥地利在战败后的十几年,一直是枪杆子+民主!国内三大党,基督教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布尔什维克党统统有党派武装力量。基督教社会党有保安团,社会民主党有共和保卫联盟,而布尔什维克党有红色旅。
  从20年代中期到现在,奥地利国内三大党派之间的小规模武装冲突就没有停止过。在1927年时,还因为保安团成员枪杀共和保卫联盟成员,引发了一场大规模街头枪战,死伤千余人,还把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司法宫给烧了。
  到了1930年5月18日,基督教社会党的武装保安团宣示“科尔新堡誓言”,公开呼吁推翻议会民主:“我们拒绝西方议会民主与政党国家!”
  随后就是陆陆续续的武装冲突,虽然也不大打,但是总也没有太平日子好过。在这种情况下,奥地利的经济和民生自然一塌糊涂。人民看到他们北方的兄弟德意志发展的蒸蒸日上,自然心存向往,德奥合并自然是大势所趋。
  而且在奥匈帝国崩溃之时,那些真正代表民意,而不是屈从于协约国意志的奥地利政治家都选择了让奥地利加入德意志而不是独立。
  实际上现在德奥合并最大的障碍是后来德意志帝国的“忠实盟友”,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他目前是支持奥地利保持独立的。不过赫斯曼知道,这位意大利领袖在过两三年就要入侵埃塞俄比亚,然后还会和德国一起卷入西班牙内战。到那时,意大利领袖就会变成德国的盟友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
  不过奥地利的邻国捷克斯洛伐克却没有那么好对付,这是一个继承了奥匈帝国大部分工业的国家。工业实力排名世界前列,而且还拥有斯柯达这样的奥匈军工巨头。
  另外,捷克斯洛伐克还有两个相当难对付的政治领袖,爱德华·贝奈斯和托马斯·马萨里克。
  这两人都是捷克人,和另外一个在世界大战前加入法国籍,在大战中作为法国飞行员取得不少战功的米兰·雷斯提斯拉夫·什特凡尼克一起并称“捷克斯洛伐克开国三杰”——什特凡尼克在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初期当过国防部长。不过在1919年5月4日却神秘地死于飞机失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