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735

  “好吧,我可以把您提出的条件转告魏茨曼先生。”爱因斯坦斟酌着说,“中将,我想您也不会无条件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吧?”
  “条件当然是有的。”赫斯曼笑了笑,看着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先生,我们需要您的支持,现在的德意志非常需要您的帮助。”
第178章
大英圣母
  和爱因斯坦、卓别林会面的次日,一辆属于英国陆军部罗孚牌轿车就将赫斯曼和他的副官保卢斯从朗廷酒店接走了。
  “亚历山大上校,你还记得我吗?”赫斯曼对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一位年纪和他差不多大的英国上校说道,“我们上一次见面是在塔林的阿姆别阿。”
  来朗廷酒店接赫斯曼的是哈罗德·亚历山大上校,当年被协约国派到塔林来的军事代表团团长。转眼过去了十多年,赫斯曼已经从中校升到了中将,而亚历山大却仍旧是个上校——这是英国历来的小陆军政策所造成的。除非爆发大规模战争,否则英国陆军的军官就很难晋升。相比之下,海军军官的机会就多多了。
  “中将,上一次我们没有能达成共识,希望这一次能够取得一些成果。”
  赫斯曼这次到伦敦是有公务的——和爱因斯坦见面只能算顺便,他真正的使命是和英国外交大臣阿瑟·亨德森见面讨论召开“国际裁军会议”的事情。
  “是啊,我也希望能取得些成果。”赫斯曼点了点头,微笑说,“我们的国家刚刚恢复义务兵役制,国际上面有一些误解,希望可以借着召开国际裁军会议的机会加以澄清。”
  “那就再好不过了。”亚历山大上校的态度有些冷淡,似乎还带着一点敌意,只是应付着和赫斯曼话。
  或许在这个英国上校眼里,赫斯曼中将现在已经是德国军方里面的邪恶轴心了。
  干了十几年特务头子的工作后,赫斯曼渐渐浮出了水面。他现在可是仅次于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的德国陆军第三号人物了。这样的地位对于一个从来就没有指挥过一个连,而且年纪还不到40岁的德军军官而言,实在太过反常了。
  所以英国的情报机构和德国事务专家立即就对赫斯曼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赫斯曼中将是德国法西斯集团的核心人物,是法西斯头子施莱彻尔上将的心腹干将,还是撕毁《凡尔赛条约》推动德国扩军备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而且这位赫斯曼中将还是德国法西斯军阀集团的智囊和理论家,提出了“货币战争理论”作为扩军备战和对抗国际社会的借口。最近发生在德国的排犹事件的幕后黑手,多半也是此人。
  总之,赫斯曼中将是一个对大英帝国和世界秩序都极度危险的人物。
  在对赫斯曼中将进行了一番细致深入的分析之后,英国人又研究了现任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根据希特勒当选总理后出访瑞士,在日内瓦和法国外长白里安见面时的言行和保证。他们认为希特勒其实是个和平主义者,他在竞选时期的过激言论是不能当真的。
  在日内瓦的会面中,希特勒向白里安保证:德国会遵守《莱茵保安条约》和《洛加诺公约》的精神,承认现有的德国西部边界。同时他还保证遵守《巴黎非战公约》的“非战原则”,不会寻求以德国的武力改变现状。
  同时,希特勒还私下向白里安承诺尽可能缩小“苏德合作”的规模,不让德国的先进技术大量流往苏联。
  考虑到希特勒的纳粹党和德国布尔什维克党之间一贯恶劣的关系。英国人认为希特勒是一个“反布尔什维克分子”,他在德国执着对遏制布尔什维克主义具有积极影响。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德国的民主目前正遭受来自军方的威胁。而且德国军方的法西斯分子又都是亲苏派,他们试图利用和苏联结盟来破坏《凡尔赛条约》,很可能还想勾结苏联消灭波兰。
  所以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显然是德国民主和欧洲和平的保证……
  ……
  英国白厅街外交部的会议室内,在赫斯曼从朗廷酒店出发的时候,一场异常沉闷的内阁会议已经到了尾声的时候。
  如今在英国执政的是历史上欧洲圣母婊的另一个祖师——英国工党。
  和后来逐渐上档次的工党不一样,现在的英国工党还是真正来源于工人阶级的党。担任首相是出身草根的拉姆齐·麦克唐纳。他的父亲是一名农场工人,母亲是个女仆,他则是他们的私生子,后来还当过佣人和开票员,上过大学夜校,但是没有取得学位。
  而将要和赫斯曼见面讨论“裁军会议”的外交大臣阿瑟·亨德森则是铸工出身的英国工党主席,正宗的工人政治家。
  可是这些当过佣人和铸造工人的英国政治家却大都是规矩人,在财政政策上奉行的是最传统的路线——其实他们自己不懂,都听了经济专家的馊主意。哪怕在大萧条中也尽可能要维持政府的收支平衡。不敢用赤字开支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也不肯通过让英镑大幅贬值来刺激出口。
  既不肯刷英镑,又不让高估的英镑贬值,而且为了保持社会稳定还要发放大量的失业救济金——在这个时空英国的失业比历史上严重,到1931年时已经有320万人靠救济金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工党政府只能通过削减“不必要的”政府开支,比如压缩军费和削减公务员薪水的办法来省钱。
  国际裁军会议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召开的——为了世界和平,不能只让英国裁军,得拉着全世界一起裁军才行。
  可是德国偏偏在这个时候来了个重整军备!一下子扩军六十万,还要建立空军……
  这实在是将了工党内阁一军——考虑到这个时代英国工党的立场,去和德国开战那是想都别想。至于和德国一样扩军备战,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英国的国库里面根本没有钱。
  “先生们,德国人的代表就要来了,今天的会议就现到这里吧。”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心事重重地说,“财政平衡是必须坚持的……英国人民选我们上台,不是为了把英镑彻底搞垮的!”
  英国人民还真倒霉,先是遇上了丘吉尔这个棒槌财政大臣,现在又把一群不懂行的佣人和工人政治家选上了台……还是在大萧条时期!
  “首相,和德国人的谈判……”外交大臣,后来得了1934年炸药奖的阿瑟·亨德森眉头紧锁,“如果德国人不同意控制海军军备怎么办?”
  “尽可能说服吧。”麦克唐纳摇摇头,“他们现在也没钱,一下子扩军那么多应该是个很重的负担。在海军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对我们英国来说,只要德国人没有强大的海军,基本就能高枕无忧了。”
  原来英国人想和赫斯曼讨论的是海军军备控制——如果丘吉尔在这间会议室里肯定会炸毛的。现在和德国人谈什么海军军控啊?德国人哪儿有什么海军?控什么控啊?
  现在和他们谈海军军控,不就是承认德国扩充陆军的合法性了?
  而且德国海军根本没有削减的余地,再减就没有了,和德国谈判海军军控只会增加德国海军的力量,而不可能再削减本来就没有什么舰船的德国海军了。
  “35%。”英国首相站起身,准备往外走去的时候,从牙齿了迸出了这个数字。“最多35%,他们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吨位不能超过英国的35%。这是我们的底线!”
  ……
  “什么?外交大臣先生,您在说什么?”
  “中将先生,我在说控制德国海军军备的问题!”阿瑟·亨德森是在一间狭窄的,飘浮着香烟和咖啡味道的小会议室内同赫斯曼会谈的。
  “在日内瓦谈,还是在别的地方谈?”赫斯曼根本没有想到对方会突然提出这个问题,他原本以为这次裁军会议不过是个扯皮会议而已。
  “希望可以在日内瓦谈。”阿瑟·亨德森说,“届时苏联代表团也有可能赴会……会有同样的谈判在英苏之间进行,或者签署一个英德苏三国海军协定。”
  “那么原则是什么?”赫斯曼顿了下,他知道历史上有《英德海军协定》和《英苏海军协定》存在。其中《英德海军协定》让德国有了大规模发展海军军备松了绑。
  想到这里,赫斯曼又追问了一句,“我们德国可以拥有多少万吨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
  “具体问题以后再说。”英国外交大臣吸着雪茄烟,思索着说,“这需要海军专业人员参与,目前可以确定的只是大的原则……德国的海军实力不应该超过英国的25%。”
  25%?不是35%吗?
  赫斯曼在心里嘀咕了一下,但是并没有和对方争论,他只是点点头说:“外交大臣阁下,我会将这个信息转告希特勒总理的,除了控制海军军备,英方还有别的什么要求吗?”
  “并没有别的条件,具体事宜可以在裁军会议上讨论。现在只是要定一下会议召开的地点和时间……我想在今年5月召开这个会议,地点是日内瓦。”
  “好的,没有问题。”赫斯曼点了点头,笑道,“我想希特勒总理一定会非常愿意亲自出席裁军会议。”
第179章
以色列的“国社”
  英国人的“软弱”出乎了赫斯曼的预料,但又是在情理之中。
  现在的德国比历史上希特勒上台后执掌的德国要强大的多!面对历史上那个更加弱小的德国,当时英国的麦克唐纳政府和法国的赖伐尔政府也是一味退让。现在同样的“组合”(英法都被圣母掌握了)遇上了更加强大的德国,除了退让还能怎么样?
  不过英国的退让并不是没有底线的,德国拥有的海军吨位在历史上不能超过英国的35%,现在估计也是差不多的比例。考虑到北海的气候,德国是不能指望用“卡尔·马克思”级这样“偷工减料”的太平洋型航母取胜的。
  历史上德国33000吨的“齐柏林伯爵”号只有42架舰载,比15900吨的“苍龙”号还少十几架。可见北海和北大西洋风浪对航空母舰的影响有多大!
  由于33000吨的大型航母只有42架舰载,而且还时常会遇到因为天气原因而无法出动舰载的海况(太平洋也有这样的海况,但是遇上的几率相对较小)。在未来的北海、北大西洋之战中,是不能像历史上的太平洋战争一样靠航母打天下的——如果靠近北极圈行动,还会遇上极夜和极昼,前者会让舰载机难以出动!
  所以在北海和北大西洋打仗,航空母舰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战列舰是必不可少的武器。
  而历史上和这个时空将要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会将德国的战列舰总吨位控制在英国的35%以下。
  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英国的主力舰吨位上限是525000吨(英吨),35%就是183750吨(英吨),而且单艘战列舰的最大吨位不能超过35000吨(英吨)。但是英国却可以保留一艘排水量高达41200吨的胡德号……
  也就是说,如果不造“违约”舰,也不明显违反《英德海军协定》,分配给德国的18万几千吨,撑死了就是5到6艘“沙恩霍斯特”级。
  就算是沙恩霍斯特级,也不是张张嘴就能有的。德国在1918年后就没有建造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经验。只是在1929年开工了一艘10000吨级的装甲舰A号舰,就是历史上的“德意志”级。不过目前还没有下水,因而也未命名。
  而根据《英德海军协定》,德国的航空母舰顶天就是一艘“齐柏林伯爵”号。虽然德国通过苏德合作、德日合作和德意合作,积累了不少建造和运用航母的经验,但是北海、大西洋的海况和地中海、太平洋毕竟不是一回事儿。需要克服的困难还是非常多的。
  所以,英国人的这次“出乎意料”的让步,给了德国一个在海军实力方面赶超英国的机会。
  因为,历史上的“海军假日”时代在1936年就会到头。到时候,德国就可以名正言顺摆脱《英德海军协定》的控制。但是技术的积累和海军造舰能力的建设,却需要在1936年前完成。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份提前了几年的《英德海军协定》的价值还是非常大的。
  思索着要怎么布局海军发展的时候,赫斯曼已经回到了朗廷酒店。
  “啊,亲爱的。”克洛伊拉开房门,“有客人到访,是爱因斯坦教授带来的。”
  随后爱因斯坦和另外两个男人出现在赫斯曼的眼前。两人都是秃头,不过一个秃的风度翩翩,一看就是个教授——赫斯曼在情报局的档案上见过此人,他是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主席,锡安主义运动领袖,出身在俄国,却在德国和瑞士念完大学的哈伊姆·魏茨曼,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化学家。
  而另外一个长相却有点古怪,有点像是马戏团里面的小丑的人物,赫斯曼同样在史塔西对外情报处提交的报告中见过。他是戴维·本·古里安——在卡纳里斯亲笔书写的报告中,将他称为犹太人中的阿道夫·希特勒!
  将本·古里安比喻成希特勒在后世人看来或许是一种“冒犯”,他们两人理应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1931年的人们看来,他们还是有颇多共同之处的。
  希特勒立志为德意志人扩张生存空间,奉行的是德意志国家主义至上。本·古里安立志为犹太人获取生存空间,走的是以色列国家主义至上的路线。
  希特勒想要压制或驱逐(此时还没有提出屠杀)德国的犹太人。而本·古里安一针见血地指出:巴勒斯坦存在真正的冲突,我们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政治冲突。我们(指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成为多数——当时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有几十万,犹太人只有几万。
  希特勒的纳粹党是一个走极右路线的工人党。而本·古里安也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中的另类,他不是依靠犹太资本家和金融寡头去建立以色列国。而是依靠犹太工人,靠犹太人的中下层,将他们团结起来,不断迁移到巴勒斯坦定居,最后用武力打败阿拉伯人。
  最后,希特勒和本·古里安没有设想过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或是自由主义的国家。他们的“社会主义”或是“工人利益”,都体现在完善的社会福利之上,而不是公有制和国有企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