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735

  所以,卡纳里斯将希特勒和本·古里安混为一谈,也就不算太古怪了。
  “我想,你们一定已经被我的提议打动了,是吗?”在互相介绍和寒暄之后,赫斯曼就直入主题了。
  他知道真正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是无法拒绝赫斯曼的“好意”的,哪怕那些犹太金融寡头对德国的“经济排犹”恨之入骨。
  “中将,您的提议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本·古里安语调平稳地说,“您的提议可能会让英国在目前的立场上后退……英国人可能会考虑用分治的办法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家。我想,我们最后是不会需要你们提供岛屿建立‘临时国家’的。”
  本·古里安的政治嗅觉和预见性也同希特勒不相上下。他本来不在伦敦,而在布拉格。在接到魏茨曼发来的电报后,就立即捕捉到其中的机会。因此乘坐汉莎航空公司的头一班的飞机赶来了伦敦。
  “是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赫斯曼笑着说,“犹太民族虽然没有国家,但是却非常强大,是值得拉拢的。你们本来只能寄希望与英国,现在有了第二选择,英国自然会给你们更多的利益。但是你们必须先帮我们解决一个难题,这样才有合作的可能性。”
  如果犹太复国主义和德国合作——这听起来仿佛天方夜谭,但实际上这种合作在历史上就存在!希特勒一开始并没有想过用屠杀的方式解决德国的犹太人问题。因为德国犹太人虽然占有了过多的经济利益(主要在金融业的利益过大),但是他们的人口很少,只有五十多万,不到德国总人口的1%。
  限制一下,剥夺一些,融合一批,再赶走一部分就行了——这种程度的排犹在欧洲不是新鲜事儿,也算不得激烈。
  相比之下,毕苏斯基的波兰在对待犹太人的时候手段更加严厉!因为波兰犹太人数量太多,超过了430万(历史上是350万,但是在波兰占领右岸乌克兰人,又顺带得到了几十万俄国犹太人),占到了波兰联邦人口的8.6%。
  而且绝大部分的波兰犹太人都生活在波兰邦的土地上,占波兰邦的人口比例超过了10%。实际上,犹太人不是德国的大问题,而是波兰的大麻烦!希特勒在历史上屠杀了250万波兰犹太人,倒是帮波兰人解决了巨大的隐患……战后的波兰,是在没有犹太人(剩下的大多去了以色列)的情况下建立的!
  不过赫斯曼可没有这么好心去替波兰人解决犹太问题——在他的设想中,400多万波兰犹太人完全是可以作为盟友存在的。
  “中将,您的难题是指什么?”本·古里安问。
  “《限制犹太人法》……”赫斯曼说,“对犹太人这不是让人愉快的法案,我也不指望犹太复国主义发表支持的声明。但是我希望大部分德国犹太人和欧洲的犹太科学精英们都明白,德国的《限犹法案》并不是针对他们的。我们仍然欢迎犹太科学家来德国。所以,我希望爱因斯坦教授可以去德国,担任一个犹太科学家联盟的主席。”
  “我可以去德国。”爱因斯坦说,“以一个以色列人的身份!”
  “好的。”赫斯曼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另外,我希望可以让德国和犹太复国主义公开结盟……应该让全世界都知道,《限犹法案》只是为了保障德国的经济安全,德国对犹太人和犹太复国主义仍然是非常友好的。”他看着本·古里安和魏茨曼,“能够做到吗?”
  两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大佬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魏茨曼点了点头,古里安说:“犹太复国主义不是走在一根结实的绳子上,而是在一根头发丝上!所以我们不可能拒绝德国这样的朋友!”
第180章
希特勒新政(一)
  赫斯曼结束访英,回到柏林的时候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树叶正在变绿。和同样被大萧条蹂躏的伦敦相比,这个城市的情况看起来要好一些,市面上的商店里多少有一点顾客,饭店和咖啡馆里面也不是空空如也。不过这座城市中弥漫的火药味也比伦敦要多,到处都是穿军服的人。德国国防军的扩充似乎缓和了德国的失业,从一月份到现在,有超过50万德国青年应征入伍,他们大多都是失业者——国防军的这次扩充也是减少失业的一个手段,所以优先招募失业者。
  不过柏林街头这些穿军服的人并不都是国防军,还有许多是纳粹冲锋队的成员。他们是根据希特勒和赫斯曼达成的《国家社会主义武装党卫队计划》,被从分散于各地的人民冲锋队中挑选出来的骨干精锐。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和另外一些国防军新兵一起,被集中到了波茨坦军营和措森军营,由国防军派出的军官进行训练。在休假的日子里,则成群结队到柏林城内来游览。花掉一些薪水,给柏林城内萧条的零售业和餐饮业带来些生意。
  50万国防军新兵和10万武装党卫队战士加在一块儿,大约减少了60万失业者,让德国的失业大军人数骤然降低至200万左右。
  但是这60万新兵需要开支的军饷,却是刚刚上台的纳粹党-祖国人民党联合政府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在1930年,德国的财政收入大约是96亿马克,比历史上当然好得太多。但是因为《凯恩斯计划》给德国政府带来的债务太多,德国政府实际上的财务状况比历史上强得有限。
  《凯恩斯计划》到1930年还没有完全停止,德国仍然再向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和意大利支付煤炭、钢铁、飞机、汽车、机器等赔偿品——让政府承担了庞大的利息支持。德国政府为了购买《凯恩斯计划》所规定的赔偿品,发行了一百多亿面值的长期债券,到1930年虽然还不需要还本,但是却必须每年付息,仅在1930年度就支付了近10亿马克的利息。
  同时,德国军队的规模,哪怕在重整军备之前,也比历史上要多至少一倍,每年的军费开支自然也多了将近5亿马克。
  而德国的许多秘密战备项目是放在波罗的共和国境内进行的。这就使得波罗的防卫军的开支极大,是波罗的共和国无法负担的。因此德国政府自1925年起,就每年向波罗的共和国提供至少5亿马克的援助。
  从1923年就开始正式施行的“战略物资储备计划”,渐渐也变成了个开销很大的项目——从1928年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苏德合作的规模就进一步扩大。
  每年输往苏联的技术和设备的价值都超过十五亿马克,由于采取了易货贸易的形势,从苏联输入德国的原材料(主要是石油、农作物、木材、锰矿砂、铜矿砂、铅锌矿、毛皮等)同样价值十几亿马克——由于大量的苏德合作项目合同都是在1928年(苏联一五起步之年)签订的,双方易货的结算价也在大萧条前敲定。
  因此大萧条对苏德合作的影响并不大,德国的技术和机器设备仍然以大萧条前的“高价”卖给苏联,而苏联用来付账的各种资源也是按照大萧条前的定价。理论上两边都不吃亏,可是德国政府却成了“冤大头”。
  原来苏联支付给德国原材料都是先交付给经济促进公司,然后一部分由经济促进公司根据长期销售合同交付给德国国内的公司,剩余部分不论多少,都由德国政府按照事先确定的合同价格兜底,作为“国家战略储备”储存起来。
  可是大萧条发生后,德国国内的原材料消费一年比一年少,许多和经济促进公司签订采购合同的公司无力执行合同,出现了大量的违约。德国政府只能硬着头皮出来兜底,将大量的苏联原料储存,为此不仅要向经济促进公司支付大量资金,还要另外掏钱修建仓库。
  另外,用易货贸易的方法输出机器设备和武器并不只存在于苏德之间。德国和意大利、日本、土耳其、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国和暹罗等国间,同样存在着数量不等的易货合作。同样产生了许多让政府兜底的“坏账”。
  而以上这些“额外”的开支加到一起,在1930年居然高达25亿马克,结果就让德国的财政情况比历史上的1930年代初好不了多少了。
  现在突然多了60万新兵,每年光是“人事费”起码就要开销六七亿马克。如果考虑到装备、训练和重建海军、空军的巨额开销,德国政府的财政恐怕砸锅卖铁都应付不了。
  所以在希特勒上台后的这些日子里面,各种压缩开支特别军费开支的呼声在议会和报纸上变得多见起来了。
  布尔什维克党和社会民主党——现在纳粹党虽然上台快满两个月了,可是却迟迟没有对这两个“十一月罪人”下手。因此现在的德国基本上还是个民主国家——更是活跃异常,不仅在国会中提出了裁军议案,而且还在组织了几次反法西斯游行。要求军方的法西斯头子施莱彻尔和赫斯曼立即辞职!
  而纳粹党却仿佛对“排犹”之外的事情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全力以赴在和犹太金融寡头斗争,强迫许多德国的犹太豪门退出了银行业和不少德国的大公司,将股份转让给了和纳粹党关系密切的资本家。
  此时德国的形势,显得有些让赫斯曼这个“穿越客”都有些看不明白了。
  他一回到夏洛腾堡区自己的住宅,那个希特勒内阁的不管部部长(其实就是什么事情都要管,类似副总理的存在)赫尔曼·戈林马上拖着肥胖的身材跑了来,还带来了一瓶亨克尔香槟,邀请赫斯曼夫妇一起喝一杯,同时谈起了“艰难推进”中的新政。
  在用《限制犹太人法》打击了德国的犹太人在银行业中的势力之后,纳粹党和祖国人民党又开始着手修订《银行法》,规定:取消帝国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性,帝国银行行长及董事会成员的任命权转归国家元首(就是总统,不过提名权则归总理);赋予帝国银行执行公开市场政策的权力;帝国银行可以对“创造就业汇票”进行贴现,以便新政府为创造就业提供资金。
  这个“创造就业汇票”是希特勒所信任的经济学家费德尔提出的,又名“费德尔货币”,主要是用来支付特殊的技术工程项目,以便用工程建设创造就业——实际上就是印钞票开工程,和后世最常用的经济刺激手段相差无几。
  不过在1931年却没有普遍被人接受,所以遭到了不少反对意见,连希特勒的经济部长沙赫特博士也提出了异议——他倒不是反对“创造就业汇票”,而是担心帝国银行失去独立性后重演20年代初滥发纸币的覆辙。
  所以在野的几个政党,准备联手在国会里面否决修订《银行法》。布尔什维克党还威胁组织抗争——一旦《银行法》被修订,他们就要将“真相”告诉工人,号召他们用总罢工来反对。
  由于20年代初的大通胀给人们留下了过于深刻的印象,因此布尔什维克党的抗争很有可能会得手。即使抗争被镇压,人民还是会知道政府又要开动印钞机大刷马克了。
  而一旦人民再次对马克丧失信心,那么希特勒的新政将有可能会遭遇失败!
  “中将,您比我更懂经济,肯定知道纸币的基础根本不是黄金,而是人们的信心!”因为发胖而显得笨拙的戈林,一边大口喝酒,一边用讨好地语气游说赫斯曼。
  “如果让布尔什维克党把真相说出去,那我们就完了。”他又语气沉重地说,“然后整个德国也完了,因为没有人会再相信马克了……1922年、1923年的噩梦就要重演了。”
  “创造就业汇票”就是把刷马克这个事实精心包装了一下,但是本质没有变化,还是印钞票!
  但是现在印票子和1918年到1923年的印票子是大不一样的。现在全世界都在通缩,德国也不例外,纸币变成了“稀缺资源”——说白了就是产品的供应远远多于纸币的数量,所以多刷点马克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德国现在差不多已经摆脱《凡尔赛条约》了,那四十来亿英镑的赔款,完全可以赖掉不付,英法拿现在的德国毫无办法。马克的“保证金”,理论上也不是个负数了。
  可是德国毕竟有一个面包卖几个亿的“犯罪前科”,因此持有马克现金的人都比较心虚,一旦出现“政府大刷马克滥发纸币”的信息,很有可能引起一场大崩溃。
第181章
希特勒新政(二)
  “列辛斯卡雅同志,现在是德国无产阶级生死攸关的时候,德国已经出现了法西斯政府,扩军备战的步伐也已经开始,如果我们不把真相告诉人民,那么德国就会一步步落入纳粹党-容克战争集团的手中。而如果人民知道了真相,那么希特勒-容克战争集团滥发纸币的阴谋就会破灭,他们的统治将会遭受沉重打击……”
  在柏林工人聚集区西门子城的一间小小的,没有什么顾客的啤酒馆内,赫斯曼的老朋友娜塔莉·列辛斯卡雅正端着杯啤酒,在听一脑袋全秃,眉头紧锁,双眸之中充满昂扬斗志的中年男子说话。
  说话的男子是德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席,国会议员恩斯特·台尔曼。两个月前的大选中,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遭遇挫败,但是只要纳粹党-祖国人民党联合政府的执政失败,原本投票给纳粹党的失业者和破产的小资产阶级就会把选票投给布尔什维克党。
  “台尔曼同志,你真的认为只要成为议会多数派就能夺取德国政权吗?”
  列辛斯卡雅的脑海中浮出了赫斯曼的身影。她和他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见过了。倒不是赫斯曼没有去过苏联,而是她的处境一直不好——她是波兰人,还曾经是托洛茨基派。在列宁去世后,苏联国内发生了一连串权力斗争和清洗。
  而托洛茨基派和波兰人都是清洗的重点,列辛斯卡雅也因此被免去了一切职务,派去乌拉尔山区的一所矿工子弟学校当老师。朋友和未婚夫都离她而去,在随时可能被捕的情况下孤独的生活了几年。而且各种待遇(她是布尔什维克的高级干部,享用特殊的住房和供应)全都被剥夺,和矿区的普通人一样饱受“经济困难时期”供应不足的折磨。
  就在她以为自己会在孤独和各种折磨中度过余生的时候,一份布尔什维克中央组织部的电报将她召回了莫斯科。然后她在克里姆林宫见到了斯大林,还被留下吃饭。
  接着她失去的东西都回来了——拥有了漂亮的公寓,配上了仆人和轿车,还得到了司局级的特殊供应待遇,而且还有很多手艺出众的裁缝上门来帮她做了各种式样的漂亮衣服。
  朋友们也回来了——当然不是全部,这几年有很多人失踪了——邀请她去参加各种聚会,还有人非常热心的介绍男朋友给她。因为她那个在红军中担任旅长的未婚夫已经和别的女人结婚了。
  不过列辛斯卡雅一点都不怨恨那个男人,还和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她也不怨恨那些在她落难时对她避之唯恐不及的朋友,因为她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落难的朋友……这是一个布尔什维克党员应有的良好修养。
  在过了一个多月的舒服日子后,娜塔莉·列辛斯卡雅再次被召到了组织部,这次是给她分配工作的。她成了第三国际驻德国代表团的成员,在1931年3月下旬秘密抵达了柏林——带着特殊的使命!
  “台尔曼同志,你真相信能靠议会多数票表决夺取政权?”列辛斯卡雅只是冷淡地看着德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你知道现在统治德国的都是些什么人吗?你知道他们曾经参与过多少腥风血雨吗?你知道他们有多了解我们布尔什维克吗?
  组织上派我来德国,为的是保存党的力量,而不是帮助你们夺取政权……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知道路德维希·冯·海因斯贝格·赫斯曼伯爵是什么人!”台尔曼严肃地看着列辛斯卡雅——这个漂亮的女人看起来不像是久经考验的布尔什维克,第三国际派她来柏林绝对是个错误。
  “所以我才不能让他胡作非为下去。”台尔曼说,“他的战争路线一旦得逞,德国就有可能毁灭!德国的无产阶级就会变成法西斯的炮灰!而德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也将会遥遥无期!”
  列辛斯卡雅蹙了下眉头,德国布尔什维克党理论上说虽然是第三国际的支部。但是他们的自主,或者说和支配第三国际的苏联布尔什维克党较劲的意识是很强的。自己这个花瓶一样的第三国际代表根本说服不了他们。
  因为这些德国布尔什维克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成苏联布尔什维克的小兄弟。列宁在的时候还好一点,现在换成了“一国社会主义”的斯大林,而且还和德国的反动派打得火热。德国的布尔什维克自然愈发不听指挥了……
  可是组织上为什么要让自己来柏林和这些根本不听劝的德国人打交道呢?自己的拿手的明明是国际贸易啊?列辛斯卡雅心想。从她离开莫斯科时开始,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她心头。
  “那么,你们打算怎样行动?”娜塔莉·列辛斯卡雅的眉头紧紧拧着。
  “我们要联合社会民主党,一起揭发‘创造就业汇票’的真相!”台尔曼说,“同时我们还会号召总罢工,反对滥发纸币,要求政府裁剪军队以节省开支。”
  “如果……如果他们因此镇压你们呢?”娜塔莉的声音中充满了忧虑,她肯定德国反动派会举起屠刀。
  “武装起义!如果反革命分子对我们使用暴政,那么我们就要用革命的专政反对他们!”
  “这是中央委员会的决定?”
  “是的,我们在一个星期前,你到来前就开会决定了!”
  “什么时候动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