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735


第187章
希特勒新政(八)
  季米特洛夫、台尔曼、乌布利希还有艾伯特这些人都走了,坐上最新式的容克G38大型客机飞去苏联首都莫斯科了。赫斯曼才不在乎这些人,无论是来自巴尔干的布尔什维克还是德国本地的布尔什维克,让他们统统都去苏联好了,斯大林会好好“照顾”他们的。
  不过娜塔莉·列辛斯卡雅却被赫斯曼留了下来,赫斯曼把她当成了红颜知己,不大忍心让她再回火坑里去。而且斯大林把她派来柏林,显然就是看在赫斯曼的面子上放她一马,或者是误以为赫斯曼想要得到这个“尤物”于是就把她当成礼物送来了。总之都是好意,赫斯曼是不应该拒绝的。
  “娜塔莉,对将来你有什么打算?”在送走季米特洛夫等人的那个下午,赫斯曼就这样问起了娜塔莉。
  “打算吗?我打算乖乖坐牢。”娜塔莉半开玩笑,然后看了和赫斯曼在一起的克洛伊一眼。
  “坐牢?怎么回事?”克洛伊瞪着眼睛,露出吃惊的表情。“路德维希,你还没有释放娜塔莉?”
  “当然,她还是史塔西的阶下囚。”赫斯曼开玩笑道,“她不是海因斯贝格·赫斯曼庄园的客人,而是囚犯。唔,我记得庄园里面有一个地牢,是很久以前留下来的。回头让人打扫一下,让娜塔莉住进去吧。”
  “这可不行。”克洛伊笑嘻嘻地看着丈夫,“娜塔莉是我的好姐妹,你得赶紧放了她。”
  “放了她不是问题。”赫斯曼摊了下手,“问题是放了以后怎么办?她还是一位布尔什维克呢!”
  “可以让她退出啊,我们可以给她安排一份好工作,这一点都不难。”克洛伊看了丈夫一眼,“让她当你的私人秘书也行。”
  这可不是意味着克洛伊可以默认赫斯曼出轨,而是对赫斯曼的信任。
  实际上赫斯曼在私生活方面是非常检点的——这也是容克军官集团的风气所造成的。容克集团基本上是属于保守派,别说本人不能出轨,就连娶什么样的妻子也有规矩。
  历史上那个当过总参谋长的勃洛姆堡元帅,就因为不小心娶了一个可能当过妓女的漂亮女人而成了被排挤的对象。
  赫斯曼年纪轻轻就在容克集团中占据高位,当然不能在私生活上出格。而克洛伊·冯·海因斯贝格对他而言,就是最符合容克集团审美观的妻子,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拥有显赫的家世,还能给赫斯曼带来一大笔财产和一个伯爵头衔。
  “不,我有保卢斯就够了。”赫斯曼笑着拒绝了妻子的好意,虽然娜塔莉看上去比保卢斯顺眼,但是保卢斯是非常完美的秘书和副官,一个人可以干几个人的活,而且永远不会出错。“而且娜塔莉是一位布尔什维克,所以我想给她安排一些和布尔什维克党有关的工作。”
  “和布尔什维克党有关?”娜塔莉蹙了下眉头,她已经准备叛变革命了,自然不想再和布尔什维克搭上什么边儿了。
  “娜塔莉,我们国防军总参谋部下面有个陆军政策会,是专门研究政治路线、经济政策和国际问题的,我就是这个政策会的主席。”
  娜塔莉点了下头。德国陆军政策会可以用鼎鼎大名来形容,在苏联和德国之外,人们都用“军国主义组织”和“法西斯组织”来形容它。德国陆军政策会被认为是德国容克集团的大脑,是德国陆军的灵魂。秘密战备工作和暗中掌控德国政治的行动,都是由这个“政策会”先行研究,然后制定计划,在四个容克集团的核心人物——兴登堡、鲁登道夫、施莱彻尔、赫斯曼(政策会主席)点头之后,由总参谋部、国防部和工业促进委员会全力实行。
  “我可以让你担任陆军政策会的顾问研究员。”赫斯曼说,“主要负责研究第三国际的组织和运作,以及苏联利用第三国际输出其政治理念的各种手段。娜塔莉,你是第三国际的工作人员,早先还会布尔什维克的国际同盟工作,一定非常熟悉这些事情吧?”
  “熟悉,当然,我非常熟悉。”娜塔莉·列辛斯卡雅说,“可是你真的需要对第三国际进行研究吗?”
  她有点怀疑赫斯曼是以权谋私,专门替她设计了一个职位……
  “是的。”赫斯曼沉吟了一下,然后点头道,“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成立一个类似于第三国际的政党联盟,或许会起名叫国家社会主义联盟,或许叫国社党国际。”
  “路德维希,你打算输出国家社会主义?”娜塔莉·列辛斯卡雅仿佛吃了一惊。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赫斯曼会来这一手,这是要和第三国际抢生意啊!
  “没错!”赫斯曼笑了起来,“第三国际的理念过于进步,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原本计划让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但是社会主义革命却首先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这也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胜利以后不断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如果胜利首先在美国和英国,情况将会大有不同。”
  “但是现在苏联输出革命的重点却是比他们自己还要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娜塔莉用冷淡的语气说。
  “是啊,第三国际的主张是很难适用于落后地区的。”赫斯曼说,“那些地方想要真正发展起来,就必须根据那里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的路线。而我们国家社会主义者所遵循的经济路线——李斯特主义,恰恰是用于落后国家的。我们德国当年采取这种路线时,还是落后于英国、法国、俄国,甚至没有完成统一的欧洲落后国家。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超过了英法俄。这样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我们还拥有帮助落后国家建设工业的经验,这是苏联所没有的。”
  在赫斯曼的推动下,德国在世界大战结束后就一直致力于“输出工业化”,最大的成功当然是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除了苏联,意大利、日本、土耳其、巴西、阿根廷、芬兰、智利、中国甚至暹罗王国,都多少受惠于德国的“工业化输出”,得到了提升本国工业能力的机会。
  相比之下,苏联就严重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他们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也试图帮助自己那个东方盟友提升一下军工水平。派出了不少专家,还送去了一些苏联生产的机器。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最后苏联专家不得不求助他们的德国老师。
  “我们可以输出国家社会主义,同时再输出工业设备和技术。”赫斯曼说,“两者是可以配套进行的,而且我们的主义并不需要对一个国家进行翻天覆地的改变,也更适合那些承受不起太大动荡的小国……”
  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那样闹法,的确不是随便什么国家都能承受的。之前的匈牙利革命就个血的教训,闹了好几年,最后还是让帝国主义联合起来扑灭了。
  所以赫斯曼估摸着,如果把国家社会主义整理一下,将李斯特经济学、俾斯麦开创的社会福利、希特勒的中下层路线和集权主义政府全都捏在一起,整合出一个国家社会主义思想,然后再辅以德国技术和工业设备的输出(当然是要钱的),一定会为德国在世界上争取到一些靠谱一点的朋友。
  而且,输出国家社会主义的对象不一定是落后国家。现在可是大萧条期间,不仅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同样需要实行各种各样的“新政”。而德国由于希特勒上台,在实行“新政”方面走在了最前面。
  历史经验告诉赫斯曼,希特勒的新政要不了几年就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如果德国能够抢先成立个国社主义国际之类的组织,满世界去宣传“犹太金融寡头阴谋论”和“国社主义新政”。
  将各种各样的“新政”都贴上纳粹的标记,如果有可能的话,再扶植起美国纳粹、英国纳粹、法国纳粹、西班牙纳粹等等之类的。其中的一些可以成为德国在未来的盟友,另一些可以去给英美法等国的主流政坛搅局。
  而且,德国还能透过这些输出国家社会主义的行为,让全世界都知道德国的理想,德国的目标,德国……不是为了征服和掠夺而战,而是为了打造一个比自由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更加和谐,对全人类更加有利的制度而斗争。
  “路德维希,你的想法是好的。”娜塔莉·列辛斯卡雅听完了赫斯曼阐述的理念,一秀眉却紧紧拧成了一团。“可是你知道什么是宗教战争吗?”她用充满担忧的眼神看着赫斯曼,“斯大林是社会主义的教皇,而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如果要扩散自己的思想,那就是路德宗!社会主义的教皇一定会将你们视为仇寇!”
  赫斯曼只是无所谓地一笑,“他可以选择成为教皇,或者和我们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者共同奋斗,但是我们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
第188章
希特勒新政(九)
  1931年5月,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祖国人民党内阁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过去的短短几个月中,接连通过了《限制犹太人法案》,通过国会纵火案取缔了德国布尔什维克党,同时又修改了《银行法》,将德国帝国银行的控制权收回,为增发货币创造需求扫清了障碍。在《银行法》完成修改的当月,帝国银行就发行了价值10亿马克的“创造就业汇票”用来支持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
  而到了5月下旬希特勒政府又开始制订“卡特尔条例”。该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
  这项改革乍看起来没有“排犹”和“刷马克”吸引眼球,但是在一系列“希特勒新政”中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可以说,它和修改《银行法》一起,构成了国家社会主义经济路线的核心。
  “路德维希,这个‘卡特尔条例’一旦通过,德国的重要产业就能形成以落干大公司为核心的‘卡特尔’,帝国经济部通过这些‘卡特尔’就能对德国经济进行有效调控。”
  在前往瑞士日内瓦的火车上,阿道夫·希特勒正侃侃而谈,向赫斯曼推销纳粹党-祖国人民党内阁制定的《卡特尔条例》。因为这个“条例”会让现在工业促进委员会的权力转向帝国经济部,使得帝国经济部变成一个加强版的工业促进委员会。而工业促进委员会虽然是内阁下属的机构,但是一直以来都由军方控制,所以要动这块,必须争取到军队的支持。
  “这会让帝国经济部变成一个国家计划委员会。”赫斯曼说,“各个卡特尔就类似于苏联的行业部。”
  所谓的卡特尔就是企业联合、同业联盟之类的组织,属于垄断组织的形式之一,通常是由生产或销售某一同类商品的企业所组成的。
  但是在希特勒新政中的“卡特尔”却不完全是垄断组织,它更多像是苏联的那样“行业部”,帝国经济部通过它们就可以用行政命令对德国的某个行业进行管理。
  “不完全一样。”希特勒摇头说,“苏联是完全用政府指令管理,这不符合李斯特经济学主张,政府不能够也不应该代替市场,但是政府必须基于国家主义的原则,对市场进行管理。”
  “我知道其中的区别。”赫斯曼端起放在他和希特勒之间一张桌子上的咖啡杯,喝了一口。这张固定在火车地板上的桌子上放满了文件。
  这些文件大都是和将要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裁军会议有关的——由于在希特勒内阁上台前不久,德国悍然宣布恢复义务兵役制,部分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在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因此这一次日内裁军会议的召开,就成了德国和英法修复关系的一个契机。
  而且,赫斯曼还希望利用这场引人注目的国际会议继续兜售他的私货——虽然他不是纳粹党或祖国人民党的成员,但是他现在还是变成了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的理论家。
  不久之前,他控制的陆军政策会提出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李斯特经济路线+良好且可持续的社会福利+照顾中下层利益+相对集权(集权程度超过英法美的小政府,但是弱于苏联)的大政府治理=国家社会主义”的公式。
  而且还模仿布尔什维克的宣传手段,推出了名为《国家社会主义ABC》的小册子。开始在德国国内到处散发,还准备发到国外去。这本小册子比起希特勒的那本《我的奋斗》可算是简单易懂。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花上半个小时,大概就能搞清楚国家社会主义是怎么回事儿了。
  与此同时,赫斯曼的那本《大萧条——犹太金融权贵的阴谋》也开始成为了一本畅销书。在这个除了苏联以外的全世界都被大萧条所折磨的痛不欲生的时代,不知道有多少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在探索大萧条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人把矛头指向金融寡头。
  但是分析得如赫斯曼这样简单而透彻,而且还在“取得”政权后实行打击犹太金融权贵政策的政治家——现在赫斯曼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再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德国将军,而是一个小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了——在世界上却是少有的。因此在纳粹党-祖国人民党内阁开始推行“赫斯曼提出”的主张后,许多人就购买了《大萧条——犹太金融权贵的阴谋》和《国家社会主义ABC》想要一探究竟。
  而赫斯曼也希望将德国成功战胜大萧条这件事,打造成国家社会主义模式成功的样本。这有利于在德国之外宣传国家社会主义,而扩散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想,毫无疑问就是在增加德国的盟友。
  和希特勒在历史上过分强调种族之争的做法不同,赫斯曼理想中的二战应该是一场主义之战。是国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的斗争!
  而国家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也只能建立在这种制度的优越性之上。在赫斯曼看来,国家社会主义这种制度,实际上就是对野蛮生长的自由资本主义的一种修正。并不是要消灭自由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更不是要消灭竞争……但是纳粹党显然有这方面的倾向。
  所以赫斯曼并不希望让纳粹完全控制德国的经济政策。
  打定了主意,赫斯曼笑着点了点头,“总理先生,我当然同意对经济进行合理化的调控,这是我们同资本主义的区别。”
  国家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虽然苏联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表态,但是这不妨碍德国自称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可没有社会主义的最终解释权!
  “但是国家的调控应该是有限度的,这也是李斯特主义所强调的。”赫斯曼斟酌着说,“市场能够解决的事情,应该更多交给市场,市场不能解决的事情,才应该由国家的调控去解决。在我看来,目前需要国家进行调控的领域并不多,仅有金融、钢铁、化工、采掘、航空、造船、铁路、城市建设、公用事业、人民住房和对外贸易等部分领域。当然,如果未来德国即将面对战争,需要国家控制的部门将会大大增加。”
  “也就是说,你认为《卡特尔条例》在和平时期并不适用所有的行业?”希特勒语调平静地问。
  他仿佛已经接受了纳粹-容克共治的局面,毕竟容克集团现在的力量非常强大,不是纳粹党能够撼动的。
  “是的。”赫斯曼强调,“除非在战时。”他顿了下,“而我们必然是要打仗的,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用国家社会主义拯救欧洲!”
  “当然,我们必然要打仗!”希特勒肯定地说。
  “所以,现在的经济调控就必须考虑到未来战争的需要!”赫斯曼看着希特勒灰蓝色的眼睛,“在过去的十几年,国防军就一直在悄悄干预德国经济,扶植对未来战争至关重要的行业……从现在来看,我们的干预是成功的。我想,我们必须继续干预下去,直到战争胜利!”
  希特勒皱了下眉头,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静静看着赫斯曼。
  “所以我想我们应该改组工业促进委员会,将之变成德国经济总委员会,由帝国政府和国防军共同指派委员会的委员。”赫斯曼停顿了一下,看了眼希特勒,对方仍旧没有流露出恼火的表情。“当然,总理先生你一定是德国经济总委员会的主席。”
  车厢里面变得有些沉默,只能听到车轮碰撞铁轨的咣当、咣当的声音。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才听见希特勒用淡淡的声音问:“路德维希,你知道的,我一直想打仗,所以无论如何不会忽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的投入!我会打造出全世界最强大的战争机器!”
  赫斯曼笑了笑,他知道希特勒的话不假,但是历史上纳粹党控制的德国经济和苏联有一些类似,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衡,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不够,控制又过多,使得德国的粮食产量一直停滞在30年代初的水平上,每年都必须进口400万吨上下的粮食。
  “阿道夫,我知道你很想打赢一场世界大战。”赫斯曼微笑着说,“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国防军对这个问题更有研究,实际上我们在1920年左右就开始制订计划了。所以我们知道该生产什么,需要生产多少。所以我们必须参与德国经济总委员会,这是打赢一场世界大战的必要条件。
  而且,你们纳粹党有没有研究过将来怎么把欧洲各国的经济同德国整合在一起这个问题吗?”
第189章
希特勒新政(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